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创新与实践的一篇作文
创新与实践
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实践,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实践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实践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实践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着《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实践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实践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实践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实践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实践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实践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实践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第二篇:创新实践与探索
潞市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创新实践与探索
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主要依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这些调皮的“小人精”。我校属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学期间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家经常偷家里人的钱乱花,来学校偷同学的零花钱或零食,屡教不改;有的学生无视学校纪律,不听教师管教,在课堂上与同学闹矛盾打架,事后逃离学校躲到偏僻的地方,让家长、教师无法找到;多数学生对校园里飘动的零食包装袋、废纸等视而不见;许多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学生利用、欺负,这些现象造成恶性循环,必会是阻碍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急待于进一步加强,鉴于此现状,我校以“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先心动再行动,变被动为主动”这一德育主旨为特色,寻求教育的突破口,创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一)正面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尚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只要教育到位,他们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精神面貌。首先我们编写出一份《潞市中心小学学生每日行为习惯守则》,确定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内容,接着我们便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问题。每学期开学第一月,是我们集中训练学生行为习惯的时间,大型集会校长讲、班队活动班主任讲、每天晨会按照学校要求老师反复讲,在课堂上利用思想品德
课、语文课等相关学科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规范教育,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让学生对好习惯要求与做法知晓率必须达95%以上。多方面的教育渠道使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正确行为习惯的信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二)监察督促
在课间营造一种监察督促机制,弘扬好人好事,抨击违纪现象,限制劣迹行为,堵塞不良习惯发展和蔓延的渠道,促进与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为此我们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牵头,成立学校大队部监督岗,对各年级各班进行每日量化。
1、监督岗的运作
监督员的产生。监督员的直接领导是少先大队辅导员。监督员由每个中队选出各方面较优秀的队员上报少先大队部,再由少先大队辅导员在全校师生集中开会时为其授袖章,宣布其工作职责等。
监督员的工作运行程序及其职责。监督员工作的运行程序是:早晨提前10分钟到学校大门口,协助值日教师检查学生到校情况(一二年级走读)。从晨练、早读、大课间活动、中午自修、到放学期间一律按时到岗工作。
监督员的工作职责:
1、严格按照班级一日量化考核细则做好检查记载。
2、检查全校学生在校时的纪律、卫生、仪表等。
3、观察并记录课间纪律、安全、卫生和好人好事情况。4.检查各班环境区域内的清扫情况。5.填好“班级一日量化评分栏”。6.汇总一天来的监督情况,上报大队辅导员。
监督岗的激励与制约机制:该机制重点体现在日广播、周小结、月评估、学期末汇总上。
日广播——就是将监督岗一天来所观察发现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在次日早上的广播中播出,好人好事大力表扬,劣迹现象予以曝光。
周小结——就是由大队长协同每日监督员做如实记载,对一周来各班量化分详实地进行统计、汇总。
月评估——就是将四周的工作进行综合整理。就一个月来全校监督岗上的所有情况,从共性与个性,成绩与不足,先进班级的保持程度,后进班变先进班的转化力度等方面进行阶段性剖析、评价,提出下个月的工作目标和改进措施。
学期末汇总——就是将一学期全校各班的情况进行汇总,形成一学期监督岗情况的总结,全面、系统地归纳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在此基础上,学校专门表彰奖励一学期来的优秀监督员。
2、监督岗的作用
早上学生到校,学生佩带红领巾、衣着、个人卫生情况都要接受监督员检查。课间操在楼梯口设监督岗,学生的上下楼梯、言行举止也在监督员的监察督促下。食堂就餐是否按顺序排队,晚上就寝是否做到迅速、安静,都在监督员的工作范围内。监督岗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监督岗是在教师指点下,学生自己
安排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意志转化和行为控制,在激励与制约的机制下,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指导思想。激励与制约机制将学生个体的行为紧紧地和班级的整体评价结合起来,学生个体的荣誉直接影响到班级的优劣,“想做”、“要做”、“禁做”成了学生行为前思想意识的检查站,潜在提醒学生做出明智的选择。做了好事能受到表彰,班级靠我增光,我为班级添色,同学间互相勉励,共同促进班级的繁荣,随着好人好事的与日俱增,学校良好道德氛围也就逐渐形成。
(三)活动育人
活动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载体,每学期有必要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学校有小卖部,学生买东西后随地乱扔食品袋的现象很严重,当着老师他不扔,当着监督岗的值日生他不扔,转过身去他就扔,树丛里、花园边、墙角裂开的砖缝里到处塞,很令人头痛。我们就用两周时间开展专项活动,先是通过少先队开展“随地乱扔怎么办?”为主题的班队会进行大讨论,学生每人必须写上10条办法或主意,班会上人人发言,再讨论形成班规或公约10条,张贴在教室里,学生违犯了,就照班规处罚。学生人人写、人人发言讨论是让学生内因起作用,激发学生内驱力,把不乱扔变为自觉行动;形成班规是想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校少先队还长期开展“弯弯腰活动”,看见杂物主动就捡,“弯弯腰”成了学生口头禅。
(四)常抓不懈
虽然学生可塑性强,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容易反复,寒、暑假容易忘记,每年又有新生,所以坚持是关键。“坚守是一种品质”。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有成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学期的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教育的关键时段。在这一时段,政教处、少先队、班主任齐抓共管会有鲜明的效果。平时要大队部监督岗督促到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些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尤其是本学期以来,学生的思想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由原来的自由涣散变得积极进取。学校出现了“三少三多”的可喜现象,即违规违纪的学生少了,文明礼貌的学生多了;乱扔垃圾杂物的学生少了,讲究卫生自律的学生多了;自私自利的学生少了,关心班级荣誉的学生多了。校风、学风得到了淳化,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
第三篇:学习实践与创新
学习●实践●创新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运行培训体系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质量要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更是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所以,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中永恒的课题。一所学校的发展与兴旺在于它具有一支高素质、善学习、勇创新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数百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如何把学校构建成学习型组织,如何在新的条件下拓宽学习的途径,如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们对学校目前的现状作了调查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部分教师课程改革意识薄弱,忽视或缺乏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研究,直接制约了教者不能站在教学动态的最前沿,从而导致教学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通识培训并未达到给全部教师洗脑的目的,新的课程理念并未完全入脑入心。需要新的适应教师发展需求的培训模式。2.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方面亟待提高。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南。具体表现为三少一慢:教师经常主动阅读教学教研材料的少;教师自愿撰写论文、学习心得、体会进行日常积累的少;教师主动进行研究、学习的少。缺乏理论支撑的教师,必然缺乏发现问题的敏锐能力,缺乏具有深度和实效的教学反思,必然导致教师的成长缓慢。以往教研并未注意为每位教师营造研究的氛围,而教师自身又缺乏钻研的自觉性。
3、以往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依靠大面积的在职培训,然而这种培训的内容往往外在于教师的个人需求,与教师当前的、现实的工作、生
活情境与需要没有直接关联,缺少教师自身心理体验的融入和个人需求的渗透。
正是出于对远程教育的深刻认识及对学校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及相关理论的学习,学校申报承担了教师远程培训试点工作,借助远程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研究、借鉴的平台,目的是使教师教育教学更加成熟、稳定,张显活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和综合素质。学校参与远程培训,提出这样的学习宗旨:“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基本定位与思考是:以新理念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修主体。将学校作为研究中心,学年组、教研组和相关学科构成的综合组为基本研究单位,教师作为研究者,充分利用本校的各种资源,以问题为中心,以课题为牵动,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及行为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使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讨,我们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利用远程教育这类现代通信技术,将有效突破了原有的“三尺讲台+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电脑等通信工具,将最先进、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再加上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等辅助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良师资、现代化的电子设施等先进教学资源,有效的注重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区域均衡发展。
4.校本行动策略
各中小学校是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培训的主阵地,“深化校本,发展远程”一直是我市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往的校本研修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局限在一个学校的内部开展,这样的校本研修存在着几个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专家的指导;二是可利用的资源过于贫乏;三是教师们研修交流的范围过于狭窄。现代远程培训能有效地克服以上不足。网络上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开辟的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平台为教师们开展校本研修和教育教学科研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实践证明,有了现代远程教育支持的校本培训将会对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事半而功倍的作用。以校为本,远程引领,“远程+校本”是我们在远程培训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混合培训新模式。以校为本,学校整建制加入,既突出了学校的主体地位,丰富了校本培训的课程资源,同时也实现了对教师的远程专业引领。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我校配置了远程教育系统以来,对全校教师多次进行了远程教育系统操作培训,切实做好教学的学习活动,我校大部份是青年教师,大家都有极强的求知欲,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大家都希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感悟最新的教学理念,感触最前沿的教学动态。青年教师们结合当前的教学改革,从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技巧等角度,从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示范课上,领会课中蕴含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从而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以前都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应改为:“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的确,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单靠自身以前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还要求教师注入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佩服你,业务水平才能提高。今年,我常常在备课之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纲要信号”和“课后拓展”两方面,这里面的资料让人爱不释手。
三、现代远程培训试点工作的阶段成果
远程培训的实践,使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审视和比较与以往传统的面授集中培训之间的差异。现代远程培训打破了时空阻隔,使教师拥有更多的学习自由、自主空间,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问题。与此同时,也使广大教师平等地享用优质的课程资源,进一步增强了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了教师、学校的教育生活。
1.远程培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培训与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师能动作用的发挥。教师参加网络远程培训,任何地方,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就可以随时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可以自己根据业务和工作需要,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得到彰显,网络教师培训,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自主研修。
二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和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
成长,改变了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对称性,扩大了教师学习范围,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继教网目前基本完成了容量大、功能全的先进资源平台,开发了10个门类800多门网上课程及专题讲座,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教育教改信息资源,涵盖了教师专业成长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方法等教育性知识,极大地满足了教师的学习需求,广大农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培训平等地享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身在农村与身在城市的教师在远程教师学习的平台面前是没有差别的,这“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教师远程培训中成为可能。
三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成为在远程培训中教师专业化能力增长的亮点。
2.远程培训加速了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进程
2002年,我市印发了《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型团队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途径,提出了“团队-学校-联片-区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培训的交互性在教师学习中不断延伸。在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场”中,个人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学习、团队学习、校际学习共同体、城乡教师之间学习、专家引领式学习等形式应运而生,虚拟学习空间不断扩大。
在网络化学习环境中,学习不再是个人的事情。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合作的互助网络,利用图像、声音、文本等多种方式,丰富了知识、信息交流的内容,加快了传递的速度,也提高了交流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汇集众人的智慧,弥补个人的不足的过程中,运用集体的智慧不断提高着整体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3.加强了区域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
由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驱动,我市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均实现了实质性整合,正按照“培训牵头、部门配合、任务驱动、资源整合”的思路,肩负起教师远程培训的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收效,也反映出了教师培训机构体制上的协调与和谐。
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试点工作目前在我市应该说刚刚起步,在省教育行政领导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继教网”的大力协助下,我市在试点工作的起始阶段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不可否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课程资源问题、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继教网”教务管理和课程辅导平台技术升级的问题,都必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得到解决。相信有了第一阶段培训工作的扎实基础,在接下来的培训中我们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第四篇: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孟村镇袁丽萍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背景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来,众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习作教学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积累了不少经念,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习作难教、习作难写仍然是语文教学界谈论的焦点,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农村的学生在习作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明显比县城的学生差,学生作文水平低,习作中出现了抄袭、内容空洞、说假话、想象脱离实际的现象,学生作文采用“拼、凑、压、挤、抄”等“合作”方式。习作语言晦涩,作文素材匮乏,缺乏真情实感。作文题材不新,写的内容都是,人见亦见,人感亦感,没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价值。语言呆板干燥,缺乏生活气息,罗嗦,不精炼,容量小,机械套用模仿。一到作文课人人手中不离《同步作文》或各种作文大全,改头换面,死板硬套,根本没有我手写我心的真实感,思想肤浅,脱离生活,缺乏观察和感悟,写的东西缺少新意和创意,雷同痕迹明显,不能用独特的眼光观察、感知、创作。
二、研究意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读和写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其具体目标:阅读能力应该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写作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的从其自身特点看,学生习作就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想象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习作的过程就是学习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选择了“小学创新作文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作为作文教学的突破点。
三、研究目的
1、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树立写作自信心,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会说会写。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现作文内容上的创新。
3、通过创新作文教学方法,转变教师作文观念。
4、在愉快作文,创新作文的基础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复合新课标精神及新教材内容的完整的作文教学的方法及理论并推广使用。
5、从我们已有的作文教学经验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实验研究基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作文教学的操作模式,包括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系,作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作文教学的手段,及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等。
6、随着创新作文教学的研究带来的学生作文的积极快乐高质的效应,建立一种一作文教学为基础理论的现代教育观,并实现小学作文整体层次的一个飞跃。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创新作文教学探索”。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本课题的研究运用当代创新理论和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理论、建构以创新为目标的作文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使学生爱习作、会习作、习好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创新能力,我们确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
1、进行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的研究
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是建构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它对作文创新教学模式的运行发挥着导向作用。本研究要注意诸如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教育等教学思想如何在创新性作文教学中加以运用;要特别重视接受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指导,例如感悟他关于“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及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等等有关创造教育的涵义并迁移到作文教学中来;特别重视叶圣陶关于“教是为了不教”等教学思想对作文创新教学的启迪。
2、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制定作文创新教学目标体系的探索中,除了要站在创新的高度来审视之外,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按照低、中、高不同年级构建递进层次目标。教学评价既是调控教学范式运行的手段,因此作文的教学评价也必须创新,要摒弃影响创新教学和学生习作积极性的评价方法,转变评价观念。
3、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作文创新教学理论为指导,对低、中、高各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过程及常规步骤进行改革,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小学作文创新教学范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落脚点。
⑴有效地利用本校的已有资源,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例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络、班级图书角等以及校内外的其他可以进行实践的基地,使学生的积累不断丰富。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外出采风、体验生活场景等,到社会大舞台中去观察事物,城市重大建设和细微变化,农村面貌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各行各业服务水平的优劣,人们的环保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勤俭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关心帮助他人意识、尊老爱幼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科学文化意识等;在学校、在课堂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演讲、竞赛、办报、班队会、读书活动及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有意义事情等。⑶探索一条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作文的写作模式。尝试以下的写作流程:实践的积累和体验——素材的整理和加工——集体的点评和完善——新作的成形和展示——认识的提升和发展
⑷师生在共同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自己的写作方法。师生应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学会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变化,勤练笔,用独特的笔法记录自己的真实体验,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的东西要有血有肉,不拘一格。⑸师生在共同的写作中不断涌现出创新之作,成果明显,形成彼此的作文专集。各年级具体内容如下: 低段(1—2年级):
1、写话兴趣的培养。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积累习惯的培养,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习惯的培养。
4、学会使用简单的标点符号。中段(3—4年级):
1、培养留心观察,乐于动笔的习惯。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学会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高段(5—6年级):
1、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学会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五、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法:研究创新教育理论,主要包括陶行知创新教育理论和最新创新教育理论;收集叶圣陶作文教学理论和相关最新作文教学信息;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形成合力,提升作文教学效果。
2、理论指导法:用创新教育理论和作文教学理论及新课程理念指导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作文创新教学范式,并围绕初步摸索的范式反复验证,主要通过课题组教师的日常教学、教研活动和公开教学,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
3、总结推广法: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对阶段性成果及时作出处理,写出相关随笔和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省级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
1、准备阶段
2013年9月——2013年10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制定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
①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诊断界定阶段。带领省级骨干教师组通过自主学习先进理论知识、读书笔记、集体学习、交流等形式寻找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2014年1月——2014年5月,设计策略阶段。根据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创新,针对问题设计出一套新方法,通过听、评课,上公开课、研讨课、开设专题讲座,向教师推广新方法。③2014年6月——2014年7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学生优秀习作,自制学生优秀作文一本,撰写结题报告。④2014年8月——2014年9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一份。
2、《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相关论文一篇。
3、《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相关教学案例一篇。
4、自制学生优秀习作集一本。
八、课题组成员: 组长: 组 员:
第五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育人的“3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主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与企业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探索出了“校企合作育人的‘3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背景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匹配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10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国内网上零售的用户规模达1.58亿人,个人网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50万家,未来10年将有1万亿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由此将会引发超过200万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专业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不能按要求招聘到足够的“熟练工”。为应付需要,有超过半数的是从其他专业或行业改行的,素质和能力明显偏弱,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熟练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且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的不超过50%,高的也不到85%,不少毕业生学非所用,甚至毕业即等于失业,出现了不适应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独善其身,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招生规模下滑,专业生存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偏差
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教育教学存在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分离、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不符、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其根源主要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以及教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不一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和统一。
(三)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发展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示范申报到示范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都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相应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文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也提出了“要解放思想,推动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得实惠,专业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为项目改革创新提高了政策环境和支持。
二、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依托行业企业、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原有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之一,与学校一道形成办学的双主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而且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商务行业通用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解决学生以后就业的广泛性和职业的可发展性,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能力和岗位拓展综合能力,解决就业的零距离,分阶段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优化原来的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变一元办学主体为二元办学主体,双方各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按照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个性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对应分阶段来培养,同时调整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体制,构建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指定思想,建设 “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两个机构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委员会;五个方面为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逐渐丰富合作内容。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几年来,我们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践中,按照校企合作教学总体安排,学生先在学校完成三学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第四学期本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接受一学期的订单培养。此次订单培养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实施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师均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担任,每天上午理论教学,下午实训,进行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他们制作教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布置和批改项目化作业,制订考核标准,组织考试考核并给出考核结果,出色的完成了全部教学活动。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岗位上,以网站建设、网络广告制作、客户沟通、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真实的任务驱动,做真的、真的做,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一学期的订单培养,学生完成了企业学习任务,顺利通过了企业的全部考核,领到了校企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随后将在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全部实现预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适岗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该模式下,企业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整个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三个阶段培养的学生能力由职业通用能力到职业个性能力再到岗位拓展综合能力,学生的身份也由学员到学徒再到员工,能力阶梯递进,前后连贯,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企业对学生非常满意,希望与学校长期合作。
2、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好。该模式培养出来的能力突出,成长空间大,收入不菲。如2011年初将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55名学生送到了校企合作公司,有的学生上岗的当月就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9000多元的报酬。经过8个月的实践锻炼,已经有多名学生被提升为基层主管,学生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往届的毕业生中有些已经成为公司中层主管。纵观最近的几届毕业生,尽管他们最终有少数没有继续留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发展,但他们有些是被其他公司以更高的薪酬和职位挖走了,有些主动应聘到其他公司跟好的职位,而且发展都很好,因为我们选择的校企合作企业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标杆企业,对整个行业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所以来校企合作企业培养的学生深受同行企业的欢迎。学生一致感谢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快速成长,获得这样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3、整合了社会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该模式把企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把企业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整合为我们的师资队伍,把企业的生产性场地整合为我们的实验实训基地,增强了我们的办学实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推广价值
本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运行切实科学,成果的探索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合作运行的内容、方式方法及运行机制,把双主体办学变成了现实,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相关专业群乃至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刘晓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7).〔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徐斌华,男。1974年9月出生,湖北孝昌人,硕士研究生,院副教授,高级物流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企业改革、高职教学研究。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