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创新
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创新
现在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一切具有跨时代气息的词语,接踵而来。创新无非是经济腾飞的原动力,一切伟大的创举皆始于创新
创新的精髓就在于新字,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必定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新意,抛开旧的事物,创造新的事物,这就是对创新的解释。但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创新一词在生活中的表达意义就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架正常运作的照相机,也许在当我们使用它是只是单纯地拘泥于一种模式的拍摄,单纯的拘泥于一种角度的记录,那么拍摄出的景色永远只是那样平凡,毫无视觉冲击;但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拍摄,换一种姿势去拍摄,那么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视角下产生的照片必定无与伦比,精彩无限
也许,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中,人们都忽视了新的存在,都忘记了要去创新,或认为生活很平凡无新可创。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新就在我们身边,新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多角度思考的脑,有一颗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心
不知道你留心过苹果中藏着的秘密没有。也许你曾经不知吃过多少个苹果,通常的做法是从苹果的茎部切到底部的凹出,倘若横着切开呢?横着切开是什么?是一个清晰地五角星图案。
是的,苹果很普通﹑平常,但是知道苹果的秘密的人却很少。人们只是局限于常规的思考﹑行动,很少有人想过换一种方式去切苹果。既是一个人一生吃过再多的苹果,然而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和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发现失之交臂。
展望我们的现实生活,困难重重,艰难重重。困难就像一扇铁门牢牢地把我们锁在里面,而创新就像是一把开启铁门的钥匙,能助我们脱离险境。如果我们当时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蛮力,使用寻常方法去打开这扇铁门而不是换个角度思考,另择出路,那么最终我们将被锁死在门后。其实乌鸦喝水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乌鸦没有在尝试了一次的情况下,换角度思考,它最终也不会喝到甘甜的溪水
虽说,婴儿生下来时,没有生活经验,眼中的景物皆是倒像,但我们为何不像婴儿一样换个角度观察,换个角度思考呢?相信这里面一定别有洞天吧!
第二篇: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近年来,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培养和实践来挖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如下探讨。
一、以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有利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很会应付考试,把学习创造当成深重的负担,而不知道科学探索中的乐趣,是绝对做不出什么成绩的。
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但是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创造思维的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等等,都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少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如果一个人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必然是充满自信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消极,这个人必然是自卑的。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民主的教学气氛,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孤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⒋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实际上是说对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的全面的做人的教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
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是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不适。”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巴甫洛夫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二、创新教育是全程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早期培养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长大以后很难改变。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环,而且是重要一环。
李岚清副总理曾强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包括幼儿教育。”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根本问题。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家长和教师过早地用灌输的方法让孩子们读、写、算,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求知情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在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和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的正确定位上,我们尤其需要更新观念。
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在创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有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职业人格品质。
⒉正确定位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按照传统教育观念,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被视为好学生;相反,不服从教导,破坏财物,好动,不负责任,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的坏学生之所产生品行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由其心理年龄特点决定的。在青少年发育的某些心理年龄上,会表现出一些与社会公认价值观、道德观及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不一致的行为特点。其次是好奇心求知欲驱使所致。美国教育家对有创造力的孩子的描述是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时常逾常规。中国民间早有“小时不逞,大了无用”的说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故意破坏绿化”可能只是为了看看花蕊里有什么;有的孩子将钢琴键扭掉,是为了想看看什么东西能发出声音来。孩子的这些淘气行为,往往蕴育着可贵的探索力、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避免产生消极的后果。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青少年会大胆地向权威和制度挑战,正是这些敢于反传统的孩子,才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第三篇:换一种角度想问题议论文
美,来自外表还是源于内心?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一直弄不太懂。我的一位好朋友青,最近因为脸上长了痘痘,鼻子上又长了黑头,再加上眼睛下面的那两个眼袋,着实把原先那个皮肤白净的形象给毁了。人们见到她,都避而远之,认为她长得太丑了,污染了他们的眼睛。更有甚者还当面嘲笑她、侮辱她。走到哪儿,似乎都有人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她感到十分的自卑。“世界之大,竟无我的立身之处?”她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种多余。
面对自己的好朋友遭遇这种困境,我也不禁陷入了沉思。难道美只能用肉眼去捕捉吗?我想不然。“内心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歧视长得丑的人呢?难道外表美在天平上称出来的质量或多或少都真的要大于内心美吗?
在这方面,我觉得人们就得换一种眼光来看问题了。世界之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一张脸,或清秀、或漂亮、或丑陋、或相貌平平,就连多胞胎都长着不一样的脸。这么多的脸,经过比较,肯定会有美丑之分。但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内心,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香味,它才是一个人美与丑的衡量标准。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就其外表来判断他这个人的美或丑,而是从他的行为、动作、言谈举止去观察、去发现,不能光被外面所迷惑而应该深入地去挖掘出内在的美德,再美的也不过是一种装饰,就算你装饰得再美、再豪华,内心的空虚也会使你的这种装饰黯然失色。而再丑陋的外表下埋藏着的是一颗火热的、散发着光芒的心,那么这种美将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冲出去,洗涮掉外表的残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永恒美。
换一种眼光看丑陋其实你也会觉得丑可能是一种美;换一种眼光看美丽,其实你也会觉得美可能是一种丑陋、阴险。
换一种眼光看问题,你就会得到更多的信息,从多方面了解物质本身,真正认识美与丑。
第四篇:换一种角度来评课 朱慧
换一种角度来评课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朱慧
摘要:“教”是为了“学”服务的,为了更好的了解研究学生,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一改以往的听课模式,进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生学习效果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是为了“学”服务的,为了更好的了解研究学生,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一改以往的听课模式,进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观察,观察的内容有三方面:小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进步;学习过程是否有意义。基于此,如果我是执教者,我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初步设计合理的目标,然后以目标为支架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来支撑目标的达成。张校长在上《陶校长的演讲》时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例如第一课时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说出课文大意。为了达成目标这一环节设计的是自学,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接下来他将这个目标划分为三个要求,并在每个要求下分步骤写明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步骤写得细致,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时“有梯可爬”,同时也让观察者在观察时“有据可依”。观察员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经过分析,判断目标是否达成,反馈给执教者,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在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里观察者就是执教者的眼睛和耳朵,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学习环节的行为和效果,执教者根据这些数据和这样分析,在反思改进教学时会更有成效。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这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一改以往的听课模式,真正走到学生中去,搜集学生的学习证据,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反观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理有据的评价。下面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效果观察员的一次评课经历。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事先制定了一张学生学习进步度的分层观察单,分别抽取在这一学习点上低中高不同水平的9个学生,分析他们的进步度,以了解全班的学习情况。然后围绕目标的达成评价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于目标一:能抓住关键词,了解风和太阳两次比赛的原因、时间、内容、怎么比的,结果等要素。从前测的结果来看有8名学生说不清楚比赛是怎么比的,2名学生说不出比赛内容,5名学生说不清楚比赛的结果。后测结果显示,9名学生均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准确回答上述3个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能达成目标。反观曹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曹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谈话的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比赛经验,从课堂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当时有12位学生举手,且回答问题的学生均能说出自己参加过的比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比赛的某一要素。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调动,已有经验被激活。在此基础上老师揭示比赛各要素,使学生初步认识概念。随后带学生进入缝合太阳的比赛情境,通过抓关键词填表格的方式巩固比赛个要素。值得一提的是,曹老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先扶再放,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所以在学生自读4-6小节填写表格时,学生没有无从下手的情况。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能抓住关键词填表。
关于目标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风和太阳的对话。前测结果表明:三名学困生有回读、停顿不当、读破句的现象。三名中等生在个别处也有停顿不当问题,且朗读时无感情起伏。三名优等生都能做到正确流利,且能初步读出感情,但表现力还不够。经过课堂学习6位学生能做到有感情地读好对话,学困生的朗读也更流利通顺了,能初步读出感情。据此可以推断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堂课上确实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反观曹老师的课堂朗读教学我们可以看到曹老师在朗读指导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具体来说,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正式进入朗读训练时,老师让学生提出自我要求,课堂上学生说道声音要响亮,要有感情,要加上动作。这么做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朗读积极性,让学生做到有准备的读,所以在自读的过程中,大家练读的热情很高。其次,课堂上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朗读的机会且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分角色读,小组赛读。第三,教师在评价朗读时重描述,表达作为一个听众的真实感受。比如在第一组同桌分角色读后,曹老师评价道:我能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风觉得能呼呼的吹是自己最大的本领,而且你在朗读时加上了动作很好。可是,这个太阳发出的光我感觉一点都不强烈。这样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使学生知道怎么朗读才是到位的朗读。所以,当第二组学生起来表演读时,抓住了老师刚才指导的要点,读出了角色的语气。第四,曹老师在指导朗读时不是一味地强调朗读技巧,而是更注重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走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当学生读的不到位时,老师启发学生想想看太阳当时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太阳,揣摩太阳当时骄傲、自信的心理,这样再朗读时学生就读出了角色该有的语气。
关于目标三,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有意识地抓住比赛的要素对自己的比赛经历做一个简要的叙述。从前测结果中我们发现有3名学生能够在介绍比赛时提到,时间、人物、结果,其余6位只能说出比赛“比什么”,以及比赛的结果。学生的主要问题存在于不知道如何让叙述比赛是“怎么比”的。经过课堂学习,后测中,再让学生介绍一次比赛,其中有7名学生能抓住比赛各要素进行叙述,其中5名能把比赛是“怎么比”的说得具体流畅。曹老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从学生的学习难点出发,通过研读文本填表格,启发学生讲清楚比赛是“怎么比”的可以从比赛选手的所想、所说、所做来介绍。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有序完整的介绍,老师还提供了填空。从课堂上的回答来看,在填空的帮助下学生在叙述时更顺利了。
总的来说,经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了解了介绍一场比赛应包含的七个要素,也能抓住这几大要素初步有序完整地介绍自己经历过的比赛。
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我们的评课从忽略证据走向重视实证,体现了对教师日常工作的专业化要求;从完成任务走向了注重研究,体现了对教师生活从职业走向专业的推崇。
第五篇:教育叙事 换一种方式去爱
换一种方式去爱
在学生眼里,我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平时不苟言笑,总是一脸杀气。其实我不是不爱他们,我是“宁给他们好心,不给他们好脸色”,怕他们蹬鼻子上脸,不知天高地厚。
今天我心情比较好,往常习作课上总有些同学说话,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习作怎么也写不了。今天的写作课与往常不太一样,全班静悄悄的,大家好像都有话说。我心里也乐滋滋的,今天同学们的表现这么好,我感到很欣慰。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我扫视全班发现有位同学迟迟没有动笔,他是一名学困生,尤其是作文一窍不通,我走到他身边。他急忙低下了头,不停地搓手。见他果然一字未动,我轻声问:“咋没写?”他把头埋得更低了,想想他也不会,恰逢我今天心情不错,给他开通绿色通道吧:“给你特权,可以仿照作文书写,相信你能写好的!”我边说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这突如其来的“温柔”竟然奏效了,这下他动了。
下课时他交来了习作草稿,虽然很短,质量也不高,但我还是表扬了他。没想到下午放学时,他竟然完成了其他家庭作业,太出乎我的意料了,他可是我们班大名鼎鼎的“拖拉大王”呀!
以前我总认为对学生严厉,就是爱他们,其实有时候换一种方式去爱,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