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表露理论

时间:2019-05-15 07:2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表露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表露理论》。

第一篇: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表露理论

二、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

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

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一、自我表露的界定

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发表出来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存在交往的双方关系,如日常关系、心理咨询中的咨询关系等;体现了个体表达自身感受和信息的主观意愿;同时强调了表达式是真实的。

二、关于自我表露作用的认识

自我表露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增进感情、密切关系;通过自我表露还可以进行心理调试;通过自我表露可以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增进自信心等。对自我表露的消极认识,学生们认为自我表露会暴露自身弱点,别人可能会利用表露者的弱点伤害他;过多表露自身评价会降低,遭到孤立等。权衡自我表露的益处与危险,多数学生认为还是积极作用多于消极作用。

三、关于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

生活中我们很少被要求自我表露,但我们常常选择自我表露或决定某个时候表露,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表露或不鼓励表露呢?李林英在其访谈的材料中分析,这些因素包括了表露者和倾听者的个人特质(真诚、尊重、共情、保密等)、表露的内容(机密程度、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双方的关系(亲密程度、信任程度、双方是否都有表露的意愿等)、后果评估(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否解决问题、是否担心等)、表露情境(表露场合、双方心理状态等)等因素。

编辑本段四.自我表露的理论

自我表露的理论大多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提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4.1 不确定性降低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Berger&Calabrese,1975)这个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个体将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亲密来交换。也就是说,人们希望减少人际间的不确定,而表露自己的信息,寻求他人的信息,进行社会交换,然后将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形成人际知识,若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同,将有助于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自我表露通过表露相同的方面进行回应(Derlega,1987)。不过,Joinson(2001)发现,信息的亲密水平在伙伴之间不一定相同。4.2社会渗透性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Taylor&Altman,1987)Altman等人(1973)提出这一理论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说明自我表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用。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者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并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随着关系的发展,这种交换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自我表露的形式会随着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在最初的关系中,人们倾向于以近似的程度对彼此的表露进行“交换”,然而一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严格的交换便很少发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渗透式的自我表露,才使人们避免了由于表露太快或太慢而引起的消极反应。Hendrick(1981)认为社会渗透理论为探索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表露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引用:蒋索,2006)。

4.3 社会互惠理论(social mutual-benefit theory)(Derlega,Metts,Petronio,1993)这种理论认为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回报相应东西。”通常领受者会通过亲密来回应匹配表露者的信息。影响领受表露信息者是否会回报相应表露的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1)对吐露者表露信息方式的感知。

(2)领受者是否想加强、建立和持续关系。

(3)关系的发展阶段。

(4)表露者是否允许其回报表露。

4.4沟通隐私管理理论(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CPM)(Petronio。2002)该理论用可渗透可伸缩的界限作比喻来区分隐私和公开之间的关系。根据

CPM,这些界线是变化的,从相对易渗透到相对不易渗透。个体通过一种隐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隐私界限的可渗透性。该系统由界限接近原则和界限保护原则组成。根据该理论,表露隐私后会使人感到脆弱,因此个体通过建构沟通隐私界限来控制表露隐私后可能带来的危

【摘要】 自我表露就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处于人格发展适应期的大学生面对新的成长阶段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适度的自我表露能增进他们的自我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有益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 自我表露 大学生 心理成长问题提出

人生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到社会人的转变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阶段。当代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等问题的认识,处于有时客观,有时主观,有时深刻,有时肤浅等飘忽不定的状态,心理上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理想与现实脱节、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面对人生新的成长阶段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这种矛盾且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即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迅速提高和完善提供了契机,也为其心理障碍的发生提供了可能。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解除心理困扰,以适应人生成长的需要?目前国内外不少心理研究认为, 展示个人信息的自我表露行为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对个体的心理成长、社会适应性和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等有重要作用,是一种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成长的重要方式[1-3]。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词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目标人就是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后来他又在《透明的自我》[2]中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Derlega和Chaikin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交换自我的任何信息,包括个人的地位、性情、过去的事情以及未来的计划等”。

本文将自我表露界定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1-4]表明,自我表露是一个健康人格的特征;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可以与他人分享体验;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自我表露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神秘感;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达成合作等。这些研究发现了表露的互惠性,喜欢将导致对他人的表露,并且从对方获取表露的信息将会强化这种喜好的倾向。通过对自我表露的研究,进一步强调自我表露对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自我表露也会带来风险,所以也需要勇气和把握尺度。很多研究[1]认为,表露太少或太多都不好,适度的表露将对心理健康有益,即对重要的他人具有高表露性,对社会中的其他人表露适中;适应不良者对每个人做高或低表露。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包含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分为“公我”和“私我”两部分,前者是人们在公众场合或在一般社会情境中表现出的形象,而后者是个人的真实形象,二者往往不一致。人们愿给人一种积极的“公我”,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私我”。但假如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形象和思想,永远将自己装在套子里也不行。研究表明[2],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朱拉德认为,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正是患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多在17至23岁,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阶段中期,是人生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大学生处于人生自我意识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的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适应期,是一个尝试错误的时期,其心理障碍的实质是“自我同一性”危机。大学生在寻找和确立自我的过程中,常常由于自我期望与实

际能力、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一致而导致对自我的价值产生怀疑,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是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次的“内部困难”。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家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变革以及躯体疾病等方面。内部因素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根源,外部因素是直接的诱因,障碍通常是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我表露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4.1 增进自我认识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征和习惯,害怕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失去自己喜欢的人的尊重,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人总是隐藏自己时,他就会变成一个套中之人,在面对现实时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歪曲事实以维持不真实的自我,因而就无法成长和变得自我实现。Jourard(1971)认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必备前提条件[1]。他认为一个从不对重要他人表露自己重要信息的个体就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和建议,不表露者无法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不仅他人无法了解他的需要和感受,他自己也无法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通过自我表露,人们可以获得自我澄清,因为在向对方表露自己的观点、想法、态度和感受的同时会使自己感到明了。通过自我表露也可获得自我认同,因为在与他人分享信息时会引出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因此通过自我表露个体可对自己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4.2 有助于问题解决

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的尝试期,在校大学生常常会遇到以前未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如恋爱、就业、越来越成人化的人际交往等等。研究发现,人们仅仅是大声地将问题说出来就有利于解决问题,找到对问题或令人担忧的事情的有效解决方法。因为语言的表达是通过思维组织的,一旦人们开始表露自己的经历,就有对事实的再认识,一般会意识到事件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糟糕、令人郁闷或难为情,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3 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经过交往与相互合作而形成的心理上的沟通与关系。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情感交流需要,有益于个人、社会发展与完善的人际关系。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手段之一就是要有可靠的沟通。

人际关系是在校大学生比较郁闷的话题,他们常常为不被理解和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而苦恼。而自我表露不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促进了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人际支持,而人际支持对处理压力事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有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同伴适宜的自我表露与较低的孤独感相联系[3]。

4.4 有益于生理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韦格纳(Daniel Weg-ner)关于思想压制效应的研究表明,对兴奋性念头的压制反而能够促进兴奋并使后来的兴奋进入,一个兴奋念头在压制后比在自由表达期间更具刺激性。韦格纳认为,个体努力压制兴奋本身反而成为一个新的兴奋刺激,伴随新充入的情绪,进一步压制的念头也得到加强,产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最后必然发展为恐惧、惊慌和焦虑,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的心理系统和生物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的变化会使另一个系统受到影响。在临床上,不仅是特定的病因而且心理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体器官对疾病的易感性。一些研究证实,回避情感表露与严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有关。

第二篇: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

发稿:2007-5-4 21:54:27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吸引只是关系发展的一部分。吸引可以增加人们相互交往的动机,但是它并不能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关系的进展,还要取决于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动机。交往行为包括工具性的交换和情感的交流,前者如互通有无、相互帮助等,后者如自我表露与内心交流、情感支持及相互陪伴等。交往动机则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到底想得到什么。

一、社会交换理论

在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在这里,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和物品等。

交换关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投入获得了大致相等的回报,他们就会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是公平的。有学者指出,公平性的关系是比较稳定和愉快的关系,当关系中存在不公平时,双方都有可能产生不舒服,产生恢复公平的动机。一些学者还讨论了权利对于交换结果的公平性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条件下,权力较大的人在社会交换中收益更多。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交换结构中展开的,关系的发展必然受到这种结构的制约。

二、自我表露理论

广义地来说,社会交换过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与自我表露分不开的。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Briggs认为:自我表露对他人的益处包括:

一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似与不同点在何处,还能了解相似与不同的程度;二是准确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三是自我表露增强了自我觉察的能力;四是分享体验帮助个体发现这不是他们唯一存在的问题;五是自我表露可以从他人获得反馈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前几年,隐私曾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对它还有一些误解与偏见,需要加以澄清。Briggs(2001)也认为:自我表露也存在风险,主要包括:最实质的风险包括来自不同目标人的攻击、嘲笑、拒绝与不关心等;个人表露可能会受到听者的伤害;不适当的自我表露,可能会引起他人的退缩或拒绝,对不适宜的人或在不适当的时间过分表露的人,被认为是社会化不良的标志。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要,人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三、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

交往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伯恩(Berne,T.A)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3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3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这种状态学自父母与其他权威人物。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他的表现都是即兴的、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自我中心,不管他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

在P、A、C三种成分中,P、C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与两面性。而A具有自觉性、客观性与探索性,致力于弄清事物真相、事物间的关系与变化规律,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具有反省能力。根据PAC理论,不同的心态可以构成不同的交往组合。当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平行关系时,交往就是可持续的,对话可无限制地继续下去。这种交往有6种具体形式:P-P、A-A、C-C、C-P、A-P、C-A。在这6种交往形式中,P-P双方都自以为是,这不顺眼,那也不好,双方谈得很投机,但都在指责别人。这样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交往,久而久之,会互相助长偏激苛求的性格。C-C交往则有些同流合污的味道,两人一拍即合,但都不负责任。C-P、A-P、C-A,均属于互补型的交往,我期望对方的,刚好是对方回应的。这种交往因为互补,所以能够持续,但却潜藏着不平等与依赖,长期以往,也不利于交往双方的发展。只有A-A交往是最健康的,大家都本着负责与尊重的原则,力图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因此,A-A交往是最成功的。

广东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管理入口

第三篇:人际交往的PAC理论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

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成人反应。

当我们的人际出现问题时,不防以这个理论为思想的指导,帮助理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

P权威、优越感、命令、指责、呵护 A客观、理智、成熟、稳重 C情绪化、任性、撒娇、服从 怎样的人才是受欢迎的

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法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PAC三种状态都有,由于成人处理比较理智、成熟,因此,A的成分可以占大多数。人际矛盾的解决 举例一:

妻子:现在现在该去收拾你的房间了。丈夫:烦死了,我现在不高兴收拾房间。P——A C——P 交叉型交往,不匹配。举例二

甲:请问,现在几点钟?

乙:不要打扰我,你自己去看表嘛。A——A C——A 人际改善策略一:与他人进行平行型交往平行交往举例:

1、P——P 他应该为弟妹们做出榜样。显然他没有做到。

2、C——C 我真喜欢吃“麦当劳”。我也是,我巴不得天天都吃麦当劳。

3、C——P 老师,我不太舒服,想早一点儿回家。回去吧,留下的功课我明天帮你补。

4、A——A 请问现在几点了。我的表8点。

5、看电视影响学习,我以后不看了。其实,适当看一点儿也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人际改善策略二:以自身的A状态激发对方的A状态,形成AA交往。

人际改善策略三:先用平行型交往缓和矛盾,再以自身的A状态激发对方的A状态。

第四篇:ABC理论改善人际交往案例

A(诱发事件):办公室气氛很沉闷,很少人说笑。B(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1)办公室的同事不爱说笑,一定是他们不高兴,在生气;(2)他们都不愿说话,都在生气,而我却愿意说话,我并没有生气,那么他们一定是在生我的气,认为我某些方面错了;(3)我不能做错事或者说错话,否则一定会惹得他们对我不满;(4)如果我做错事或说错话,冒犯了他们,他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好,没有用。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与我交往;

C(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感到特别压抑、紧张、疲惫。D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1)办公室总是很沉闷,大家都不说笑,就一定是因为他们在生气吗?他们不说话,可能是因为工作太紧张,也可能是他们累了,想休息,有人喜欢安静,不爱大声说笑,不一定是在生气。

(2)即使他们真的在生气,难道一定是生我的气吗?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难免有心烦的时候。我没有理由把别人的不愉快看作是由我造成的。

(3)即使他们真生我的气,那就一定很糟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如果我真的冒犯了他们,那么他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4)即使我做错了,令他们对我不满,他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只要我及时改正,他们不必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

E(产生的心理效果):通过与自己辩论,卸下了一些心理包袱,轻松了许多,开始主动与办公室的同事交谈。她从中了解到,他们之所以不爱说笑,也是因为没有别人说笑,出于和她类似的想法。渐渐地,她在办公室不再感觉压抑了,虽然有时遇到别人沉默不语的时候仍觉得有点不自在,但心理上不象以前那么背包袱了。

第五篇:自我表露问卷

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JSDQ)

指导语:本问卷旨在了解人与人交往中自我表露(使他人了解你个人的一些信息)的情况。问卷本身与学校评定没有关系,采取无记名方式,无所谓对错,请你按说明真实地填写自己的感受。请将你的选择填在答题纸上,试卷部分不要填写任何内容,答完后请将问卷和答题纸一起交收。

非常感谢你的合作!

说明:此部分问卷包括60个项目,主要涉及你对母亲、父亲、男性朋友、女性朋友等在不同方面的自我表露程度。请你认真阅读问卷上的每道题目,然后在答题纸上,不同对象后的相应等级上划勾“√”,不要对每题的含义进行过多地思考。评定等级如下:

0——什么都没说;

1——说了一些(其他人只得到关于我这方面的一般印象);

2——非常详细地告诉了他人(在这方面他完全了解我,并能精确地描绘我);

X——对他人说谎或不正确地表达自己,以至于他人对我有一个错误的印象。

Ⅰ态度和观点

1.我的信仰及我对它的观点

2.我对宗教团体的个人意见和感受,如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无神论者

3.我对共产主义的看法

4.我对现在的政府的看法——国家领导人、政府、政策等

5.我对别人的出身、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的看法

6.我对饮酒的看法

7.在性道德上我的看法——即我认为我与他人在性问题上应遵守的行为

8.我评价女人漂亮、有吸引力的标准——也就是说一个女人的魅力在哪里

9.我认为作为男人所应具备的品质——也就是在男人身上要寻找的品质

10.我对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的看法

Ⅱ爱好和兴趣

1.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的食物的制作方式,我不喜欢的食物

2.我喜欢和不喜欢的饮料

3.我喜欢和不喜欢的音乐

4.我喜欢的读物

5.我喜欢看的电影和电视节目

6.我对服装上的爱好

7.我喜欢的房子的风格和家具的特点

8.我喜欢的晚会和社交聚会的类型

9.我喜欢的闲暇活动方式,如打猎、读书、玩牌、运动、聚会、跳舞等

10.我最喜欢得到的礼物

Ⅲ学习(或工作)

1.我在学习(工作)中感到最大的压力和紧张是什么

2.我在学习(工作)中感到最令人讨厌的事情

3.我在学习(工作)中感到最开心和最满意的地方

4.阻碍我学习(工作)或进一步发展的缺点和生理缺陷

5.我学习(工作)上的优势和条件

6.在学习(工作)上,我被其他人(老板、同事、教师、丈夫等)欣赏时的感觉

7.我的学习(工作)志向和目标

8.学习(工作)中,我得到薪水或奖赏时的感觉

9.我对自己已选专业(或学习前途)的感觉——不管我对它是否满意

10.我对任课教师和同班同学的感受

Ⅳ钱

1.在工作中我挣多少钱或得到多少津贴

2.我是否欠债,如果有,多少

3.目前我欠谁的钱;或者我过去从谁那儿借过钱

4.我是否有存款及其数量

5.是否有其他人欠我钱,数量,谁

6.我是否赌博,如果有,方式和程度

7.目前我收入的所有来源——工资、小费、津贴、红利等

8.我所有的资产——包括财产、存款、国债、保险等

9.眼下在哪方面我急需花钱,如有未付的欠款,一些想买的大件等

10.我如何预算我的钱——预算必需品、奢侈品等的比例

Ⅴ个性

1.我不喜欢的担忧:阻碍着我的那些个性特点

2.我无法表达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

3.我目前有关性生活的情况——包括如何得到性满足的知识,可能有的性问题,我与谁有性关系

4.我是否认为我对异性有吸引力,异性不对我产生好感的原因

5.过去或目前我感到羞耻或罪恶的事

6.使我狂怒的事

7.使我感到非常沮丧或忧郁的事

8.使我感到非常烦恼、焦虑和害怕的事

9.深深伤害我的感情的事

10.使我自己感到骄傲、兴奋、充满了自尊或自敬的事

Ⅵ身体

1.我对自己脸部的感觉——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如鼻子、眼睛、头发、牙齿等

2.我所希望的外表:对于整个外表的看法

3.我对我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腿、臀部、腰、体重、胸部等

4.过去我曾有过的对自己相貌问题的忧虑

5.我现在是否有健康问题——如睡眠、消化、心脏、过敏、头痛等

6.我是否长期担心或关注我的健康,如青春痘、溃疡、神经衰弱等

7.我过去生病或治疗的记录

8.我现在是否在做很大努力来保持健康和魅力,如柔软体操、节食等

9.目前我的身材,如身高、体重、腰围等

10.我是否在性关系中获得满足请检查你是否回答了所有题目,谢谢合作

下载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表露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际交往理论自我表露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操作行为主义依然是心理学界的主流时,有一些 学者开始探索内在动机的概念(Deci,1971,1972a,1972b;Kruglanski,Riedman,& zeevi,1971:玩p......

    PAC人际交往理论(共5则范文)

    PAC理论 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

    学习理论提升自我 学习理论提升自我 理论

    学习理论提升自我 学习理论提升自我 理论转变观念点燃激情 转变观念点燃激情——XXX 市学校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个人总结 XXX 市第一小学 XXX5 月 9 日至 13 日,我有幸参加了由......

    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理论下分析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问题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城市,很大一部分的......

    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

    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Jourard 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JSDQ),陈会昌等对其进行了修订,简称《自我表露问卷》,该问卷包括六个表露的维度,包括态度和观点、兴趣和爱好、学习......

    运用人际交往理论和方法处理宿舍关系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考核答题纸 (20 13 -- 2014 学年第 一学期) 课号: BK6G01A课程名称:企业管理与营销实务 阅卷教师: 金超剑班级: 11会计3 学号: 114171527 姓名: 阮容容成绩:......

    理论

    Face-Negotiation Theory 最早系统地探讨面子的学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他通过戏剧做比喻,认为人们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总希望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印......

    人际交往自我评价

    人际关系自我评定量表 吴宏梅请你仔细阅读下列16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后面,各有a、b、c三种答案,请你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任选其一。 1.在人际关系中,我的信条是 a.大多数人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