第一篇:贝奥武夫与孙悟空英雄主义之比较(共)
贝奥武夫与孙悟空英雄主义之比较
摘要:《贝奥武夫》是英国最早的史诗,史诗将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穿插在一起。诗中的英雄贝奥武夫集中体现了古日耳曼人对于英雄的理想。《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其塑造了孙悟空这一经典的形象,其中闪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特征。两者的英雄主义互有异同,本文就两者的英雄主义具备的异同点和其背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试作分析比较。
关键词:英雄主义、时代特征、文化内涵
所谓的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此外还有其他的解释。但大多数对英雄主义的定义,都强调了体现这种精神的个人行为的伟大及其所具备的社会意义的不俗,带有跨时代的不衰的魅力。英国史诗《贝奥武夫》中的贝奥武夫以及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正是这种英雄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贝奥武夫》是英国最早的史诗,也是欧洲中世纪早期最完整、最优秀的史诗。它本是北欧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大约是公元六世纪盎格鲁萨克逊人移住英国是将其带入英国,公元八世纪由一位英国基督诗人最后写定。经过千年的沉寂,第一个古英语版本于1851年在丹麦问世。史诗将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穿插在一起,反映了公元五至六世纪处于氏族社会的日耳曼人的英雄精神和生活状况。诗中的英雄贝奥武夫集中体现了古日耳曼人对于英雄的理想。①全诗凡三千一百八十二行,以斯堪地那维亚的英雄贝奥武夫的英勇事迹构成主要内容。描写了贝奥武夫是如何来到丹麦,杀死为祸丹麦多年的怪兽格兰德尔,并斩杀怪物母亲水怪,当上了叶亚特人的国王。最后在迟暮之年为了帮百姓除去火龙,英勇作战并与火龙同归于尽的故事。史诗以贝奥武夫的火葬仪式告终,并寄寓了诗人很高的评价:“好国王,人民的国王,受人民爱戴的国王,国家的保卫者,对伙伴最温和、最慈祥,对人民最慷慨,对荣誉最热爱”。
《西游记》在我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它的读者广泛,小孩到年纪稍长的人都喜欢读,可以说是老少咸宜。读者的眼光也是可深可浅,天真幼稚的孩子读着好玩儿,能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博学深思的学者金额已从中探究深层次的思想意蕴,同样会感到兴味无穷。《西游记》在群众中能产生这样广泛的影响,跟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的成功是分不开的。②小说主要是描写孙悟空的三个完整而连续又具有独立性的故事: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在这些故事中塑造而成的孙悟空这一形象,充满了神话色彩,例如大战二郎神,三打白骨精,过火焰山等,而与此同时,这些故事中的孙悟空所体现出的外在的英勇和内在的精神,又充斥着英雄传说的特征,与贝奥武夫的故事同样闪现出英雄主义的光彩。以下就二者在英雄主义精神内涵的异同上试作分析比较。
一
两者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都是英雄的悲剧。首先,肯定两者皆有英雄的特质,贝奥武夫与孙悟空同样有着骁勇善战的特征,有着超人的武力。前者在与怪物的搏斗中,扭断其臂,致其重伤而死。即便是在垂暮之年,也能与巨龙战斗并以致命一击杀死巨龙。而后者的事迹则耳熟能详,孙悟空天生就是天地灵气所化,后遇到菩提老祖的授业,学会神通,又大闹龙宫取定海神针,吞食仙丹获得不坏之体,八卦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他的武力更在一众天神之上。他不受天规限制,勇于反抗一切权威和压迫。在得知自己被封“弼马温”是个骗局的时候,激愤地斥责“玉帝轻贤”,反出天廷,自己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在大闹天宫的故事中,轰轰烈烈地将人物形象推向高潮,展现出美猴王的光辉形象。
其次,两者敢于同与命运抗争。反抗命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贝奥武夫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宿命观的产生是源于对外在东西的不可知,而对命运的蔑视反映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信心的增强,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贝奥武夫的意识中有宿命观的存在,他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生,天命不可违抗,但在他看来,“天意如何,自由它去!”与毒龙搏斗前,他感到了命运的威胁,“胸中涌起了黑暗的思绪”,但他仍然与毒龙决一死战,不夺荣誉誓不罢休。③孙悟空对命运的反抗,集中体现在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上。孙悟空最初的造反,是因为生命寿夭问题上的不自由、不平等。有头有脸有名望有地位的神仙佛都可以长生不老,孙悟空虽有满身本事,仅仅因为没资历没名望就归阴司阎王管着,只允许活324岁。孙悟空不听这个邪,打死勾魂鬼,直闯森罗殿,痛斥十殿阎王,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阴司生死薄上的名字,在生死这个问题上,依靠自己的能力,讨回了公道。孙悟空的进一步造反,是因为他深感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玉帝召孙悟空上天廷,封他一个弼马温的官职并且进行了欺骗性质的安排。孙悟空发现真相后大觉人才不被重用,自号“齐天大圣”霸占一方。玉帝又安排他上天作“齐天大圣”,但只徒有虚名。深感侮辱的孙悟空最终走上了武力反抗的道路。
最后,二者都有着让人唏嘘的悲剧的结局。鲁迅认为,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莫过于生命、爱情、自由。身死,是贝奥武夫战斗的最终结局。在他当上国王的50年之后,一条看守宝物的火龙,因为发现有人盗取了它看守的财宝,十分愤怒,于是袭击村庄。贝奥武夫决心为民除害,亲自带领11名武士前去除龙,但他的部下大多数都在战斗中逃跑了,只余下一人跟随。他在战斗之前,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衰弱,知道战斗的危险,也许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战。而最后的结局,他成功的击杀了毒龙,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顾一切战斗的英雄最后获得了光荣的牺牲,成为了悲剧英雄的宿命。后者反抗的结局,则是牺牲自由。孙悟空的大闹天宫,最后还是遭到了如来佛祖的镇压,以失败告终。他被困在五指山下,受风吹雨打,忍寂寞孤独,丧失了自由行动的权力,一代大圣,落得凄凉的下场,不得不使人扼腕叹息。然而在全书中,这七回却是最为精彩的部分。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敢作敢为敢于反抗敢于直言的追求自由平等英雄形象,令人神往。
二
二者的英雄主义反映出了东西方不同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往往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而讲的。《贝尔武甫》创作于公元八世纪,属于中古时期,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时候,人民战胜敌人基本是依靠武力斗争,因此,对英雄的勇武的崇拜在《贝奥武夫》诗中有所继承。贝奥武夫凭借武力带给他的荣耀,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当上了国王,其形象也说明了当时的英国社会对武力的敬仰。贝奥武夫凭借武力带给他的荣耀,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当上了国王,此外,贝奥武夫的三次战斗,几乎都是以他一人之力面对强敌。这样的行为,除了突出了他英雄的形象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西方历来重视个人奋斗倾向以及将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当中的要求。贝奥武夫背后有着人民的支持和爱戴,但在他战斗时,部下却畏惧敌人弃他而去,而贝奥武夫自身,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一同作战,而选择单独面对强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西欧社会的英雄主义中还夹杂了对个人奋斗认同,对利己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英雄君王要将个人主义融入集体主义当中的要求。在贝奥武夫死后,臣民们为他举行葬礼,哀悼这位君王。也表现出当时出于封建统治下的英国社会对于贤明君王的渴望。
《西游记》产生的时代是在明朝,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拥有一定经济的人们对自身的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封建的统治下和历代的抑商政策下,人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了一定的反抗思想。恩格斯认为:悲剧乃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④当时的封建政治不能满足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造就了孙悟空英雄主义精神中的反抗思想和叛逆特性,正是当时人们对平等地位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的体现。与此同时,孙悟空的英雄主义精神与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进步思潮是分不开的。例如“强者为尊”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与封建等级观念相对立的,特别是同以天命论和血统论为基础的君权神授的封建专制思想相对立的,这明显地是带有新的时代特色的市民意识的表现。正如上述,市民阶层要求凭借自身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孙悟空的英雄主义思想无疑反映了这样的时代要求。因为他有一身广大的神通,认为自己是强者,所以就要夺取玉帝的宝座,喊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口号。而他后来的屈服于如来,又是因为经过较量,他成为相对的弱者。⑤其次还有尊贤的思想,孙悟空反抗精神的兴起,与玉帝的不重用带给他的侮辱息息相关。这点在上述有所涉及,这里不加过多阐述。这种思想,即个人价值与人格的肯定的自觉意识,与当时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分不开的。
三
两者的英雄主义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上也有着异同之处。贝奥武夫的战斗,第一次是主动相助丹麦国王,是英雄的承诺和责任,第二次是第一次的延续,而最后与火龙的战斗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百姓,为民除害,维护自己的荣誉。从中不难看出,古日耳曼民族所推崇的英雄主义,强调了对荣誉的重视和对责任的肩负。英雄主义与荣誉观念是分不开的,英雄要在生命和荣誉间做出抉择,同时英雄主义又与社会责任相联系,要求在个人的利益和对百姓的责任上做出选择。尤其是史诗中贝奥武夫为了臣民做出牺牲的部分,俨然塑造出一个具有为国为民、舍己为人的侠士精神的形象。这一点在孙悟空的故事中也有所体现。在第六十一回,过火焰山的时候,孙悟空不仅煽灭了火焰山,让唐僧顺利通行,还特意连扇了七七四十九扇,灭绝了火种,使得当地风调雨顺,为百姓生活谋取福利。其实,书中大部分的妖魔鬼怪,除了阻挠唐僧取经的道路,平日也是危害百姓的邪恶势力,孙悟空一路上斩妖除魔,造福百姓,自然而然带有为民除害的性质。可见,无论是中西方,在对英雄主义的表现中,都体现出为民的思想精神。
同时,无论是贝奥武夫还是孙悟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渗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得两者的精神文化内涵不断地丰富。贝奥武夫的形象中,渗透了古日耳曼人的英雄理想,在英雄个人的品质基础上,加入了荣誉观念,集体观念,社会责任观念,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为战士则骁勇善战,武力过人,为人君则仁慈宽厚,正直自强。这些精神文化内涵,是在他一生中经历的三次与怪物的斗争中不断体现,不断补充,进而升华以至圆满的。孙悟空的英雄主义也是在全书的三个部分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不仅体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敢与反抗强权的叛逆,还体现出不畏艰难的乐观。这着重表现在他西天取经部分的故事中。比如师徒四人过火焰山,火焰山的火纵是经过炼丹炉考验的孙悟空也难以抵挡,唯一的办法是借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面对火焰山的阻碍,猪八戒急欲打道回府,而沙僧则望“山”兴叹。只有孙悟空毫不退缩,想出妙计从铁扇公主手上夺取芭蕉扇,顺利地帮助唐僧越过火焰山。又如第七十四回,过狮驼岭之时,当唐僧战战兢兢时,孙悟空劝慰道:“师父放心!没大事„„有我哩!”说:“我这一去,就是东洋大海也开汤开路,就是铁裹银山也撞开门!”最后在孙悟空几经曲折的战斗中,顺利地通过了狮驼岭。他的这种乐观的精神,成了他生活的基调,也是支撑他取经路上奋斗不止的动力。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孙悟空的英雄形象中带有对佛教教条的批评和嘲讽。小说中,取经的主要人物是唐僧,但《西游记》却并未因此肯定了佛教。唐僧所宣扬的佛教教义,要人行善积德,慈悲为怀,这本是导人向善的,但唐僧却因为过于慈悲致使不辨是非,不分正邪,将与妖怪的战斗看作是作恶。这给孙悟空的斗争带来很很大的阻力。突出体现在三打白骨精和杀山贼的故事中,孙悟空的除暴惩恶换来了唐僧的责罚。第八十二回中,孙悟空曾批评道:“只管行起善来,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只根,你怎惜他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孙悟空同妖魔做斗争的过程,也同时是和唐僧所宣扬的佛教教条作斗争的过程,也是对佛教教条的虚伪性和危害性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过程。⑥
结论:贝奥武夫这一形象是植根于古日耳曼民族精神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是其价值观和英雄理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时代转变对英雄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的显现。贝奥武夫身上的英雄主义内涵,是集合武力、荣誉、责任、抗争宿命、个人奋斗、集体主义、贤君理想、品德修养于一体的英雄主义,是西方一脉相承英雄主义在特定时代特征下的继承和深化。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⑦孙悟空兼备上述多种特质,这些特质,与在他同权威、恶势力的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高度融合,从而闪现出中国脊梁的光辉。
两者既有相似,又有分歧。同是带有悲剧的英雄形象,其英雄主义精神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彼此在某些文化内涵上相互契合。又各具特征,前者带有西方文化的荣誉理念,以讴歌和赞美为主旋律。后者渗透着对政治制度和社会丑恶的批判对佛教思想弊端的揭露,在英雄主义的表现之中带着讽刺和揭露的指向性。但无可争议的是,两者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高度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①杨桂霞,《贝奥武夫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河北 邢台学院.②傅光明主编,《话说西游记》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36页.③杨桂霞,《贝奥武夫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河北 邢台学院.④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6─347页。⑤周先慎,《亦真亦幻的孙悟空》,2005年 ⑥傅光明主编,《话说西游记》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52页.⑦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二篇:读〈〈西游记〉〉之〈〈孙悟空求学〉〉有感
读〈〈西游记〉〉之〈〈孙悟空求学〉〉有感
上个夏天,也就是上个暑假。恬静的午后,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看着电视。可我却觉得好空虚,于是,《西游记》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闲茶午后。
〈〈西游记〉〉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主要写的是唐三藏等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在路上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但都被唐三藏的三个徒弟战胜,并保护了唐三藏顺利的取回真经。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孙悟空求学的那一段:当他告别花果山,跳上自制的竹筏时,就已经注定他会成功,因为他的坚忍不拔,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当他在菩提祖师哪儿学习的时候,他更是虚心求学,钻心好学,聪明乐学最终学有所成。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无论做什么事都别去害怕,心中只要有了那个目标,就不要轻易说放弃,得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成功为止。
这个夏天,我去爸爸那儿玩。当我看见爸爸手指龙飞凤舞般在电脑键盘上打字时,心里总是很羡慕。于是就让爸爸教我,并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打字。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字母就花费了我好半天的时间,往往练习得汗流浃背。但是我想到了〈〈西游记〉〉里边的孙悟空时,想到他求学时的态度就钻心的练习打字了。没过多久的时间,我对键盘熟悉了,速度也上来了。
从孙悟空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学习要钻心,更是要多问。当孙悟空来到灵台方寸山时,不也是问了一个砍柴的才找着了路吗?若不是,说不定他还走许多弯路呢。
当我在做作业的时候,一道难题难住了我。于是我找来了一些参考书,但没一点启示不过我想到了一个法子:电话求助(开心辞典常用哦)。可是打给谁呢?小A?——他平时可是少言寡语的,学习成绩好可是很少和同学交流。他会说吗?这时我又想到了孙悟空求学,他是怎么做的?于是我不管A说不说,就打了个电话过去……没想到,问题解决了!我可真得感谢孙悟空呀。
读了〈〈西游记〉〉之后,使我受益非浅,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特别是孙悟空求学教会了我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作者:fjioejwfljoi
第三篇:我与青奥共成长
我与青奥共成长
青奥,源于青年,而又融入青年。它不仅是一场体能上的较量,也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更是国与国之间维持和谐的桥梁。2014年的青奥会将在南京举行,2014,多么神圣而又光辉的数字,每个人都期盼着青奥会的到来,让多少中国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为身为一个南京人而自豪,我为身为一个中国少年而骄傲!让我们张开热情的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青奥会是文明和谐社会的象征,它的到来掀起了一阵体育运动狂潮,迅速覆盖南京乃至全世界。申请青奥的成功,对于南京每一个市民来说,无疑有一种冲动,有一种幸福,有一种自豪,有一种疯狂。而对于南京来说,这代表着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代表了中国有能力举行这次世界瞩目的青奥会,代表了中国实力发展的一次飞越,更代表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重在参于的精神。青奥会就像一个大舞台,需要我们一起专心来参与、重在参与,我们不但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我们中国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我们还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我们南京漂亮的城市面貌,悠久的城市文化,和我们南京人的自信与毅力,让全世界都知道南京,了解南京,喜爱南京。面对着千载难逢的机会,作为光荣的南京人,我们赶紧动身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作为一位文明的南京人,第一要注意的就是文明用语。现在我们生活越来越优越了,大多数人都不在乎文明用语了,“国骂”出现频率也大幅度上升。可是,我们可是一名光荣的南京人啊!我们不能在外地的朋友面前丢了南京的脸。当外国朋友来到南京,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当一些外国朋友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要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南京人是一个我们的群体,南京是一座文明古城。
创办青奥会,四周的环境也是备受重视。走在这繁华的城市里,你随手扔垃圾时,你的心里可能会想:这么大的街,我丢个垃圾也没人会留意到;再说了,这么大的街,丢垃圾的人多了,多我一个也没关系。大不了不是还有清洁工来打扫卫生嘛!有了这些想法,你可能就会心安理得地把垃圾随手扔在地上。那我就要告诉你,你就大错特错了。假如你在大街上随手乱扔垃圾,正好被正在中国旅游外国朋友看见了,会给他们留下怎样的印象?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中国人?是的,随手丢垃圾的人是很多,多你一个没什么,可是少你一个也不少啊!你就非得给清洁工们“找点事做”不可么?听了我这番话,我希望大家都可以以身作则,不要随手乱扔垃圾了,让地球上少一点“白色”,让大家的眼中多些茵茵绿草,苍天大树,美丽的鲜花。
青奥会,将像一个美丽的仙女,挥舞着长长的衣袖,带着天边的云彩,身披万道霞光,翩翩而降,我仰望青奥会,企盼青奥会,喜迎青奥会。青奥会在我心中,青奥会在我心中荡漾。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到青奥开幕那天,我们美丽的南京城。天,一定会更蓝,地,一定会更绿,水,一定会更清,花,一定会更艳,空气,一定会清新,交通,一定会更畅通。那时,我们可以向世界从容的大声宣布:青奥,WEAREready!
我与青奥共成长!支持青奥,创造未来。让我们从小事做起,用最美丽的姿势,共同迎接2014吧!
第四篇:我与青奥共成长
我与青奥共成长
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近年来,在北京举办过奥运会,在上海举办过世博会,在广州举办过亚运会,一次次充满活力的世界盛会让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对中国充满了期待。我们美丽的南京,也将迎来2014年的青奥会,展现魅力南京。
南京市一个“六朝古都”。她历史悠久,蕴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夫子庙、紫金山、中山陵等。不仅如此,南京同样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随处可见高楼大厦数不胜数,交通十分便捷,道路宽阔,地铁纵贯。
南京也是一个绿色的城市。绿色遍布了整个南京城。树木高大葱茏,到处树木林立,为城市撑起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人们生活在绿色的城市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环境优美。夏日里市场能迎来一阵阵凉爽的风,十分美丽。
因为即将迎来2014年的青奥会,我们需要把南京保护的更好。保护南京,首先从环境做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当然,我们自己也不能随便乱扔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要分好类。保护环境,我们也可以种树。多种一棵树,可以多增加氧气,也可以防止土地沙化。所以我们应当自觉的爱护每一个花草树木,积极植树,保护我们的家园。
作为一个南京的一员,我们应该向外进行一些宣传,这一次南京青奥的口号是:“分享青春,共筑未来”,向外宣传一些南京的风景名胜,美食文化,让人们关注南京,了解南京。
让我们携起手来,“与青奥共成长”、一起为青奥喝彩,为南京加油,为祖国再创辉煌!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初一(4)班
康雨风
第五篇: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犯罪学
读贝卡利亚之《论犯罪与刑罚》有感
贝卡利亚是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26岁时出版《论犯罪与刑罚》,被推崇为现代刑法学的鼻祖。贝卡利亚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抨击了封建社会以罪刑擅断、司法专横为主要特征的刑法制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宣告了近代刑法学的诞生。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用简短的篇幅论述了刑罚的起源、刑罚的目的、衡量犯罪的标准、刑罚与犯罪相对称、刑罚的适用手段、死刑等系列的刑法思想,对刑法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透过《论犯罪与刑罚》,我们可以发现贝卡利亚的思想。
首先,“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贝卡利亚深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认为个人只有通过同意才能受社会约束,应当签订契约,个人对社会负责,社会对个人负责,需要限制国家的刑法权。认为法律的最大目的,是使最大多数人获得幸福。本书以社会契约论为蓝本,提出了“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要求法官、特别是刑事法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官唯一的责任就是判断是否违反法律。他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他还积极呼吁法律必须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规定,而且尽可能的具体和详细,使刑法被大家所了解和熟知。同时,贝卡利亚认为刑罚的行使又必须在一定的限度内,因为他的刑法思想是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刑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市民社会公民自由和权利,而不再是中世纪及以前那样镇压被统治阶级。所以刑罚要改变,由过去的把犯罪人当成奴隶、动物对待,转而提升为人,在处罚的同时亦尊重和保障他们的权利,不对其违反义务范围外的权利和自由构成侵害,这就要求刑罚要以必要为限度。
其次,“罪刑均衡”思想。“罪刑均衡”思想也是《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的亮点,书中指出,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是平等的。在刑事犯罪中,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准就是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在定罪量刑时,重点考虑的是行为人在客观上的行为,也就是对人的客观行为进行刑法上的评价。一般来说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但不是完全不考虑,也会考虑到故意、重过失、轻过失、无辜等情形。正是通过对犯罪行为人进行刑法上的评价后,将其犯罪行为与相应刑罚充分对应,从而展现刑罚与犯罪的均衡。贝卡利亚用一句话言之:“犯罪的动机愈强烈,阻止人们犯罪的阻力就应当愈强大,这就是说,刑罚同犯罪应当相当均衡。”
再次,“刑罚人道主义”思想。贝卡利亚在本书中还体现出了浓厚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该书在死刑一节中提出了“死刑在良好的管理制度下是否是真正有益的和公正的呢?人们所拥有的杀害同类的权力又是什么权力呢?”两个问题,并用了大量的笔
犯罪学
墨去论证死刑是不公正的,用死刑来证明死刑的严峻是没有好处的。真正对人的心灵发生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和严苛性,而是刑罚的持续性和连续性。严苛的刑法,强烈而短暂,但时间一长就被遗忘了。如果,将人关押在监狱中,则可以慢慢地接受教育,可能更能起到刑罚的目的。认为即便对于不可能改造的犯罪者,也不应死刑。
领悟贝卡利亚的刑法学思想,思考我国的刑法体系,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可以拿来探讨。
第一、有关死刑。贝卡利亚在本书中提出废除死刑的观点,贝卡利亚认为只有根据两个理由才可以把处死一个公民看做是必要的:
一、某人在被剥夺自由之后仍然有某种联系和某种力量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安全或者他的存在可能会在既定的政府体制中引起危险的**。
二、处死某人是预防他人犯罪的根本的和惟一的防范手段。据此结合我们现在的刑罚体系,我们可以探讨在一些有关我国死刑的存在是否必要。
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而死刑是一种正确的刑罚吗?它能有效的阻止人们犯罪吗?我国刑罚的主刑由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组成。在废除死刑的情况下,如若某人实施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或政府体制的行为,那么在对其处以无期徒刑的情况下能割断他这种对社会恶劣影响的延续吗?或者它的效果会差于死刑的实施吗?本人认为无期徒刑完全能达到死刑的效果,并且其有利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贝卡利亚认为,“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因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触动我们感觉的,与其说是一种强烈而暂时的运动,不如说是一些细小而反复的现象。”反对废除死刑的人认为中国目前的国情不允许废除死刑,因为 “杀人偿命”已是一种传统,对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处以死刑才能平民愤,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同。贝卡利亚认为:“习惯是一种主宰着一切感知物的王权,一个人说话、走路、寻求生活需要,都离不开习惯的帮助;同样,道德观念只有通过持续和反复影响才会印入人的脑海。”所以要人们接受无期徒刑是最严厉的刑罚,那么我们就应该从现在着手废除死刑,而刑法修正案八已从经济犯罪,财产犯罪方面减少了死刑,以后我们也可以在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直至最后侵害人身权的犯罪逐一废除,因为我觉得只有一个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越大,人民感受到得恐惧性越大,他对犯罪分子处以极刑的欲望才越强烈,而不是从国家、社会、个人的三层利益结构出发。另外,就像贝卡利亚所说,“用死刑来向人们证明法律的严峻是没有益处的”,“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犯。我认为这是一种荒谬的现象。”
犯罪学
第二,有关法律解释中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指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所做的说明。虽说法律需要解释,法律的生命在于解释,而“对于刑法而言,就像营养对于生物,至少可以延长其生命,使其适用成为可能”,因此,我不反对法律解释,因为法律解释是法律的生命源泉,我反对的只是司法解释。我认为司法解释是变相的法官造法。贝卡利亚认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法律的权力,因为他不是立法者。”立法者才有解释法律的权力,从罪刑法定的角度来看,同样是为了维护严格罪刑法定思想,解释权归于立法者。法官只能是法律的传言者。所以司法解释的滥用,会出现司法解释取代法律的现象,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因此,要区别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要在法律的应有意义之内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