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时期如何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的心得体会
对新时期如何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的心得
体会
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ww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作用,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当前,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处于集中凸显期,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多媒体时代信息公开,在新时期要稳妥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讲究方法策略,积极寻求应对。
一、明确一个定位:维护群众合理利益诉求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要处理好群体性事件,首先必须坚持一个定位: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简单化处理,必须清楚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
二、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促稳定
对一些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是由于当时政策制约或者处理不当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时间跨度长、处理难度大、牵涉面广,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必须用好政策,想办法定好时间表和路线图,给群众以信心,努力通过发展来逐步解决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三、把握三个工作维度:情、理、法
——以情感人。一枝一叶,一点一滴,关乎于民,关乎于情。对群众要有真感情,把落脚点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
——以理服人。群众也是人,农民也会讲道理。只要有耐心,大家将心比心,把群众合理诉求当做自己的事来办,用群众听得懂的话来讲清楚开展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群众日常处理问题的方式来提出处理意见,通过细致工作把道理立在党委政府这边,群众会逐步接受合理的处置方案。
——以法治人。对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要在做好细致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广泛深入进行法律宣讲,把违法的后果讲清楚,让大家对违法后果有所敬畏。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特别是少数顽固分子,坚决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打击,使事件得到短平快处理,树立政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威信。
四、确立四步工作法:一线接触、综合研判、多管齐下、跟踪反馈
——一线接触。出现群体性事件后,有关领导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敢于主动与群众进行接触,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坚决表明党委政府公正处理的态度,要求选出代表坐下来反映诉求,不能马上激化矛盾,主要以听为主,同时做好现场取证工作,安排力量维护好现场秩序。
——综合研判。在初步摸清群众基本诉求的前提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召集各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事件迅速作出定性,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后再组织实施。
——多管齐下。一方面派出人员继续谈判,能够解决的诉求马上做出回应和解决;一方面派出人员摸清情况和关键人物,深入做好思想工作,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依法进行紧急处置。
——跟踪反馈。在事件基本平息后,对事件进行总结反思,深入群众当中做好后续工作,跟踪处理措施进度和效果。如果发生新的动态和变化,要再研判分析,及时调整措施予以应对,确保善始善终。
五、注意五个关键要素:事件发展进度、核心关键人物、处置法律依据、落实工作责任、有效应对媒体
——事件发展进度。群体性事件发展快、变化多,很多时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因应事件发展态势,随时调整工作策略和工作措施,什么办法有效就采取什么办法,争取第一时间处理,不让事件升温扩大。
——核心关键人物。每一宗群体性事件中都会有核心关键人物,跳出来的往往不是核心关键人物,大多人是跟着起哄,认为法不责众,出来闹闹事没什么损失,有好处自己也可以捞一份,因此必须区别对待,通过各种手段搞清楚核心关键人物,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能化解的就化解,该打击的坚决打击。
——处置法律依据。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群众多,现在又是新媒体时代,必须针对事件性质,依靠法律专业人士提出专业意见,找准处置的法律依据,不能随意任性,更不能信口开河,要一针见血,打蛇打七寸,打准打狠,争取不让事件扩大和反复。
——落实工作责任。要建立工作责任制,把工作措施和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及时跟踪反馈,掌握工作进度,确保党委政府的各项应对措施落实到位。
——有效应对媒体。面对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是记者,随时可以直播,一旦不能及时掌控话语权,会给事件处理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必须仅仅依靠上级职能部门,做好媒体的应对工作,该主动发布的主动发布,该正面宣传的正面宣传,该采取稳控手段的就采取稳控手段,切不可给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推波助澜,随意炒作,建立党委政府负责任公正处理的良好形象。
第二篇:对新时期如何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的心得体会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对新时期如何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的心得体会
对新时期如何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的心得体会
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WW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作用,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当前,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处于集中凸显期,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多媒体时代信息公开,在新时期要稳妥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讲究方法策略,积极寻求应对。
一、明确一个定位:维护群众合理利益诉求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要处理好群体性事件,首先必须坚持一个定位: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简单化处理,必须清楚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
二、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一手促稳定
对一些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是由于当时政策制约或者处理不当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时间跨度长、处理难度大、牵涉面广,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必须用好政策,想办法定好时间表和路线图,给群众以信心,努力通过发展来逐步解决问题,让群众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三、把握三个工作维度:情、理、法
——以情感人。一枝一叶,一点一滴,关乎于民,关乎于情。对群众要有真感情,把落脚点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
——以理服人。群众也是人,农民也会讲道理。只要有耐心,大家将心比心,把群众合理诉求当做自己的事来办,用群众听得懂的话来讲清楚开展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群众日常处理问题的方式来提出处理意见,通过细致工作把道理立在党委政府这边,群众会逐步接受合理的处置方案。
——以法治人。对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要在做好细致思想工作的前提下,广泛深入进行法律宣讲,把违法的后果讲清楚,让大家对违法后果有所敬畏。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特别是少数顽固分子,坚决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打击,使事件得到短平快处理,树立政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威信。
四、确立四步工作法:一线接触、综合研判、多管齐下、跟踪反馈
——一线接触。出现群体性事件后,有关领导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敢于主动与群众进行接触,认真听取群众诉求,坚决表明党委政府公正处理的态度,要求选出代表坐下来反映诉求,不能马上激化矛盾,主要以听为主,同时做好现场取证工作,安排力量维护好现场秩序。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综合研判。在初步摸清群众基本诉求的前提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召集各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事件迅速作出定性,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后再组织实施。
——多管齐下。一方面派出人员继续谈判,能够解决的诉求马上做出回应和解决;一方面派出人员摸清情况和关键人物,深入做好思想工作,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依法进行紧急处置。
——跟踪反馈。在事件基本平息后,对事件进行总结反思,深入群众当中做好后续工作,跟踪处理措施进度和效果。如果发生新的动态和变化,要再研判分析,及时调整措施予以应对,确保善始善终。
五、注意五个关键要素:事件发展进度、核心关键人物、处置法律依据、落实工作责任、有效应对媒体
——事件发展进度。群体性事件发展快、变化多,很多时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因应事件发展态势,随时调整工作策略和工作措施,什么办法有效就采取什么办法,争取第一时间处理,不让事件升温扩大。
——核心关键人物。每一宗群体性事件中都会有核心关键人物,跳出来的往往不是核心关键人物,大多人是跟着起哄,认为法不责众,出来闹闹事没什么损失,有好处自己也可以捞一份,因此必须区别对待,通过各种手段搞清楚核心关键人物,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能化解的就化解,该打击的坚决打击。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处置法律依据。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群众多,现在又是新媒体时代,必须针对事件性质,依靠法律专业人士提出专业意见,找准处置的法律依据,不能随意任性,更不能信口开河,要一针见血,打蛇打七寸,打准打狠,争取不让事件扩大和反复。
——落实工作责任。要建立工作责任制,把工作措施和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及时跟踪反馈,掌握工作进度,确保党委政府的各项应对措施落实到位。
——有效应对媒体。面对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是记者,随时可以直播,一旦不能及时掌控话语权,会给事件处理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必须仅仅依靠上级职能部门,做好媒体的应对工作,该主动发布的主动发布,该正面宣传的正面宣传,该采取稳控手段的就采取稳控手段,切不可给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推波助澜,随意炒作,建立党委政府负责任公正处理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关于处理好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关于处理好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利益格局在不同层次进入调整,特别是在城区,现实的、历史的矛盾纠纷交织在一起,群众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进入一个突显期。我到镇工作两年多来,接触各种各样的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解决了一些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感触颇多。现就当前处理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作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当前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两年多来,我接触各类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60多起,成功化解40多起。综合分析这些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1、类型多样化。主要有四类:一是由项目建设征地引起。如: 32米大道建设工程、教师经济适用房、县检察院刑侦大楼、锦绣花园、金山花园、高山造福工程等项目建设。二是拆迁改建引发的。如:原农机公司、原物资公司、原木材公司、原金刚砂厂、教堂、原酒厂等地方拆迁,由于产权问题而产生的纠纷。三是历史遗留和政策调整造成的。比如返销粮问题、县供销社用地出让新建后的采光权问题、**幼儿园等。四是其他信访事件。比如**村交通事故赔偿上访事件等。
2、趋向群体化。所调处过的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中,明显感觉到所涉及的范围在扩大,人数在上升,涉及人数在百人以上的就有10起,比如原农机公司、原酒厂、教师经济适用房等土地纠纷,群体上访到县时有发生,也有到省、市上访,今年还发生了2起进京上访事件,给我县各方面工作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务型转变的转型时期,政府从行政指令向服务转变。解决群众利益诉求,我们政府和群众之间还需要调整、磨合过程。特别是目前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还不强,错误地认为政府的“软肋”在于“怕上访”,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所以促使了“小题大做”和“借题发挥”的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增多。甚至一些涉法涉诉已判决的案件,当事人采取越级上访、缠访等过激行为,以图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3、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不够。目前各职能部门行政管理特征是纵向联结模式,一个个相对独立,各有各的政策,各管各的,相互之间几乎是“条块分割”的局面,造成了工作无法形成合力,执法力量不足,监管措施不力,对矛盾预防和调处不到位。有的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出现后,又过分依赖政府协调,甚至直接把责任踢给政府,造成了矛盾的积淀。
4、新时期的干部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当前,群众对法律意识还不强,如何正当维护自身权益认识不清,而我们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与群众沟通交流能力还不够,难以用群众的语言来教育宣传引导群众。有的防范矛盾的意识比较弱,对出现的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不能及时调处,导致有些矛盾日积月累,埋下隐患,造成矛盾纠纷上交;有的不能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高高在上,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造成矛盾激化;有的干部对工作中的问题矛盾不敢承担责任,采取回避、绕道走,某种程度促成了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
5、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当前我县在征地建设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保障还不完善,客观上造成农民对征地工作的抵触。一些农民祖祖辈辈靠土地生活,生存技能单一,除了农业生产外,很少再经营其他产业,一旦土地被征用,土地补偿费便成为失地农民
解决办法,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才使这起恶意阻挠工程施工的事件得到有效化解。还比如原物资局、原农资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施工现场遇到几百人的阻挠,工程久拖未决,县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召开多场协调会,好几位县领导带领干部亲临现场,甚至在冲突的最前沿,做群众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与当事人协调,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让个别不法群众不敢出面闹事,才使事件得以有效化解。
部门合力是成功解决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的关键。由于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成因复杂化,主体多元化,由乡镇或者一个单位是难以化解的,特别是很多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都是因部门之间配合不够或监管不到位引发的,比如,违章建筑和临时搭盖问题,本应该管理前移,疏堵并举,对“钉子户”采取强制措施,清除违章搭盖。但是目前城区违章建筑和临时搭盖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导致了非法买卖土地现象的滋长,而且为今后征地工作留下矛盾隐患。我们在**路拓宽改造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一临时搭盖被拆除后,户主一直要求安排土地进行安臵,在要求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长期上访甚至阻碍工程施工,造成工作十分被动。在实践中,如果职能部门在工作手段上有效衔接,在相关政策上相互配合,在法律体系上逐步完善,在诉求表达上更加通畅,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就可以得到有效破解。比如,教师经济适用房建设、药业物流园区建设等,当时受到几百个群众非法阻挠,后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镇、公安、土地、建设、农业等部门联手大行动到工程现场办公,及时接受群众咨询,为群众答疑解困,并对有故意阻挠工程建设的违法者将依法予以处理,震慑有非法奢望的个别群众,使这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得到及时破解。
有主次责任与没有主次责任的赔偿结果,将心比心,互让互谅,从而做出理智抉择,在干部的细心动员下,最终使矛盾发生钝化,吴某主动放弃部分赔偿金额,原来怒目相向的双方当事人都主动承认错误,相互安慰对方,本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划上圆满句号。
“特定因素”的掌控是成功化解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手段。这里所谓的“特定因素”是指在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中起到特殊作用的社会力量和民风民俗。现在一些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到宗族派系和社会势力,有的甚至起到主导性作用。所以,在化解过程中,不管是宗族派系,还是社会势力,我们都要分头进入,掌握“线头”、做到有的放矢,千方百计让“线头”支持我们的工作,尤其要注意发挥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的作用,通过他们去说理引导,带动工作的开展。要结合实际,尊重民风民俗,在解决事件中善于依据柘荣的风俗来说服群众,对民俗中存在与法律政策相冲突的地方,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比如,我们在化解一起无人认尸群体事件中,已离婚2年多的妻子白骨无人认领,于是死者娘家与原丈夫发生冲突,双方亲属上千人聚集一起,眼看矛盾激化,群体性械斗一触即发。为此我们及时介入,对纠纷的疑难和复杂做了全面的思考,从民间的风俗习惯入手,于情于理,耐心细致的做死者原丈夫的思想工作,耐心地把事实查清,透过现象抓本质,灵活运用民间的规律,最终使我县有史以来罕见的尸体认领及善后处理纠纷得以平息。
真心帮助群众是成功化解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方法。在化解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时,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事关民生的工作来做,要带着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感情来做,因为许多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是因为群众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才会引发,特别是上访事件,所以我们要真心的帮扶弱势群体,妥善安臵是成功化解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农民失地后成了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的弱势群体,因此普遍存在对失地的恐惧感。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安臵方式,变单一补偿为多途径安臵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在征地拆迁中,要在确保被征地农民及时足额领取补偿金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就业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由“怕拆迁”到“愿拆迁”,甚至是“盼拆迁”。一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把这些失地农民纳入保障体系。二是在公共管理方面,优先考虑原失地农民来管理,如小区物业管理、公园花草维护、卫生清洁、植树种草等岗位,由失地农民来担任。三是对于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政府要拿出一部份资金从生产、生活等方面给予帮扶,真正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多地帮助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防止群众因失地而返贫变穷。
总之,处理好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安定稳定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逆”的原则,通过采取综合的手段形成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合力,这样才能促进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解决,维护我县的社会安定稳定,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第四篇:群体性事件处理心得体会
关于群体性事件处理的
几点思考
弱势群体通过制造群体性事件来维护自身政治权利,因为该行为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是否是某些阻力妨碍了他们的合法表达呢?就我区而言,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和国际性的特征,这类事件极易被分裂势力所利用,造成广泛的国际影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民族地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突发事件,不仅造成经济、财产损失,更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笔者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两点成因:
(一)群众的政治维权意识加强,但法制观念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信息渠道畅通,群众的自身素质明显提高,政治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可是实际上仍有不少人法制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淡薄,当政治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往往没有采取合理的途径来解决,而是采用上访、闹事等的手段来表达意见和愿望。
(二)民意表达机制不够完善。宪法中授予了公民在相关政治领域的参与政治活动的资格。可是有些干部缺乏群众观念,不重视群众反映问题,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从而导致正常的民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不通,群众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这时相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对抗情绪。他们的权利在体制内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选择体制之外的表达,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民意民情表达机制的不够完善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有效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行途径与对策应该是:
(一)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公民有明显的从众心理,他们根本不明事情的真相且没有正确的主见,因此很容易受别人挑唆;也有一部分公民很有政治主见,但采取上访、闹事的处理方式不对,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合法合理的法律途径。为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或方式来对公民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
(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拓宽民意表达途径。我国吸纳民意有多种方式,其中主要是通过人大代表来进行的,因此进一步加强人大机构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预防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但同时要意识到人大代表吸收民意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对此,我们各级党政领导要积极参与接访群众并公开信访信息,拓宽公民表达民意和参与政治的渠道,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
第五篇:关于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心得体会
关于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心得体会
师生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社会群体,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群体。而每一个个体都有他不同的性格特点,这对教师的要求便随之高起来。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相当高的心理期待,希望他是自己的偶像,尤其是小学时代,学生对教师是一种盲目的崇拜,她们把老师奉若神明。初中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中时代,这种崇拜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质疑,所以高中时代的学生对老师的期待是很矛盾的,既有崇拜的心理,又有质疑的心理。因而高中时代的师生关系是很微妙的,师生既有一种心心相惜之感,又可能有一道无形的墙。处理好了,一切管理都顺利了,处理不好,整个教学都难以进行。首先,处理师生关系的第一要义是尊重,互相尊重,尊重人性,尊重人格。不可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完全否定他,最好先表扬,肯定他的优点,再点出有待加强的地方,喜爱得到肯定是人之常情,概莫能外。学生得到你的认可,便能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一种认同感,产生好感,学生才有可能听进去教师的观点。其次,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一个学生,如果犯错误了,可以找学生单独聊,他会觉得这是对他的关爱,也不会在心理上产生 1
反感,否则,纵然教师是出于关心,学生也会觉得很丢面子,学生会认为教师在找他茬。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再者,最好不要因为几个学生的吵闹而彻底否定所有学生的优点,而只要点出具体哪位学生,也不可以课堂上否定全体学生。一来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二来,一旦彻底否定所有学生,就容易引起学生公愤。这样以后的课堂教学就无法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学生选择喜爱什么科目和他是否喜欢这门课的教师是密切相关的。要努力让学生进入我们的科目,爱学生,爱这个科目,用一个教师自己的魅力吸引学生去感受学科的魅力。一个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最好不要设计第三方,课堂上如果有问题,不要有点小问题就往班主任那告状。一方面,维持一个课堂纪律是一个教师必须有的能力,如果不能维持好课堂纪律,那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而维持纪律的最高境界是用一个教师的个人素质去吸引感化学生,让他不仅遵守纪律,而且热爱这个学科。如果课堂纪律不够理想,我们就要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不够精彩。另一方面,有点小事就往班主任那说,学生也会不尊重你,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大小报告的人,学生更是如此。也许和学生间多点义气,课堂能更和谐。当然,很多涉及的是安全责任等方面的事情,还是必须要让班主任知道的。与整个班级交流时,要庄重,与学生个别交流时,就可以轻松点。要想 2
在生活上帮助学生,一定要注意形式,要尊重他的感受和隐私,因为帮助的最高境界是尊重。一句话,只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让教学顺利进行,也才有可能谈起教育。而这,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用心领悟的艺术。
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