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一统理论——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善
生命的本质是追求善
天地之间存在着各种动物,我们人类也是一种动物。动物都是有自己的生命活动精神的,它们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追求自己的生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然真理,生命活动作为存在与世界上的一种事物也有其自然真理。生命活动的根本实质是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是有其自身的需要的,如果一个动物没有其自身的需要,那么这个动物也就没有了生命,它与一块石头、一堆土也就没有什么差别。动物有了自身的需要就自发本能地会去追求,动物所追求的都是要使自己所需要的得到满足。动物主体只有不断地使自己生命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这样才能够活下来以及活得更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也就是动物生命活动自然真理。
动物主体相对于周围客体物质所追求肯定都是符合自己生活要求的,对自己生活有利的。把“符合动物主体的生活要求,对动物主体的生活有利”总结概括起来成为一个概念,这一概念就是“善”,所以动物生命活动的真理也可以说成是:追求自己所要的“善”。
“善”都是相对于某一动物主体的生活要求来说的,是动物主体根据自己的生活要求去看待周围的客体事物从而确立的,符合某一动物主体的生活要求,对某一动物主体的生活有利,这也就是对于这一动物主体来说的“善”,而我们知道,动物的头面是动物的神经中心和各种感觉器官的集中所在地,是动物主体相对于客体事物产生自己生活要求的根源地,显然,动物的头面也就是动物主体相对于其周围的客体事物确立出自己所要追求的“善”的目标的地方。而对于我们中文中的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也就是一个动物的头面,在“善”这个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动物头面的两只角,两只耳朵,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两个鼻孔,还有一张嘴,“善”这个字显然就是一个完整的动物头面。我们的祖先把动物的头面创作成“善”这个字,这真让我们惊叹我们创选造文字的祖先对“善”的理解及其高超的造字思想和艺术。
善
“善”都是相对于某一动物主体的生活要求来说的,是动物主体根据自己的生活要求去看待周围的客体物质从而确立的,每一个动物主体所要追求的“善”显然都是具有主观性的。我们在说“善”时,都应该指明它谁要追求的“善”,是对谁来说的“善”,这样所说的“善”才是准确的,如果不指明对象而去笼统地说“善”,那是根本就说不清楚的。
世界上的每一个动物主体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不同个体,而各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动物主体其生活要求又都是在它们各个自身之中的,所以,世界上的各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动物主体相对于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所追求的对自己来说的“善”肯定也都是相对独立的,肯定也都是不同的。
世界上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各种动物所具有的本性的具体类型也就决定了它自身生活要求的具体形式,同时也就决定它们相对于客体事物确立自己所要追求的“善”的具体形式。对于同一种类的动物来说,由于其本性都是类同的,其生活要求的具体形式都是类同的,所以,同一种类的动物主体相对于周围环境中的客体事物所追求的“善”也都是类同的,而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来说,由于其本性都是不同类的,其生活要求的具体形式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种类的动物主体相对于其周围环境中的客体事物所追求的“善”的具体形式也都是不同的。比如世界上有些动物是食草动物,有些动物是食肉动物,对于食草动物来说吃到草是“善”的,而对于食肉动物来说,则是吃到肉才是“善”的。世界上的各种动物主体其生活需要的具体形式显然也就决定了它们所要追求的“善”的具体形式。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各个不同的动物主体其生活要求的相对客体有可能是彼此交织,相互有关系的,而相应地这些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各个不同的动物主体相对于自己周围客体事物所要追求的“善”也就有可能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着的,在不同的动物主体各自所要追求的“善”彼此相互交织联系的情况下,它们各自所追求的“善”有可能是彼此相互统一的,也有可能性是彼此相互对立的。在不同的动物主体各自所追求的“善”相互统一的这方面,比如当一群狼遇到一群野牛时,这群狼中的每只狼为了自己的生活都肯定要求逮住一只野牛从而吃掉饱餐一顿,对于这群狼中的每只狼来说,它们相对于野牛各自所追求的“善”显然都是相互统一的。再比如有一些鸟会飞到野牛的身上去吃野牛身上的牛虻,鸟吃掉野牛身上的牛虻,这对野牛来说可以消除牛虻对自己的叮咬,是“善”的,而对于鸟来说,可以从中得到食物,也是“善”的,野牛和鸟对于野牛身上的牛虻各自所追求的“善”显然也是相互统一的。在不同的动物主体各自所追求的“善”相互对立这方面,比如当一群狼捕到一只野牛时,对于狼群中的每一只狼来说,自己从中多分一些自己就能吃饱,这对于自己来说是“善”的,而如果食物都被别的狼分去吃了,自己却没有吃到,那么自己就要受饿,这对于自己来说则不是“善”的,显然,狼群中的每只狼在分享食物中各自所追求的“善”是相互对立的,再比如猫和老鼠,猫是比老鼠为食的,当猫遇到老鼠时,对于猫来说,逮住老鼠把它吃掉,这就是猫相对于自己见到的老鼠所追求的“善”,而对于老鼠来说,被猫逮住吃掉就没有生命了,这不是“善”,而是“恶”,自己逃脱了猫的追捕从而保住自己的生命,这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善”,显然,猫和老鼠彼此相对于对方所追求的“善”也是相互对立的。
牛与鸟相互为善
羚羊与鸟相互为善
猫和老鼠所追求的善相互违背
豹子和羚羊所追求的善相互违背
世界上的各种动物主体为了自己的生活,都自发本能地会追求自己所要的“善”。不论它们各自所追求的“善”是怎样的不同,也不论它们各自追求的“善”是彼此相互统一还是彼此相互对立,它们都自发地、本能地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这一点一切动物都是相同的。
人来具有追求“善”的智慧
世界上的一切动物主体相对于其所认识到的客体事物的“真”都会自发本能地会去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这是包括我们人在内的世界上的一切动物的共性,然而,我们人作为一种能够思维的高级动物在相对于所认识到的客体事物追求自己所要的“善”的这一环节上有着比一般动物高级之处。世界上的各种一般动物由于其内心死板不灵活,不能够进行思考想象,所以,它们只能够相对于客体事物本能地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而我们人由于内心灵活,能够进行思考想象,能够进行反思,所以我们人通过思考和反思从而就能够知道和明确什么是自己相对于周围的客体事物所要追求的“善”,并进一步根据自己对客体事物自然真理的认识从而制定出相对于周围的客体事物追求自己所要的“善”的生活目标的计划方案。我们人对自己通过思考和反思所知道和明确的自己相对于所认识到的周围的客体事物所要追求的“善”的生活目标和所制定出的实现自己所要追求的“善”的生活目标的计划方案做出系统的论断,这也就构成了我们人追求“善”的理论,而能够通过思考和反思从而制定自己确立所要追求的“善”的理论,这也就使得我们人具有了追求自己所要的“善”的智慧。
我们作为一种具有生活理性的高级动物,能够明确地认识到:相对于周围的客体事物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这是一切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生活,都应该也都必须要相对于周围的事物去追求自己生命原本所需要的“善”,我们只有追求自己生命原本所要的“善”,我们的生活才是有其本质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才是高贵的,有尊严的,真正自我的,没有被异化的生命。而当我们明确了这一点时,我们在生活中,也就会自觉地以自己所要追求的“善” 为根本中心,自觉地去追求自己生命本质所需要的“善”。
关于我们人类相对于周围客体事物的各种主观行为的学问,也就是我们人的“社会科学”。而我们所追求的都是主体自己所要的“善”,所以,我们人类所要追求的“善”是什么,这也就是我们人类的社会科学所要探索的根本东西。
公义的善
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都应该追求自己所要的“善”,我们知道,“善”都是具有主观性的,每个人所追求的“善”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追求自己所要的“善”,这也就是说要使周围的一切都服从于自己的意愿。既然我们人都追求自己所要的“善”,都想要周围的一切服从于自己的生活要求,那么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命本质具有理性认识的人们,肯定都不会想要自己的生命所要追求的“善”完全服从于别人的生命所要追求的“善”,肯定都不想要自己的生命所要的“善”总被别人的生命所要的“善”剥削、压制、消解和异化。所以,如果我们所要的“善”是以剥削、压制、消解和异化他人生命所要的“善”为代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这种“善”,必然就会遭到别人的反对,我们最终也根本实现不了自己所要追求的这种“善”。如果我们总是想要通过暴力去剥削、压制、消解和异化他人生命所要的“善”,从而来达到实现自己生命所要的“善”,那么这将会是很困难,很费劲的,也将会是很危险的。这样,必将会引起反抗,引起公愤,最终将根本实现不了自己所要追求的“善”,并且自己很可能会身败名裂,性命不保。显然,我们所确立的自己生命所要追求的这种不顾他人的“善”是不正当的,也即是不能够实现的。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世界上各种自私狭隘的唯利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最终都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想要在自己所处的客体环境中顺利地实现自己所要追求的“善”,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生命所要追求的“善”与别人生命所要追求的 “善”、与大家集体共同的生命所要追求的“善”相结合起来,在为达到实现大家共同所要追求的“善”而工作劳动的过程中,来达到实现自己追求的“善”,做到与别人、与大家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应该追求集体的“善”,这样由于我们在追求实现自己所要的“善”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危害、异化、妨碍、制约大家共同所要追求的“善”,而是对于大家共同所要追求的“善”都有利。所以,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追求达到实现自己所要的“善”,就会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和赞同。这样,我们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自己所要追求的“善”,这样,我们所要追求的“善”才是正当的“善”。由于公义的“善”才是能够更好地实现的“善”,才是比较正当的“善”,所以,我们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确立自己的“善”的目标时,不要过分自私,霸权强盗,不要惟利是图,惟我独尊,我们应该追求公义的“善”。
对于自私的“善”和公义的“善”,我们要明确,我们人所要追求的“善”,首先是自己私人的“善”,“善”都是自私的。我们人类的公义的“善”,都是在社会上每个人的“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自私的“善”也就没有公义的“善”,社会上的人们追求公义的“善”,并不代表他们原本都不曾追求过自私的“善”。我们人类公义的“善”,也不是因为社会上的人们都自觉主动地放弃追求自己私人的“善”而形成的,而是由社会上的每个人共同自觉追求、尽力尽量实现自己私人所要追求的“善”而形成的,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努力追求自己私人的“善”,这样必然最终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了公义的“善”,公义的善是众多私义的善妥协的结果。追求人类公义的“善”,是让人们都要追求各自权利平等的大家共同标准的“善”,是让社会上的人们都不要追求过分自私的“善”,这并不是完全否定每个人自私的“善”,并不是让社会上的人们都不要追求自私的“善”。
关于“善”与“恶”,《圣经》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大概意思是: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生活在伊甸园中。上帝对他们说,伊甸园中的各种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包括生命树上的果子,但就是不能吃知善恶树上的知善恶果,吃了会死。然而,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蛊惑,偷吃了知善恶果,他们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有了自我意识,他们的心灵清晰了,眼睛明亮了,他们也就和上帝一样有了智慧。上帝发觉他们吃了知善恶果之后,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对于这个故事,我们会问:上帝为什么不想让亚当和夏娃吃善恶树上的知善恶果呢?为什么当上帝知道了亚当和夏娃吃了知善恶果之后,就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想一想,善恶都是相对的,当亚当和夏娃吃了知善恶果,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有了自我意识,他们也就必然首先会追求自己所要的“善”,他们不会一下就认识到只有公义的“善”才是正当的“善”,才是更广大的“善”。他们在伊甸园中不顾后果地追求自己所要的“善”,最终将会破坏伊甸园中的生态环境,将会把伊甸园中的生态环境弄得一团糟。而他们破坏了伊甸园中的生态环境,伊甸园必然也就会不再适合他们生活居住,所以他们也就会被迫走出伊甸园。上帝不想让人知善恶,不想让人有自我意识,这说明基督教认识到了人类所要追求的“善”都是自私的,人类的完全自私的“善”不是正当的“善”,他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公众带来许多恶果,公义的“善”才是正当的“善”,我们人类应该追求公义的“善”。上帝不想让人吃知善恶树上的知善恶果,不想让人有自我意识,不想让人有智慧,这表现了基督教担心我们人类在追求自己所要的“善”的过程中会造成许多恶果。上帝把吃了知善恶果的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这应该是自然真理对人类为追求自私的“善”所带来的破坏行为的惩罚。
亚当和夏娃偷吃知善恶果 由于人多力量大,多数人集合起来的力量毕竟会战胜少数人,所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追求“善”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我们人类也就不断地会向着具有公义性的“善” 更高发展程度的社会迈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未来将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篇:生命的本质是坚强
生命的本质是坚强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明天就是汶川大地震的一周年祭,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后,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打开电脑,本想再看看那片崩裂的山河,听听那些悲痛的哭泣,但看到的更多是一个个学校奠基开工,一座座工厂重新拔地而起,人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努力开始新的生活。突然我的脑海里迸出一个词语————“坚强”。
一个叫乐刘会的姑娘在废墟中已经掩埋了72小时,当她获救时,她从容地说:“我一直坚持着,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我的。听有声音,我就不停地大声呼喊,没声音了,我就留着力气,休息一会。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她的乐观和坚强,让我们为之动容。当灾难突发时,有些人们惊慌失措,失去了最基本的理性和意识,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却忽视了精神的力量。试想在黑暗狭小的空间里,在恐惧和无助占据了身心之时,只有坚强能够穿透黑暗,赐予我们力量,给我带来生机。
一位哲人说过:“把每一天都当成我们最后的一天来度过,怀着信仰和责任感来度过,勇敢而又坚持到底,这很不容易,但这是必须的。”这仿佛就是写给那些受难者的,也是写给我们的,写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坚强,来自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感悟。
坚强,也来自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可以说是伴着一路坎坷和艰辛走过来的。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也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在艰难中,我们磨砺出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厄运面前,那么多人从地震的废墟中顽强地走了出来,在他们的血脉里,有先辈们那不屈不挠的因子;他们屹立的身躯,成为中华民族越挫越勇的精神标识。
同学们,我们每天能够畅快的呼吸,肆意的享受着阳光雨露,还要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就是这样,我们当中的一些人,还在抱怨学业负担太重,物质条件不够优厚,想想在那阴冷黑暗的废墟中的人们,你是不是也需要一点点坚强呢。
深藏昨天的哀痛,创造明天的美好,这是生者必须完成的使命。感谢生命,我们还有什么比“活着”更值得庆幸的呢?活着,就意味着坚强!坚强,就意味着永不放弃,只要,生命还在继续!
第三篇:安全的本质是生命
安全和生命的关系
安全是什么?有的人说,安全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的人说,安全是人的健康和幸福;有的人说,安全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些都正确,但我认为:安全的本质是企业的生命、是员工的生命。企业经济效益也好,员工的健康幸福也好,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好,都离不开人,对象都是人。企业效益靠人来创造,和谐稳定靠人来实现,健康幸福靠人来努力,离开了人一事无成,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试想,一个企业今天伤人,明天亡人,后天引发生产事故,领导常常囿于处理安全事故之中,企业能够搞好生产、能够创造效益吗?员工能对这个企业有依赖吗?社会能够对这个企业有信誉度吗?一个企业没有安全环保的环境,就没有好的效益,就没有员工的安全,业就没有好的社会赞誉。试问,这样的企业能够生存吗?
安全是员工的生命。许多事情和事物可以有第二次,可人的生命却不能。生命是无价之宝,我们要万分珍惜。有了生命可以创造一切,失去生命就丧失一切。我们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员工当成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集团公司的价值观就是“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牢牢抓住人这个根本。因此,对于安全工作,怎么抓都不过分,谁抓都不越位。我们每个人都是安全的主体、主人。在保证不伤害自己的同时,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共同精心呵护安全,这才能保证每个人安全幸福健康,社会和谐稳定,企业繁荣兴旺。我们每个人只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的本质是企业的生命,是员工的生命,才能时时、处处、事事做到安全、保证安全,才能正确认识到安全是压倒一切的硬道理。
PVC分厂历来重视安全,“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是我们厂的安全理念。“生命至上”,是指在分厂,企业的安全生产、员工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企业有责任为员工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员工有权利维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也有责任不让同事因为自己的过失受到安全伤害。“安全第一”,是把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真正做到,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强调制度不打折,执行无借口。
2013年的检修计划已经发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安全的交底也在进行中,既然安全的本质是企业和员工的生命,我们每个企业、每个员工就要紧紧抓住这个本质安全不放。
第四篇: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 》——楚女
好句:
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读后感
兔之眼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读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描述出理想化的教育、纯真可爱的孩子、充满爱心的老师,内容丰富,情节感人。这是小学教师对自己所在班级的孩子不断注入满满的爱与包容的一场奋斗!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小谷芙美老师大学毕业后初为人师就遇上了问题学生铁三。铁三性格古怪,形象邋遢,爱养苍蝇,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发怒竟然会咬人。这样的学生不常见,但是摊上一个就难以消受。小谷芙美老师起初被铁三深深刺激,几近崩溃,随着日益了解,小谷老师慢慢把握了铁三的性子,给予他尊重和理解,逐渐赢得了铁三的感情。
第五篇:回到生命本质
希望
——读《安妮日记》有感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引言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我永远无法忘记安妮赤裸身体被削发的空洞眼神,永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并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
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如此卑微的要求,竟也能成为这女孩最大的生命支柱。我感受到了一点,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我认为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
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 比这更愉快吗?”
在绝望之中,我希望我也能有这样美好的企盼,吉蒂,一个幻想出来的朋友,给了安妮生存下去的勇气,这是一个纯洁的心灵,或许会被他人误解为天真和无知,但她依然长存,时至今天,她的精神也陪伴在我们身边。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而我们则需要在社会的各种压力下,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希望、梦想。在一次次的阅读过后,我看到的是残忍凶杀下隐藏的希望,而这种振奋人心的东西,不是二十五个月能吞没的,在绝望之中,天总给我们留下一道窗户,让我们看到期盼,看到光明;让安妮看到星星、自然的美好;让我们听到心曲的悠扬。
我愿意相信善良。因为这样比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