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民族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8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工作得到很大发展,家长学校作为有效形式之一,已经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目前,全国创办的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有数十万所。家长学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家庭教育目标,更好地实施《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科学指导,提高办学质量,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
(1)家长学校是广大家长自愿参加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群众性业余教育机构;是宣传正确教育思想,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良好场所;是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及社区开展家长工作和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是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对青少年及儿童进行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2)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营养常识、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为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家庭与所在社区、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教育组织的联系;为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家长学校面向城乡0—18岁儿童及青少年的家长,主要是其父母和其他抚养人。家长学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指导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1)全国妇联和国家教委共同牵头对全国家长学校工作进行指导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指导工作;妇联负责协调社会各部门,指导家长学校工作。
(2)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工作者队伍的建设,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3)家长学校的教师队伍要相对稳定。建立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家长学校教师进行培训。
(4)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要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贯彻《儿童权益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各地要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教材,重视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乡土教材要组织专家论证后方可采用。
(5)家长学校基本教学形式是按子女年龄段分班教学,面授为主。也可因地制宜采用讲座、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等家长互相教育的形式,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6)家长学校每期学员结业时,要用适当方式进行考核,有条件的地方可将考核成绩及学习情况反馈到学员所在单位或社区,作为评选先进个人和“五好文明家庭”的参考。
(7)家长学校的领导机构,一般应由校长、教务主任、负责具体事务的干事、家长代表等人员组成;家长学校的工作应纳入办学单位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并作为主办单位目标考核的内容;要建立学员考勤考核制度,评比表彰制度和评估存档制度;要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地,并悬挂家长学校校牌或标志。
(8)家长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拨给经费外,视当地情况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后,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取一定费用,以保障家长学校必要的开支。
(9)要建立家长学校示范校,特别要建立农村家长学校示范校,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家长学校工作。
三、建立评估制度,巩固办学成果
(1)家长学校应建立评估制度,家长学校的评估工作与各地家庭教育工作评估同步进行;每届家长学校结业时各班应有总结评估,评估情况存入档案。
(2)家长学校评估的内容应包括:
领导管理、组织建设、办学条件等情况;教学管理情况;社区家长受教育率,学员考核合格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配合情况;家长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质量及家长教子经验的推广情况;家长学校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3)各地可从实际出发,按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在评估中发现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并大力推广。
全国妇联和国家教委的有关业务部门将对家长学校进行抽查评估。
全国妇联
国家教委
1998年3月3日
第二篇:油田注水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版)
中国石油
油田注水工作指导意见
(试 行)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二〇〇九年四月
第一章 总则
目 录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注水技术政策 注水系统建立 注水调控对策 注水过程管理 注水效果分析与评价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强化油田注水工作管理,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水平,特制定《油田注水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第二条 油田注水开发要把“注好水、注够水、精细注水、有效注水”的理念贯穿始终,努力控制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夯实油田稳产基础,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水平和水驱采收率,培养一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开发技术队伍。
第三条 油田注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和地面工程要相互结合,系统考虑,充分发挥各专业协同的系统优势。要科学制定注水技术政策,优化注水调控对策、强化注水过程管理和注水效果分析与评价、注重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注水效率,节能降耗,实现油田注水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条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油田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管理中的各项活动,都要有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措施,符合健康、安全、环境(HSE)体系的有关规定,积极创造能源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条 油田开发注水工作必须遵守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股份公司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中石油的发展战略。
第六条 《指导意见》适用于股份公司及所属油(气)田分公司、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公司)的国内油田开发。控股、参股公司和国内合作的油田开发活动参照执行。
第二章 注水技术政策
第七条 注水技术政策是指导油田注水工作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油田开发层系划分与注采井网部署、注水时机、细分注水、注水压力确定、水质要求等。
第八条 开发层系划分和注采井网部署。将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成一套层系,采用一套独立井网进行开发,使每套井网的开采对象渗透率级差控制在5以内,各小层间吸水相对均匀。开发井网要具有较高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中高渗透油藏一般要达到80%以上,低渗透油藏达到70%以上,断块油藏达到60%以上。要充分考虑储层砂体形状及断层发育状况、断块大小及形态、裂缝发育状况等,确定井网几何形态、油水井井别、注采井排方向和井排距,井网部署要有利于后期调整。
第九条 注水时机。中高渗透砂岩油藏,要适时注水,保持能量开采;低渗透砂岩油藏,应实现同步注水,保持较高的压力水平开采,低压油藏要开展超前注水。需要注水开发的其它类型油藏应根据具体特点确定最佳注水时机。新油田投入注水开发,要开展试注试验。
第十条
注水压力界限。井底注水压力严格控制在油层破裂压力以下。确定合理的注采比,注水开发油田应保持注采平衡,中高渗透油田年注采比要控制在1.0左右,低渗透油田年注采比要控制在1~1.5,天然能量较为充足的边底水油藏要根据压力保持水平确定合理的注采比。达不到配注要求的层段要采取油层改
造等增注措施,超注层段要采取控制注水措施。
第十一条
细分注水。主力油层要单卡单注,不能单注的主力油层要尽可能细分。各分注段的油层数应控制在5个小层以内,层间渗透率级差小于3,总层段数控制在5段以内。
第十二条
注水水质要求。在参考《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应开展注水水质的配伍性研究,通过岩心伤害实验、现场实际油层回注验证试验,制定和完善适合本油田不同类型油藏的科学、规范、经济、可行的注水水质控制指标,严控二次污染,减少储层损害。
第三章 注水系统建立
第十三条
按照油田开发方案总体要求,实施产能建设,建立注水系统。注水系统建立包括钻井、完井、投注、地面注水系统建设等。
第十四条
注水井钻完井。要满足分层注水工艺的要求,优化井身结构,生产套管的固井水泥返高要达到方案设计要求,利用声波变密度测井评价固井质量。钻完井过程中要搞好油层保护,保证钻完井液与储层岩石和流体性质的配伍性。对于疏松砂岩油藏要搞好防砂设计和配套工艺选择。
第十五条
注水井投注。注水井要经过排液、洗井和试注才能转入正常注水。排液时间控制在一个月以内,排液强度以不损害油层结构为原则,根据油藏地质特征、敏感性分析及配伍性评
价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储层措施。排液、洗井合格后开始试注,获取吸水指数、油层注水启动压力等重要参数,确定油层的吸水能力,检验水质标准的适应性。在取得相关资料后即可按地质方案要求转入正常注水井生产。
第十六条 注水井分注。分层注水工艺选择要充分考虑井深、井身结构、固井质量、地层压力、温度、流体性质等因素,优选先进、适用的分注工艺。分注工艺管柱和工具要满足分层测试、调配、洗井、防砂和井下作业的要求。油层顶部以上要安装套管保护封隔器。分注管柱下井验封合格后,再进行分层流量测试调配和注水。
第十七条
地面注水系统。要依据前期试注资料及注水量、注水压力的趋势预测,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系统设计压力,设计能力应适应油田开发5~10年的需要。注水站场设置要优化布局,注水站应设在负荷中心和注水压力较高或有特定要求的地区。注水管网应合理布置,控制合理的流速和压降;注水干线、支干线压降控制在0.5MPa以内,单井管线压降控制在0.4MPa以内。可采用“单干管多井配注”、“分压注水”、“低压供水、高压注水”、“局部增压”等方式,降低系统能耗。
第十八条
注水设备选择。按照“高效、节能、经济”的要求,优选注水泵型号,合理匹配注水泵机组。在选择注水泵时,应选择泵效大于75%的离心泵或泵效大于85%的柱塞泵。
第十九条
污水水质控制。依据采出水的特性,选择针对性
强、先进适用的水处理工艺技术。严格控制进入采出水处理系统污水的水质,确保采出水处理系统各分段水质指标达到设计要求,以保障含油量、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等注入水水质控制指标在井口达标。
第四章 注水调控对策
第二十条
注水开发油田要针对不同开发阶段暴露出来的矛盾,采取有针对性的注水调控对策,不断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和水驱采收率。
第二十一条 低含水期(含水率小于20%):是注水受效、主力油层发挥作用、油田上产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注够水,保持油层能量开采。要根据油层发育状况,开展早期分层注水。分析平面上的注水状况和压力分布状况,采取各种调控措施,做好平面上的注水强度调整,保持压力分布均衡,确保注入水均匀推进,防止单层突进和局部舌进,提高无水和低含水期采收率。
第二十二条 中含水期(含水率20%~60%):主力油层普遍见水,层间和平面矛盾加剧,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大。在这一阶段要注好水,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做好平面调整和层间产量接替工作。加大注入剖面、产出剖面、分层压力等的监测力度,深入开展精细油藏描述,搞清储层纵向上的吸水、产液、产水、压力分布状况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层系、注采井网和注水方式的适应性,分析平面和层间矛盾。对于注采井网不适应和非主力
油层动用状况差的区块,要开展注采系统调整和井网加密调整,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平面上要调整注采结构,纵向上要细分层系和注水层段,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
第二十三条 高含水期(含水率60%~90%):该阶段是重要的开发阶段,要实施精细注水。油藏描述要精细到小层、单砂体和流动单元,搞清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和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注采井数比,实施平面和剖面结构调整,不断改变固有的水驱通道,降低单向受效和与注水井不对应油井的比例;提高注水井的分注率和层段细分级数、注水合格率;采取油层改造、调堵等措施改善储层的吸水状况、产液状况;精细层间纵向上的注采强度调整,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率,努力延长油田稳产期。
第二十四条
特高含水期(含水率大于90%):该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实施有效注水。精细油藏描述重点是研究储层的渗流规律、油水分布规律、优势渗流通道的分布,搞清主要矛盾。积极开展精细挖潜调整,进一步提高注采井数比,采取层段细分注水、细分层压裂、细分层堵水、深部调剖、深部液流转向和周期注水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储层吸水状况,控制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注入水利用率和油田采收率。努力控制成本上升,争取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五章 注水过程管理
第二十五条 加强注水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实现“注好水、注够水、精细注水、有效注水”的必要保障。要从注水的源头抓起,精心编制配注方案、优化注采工艺、控制注入水水质、强化注水井生产管理。从地下、井筒到地面全方位抓好单井、井组、区块和油田的全过程注水管理和注水效果分析评价,实时进行注水措施跟踪调控。
第二十六条 按照简捷、高效、可控的原则,各油田公司要建立和完善注水管理制度,明确油田公司、采油厂、采油矿(作业区)、采油队等各级管理责任。鼓励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促进油田注水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技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十七条 配注方案。每年十二月份编制完成下一油田(区块)配注方案,油田公司审查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一季度要完成全部配注方案的实施。对存在高渗透条带的注入井,要及时进行深部调剖;根据注入剖面资料,对层间吸水差异大的井及时采取分层注入;对注采能力低的井(层),及时采取油层改造措施,提高注采能力。要严格控制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提高注水效率。单井配注跟踪调整方案每季度普查一次,分析分层吸水量及吸水指数变化情况。
第二十八条 注水过程分析与评价。定期对油田的注水开发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评价油田注水开发状况是否正常,注水技术政策是否合理,预测水驱开发趋势,制定下一步的注水调控对策。要做好油田、区块、井组、单井配注方案实施效果的— 7 —
分析与评价工作,搞清油藏注水开发动态变化,针对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暴露出来的具体矛盾,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注水调控措施,为下一配注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第二十九条 注水井资料录取管理。注水井资料录取现场检查,必须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采取定期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努力提高注水井资料全准率。注水井资料全准系指日注水量、油压、套压、泵压、静压、测试、洗井、水质化验八项资料全准。注水井开井当日要求录取注水量、油压、套压资料,开井注水达24小时必须参加当月全准率检查。笼统注水井要求每年测指示曲线一次,否则为不全不准。正常注水井必须按照注水井资料录取管理规定取全、取准各项资料。
第三十条
水质管理。各油田公司应建立和完善注水水质监测管理体系,加强水处理系统加药、排泥、更换和补充滤料等各环节的运行管理,加强水质监测、监督和检查工作。油田公司每年、采油厂每月、矿每天对注水水源站、注水站进行水质检测,井口选开井数的5%作为水质监测井,每季度分析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油藏动态监测。根据油藏特点、开发阶段及井网部署情况,建立油藏动态监测系统。按照《油藏动态监测管理规定》取全取准各项动态监测资料。低含水期重点监测油藏压力、分层段注水量、生产井见水时间及分层含水率;中含水期重点监测分层含水及变化、分层压力、分层吸水、产液及变化等;高含
水期和特高含水期重点是含油饱和度监测,寻找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第三十二条
注水井要定期检查套管、油管状况和井下封隔器密封状况等,检查井总数不低于油水井总数的5%。油田开发过程中要开展套损规律研究,每年应安排1~2口井,进行套管技术状况时间推移测井。注水井检管周期不超过3年,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和上报。注水井作业推荐不压井作业技术。管柱和工具下井施工前要经过地面检验合格后方可下井。除作业井、异常井的封隔器层层验封外,每年要选取5%以上的正常分层注水井进行封隔器验封。
第三十三条 注水井洗井管理。正常生产的注水井每季度洗井一次,注水井洗井要严格执行《注水井洗井管理规定》。当正常注水井在相同压力下,日注水量与测试水量相比下降超过15%时必须洗井;注水井停注24小时以上、作业施工或吸水指数明显下降时必须洗井。为防止套管受压突变,洗井前应关井降压30分钟以上再洗井,当返出水水质与入口水质一致后方可恢复注水。
第三十四条 注水井分层测试调配。测试前要对井下流量计、压力表、地面水表进行校对,误差不超过规定要求方可进行测试。分层测试可采取降压法或降流量法,至少测试三个压力点。采用降压法测试时,相邻两点间隔压力差值不大于0.5MPa。采用降流量法测试时,相邻点间隔全井流量差值不超过全井配注水量的30%,待流量稳定后,录取稳定的压力值,降压间隔可以不等。流
量计下井测试的全井水量与地面水表流量对比,以流量计资料为基准,误差小于8%,否则要查明原因,整改后方可外报资料,或向采油队提供整改意见。可调层调试全部合格,欠注层水嘴已放大,方允许资料外报。
第三十五条 针对老油田存在的系统管网、设备腐蚀老化严重、水质不达标、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安排好整改工作。在满足注水半径的条件下,优化简化工艺和布局,实现注水站的“关、停、并、减”,注水站的负荷率应提升至70%以上。加强注水系统储罐及管线除垢、清淤等工作,减少水质的二次污染,储罐每年清淤1~2次。
第三十六条 根据油田实际,因地制宜推行取消配水间,采用井口恒流配水工艺的配水方式,提高注水系统效率和降低投资。积极推广非金属管道,降低摩阻,减少管道腐蚀。
第三十七条 各油田公司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采出水回注率、减少清水用量,采出水应尽量全部回注。
第六章 注水效果分析与评价
第三十八条 注水效果分析与评价是贯穿油田注水开发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实时跟踪分析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注水状况,评价注水调控方案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之有效的注水调控对策。
第三十九条 注水效果分析重点内容。
1.能量保持利用状况分析。分析注采比的变化和地层压力水平的关系,能量保持利用水平和注采井数比的合理性,提出调整配产、配注方案和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措施。
2.注水效果分析。分析油田(区块)注水见效情况、分层吸水状况等,综合评价注水效果,提出改善注水状况的措施;分析配注水量完成情况,小层吸水能力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含水上升率、存水率、水驱指数变化;应用实际含水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和理论计算曲线对比,分析含水上升率变化趋势及原因,提出控制含水上升措施;分析产液量结构变化,提出调整措施。
3.储量利用程度和油水分布状况分析。应用吸水剖面、产液剖面、密闭取心、饱和度测井、水淹层测井等资料,分析研究油层动用状况、水淹状况、分层注采强度等;利用不同开发阶段驱替特征曲线,分析储量动用状况及变化趋势。
4.主要增产增注措施效果分析。对主要措施(如压裂、酸化、堵水、补孔、调驱等)要分析措施前后产液量、产油量、含水率、注水量的变化和有效期。
第四十条 注水效果评价主要指标。
1.采收率。注水开发中高渗透砂岩油藏采收率不低于35%;砾岩油藏采收率不低于30%;低渗透、断块油藏采收率不低于25%;特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不低于20%。
2.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中高渗透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达到70%,特高含水期达到80%以上;低渗透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达
到60%以上;断块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达到50%以上。
3.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中高渗透油藏低含水期末达到15%~20%,中含水期末达到30%~40%,高含水期末达到70%左右,特高含水期再采出可采储量30%左右;低渗透油藏低含水期末达到20%~30%,中含水期末达到50%~60%,高含水期末达到80%以上。
4.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一般控制在8%~11%。5.含水上升率。应根据有代表性的相渗透率曲线或水驱曲线来确定,各开发阶段含水上升率不超过理论值。
6.自然递减率。根据油藏类型和所处的开发阶段确定递减率控制指标。
7.油藏压力系统。水驱油田高饱和油藏地层压力应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低渗、低压油藏地层压力一般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以上;注水压力不超过油层破裂压力;油井井底流动压力要满足抽油泵有较高的泵效。
第七章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第四十一条 技术创新是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注重技术创新研究、攻关瓶颈技术、推广成熟技术、引进先进技术,把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为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四十二条 根据不同类型油藏的特点,针对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制约发展的瓶颈技术进行攻关,集中资金和力量,明确目
标,落实责任,严格项目管理。油藏工程、钻采工程、地面工程要同步开展技术研究。加快缝洞型、强水敏储层型、整体水平井开发和高温、高压、深井油藏配套注水技术攻关。
第四十三条 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注水技术,努力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注水技术,要积极应用周期注水、深部液流转向、水质净化与稳定、精细过滤等技术。
第四十四条 有计划地组织注水技术研讨、技术交流,促进注水技术成果共享。定期组织注水岗位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支理论基础好、现场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的油田开发技术管理队伍。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指导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十六条 本《指导意见》由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负责解释。
第三篇:教学常规指导意见(试行)
关于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教学常规》的
指 导 意 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试行)》(以下简称《教学常规》),促进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市教学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教学常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省新颁发的《教学常规》与我市过去执行的《舒兰市中小学教学常规》(2000年)和《吉林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2006年)比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立足于深化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方向性;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体现了科学性;紧密结合教学实际,体现了实效性。它为我市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贯彻落实《教学常规》是教学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市今后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落实《教学常规》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自2001年新课改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学习与探索,我市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我市教育第八个阶段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市新课程改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核心理念,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贯彻落实《教学常规》为实现这两个转变提供了有力保障。
2.落实《教学常规》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现实要求 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其中学校是减负主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措施是教学工作要提
学校教导处开学前要在全面分析学校教学工作态势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工作措施、日程安排。
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经校委会研究通过后,在开学前向全体任课教师公布。
②全面执行课程计划
学校教学计划管理的重点是全面执行课程计划。执行课程计划要遵循三个文件,即《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意见》。各学校必须严格执行省定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在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要重点制定好三个表格,即《课程表》、《任课教师安排表》、《教学活动安排表》,作为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重要附件。
课程表,要严格按课程计划安排课节,保证“三开”。特别是要保证非考试学科的课时安排,音体美学科要严格按课程表上课,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课时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严禁挪作他用。
任课教师安排表,确定好各学科教学的任课教师,还要做好任课教师缺位时的替补预案,明确造成课时偏差的责任人。
教学活动安排表,期初学校对全校性的教学活动要做好周密安排,包括每项活动的主题、形式、时间、人员等。
各学校开学前将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连同以上“三个表格”,上报教育督导室、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和教师进修学校相应教研部各一份。
②学校对教师学科教学计划的管理
学校教导主任或包段领导要对教师学科教学计划进行审核,严格把关,由教导处备案。教导主任或包段领导要根据教师教学进度表,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加强过程性监控,督促教师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学校要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供可行性策略和方法,追求教学工作的最大效益。
2.备课的管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依据《教学常规》,我市主要要加强三级备课管理。
(1)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核心,强化县级备课管理 ①县级备课的主要任务
县级备课主要是做好“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标和教材的解读、单元训练习题、同步课件、同步课例、教学进度及教学建议等。
②建立“学科中心组”
教师进修学校要建立中小学各科的“学科中心组”。“学科中心组”由进修学校教研员、基层学校的兼职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等组成,教研员任组长。
③县级备课的主要形式
县级备课由“学科中心组”完成,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即假期备课和“月视频备课”。小学语文和数学学科,初中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中小学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学科,以假期备课为主,在开学前“学科中心组”向学校下发各科的“教学资源库”。
级备课提供的“教学资源库”的落实,是教师进行“二次备课”的依据。“教学通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课时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包括易错的地方)、教法和学法的建议、基本的练习与作业习题、板书设计等。同时,各校可按实际需要,以单元备课、课型共建、专题研讨和课例研究等为补充,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提高备课的时效性。
学校(区域)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每月不少于一次。乡镇中心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村小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在期初、期中进行。
(3)以构建个性化“教学设计”为核心,强化教师二次备课管理
①教师二次备课的主要任务
教师二次备课主要是根据“教学通案”,结合本班教情、学情,确定适合教师自身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板书或课件设计等,最后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案)。
②“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最终结果,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准备、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教学设计”的共同部分可以参照“教学通案”,“教学设计”的个性部分,即教学过程(包括导语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时间安排等方面),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个性化设计。
③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
“教学设计”必须实用,应该是详案,达到“优质课”及以
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学生“爱学了”。
②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三句话:“老师我会了”、“老师我不懂”、“老师我不同意”,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要把学法指导寓于教学之中,为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
③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用的灵活性,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不要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从教师教的角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启发式教学要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好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动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启发式教学也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教学要“放手”,给学生预留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就是引导学生“联手”,培养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在尝试与探索中发现、创新。
教师应当按照规定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重视探究性实验。
认定对教师的重点诊断、对学校教学工作关键问题的集体诊断。通过教学诊断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0节,业务校长听课不得少于50节,教导主任听课不得少于60节。领导兼课的,按兼课总节数的二分之一折合计算,记入听课节数。听非考试学科课的节数不得少于总听课节数的10%。领导听课后要及时反馈和点评。教研组长听课不得少于20节。
4.作业与辅导的管理
作业与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作业批改发现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水平。
(1)作业的基本要求 ①布置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作业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精选那些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的习题。凡留置给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均必须提前做,确保作业科学准确。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和英语每课教学前要布置预习作业。预习作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预习作业要在“教学设计”(教案)中体现出来。
作业梯度。作业的梯度指从总体结构上要有梯度,按从易到难安排;对不同学生要有梯度,应当针对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
教师批改要给予评价分数或等级。批改作业采取百分制或等级制。百分制适合对作业的定量评价,等级制适合对作业的定性评价。教师对不同学科、不同形式的作业灵活采用这两种方法。对于活动类作业,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检查和点评。
教师批改要规范,评语要有激励性。教师要用红色笔批改,要使用统一的批改符号,书写工整,标点规范。教师对特殊学生的作业要写评语,评语应恰当,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激励性。
教师本人对书面作业逐一批改。各科作业均应由教师逐一批改,决不允许让学生代改,及为应付检查让学生突击补做作业。其中作文批改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当小学任教班级学生数超过40人、初中任教班级学生总数超过80人时,教师每次可对不少于学生总数二分之一的作文进行详批详改,其余作文的批改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方式,但教师要写总评,对学生互评进行评价;当小学任教班级学生数低于40人、初中任教班级学生总数低于80人时,教师必须对全体学生的作文进行详批详改。
教师作业批改形式提倡多样化。一般情况下对学生作业要全批全改,对特殊学生要面批面改,作文可进行课堂点改。要求学生重做的作业,教师要复批。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教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按时、规范、独立完成作业,如学生拖欠或不做作业,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督促学生补做。
提倡作业改革与创新。提倡教师对作业布置和批改进行必要改革和创新,但不得以教改为名不布置或不批改作业。实行作业改革实验的教师应将方案报学校批准备案,期末写出实验报告。(2)辅导的基本要求
符合作业布置和批改的基本要求。抽查或检查后要公布结果,并进行点评。
学校每学年要组织一次作业展评。②学校要加强辅导管理
建立优等生和学困生档案。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要建立优等生和学困生档案。档案分学生电子名册和学生成长档案两部分。学生电子名册以汇总表形式呈现。具体内容有:学生自然情况、成绩记录、学优或学困简要归因、提高目标预设等,学期初上交教导处备案。学生成长档案,有任课教师指导,学生个人建立。具体内容有:学业水平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计划(学习计划)、课堂笔记、错题修改、自我评价(反思和总结)、教师学期评语等。
学校要定期对辅导工作进行评价。学校要建立学生学业水平的质量检测监控机制,依据“两率一分”,从提优补差的角度定期评价教师辅导工作的效果,提炼好的做法或经验,同时帮助教师解决辅导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学校要及时总结,培树典型。通过典型教师带动全体教师做好辅导工作,学校每学年要召开一次教师辅导工作经验交流会。
5.教学评价的管理
教学评价要坚持“以学评教”的原则,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效率为基本指标,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1)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①平时考查
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观察、作业、作品或单元检测
识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评价自己,主动调整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2)做好质量检测的分析
学校和教师要对质量检测结果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教和学的问题。质量检测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由命题人负责,内容包括试题的题型、主体知识覆盖面、试题分值合理程度、试题难易程度、试题的主要优缺点等。命题人应根据试卷内容和结构,从知识分类、所占比重、题数分布、分值设计、目标层次等方面填写试题双向细目表(教师进修学校提供样表),并依据双向细目表,对各学科命题情况进行分析。
②学生成绩统计
对于期中和期末质量检测,学校要根据学科试题双向细目表,制作成绩统计表(教师进修学校提供样表)。教师要按照学校统一的要求,对所教学科、班级的学生成绩进行统计,统计出每类知识的得分率。最后,由学校进行成绩汇总,为诊断分析做好准备。
③对质量检测进行诊断性分析
教师要依据成绩统计的结果,结合学科特点和考试要求,参照双向细目表,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提高情况、思想品德形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估教学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与手段。
学校依据全校的统计结果,重点做好同年级同学科不同班级的比较,进而诊断出教师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针对问题研
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以《教学常规》为基本内容,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校本研修要采取专题辅导、教师自学、交流研讨、学习汇报等形式进行。“专题辅导”主要是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常规》的通识培训,“教师自学”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学常规》的学习领悟,“交流研讨”是教师共同解决《教学常规》贯彻落实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学习汇报”是教师汇报贯彻落实《教学常规》的体验、感悟和收获。3.建立典型引领机制
在贯彻落实《教学常规》的前期,教师进修学校和各中小学都要抓好试点。通过试点检验《指导意见》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抓好县级试点,学校主要抓好年级或学科试点。每个试点要有包保人,包保人要经常深入试点,进行指导服务,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做好试点总结。
在全面实施《教学常规》的过程中,要培植好典型。教师进修学校要培植好学校和领导典型;学校要培植好学科和教师典型。对培植的典型,通过阶段工作会推广,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
4.建立教学管理机制
健全教学管理机制是全面实施《教学常规》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建设。学校要重点健全以下教学管理机制:
(1)领导深入教学机制
学校要结合实际,加强三级教学管理,明确每位领导管理教学的职责,建立学科或年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包保领导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学校对包保领导与所包学科或年级进行捆绑式评价。
白沙镇中心小学
关于贯彻落实《教育教学常规》的
指 导 意 见
二0一四年八月十日
第四篇:品德与生活(社会)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巢湖市坝镇夏店小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2017/2018学}
为进一步提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任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依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开展教学活动,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到上课必须备课。
1.学习课程标准。
(1)教师要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充分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整体设计思路和应达成的总目标,熟悉各学段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话题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在掌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把握好单元目标、话题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2.认真钻研教材。
(1)掌握所教年级全部内容、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了解并熟悉相邻年段的教材内容、知识结构。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2)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精心钻研教材。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内容的重点和落脚点,合理分配课时。
(3)挖掘、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及时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使课程更具社会性和时代感。
3.了解学生。
(1)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2)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兴趣、动机等。(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4)学生在学习建构中会遇到的困难。
4.编写教案。
(1)要提前一周编写出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做到上课必有教案。不抄袭他人教案,不照搬教材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上课前要“复备”,以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做教前修改与调整,(2)教案形式规范,项目齐全,内容实用。一般教案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教材处理得当,知识讲授准确、清楚,既重视“双基”落实和能力培养,又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有效学习方法,落实好情感目标。
2.把教材思路和教学思路有机结合起来,主次分明,条理清楚,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讲练结合,课堂结构合理。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优结合。教学方法的选取要符合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教师本人的特点,但无论选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原则。
4.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充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找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教学辅助手段的选取,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简便有效的原则,切忌繁杂、哗众取宠。
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6.语言清晰、板书规范。教师讲课要用普通话,语言简明、生动、富于感情。语速得当,音量适中。板书布置合理,体现知识规律,不写错字。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善于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三、作业与辅导
作业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深化,是学生巩固、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1.作业是指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的一些社会小调查、资料收集等实践性作业。练习指课堂上口头、书面练习或实际操作。不留书面作业。建议中高年级学生可以简单做一些课堂学习笔记。
2.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和练习。作业和练习要有代表性,难易适度,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体现开放性和选择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对于社会小调查、资料收集等实践性作业,教师要及时检查,给予指导与评价,提倡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每学期可以组织一次学生实践作业作品展。
四、检测与评价
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检测与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改进教学。
1.提倡随堂检查,加强平时考查。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可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2.教学检测。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方式。四至六年级检测方式可采取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一至三年级可以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核,侧重能力考核,可采用面试、作品、技能等方式进行,考核结果记入学业成绩档案。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3.测试后及时阅卷评分和讲评,并认真做好质量分析。质量分析应该有数据统计,有对成绩和问题的分析,并制定改进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巢湖市坝镇夏店小学 2017年8月30日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第五篇:敬老院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本站推荐)
敬老院设施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农村敬老院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满足基本功能需要,提高工程项目决策和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推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二条 本意见是政府投资建设敬老院设施的指导原则,是编制、审批、评估敬老院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依据,各地应结合实际参照执行。其他主体投资的敬老院建设项目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第三条 敬老院的设施建设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文件或法规的要求,合理确定建设水平。
第二章 建设原则
第四条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敬老院设施建设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预测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老龄化趋势,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和水平。
第五条 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本意见是从一般意义上对我国敬老院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东、中、西部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及老龄化程度,有针对性地建设敬老院设施。经济发达、老龄化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可适当增加床位,加强老年人精神慰藉设施的建设。
第六条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敬老院设施建设,对现有敬老院设施及其他闲置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合,按照本指导意见规定的标准建设业务用房和配置必要装备。根据当地老年人口数量和分布特点,结合环境、交通等因素,遵循资源共享,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科学选址和布局。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生活区宜分区设置,并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
第七条 规模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建设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当地五保户的数量和五保户入住敬老院的意愿,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农村敬老院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建设内容需满足老年人在院内生活的基本需要,具备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康复训练、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五项基本功能。
第八条
规范建设、科学管理。设施建设需严格执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基本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管理,严禁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挪用建设资金、降低建设标准。
第三章 建设任务
第九条 敬老院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在没有敬老院的乡镇且五保老人多于200人的地方,支持其按本意见的要求新建敬老院。五保老人少于200人的地方,应与邻近的乡镇共同建设中心敬老院。
(二)在现有床位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当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需要的乡镇或村,支持其按本意见的要求扩建敬老院。
(三)在现有敬老院设施条件较差、功能单
一、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严重影响功能发挥的乡镇或村,支持其按本意见的要求改建敬老院。
第十条 根据实际需要,为敬老院配备用于老年人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康复训练、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的相关设施设备。
第四章 建设规模及内容
第十一条 敬老院设施建设规模应根据辖区内五保老人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交通便利程度及服务辐射范围,确定与敬老院功能相符的业务用房及床位数,并配备相应的服务、护理及行政人员。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利的几个乡镇可以共建一个中心敬老院。
第十二条 敬老院的规模以床位数确定,其数量应按每百名五保老人设60张床位的比例进行测算。乡镇、村敬老院根据床位数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敬老院:养老床位在120张以上; 二类敬老院:养老床位在60-120张之间; 三类敬老院:养老床位在60张以下。第十三条 敬老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建筑设备和基本装备。
第十四条 敬老院房屋建筑包括接待用房;老年人生活用房、卫生保健室、文化娱乐用房、康复训练室、心理咨询室和临终关怀室等业务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附属用房。
第十五条 敬老院老年人用房主要包括:
(1)生活用房:包括居室、沐浴室、餐厅、会客聊天厅、护理员值班室。为方便老年人生活,居室内可设卫生间。敬老院老年人生活用房的建设应满足老年人在院内生活起居方面的基本需要。
(2)卫生保健室:为院内老年人提供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常见慢性病的非治疗性医疗护理及一般的卫生保健服务。
(3)文化娱乐用房:包括棋牌室、阅览室和供老年人举行集体活动的多功能活动室,满足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
(4)康复训练室:帮助老年人利用康复器械进行康复训练活动,恢复受损的身体机能,尽量降低老年人瘫痪、卧床及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的可能性。
(5)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的情况进行评估后开展个案辅导,帮助老年人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安全度过老年期可能遭遇的危机。
(6)临终关怀室:能够提供人性化服务,营造家庭般的关爱氛围,最大限度地减轻临终老年人生理、精神上的痛苦和恐惧。第十六条 敬老院的场地应包括生产经营性区域、室外活动、绿化、停车、衣物晾晒等场地。
第五章 项目选址和建设用地
第十七条 新建敬老院的建设地点应满足以下条件: 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区; 2.交通便利,便于利用周边的生活、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3.自然环境良好,避开有污染的工业区和交通繁忙、噪声级较高的干道,远离社会治安事故易发地区。
4.有生产经营性场地用于发展院办经济,且场地的面积与院内供养老年人的数量相适应。
第十八条 敬老院建设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政府统一安排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应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按国家《划拨用地名录》的有关规定申报、征拨。实际建设中,应根据建筑要求,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并参照《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相关要求合理确定。
第六章 建设面积指标
第十九条 敬老院的房屋建筑面积指标应以每床位所占房屋建筑面积确定。一类、二类、三类敬老院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应分别为25m/床、26m/床、27 m/床;其中直接用于老年人的生活、卫生保健、娱乐、康复、社会工作用房所占比例应不低2 于总建筑面积的75%。
第二十条 敬老院老年人室外活动场所面积不低于人均2m。绿化面积达到60%。2第七章 建筑布局及建筑标准
第二十一条 敬老院的生活区和生产区应分设。生活区各类功能用房应采用集中布局的形式,以便于老年人在院内的生活,但各类功能用房之间也应做必要的分隔,避免相互干扰。生产区的设置不应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十二条 老年人居室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心理特点,分区设置,宜设自理老年人居住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区和痴呆老年人居住区。
第二十三条 敬老院建筑设计应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T 122-99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敬老院的房屋建筑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老年人用房抗震强度应不低于《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的乙类标准。
第二十五条 敬老院的建筑外观应做到色调温馨、简洁大方、自然和谐、统一标识;内外装修材料应采用美观、实用、环保、易清洁的普通装饰材料。
第二十六条 敬老院建筑物防火等级不应低于国家二级标准。第二十七条 敬老院的老年人用房不宜超过三层,建筑层高应控制在3.3米—3.6米。老年人居室以2人间为宜,人均居住使用面积不小于6平方米,居室内应设置供老年人储存衣物或个人日常生活用品的空间。
第二十八条 室内应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与通风,并具有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保温、隔热性能,炎热地区应设符合规范要求的遮阳设施。老年人居室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窗地比不应低于1:6。
第二十九条 老年人居室门和内设卫生间门通行净宽应不小于80cm,卫生间内与座便器相邻墙面宜设安全扶手。卫生间地面应使用易清洗、不渗水和防滑的材料铺设。
第三十条 敬老院洗衣房内部设置应符合洗衣、消毒等流程和洁污分流的要求,并设置必要的室内晾晒场地。
第三十一条 配餐、消毒、厕浴、污洗等有蒸汽溢出和结露的用房,应采用牢固、耐用、难玷污、易清洁的材料装修到顶,并设置排气、排水装置。
第三十二条 敬老院公共区域应设明显的标志,便于寻找和识别。地面应使用不反光且防滑的材料,台阶处应设置提醒。敬老院应设方便残疾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第八章 建筑设备
第三十三条 敬老院的建筑设备包括供电、给排水、采暖通风、通信、消防等。第三十四条 敬老院应保证供电,照明设备主要采用照度适合老年人的荧光灯及节能灯具。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等处设置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及疏散指示标志。
第三十五条 敬老院宜采用自来水供水,如自备水源应符合国家对生活用水的现行标准。生活污水应采用管道收集,应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及有关规范设计排水系统。
第三十六条 老年人生活用房应具有热水供应系统,并有洗涤、沐浴设施。
第三十七条 严寒、寒冷及夏热冬冷地区的敬老院应具有采暖设施;最热月平均室外气温高于或等于25℃地区的老年人用房,应安装电风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装空调。
第三十八条 敬老院的办公管理用房应设有综合布线网络,可实现电话通信。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可安装适量公用电话。
第三十九条 敬老院应设有线电视系统,在相关用房设电视终端出口。
第四十条 敬老院应按照其建筑防火等级配备消防设施,最低配置不能低于国家二级防火标准的规定。
第九章 设施和基本装备标准
第四十一条 敬老院基本设施、装备的配备应满足老年人生活起居、卫生保健、康复训练、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的需要;基本设施、装备应方便残疾老年人使用。第四十二条 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配备居室设施,应配设:单人床、床头柜、衣柜、毛巾架、褥子、薄被、厚被、毛巾被、床单、被罩、枕芯、枕套、枕巾、便盆、尿壶、废纸桶、床头牌等。
第四十三条 卫生间应配备坐便器、安装在墙上的尿池、卫生纸、卫生纸专用夹、废纸桶、淋浴器、抽气扇等。
第四十四条 室内家具、各种设备应无尖角凸出部分。第四十五条 餐厅应配设餐桌、座椅、时钟、公告栏、废纸桶、窗帘、消毒柜、洗漱池、防蝇设备等。
第四十六条 有必备的洗衣设备,有洗衣机、熨斗等。第四十七条 卫生保健室应配备温度计、听诊器、血压计、注射器、输液设备等一般性的诊疗设备和灭菌设备,还应配备存放老年人常用药品的药品柜。
第四十八条 康复训练室应配备适合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的康复器械及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
第四十九条 敬老院应配备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所需的生产工具。
第五十条 敬老院根据实际需要应配备实用的交通工具。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一条 切实加强对敬老院设施建设的领导。各地要将敬老院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实施,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管理到位。第五十二条 遵循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规模效应,着力建设功能完善、标准较高的乡镇中心敬老院,避免规模小、服务功能单
一、设施简陋的敬老院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五十三条 形成财政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各地要把敬老院建设纳入当地基本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确保投入到位。要科学规划敬老院基本建设的用地、面积、功能和装备结构,按标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投资。要切实加强投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以及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的有关规定,防止基本建设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和腐败现象,保证工程项目按程序、严要求、高标准完成。切实加强已建成敬老院和所配备设施设备的管理,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完善审计和监督,推行投资成本和效益的综合评估,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十四条 创造必要条件确保敬老院持续运行。
(一)敬老院要坚持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树立“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要把敬老院建成环境适宜、功能完善、管理到位、服务优质的“五保老人之家”,形成工作围绕老年人开展的机制。
(二)优化人员队伍。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层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探索社会工作者参与机制。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设施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三)各地要根据敬老院的公益性质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特点,确保编制范围内人员的基本经费和业务经费,同时对用于老年人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康复训练的必要设施设备给予财力支持,加强各项配套服务软件环境建设,保证敬老院的持续运行。
(四)加大县、乡政府在运营经费投入上的责任。大力发展院办经济,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兴办经济实体,生产经营收入归敬老院集体所有,用于院内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条件。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敬老院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按有关规定给予优先和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