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漳平清代茶业文化发展研究
漳平清代茶业文化发展研究
漳平,一座具有五百年历史的古城,虽经沧海桑田,但颇具当地传统特色的茶乡文化却沿袭至今。民间以祖传工艺制作的水仙茶,就是漳平悠久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漳平是我国南方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水仙茶属乌龙茶系列。传说水仙茶最早产自境内一条叫做“九鹏溪”的周边地区。九鹏溪水滋润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两岸人民占据着亚热带的气候优势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从元代就开始了茶叶种植,到明清时期已有相当规模,并有了专门茶叶加工作坊。清朝光绪二十年,由“泰昌茶庄”选送的漳平水仙茶叶获得了巴拿马博览会和上海博览会金奖。而在境内出土的明代紫砂茶壶,说明漳平很早以前就盛行功夫茶、讲究饮茶文化了。所有这些史料足以道出漳平水仙茶叶生产的历史悠久和茶文化的深远厚重。在南洋乡北寮和双洋镇中村的交界地有一座海拔1365米的 山峰——石牛岽,崖峰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山顶至今还遗存着几十株郁郁葱葱的水仙茶母本树,其中一棵最大的高达7.35米,这株罕见的水仙茶古树被专家妙称为水仙茶母本活化石,被当地群众誉为“仙茶”,所说有治腹痛和拉痢的奇效。
说起水茶饼,在漳平民间流传一段精彩的故事。相传清朝年间,乾隆帝下江南至福建时,巡府大人为了讨主子的欢心备了两厅的大龙虾,不料皇帝吃了不久,便感到上腹肚之间叽喱咕噜似翻江倒海,这可急坏了拍马屁的巡府,心想咋一不小心就惹来杀身之祸,而那些平时欺上瞒下的狗官门此时也一个个呆若木鸡,不知如何是好。此刻,在屋内服待巡府老母的丫环叫水仙的走入室内,说她从家乡闽西漳平带来的茶饼或许可以帮助巡府,百般无奈的巡府急忙照水仙交代取出两个茶饼放入紫砂壶部入滚滚开水,随后请万岁爷用茶。被折腾得心烦意乱的乾隆接过茶一闻,那空谷幽馨香似的茶香沁人心脾,押一口,清醇爽回甘无穷,满满一大壶酽茶一口气喝了下去,真是神了,不到一袋烟功夫乾隆顿觉腹胀消减,精神抖擞,身体恢复如初。乾隆大喜,问这是什么茶,巡府一时答不出来便召来水仙,乾隆一见水仙,竟被水仙姑娘即清纯自然的美貌迷得好久回不过神来,连水仙的话也听得半懂不懂。最后,他高兴的说,今后就把这茶叶叫水仙茶吧。从此,漳平水仙茶名声大振,成为乾隆每年必要的贡茶。
漳平水仙茶史由来已久,在清代光绪年间最为鼎盛,曾是漳平市(原宁洋县)历史上外销的一大土特产品,也是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副业收入。这一景象至今在漳平市双洋集镇的四周山上还依稀可见不少梯带状的茶畦遗址,并且还有保留完好的东洋村古民居,如赖氏二大院、吴氏二大院,以及温坑余氏大土楼(现已毁,遗址在),其建筑风格精致高雅又宏伟壮观,成为了双洋古民居的一大特色,这些古民居都是清代中叶经营茶叶发家致富所构建的,有的是茶馆会所,有的是学堂,拥有规模宏伟的古民居建筑成为当时富庶一方的富豪象征,这些古民居的存在如今成为漳平近代水仙茶史繁荣昌盛的一个有力佐证。
在双洋镇城外村一带还有不少平房,原来都是加工茶叶的“茶馆”,现还仍然保存着,最著名的当然是横街的“泰昌茶庄”了。泰昌茶庄是清光绪年间由上杭人陈长济在城外下桥(青云桥)横街开设茶厂,收购茶叶加工外销,其大宗产品为乌龙茶,产品畅销潮、汕及东南亚地区。如今城外横街还保留着当时泰昌茶庄的加工厂旧址,在楼板上还依稀可见张贴着泰昌茶庄的茶叶广告单。
遗憾的是泰昌之子陈瑞庆、之孙陈必生都于前二年相距过逝,只为我们留下了可见证茶庄历史的四样文物,一是泰昌茶庄的各品种茶说明的宣传广告单;二是为警示假冒泰昌茶庄茶品的广告宣传单;三是泰昌茶庄铁盒包装的商标印刷样品;四是印有泰昌茶庄篆书、宣传茶叶品牌、相当于瓦当底纹的八言对联模本等,可供人用笔墨直接在上面书写对联张贴使用的红底纸对联模本。2007年,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文物,我们将此四样文物归送到漳平市博物馆保存。在对四种泰昌茶庄文物的考究过程中,发现水仙茶在清朝中叶曾是十分鼎盛的时期,“泰昌茶品”成了上层建筑人士、社会各界人士乃至国内外友人的重要饮品。
从泰昌茶庄的产品广告单来看,清光绪年间泰昌茶庄在省内外各地设有分售处达12家之多,它们共分布在龙岩、汀州、永定、漳州及广东的兴宁、河源等地。泰昌茶庄经营的茶品上等、品种较多,共有九种,它们是“野山茶”、“水仙茶”、“太苍种”、“七里柑”、“玉桂种”、“奇兰种”、“苦瓜种”、“正素种”、“金菊种”等,这些茶品中除了非人工种植的野生茶外,人工种植的茶品均属乌龙类茶,人工种植茶中就属“水仙茶”品种价格最高,每矸为洋毫六角,其余品种每矸才洋毫五角、三角不等。
从泰昌茶庄的商标来看,泰昌茶庄的茶品包装十分精致,有自己的商标品牌——中国泰昌(china tai chong),在光绪癸丑(1903年)改换了精致的铁盒包装,包装十分精致,这在当时的市场中是极为少见的,可见已经成为人们相互传送品茗的礼品了。商标在民国六年(1917年)又改换洋版新印刷,印有彩色的“鹿啣芝草”图,这在当时的印刷业中也是很少见的,制作相当昂贵,可见其用心之苦,成本之高,经营之大了。
从防伪申明广告单和商标改版申明来看,说明当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的假冒泰昌茶品,由此也证明了当时泰昌茶品在社会已经广泛得到认可,泰昌茶品在社会的知名度已经很高,成为人人皆知、喜爱的茶品。也证明了泰昌茶品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备受社会各界人士所钟爱,说明了泰昌茶品营销鼎盛。由于商标有英文品牌及注解,充分说明了国外人士也十分钟爱泰昌茶品,因此也为漳平水仙茶在清代就已经飘扬过海销往国外得到了有力的佐证。从泰昌茶庄防伪广告单、及商标改版申明,可见泰昌茶庄在当时已经具有很强的商标品牌意识了。由于泰昌茶庄的茶品上乘,曾在巴拿马博览会和上海博览会上获金奖,茶品在福建省第三次国货陈列会上被评为一等品(在茶品广告单的宣传内容中也提到了“泰昌茶品制造精良,各种名茶早已驰名中外,在各处展览会上多次得奖”),由此可见泰昌茶品得到了当时官方的一致认可、支持与扶持。在茶品宣传广告单中,可以清晰可见陆续得到了当时宁洋县正堂戴培基“香国同春”的题词,宁洋县知事吴锦“云胰妙品”的题词,福建省实业厅(相当于现在的农业厅)李厚恩厅长“余甘旧种”的题词(因茶品时在第三次国货陈列会上被评为一等品而题词)。由此可见,当时泰昌茶庄的茶品不仅得到社会群众的喜爱,同样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成为上层建筑人士、社会各界人士和中外友人的推崇和喜爱,漳平水仙成为漳平(原宁洋)县的一个大品牌。清末列强侵华,漳平(原宁洋县)的茶叶生产开始日趋衰落。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乱,海、陆交通受阻,外销不畅,曾经红极一时的泰昌茶庄被迫歇业了,漳平(原宁洋县)的茶叶规模性发展也由此而受到了限制。
图一:泰昌茶庄茶品宣传广告单
图二:中国泰昌商标
漳平水仙茶饼古色古香,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如兰气质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这些都因为其制作讲究,极具灵活性、艺术性。
首先,鲜叶必须是来自绿色无公害的茶树。这茶树都种在山高林密雾多无污染的山坡上,茶农们只用农家肥给茶树下肥。这里的茶农犹如茶树的保健医生,时不时给茶树松松土,整整形,洒洒水。茶季到了。人们总是挑选风和日丽的日子,从茶树上采摘露水刚刚风干的三片标准叶尖。茶青从山上运回农舍后,繁杂而神秘的制作过程开始了。
第一道工序叫“晾青”。这是让采下的茶叶重新“活”起来,制茶师傅们有个生动的比喻,说是让茶叶内部“走走水”。
接下来的是“晒青”。茶叶静静地躺着接受阳光,别看茶叶一地沉默无语,其实每分钟每秒钟都在起化学变化,都在酝酿着它的芳香。
最有技巧的“摇青”开始了。摇摇停停,停停摇摇,缓缓急急,前后四次。这种对茶叶的“蹂躏”过程,是进一步促进茶叶走水和发酵,一直摇到茶叶“红边绿肚”,散发出浓浓的花果香为止。
为了守住“摇”来的成果,必须借以烈火。这就是“杀青”工序了。“杀青”就像中国烹调一样讲究热锅快炒,锅多热,茶多少,翻几次,都有讲究。茶师傅们知道,这是茶叶色、香、味形成的关键。经过火的洗礼,茶叶逆来顺受,全没山里的一点脾气,服服贴贴地任人揉搓。这是“揉捻”,也就是给茶叶“美容造型”。几翻揉捻后,别具一格的工序开始了。看,用木模具压筑茶叶成型,而后包纸定型。别以为这是多么老土的工序,其实那正是独特茶香的脸谱,古老品牌的象征。
用纸包好的茶饼,此时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烘烤。正如中国菜讲究火候,烤茶更需要火候。静静地用炭火慢慢煨着,烤着,一缕缕浓浓的茶香,淡淡的茶味飘在烤房内外,吸引几十米远的过路人进房探问究竟,享受着一阵阵兰花香。经过十几道生产出的水仙茶饼,经久藏,耐冲泡,茶色赤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更有久饮多饮而不伤胃的特点,除醒脑提神外,还兼有健胃通肠,排毒,去湿等功能,实属茶中极品,不可貌相。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香气满乾坤。正是这看似简陋包装的艺术品,民国初期便飘洋过海,大量出口香港、台湾、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和国家。在近年来的茶叶发展中,漳平市在传承、保留“漳平水仙”独特成分的同时,不断改进制作工艺,走品牌、标准发展之路。为探求低产水仙茶园最佳改造技术,在南洋乡北寮村、梧溪村、南洋村进行低产水仙茶园改造试点,通过50亩的试点推广到了5000多亩,通过培育茶业企业龙头带动,推广茶园连片整合、水仙茶新技术、新工艺,突出漳平水仙茶福建地方标准和标准化茶园建设。
中国现代茶业事业的开拓者,被列为继陆羽之后的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的张天福先生2007年9月份到漳平时再度认为,漳平水仙茶品种在福建茶品种中算是极品:味香,适合做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等茶种。目前,漳平南洋、双洋等乡镇,水仙茶叶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实施科技兴茶战略,领先科技培育龙头企业。依托省农林大学技术优势,积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技改,同时开展水仙茶的新工艺研究,大力革新制茶工艺与设备,并做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推广,有力提高了全市茶叶科技水平,提升了“漳平水仙”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使产品更加适应市场、。漳平水仙主要产地为南洋乡,南洋乡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水仙茶乡”。漳平水仙品种鲜叶具有梗粗壮、节间长、叶张肥厚、含水量高、容易发酵红变的特点,种植地方环境天然山林中,绝对零工业污染,漳平水仙茶经环境检测评估和茶叶抽检化验,各项指标均符合无公害要求,经漳平市茶叶协会组织申报,日前已与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签订了无公害标志使用协议。水仙茶饼古色古香,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香气清高幽长,具有天然水仙花香或兰花香,滋味醇爽细润,鲜灵活泼。中国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先生,曾为“漳平水仙”提笔写下“典清和静”。1995年,水仙茶饼在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多次在福建省茶叶评奖中获奖,并被收入《中国名茶录》。2000年7月,国内唯一乌龙茶类紧压茶--漳平水仙饼获国内先进水平,被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名优茶收藏陈列,曾在中国博览会、厦门“中日韩”国际文化交流会、省鉴评会获得13个金奖。2006年 第四届“闽茶杯”名优茶鉴评会上,漳平水仙荣获第四届“闽茶杯”2006年名优茶特等奖。2007年 第七届广州茶文化博览会金奖。
实施名牌战略,紧紧围绕“优质、精品、名牌”为中心,靠优质闯市场,靠精品占市场,靠名牌扩市场。全力打造“漳平水仙”大品牌形象,一方面,通过举办“漳平水仙”茶王赛和品尝会,促进制茶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打造茶乡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下厦门、上福州举办“漳平水仙”推介会,全面提高名茶知名度。积极开展漳平水仙茶饼原产地标记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域产品认定注册申报工作,充分发挥水仙茶饼的独特性、历史性、优越性。
今天,“漳平水仙”不再是“空谷幽兰”,不再是“深闺佳人”,而是穿着各式各样的精美的时装的清纯少女,给广大消费者带去了纯纯的、浓浓的乡村的芬芳。九鹏大地茶园绿,水仙飘香诱人来。走进茶乡,远山黛,近山青,到处可见连绵起伏的水仙茶园。到处可闻心人心肺的水仙茶香。
第二篇: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
《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
作者:郑秦著 页数:256 出版社: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8.05
《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上》
作者:张国华,饶鑫贤主编 页数:526 出版社: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
《中国法制史自学精要》
作者:王振安编 页数:206 出版社:乌鲁木齐市: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
《青少年犯罪新论》
作者:董颖著 页数:330 出版社:北京市: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
《中国传统行刑文化研究》
作者:孟祥沛著 页数:265 出版社: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中国传统行刑思想及其表现、中国传统行刑制度研究、中国传统行刑行为研究、中国传统行刑相关人研究、刑讯用刑和监狱行刑、清末行刑制度的改革和中国传统行刑文化的近代转型等。
《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作者:马作武著 页数:396 出版社:广州市: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简介:本书将以秦三代、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及明清之际共五个部分作为古代法律思想史的时期划分,阐述古代法律思想的产生、发展、主流的形成以及演变的基本过程。
《天有凶年 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
作者:李文海,夏明方编 页数:572 出版社: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
简介:这是一本会议论文集,涉及清代灾荒及其社会影响、清代官方救灾制度与实践、清代基层社会与民间救荒机制、官义合办与中国救荒制度的近代转型、清代救荒观念的变迁。
《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
作者:张中秋编 页数:339 出版社: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论中国的法律观;传统中国法律的基本观念;中国法思想的基础;中国早期法治传统比较观等
《法苑谈往》
作者:洪丕谟著 页数:315 出版社: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05
《中国法律之最》
作者:王健安,唐域编写 页数:230 出版社: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11
第三篇:正安茶业发展报告
正安县茶业经济发展报告
正安县绿色产业办公室
正安是贵州省主要产茶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20个茶产业重点县之一,被遵义市委、市政府列为继湄潭、凤冈之后的茶产业第三大县,并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茶园面积15万亩的目标。正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决定举全县之力发展茶产业,并出台了《关于2007至2009年新建10万亩优质茶园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产业基地建设、茶园管理、加工企业建设、品牌营销战略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升。
一、发展现状
基地建设快速发展 2006年以来,正县茶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省农委、财政厅、扶贫办、林业厅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正安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茶园基地建设在保证高质量、高标准的基础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势品种,截至到2011年1月底,完成了新建高标准茶园13万亩,低产茶园改造1.4万亩,育苗3100亩,茶园补植3.8万亩,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5万亩。无性系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正安白茶为主,适量种植龙井
43、金观音、乌牛早等优良品种,其中福鼎大白6万亩,白茶5万亩,龙井43号1.5万亩,乌牛早等0.5万亩,实现品种优化及科学布局。全县的8万口沼气池提供的沼肥保证了15万亩生态茶,形成了茶叶生产发展的“畜—沼—茶”的正安模式。
茶叶加工能力增强 正安县现有投产茶园达6.5万亩(其中:幼龄茶园3.5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达到28个,小加工作坊增至32个,其中新建标准化加工厂12个,总投资3000万元,已全部投产,全年加工能力1万吨, 2011年产量2200吨,已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2011年获得省级龙头企业3家。短短4年时间,正安茶园规模、加工厂建设是前30年的总和,品种上实现了科学选种、合理布局。全县茶叶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端倪。
正安白茶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2007年到2011年,县绿产办组织县内茶叶参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内蒙、甘肃、贵阳、遵义等省内外茶事活动30余次,共获27金7银,提升了我县茶叶的知名度。与贵州日报、《西部开发报茶周刊》、天下文摘、遵义日报、遵义旅游杂志、上海心在遥远旅游杂志、遵义电视台、正安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对正安茶产业发展进行宣传报道,在重要公路交通线投放广告牌5处9面,使群众广泛关注正安茶产业。
完成了“正安白茶”地理证明商标的注册、包装设计、品牌创意设计、宣传影视的录制、外宣广告及北京、内蒙、贵阳等销售网点建设。成功申报并获“正安白茶”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安白茶”获贵州省驰名商标,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在《2011中国茶叶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载《中国茶叶》2011年第5期),公布了“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 “正安白茶”榜上有名,其品牌价值1.03亿元人民币。“正安白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和消费者指数所带来的品牌附加值增量,必然使正安茶叶有更大的增值能力和空间。“正安模式”的品牌农业发展之路已显现效果,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今年农民出售茶青已由原160元/斤,提高到260元/斤,茶农增收,调动了广大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二、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 正安县委、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突破口强力推进,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提出“集中力量打造一个优势品牌,带动其他茶叶产品全面走向市场”,以彻底改变原有的无品牌或品牌运作不良而导致的茶叶低价、滞销或沦为其他品牌茶叶的原料供应源的困境,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带动我县其他茶叶产品全面走向市场。
走品牌农业发展之路,正安县上下联动,政府主推区域公用品牌,注册国有公司,组合产业,即品牌和市场由政府打造、建设;加工由企业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加工,严把质量关;茶农则负责种好茶、管好茶,严格管护程序,确保“生态+沼肥+无残留”。由此形成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利益链,真正实现企业有效益,农民增收致富得实惠。
培育和引进大量的茶叶科技专业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核心是人才,正安茶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茶叶专业技术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正安县的做法:一是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我县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单位,中茶所每年都要派专家赴县进行技术指导;二是向省委组织部申请茶叶高级技术人才到我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主抓茶叶生产技术;三是高薪聘请茶叶专业人才到县绿产办工作,具体从事茶叶技术指导;四是组织、鼓励初、高中毕业生到各类学校去学习茶叶专业知识,为正安县茶产业提供后备技术力量,目前第一批送到省茶校学习的学生已完成学业,并大多数已到正安县各乡镇绿产办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同时,每年利用全县返乡农民工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培训,培训茶农6万人次以上。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全县项目乡镇茶叶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和规划
正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水浸出物较高,耐冲泡,品质稳定,质量好,是贵州省主要产茶县之 3
一。正安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黔北四个茶产业重点县之一,被遵义市委、市政府列为继湄潭、凤冈之后的茶产业第三大县,按规划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新发展茶园面积25万亩,实现茶园面积40万亩的目标。
在茶园基地建设和经济发展上,正安县将一如既往,继续传承创新“8万口沼气池培育10万亩生态茶”的正安模式,力争全县2015年新建茶园25万亩,累计投产茶园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年产茶青10万吨,产值6亿元以上,干茶加工2.5万吨以上,产值12亿元以上。努力推动正安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绿色生态特色经济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正安作出新贡献。
在品牌建设上,以“正安白茶”为主打品牌,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开设正安白茶的专卖店、加盟店、专柜等200个以上,把“正安白茶”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
在加工企业发展上,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引进外商茶叶投资企业,在十二五期间,使正安县的茶叶规模企业达到50家以上,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
“青山•绿水•白茶”将铸就正安茶业的更大辉煌!
第四篇:马边茶业发展情况介绍[定稿]
马边茶业发展情况介绍
一、马边概况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是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属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定点帮扶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幅员面积238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5.4万亩,荒山荒坡88万余亩,辖20个乡镇,总人口20.1万人,农业人口17.8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境内海拔448米—4042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森林覆盖率为51.4%;年均降水量1093毫米,平均气温16.90℃,相对湿度80%。马边茶场主要集中在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海拔600米—1300米的二半山区。马边是中国西部发展名优绿茶的最适区域之
一、是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县、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叶基地、国家茶叶技术体系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基地强县培育县、四川省精品农业(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
二、马边茶业现状
马边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明清时期曾作贡茶进贡,在1959年走进中南海敬献毛主席。茶叶是马边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全县茶农的“绿色银行”。自2002年以来,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林茶畜富民”的总体思路,狠抓茶叶产业发展,成效卓著。新建生态茶园11.4万亩,2011年底茶园面积达20.2万亩,万亩以上茶叶乡镇8个,千亩以上专业村60个;无性系良种茶园13.6万亩,良种率达67.3%;有机茶园面积(含转换认证)3万多亩; 2011年,投产茶园13.6万亩,全县茶园鲜叶总产量26960吨(有机茶鲜叶产量960吨),鲜叶产值3.77亿元(有机茶鲜叶产值6800万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2090元。干茶产量6100吨,产值4.17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860吨(有机茶产量215吨),名优茶产值2.61亿元(有机茶产值9860万元),大宗茶产量4240吨,产值1.56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7.71亿元。
三、“马边绿茶”概况
马边绿茶指以采摘于马边境内的茶树鲜叶为原料,按绿茶工艺加工制作的茶叶,其系列产品有扁形茶、毛峰、炒青和烘青等。行业协会于2008年注册了“马边绿茶”区域证明商标,并于2009年获得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现已先后授权四川森林茶业有限公司、文彬绿雪茶叶专业合作社、马边金星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马边大风顶茶厂、永绿茶业有限公司、马边玉芽雪特产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使用“马边绿茶”商标。“马边绿茶”系列品牌包括“森林雪”、“文彬绿雪”、“边河玉叶”、“大风顶”、“永绿”、“玉芽雪”等。2011年《中国茶叶》公布“马边绿茶”品牌评估价值7.91亿元,在全国164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居第32位,居四川省第三位。
马边茶区土壤多为酸性紫色土和黄壤,pH值4.5─6.5,有机质含量高达4%─7%,氮、磷、钾含量丰富,土壤自然肥力较高,适合茶树生长。年降雨日在185天以上,全年相对湿度≥80%的日数150天以上,良好的气候生态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茶树鲜叶 积累氨基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各种物质奠定了基础。经专家论证,马边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域之一。“马边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03°14′—103°49′,北纬28°25′—28°45′,包括民建镇、建设乡、苏坝乡、袁家溪乡等19个乡镇197个村,保护面积共计13333公顷,大部分茶园分布在境内海拔高度800—1300米的二半山区,年保护产量1.5万吨。
“马边绿茶”以马边绿1号、福选9号、福鼎大白、名山131、平阳特早、乌牛早、四川群体种等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而成,其品质特征为:芽肥叶厚匀成朵,汤清色绿回味甘,香高持久耐冲泡。
马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马边茶树,其长势茂盛,叶质柔嫩,氨基酸等内含物丰富,所加工的茶叶品质优异,在各类茶事评比活动中屡获佳绩:“马边绿茶”获第五届中国西部茶业文化博览会金奖,“边河玉叶”和“永绿” 获第五届中国西部茶业文化博览会企业单项金奖,“森林雪”、“文彬绿雪”、“边河玉叶”等产品多次获省“陆羽杯”、“甘露杯”奖,“白岩迎春”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森林雪”、“文彬绿雪”茶叶产品获第八届中国名优茶评选一等奖。
四、马边茶叶产业体系建设情况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为确保茶叶基地建设的质量,提高良种率,结合马边实际情况,一方面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积极发展福鼎大白、福选九号、名山131等品种繁育基地;另一方面做好本地茶树品种的系统选育工作,保护本地优良茶树品系,在良种化发展的同时,保证在一定区域内茶树品 种的多样性。县农业局与白杨槽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近10年的选育,从马边本地茶树品种中选育出了适合马边气候、环境,其产量和品质都较优的“马边绿1号”,该品系在2011年通过四川省茶树良种审定。现已依托白杨槽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了“马边绿1号”母本园和50亩采穗园,依托马边建新茶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了“马边绿1号”苗圃基地100亩。全县新品种示范园2200余亩,全国已推广5000亩。
(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以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企业为平台,建立植保专合组织,完善了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和统防统治体系。一是县农业技术部门积极补充新鲜血液,储备科技人力资源。在事业编制紧缺的情况下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到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自2002年以来县农业局共引进24名大学生。二是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和科研院校建立了多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体系,大力进行基地建设,实施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完善病虫检测和检疫网络,提高夏秋茶利用率。马边和四川省农科院茶科、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采用集中培训、到户指导、到地示范等方式,累计培训6.8万人次、发放实用技术资料10万余份。2010年5月,马边邀请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杨亚军所长以及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到马边指导茶叶产业发展。三是积极组织生产加工人员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管茶、采茶、制茶水平。全县有中、高级评茶师9名,茶艺师1名,制茶技师10人,采茶能手100名,制茶能手50名,农民茶叶技师50名。
(三)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为了提升茶叶品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一是建设和完善了有机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过程可追溯。二是建立了多层次的茶园监管体系。首先,由县农业局牵头组织对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管;其次是茶叶专业合作社对小组和社员进行监管;最后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社员相互之间的互相监督。三是加强茶园病虫预测和种苗检疫制度。由县农业局负责全县茶园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同时加强对入境茶树种苗的检疫,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四是指导茶叶企业完善自检体系,增强茶企生产安全自控力。五是加强茶叶产品抽检力度,不定期抽检茶产品的质量,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验结果,让茶叶企业接受大众监督。
(四)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建基地、提品质、创品牌”的总体思路,依托 “马边绿茶”区域证明商标,实施双商标战略开拓市场。一是全力打造“马边绿茶”区域品牌,提升马边茶叶品牌的知名度,提高茶叶产业附加值。“马边绿茶”品牌价值为6.41亿元由增至7.91亿元,列四川省第3位。二是积极为马边茶企与各知名茶叶企业进行合作、多元化开拓市场搭建平台,助推企企合作。通过县政府牵线搭桥,马边茶叶企业已与峨眉竹叶青、峨眉雪芽等知名茶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三是以建设有机绿茶集散地为背景,联合企业,整合资金建设茶叶市场,建立茶叶产品流通平台。
(五)保障体系建设 县委、县政府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把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作为奋斗目标,做到领导、措施、技术、资金、宣传“五到位”,大力在“资源、生态、特色”上做文章,把马边建设成为四川省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
(1)政策保障。省委常委钟勉副省长两次到马边调研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关注马边茶叶产业的发展,要求马边进一步做强做精茶叶产业,确保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自治县县委、政府把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一是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委农工办、县财政、农业、交通、水务等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马边彝族自治县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做大做强马边茶叶产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印发了《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马边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大力营造茶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实行县级领导挂点,科技人员包户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县农业主管部门成立了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实施小组,与县内茶叶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及时解决茶叶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按照自治县委、政府的发展目标,优化布局,精心规划,确立了全县8个主要产茶乡镇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四川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规划(2008—2012年)》,结合马边气候、土壤、生态等特点和产业基础,县政府制定印发了《马边彝族自治县优势茶叶产业发展 规划(2009-2012年)》。将各年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项目乡镇,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2)资金保障。马边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立足县情,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出台优惠奖励政策。一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国土整治、交通、水利、电力等项目,完成坡改梯、完善基地水网、路网、电网等,改善新建茶园的基础设施。二是整合扶贫、以工代赈、农综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建设茶园。三是设立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县政府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发展茶叶产业。四是自治县委、政府出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关于加快企业发展的九条措施》等优惠奖励政策,对获得有机茶原料基地认证的企业,县政府补助50%的认证费用,对获得“两牌”、“三标”的企业给予3-50万元奖励。五是提供金融支持,县政府每年向茶叶龙头企业提供500余万元财政借款,同时牵头协调金融部门给予每家茶叶龙头企业提供不低于50万元周转金贷款,解决企业生产高峰期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3)机制保障。大力提倡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茶农参加茶叶专合组织,主要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茶叶产业。一是专合组织搭建合作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把握市场信息,维护茶农利益。二是依托专合组织建立和完善统防统治体系,做到“四统一”即统一购,统一送,统一配,统一施,统一技术培训,茶叶基地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达83%,核心示范区专业化防治率达到100%。三是专合组织与基地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按高于市场价格15%以上价格收购茶鲜叶,保障茶农的利益。
第五篇:清代民国西藏方志研究
清代民国西藏方志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研究生彭升红
指导教师王川教授
摘要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始终 没有中止,同有一种历史不断的重要因素一直起着维系作用休戚相关,这一重 要因素就是积有累世不绝的文字记载和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据学界估算,我 国古代典籍约10万余种,其中,地方志约占十分之一,有9000多种,据《联 目》统计现存8264种,不下11万卷。地方志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也最 重要的一个类别。法国和前苏联等有地方博物馆,而无地方志书;西方国家有 地域地理志,而无以行政区划为主兼赅地理、历史、人物、文献的中国特有形 式的方志。这种优异的文化传统是我国的骄傲,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 遗产。
我国历朝历代盛世无不修志,发展到清代,方志编纂达到鼎盛,清人公私 修志有5685种;民国也有1255种,共有6940种。这其中,根据笔者的搜罗 与界定,清代民国西藏方志有46种,这46种藏志分别集中产生于三个时期: 第一次集中产生于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约1720--1750年),计有9种;第 二个时期是乾隆末年至道光末年(约1791-1850年),计有8种;第三个涌 现期是英军侵藏战争至抗日战争结束(约1888-1945年),计有29种。这
三批藏志每一次出现对应的时代背景恰是西藏的多事之秋,这与内地省份的修 志背景迥然不同,内地省份一般是盛世修志,藏志的出现则是志随事出,即藏 乱起,藏志出。当然,在修志宗旨上,藏志和内地志乘则又是基本一致的,都 是政府了解地情的反映,都是以昭天下一统无外之模,都是为了资治、存史和 教化。清代民国时期的藏志有着鲜明的藏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