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的分析
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课程作业
——《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的分析》
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的分析
【摘要】在当代复杂的社会形式和裹挟着“商业性”与“媚俗性”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年人恋爱中出现了大量的时代性病症,本文结合社会现实和一些典型的大众文化文本,从大众文化理论角度来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中的“媚俗性”和“仪式抵抗”问题。
【关键词】 青年 恋爱 大众文化 媚俗 仪式抵抗
中国人婚恋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封建社会,由于礼教的束缚,中国人的婚恋一直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一切都必须合乎礼仪。随着现代民主自由思想传入中国,婚恋自由成为青年的一种精神追求,特别是在当下大众文化潮流下,当代青年婚恋观正随着社会变迁而悄悄的变化,青年在婚恋关系中的主体意识、个性心理得到增强,但恋爱婚姻中的不稳定因素、功利心理、忽视道德规范行为也在增长。特别是在裹挟着“商业性”与“媚俗性”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婚恋逐渐由两个家族的事情,变为两个人的事,最终变为一个人的事。
一、当代中国青年婚恋问题
当代青年婚恋观出现的问题很多。下面只做简单陈述。
在恋爱观上,中学出现大量的早恋现象;更多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恋爱只是暂时的生理或精神需求,恋爱与婚姻是脱节的。
在选对象的标准方面,中国人传统的择偶标准是“门当户对”,而当代特别是当下,择偶的标准是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喜欢不喜欢在很多人看来已不是主要因素,现在出现的引人热议的“小三”(第三者)、情人,就是典型的带有这种思想的人群。
婚前性行为方面,当今婚前性行为十分普遍,很多人做这种调查,普遍出现的情况是,当代中国人婚前性行为很普遍。
婚礼时间上,古人迷信,传统婚礼的时间往往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今人也并非完全的不注重这个问题,只是注重的原因并不再是迷信,而仅仅就像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仪式,没有必要一定去遵守这种“仪式”,但是也没有必要刻意打破它,它仅仅是被作为一种神圣的习惯性仪式而被执行着;另外当代青年在婚礼时间上会特别注重安排在节日,这不仅仅是因为节日一般是在假期,更重要的恐怕是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或者说新型“迷信”仪式。比如说社会上出现的,在七夕这一天青年男女蜂拥而至去领结婚证,或者集聚在七夕、情人节、国庆节、五
一、中秋等节日举办婚礼。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时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在奥运会开幕式当天领结婚证或举办婚礼,甚至将要生产的女性将孩子的出生日期有意提前或推迟到这一天,从而产生大批“奥运幸儿”。
婚礼样式与规模:当代绝大多数中国人举行婚礼的仪式(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和部分偏远地区)都是西方式的,这是随着西方文明异同传进来的,中国传统的
婚礼仪式几乎被全部摒弃。在婚礼规模上力求奢华,很多青年男女结婚要花去所有的积蓄,甚至要欠下一大笔债务。娱乐明星张杰与谢娜的婚礼花费3000万人民币。
不婚或闪婚现象也十分突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青年在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媚俗”心理和“叛逆”心理。这将在文章的第二具体分析。
二、恋爱观的“媚俗性”和“仪式抵抗”
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媒介走向“媒介文化”。大众文化的传播借助新媒介如虎添翼,因而有人便将大众文化直接成为“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更注重视觉性的感受这也正好迎合了青年群体的浮躁的性格特性,他们对“漫长枯燥”的精英文化兴趣不大,而对有直接视觉刺激的媒介文化有特殊的亲近感,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电影以及一些校园青春小说。
韩国电影《新娘15岁》(2005年),以15岁的少男少女怀孕生子的故事作为题材的电影。浪漫真挚、天真无邪的感情,掌握这话语权的家长和社会的阻挠,一系列“迎合”青年心理的情结,无疑会对少男少女们触动很大。还有美国的《太坏了》(2007年)同样是以中学生的放肆和对爱情的萌动来表示对即将面临的不可知的未来恐慌。台湾类似的电影也比较多,类似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十七岁的天空》《蓝色大门》《听说》《五月之恋》《盛夏光年》,还有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等,都是此类题材的电影。还有一些列的青春小说青春小说,比如《恋空》,一个女生与两个男生的恋爱纠葛,庸俗化的情节,浪漫的恋爱誓言,博得青年男女的眼泪的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的恋爱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其他的诸如明晓溪《泡沫之夏》等,郭敬明《夏至未至 》《悲伤逆流成河》等不胜枚举。
而这些电影、小说在网络、校园流传,无疑会对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根据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观念,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目的,驱动着它不断的追求经济利益,而且它能够整合它的消费者。“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有意地自上而①下整合其消费者”,阿多诺将大众文化看作是一种工业,突出强调了它的商业性,同时指出文化工业对它的消费者自上而下的“整合”,并把虚假的、标准化、伪个性化话的文化产品强行塞给消费者。文化与市场结合后,大众文化创造者的创作目的逐渐转为纯粹的营利性。因而他们便与青年消费群体达成了某种默契——工业文化生产者生产“庸俗性”“叛逆性”产品,青年群体极力去追捧,从而“上当受骗,心甘情愿”的奇特景观。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青年群体顺其自然地产生“媚俗心理”和“叛逆心理”。大众文化一定程度上是媚俗艺术,卡林内斯库说,“媚俗艺术是作为中产阶级趣味及其特有的间暇享乐主义的表现而出现的”②。在中国,大众文化消费主体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在中国似乎是一个模糊的群体,大众文化消费主体很大程度上包括新兴的青年群体,大众文化体现着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与青年亚文化的结合。卡林内斯库对媚俗艺术做过这样解释:“可以很方便的把媚俗艺术定义为说谎的特定美学形式。„„它出现于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其时各种 [德]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赵勇译。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6月第六期,42页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266页 ②①
形式的美就像服从供应与需求这一基本市场规律的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可以被社会性地传播。”因而媚俗艺术就可以被用来指称商业体制下的大众文化。这种商业体质的文化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欺骗性”“自媚性”①,它给青年群体造成了不知不觉的“媚俗”心理。
下面选选取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具体分析。
比较有典型意义和影响力的当属2011年的泰国影片《初恋这件小事》,这部影片在中国上映后风靡全国,特别是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影片讲述了一个平凡甚至有点笨的初一女孩小水暗恋并追求优秀、善良、帅气的高一男孩阿亮的故事,由于小水太平凡——长相平凡、功课一般、体育一般,无法与优秀的阿亮相比,首先给故事垫下了难以实现的基调,之后则是小水在朋友们的支持帮助下努力改变自己并试图接近阿亮,然后故事就发生转折,小水在“爱情”的驱动下,奇迹般的变得漂亮迷人,功课、体育也突飞猛进,在初三时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毕业时小水终于对阿亮表白。然而这时故事出现巨大转折,爱情的拦路虎出现了,阿亮的好哥们阿拓也喜欢上了小水,阿亮对阿拓承诺不去追小水„„直到九年后,她未嫁他未娶,故事再一次庸俗地让他们走到一起。故事结束。
其实这看似美好的爱情故事背后是一系列的媚俗话语。首先,小水从一个平凡的青涩女孩变为一个漂亮出色的人见人爱的少女,本身就具有浪漫的童话性,电影在虚拟环境下 “圆了”无数少女不可能实现的梦;其次,在小水变化之前,阿亮对那个毫不起眼的小女孩没有任何感情,有的只是一种同情,他们所谓的相互喜欢,是建立在小水发生惊人的变化的基础上的;再次,小水表白后发现阿亮其实一直也喜欢这她——前面已经说了这是一种错觉,这种暗恋了对方多年突然发现对方也喜欢这自己的庸俗情节鼓舞着屏幕前的少男少女大胆地去表白,而事实确会无情地碰壁;最后,男女主角分割9年后发现原来这是个误会,双方一直等着对方,导演让男女主角在一片热泪中走到一起,媚俗性达到了幼稚的程度。
国产片《十七岁的单车》中涉及的爱情故事,也是划上了浓厚的媚俗色彩的,故事中与小坚产生矛盾的潇潇毅然选择了车技高超的男孩作为自己的伴侣,这确切的表明伴侣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到底喜不喜欢他们的恋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恋人以及他们恋人的品质(是否漂亮),这种情况下,男/女朋友就成为一种符号,有没有对象成为青年男女身份的符号象征,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男/女朋友,只是喜欢上了自己有男/女朋友的那种身份。而这种心理需求,正是对主流话语的“仪式抵抗”。同样,不仅是恋爱对象,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里的“主角”单车,也是媚俗的最集中体现,在影片中,飞达快递公司经理讲出了山地车不再是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资本和权力,是农民小贵融入城市生活,为公司赢得良好信誉的资本,更是小坚在同学们面前表现炫耀自己的权力。所以影片中小坚与小贵之争并不是简单的单车之争,而是身份与权力之争。
青年的心理发展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大众文化旋风般风靡全国的时候,受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青年群体。而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也正是“从中产阶级文化到青年亚文化”②。所谓的青年亚文化,即是二战后在西方兴起的、反映新兴青年群体思想的文化形式。青年亚文化的崛起使大众文化不断地与之交融,最终形成一种青年亚文化色彩浓重的大众文化形式。
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28~231页
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页 ①②
青年亚文化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因而充满了青春期的叛逆色彩。而这种文化形式正好符合了感觉受到压抑的青年群体的狂热追捧。青年群体在家受到父母的约束,在学校受到老师的管制,刚踏入工作领域又收到来自上司的压迫,因而在心理上需要突破口,而青年亚文化正好给他们找到了出口,在那里他们无所顾忌,表示他们对主流的强烈不满。他们会留各种怪异的发型,穿着奇异、说脏话、跳迪斯科、集体舞,唱摇滚、打群架,甚至群居、吸毒做出一些列惊世骇俗的叛逆之举。当然在恋爱方面,他们也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国内几乎所有的中学都反对学生恋爱,尽管当下有少数家长不表示反对,但绝大数家长仍然不敢拿子女的未来铤而走险,同样坚定地站在主流话语一边,极力反对孩子在中学恋爱。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往往对性具有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和向往。因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在长期的压抑下,青年很容易产生了叛逆心理。而这种叛逆心理的产生,是得到了大众文化的引导和认可的。
综上,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媚俗性”有密切的联系。在当下媒介时代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很多中国青年逐渐形成的婚恋观是带有浓厚的“媚俗性”和“仪式抵抗”色彩的。大众文化在给当今社会带来巨大的消遣娱乐功能的同时,它的弊端也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3] [德]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赵勇译。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6月第六期
[4]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论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骆剑琴:《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影响及对策》。人民论坛,2011年29期
第二篇: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美国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作者:骆晓玲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日趋发展,中美交流的日益扩大,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文化的渗透,美国大众文化无孔不入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使大学生与美国文化走得越来越近,继而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思想意识和判断力。
[关键词]美国大众文化 当代大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61-01
互联网的发展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全球村,全球化经济带动了全球化教育。也促使了全球文化的传播。美国是全球经济的主宰,其大众文化冲击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饮食、休闲、服饰到人生目标、思想意识等无一幸免。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报刊杂志、音乐、网络、体育及饮食、服饰等。大众生产和大众消费造就了大众文化在社会上处于主导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借助其经济和科技实力,运用跨国公司、贸易、网络等手段向世界输入其文化产品。美国文化产品的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所以美国大众文化很快风靡全球,生活在其他文化圈内的人们无不切身地感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独特魅力。美国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视产业
有世界“影都”之称的好莱坞处于世界电影业的支配地位。中国影院放映的进口电影几乎毫无例外地是好莱坞大片:“阿凡达”“拆弹部队”等一系列大片;美国人制作的电视节目“越狱”“老友记”“绯闻女孩”“欲望都市”等在网络上也能点播。
除了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梦工厂、20世纪福克斯公司、哥伦比亚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派拉蒙公司制作了大量的好莱坞影片以外,华特·迪斯尼影业是迪士尼公司最重要的电影发行品牌。公司发行了许多优秀的动画片与真人片:“狮子王”“汽车总动员”“美女与野兽”等八十多部动画片。
学生津津乐道的都是电影院上映的大片,美剧情节以及当红的电影电视明星的动态。“歌舞青春”三部、“暮色”三部、哈利波特七部都是学生能够娓娓道来的热门影片。
二、音乐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了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布鲁斯是一种黑人民歌,以吉他或其他乐器伴奏。源自黑奴的劳动歌曲,内容多表现黑人的不幸生活和哀怨及渴望幸福的情绪。20世纪初,当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等乐曲在新奥尔良由黑人小型铜管乐队演奏为舞蹈伴奏时,便产生了最初的爵士乐。美国的摇滚乐大概从50年代开始,是从乡村音乐和黑人音乐布鲁斯发展起来的,后发展到80年代的金属乐,90年代的说唱和嘻哈音乐。
从猫王、麦当娜、惠特尼·休斯敦、迈克尔·杰克逊到碧昂丝、杰西·麦卡尼、Lady Gaga;从后街男孩到林肯公园、黑眼豆豆乐队,美国音乐随时随地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美国音乐主宰着世界流行音乐的趋势。现代大学生对美国音乐崇拜的程度,从学生组织的乐队、演出,学生平时欣赏的音乐和歌曲便可知晓。
三、网络
全球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美国快速传递其文化观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在全球所有网站中,78%的网站是英语,96%的电子商业网站是英语。显然,美国是互联网的中心,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不仅给美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使美国人所信奉的文化观念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使命召唤”“反恐精英”等中,在线观看电影、听音乐、看新闻、看比赛等等。学生利用一切互联网提供的便捷方式了解美国、了解世界。
四、服饰
美国人崇尚自由,张扬个性。青年学生之所以穿牛仔裤,是因为牛仔裤代表自由,它摆脱了行为约束和身份限制,“自由地成为我自己”。如今,牛仔裤已经成为全世界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的美国西部拓荒精神不会因此减掉。牛仔裤被视为非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牛仔裤的身体特征与强健耐劳的性质不仅仅折射着工作本身,它们还承载着自然的本性与性征的涵义。与其他服装的正式性相比,牛仔裤的非正式性乃是自然与文化、天然与人工、乡村与都市之间深层结构对立的一个具体例证。
放眼望过去,学校里的大学生,无论男女,基本上都是穿牛仔裤的。就如上述,它代表自由、自然、个性、粗犷。非常能体现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总之,美国文化正随着全球化浪潮铺天盖地地袭来。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美国自身的文化氛围日趋商业化和低俗化。暴力、色情、恐怖成为了卖座的热点。而大学英语课堂是接受美国大众文化的场所,大学英语教师有责任告诉学生这些现象背后的背景文化,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1]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李其荣.美国文化解读[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
第三篇:影响当代青年基督徒婚恋观之因素调查
影响当代青年基督徒婚恋观之因素调查
亲爱的弟兄、姊妹:
您好!我是本三A班宗教社会学“熊出没”小组的调查员,为了能够了解当代青年基督徒婚恋观的影响因素,本小组特别展开这次调查。您的建议将会为我们的调查提供宝贵的信息。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填写这份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所涉及的个人隐私我们会严格保密。
1.你的性别__A__
A.男B.女
2.你的年龄___B__
A.20-25岁B.25-30岁C.30岁以上
3.你的信仰年龄___C__
A.1-5年B.6-10年C.10年以上
4.你的信仰身份__A__
A.普通信徒B.神学生
5.你的家庭有无基督教信仰__A__
A.有(父母都是基督徒或有一方是基督徒)B.无
6.你的家庭背景_B__
A.父母健在B.单亲家庭C.父母不在7.你的家庭居住地_C__
A.大城市B.小城市C.乡镇
8.你目前的感情状况__B_
A.单身中,有婚恋的打算B.恋爱中C.单身没有恋爱的想法
9.你认为以下因素中,哪些会影响你的婚恋观(可多选)
□家庭经济条件√□地域√□工作□基督教信仰□父母的意见√□配偶的品格□外表□年龄√□性格
其他:文化程度
10.在你所选的因素中,你首先考虑或你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品格(神学生不用填)
原因: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品格,品格不好再谈其他都是枉然。
11.你是否认为你的配偶一定要是基督徒_C__
A.是B.否C.无所谓
对于您提供的配合,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为了保证资料的完整和详实,请您再花一分钟,翻看一下自己填过的问卷,看看是否有填错或漏填的地方,谢谢!
第四篇:对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哲学思考
对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哲学思考
【内容摘要】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代青年是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他们即是经济体制转轨后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受益者,也是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受外来思潮、观念影响最深的人群,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新的价值趋向和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就当代青年婚恋问题做出分析,以便把握清青年婚恋观念的发展变化脉络,并对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加以引导。
【关键字】青年;婚恋观;婚恋问题;哲学思考
一、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及分析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和婚 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性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青年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
2、对婚姻的期望高,未婚青年对未来婚姻普遍呈现乐观心态。据有关调查反映,从心理认知、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三个方面来看,93%青年朋友们对未来婚姻的态度是乐观的,认为通过双方的努力,有信心使自己的婚姻幸福,愿意为营造幸福的婚姻付出真诚的感情;99%的青年朋友相信爱情是维系婚姻的重要条件。
3、金钱在当今婚恋观中的地位上升,经济基础成为婚恋双方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情感越来越成为男女婚恋的基础,但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因此,青年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的因
素成为重要条件甚至是硬件,应以感情为首选条件的婚恋,被车子、房子、票子、位子等情感之外的东西左右着,影响着婚恋双方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4、性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越轨行为宽容度增加。当今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人们的价值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性刺激因素增多,性观念也受到了冲击。现代未婚女性不再谈“性”色变,性开放的程度从表层趋向深层:从对性知识的开放,对性行为态度的开放到婚前婚外性行为发生率的居高不下,性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变化之一,性和生育相对分离,与男女的爱恋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追求性快乐和性欢愉,成为现代性观念的主要特征;变化之二,是女青年的贞操观念的日渐淡薄,对婚前与婚外性关系日趋宽容,性不仅与生育相分离,也开始和婚姻家庭,爱情相分离。
5、从早恋、晚婚到“急婚”。早恋、晚婚、“急婚”等词语,为我国近几年来的婚恋状况及发展趋势画出了一道弧线。
早恋与晚婚的出现,是多重原因的结果:教育年限的增多造成个人就业时间推后;生活压力增大,竞争也日趋激烈;结婚的社会压力逐渐减少,婚姻的生育继后功能正在弱化;婚前性行为使青年能够在婚姻前也能满足性需要。
“急婚”则主要出现在“80后”群体中。随着“80后”步入结婚年龄,不少人发现了早结婚的好处,纷纷步入结婚礼堂。对更多“80后”女性来说,畏惧高龄难嫁是她们早作成婚打算的另一重要理由。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更好,人们也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地区,这样“80后”恋人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大大提高。
二、青年婚恋状况变化的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变化,作为社会观念、文化之一的婚恋观及婚恋文化也会随之变化,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婚恋观念的变化
(1)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婚恋观及家庭生活奠定了基础。2)富裕的物质生活为现代女性拓展了角色空间,带来了女性角色冲突现象。(3)丰富的物质生活增强了人们的功利化心理。
2.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导致婚恋观与婚恋行为的多元化
李喜先在《论精神文化》一文中对精神文化作了概括:“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并可归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尤如系统中的‘软件’一样,它可以‘外化’为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在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规范,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念是存在于人们内心中评价行为和事物所做出的判断,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最大变革是人的思想变化,即精神文化的变革导致婚恋观的变革。
(1)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全社会的婚恋观念。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婚姻是“传宗接代”“养儿育女”的概念,现代人的意识已发生了几大变化:首先,家庭是作为社会人的个体满足自己“心理——文化”需求的单位,而不是传宗接代的组合;其次,夫妻关系取代了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的轴心地位,夫妻更注重双方在婚姻中的感受,决定着婚姻的存亡;再次,女性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是依附、生育的工具,成为平等的独立个体,对婚姻其重要作用;最后,人们对新生的婚恋现象态度越来越宽松,大众舆论关注重点发生转移,不再仅仅关注个人隐私,更多的是公众利益,为青年婚恋观念中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土壤。
(2)精神文化的变化改变了青年的性观念。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人性的复苏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的一大进步。自我意识主要在于“关心自己”,在于对自我的认识,只有把自我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清我与物、我与非我的关系时,自我意识才真正形成。而传统价值观念对人的摧残、践踏最无情地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就只能自轻自贱,无所谓人格、自信、自强与尊严,人与人之间亦无法建立平等的关系。主流文化、权力话语占据了青年的意识形态,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的潜能只有“螺丝钉”的作用,人
不是完全的人而是被扭曲的物。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惟在生命的开发与自觉中,否则只有万马齐喑。惟其自觉的开发了的生命才具有生命本质的精髓与精彩。现在全社会的心态是宽松多了,青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中国青年在婚恋家庭观念上的变化其核心在于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从自我压抑、自我贬抑中走出来的青年,生活空间逐渐扩大,变化是肯定的:青年们从过去偏面重社会评价、重信义、重名节而转变为具有较强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一代,他们更看重社会提供的机遇和自身的情感;女性从过去明显的依赖性、依从型转变为追求独立人格、追求平等权力的新形象,她们挣脱禁锢,坚持言说女性语话,抗拒男子世界的神圣,从过去懦弱、压抑而变为坚强、大胆,同时极具反抗精神;家庭的双方旗帜鲜明地要求家庭的民主气氛、生活的多姿多彩。“自我”、“人性”中的积极性、自主性、主体性不言而喻地值得倡导,高扬自我是对传统社会的反动,掌握好自己的命运,经得起一切的命运,这可能是当前我们不将家庭置于死地而努力为之的,灾难将以进步作补偿。
自我意识觉醒与人性解放带来了这一代青年性意识的觉醒,性意识产生低龄化、对性爱质量的追求、婚姻中责任向爱情的转变、在婚姻中个性意识的追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当代青年性观念的变革。
三、关于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建议
总体上,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但是,如果是基于不良的婚恋动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就会引起更多的继发性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端正婚恋动机,接受系统的婚恋教育。
(1)必须统一思想,高度关注、重视青少年的性教育。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不重视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基本是空白点,许多人谈性色变,认为性教育不登大雅之志堂,由此引发的性教育放任自流,致使许多青少年对婚恋认识模糊,加强婚恋和性教育,必须社会、学校、家庭一起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必须强调婚恋观反映的是道德问题。在调查中我们看到,许多青年认为婚姻恋爱是个人私事,与他人无关,特别是婚外恋及婚前性行为都是个人隐私,别人无权干涉。人类的文明史早有训示,婚恋和性是一个道德问题,受到社会的约束,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建设力量,而不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则是家庭解体、社会冲突的破坏力量,加强婚恋及性爱教育主要教育青少年提高自控能力,强化道德意识。
(3)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和从西方捡来的所谓“安全性行为”教育,家庭美德方面的教育也重视不够。我们必须致力于对青少年在婚恋观方面“尊重”、“责任”、“节制”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道德观,在婚恋观的教育中应以品格塑造为重要目标,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婚恋观的关系,引导青少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使青少年的婚恋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地控制不正确的婚恋行为。
(4)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择友观,摒弃腐朽的、功利的择友意识,在集体活动中教育青少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促使青少年增进纯洁的友谊,提高明辨是非、社会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倩;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4期
[2]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3]重庆青年报.2002-12-22(7)。
[4]李喜先:《论精神文化》。
第五篇:青年婚恋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青年婚恋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史文婷
摘要: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于更高生活理想的期望,青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自觉带上了更多功利色彩,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也容易偏离正轨趋向于不合理。本文就青年在婚恋问题上产生的认知偏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青年婚恋认知的各种因素,并给出相关合理建议。
关键词:青年;婚恋;认知偏向
Abstrac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mproving and for higher life ideal expectations, youth's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not consciously bring more utility color, youth memorablia.woolies value orientation also easy deviation on track tends to is not reasonable.This paper produces on marriage problems in youth the cognitive bias, from the psychology Angle of analysis on cognitive factors memorablia.woolies youth, and points out corresponding reasonable Suggestions.1引言
当前青年的婚恋状况令人担忧,对于恋爱、爱情和婚姻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偏向,“找好工作难不如做小三”、“无房不结婚”、“爱情不能当饭吃”等等说法流行,直接催生了更多的“剩男剩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婚恋问题认知的错误偏向不仅影响到当前的学习和工作,更影响到一生的幸福和社会和谐。因此纠正错误的认知偏向,引导青年用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来对待婚恋问题迫在眉睫。青年的婚恋的认知
2.1青年对于恋爱对象的认知
青年对于恋爱对象的定位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进入青春期后,逐渐对异性产生好奇、倾慕和接近的心理【4】。处于这种好奇,青年对身边的类龄异性进行不自觉探究,就在探究中形成乐自己独特的认知,勾勒出心目中理想恋爱对象的标准。
一 恋爱对象与自己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方面比较接近,容易玩到一起形成某种共识。比如两个外向型和两个内向型,属于同质类。
二恋爱对象与自己有比较接近的价值观,处事方法上容易达成一致。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上互帮互助,互相促进。
三恋爱对象与自己有某方面的相互认同,性格上形成互补。比如一个外向型和一个内向型,一个活泼好动一个能擅长倾听和包容,有较好的耐心。
四恋爱对象有较好的外在形象,男的帅气女的漂亮。
五恋爱对象相貌一般但是气质出众,对异性有强大的吸引力。
六恋爱对象家财丰厚,身份显贵,能给予自己较多物质上的满足。
七恋爱对象与自己心灵相通,有相同或类似的生活经历,能够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勉励,容易相互理解,排解心中的苦闷和寂寞。
以上标准为大众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2.2青年对于婚姻认知
大部分青年会经历不止一次的恋爱经历,从开始的青涩懵懂到后来的成熟,标准也随着
发生变化。在恋爱青涩期,青年大多怀抱美好的期望,对纯洁的爱情无限憧憬,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经历的增多以及现实的压力,对于恋爱对象的标准带上了更多现实的特征,青年达到适婚年龄后,形成了自己对于婚姻的认知:对于女性青年来说,认为富有的男性(也包括较高的地位)比收入低的男性更能够在经济社会中取得生存成功。【1】因此认为选择富有的男性作为伴侣会有更多的幸福。
2对于男性青年来说,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后,想要找一个漂亮的妻子组成家庭,这样会提升他们工作的动力,增加生活幸福度。如果有可能,和富有的女性结婚,可以增加自己事业成功的可能(俗话说可以少奋斗多少年)。
3对于青年婚恋认知的心理学分析
3.1对于婚恋幸福的认知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青年生对于婚恋对象的认知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最终目的是获得满足感,得到自己所认知的幸福。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物质基础,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需求。青年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首先在物质需求满足方面有很大不同,很多青年希望找到有钱的另一半,大多因为本身在物质方面很难得到满足,在社会上攀比风气刺激下,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成为婚恋对象选择的重要标准或首要标准。对于家境较好,本身物质需要能够充分满足的青年,则更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相比之下,更多人会把标准集中在金钱以外能吸引她们的地方。
对于现在流行的不良社会风气,更多归根于青年的婚恋认知偏差。享受物质需求的满足不是错误,而是一个度的问题,享受精神需求的满足也不是错误,而是要遵循道德的约束。财富、美貌、权势地位多属于外在的东西,过分追逐就容易忽视很多内在的东西,比如人格、品行,外在的东西可以带来物质上或者心理上的满足,但是一旦这种满足失去新鲜感,爱情也就失去活力,那么维持幸福的动机就降低了。人们享受幸福与他们已经体验到的幸福总会有差距,这会推动他们不断地在不同的行为活动中追求幸福【1】。因此青年出于某种强烈的动机吸引,会偏离正确的婚恋观。
3.2对于婚恋认知矛盾的分析
当前,青年对于婚恋认知时常会带有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会渴望得到纯洁的真爱,另一方面当理想与现实不可兼得时,很多人会放弃爱情去追求其它利益。社会上每天都会发生悲剧,由于爱情而造成的悲剧也是数之不尽,青年的恋爱具有冲动性,不能宽容对待失恋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的青年,容易采取自毁的方式;对失恋或离婚无所谓,责任心较低,只重享受过程不重结果的青年,容易自我堕落或破坏家庭的幸福和谐。
精神分析学认为,爱欲是生存本能的要求,与爱欲(生的本能)相对的是死的本能,爱欲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有相合又相斥的作用【2】。当人生的欲望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实现,就会产生焦虑感和抑郁感,并且逐渐会出现趋死的欲望,也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无意识趋向死亡的努力,它源于死的本能。大多数为爱自杀的青年就是源于这种死的本能,有的由于爱人的背叛,有的因为自由婚恋受阻太大无法跨越,从而造成人间悲剧。
对于游戏爱情的青年,本身已经带有错误的婚恋认知,这类人对婚恋的责任感相对较差,一般是借这种方式发泄其它方面的不满足。比如单亲家庭或夫妻不合时常争吵的家庭,青年对恋爱婚姻的信任度相对低,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缺失,获得的爱较少,缺乏爱的体验,并不是无迹可寻。
4对于青年婚恋问题的建议
一培养家庭爱的归属感 青年对于婚恋的认知与环境密切相关,首先源于青年所属的家庭。家长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爱,让青年体会爱、感悟爱,拥有爱的归属感,才会有更好的爱人的能力。据调查,大部分获得家庭爱的归属感的青年,对于美好的爱情会抱更多期待,在爱情来临时会勇敢地追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爱情之后,会更加懂得如何珍惜。因此培养家庭爱的归属感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认知的有效方法。
家长要身体力行,做好榜样,让家庭处于幸福和谐的状态,这是给予孩子爱的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二要培养青年人的责任心、责任感。婚姻具有忠实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仅具有法律性,【3】也具有道德性,道德源自人的责任心、责任感,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敢于承担责任,这样在恋爱过程中青年就会更加注重恋爱结果,而不是一昧享受过程,步入婚姻之后,强烈的责任感也有助于维持家庭的和睦。
三倡导真爱,反对以金钱权力为主导的婚恋观
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让人产生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真爱的寻找需要人的主观努力,因此首先必须有意识上的觉悟,在这个崇尚金钱权力的社会,真爱逐渐被埋没,这也是很多恋爱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利益始终是物质上的东西,可以带来快乐也可以带来痛苦。一些研究者对金钱等物质化因素与幸福体验的相关性进行研
【1】究,研究结果却发现幸福体验与金钱呈负相关,这说明金钱等物质化因素带来的婚姻更多潜在的危险性。缺乏真爱的基础,婚姻就没有强大的向心力,一旦存在大的利益冲突,婚姻就会面临危机。
四进行科学婚恋观教育,大力宣传现代文化。
据研究人员调查,现代很多的婚恋悲剧不仅来源于青年自身,还来源于家庭的封建思想。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心没有错,但是过多干涉甚至不正确的引导也可能破坏青年一生的幸福。东方有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都封建思想对于青年爱情的过多压制带来的悲剧,作为现代人,现代父母,应该要摒弃那些固化的封建思想,以比较开明的态度对待青年之间的爱情,以人为本,不因受太多金钱权势左右。
5结论
青年婚恋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只是就部分问题提出些建议,对于青年婚恋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这方面多作努力,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纯正社会不良风气。
参考文献:
1李宏利,张雷.(2010).进化观点下的幸福研究.心理科学进展,7,1046-1051
2甘海泉.(2010).心理学视阈下安娜的死亡情结与爱情悲剧.外国文学,5,90-97
3王淑芹.(2006).论婚姻与信用.齐鲁学刊,190,79-82
4朱永平,王亚南.(2001).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8(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