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

时间:2019-05-14 16:0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

第一篇: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城市,很大一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其本身性格特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而“自私”“唯我独尊”的一些刻板印象也让非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产生不良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本文基于舒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三种方法对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加以总结,得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字:人际关系理论,独生子女,人际交往

一、研究背景

独生子女群体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在国外,独生子女翻译为“The only child”或者是“Only child”。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容小觑。人际交往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对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方法。1980年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城市,很大一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生长在改革开放、物质与精神文化丰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表现出头脑灵活、见识广博、智商较高等优点。但是特殊的生活环境也让独生子女越来越表现出两面性,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对于独生子女,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而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环境,独生子女之所以人际交往存在缺陷,很大一部分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单一化的家庭结构以及封闭式的家庭交往使得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机会很少,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下,他们往往只能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其他同辈群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因素对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独生子女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社会化是否健全也越来越吸引众多学者的眼球。在众多的研究中表明,独生子女在生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而人际交往问题则相对突出。因此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独生子女生活的一大重要任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的愿望和需求,并且每个人的需求都会不同,因此他提出人际关系三维理论。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角度出发,从包容需要、控制需要以及情感需要三个方面来研究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社工的视角提出解决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的方法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即文献法、访谈法和实验研究法。

1、文献法

文献法又称作为历史法,文献法即是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已有的文献进行考察,并从众多文献中取得资料以判定事实真相并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对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已经有很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将基于已有的大量文献和研究成果,广泛地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地研究众多的理论成果,为本课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访谈法

访谈法是调查者依据调查提纲与调查对象进行直接面对面交谈来收集语言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会针对人际交往对独生子女进行交流,来收集有关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方面的愿望和需求,以及其自身对待自己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的态度和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次访谈是以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中的独生子女为访谈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名独生子女进行访谈,并在访谈之后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为分析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做准备。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此次研究通过发放一定的问卷来收集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态度、表现和特点,以此分析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此次调查也是以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与收回,并做简单的统计之后,得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城市,很大一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生长在改革开放、物质与精神文化丰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表现出头脑灵活、见识广博、智商较高等优点。但是特殊的生活环境也让独生子女越来越表现出两面性。在众多的研究中表明,独生子女在生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而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直接关于独生子女的文献并不是很多,但是能够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方面的关注度明显提高。

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并不是太多,并且研究角度跟国内也有很多不同。国外虽然也存在着独生子女,但是情况与我国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出现都是政策化的结果,而国外则是因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社会接受度提高自觉选择生育一个孩。但是对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方面,国外学者也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在国外,独生子女翻译为“The only child”或者是“Only child”。Schachter(1948)认为,独生子女作为家中唯一的一个孩子,会对父母产生很大的依赖性,从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Waddel、Ball(1934)也认为独生子女的父母缺少育儿经验,所以总是对家中唯一的孩子表现出过度呵护,使得他们缺乏集体相处机会和交往能力。Flbo、Cooper(1945)认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和自私程度比非独生子女要高,交往时会有困难。Hilton(1952)认为独生子女的交往欲望比较强烈,但是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和非独生子女表现出差异。

国外学者注重从家庭中的父母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以及国外学者重从家庭中的父母的角度出发来思考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以及影响因素。不同的学者对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的研究成果不同,但是总体来说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可以通过方法得到提升和改善的。

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自然也有非常多的学者对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小组工作介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如何,需要从多个视角去看待和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因其“独”而被认为是特殊群体。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什么东西都是他的,无需和别人商量,这让独生子女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恳求”。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当别人质问时,他们会说“我就是要这样!”肖富群、风笑天(2010)认为我国的独生子女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直接结果,并非人们生育意愿的真实体现。他们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的影响因素方面做出研究,认为其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存在不足。李慧(2014)认为独生子女往往会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而限制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他们和别人的交往。赵微(2014)则认为在同伴交往中,虽然独生子女交往需要和交往意愿强烈,但是交往成果不是很乐观,在同伴中不受欢迎的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独生子女的交往技巧相对薄弱,包括倾听、欣赏和理解同伴,同伴分享,主动关爱同伴。王月(2014)认为在独生子女中尤其是幼儿之中,即使有的孩子有了初步的人际交往的意识,但是很多这样的观念都是通过灌输得到的,因此在真正的人际交往时往往意识落实不到行动。陈科文(1997)则也从独生子和非独生子女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他的研究成果中表明,市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合群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别, 郊区独生女与非独生女也不存在显著差别,只是郊区独生子不如非独生子女。

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自然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是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的确存在问题,但是并非处于特别消极的状态。学者们在对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研究时,将之与非独生子女作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有主见,思想开放,但是确实交往存在困难。但是从众多研究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四、理论介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的愿望和需求,并且每个人的需求都会不同,因此他提出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1、包容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  郭丽英.城市独生子女问题观察与教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17~19 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独生子女由于是家中的唯一一个孩子,父母或是其他家里长辈都对其格外溺爱,受到过分的保护,和非独生子女相比,缺乏缺乏兄弟姐妹以及同辈群体的交往。因此包容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便会出现低社会行为,2、支配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独生子女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里总是会尽最大可能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够通过控制别人而获得自己心里上的满足,更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控制或是反抗,人际关系受到消极的影响。

3、情感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虽然长辈的爱充溢着周围,但来自于同辈群体的关爱却是少之又少,而在与他人交往方便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之时,便会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够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或者是由于过分想要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反而适得其反,在人际交往中失望多于期望。

五、研究结论

本文总结出关于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三个问题,分别为以下三点:

1、不愿意与人交往

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由于长期生活在无兄弟姐妹的家庭中,而父母又很大程度上忙于工作,他们往往都会选择将自己唯一的一个孩子关在家中。所以,独生子女要么是在家中由老人陪伴或者是一个人,要么是在学校和同辈群体进行交流。而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使得独生子女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不同的态度。

其实在很多的人们的印象中,独生子女是不合群的,他们“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表现出一副不愿意与人交往的态度。在家中,独生子女作为家里的唯一一个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度很高,这使得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较弱的特点。尤其是在学校,幼儿时期,很多独生子女并不能像其他非独生子女一样能够很好地融入到班级的群体之中,反而更多的选择一个人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他们甚至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过多的交流。当老师或者是同学问起时,他们的反应总是很迟钝或者是表现得很陌生,通常只是回答“嗯”或者是“哦”这样一些简单的词汇。这往往会让其同辈群体也就是同学有一种被冷漠,不被尊 肖富群.国内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研究综述.[J]青年探索,2008(4):23~25 重的错觉,从而对他们也渐渐地失去耐心和信心,不愿意与独生子女来往,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会产生一种被排斥的感觉。这时,他们更多的是选择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人自言自语,自己陪自己玩。

而到了高年级甚至是大学,虽然经过多年的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很多高年级的独生子女尤其是大学生基本都懂得了人际交往的道理,也都能对他人阐述出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往往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却很难。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得他们的社会化并不能够很完善,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是,很多到了高年级的独生子女在和其同辈群体交往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种随意的态度,甚至是不愿意与人交往。在他们的思想中,如果生活或者是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他们完全可以向自己的父母求助,没必要和一些“陌生人”进行交往。而此时很多的家长由于习惯于保护自己的唯一的一个孩子,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为自己的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这些错误的家长的举动会让独生子女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即使没有朋友,没有同学的帮助,他们也可以生活地很顺利。比如在大学校园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成年了的独生子女们入学报到时,很多都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入学,甚至很多人的入学手续都由自己的父母代办,还有的父母替子女收拾好床铺,各种叮嘱之后才选择离开。在这样的“百般呵护”下,便会使得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一种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的态度。而在现如今这样一个网络信息非常发达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网络产生的更多的依赖。这也使得从小就养成不爱与人交往的独生子女们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到了网络的这个虚拟的世界当中去。所以,独生子女在包容需求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低社会行为,表现出不爱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2、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1980年出台的独生子女政策之后,许多学者对独生子女的生活以及学习等各方面展开了研究,许多研究也表明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的确存在着各种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给人们更多的印象便是“自私”、“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什么东西都是他的,无需和别人商量,这让独生子女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恳求”。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当别人质问时,他们会说“我就是要这样!”以自我为中心,使得他们不懂得体会共享这一行为带来的欢乐,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的协调能力。而家长的过度保护则会使他们得积极性和独立性严重受到限制,进而阻碍了他们的创造力的发展。处于家庭中心位置上的独生子女们在这样的“保护”下,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受到限制,进而导致他们的身心也会受到影响。过度的保护并是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安全感,而是使得他们产生更多的焦虑、不安甚至是失望。当他们离开自己的父母,与其他人进行交往时,他们总是表现出不信任或者是不敢期待的样子。在交往过程中,总是在意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别人的感受,认为只要是自己开心便好。

许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总是希望凌驾于他人之上,希望别人能够听从自己的安排,否则便会产生不愉悦的心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去控制别人。由于他们在家中集所有宠爱于一身,所以独生子女往往有“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号。并且每个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都是最好的,于此,父母对于自己唯一的一个孩子往往表现出更多的表扬和赞许,对于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满足,长时间下来,独生子女便会形成一种只愿意听到表扬的习惯,不能接受负面批评,更接受不了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所以总会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因为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和顺从而大发脾气。

独生子女习惯于别人的给予而不是自己的付出,当自己在家中的所有要求都能够被满足,父母对自己百般呵护时,让很多独生子女都会形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所以很多独生子女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将别人对自己的好看做是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而一旦这样的好消失了,他们便会觉得是这个“朋友”不够好,索性便耍小性子跟朋友“绝交”了。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对待与他人交往的态度便会更糟糕,问题也就自然出现了。

3、不懂得运用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很多时候,由于自身环境的缺陷,独生子女总是希望能够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但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是很顺利,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的相处的经验,使 郭丽英.城市独生子女问题观察与教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17~19 得他们不太懂得与人交往的技巧,或者是即使懂得,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利用。

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很多种,热情大方、信任他人、肯定对方、克制自身以及最重要的换位思考。其实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和他人交往的态度往往就会决定自己在交往过程中的特质。但是,独生子女表现出交往的意愿,却不一定能与他人顺利的交往。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换位思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控制别人往往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从小便过着受宠的生活,在他的生活中,更多的是他想怎么样,他的感受是什么,而不是别人的感受。人际交往重在把握一个“度”,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是不相同的,在交朋友的时候要看对方的长处,不一定要与其性格类同。但是独生子女在这方面往往把握的不够好。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面处于中心地位,处处受到家人的保护、关心和照顾,缺少与外界的联络,自小就缺少对人的理解以及与他人交往的经验。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正确的认识一个人,把握一个人的特征、喜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由于在家中得到的肯定往往多于否定的特点,独生子女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也不容易学会认同,即认同别人的观点、看法和行为举止等等。找不到沟通的切入点,往往会使得交往不顺利。

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N]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2~3

六、参考文献

第二篇: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

发稿:2007-5-4 21:54:27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只是关系发展的一部分。吸引可以增加人们相互交往的动机,但是它并不能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关系的进展,还要取决于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动机。交往行为包括工具性的交换和情感的交流,前者如互通有无、相互帮助等,后者如自我表露与内心交流、情感支持及相互陪伴等。交往动机则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到底想得到什么。

一、社会交换理论

在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在这里,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和物品等。

交换关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投入获得了大致相等的回报,他们就会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是公平的。有学者指出,公平性的关系是比较稳定和愉快的关系,当关系中存在不公平时,双方都有可能产生不舒服,产生恢复公平的动机。一些学者还讨论了权利对于交换结果的公平性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条件下,权力较大的人在社会交换中收益更多。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交换结构中展开的,关系的发展必然受到这种结构的制约。

二、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

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三、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

交往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伯恩(Berne,T.A)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3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3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这种状态学自父母与其他权威人物。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他的表现都是即兴的、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自我中心,不管他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

在P、A、C三种成分中,P、C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与两面性。而A具有自觉性、客观性与探索性,致力于弄清事物真相、事物间的关系与变化规律,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具有反省能力。根据PAC理论,不同的心态可以构成不同的交往组合。当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平行关系时,交往就是可持续的,对话可无限制地继续下去。这种交往有6种具体形式:P-P、A-A、C-C、C-P、A-P、C-A。在这6种交往形式中,P-P双方都自以为是,这不顺眼,那也不好,双方谈得很投机,但都在指责别人。这样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交往,久而久之,会互相助长偏激苛求的性格。C-C交往则有些同流合污的味道,两人一拍即合,但都不负责任。C-P、A-P、C-A,均属于互补型的交往,我期望对方的,刚好是对方回应的。这种交往因为互补,所以能够持续,但却潜藏着不平等与依赖,长期以往,也不利于交往双方的发展。只有A-A交往是最健康的,大家都本着负责与尊重的原则,力图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因此,A-A交往是最成功的。

广东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管理入口

第三篇:独生子女溺爱问题分析案例

独生子女溺爱问题分析案例

摘要 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他们在“糖水”里长大,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人生一帆风顺,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受不起风吹雨打。据调查,很多独生子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一方面来自于“独生”所导致的父母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不当。关键词 任性 溺爱 家庭教育

序言:在独生子女身上体现出来的问题中,唯我独尊而且任性是很突出的问题,怎么逐步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宽容的美德,认清自我,豁达为人,需要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案例:11月份是学校的科技节,下午我到学校时,学校已经很热闹了,同学们正积极地参加即将开始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我刚走进办公室,我班的小卉哭哭啼啼地跑过来说她被隔壁班的小敏和本班的小峰打了,这时小敏也正被她的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我连忙先安慰她,让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她说她也不清楚。今天下午刚来,就被本班的男生小锋叫出去,才走到教室门口,就莫名其妙地被小敏打了两巴掌,然后两个女生就打起来了,最后被周围的同学劝开。我把小敏叫了过来,问她打人的原因,她气极败坏的说:“这个人该打,嘴巴缺德,在年级Q群上聊天时,骂我脸上的伤疤。”小卉连忙吵起来说:“我只是好奇问问她脸上的伤疤,没有恶意。”接着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得又吵起来了,好不容易才被我们两个班的班主任劝开。经过开导,小敏主动向小卉道歉,但小卉却没有接受。我知道小卉是一个个性好强,倔强的女孩,我很担心今天如果不开导好她,一定会出乱子的。我单独把她留下来,和她聊天谈心,说一些道理,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最后她才口头答应我,她会想通的。我放心不下,晚上给她父母通电话,把事情说了一下,还让他们多注意观察她的状况。可是一个星期后还是出事了,小卉由于吞不下心头的怨气,找了几个社会青年把小敏和小峰拉到校外狠狠打一顿,两个人伤得很严重,结果两人父母愤怒的找到了学校。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小卉被学校记大过处分,留校察看一年,表现不好,就勒令退学。从此以后小卉变得消沉,一方面由于受到学校处分,另一方面是由于找社会青年殴打本班的同学,同学觉得她可恶,把她孤立了。

发展: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从她父母那里得了一些情况,得知发生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从小小卉就跟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十分溺爱她,把她讲的每一句话都当做圣旨,所有要求样样满足,有时做错了事,父母批评她两句,爷爷、奶奶全力维护她,有时还当着小卉的面责备她的父母,使她渐渐变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父母最后都变得很迁就她。初中时她由于贪玩,接触了一些社会青年,班里的同学都不敢得罪她,现在高中遇到和她有类似性格和经历的小敏,自然矛盾就会产生了。

分析:小卉的行为是现在独生子女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之一。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绝少受过委屈,挨过打和骂,遭遇过挫折。即使偶尔与父母家人发生争吵,也往往是父母让步投降,让孩子心满意足,达到目的。然而,孩子毕竟不可能只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家庭里,还需要上幼儿园、进小学、中学、大学,必须把自己溶入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处、交往、联系。孩子在与同学、其他同龄者、大人交往相处过程中,一旦吃亏受委屈,或者因违规违纪受罚,会变得承受不起,接受不了,往往产生报复心理,进而实施攻击性报复行为。具有强烈报复心理的孩子,一般只能赢不能输,只能占便宜得好处,不能吃亏受损失。由于输不起,受不得委屈,他们往往是非不分,冲动易怒,不讲道理,睚眥必报,锱铢必较,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纠缠不清,耿耿于怀,明里暗里报复,不达目的不罢休。

对策:要想让小卉重新站起来,改掉陋习,做一个健康向上的好学生,首先就先让她融入集体,学会与他人交流。虽然小卉任性,好发脾气,但是我发现她却很有个性,有才华,她感兴趣的事一定会尽全力的做好。3月份是校艺术节,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我知道小卉从小就学跳舞,而且家里也有亲戚是市文工团的人,所以我决定把艺术节班级节目排练任务交给她。她的反映一方面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喜欢参与的活动;另一方面她也在担心,害怕组织不好,完成不了任务。我鼓励她,每次排练都在一旁观看,帮她鼓劲,并答应给她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使她打消顾虑。经过小卉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在那次艺术节上,我班的班级舞蹈获得了二等奖,她还参加了一个独舞的个人表演,并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当上了学校主持人。在艺术节里,她得到了充分得展示,她认真得态度,得到了同学们肯定,同学们逐渐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她也融入了集体,学习上明显比以前积极啦。往后的日子,她又恢复了原有得活泼,各种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参加了校排球队,并参加了市级的排球比赛获得第一名,她的热情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了释放。但是,她的任性,好发脾气坏习惯却也会经常发生,每次我都会找她耐心聊天,虽然有了上次严重的打击,她的任性多少被消磨了一些,但由于长期养成得性格,很难在短时间彻底改变,我也曾经找她父母谈过,希望他们一定要改变从前对她的随便迁就和溺爱,但对于这样长期形成的家庭环境,想彻底转变,恐怕是一个长期而又困难的过程。

反思: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溺爱本身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爱子女本身是教育的一种,爱得合理、恰当,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温暖,激发其求知欲及探索动机,成为健康成长的力量,但若是溺爱纵容则会害了子女。所以,家长在爱子女上要做到爱与教相结合,可参照以下五个方面:

1.既爱又不溺爱。

2.给予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又有严格管理与要求。3.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忽视个体差异。4.使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和谐结合,切不姑息迁就。

5.对独生子女的优点鼓励赞赏而不过分,对其缺点则应予批评教育。以上五个方面,家长要贯彻到小孩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否则,一旦使小孩养成不良的习惯与性格,很难改变,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四篇:小学生高年级独生子女人际关系调查报告

小学生高年级独生子女人际关系调查报告

二系07小教(1)岳孝萌学号:0702041401、问题的提出

1.1缘由:小学生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接触的人和事物更加丰富多彩,在同一个班级里,有来自不同类型、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的儿童,他们一起从事的活动也更加多样,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劳动等等,使儿童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更多,交往形式也更复杂,社会交互作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复杂多样和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家庭以外的交往关系对儿童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独生子女而言,他们的人际关系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区别,他们的人际关系处于怎样的水平和状态?此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1.2综述:交往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现代哲学越来越强调交往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方式和基本需要,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社会学认为,交往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其根源在于人的群体归属的心理需要;传播学认为,交往是传递信息、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二十世纪60年代,前苏联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明确指出“教学即交往”。从此,教育学对交往的研究更是风起云涌。总之,“交往”作为一个“体现人类存在和社会进化历史的总体哲学范畴”己广泛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

交往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古罗马哲学家西赛罗曾经指出:“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高技术的劳动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变得错综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各种心理问题明显上升,成人世界的心灵危机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世界,小“维特”、“多余人”时有可见。实践证明,善于与人交往的儿童身心愉悦,心理普遍很健康。

其次,交往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手段,在交往中,儿童健全的人格能够得以有效的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交往范畴,概括了全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马克思认为,人通过交往得以丰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实际上,人的一切身心素质、文化修养、精神健美的形成和发展均会通过观察、模仿、从众等交往性的方式受到影响,并影响他人。

再次,交往是学习的需要。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杜威提出了“教学即交往”,德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交往教学论”学派,我国哲学界对交往问题的关注缘起于80年代,而后教育界也纷纷关注交往教学这方面的话题。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提高当前的学习效率,所形成的价值和行为方式还将影响到他们终身的发展。合作学习中所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不啻为一剂“心灵鸡汤”。

第四,交往是生活的需要。少年儿童生活的环境不是真空,生活中无处不牵涉到与人交往。在学校里,有师生之间、同龄伙伴之间、高年级同学与低年级同学之间、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在家庭里有与亲人的交往,在社会上有与陌生人的交往等。小学生在学习中交往,在劳动中交往,在课间游戏中交往,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中交往,学生在交往中逐渐长大。

第五,交往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教育具有滞后性,意味着它所培养的人才更多要在未来社会中才会凸现其能力,现代教育者们应有超前意识,以后现代社会的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为依托建构现代教育模式。在激烈的世界竞争和全球一体化的合作形势下,世界各国将建立广泛的联系,出现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种类的现代交际网络,人们交往活动的空间更加广阔,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交往活动的次数更加频繁。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该问卷为自编结构式问卷,把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分

为三个维度:与老师的关系(1-5题),与同学的关系(6-10题),与父母的关系(10-15题)。每个维度设五个问题,共十五道题。

2.1问卷

1.你认为你的父母是可以说知心话的好朋友吗?

2.你觉得父母喜欢你吗?

3.当你遇到困难或心中有烦恼时会向父母求助吗?

4.当你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你会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吗?

5.你想长大以后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吗?

6.当你心中有烦恼时,有没有可以倾诉的好朋友?

7.如果你和同学闹矛盾了,后来发现是自己错了,你会主动向他道歉吗?

8.如果同学需要你的帮助,你会主动帮助他吗?

9.如果有同学在背地里说你坏话,后来他知道错了向你道歉,你会原谅他吗?

10.如果你和同学发生了冲突,你能为了避免争吵和打斗做到忍让吗?

11.你觉得自己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吗?

12.你认为老师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同学们好吗?

13.当你和老师的意见不同时,会主动心平气和的和老师沟通吗?

14.如果老师批评了你,你会讨厌或害怕老师而减少与老师的接触吗?

15.当自己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需要老师老师帮忙时,你会主动向老师求助吗?

2.2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和六年级独生子女,共两个班级,四年级28人,六年级24人,共52人。

2.3过程:为提高该问卷的信度,让学生实事求是的答卷,除发挥指导语的作用外,我们没有做任何干涉。

3、结论

3.1、自尊心过强,缺乏忍让,是影响独生子女与他人交往的主要因素。

3.2、主动性差是影响独生子女与父母老师交流的主要因素。

3.3、大多数独生子女能够体会父母老师的爱心并有感恩之心。

4、小结与反思

4.1、同样是长辈,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在父母方面高于老师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感到父母的爱比老师的爱更无私,另外,在学校学生之间会通过比较来决定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而在家中每个学生对于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独生子女。

4.2、大部分独生子女都能感到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心,但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却缺乏主动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认为父母不是知心朋友,这很可能和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相关,这种权威性的教育模式让他们产生距离感,会使他们由于害怕而不主动求助。对于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4.3、从第7题与第8、9题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在对待人际交往中积极性事件(帮助别人)的主动性很高,但在处理消极性事件(主动道歉)时主动性较差,这表明,他们内心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遇到人际挫折时会因自尊心过强而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4.4、从此问卷调查的结果看,缺乏忍让是妨碍人际关系良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参考资料

[1]《学校心理卫生学》张楚延 母庚才 警官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人际交往的PAC理论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

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成人反应。

当我们的人际出现问题时,不防以这个理论为思想的指导,帮助理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

P权威、优越感、命令、指责、呵护 A客观、理智、成熟、稳重 C情绪化、任性、撒娇、服从 怎样的人才是受欢迎的

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法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PAC三种状态都有,由于成人处理比较理智、成熟,因此,A的成分可以占大多数。人际矛盾的解决 举例一:

妻子:现在现在该去收拾你的房间了。丈夫:烦死了,我现在不高兴收拾房间。P——A C——P 交叉型交往,不匹配。举例二

甲:请问,现在几点钟?

乙:不要打扰我,你自己去看表嘛。A——A C——A 人际改善策略一:与他人进行平行型交往平行交往举例:

1、P——P 他应该为弟妹们做出榜样。显然他没有做到。

2、C——C 我真喜欢吃“麦当劳”。我也是,我巴不得天天都吃麦当劳。

3、C——P 老师,我不太舒服,想早一点儿回家。回去吧,留下的功课我明天帮你补。

4、A——A 请问现在几点了。我的表8点。

5、看电视影响学习,我以后不看了。其实,适当看一点儿也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人际改善策略二:以自身的A状态激发对方的A状态,形成AA交往。

人际改善策略三:先用平行型交往缓和矛盾,再以自身的A状态激发对方的A状态。

下载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表露理论

    二、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

    独生子女补贴问题

    一、独生子女补助金由谁发,发多少,什么时间发?是哪个法规或条例规定的? 由生育管理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然后由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

    浅谈独生子女问题

    浅谈独生子女问题建国后人口飞速增长,鉴于此,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毅然出台计划生育国策。于是,全国各地大街小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条幅和标语......

    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

    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 大家好!作为中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1、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2、青春期我们的性心......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引言: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网中,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

    如何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理论和方法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精选)

    如何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理论和方法处理宿舍人际关系 在最需要友情、最热情洋溢的年代,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志愿”相聚到了一起。一个宿舍几个人,由于成长环......

    基于群体理论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分析

    基于群体理论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分析 [摘要] 宿舍作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小群体,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宿舍关系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

    独生子女消费行为分析

    独生子女消费行为分析 【摘要】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人数是逐年增多。现在,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人数众多,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已经成为了引领消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