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2014-12-01 17:08 来源:本溪日报 我有话说
2014-12-01 17:08:40来源:本溪日报作者:责任编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全面深刻领会《决定》精神,正确理解和把握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是摆在所有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思考。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指在县级以下(县区、镇街、村和社区)行政区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依法执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有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为了追求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不惜规避法律甚至突破法律的规定,这是造成老百姓信访不信法的根源所在;有些机关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管理法规都不知晓,不懂法的现象在村、社区基层组织干部中表现更为突出,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基层单位和部门契约意识不强,签了合同不履行,办事不讲诚信,政府机关执行难现象屡见不鲜,不严格执法,选择性执法,不严格履行职责义务,不作为、乱作为,侵害了群众权益,损害了政府形象,造成了社会不公。法律规定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这在村、社区基层组织权利运行、权力规范等方面体现比较突出,比如201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村干部工资补贴标准、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集体资产处分等重大事项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处理,但法律没有规定对违反此项规定的行为和人员如何处罚。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村干部不依法办事、蛮横专权,侵犯群众利益,造成农村信访问题突出的现象。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法治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时间紧迫,任重而道远,不仅是当前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巩固和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保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保证。其核心是打造一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党员干部队伍。
基层党组织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率先垂范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抓早抓小,对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出现不依法办事的现象,要及时发现,坚决制止。对基层干部违反党纪,甚至涉嫌违法的案件,上级纪检部门在必要时可直接查处。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培训和引导,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优先提拔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约束和规范公权力是关键。建设法治中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级政府要带头守法,依法行政。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基层法治政府,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是关键。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这些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将有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较好地解决目前基层执法仍然存在的执法乱作为、执法不作为、选择性执法的问题;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并指出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要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要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要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用法治文化引导群众参与是基础。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在广大群众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基层广大群众都能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形成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坚实群众基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三部曲”
2015年04月07日 15:3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秧励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9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形势深刻变化,各种利益相互碰撞,各种诉求竞相发声。基层如何有效化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已经成为摆在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擦亮“法眼”善用法治思维分析复杂问题
基层面临的各种问题比较多,也很复杂,我们应养成用法治的思维和眼光看问题的习惯,进行分析梳理,剥茧抽丝,为依法解决各种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勇于担当,认真审视遗留问题。伴随改革发展的快速推进,有不少问题遗留下来,不少矛盾积压下来,慢慢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对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须树牢“新官要善理旧事”理念,认真负责、敢于面对。并善用法治视角分析梳理,拨开层层迷雾,还原事实真相,公平公正、依法依规进行解决。
积极面对,主动化解现实问题。当前基层社会大量问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治理有关,大多反映在利益诉求方面,如生活困难、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住房保障、入学教育、医患纠纷等,只要有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存在,这些都属于“治理”过程中的常态现象。因此,防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我们能够树牢依法办事的思想,提升依法治理的水平,敢于面对、用心解决群众诉求中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正确处理好维权和维稳的关系,以百姓之心为心,始终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基础。
规范权力,有效防范新生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决堤的洪水,肆无忌惮、祸害百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依法用权、秉公办事,甚至与民争利、腐化堕落等,引起了群众不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因此,除了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干部,培养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和习惯外,更重要的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给行政行为立规定标,加强权力约束,规范权力运行,防止因权力滥用损害群众利益。
增强“法力”善用法治手段化解各种矛盾
作为基层,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提高运用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依法依规果断处置。社会秩序最终要靠法治保障,群众诉求也应在法治轨道内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坚持依法办事;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法律底线都不能突破。因此,须着力纠正过去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用钱财摆平、用权力压迫,甚至用违法手段“以暴制暴”等极端做法,注重引导群众走诉讼程序,在法治的框架下解决问题。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只有对群众的合法诉求解决到位,对不合理诉求通过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到位,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到位,才能真正使化解矛盾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对那些诉求虽不合理但生活确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群众,作为党委、政府不能够推出去不管,要注重法外施情,采取政府救助、社会救济等帮扶措施,给予他们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是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是把散布在各部法律、各项政策里面的有关规定加以综合利用。
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化解社会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零敲碎打、各自为战,必须完善平台,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形成长效。目前在县区基本上都建立了群众工作部(站室)和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工作平台,应不断完善这些平台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提高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效率。还应加强对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发展的领导和引导,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此外,应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建设,切实发挥其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前沿阵地作用,真正做到小矛盾不出村组、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街道。
普及“法理”善用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
推动依法治国,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也告诉我们,法只有被人民所掌握才有生命力,才有权威性。
教育群众信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群众只有从内心相信法律,才会更加自觉地用法、守法。让群众信法,应让群众学法、知法、懂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开展了六个五年普法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依法办事的观念得到加强。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有损法治权威、有悖法治精神的问题和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应继续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普法教育,重点放在增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上,内容和形式力求贴近实际,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如近年来,岳阳楼区建立“三官四员”进社区、律师“社区巡”“巡回法庭进社区”等工作机制,让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司法助理员、维稳信访员、城管队员、社区管理员等深入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了群众法治意识,在引导群众依法化解矛盾纠纷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群众用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群众用法意愿普遍不高,有的认为“打官司”就是“拼关系”,根本打不赢;有的认为打官司耗时长、耗费大,根本打不起。根本途径是要不断健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和改进法律服务质量,促进公开、公平、公正司法,推动形成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法院、司法局、速裁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司法单位作用,加大司法主动介入调解的力度,确立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推进全民守法。推进全民守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加强法纪约束,带头引领示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进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同时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注重把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法治建设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品位。还应把法治建设与持之以恒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遵纪守法成为公民良好的习惯和崇高的追求,让人民群众在法律的约束下、在道德的驱使下,更加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第二篇:社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总结
XXX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
工作总结
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基层的依法治理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总结如下:
一、强化基层治理法治化意识。面对新的形势,要密切干群关系、理顺群众情绪、解决各种纠纷、有效解决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运用法治的手段,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可以说,基层治理法治化是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驾护航的必由之路,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党员干部都是政治过硬,能力强、心力强、作风强的干部。加强和改进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领导,打造了一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干部队伍。
三.以居民公约规范。发挥居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构建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为民众提供参与公共决策的平台和机会,提高公众参与的水平,使民众成为良好社会秩序的创造者。
四.以培育法治文化为基础。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的信仰”,尊重法律权威,坚守公平正义,确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增强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的普遍化、常规化和制度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草根艺人在犁铧尖社区文化基地民间歌舞氛围浓,受到县委政府的好评。
五、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新形势下的基层治理,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最重要目标,把依 2 靠人民有序参与作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根本方式,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法治化成效的根本标准。
实现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强保障。基层稳则国家稳,基础牢则国家安。基层治理法治化是解决目前基层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总开关,是破解基层发展大事、难事、急事的总钥匙。只有把依法治国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组织、每一个民众,成为大家意识中、骨子里的自觉行动,广大城乡基层中的各个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第三篇:如何推进基层治理
如何推进基层治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蟠龙镇基层治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将一年来蟠龙镇基层治理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能职责
蟠龙镇以建立健全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为目标,以完善农村依法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重点,以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为主要内容,解决人才匮乏、治理困难、便民服务等问题,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再发力。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千方百计破解乡村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
一是优化治理队伍。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回引储备+乡土教授”干部培养计划,现村“两委”班子队伍40岁以下占5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2%。储备干部72人。二是深挖本土力量。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计生专干等人员建立管理台账,对在本村长期居住党员、村内思想先进人士、村内威望高人士建立台账,因事设岗、因人设职,鼓励其参与到基层治理工作中。三是调动外部资源。凝聚从村内走出去的优秀人才(乡贤)力量。率先在蟠龙、纸房村组建村级乡贤理事会,通过“联谊忆乡愁、座谈谋发展、建设家乡我参与”活动,积极引导一批成功人士参与村内信访矛盾化解、绿化美化等公益性事业建设。凝聚在本村发展的企业致富带头人力量。团结在本村内创办企业的致富带头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使其参与其中,为基层治理出谋献策、出资出力。
(二)多措并举破解基层治理无从下手的问题。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年初,我镇党委对全镇基层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研究制定《蟠龙镇基层治理工作规则》《蟠龙镇基层治理重点工作计划》。构建“镇基层治理办+治理工作组+村党支部+村民小组+网格员+党员+群众”多方协同的基层治理联动机制,治理工作组和村组每月向基层治理办报告一次推进情况,全面系统掌握工作进度;二是量化任务清单。制定了《蟠龙镇基层治理重点任务清单》,从治理体系优化行动、治理队伍培育行动、治理服务提升行动等10个方面细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分工;三是创新示范带动。实施乡贤助力行动。以乡贤理事会为平台,积极引导一批成功人士参与村内信访矛盾、绿化美化等公益性事业建设。以点带面,首先在纸房村试点推行,现已在全镇各村全面推广。(三)变中求新践行乡村改革服务于民的宗旨。
一是深化干部管理。每周常态开展“比、晒、评”活动,坚持召开镇干部和支部书记季工作调度会,建立完善《干部管理制度》《考核考核》,定期对重点工作落实和干部作风进行督查。二是创新便民服务。提供“一站式”服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破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开展“便民代办”。各村积极收集代办事项,能立即办结的立即办,不能立即办的安排专人集中代办,有效缩短群众办事周期,也让群众少跑路。推行“上门办理”。截至目前,蟠龙镇已通过“集中办公”、“便民代办”、“上门办理”等形式为群众办理事项四百余件,初步实现了让干部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三是坚持融入群众。坚持“问题墙+回音壁”制度,收集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问题230个,58个问题得以解决,4个问题正在解决,有效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三、存在问题
前期,基层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乡村规划思路不清、方法不多。二是基层治理没有经费支持。三是治理队伍自身能力不足,需要开拓眼界,提高治理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抓推进。
坚持以“工匠精神”抓党建,用“绣花功夫”抓“党建+”,按照“强支部、管党员、带群众”思路,有序推进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建促乡村振兴、党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党建+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二是坚持对标对表抓推进。以基层治理“十项行动”任务为基础,乡贤助力基层治理为亮点,对标对表,明确分工,细化责任。三是坚持示范带动抓推进。重点打造纸房村党建+基层治理文化长廊,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第四篇:强化基层维稳基础夯实社会维稳根基
强化基层维稳基础夯实社会维稳根基
——关于做好新时期社会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利益格局的逐步调整,农村稳定工作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稳定工作的需要,自去年以来,天全县认真总结过去农村稳定工作的经验,全面开展了乡镇维稳工作中心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有10个乡镇完成了中心建设,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其余5个乡镇正在建设之中。本文对我县基层维稳工作做法作粗浅介绍,并就做好新时期社会稳定工作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主要做法
为创新新时期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天全县把“乡镇维稳工作中心”建设列入贯彻落实县委、政府“122”、“1243”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夯实农村维稳基础的有效载体,按照“县政府统筹、县委政法委牵头”的总体原则,成立了全县整合乡镇维稳资源领导小组。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天全县关于整合全县乡镇维稳资源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办法等,对本乡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建立了集维护稳定、综合治理、信访接待、民间协调、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为一体的“维稳工作中心”,通过抓组织、抓职能、抓硬件、抓运作,形成了新时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合力。
1、抓组织建设。关键是理顺领导关系、明确构成部门、落实工作人员,有效整合维稳、公安、司法、信访、民兵预备役、城管等优势资源,规范运作机制。一是在领导机制上,实行双重领导。乡镇维稳工作中心在县委维稳领导小组以及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维稳工作,同时分别接受上级各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二是在部门构成上,实行统分结合,各司其职。乡镇维稳工作中心由乡镇综治办、人武部、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警务室)、防邪办等部门组成,也可结合本乡镇维稳工作实际,将其他涉及当地重要维稳工作任务的相关职能部门整合到维稳工作中心。整合到维稳工作中心的各部门实行单独挂牌,合署办公。维稳工作中心的部门和人员各司其职,并协同配合中心其它部门处理维稳工作相关事务。维稳工作中心下设办公室,负责中心日常工作,对中心组成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三是在人员结构上,维稳工作中心主任由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兼任,常务副主任由乡(镇)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镇)长担任,副主任由派出所所长、分管安全副乡(镇)长、人武部长担任。中心办公室主任固定一名业务能力强,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担任,或由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心工作人员由乡镇维稳干部、综治、人武专干、安全员、司法、信访、防邪工作人员和警务室派驻民警等组成。整合到中心的部门和人员各司其职,并协助配合中心其他部门处理相关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除接受中心统一领导外,同时也受县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管理和指导。为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县还规定了常驻中心工作人员一般不少于3人,大的乡镇不少于5人。相关的人员编制、经费渠道、供给关系仍维持原有体制不变。
2、抓职能建设。维稳工作中心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日常维稳工作。负责协调化解不稳定因素和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处置一般性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全面了解掌握本乡镇维稳工作动态,建立不稳定因素台账,负责提出本乡镇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意见;负责组织领导辖区内各单位、村(社区)、组维稳组织、调解委员会等基层维稳工作,对基层维稳人员开展培训;配合上级和相关部门开展辖区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调查研究涉稳重大问题和维稳工作新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每半月排查分析上报1次辖区内不稳定因素情况,每月开展1次治安形势分析,重大涉稳信息随时报告;对县委、政府和乡镇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交办的涉稳事项和信访案件负责进行化解和处理,并对乡级责任单位和村、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情况进行督查督办。
3、抓硬件建设。按照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设置、统一资金使用、统一制度、统一工作流程“五统一”的要求,加强维稳中心硬件建设。一是在建设标准上,中心办公用房面积不小于120平方米,基本办公设备齐备。有条件的乡镇可将中心办公场所设在乡镇办公楼或司法所内,整合利用现有办公设施开展工作;不具体条件的乡镇按照规划要求在2008年启动中心基础建设,2009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新建中心的基建、装修及办公设施经费控制在25万元以内,改建的控制在15万元以内。二是在经费保障上,中心建设经费除由司法、公安等部门争取国家、省有关专项资金外,不足部分按市、县4:6的比例配套经费。县财政对中心正常工作经费和特殊维稳经费予以保障,对村、组维稳工作人员和维稳信息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4、抓运作程序。具体做法以我县城厢镇为例,该镇维稳工作中心建立了“信息获取、立案登记、分流处置、及时办理、后续报告、结案销账”等6个环节的运作程序。一是信息获取。镇维稳工作中心主要通过领导交办、来信来访、基层反映和主动排查获取信访、不稳定因素和各类矛盾纠纷等涉稳信息。二是立案登记。镇维稳工作中心办公室对涉稳信息进行统一立案登记,对信访案件、不稳定因素和各类矛盾纠纷分门别类造册登记、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分流处置。镇维稳工作中心办公室受理事项后,及时将情况通报事发地单位、村(社区)、组等基层维稳组织,并根据受理事项的内容把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部门,落实包案领导和具体的责任人。四是及时办理。各责任部门和事发地单位、村(社区)、组在接到维稳中心交办的事项后,明确具体人员进行办理。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由镇维稳工作中心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化解。超出镇职能部门权限难以调处的,镇维稳中心报告镇党委、政府协调解决。五是后续报告。责任部门和村(社区)、组在办理完维稳工作中心办公室交办事项后,向中心办公室书面报告办理结果。对上级交办事项,办理完毕后由中心办公室及时上报结果。六是结案销账。镇维稳工作中心办公室在接到各责任部门办理完毕的报告后,通过复核、审查、回访,对符合结案条件的应及时予以结案销账,并将相关资料立卷存档。
二、主要成效
实践证明,维稳工作中心的建立,完善和构建了条块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的不稳定因素排查网络,进一步加大了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和调处化解力度。维稳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宣传员、稳定信息情报员、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的作用。“抓早、抓小、抓苗头”的效果和作用十分明显,及时有效地化解了一批上访老案,实现了“问题不过夜,小事不出村,难事不拖拉,矛盾问题得到解决”,有力夯实了维稳工作的基层基础。
1、方便了群众,密切了党群、干部群关系。维稳工作中心统一设对外服务窗口,通过“受理、分流、调处、督办”一条龙服务,方便了群众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克服了过去少数工作人员遇事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解决了群众办事难、有事找“一把手”的敝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方法得到了明显改进。
2、整合了资源,节约了行政成本,夯实了农村维稳工作基础。维稳工作中心的建立,有效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职能资源,充分发挥了每个乡镇干部的作用,节约了行政成本,保持了机构不散,人员不乱,工作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较好地解决了有地方办事、有人办事、能办成事的问题,夯实了农村维稳工作基础。
3、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乡镇维稳中心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维稳工作的领导,整合了各种资源,明确了各部门的维稳职责,健全了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运行机制,落实了责任,充分发挥每个干部的作用,形成了大维稳工作格局,使群众反映问题、矛盾纠纷和不稳定问题及时得到化解,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明显减少,有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例如,我县城厢、多功、仁义等试点乡镇实现了零上访、零刑事案件。群众普遍反映,“现在的干部水平高了,管事了”。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对策 从总起上说,我县建立乡镇维稳工作中心是新时期社会维稳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其经验得到省、市政法委、维稳办等领导的充分肯定,有效解决了“中心”是什么?“中心”干什么?“中心”能为老百姓解决什么等问题。今年年初,甘孜州、巴中市政法委先后组织维稳系统干部到我县考察学习维稳工作中心建设,从中说明了我县的做法是成功的、有效的。但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心建设仍存在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经费有待进一步落实解决等问题和不足。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笔者认为,要强化基层维稳基础,继续加强乡镇维稳工作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维稳工作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政府“1243”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中心建设,着力从源头抓起,在实效上下功夫,真正把中心建成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不断夯实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基础。据此,在今后工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高度重视,夯实基础。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维稳工作中心建设工作,充分认识中心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这一主线,把中心建设摆在乡镇工作的突出位置,与加快推进经济建设、灾后重建和移民大会战、农村改革、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科学谋划,整体推进,以更有力的组织领导、更有效的工作措施和更及时的督促指导,确保2009年底全面完成我县余下5个乡镇中心的建设任务。继续加强维稳干部锻炼,夯实农村维稳工作基础。这一点我县城厢镇有成功的做法。该镇按照“抽硬人、硬抽人”的要求,抽调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的同志到中心锻炼,通过锻炼,镇计生专干徐小刚、镇民政员杨秀悯被增补为镇党委委员。大坪乡任家村村官高涛也是在城厢镇维稳工作中心锻炼后走上“一村一大”岗位的例证,从目前来看,我县仍有不少机关干部、“一村一大”在中心从事维稳工作锻炼。因此建议:乡镇党委、政府要积极为抽调锻炼的同志搭建成长平台,给锻炼同志加压提要求。一是要躬身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县就做好新时期维稳工作的重要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政治的敏锐性。二是要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重要文件以及领导讲话精神,尽快适应中心的工作,同时要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加强对新时期维稳工作政策及相关法规的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结合的办法,适时对乡镇、村(社区)、组干部、中心人员和民间纠纷义务调解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土地法、森林法、信访条例等各类法律法规,提高维稳干部的综合素质。
2、规范运作,强化管理。各级有关部门要指导乡镇按照《雅安市乡镇维稳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细则(试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中心组成部门的职责、任务,按照“信息获取、立案登记、分流处置、及时办理、后续报告、结案销账”的程序规范中心运作,建立和完善接待受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排查分解制度、归口办理制度、共同办理制度、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值班制度等工作制度,分类管理中心在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构建维稳工作长效机制,提升基层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同时,要本着“有利于开展工作、有利于方便群众”的原则,深入开展“一站式服务、三级调处、义务调解、四级联勤、驻村代办、四道防线、AB岗工作、服务承诺、绩效测评”等工作,规范中心运作机制。建议:一要在四道防线建设上下功夫,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遍布到户的快速反映维稳工作网络机制。二要在完善AB岗工作制上下功夫,确保中心办公室24小时面向群众开放,做到“有事必接,有访必接”。三要在完善维稳工作督查制度上下功夫,做好已受理事项的办理情况督查。重点督查受理事项是否进行了及时移交和调处。四要完善维稳工作信息反馈制度下上功夫,确保事项办结情况在规定时间内书面反馈告知当事人。乡镇党委、政府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使中心的运行机制更趋规范。
3、履职尽责,力求实效。乡镇维稳工作中心要充分发挥预警、化解、统筹、督办等作用,在规范运作基础上,对所分流的纠纷、矛盾进行全程督查,确保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建成的中心要加大信息的搜集、研判、上报力度,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建立、健全三级调处、义务调解员机制,全面推行驻村(社区)代办制,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做好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处理,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和稳控,重大事项的督查、督办,以及配合上级和相关部门搞好本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在创新机制、化解矛盾和取得实效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心在维护一方稳定中的作用,做到“小事不出中心,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同时,要注意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形成齐头并进、整体发展的良好局面。
4、严格管理,廉洁自律。一是县级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和规范中心经费的管理使用,确保省、市、县下拔的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中心的建设经费和日常运作经费要建立相应的会计科目,做到账实相符。同时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心建设投入、日常运转经费的财务管理,切实解决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此建议:有条件的应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对基层维稳中心实行单独会计核算。无条件的可以维持乡镇现行财务管理体制,但对乡镇维稳中心的所有收支必须设置专门的会计账户,把维稳中心的会计业务从乡镇其他运行经费中分离出来,以便将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乡镇维稳中心一定会计期间的建设投入规模和运行成本。对以上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还存在实际困难的乡镇,“中心”要安排专人兼职登记财务收支台账,把“中心”建设投入和日常运行支出分别详细登记在台账上,并定期汇总,逐步过渡到分账核算上来。与此同时,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正确进行会计核算,按季向中心主要负责人提供财务收支详细信息。二是在中心工作的同志要廉洁自律,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要求,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把新时期社会稳定工作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作者
李琼会)
(感谢县委宣传部、县社科联《学习与调研》于2010年刊发此文,评为“天全县2009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
第五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党群工作一体化”战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要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抓好典型”,紧紧围绕实现“两个有”的目标,努力做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
一、健全党建工作网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夯实“两新”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强战斗堡垒。组建党组织是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抓基层、打基础,提高覆盖率。抓好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工作,各级党委要本着应建必建的原则,针对“两新”组织的不同情况,通过派驻党建指导员、与业主协商等方式,在有条件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建立党的组织。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按照便于管理、居住地
就近、行业相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坚持“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组建到哪里”的原则,按照“就近管理、方便灵活、理顺关系、不留空白”的原则,推行两新组织党建以“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坚持把“支部建在企业”与“支部建在行业”、“支部建在社区”相结合,采取建、联、挂、派等多种形式,灵活组建,讲求实效,力求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实行资源共享,提高组建率,通过在“两新”组织中积极组建党组织,实现有党员就有党组织的目标。健全党建工作网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夯实 “两新”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渗透力。
党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诚心换取理解,以行动争取支持,用服务企业发展的实际工作成效逐步消除外商、企业主的疑虑,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和社会事务等方面的服务,赢得外商、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推动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二、加强宣传力度,整合各种资源,营造和谐“两新”组织建设的良好氛围。
充分运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永久性标语等媒体和载体,实行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向“两新”组织开放活动场所,加大基层党建工作宣传力度,积极总结和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营造良
好氛围。深入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党员新形象,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不断创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和业务工作,采取“灵活、务实、多样”的办法,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岗”、“业务示范岗”、“技术创新岗”等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制和积极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宣传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通过推行“党群一体化”,维护权益,凝聚群众;参与管理,影响决策;沟通信息,协调关系。有效地形成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群团建设促党建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党建工作制度,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和谐“两新”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
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实行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抓亮点,积极开展党建示范点建设。推行“八个一”党建工作法:就是构建一个党组织网络,建立一个党员活动室,发放一张党建服务卡,确保一笔党员活动经费,建立一个党建指导员联系制度、建立一个网上党建园地,创建一批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建立一个私营业主联谊会。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建立健全联系汇报制度,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和考核检查制度。设立流动党员接待站和联络站,设立“流动党员之家网站”,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
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让党员切实感到党组织的温暖。
四、积极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
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入党手续,制定管理方法,发挥“两新”组织党员“传帮带”作用,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要注重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技术和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吸收优秀工人、经营管理骨干和知识分子入党。要把符合党员标准的“两新”组织负责人按照规定培养发展成为党员。实行“三推优”,即工会推荐优秀员工、团组织推荐优秀团员、妇委会推荐优秀妇女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以此扩大党组织吸纳新党员的基础,促进“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及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完善管理体系、资源支撑体系、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一是多渠道筹措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将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党费全额返还,从企业上缴税中按一定比例返拨,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缺乏问题。二要社区资源共享,解决党组织活动设施和场地的问题;三是以奖代补,调动基层党务工作者积极性;
四、激励业主,活跃“两新”组织党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