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时间:2019-05-13 13:4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第一篇:《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从语言色调看,散文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核看,散文是“观察”是“思考”,散文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在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阅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毫无疑问,散文中有“美”的丰富的因子,而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也不会是指向单一,层面单薄的过程。

一、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而这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二、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曰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散文的这种审美功能在阅读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赏 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臵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臵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曰不如一曰”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万语只成就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山东李洪昌先生在其“教学感悟”中悟出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6期)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对灰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张炳隅先生在其《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正是其意。

三、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光,让读者在领略其风光的同时,步入看不见的故事的深入,悟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诗歌表现情感,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感和想象能力所牢牢吸引,在诗的阅 读中得到的更多是情感宣泄的快感,是破解解读这种宣泄途径后的愉悦。而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显现而出,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追求。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挟进了抒情议论,明清小品散文把情思信息慢慢张扬开来……,以下至今,才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拙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实际上当一个教师喋喋不休于记叙的方式、素材时,学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忌昧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感动,尽管以其经验,他并不一定知晓该怎样观对这份感动。)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到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化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四、鉴赏散文的形式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臵;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用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语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我们对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这里撷其要归纳成如下的鉴赏要点: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简笔略写和繁笔详写时,又注重疏密之分别。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联想开去,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来渲染,却止于泛泛而及,传神而已,开放的格局中又有疏密相间之美。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生色,把个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这样的形式处理与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赞美已浑然一体,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感逻辑的推动相辅相成,难分彼此,当然是我们所称道的美的结构。

第二篇:《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主讲人:徐圣兰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很感谢咱们黄社长的抬爱,让我今天有幸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文学写作。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我个人比较喜欢散文也比较擅长这类写作,因而今天与大家交流的话题便是《散文欣赏与写作》。

文学样式多样,我们常见的有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等。而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从诸子百家到今天的各类散文,其风采与魅力从未消退。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一个人被推进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地上弹射倒月亮上,那是诗歌;而一个人平平淡淡走在路上,那便是散文。”所以说,散文即随心,它是人们情感的宣泄。在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可以涉足人类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阅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深思,令我们扼腕长叹,又令我们愁肠百转„„。毫无疑问,散文中有“美”的丰富的因子,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散文的美并进行积极的散文创作。

一. 有关散文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有什么特点?

3、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散文欣赏

1、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很多人认为“意境”只属于诗歌,其实散文作为一种自由多样的文学样式,也有着对意境的追求。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欣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中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中捕捉作者寄寓其中的深深情思和深邃的哲理。

以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为例,其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突,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的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意象。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能不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幽静和宁滥时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

2、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我们刚刚讲过,散文即随心。在这种随心而写的文章中,自然而然的就会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那么,我们如何发现散文的情感美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散文时必须深入文本,发挥想象,进行换位思考,这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 2

有效途径。

举八年级下册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攀、缩、微倾),此景像电影镜头在读者眼前呈现,不仅引起作者多次的流泪。此时,若读者能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父亲送你上学),也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生活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那种复杂感受。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背景下,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

3、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写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夹进了抒情议论,而明清小品散文则把散文的哲思美息慢慢张扬开来„„时至今日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文雅、三毛的活泼奔放、周国平的严肃深邃„„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接纳、理解作家作品,由此而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凉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更来自于在被毁灭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还表

现在《哈姆雷特》中对“生”与“死”的追问(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与散文的意境和情感联系起来。

三. 散文写作指导(详见ppt)

前面我们介绍过散文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出于应试的需要,我今天主要跟大家谈谈如何进行议论性散文的写作。

1、精彩的开头 ① 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② 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③ 设问入题,引人深思 ④ 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⑤ 名言入题,彰显底蕴 ⑥ 对比入题,表明立场 ⑦ 抒情入题,入情入理 ⑧ 假设入题,埋下伏笔

2、有力的分论点

分解法;阐述法;分类法;利弊法;因果法

3、鲜明的本论

① 优美语句成段(比喻排比、假设、条件、转折、对称、因果)② 引用诗文名句成段(嵌入式、割裂式)③ 精当示例成段(面例式、点例式、例证式)

4、干脆的结尾 ① 归纳全文

② 照应标题或中心论点 ③ 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四. 范文共读《谈意气》

五. 介绍知名散文作家和作品,养成摘抄和写日记的好习惯。六. 结束语:感谢大家今晚齐聚于此听我讲座,也希望我今晚的一番言论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第三篇:散文欣赏

散文欣赏:

等咱老师有了钱

等咱老师有了钱,悬赏100万通缉那个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家伙,让他来教教50个参差不齐的学生,看他能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社会主义四有人!

等咱老师有了钱,让那些专家拿本教材去上课,然后我去开门听课,做个专家,对他们指手画脚。

等咱老师有了钱,把薄弱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挂牌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实践基地”,让他们颁布政策理念前先用实践去检验可行性。等咱老师有了钱,教师节的时候咱也坐着小车去慰问,给他们一人发条毛巾,发瓶金龙鱼,然后用温暖的大手握得他们热泪盈眶!

等咱老师有了钱,让领导去下乡支教,咱去欧洲考察!

等咱老师有了钱,让领导也去师生同考,考不好的列入黑名单!

等咱老师有了钱,让政府领导替我陪酒喝酒,我叫他喝多少就喝多少,他就是喝吐血,还说谢谢关怀!

等咱老师有了钱,开个教师法律援助中心,哪个家长无理取闹,咱也告他个诽谤侵犯!

等咱老师有了钱,金嗓子喉宝要列入医保药物。

等咱老师有了钱,给任课老师配个秘书,专门负责打杂的!

等咱老师有了钱,每人买辆小车。凭啥人家有车贴,咱大老远坐公车都没个贴?

等咱老师有了钱,论文一天发表一篇,要带刊号的!反正那些出版社也都认钱,评这评那又硬卡这个。

等咱老师有了钱,自己办学校自己编教材!三天两头换教材所谓新版都是换汤不换药,烦不烦?干脆自己定标准!

等咱老师有了钱,进修培训一律报销,职业进修也是为工作服务,干嘛又燃烧自己还又要自己掏腰包?

等咱老师有了钱,谁不把学生当人的,我一律端了他的饭碗;谁不把教师当人的,我一律摘了他的乌纱帽!

等咱老师有了钱,我也让那些领导时不时地去考试,然后排名次,然后上墙公布„„!

等咱老师有了钱,我也不做老师了,做公务员,享受阳光工资;让那些公务员去做老师,拿绩效工资,急死也好,笑死也

第四篇:散文欣赏

那年少的心,年少的等待,在弹指间荡然湮灭,回首间,谁的笑容,谁的眼神,倒映着谁的模样。黑白键交替舞动记忆的涟漪,却在行云里惊醒阵阵的雨珠,飘落空中,滴在心头。——〔题记〕

往昔,寻你千百度,山遥遥,水迢迢,路漫漫,日出到迟暮,可你却不在灯火斓珊处。如今寻你不再千百度,花纷纷,风萧萧,雪飘飘,一个季节的变化,可你却不在客舟中。当寻你不再千百度时,一生流浪,一世漂浮,一轮回不再寻觅。生生世世,你我已不在轮回之中。

恰似春风吹化雨,春天的雨飘飘洒洒,在心中溅起涟漪水花,雨过天晴水面如镜平滑,有谁知道在我心里已添了多少牵挂。平淡的相遇,谁也不知道那是故事的开始。是命中注定还是彼此的牵挂在纵容,初次相遇中的背影朦胧,心竟然在隐隐阵痛,没有风雨伴奏,没有一见钟情的奇幻,没有目光的交流,没有童话中的浪漫,只是平平淡淡的,在茫茫人海中我遇见了你,你坐在我面前,留给我一个心痛的背影,平凡的相遇却有不平凡的感受,你的背影从此住进我心底。

名如其人,婉约惜情。何必幽径谈画,你就是一幅墨丹青;何必月下吟诗,你就是一首蝶恋花;何必倾诉委屈,你就是最好的慰藉。你来,便有一种温暖,潜入心底,眼睛不由发亮。最真实的感觉,生活的灵光因而而被点亮。

曾记否,第一次交谈的时候,彼此心中那份莫名的感觉,是相见恨晚。你的笑容是我最惬意的风景,一如那苏州城外的微笑。

可是,平凡的相遇注定着我们要痛苦的离别。离别的那天,风雨来凑热闹。撒下的句点,滴答打碎了我的心,久久疼痛。

我的心你可懂得 爱上你却不知道怎样诉说

第五篇:欣赏《散文》两篇

欣赏《散文》两篇

作者

作者本名为莫怀戚,为何语文课本中署名为莫怀成?为此,作者在1993年10月17日的《重庆日报》发表文章《关于一篇课文的署名》,写道:

此文初作于1985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后被一些杂志乃至中央电视

台、电台以不同形式转发。

1988年,甘肃的杂志《读者文摘》载了此文,作者始误成“莫怀成”。我因此去信,谈了“我的姓名之意,是不要带着忧愁,而不是不要有所成就。戚,古汉语有忧伤之意,例:君子坦荡荡,外人常戚戚。”后《读者文摘》以“来信照登”

登了,窃以为一切也就了了。

殊不知,谬种已经流传。次年的初中语文的补充教材选用该文,就沿袭了“莫怀成”的署名,至现在,成了课文,情形未变。

为什么一直不去更正呢? 一、一个人的文章,被定成课文,全国法定学习,已是殊荣,不该苛求。

二、知我者,何须更正?不知我者,更正了何用?

三、国家审度,看文章的内容形式,不去查作者的祖宗三代,对于以前被“政审”怕了的我,欢欣鼓舞还来不及呢。所以欢喜国家的大迸步,不计个入小损失,并非什么淡泊名利,高风亮节,没那么玄。①

背景

如作者自己所分析的:本文写作契机是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我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悌”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

好,云云。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

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

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

“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http://jiaoan.cnkjz.com/ws/Index.html>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

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②

体裁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作者——编者注)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②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③

中心

八百字短章,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章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亲情向伦理道德的升华。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文学反映生活总折射着一定的文化心态,因而,常常闪耀出哲理的光芒。当我们从赡养与抚养的意义上来审视《散步》的三代人时,我们说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生活的使命感”;当我们

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世代的延续,是生命的强音,从而给了使命感以应有的神圣色彩。

字·词·句

一、“我决定委屈儿子”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二、“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猛一看似乎是“小题大作”,联系上下文的感情基调,就会觉得它新颖而风趣,、恰切地表达出“我”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突出了“我”极富责任感的性格特征。

三、“„„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

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三、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⑤

其他

审美赏析:

一、尺水兴波折射至高至上的人性美

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二、轻描淡写蕴藉含蓄隽永的诗意美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三、娓娓道来展示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文未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

下载《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散文与写作作业

    Noam Chomsky(1928--),born on December7, 1928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American linguist,founder of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he spent his undergrad......

    有关雪花与风筝散文欣赏

    雪花与风筝你是一片雪花,从高天炫舞而下,飞旋,飞旋,飞旋。你是冬天因相思而凝结的泪滴。我是一只仰慕天空的风筝,旋风而上,飞舞,飞舞,飞舞。雪花与风筝在高天相遇,擦肩交错的刹那,他们......

    散文写作

    散文写作艺考中“散文写作”的考查标准 1、写作能力,即文字功底。 2、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考生散文写作的考试,考查考生对生活中经历的事件的发掘、组织和结构的能力。 3、对生活......

    散文写作(模版)

    散文写作知识一、什么是散文灵活地抒写经历中的见闻感受的精悍的文章,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受。典型的散文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

    英语名著欣赏与写作

    《英语名著欣赏与写作》课程简介 一、 课程价值。 英语写作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阅读技能也成为禁锢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绊脚石。一切写作来源于阅读,通过阅读促进写作,加强......

    对联的欣赏与写作(合集)

    对联的欣赏与写作 授课教师:福州十八中周华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过程与方法:掌握拟写对联方法,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的能力。 情感态度......

    广告欣赏与写作教案

    广告欣赏与创作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简单的广告知识,认识到广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初步培养鉴赏、点评广告的能力。 3、掌握拟写广告的常见方法,初步培养广告创作的......

    散文名篇欣赏(定稿)

    白色山茶花 ——席慕容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