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时间:2019-05-13 16:2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第一篇: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授课期间的讲义和心得体会编纂而成,主要探讨了涉及家庭生育相关的理论问题。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下面将从三方面对本书的主要观点做清晰的梳理和自我思考。

一、性爱——生殖——抚育

费孝通认为,性欲是人的自然欲求,但不能说求偶和婚姻是满足这一欲求的需要。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事实上,这些正是限制人得到性满足的方法。通过家庭和婚姻,将性的满足限定在一个被社会规范认可的范围内。而性爱并不必然引起生殖,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人为手段避免生殖的发生。社会对于性的歧视是有原因的。就在于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而个人的性欲不能不加以满足,社会结构也不能不维持。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绝不容许性的侵入,于是发生了乱伦禁忌和外婚的规定。

针对上述观点,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社会歧视性,并不只因为性威胁着整体结构的完整,而应该还有文化话语的存在。文化元素中始终存在着对立和抗争。从古至今,文化始终被认为有高低贵贱之分。文化的三六九等决定了何种文化能够被统治阶级及社会所接受。性在文化中一直是被忽略和忌讳的话题,这种忌讳正好衬托其他文化的正统。

而对于生殖和抚育的差异,费孝通认为: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主要有两种方式: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生理性抚育主要是为幼子的成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社会性的抚育主要是教导子女习得社会规范及必要的社会技能。社会习惯的养成是抚育作用的主要事务。社会性的抚育对孩子的长成,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的绵续上,和生理性的抚育同样重要。

在这里,社会性抚育和“社会化”的概念比较相似。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父母承担了社会性技能、知识和规范普及的责任。

从生物层面来讲,抚育作用是从单系开始的。子女由母体产生并在最初阶段依靠母体的营养和享受母亲的温暖。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亲对于子女的责任心时常以血统的观念来维持。因为被一个小孩称为“爸爸”“父亲”的同时,无论是基于血缘还是道义,都会促使父亲履行被认为应当的职责。如果一个父亲对孩子不管不问,那么便会遭到社会的批评和指责。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所以两性间需要有持久的情感连结。在以性别分工来结构成的社会里,生活单位必须由男女合作组成。只有这种单位才能负起全部抚育的责任,因此称之为双系抚育。抚育作用能使男女长期结合成夫妇是出于人类抚育的两个特性:一是孩子需要全盘的生活教育,二是这教育过程相当的长。双系抚育能够确保子女的生物营养和

社会化。

婚姻是确定双系抚育的手段。婚姻的目的在于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其次。但是事实上,父亲与子女的生物联系的确定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规定。现在随着男女社会性别分工差异的不断缩小,特别是在劳动市场上性别意识日趋淡化,导致抚育失去双系性。此外,社会生活的日渐复杂,基于抚育需求已经产生相关的行业和组织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等集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于一体的机构。

在这里,我想说明一点的是,现代社会由于女性地位的提高,更多的妈妈在生小孩后仍然从事工作,把抚育小孩的责任交给保姆或者托儿所等。而父亲也因为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社会性的抚育。这种状况是工具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种状况下,子女与父母缺乏一个持久深刻的情感连结,将对子女的社会化和以后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二、种族绵续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机器化、自动化生产降低劳动力需求。虽然这种状况会减少维持整个社会结构所必须的基本人口,但不可能会出现整个社会只有一个人存在的状况。当然,一个人的社会也不能称之为社会了。

三、家庭三角

费孝通认为,稳定的家庭结构应该是由父母和子女构建的基本三角。孩子给夫妇以调试上的帮助,稳定夫妇关系的是亲子关系。父母和子女建立的三角关系对于稳定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男女组建家庭,确立婚姻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抚育的双系性,在于子女的养成需要双方共同担负。而恰恰是这种责任维持着双方持久的婚姻。一个没有孩子的家庭,在通常情况下是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也更容易陷入僵局甚至破裂。

在一个抚育是父母主要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于社会的本性,因此社会和生物的冲突转化为施教者和被教者之间的冲突,再化为

亲子间的冲突。这是家庭三角中极可能发生摩擦的根源。亲子间亲密的感情,使亲方会站在孩子本性的立场来体恤他的痛痒。这种痛痒相关的联系可说是生理性抚育中所必须的。当亲方把孩子当做自我的一部分时,这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会使得社会性抚育发生困难。社会既把父亲拉入亲密的家庭中,又要和他的子女维持相当的距离,显然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矛盾设施。亲密生活不易绝然加以隔离,社会不能不在另一端施加压力,使做父亲的不得不勉为其难,执行他的社会任务。在父权社会里,父亲对于孩子的行为常要担负道德上和法律上的连坐责任。代表社会执行权力的是父亲,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给予私情慰藉的是母亲。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父亲在抚育子女中的重要地位。儿女日后步入社会的成就和表现,是与父亲的教导紧密相连的。对于母亲,最常见的是“打在儿身,疼在母心”。母亲对从自己身体中孕育出的子女往往表现出生理性抚育的特点,这也是母子情感连结更加紧密的一种表征。正是基于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父母把子女看成痛痒相关的部分,而子女却并没有这种感觉。子女可以时常觉得父母的过分干涉,没有道理,甚至感到压迫,父母是代表着吃人的礼教。在父母看来,子女不能体恤他们,倔强,不肯顺服,进而觉得是悖逆,不孝。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就这样不易消除。亲子之间因为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可能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理想上的差别。借用尼采的一句话“要飞的,终于飞了”。

四、小结

费孝通在本书中以婚姻——生殖——抚育为主线,系统阐释了生育制度的理论观点。运用功能主义的视角,指出生育制度是为了保持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并就种族绵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综合全书,形成了“个体的生活需要社会结构的完整——为了保持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就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而人口的世代继替有赖于双系抚育——为确保抚育,就必须建立以婚姻为基础的稳定的家庭三角结构”的完整逻辑体系。

虽然作者为我们细致阐释了生育制度,但是全书依然存在亮点不足。第一,全书运用功能主义视角分析生育制度为什么存在,过分重视社会结构,在论述时往往将人和自然界动植物进行类比,忽略人类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和意义的建构;第二,论述时缺乏具体的实证材料,在论述时过多运用了数学逻辑和推理,缺乏系统的资料和经验支撑。篇二: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

生育制度的功能

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

婚姻,限制人类的性生活,限制性的满足的原因决不能是为了满足性生活。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那么,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 从性爱到生殖 性爱中很多地方避孕的事实。

生殖细胞从成熟到新个体的产生的过程,他们固然没有加以阻碍,可是新个体的产生是否就能说是种族得到了绵续呢?

从生殖道抚育

堕胎、杀婴和疏忽致死,使新个体得到生命之后还是不能生长。

损己利人的生育

我得先说明种族绵续并不是满足性欲的副产品。

生育制度的内容也决不能是一些人类本能的行为了。

佛洛依德却看到生物基性里就有生的冲动和死的冲动。

在为己的行为中轻轻插入一项性欲,生物们一贪片刻的欢娱,造下了三生的孽债,将错就错地把种族绵续了。

社会完整和新陈代谢

和个人生活攸关的是社会结构的完整,在这生死参差的人间某社会的完整,就得维持最低限度的人口,于是社会一定得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使死者尽管死,自有新人物出世来填补他们的遗缺。新人物的供给,在人类里并不能完全靠自然的保障,所以得添上人为的保障了。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生育制度中就包括着生和育的两部分。生殖本是一种生物现象,但是为了要使每个出世的孩子都能有被育的机会,这基本的生物现象也受到了文化的干涉。

第二章、双系抚育

生理抚育的单系性

从生物层上说,抚育作用是以单系开始的。

可是把人们长期的两性结合归源到富于流动的感情上已经有些困难,何况把社会上重要的抚育作用以爱屋及乌的眷恋来维持,真不免把儿女私情看得太认真了。没有感情联系,相敬如宾,一天话也说不上三句的男女,同样是能维持他们共同抚育儿女的责任。我们若把儿女的抚育归到夫妇间的感情上,这个基础是并不稳固的。

我常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感情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好,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

两性分工与合作

我们要注意的是两性分工只是社会利用两性差别所安排出来的分工体系,并不完全是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而引起他们所能做的工作的不同。分工的方式大部分是传统习惯规定下来的。分工的用处并不只视为经济上的利益,而时常用以表示社会的尊卑,甚至还带一些宗教的意味。

抚育作用所以能使男女长期结合成夫妇是出于人类抚育作用的两个特点:一是孩子需要全盘的生活教育,二是这教育过程相当地长。

两性分工是双系抚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若是有一天男女分工的原则彻底废除了,我们也没有多大理由来说抚育作用一定是要双系的了。

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我们普通所谓的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

第三章、婚姻的确立

生物性的父母和社会性的父母

婚姻关系和两性关系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因之,我们似乎不应把限制两性关系视作婚姻的基本意义。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之所以受限制还是因为要维持和保证对儿女的长期的抚育作用,有必要防止发生破坏婚姻关系稳定性的因素。

即使在承认婚前性生活是正当的人民中,并没有允许在婚前合法地生孩子。这也说明了婚姻与生育的关系重于与两姓的关系。

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事实上父与子的生物关系的要求确定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规定。

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始为婚生母子。

决定亲子的社会关系的是婚姻关系,不是生物关系。

结婚不是件私事

单靠性的冲动和儿女的私情并不足以建立起长久合作抚育子女的关系来的。

配偶的选择从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自由的,所谓自由者,也不过是在某个范围中的自由罢了。私奔不能说是婚姻的正常方式了。

婚姻的一番手续中常包括着缔约的双方、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相互的权利和义务。最受人注意的是经济性质的相互服务或相互送礼,而且这些义务时常推及当事者以外的人。

为了双系抚育,人造下了这样多的花样。

但靠法律的制裁犹嫌不足,于是把其他经济关系等渗入婚姻关系中,并扩大像婚姻关系负责的团体。这样使夫妇间的联系加强,即使夫妻间一时感情失和,也会因牵涉太多,不致离异。进一步,婚姻关系获得了宗教的意义而神圣化了,婚姻有关的法律、社会、以及宗教的制裁,在功能上说是相同的,都是在维持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的抚育作用。

婚姻在宗教色彩常是最引人注意的一方面,在西洋,把婚姻视作一种向上帝负责的契约,在我们自己,一方有月下老人的暗中牵线,一方有祖宗的监视,一方还有田地鬼神来作证。这样把确定个人关系的婚姻弄成一件热热闹闹的社会举动,为了这双系抚育,我们不能不佩服人类在文化上所费的一番苦心了。

第四章、内婚和外婚

夫妇之间

担任抚育最基本的团体,不但要能供给孩子们生活上的需要,而且还要能传给他们自己独立在社会上谋生时所必须的一套基本技术、知识、态度和道德,以及开始独立生活时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凭籍。夫妇关系是人和人关系中最需要契洽的一种。

高度契洽不易凭空得来,只有在相近的教育和人生经验中获得,这必须有长期在一起的生活。他们最好是由从同一抚育团体里长大的人结合而成,但这种亲近婚姻被大多数人禁止,为什么呢? 乱伦的禁律

说近亲间性感的厌恶是出于本能,不如说是出于社会的陶冶,是乱伦禁律所养成的心理,不是自然的,是人为的。

若不太从生物利害上去着眼,而从社会生活上去考虑,我们可以看到外婚在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上的贡献。

性和社会

私人方面对于社会上桃色事件,即使不羡慕,也很愿意原谅人家的;可是一旦站在社会立场打官话时,却完全变了一副面孔。

这原因就在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从保罗看来,婚姻的功能是消极性的,是在避免奸淫。这正充分暗示了性和社会的对立。

若让性爱自由地闯入已有的重要社会关系中,它不但可以破坏相结合的男女两人间原有的关系,而且可以紊乱整个相关的社会结构。

外婚的意思,是像原来没有社会关系,或是本来不属于亲密合作的生活团体的人中去建立两姓和夫妇关系,这样新的需要可以不必破坏已有结构而得到满足了。

可是这种联系也是富于创造性的,他可以把本来漠不相关的,甚至是对立的,或仇恨的人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发生亲密的合作。

第五章、夫妇的配合相敬如宾

若是把夫妻关系稍稍片面化一下,契洽程度也就可以不必太高,这是应付婚姻里基本矛盾的一个常用的方案。

夫妻关系片面化的方式各地各时可以不同,一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妻间偏重感情协调,趣味和兴会的相投;一是把情感方面的要求抛开一下,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这种偏重的方向,初无高下之别,重要的是看生活的环境如何。

婚姻的主要意义是在确立向孩子的抚育的责任。抚育本身是一件相当繁重的事务,基本上是柴米油盐的经济工作。夫妻间先得把这些基本事务打发开了,才有讲求兴趣相投的资格。换句话说,若是一个社会生产技术很简单,生活程度很低,男女在经济上所费的劳力和时间若需要很多的话,这种社会里时常是走上偏重夫妇间事务上的合作,而压低夫妻间感情上的满足。

丈夫出门,太太守家等,表明在我们的社会上夫妻间的感情是不加奖励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才不是指技术上的能力,而是指性灵上的钟情;德也不是行为上的善,而是人间的幸福。

中国传统社会很严格地把夫妻关系弄得上床夫妻下床客,但是对男子的感情生活却很少加以严格的拘束。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情感生活并没有合理的安排也许确是事实,冯小青似的自我恋,可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变态。旧社会里母子联系的坚强也多少是这种感情变态的结果。在孝的观念下,社会鼓励着母子的联系。婆媳的争执中有多少是爱的争执,我们实在不能加以估计。中国传统的安排,在我看来,并没有合理地解决从夫妻里分割出来的两性感情的发展。我们又能看到另一种安排,在夫妻之外另找感情寄托的情人被社会认为是一种正当的行为。在夫妻间没有相互满足对方情感的义务的地方,各人去找各人的情人,并不对夫妻关系有什么冲突,反而是他们可以因之得到配偶的情人在家庭事业上的协助。不讲感情合作并不是感情的破裂,或是有恶感之谓,不讲爱,也没有恨;两人在爱恨之外,还是可以相处得很和睦,共同担负这家庭的事业。变相的内婚

童养媳妇

早婚最通行的变相内婚制是中表婚姻。特别事宜成为配偶的条件,生活习性上是相近的,而在社会结构上却处于外围。我们也可以称它为隔代内婚。

择偶的自主

以前的父母为儿女择配,他们并不会存心要为儿女结一个恶婚姻,门当户对的标准也就是在保证相配的人文化程度相近,使他们容易调适。而且,第三者的考虑也比较周到客观。我虽然不敢武断,以往传统社会里快乐的家庭比现代都市里的快乐家庭为多,但是我也不能想象以往的夫妻都是冤家。

两代之间有着文化上的差别时,尤其在第二代所处的文化环境是正在变动,缺少共同标准的时候,别人代理决定的配偶很难得到合适的。何况,这新生的一代对于婚姻的要求又受西洋的影响偏重到了配偶性格的配合,而不注重行为和事务上的配合。

有恋爱经验的人常说爱情是盲目的,一见生情的巧合,机会多于选择。

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妻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功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似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实验,发现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到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合洽上用工夫了,这是新不如旧的地方。

夫妻之间能否相处,决定于两个方面,他们以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即已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熔合的意愿。

第六章、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

三角的稳定

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妻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妻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妻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

现代社会中,儿女一结婚就和父母分居去经营独立生活,这并不是普遍的情形。有很多地方,新婚的儿女要经过一个附属的时期。

恋爱可能促进男女之间的调试作用,我想提到的是孩子给夫妇间调试作用的帮助。

孩子出生为夫妇两人创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孩子不但是夫妇生物上的结合,同时也给夫妇性格结合上的媒介,从孩子在夫妇关系上的创造性,使我们对“三角形的完成是孩子的出生”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稳定夫妇关系的是亲子关系。家庭的概念和实体

从古到今,婚姻的方式是不断变化的。

婚姻的方式可以变,它所以变是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婚姻的功能,一是当时的处境。

在目前社会事业发达,集体责任的加强,私有财产制的销蚀,很可能改变抚育的有效方式。那时候婚姻是否需要也成了问题,至少他的性质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婚姻是个别的契约

滕妾制可是视作是一种经常的婚外性关系,不能称它做多妻制。

每个妻子抚养她自己的儿女,各成一个单位,多妻制也并不是一种团体婚姻。

多妻不是多母,多夫不是多父,这说明婚姻是个人间的契约,不是集体性的契约。

婚姻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而这三角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普遍的基本结构。

第七章、居处的聚散

基本三角的区位

婚姻关系虽则决定了夫妻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共同生活,可是密切合作和共同生活这两句话是空洞的。在各社会,各职业间,夫妻共处的情景却可以有很大的差别。

亲子关系的区位关系变化更多,奶妈??孩子和父亲的区位关系又不同,父子间接触的机会很可以决定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

孩子渐渐长大,从生理性的断乳到社会性的断乳,母子的关系逐渐疏远。

青春时代的孩子,有很多地方是已经开始和自己的父母疏远起来。这种和父母隔离的意义,称之为社会性断乳。

地域团体的基本单位

地域团体的大小是和经济基础有关的,在农业社区中,非但不需要时常移动,而且若是有需要的话可以有较多的人口聚居在一地,形成一个村落。

在我看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中,由父母子结合成的三角,即基本的家庭形式,是最为普遍。在市镇里,他们需要政治的和政治之外的权利来维持这种依之为生的权利。财产越多,所有的农田面积越大,人口越多,做官和获得权利的机会越大。因之,所有农田的分割在他们是一种生活的威胁。

伦理观念本是一种维持社会结构的力量,它必须和生活事实相符合。

父居和母居

从法律或是感情上说,每个男子是有一个所属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从父方得来的。

社会事业是需要持续性的,夫妇两人中既然不能全都维持原有的合作团体,那个加入新团体的就不免在生活上吃亏了。区位上离合的安排影响了社会关系的内容。

第八章、父母的权力

佛洛依德的预言

佛洛依德至少指出家庭这三角结构中包含着一个基本的矛盾。这矛盾就存在于亲子之间,父子的冲突很可能颠翻家庭的组织,社会为了要维持这个结构,不能不把孩子恋母仇父的心理压制下去,使这个破裂的可能性不致演成事实。我们不妨从社会结构和功能的立场来看看亲子间是否有矛盾存在,这种矛盾,除了性的竞争外,还有其他可能发生的原因否?

社会和个人

权力是社会控制个人的力量,它发生在人类本性和集体生活不相谋和处,生物和社会的矛盾场合下。权力的来源固然是社会的,但是社会不能来直接约束人,被派定还抚育孩子的人就得接受社会给他的使命来执行这件令人不愉快的任务。

在一个抚育是父母的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于社会的本性,因之生物和社会的冲突一化而为施教者和被施教者之间的冲突,再化而为亲子间的冲突。这是我认为家庭三角里亲子间第一个可能发生摩擦的根源。

严父和慈母

抚育的作用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给孩子生理上的需要,一部分是给孩子社会上的需要。生理性抚育过程中,引起的是亲密的感情。社会习惯的养成要改变孩子本性的行为,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甚至是仇恨的敌意。

门限以内是生理性抚育为主,门限以外是社会性抚育为主。

我们可以见到在父权社会里,父亲对孩子的行为常要担负道德上和法律上连坐的责任。

无论父亲做得怎样尽责,他在父权社会中决不能面面周到,同时做子女的信托者和管教者。这既不合他的生物倾向,也不称合他在子女身上可以感受、可以兴起的个人情感。

为了严父不易做,所以不能不设法把管教的责任转移到家庭之外去。

母权之谜

舅权的普遍,虽则在程度上有所差别,指明了以父母来包办子女抚育作用的弱点。母系社会中,母舅的出面也成了最可能的解决办法了。

佛洛依德的恋母仇父情节就不会发生,他们有的是恋姊仇舅情节。单就家庭的团结来看,把容易引起仇恨和反抗的权力关系移出了父母子的三角,很可以说是一种有利的安排。

女性的情结

儿子是从父亲手里获得权利,取而代之的,所以父子间的冲突容易发生。女儿是要出嫁的,她不是她母亲的继承者,母女的仇恨,除了佛洛依德所想象的嫉妇似的母亲只在,是不易发生的。女性的情结,若是有的话,吧不是养成在她的从父期间,而是从夫期间。在她们头上来了个和她们并没有感情,但有权利的婆婆,婆媳的冲突很可能是女性情节的社会根源。

第九章、世代间的隔膜

理想和现实篇三: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1910—2005)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中国人缔结婚姻之由,进行生育之故。对《生育制度》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中国问题的脉络。

关键词:费孝通 生育制度 乡土社会 现实价值

《生育制度》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从功能主义出发,对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整套体系所做的论述。费孝通先生立足于乡土调查访问,他的研究非常贴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状况——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而生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延续都需要不断地有新人口的补充。《生育制度》这本书便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对婚姻,家庭和生育以及社会结构都作了其独到的考察的。

第二篇:生育制度

关于《生育制度》的书评

从进大学开始,就有老师给我们推荐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但都一直没有机会去认真看看,这次人类学的老师给我们布置写一个关于人类学书籍的书评,于是我就把《生育制度》这本书借来一口气看完了,却感觉这本书的理论性太强了,读起来还挺困难的,而且有一点枯燥,虽然如此,但读完之后还是感受颇多的,原来费孝通先生笔下的生育制度并不像我开始想象的那样,仅仅局限于求偶,结婚,抚养等一系列制度规范,而是涉及到关于家庭建立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社会规则,如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时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一系列问题,费孝通先生在本书的开篇就说了“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养成人“,这一套活动称之为生育制度。

本书是根据费孝通先生抗战期间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主要以实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具体的一种制度,书中有对禄村的调查,广西花篮瑶的调查,引入马林诺斯基对特罗布里恩德岛上的土人的考察,摩尔根的研究文献的等,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说明生育是种族绵延的需要而非是满足人们生物基础上性的需要,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生育制度是完成社会新陈代谢作用的继替过程,对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性而言,生育制度是有必要的。本书涉及的内容广泛,体系也很严谨,通过阅读此书,使我对人类生殖,抚育孩子与婚姻家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继承关系,亲属关系等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很多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以后用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我来讲一讲全书的大概内容吧,全书共分为十六章:第一章讲种族绵续的保障,包括生育制度的功能、从性爱到生殖、从生殖到抚育、损己利人的抚育、社会完整和新陈代谢;第二章讲双系抚育,包涵了生理抚育的单系性、两性分工与合作;第三章讲婚姻的建立,主要有生物性的父母和社会性的父母、结婚不是件私事;第四章讲内婚与外婚,有夫妇之间、乱伦的禁律、性和社会;第五章讲夫妇的配合,含有相敬如宾、变相的内婚、择偶的自主;第六章讲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包含三角的稳定、家庭的概念和实体、婚姻是个别的契约;第七章讲居

处的聚散,有基本三角的区位、父居和母居;第八章讲父母的权利,包括弗洛伊德的寓言、社会和个人、严父和慈母、女性的情结;第九章讲世代间的隔膜,主要有理想和现实、共生和契合、要飞的终于飞了;第十章讲社会性断乳,包涵了家庭的暂时性、三角的团结、温存的留恋、成年仪式;第十一章讲社会继替,主要有社会容量和人口、继替的亲属原则;第十二章讲世代参差;第十三章讲单系偏重;第十四章讲以多继少,包涵人口的控制、长幼行序、萁豆相煎;第十五章讲续绝,包涵了养子、过继、暂时的改系;第十六章讲了亲属扩展,主要有亲属的建立、亲属关系扩展的社会因素、亲属的分类、亲属体系和社会结构。

根据自己对整本书的理解程度,我就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吧!

首先是第三章的婚姻的确立给了我很多启发,费孝通先生在本章首节提出婚姻的基本意义在于维持和保证对儿女的长期抚育作用,而不只是仅限在两性关系上,费孝通先生陈述的理由有两点:一是两性关系可以在一定限制下享受相当的自由,而关于生孩子,一般都有很严谨的规律,而且这种规律总是以婚姻为基础的,二是没有父亲的孩子常常不能充分享受一个完全的社会分子所以的权利,接着他通过举例论证生物性父亲不等于社会性的父亲,来说明决定亲子的社会关系的是婚姻关系,不是生物关系。本章第二节,费孝通先生提出结婚不是件私事,而是用社会力量造成的,不仅仅是依靠法律,还牵扯经济关系等,其原因是为了更加稳定的确立对于子女的双系抚育,他提出的婚姻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我很认同,因为在当代社会,虽然在大部分的婚姻以男女的自然相恋为基础,尤其是恋情开始的时候仿佛只是关于两人的私事,但是这段恋情越要接近婚姻就越要受到社会力量的干涉,比如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在远离父母包办婚姻的今天,两个人相恋到一定程度时,也总是不会忘记将对方领到家里给自己的父母瞧瞧,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这都体现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结婚不是件私事”的观点。

在第四章关于内婚与外婚的观点上,提到了关于性、婚姻、家庭关系,我赞同费孝通先生说的关于婚姻中夫妻间亲密爱情为基础来组建家庭,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应继续维持各个家庭成员的良好关系,夫、妻、子形成稳定的家庭结构。父母对孩子的抚育成长、在孩子的心理上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描述了些乱伦近亲婚姻等,但现代都市社会相对更为文明有更多的规范和禁令及世俗的眼

光,虽然人们性交更为开放但这是隐性的,就如书中所述性与社会的对立。还有第五章,费孝通先生讲到夫妇之间的配合,在“相敬如宾”中提到“夫妇之间需要高度的契恰是为了要经营全面合作的生活,他们互相依赖以得到满足的地方太多了,因之,只要一两方面不相融合,整个夫妇之间的生活都会搁浅“,这句话另外感触颇深,所以费孝通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解决方案,即“把夫妇关系稍稍片面化一下,一种是把事物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偏重感情协调,二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一下,偏重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接着对比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西洋社会的夫妇在感情和事物合作上的轻重偏颇,在“择偶的自主”中讲到早婚,童养媳之于夫妇之间的配合的积极的意义,还论述择偶绝对自主的缺陷和不可行性。虽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减少夫妻间摩擦的方式比较理想化,但是却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婚姻已成事实且不希望它破灭,那么谈不来感情就谈事业,关于事业无法沟通就多沟通情感,当然在婚姻中,对于感情和事业二者的沟通如果有一样被完全舍弃,那么这桩婚姻一定能够不会是完美的,甚至会到虚幻或世俗的两个极端,但是所谓就重避轻,趋利避害才真正是缔造和睦关系的明智之举,究竟是更多注重感情沟通还是事物上的合作,确实是可以也应该根据夫妇的实际情况来认真考虑和确定的,毕竟这两种合作中的任何一种都是稳定婚姻的重要条件和有效措施。其次是费孝通先生并不否认恋爱具有可以把双方性格上的不同之处消融的能力,但是强调如果果真如此,”恋爱并不是婚姻的入门,而是婚姻应该具有的精神,和婚姻永远在一起的作用“,而当代有很多消极的论调把婚姻视为爱情的坟墓实在是本末倒置了,虽然我们承认婚姻比恋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但是既然相爱为什么会不乐意承担呢,所以我却愿意按照费孝通先生的思路,认为步入婚姻殿堂之后的同甘共苦才是真爱的历练和升华,是现实的婚姻让恋爱有了生根的土壤,而不再飘渺和虚幻,所以我还是同意恋爱史婚姻的基础的观点。

其次是第八章关于父母的权力,第三节中讲到”严父慈母”,说亲子间的冲突时发生在抚育作用的本身,若是管教的责任是由父母共同担负的,则子方对于亲方可能发生心理上的反抗,自不会分出父母来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抚养,要有双方分别担任社会性的和生理的抚育工作,最普通的分工方式是严父慈母的安排,这对于我们在专业课《个案》上学的,结构家庭治疗中的权利架构是一致的,其中讲到家庭结构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互补性,家人的角色与行为常常是互相影响的,又是互相补充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处理关于个案的案例中,可以利用互补性来理解某些家庭成员行为的原因所在,在这一点知识上,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对我的启发也是很大的。对于我们以后利用专业知识处理家庭婚姻问题个案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还有就我理解的《生育制度》中的内容来说,我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立足乡土,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虽然费孝通先生受到过很多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他还是将中西文化放在一起去比较,他的思想之根无可选择的深埋在中国文化的厚土之中,但是文章光有理论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事实来支持,这些事实都来自于费孝通先生的田野调查和日常观察。其二是费孝通先生还善于用比较,来增强理论的内在张力。他善于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中外生育制度进行比较,他不仅大量引用了马林诺夫斯基等调查的资料用来证明生育制度的理论,还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美国社会做比,让我们读者看到了不同文化模式下的生育制度的多元化景象。比如在第六章中谈到家庭基本三角中夫妇的居处关系时,中国的“床上夫妇床下客”的夫妇关系时和“现代西洋夫妇到处结伴同行,形影相随”的情形形成对照。其三是《生育制度》仍是认识当今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但我认为其书也存在一点点缺陷,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育制度》所呈现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比如现在存在的现象“丁克家庭”,“同性恋”等问题以及当代生育观的变化。

当然本书还有很多其他值得深深思考和反复品味之处,希望自己以后有时间再重新认真品读,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姓名:刘小梅专业:社会工作年级:2009学号:20090510169

第三篇:《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的又一代表作品。文中,费老反驳了

B.马林诺斯基的观点,认为生育制度的功能并非是满足人的生理性需要,而是满足社会性需要,种族繁衍。

费老承认生育与性相关,然而却并不意味着“某种行为和某种生物满足有关而就说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在满足这种生物需要”,而且,人类性欲的满足并不一定需要婚姻与家庭,一对一婚姻的产生反而是对性欲的一种限制,因此,这种限制性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所以,费老认为“种族需要延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种族延续既要靠生殖机能,亦需要抚育。生殖与抚育两者并不能完全划开。费老在书中所分析的生育制度是从种族延续的需要上所发生的活动体系。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延续的人为保障。

费老所分析的生育制度是站在功能主义的理论上所分析的。人类生育是为了种族的延续。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把生殖或是抚育小孩认为是一种自然而然情感性倾向的个人行为,从未思考过其深层次的社会性意义。遥想,这便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了吧。又不经想到现代社会的一热门话题:丁克家庭。丁克家庭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却选择不生育的家庭。那么他们的行为又该怎么分析呢?他们的存在是立于生育制度之外吗?

第四篇:《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

-----关于生育制度的功能

B·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社会制度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种基本需要;在一合作的事务上和永久团聚着的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和技术;任何社会制度都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的设备”。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词:有组织的体系、团聚、需要、规律和技术、物质。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必须包含以上几个方面。

生育制度是指男女两方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并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一整套活动。即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三个方面。既然生育制度属于社会制度的一个具体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及存在的功能是值得讨论的。

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物性的基本需要,第二类是合作性和技术性的需要,第三类是文化道德的需要。即人类的所有的需要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也许是受到“生育制度”表面意思的“误导”和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人的性生活》这本名著侧重从人类学的角度论述英属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土著居民中求偶、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暗示”,很多人都认为生育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性需要而设立的。换句话是说,生育制度的设立使人们之间的性生活更加便利化。其实关于生育制度和性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我们承认人类生物基本需要是须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满足,而且也可以说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为了要得到更大的和更可靠的生物上的满足。但不能因为某种行为和某种生物满足有关就说这种行为的目的是满足这种生物需求,因为他们二者存在相关而非因果关系。生育制度之于性的关系亦是如此:生育制度能使性合理化,但并不能说生育制度的设立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性的需要。事实上,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可以得到。也就是说,生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性生活的满足。

既然生育制度的存在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性的需要,那么它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呢?马林诺夫斯基说到“生殖作用在人类社会中已成为一种文化体系。种族的需要延绵并不是靠单纯的生物行为及生理作用而满足的,而是一套传统的规则和一套相关的物质文化的设备活动的结果。这种生殖作用的文化体系是有各种制度组成的,如标准化的求偶活动,婚姻,亲子关系及氏族组织。”即种族延续是生育制度的基础。可是在这个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延续他们的种族?人类的性爱的满足是否和生殖存在必然相关性?

如果从生物机能方面来考虑的话,性爱、生殖和种族绵延之间的关系似乎非常水到渠成。因为一切生物一旦产生就会成熟,成熟了自然就要生殖,生殖的结果就是把种族延续了。在单细胞生物中,这一论断的确成立,但是两性生殖的生物就不能这样讲了。因为两性生殖的植物,生殖细胞的结合常要第三者来做媒介。性爱的满足并不在生殖细胞的结合上,而在两性接近的行为上。我们承认人和其他生物一样,生殖细胞成熟之后,对于异性会有一种要求接近、发生性行为的生物机能。即使我们承认性爱是普通人都有的生物机能,可是人类性爱的满足却并不一定要引起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即性爱和生殖虽则相联,但却并非一事。也就是说性爱的产生并不是以生殖为前提的。不可否认的是,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的居民仍然认为性爱和生殖存在必然相关的联系,可是生殖细胞从成熟到新个体的产生是否就能说是种族得到绵延?

种族绵延是指在这世界上继续不断地有该种生物存在。因而种族要绵延下去就必须不

断地有新个体产生出来,所以种族延绵不得不靠生殖机能。可是生殖机能做到的仅仅是从就个体中产生新个体,新个体产生之后是否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能在未死之前再生新个体就都不是生殖机能分内之事。在新个体产生之后来支持其在世界上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抚育----生理性的抚育和社会性的抚育。即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

在生物界中有不少物种,在子体得到生命之后,他们的生活还得靠母体来维持----母体内抚育----母体对子体还得承担一段时期生活的责任----母体外抚育。人类就属于这种动物,即在断乳之后,生理上虽则可以说已经长成独立的个体,但是还要一个更长的时期去学习在社会中生活所需的一套行为方式。社会知识的传递对于个人的生活是及关重要的,因为人不能个别的向自然去争取生存,而得在人群里谋生活。一个没有学的这一套行为方式的人就没有能为人类种族绵延上尽力的机会。把这套行为方式传授给孩子们的工作可以称为社会性的抚育。生理性的抚育是生物机能的充分表现,那社会性的抚育是否也本能的反映呢?其实不然,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堕胎和杀婴行为,甚至在某些地方存在着这方面的文化。那么就说明人类的抚育并不是处于本能,它还存在着社会性质。更进一步说就是人类种族的绵延和性的需求是两回事。

既然人类在性爱、生殖、抚育和种族延绵之间并不存在生物机能的连环,那么种族延续是失去了自然保障的。若是种族绵延是人类个体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为维持个体生计,必得另外设法---社会性的手段---保障种族的绵延。于是就产生了不少文化手段来发挥这一功能,称之为生育制度。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人类要延续他们的种族?

个人的基本需要是生存,而人类为了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而组成了社会。人类利用分工合作的原则大大降低了生活的难度。个人生活所倚靠的不是任何别的个人,而是各个人间互相配合别人行为的分工体系。这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长久的配合。可是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对他人情感和行为的长久性和稳固性的配合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所以,人类需要制定一套分工合作的体系,并使每个个体能根据自己在结构中所处的不同的位置来进行不同的工作以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体生存的稳定性,甚至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是社会分工结构的稳定和完整是靠着人来发生作用,当当下的社会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出现问题而需要其他零件来修复或者完善的时候,就必须有其他的人员加入这个社会结构的体系中。也就是需要人类的生殖和种族的延续,这个时候生育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保障手段就有了它存在的必然性。

再反回头去看社会制度的几个关键的组成元素,我们不难发现生育制度就是人类为了使自己的生存需求最大满足化而制定的一套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的文化体系。而它也确实满足了人类三个层次的需求,保障了整个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综上所说,人类性的需求、生殖、抚育和种族延续之间并不存在生物机能的连环性,所以种族的延续具有社会属性,它直接和人类的生存相关。生育制度包括生物属性的“生”和社会文化属性的“育”,它是保障人类种族延续的社会工具。

费老在关于生育制度的功能的论述中,其实重点是放在“制度”上。他重点强调人类社会的分工和结构性,落脚点放在社会制度存在的功能上,很明显的带有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色彩。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忽视了个人的主观性,而总是以结构的视角来看待种族延续和社会发展。

第五篇:生育制度读后感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据说令他最满意的著作是这部读书界多少感到有些生疏的《生育制度》一书,生育制度读后感。本书在吸收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就家庭与子女抚育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书中的许多观点是值得加以注意和研究的。其中,作者谈到 了结婚的社会意义究竟是什么?并在书中明确指出,结婚是为了 子女的抚育任务得到落实和保证而由社会规定下来的一种制度。那此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作者运用了排除法来构造这一结论,在文中列举出:

第一、在性生活比较开放的少数民族中,社会人类学家发现这样一种普遍情况,即参加性生活的所有男女中,只有一对男女通过婚姻被肯定为夫妻,担负抚育子女的主要任务;

第二、有的社会,规定男女生了孩子以后才举办结婚仪式;

第三、有的社会,女子婚后即回娘家,一直等到有了孩子以后才到夫家住下来共同生活;

第四、在性生活比较开放的少数民族中,社会人类学家发现这样一种普遍情况,即参加性生活的所有男女中,只有一对男女通过婚姻被肯定为夫妻,担负抚育子女的主要任务。

第五、有的社会,男女结婚以后,双方都可以公开的找情人,夫妻双方都不干涉,在夫妻之间和在情人之间,同样可以得到性生活的满足,单是为了解决性的需要,没有理由一定要结婚。综上所述,婚姻关系是一回事,性关系另是一回事,只有把两者区别开来,不使婚姻关系湮没在广泛的性关系之中。作者排除了为性关系而结婚的可能,从而得出了结婚的意义就在于子女的抚育。

这使我陷入了“婚姻”与“子女抚养”关系的思索中,一个很流行的的词汇——同性恋,低着头、拖着沉重的步伐向我缓缓走来,口中念念有词“只因不能生育,是不是应该放弃”。看到它我突发奇想如果同性恋因不能生育孩子,但基于与“异性恋”一样浓厚的感情基础的延续而领养并抚育孩子,那结果会不会和“异性恋”一样产生婚姻的社会意义并得到社会对其婚姻关系的承认?

“婚姻”二字注定是与法律形影不离,我国婚姻法第十条规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则婚姻无效。我想说在如今社会,近亲属结婚是可以避开旧社会因客观条件差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近亲属具有生育能力因客观不利后果选择不生育,而领养并抚育孩子的做法。该做法既符合了婚姻的社会意义,又很好的规避了近亲属结婚的不利后果,那为何仍不能改变社会、法律对于近亲属结婚的态度?

正如上文所说,“同性恋”、近亲属都做到了婚姻的社会意义——抚育子女,但为何没能得到社会平等的对待?在此,我想用一位学者的观点给予回答,法律不仅要关心大多数人,而且要关心少数人,因为法律是跟所有人有关的,少数人的权利同样是一种应予承认的权利

-------------------------

在讲这本书的时候,我想首先介绍下这本书的由来,以便大家更了解这本书。

在潘光旦《派与汇(代序)》一文中讲到,“这是孝通六七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与云南大学开授的一个课程,这就叫做生育制度。其实所论的不止是生育,凡属因种族绵延的需要而引申或孝通所派生出来的一切足以满意此基本需要、卫护此重大功能的事物,都讨论到了。它实在是一门家庭制度,不过以生育制度为名,特别从孝通所讲求的学派的立场来看,确更有点睛一笔之妙。这也是他关于此学程的全部讲稿,历年以来,不断地补充修正,才告完成;只有最后的一两章是最近补写的,因为刚从西南避地归来,旅途困顿,行止不常,又值天气闷热,与西南的大相悬殊,文思汗汁,同其挥洒,极感不能酣畅淋漓的苦痛,孝通自己颇有因此而全稿搁置的意思,后来还是经我的劝告,才决定姑先付印。”此序写于194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的《生育制度》。虽然书的写作和出版是在60-70年以前,但是书中关于生育制度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关于以后社会的预测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别是在婚恋方面的评述都有一定的预测性。此外,此书的背景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即乡土社会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与生育制度之一系列的情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本来想引证书中所引用和参考的文献,但是鉴于对人类学的涉猎较少,故放弃。转而在书中所列的个案进行研究,文中所引证的实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从外文引用的事例,还有就是在广西花篮瑶社会和费老家乡的一些情况,此外还涉及到一些地方风俗的例证。

接下来需要说明是本书的结构,按照书的章节来,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包括生育制度的功能、从性爱到生殖、从生殖到抚育、损己利人的抚育、社会完整和新陈代谢;第二章双系抚育,包涵了生理抚育的单系性、两性分工与合作;第三章婚姻的建立,主要有生物性的父母和社会性的父母、结婚不是件私事;第四章内婚与外婚,有夫妇之间、乱伦的禁律、性和社会;第五章夫妇的配合,含有相敬如宾、变相的内婚、择偶的自主;第六章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包含三角的稳定、家庭的概念和实体、婚姻是个别的契约;第七章居处的聚散,有基本三角的区位、父居和母居;第八章父母的权利,包括弗洛伊德的寓言、社会和个人、严父和慈母、女性的情结;第九章世代间的隔膜,主要有理想和现实、共生和契合、要飞的终于飞了;第十章社会性断乳,包涵了家庭的暂时性、三角的团结、温存的留恋、成年仪式;第十一章社会继替,主要有社会容量和人口、继替的亲属原则;第十二章世代参差;第十三章单系偏重;第十四章以多继少,包涵人口的控制、长幼行序、萁豆相煎;第十五章续绝,包涵了养子、过继、暂时的改系;第十六章亲属扩展,主要有亲属的建立、亲属关系扩展的社会因素、亲属的分类、亲属体系和社会结构。

在这些章节里面,我按照我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是作为全书的引子,即交代了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也在这一章里阐述了全书所要描述的几个重要概念,何谓生育制度,开章这样写到: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妻,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这一套活动。在这个定义中可以分为三层含义,即三个句段,夫妻,孩子,抚育。全书也围绕了这三项基本活动,并在这三项基本活动的基础之上做了相应的拓展。紧接着开始讲述生育制度的功能(主要参考了马林诺斯基的一些理论和著作《原始人的性生活》),并指出生育制度的基础是种族需要绵续。同时还指出生育制度不仅仅具有简单的生物学意义,更具有社会的意义。既然说明了生育制度的重要意义,那么接下来首先要描述的是生物学的意义,从性爱、生殖到抚育,这生物机能的连环延续了生物学的意义,但是在抚育中有做了重点的谈论就是所谓的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这个方面的界定为后文中若干问题的提出和分析提供的一个生物学上的样本。营养是损人利己的,生殖是损己利人的。同样也是从生物和社会的角度来讲。在社会完整和新陈代谢一节中,主要是讲在种族绵续方面人类所要从事的一些实际的工作,以及现实意义。人类利用了分工合作的经济原则,是人类生活高于其他生物。社会生活的真正开始是在人类发明了共同象征的时候。社会分工合作式样会出现不同,但必须完整,并且受到经济原则的支配。要保持社会机构的完整性,就必须保持人的延续性(保持最低限度的人口),而这个保障就是生育制度。这些内容不仅仅讲了生育制度的重要性,也在讲必要性。从两个角度,并且重点阐述了社会意义。

第二章双系抚育,即是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研究,同时又指出了社会性的意义。生育制度以父母为中心的形式,现在仍然很普遍,这也就使得在抚育子女的时候,必须是父母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抚育过程,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作为父本在生理上所能提供的仅仅是一个生殖细胞,而作为母本却承担着更多的抚育功能,费老称之为“生理抚育的单系性”,这正是这点使得人类双系对于子女的态度上是没有生理上的同等情感,也缺乏一种生物本性的保障。但是类人又不同于一般性的生活,所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意义,所以如何由单系的生理给养转变成为双系的社会教养,也为了此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对子女的责任心是用血统观念来维持的,这点成为情感联系和社会联系的基础。人类的情感又一直被认为是社会所培养的结果,所以父本对与子女的抚育主要是从情感上、社会意义上的抚育开始。也正因为生理抚育的单系性,所以在性别构成的社会中,产生了不同的分工合作,同时说明了男女结合的需要,然后以抚育子女为男女结合的产物,读后感《生育制度读后感》。抚育作用使男女长期结合成夫妇是出于人类抚育作用的两个特征,一是孩子需要全盘的生活教育,二是这教育的过程相当漫长。这也就造成了抚育作用在生理基础以外的双系抚育的必要性,但是双系性没有生物本性作为保障,于是确立抚育的文化手段就是婚姻了。

第三章婚姻的建立,上一章已经讲到婚姻是完成种族延续的一个可能,在婚姻中能够保证双系抚育的实现。男女相约共同抚育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费老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婚姻的定义。同时费老还说婚姻里结成的夫妇关系是从亲子关系发生的。这也就说明了另外一点只有有丈夫的女子才能有生孩子的权利。虽然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讲似乎已经不适用了,但是有一点值得重视的是,单身妈妈在人群中生存的压力十分巨大。婚姻与生育的关系重于与两性的关系。在这一节中,费老提到了生物性的父母和社会性的父母,两个不同的界定。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关于这个内容在以后的章节中还会讨论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双系抚育并不是直接从两性生殖上直接演化的结果。在这样的关系中,婚姻似乎也并不是一件私事了。婚姻是用社会力量造成的。单靠性的冲动和儿女的私情是并不足以建立长久合作抚育子女的关系来的。由此而建立的一种所谓的婚姻买卖性质:把个人的婚姻关系,扩大成由很多人负责的事,同时使婚姻关系从个人间的感情的爱好扩大为各种复杂的社会联系。其中最受注意的就是就是经济性质的相互服务或者相互送礼,而且这些义务时常推及当事者意外的人。这些观念也正符合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人情关系。在描述婚姻的意义的时候,费老提到了婚姻具有宗教的意义。这点在家庭的功能中出现类似的表述。婚姻获得宗教的意义主要是指:社会立下法律来防止秩出规范的行为,同时将其他经济关系扥渗入婚姻关系中,并且扩大向婚姻关系负责的团体,这样使夫妻的联系加强。

第四章内婚和外婚,内婚和外婚是属于婚姻构成的两种形式,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不同形式。如果实现抚育作用关键是要看夫妇之间的关系。抚育作用的需要又规定了夫妇关系的理想内容是:夫妇要求有高度的契合,要求最好是在同一抚育团体里生长大的人结合而成,而这成为了禁止的近亲婚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乱伦的禁律就在同一抚育团体中被提出。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社会对此感到两难,个人的欲望不能不加以满足,而且社会结构的绵续,还得靠从两性关系里所得来的生育。

第五章夫妇的配合,为抚育作用的效率着想,近亲的婚姻是一个理想的方式,可是这种方式却威胁着社会结构的条理和完整。夫妇关系的片面化的方式各地各时可以不同,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间偏重感情调协、趣味和兴会的相投,一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一下,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这就是在“相敬如宾”一节中的描述,但是但前的社会条件下生活程度不高,各种设施不足以减轻他们抚育的责任和经济上的劳作时,他们的情感之间的协调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在“变相的内婚”一节中,从偏重社会安排的婚姻入手,为了使婚姻比较美满,人为地给他们创造一个在婚姻前尝试的机会,有如前段时间一直在热烈讨论的试婚制。在费老的书中,列举了广西花篮瑶的打工男丁以及汉族地区的童养媳,都是这样的一种形式。最通行的变相内婚制是中表婚姻。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自主选择,对于择偶也不例外。社会事业的兴起是很多本来需要家庭来负担的经济活动搬出了家庭。所以在对家庭的要求上相对于以前社会是简单化了。费老在这一节中还指出理想的夫妇关系是要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是能胜任社会所交给他们抚育孩子的事务,一方面是两人能享受友谊爱好的感情生活。传统文化中为了让婚姻理想化而通过中表婚姻,童养媳等安排,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相配的人文化程度相当,另一方面是父辈根据可靠的经验。此外理想的夫妇关系还要关注身体的健康,调适婚姻双方个人原来的很多社会关系,还包括两个人的性格,夫妇之间能否相处,是决定于两个方面:他们以往的历史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既有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融合的意愿,而前者要考社会的安排,后者则要两人的爱好。

第六章社会结构的基本三角,在这一章里面,首先讲到的是数理上的假设,那就是三角型的稳固性,接而引申到婚姻结构中的三角,那就是由共同情操所结合的儿女和他们的父母。婚姻的意义就在建立这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夫妇不只是男女件的两性关系,而且是共同向女儿负责的合作关系。结婚若只是指两性的享受,这种关系是不易维持,可是结婚却开启了另一种感情生活的序幕,孩子出生为夫妇两人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孩子不但是夫妻生物上的结合,同时也是夫妇性格上结合的媒介,从孩子在夫妇关系上的创造性,而对于三角形的完成则是孩子的出生。由此也可以推断稳定夫妇关系的是亲子关系。在中国,一般所谓家庭常指比较父母子构成的基本团体为大。更广大的大家庭也是以父母子构成的基本团体为其核心。(婚姻进化阶段说,摩尔根《古代社会》)婚姻方式、抚育方式都会依据生活程度情况来断定。在以往的婚姻形式中,会有多婚制出现,但是并不是多角,仍然是三角形,只不过是由多个三角形组成而异。在本章中,多妻制和媵妾制,都有一妻作为主导,其他作为次级地位的女性,媵妾只是供所属男子的人生满足,多妻制中,丈夫其实更多作为多个父母子三角的顶点。多夫制也只是在女性确定生育之后,稳固三角形态,且不一定是生物性的父亲。婚姻是个人间的契约,不是集合性的契约,非但一男一女的结合是正常的及最普遍的婚姻方式,即使有多男一女或多女一男的结合,也没有脱离这个别性契约的基础。

第七章居处的聚散,社会联系的实质是行为和感情,行为上互相依赖的程度和感情上的痛痒相关的深浅,决定了我们社会联系的亲疏。居住不仅仅是在空间上的联系,更多的可能影响到人际交往的联系。并且以人和人的空间距离来推测社会联系(社会距离)。若从居处上来观察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步是看这基本三角本身父母子之间的区位关系,第二步是看和这基本三角共同居处的人物,第三步是看和它相近居处的人和它的关系。在基本三角的区位中,主要有夫妇关系、亲子区位关系以及家庭。男女的行止轨迹相交的地方不多,这是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的,女主内,男主外。亲子区位关系,母子之间应有的生理关系的联系(在婴儿需要乳汁来营养的时候),父子间的关系多为父亲在经济上和社会上对子女负责,但是没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孩子从生理性断乳到社会性断乳,母子关系开始变得疏远。家庭是地域团体的基本单位,但是不是唯一的单位,在一起生活可能包括父母子三角以外的人物,即所谓的户。而这种地域团体的大小多少则是和经济基础相关的。在一个合作的经济单位中,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维持团体完整的必要条件。扩大基本生活团体也与经济密切相联系。为了维持这个团体的完整和必要,伦理观念就是一种维持社会结构的力量,而这个观念也必须和生活事实相符合。作为基本单位的家庭,还有一点就是从谁居的问题,即父居或母居。所谓父居或母居是指一个结了婚的儿女跟父亲方面的亲属同居或住得近,还好和母亲方面的亲属同居或住得近。其实无论父居或母居都是一方到另一方居住,一方来到另一方的熟悉环境,相对于自己来说是陌生的。区位上离合的安排影响了社会关系的内容。

第八章父母的权利,家庭的三角结构是从生理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弗洛伊德把这种冲突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或埃勒克特拉情结,其实也是一种在家庭三角内的权利争斗。这只不过是弗洛伊德的一点假设。但是在现实中,一个人的生活不能单以生理上的天赋和机能来组成一个生活团体,且社会规则和人类本性并不是时常相合的。人类的集体生活不能全由本能来完成,而得求之于习惯,社会习惯的养成抚育作用的主要事务。为了使子女适合社会生活的需要、符合社会规则,父辈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来约束子女。而这种手段就是家庭的权利,权利是社会控制个人的力量,它发生在人类本性和集体生活的不相谋和处,生物和社会的矛盾场合下,权利的来源固然是社会的,但是社会不能直接来约束人,它还得借助人来实现。在一个抚育父母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社会的本性,因之生物和社会的冲突,转而为施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冲突,再而化为亲子间的冲突。而这种亲子间的冲突,在分工的时候,似乎已经注定了这种冲突的角色扮演,严父和慈母。抚育作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给孩子生理上的需要,一个是给孩子社会上的需要。而社会习惯的养成会引起不愉快的感情,所以父母在其中一方面要满足亲子间的需要,一方面要纠正其习惯。就这样,父母分工为严父和慈母,但是又不是截然能分开的,除了生理性的抚育由母系完成而外,更多的都是两者共同参与的过程。纵观社会发展,现代社会基本上都是一种父权制的社会,此之前是否出现母权制的社会形态呢?在所实地观察的母权形式中却是一种舅权,更多说法是父母同样负责子女的情感,约束子女的是部落的法律和权威制度,执行代表的是母舅,即使在父权社会中,仍然会有很多事情由母舅来执行父亲难为的事。

第九章世代的隔膜,自己烦恼的原因是我们心中有着两个自我在纠缠,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子女则是父母理想与现实冲突之后,“再来一次”的重生愿望。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这部分在时间却是后来的,有着另外一个起始。自己的不幸不希望重演于子女身上。小心提防使自己的不幸的遭遇不致在他第二次生命中重现。在父母眼中,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把理想自我转渡到孩子身上,固然有放卸责任的危险,但是相当的范围之内,也正是抚育作用所需要的。其实这也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在生物性的基础之上互相更为有力的联系。帕克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人看成自己的工具,一种是把人看成同样具有意识和人格的对手。前者称之为共生,后者为契洽。子方对于亲方最初的是一种生理的联系,接着是一种共生的联系,最后才发生契洽的关系。亲子的联系最终目的其实是在解决生物断隔和社会绵续的矛盾。社会标准多变,社会上并没有绝对的价值,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是基于理想的变迁。亲子之间因为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有可能接触着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理想的差别。

谈到这里《生育制度》这本书也大致读完了,总体感觉就是循序渐进的研究方法,一个问题的提出必然会产生一些的假设,这个其中的假设也是在这个大家所认可的事实中升华而来。在全书中有一种理论贯穿其中,那就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传统。一方面是费老接受了英国功能主义的思想传统。

下载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育制度读后感

    七夕小木屋 少年的我们,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最近有幸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深感受益匪浅,生育制度读后感。最初开始的时候,因为社会学基础薄弱,所以一......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一)刚开始翻开书本的时候,我一再疑惑为什么潘光旦先生做的序读起来如此的吃力难以看的明白其中所表达的意义,差点放弃了这本书。不过幸好是老师要求我们要读并写......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6年夏,费......

    《生育制度》读后感1000字

    《生育制度》读后感1000字原创: 阿喵生育制度可以说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东西了。提到生育制度,或许我们只是想到正常的结婚生子延续下一代,可在于我们人类生存的大环境来说,它和......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经典摘要 序:《乡土中国》可以说是一部贯穿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这部著作流露出作者渊博的知识与高尚的人格魅力。 10页: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

    电子备课制度

    电子备课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交流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电子备课室和远程教育资源、互联网资源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制定本制度。......

    电子备课室制度

    电子备课室使用制度(50*70) 电子备课室是我校教师制作课件、获取信息、制作试卷、学习计算机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教师正常使用,特制定电子备课室制度。 1、进入电子备课室的所有......

    电子公文制度(★)

    电子公文处理制度公文处理是指公文办理、收文、管理、整理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一)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应以《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为指导,努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