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六盘水市优势资源转化
浅析六盘水市优势资源转化
吴进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煤炭、煤层气、水及水能、风力及其他矿产等资源丰富,经过“三线”建设以来的开发建设,已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但目前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未来六盘水优势资源的发展思路。
〔关 键 词〕 优势资源 转化
〔作者介绍〕 六盘水人民政府研究室总经济师
六盘水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又有“中国凉都”之美誉,以煤炭为主的能矿资源开发和以气候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肯定是六盘水的优势所在,本文着重分析以煤炭为主的能矿资源开发。一、六盘水市优势资源基本状况
(一)煤炭资源。全市含煤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六枝、盘县、水城三大煤田,共分21个储煤构造,80个井田或勘探区。预测2000米以浅总储量为844亿吨,已探明储量为180.1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30%以上,保有储量168亿吨。煤种齐全,有气煤、气肥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及无烟煤,尤其是炼焦煤是贵州省最集中的分布区,炼焦煤探明储量104.12亿吨,占全省总量的85%,多于江南诸省(区、市)的总和(78.8亿吨),在炼焦煤资源中,国家稀缺的焦煤、肥煤储量高达68.95亿吨。
(二)煤层气资源。我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地质调查与勘查的四大重点煤层气片区之一。资源量达1.42万亿立方米,占贵州省总量的45%,属大型富气区,在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中列第12位,在贵州省乃至江南地区占有突出地位,且我市煤层气开发具有量大质优、开采价值高的特点。
(三)水及水能资源。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1700毫米之间,年均降水量129.5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68.34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51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15万千瓦。
(四)风力资源。六盘水是贵州省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也是全省风电开发利用最早论证的地区。经调查,全市70米高度风能资源储量为690.67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231.15万千瓦,共规划46个风电场,总装机规模209.5万千瓦。
(五)其他矿产资源。境内除了储量丰富的煤、煤层气外,还发现了铁、锰、锌、石灰石等45种矿产资源,其中探明储量并列入储量表的有26种。
二、六盘水市优势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经过“三线”建设以来40多年的开发建设,六盘水工业基础大大夯实,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煤化工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贵州省最大的煤炭企业、钢铁企业、最大的煤化工企业、最大装机容量的火力发电厂都在我市,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一)煤炭。“三线”建设时期,原煤炭部在我市境内先后组建了六枝矿务局、盘江矿务局、水城矿务局,后改组(该建)为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公司(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等国有大中型煤炭开采企业。西部大开发以来,山东兖矿集团、湖南湘煤集团、河南永贵集团等进驻我市参与煤炭开发。市辖4个县(特区、区)均是国家重点产煤县,地方煤矿基本实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生产。目前六盘水境内共有煤矿326对(其中地方296对,国有及国有控股30对),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电力。全市电力装机至2010年底达656万千瓦,其中火电600万千瓦,水电20万千瓦,大企业自备电厂25.2万千瓦,瓦斯发电10.85万千瓦。此外,风电加快推进,盘县四格风电一期4.75万千瓦已开工建设。
(三)煤化工。气化方面:水城矿业集团控股的贵州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已建成老鹰山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一期工程(年产30万吨/甲醇)。焦化方面:建成水钢焦化厂(140万吨/年)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煤焦化项目,2010年关闭落后产能后目前焦炭生产能力800万。
(四)冶金。2010年,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生铁324.27万吨、粗钢328.18万吨、钢材321.44万吨。2011年已形成500万吨钢生产能力,全年钢材生产400万吨。电解铝形成15万吨/年生产能力及相应铝板加工。
(五)建材。目前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达500万吨,建成水城水泥厂(日产2000吨熟料)、六枝瑞安水泥厂一期(日产2500吨熟料)、盘县三合水泥厂一期(日产2500吨熟料)、水钢观音山水泥厂(日产2000吨熟料)、老鹰山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残渣综合利用水泥厂一期(日产2500吨熟料)。
(六)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六盘水的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对工业废弃物利用。2010年,全市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为2007.1万吨,其中:煤矸石926万吨,利用量485万吨,利用率54%;粉煤灰512万吨,利用量85.1万吨,利用率14.6%;脱硫石膏69.9万吨,利用量6.52万吨,利用率7.5%;冶炼废渣145.8万吨;炉渣84.9万吨;其他废弃物24.7万吨。
1、煤矸石。煤矸石是我市最大宗的工业固体废物,2010年全市煤矸石产生量约926万吨,综合利用量约485万吨。
2、煤矿瓦斯。3家省属国有煤炭企业煤矿全部建立了瓦斯抽采系统,大部分地方高瓦斯矿井也建立了瓦斯抽采系统。2010年,全市煤矿抽采瓦斯纯量26800万立方米,利用5789万立方米,利用率21.5%,主要用作民用燃气和瓦斯发电。民用方面,1985年开始在原六枝矿务局六枝矿建立瓦斯利用系统,供矿区民用,此后水城、盘江也相继建起瓦斯民用工程,现全市已建成9个瓦斯储气罐,容量8.5万立方米,供1.3万户居民使用。瓦斯发电方面,全市煤矿瓦斯发电装机232台,装机规模10.85万千瓦,在建拟建装机32台,装机容量1.6万千瓦。瓦斯提纯方面,盘江精煤公司正在建设一个低浓度瓦斯提纯工业化示范项目,将16%左右的低浓度瓦斯提纯至天然气(浓度为96%左右),日提纯量为4.2万立方米(即31吨),年产液化天然气1412万液化天然气,项目预计于2011年底进入调试阶段,成功调试后将计划在盘江矿区再开工建设4-6座低浓度瓦斯提纯厂。
3、焦炉煤气。六盘水市现有焦炭生产能力800万吨/年,2010年实际产生焦炉煤气16.4亿立方米,预计“十二五”末全市焦炭产能1800万吨/年,焦炉煤气产量35.75亿立方米。
4、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全市已经建成的5家新型熟料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均达到原料的30%以上;六盘水恒远新型建材公司年生产180万立方米粉煤灰空心砌块,其他砖厂和新型墙体材料厂也不同程度地使用粉煤灰;水城鑫涛新型建材公司、首嘉博宏公司等矿渣微粉生产企业利用水钢矿渣形成了年生产能力100万吨规模。三、六盘水市优势资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核准和审批滞后,部分重大项目未纳入国家规划
电力方面,列入全省电力 “十二五”规划的六枝电厂从2002年开始前期工作,建厂条件优越,前期工作成熟,但一直还未得到国家发改委“路条”;盘县电厂“以大代小”扩建项目、盘北煤矸石电厂一期已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但还未核准;盘南电厂5、6#机扩建工程及其他煤矸石电厂也均列入贵州省的相关规划,但未得到国家发改委“路条”。煤炭方面,玉舍煤矿东井等9对矿井,总规模1800万吨/年,取得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路条”,但尚未核准,影响了我市大矿建设和煤矿兼并重组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煤矿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煤化工方面,我市大力推进、作为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六枝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未纳入国家规划。
(二)煤电体制不顺,电煤供应协调难度大
电煤供应矛盾突出,火电上网电价为0.3301元/千瓦时,与周边省份相比上网电价低,而煤炭市场放开后价格持续上涨,电厂处于亏损,必须靠政府干预,让电煤价格完全放开,与市场差距大,发电企业和煤炭生产企业矛盾突出,政府协调难度大。
(三)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我市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表明,发展能源原材料产业,别是发展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建材及热电联产等项目,有优势、有潜力,但由于受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钢铁、煤化工、水泥等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产业链条不长,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四)煤层气与煤矿矿业权重叠设置
煤层气与煤矿矿业权重叠设置问题制约了煤层气地面勘查和开发,并且我市境内煤层气矿权被部分中央企业直接登记后又迟迟不进行开发,造成有关企业拟投资进行勘查开发时,由于矿权问题受到限制。
(五)煤炭资源税税负偏低
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我市煤炭价格总体呈较快上涨趋势,煤炭资源税税负率持续下降,现行2.5元/吨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是自2005年5月1日起执行的,已明显偏低。
(六)交通运输现状与能源建设发展不匹配
六盘水是全省九个市(州、地)政府所在地不通高速公路的城市,目前规划的快速铁路也未通过市中心城区。现有铁路已无富余运煤能力,目前我市铁路现有运力3800万吨/年,到“十二五”末我市煤焦、钢铁、建材等大宗产品运力需求为8000万吨/年左右,通往我市传统最大的煤炭消费市场华中、华南的通道能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能源基地建设。
(七)矿群矛盾多,影响和谐矿区建设
我市煤矿多为“三线建设”时的国有企业和“改革开放”后的民营企业,由于多方面原因,矿区征用采矿影响土地不规范,群众意见大,矿区和谐受影响。
四、我市优势资源的发展思路
根据全市能源资源和发展现状,我市确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的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能源和矿产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的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加大资源富集区开发强度,加强环境敏感区生态综合整治,实现全市能源资源的有序、稳定、持续发展。
(一)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做强做优煤炭产业。全面完成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提升煤炭开采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一是要争取省直有关部门支持地方煤矿整合、技改、扩能的方案报批、实施、验收、颁证等相关工作。二是与省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及有关部门加强协调,争取已得到国家发改委“路条”但还未核准及已列入相关规划正在推进前期工作总产能约3000万吨/年的煤矿项目尽快核准。三是加快对规划后备区1000万吨/年矿业权的设置,争取中央和省的地勘资金投入。四是协调国家及省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煤层气与煤矿矿业权设置重叠的问题、解决境内煤层气矿权被部分中央企业直接登记后迟迟不进行开发的问题,同时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上给予资金、政策、技术支持。“十二五”期间,建成2个年产3000万吨/年、5个年产100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到2015年,全市煤矿设计能力达到1.5亿吨/年。提升六盘水市作为南方大型煤炭基地的地位,为推进煤电钢、煤电化、煤电铝、煤电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原料保障。
(二)建设电源基地,做大电力产业。充分发挥六盘水市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开发新能源。加快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水电、风电、低热值煤发电、热电、瓦斯发电项目。加快建设“西电东送”大型电源基地,优化调整电源点布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尽快同意六枝电厂、汪家寨煤矸石电厂、新窑煤矸石电厂、盘南电厂5、6#机组开展前期工作,核准盘县电厂“以大代小”扩建项目、盘北煤矸石电厂项目。二是加强与省发改委、南网公司协调,尽快落实水城经济开发区热电联产动力车间项目上网及核准建设问题。三是对拟建的盘南煤矸石电厂、二塘煤矸石电厂、老屋基煤矸石电厂、玛依电厂,风电及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瓦斯发电及其他热电联产等项目,适时争取国家、省的相应支持。四是加快推进木底河电站、毛家河水电站、泥猪河水电站、善泥坡水电站、万家口子水电站、响水电站二期等建设工作,推进余热发电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电力装机超过1500万千瓦,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
(三)发展现代煤化工,延长煤炭产业链。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统筹推进煤层气、焦炉煤气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设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一是加快已备案焦化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产;二是大力推进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焦化项目、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第二气源厂项目、黔桂发电公司煤焦油精深加工项目、黔桂发电公司15万吨/年己二酸25万吨/年尼龙66盐精深加工项目、贵州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二期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开工建设。三是加大协调力度,尽快将盘江投资(控股)集团煤制烯烃项目可研上报国家发改委,进入规划并批准实施。四是对煤制气、焦炉煤气回收利用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技术、资金的支持。到2015年,力争全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焦炉生产能力达2000万吨/年,煤焦油加工能力60万吨/年,粗苯加工能力20万吨/年,甲醇240万吨/年,二甲醚40万吨/年,煤制烯烃60万吨/年。
(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煤钢电煤电铝一体化。依托资源优势,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布局为重点,完善技术创新制度平台。一是加快推进首钢水钢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改造,完成铁前系统工程及公辅配套设施、轧钢系统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二是支持贵州首黔公司盘县项目按照“煤-电-钢-化”一体化项目发展,大力发展长材精品、优特钢、不锈钢及其他钢铁深加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力争2015年全市钢产量达1000万吨。三是协助业主完成六盘水双元铝业扩建,加快推进铝工业优化升级,建设高压电子铝箔等铝深加工项目,力争2015年铝及铝加工能力达40万吨/年。四是支持水城县开展锰镁选矿及加工项目建设。
(五)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六盘水市资源优势,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引进国内外一流水平技术,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产业。重视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佳实用方式,用以引导推动产业升级。一是要大力开发先进、高效、大功率的风能发电及分散式风力发电。二是推广焦炉煤气作为汽车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三是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的综合开发利用,扩大瓦斯发电规模,积极推广煤矿瓦斯分离液化等先进技术,鼓励利用煤层气制液化天然气(LNG燃料)、压缩天然气(CNG燃料)、合成氨、甲醇及下游化工产品。四是推进甲醇车用清洁燃料的推广工作,争取将甲醇汽车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目录。五是支持发展焦炉气新能源汽车发动机和整车制造。六是积极引进大型汽车企业先进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生产项目。到2015年,将战略性高兴技术产业培育成六盘水市的主导产业,引领和支撑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六)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实现资源、中间产品或副产品在企业内、产业链内、产业链间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形成几大产业的生态化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优势。一是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新型建材,大力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砂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重点发展以消纳大宗工业废渣为主的日产5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鼓励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和粉煤灰制作蒸压砖、石膏板和砌块、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二是支持开发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饰材料。三是鼓励发展各类自保温墙材等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配套发展保温、融热和砌筑、抹面砂浆等材料。“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动新型建材厂、综合利用粉煤灰项目、浮法玻璃项目建设。到2015年,力争水泥产量1500万吨以上,新型墙体材料产能达300万立方米/年,基本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发展模式。
编辑:陈雁桦
第二篇: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综述
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综述
靳 颖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以马铃薯为主的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措施。
〔关 键 词〕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综述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农业局
近年来,六盘水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把马铃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在现有种植面积93万亩的基础上,预计到2010年将扩大到200万亩,同时加快生姜、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台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一)生产现状
六盘水市马铃薯种植区域广,在海拔高度609米至2600米的范围内都有种植,覆盖范围全市98个乡镇。据农业部门统计,2005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为84.59万亩,占全市粮食播面的31.1%,跃居全市粮食作物第二位,比2002年播面增加4.4%。总产达到85.25万吨,平均亩产1007.8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低50.7公斤,比全国最高亩产省山东低1.2倍左右,比世界最高亩产国荷兰低5倍以上,2006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93万亩。六盘水市马铃薯单产的增产潜力巨大。
97年市农科所建立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进行脱毒种薯生产。随后,盘县农科所、六盘水市地创公司(现凉都农业科技公司)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相继建立,脱毒马铃薯在全市得以较快推广应用。主要推广的脱毒种薯有:会-2号、合作88、脱毒米拉、威芋3号,鄂薯3号等,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
但全市马铃薯品种多、乱、杂以及缺乏优质专用马铃薯现象仍十分突出,肥料投入不足,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商品率低,种植区生产条件差,严重影响了六盘水市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六盘水境内现有加工企业2个:市食品总厂“天使牌”生产线二条,年生产能力3000吨;水城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年生产淀粉1万吨,年需马铃薯7万吨。据调查,全市马铃薯产量的50%作为农户饲养猪的原料,17%作食用,10%留作种薯;3%作薯片和淀粉加工原料,20%在贮藏中自然烂掉或作它用。六盘水马铃薯加工利用率极低,且全是粗制加工品,深加工尚属空白。
(二)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十分重视,三月份召开了政府办公会,专题研究马铃薯产业发展,并于2006年4月12日在六枝特区召开了有市长刘一民,市委副书记唐方信,副市长罗贤能,副市长周斯弼参加的全市马铃薯产业专题研讨会。会议确立了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重点支柱产业来抓,提出了“扩大规模(2010年达到200万亩)、增加总量(达到260万吨以上)、依靠科技(应用脱毒技术,采用高厢起垄栽培、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提升层次(六盘水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开拓市场(省内、省外)、扩大外销(商品率达到30%以上)、强化措施、促进加工(加工率达到20%以上)”的指导方针。刘一民市长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统一思想,高度认识,在全市的统一规划下,组织实施,认真抓好落实。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一次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动员大会,更是一次对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此后,全市马铃薯产业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建立健全机构。5月10日市人民政府以市府办机字[2006]20号文下发,成立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和协调。同时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市农业局成产了马铃薯办公室,在局抽出三名技术人员,在六枝特区特调一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其中有2名高级农艺师及1名专门学习马铃薯繁育技术的硕士。
2、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今年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甘肃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加工、贮藏、销售等情况进行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对照比较六盘水市马铃薯生产优势,增强发展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信心,明确提出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3、草拟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6月向市人民政府送审了《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市2006-2007马铃薯产业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4、注册商标,树立市场意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市政府已同意用六盘水地域名作为马铃薯商品和种薯的注册集体商标,目前正在设计和注册中。通过商标注册,树立市场意识,创建品牌,提高六盘水市产品竞争力。
5、大力宣传,提升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层次。7月24-25日,举办六盘水市第二届凉都马铃薯节,活动期间,开展马铃薯趣味知识竞答,马铃薯趣味征文和马铃薯学术论文评优活动。通过展板向广大市民介绍国际国内及六盘水市的马铃薯栽培、储藏、保鲜与加工现状及六盘水市马铃薯发展成就,让市民进一步了解马铃薯生产在六盘水市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深化对六盘水市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性认识。
6、加强科技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推广队伍和种植大户。邀请省内外专家对六盘水市市县马铃薯种植重点乡镇行政技术骨干150余人进行马铃薯知识的全方位培训,向全市马铃薯重点生产乡镇和种植大户编印技术手册15万份和宣传光碟1000张。
7、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技水平。2006年和2007年全市四个县区共安排60个点开展秋种和新品种引种试验,安排马铃薯贮藏保鲜试验点10个。同时在引进选择优质高产抗病优良品种的基础上,逐步开展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工作。
8、搞好马铃薯研究和营销。为搞好调研和营销,市农业局建立了马铃薯联席会议制度,有关业务站室负责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为成员,每月召开联席会议,专题讨论马铃薯产业发展工作,同时为搞好营销工作,市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协会,盘县四格乡坡上村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马铃薯协会。
9、筹建马铃薯种业公司,做强做大马铃薯产业。整合六盘水市现有资源,组建全省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种业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及民营企业带薪带岗带项目投入到马铃薯各个生产环节。公司以现代企业管理动作,面向省内外市场,从种薯生产到商品薯销售,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格局。初步讨论由市、县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1200万元以上共同组建马铃薯股份种业公司。
10、加大投入,确保前期工作顺利开展。上半年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资金共投入340万元,比去年全年投资增加240万元,主要用于种薯体系建设,培训及生产良种补贴。
(三)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目标
围绕“四个三”即三个优势(气候优势、交通优势、富硒优势),三个体系(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购销体系),三个产品(种薯、商品薯、优质专用加工薯),三个提高(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确定马铃薯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
将六盘水建设为全省重要的优质种薯、加工专用薯、食用鲜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加工基地,使全市马铃薯生产结构布局合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商品率、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加工及深加工全面发展,马铃薯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积极稳妥地扩大种植面积。在2006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93万亩的基础上,做好充分准备,分步实施; 2007年全市播种面积120万亩;2008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50万亩;2009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80万亩;2010年实现全市播种200万亩,其中商品薯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生产商品薯150万吨。同时种薯、加工专用薯及食用鲜薯实现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到2010年,形成年产脱毒苗600万株、脱毒微型原种1000万粒,原种繁育基地0.16万亩、年产脱毒原种0.17万吨,一级种种繁育基地1.1万亩,二级种繁育
基地11万亩,年产脱毒良种16.5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生产基地。全市优质脱毒种薯的普及率达到95%以上,并实现全市每三年更换一次脱毒种薯的目标,优质种薯在全省种薯消费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二、其他特色产业生产情况
(一)生产现状
——生姜:六盘水市现有生姜面积5.87万亩,大部分生姜品质较好,品种有较为出名的小黄姜,每年都有上千吨干姜外销和出口,市境内有2个生姜加工企业。
——茶叶:茶叶面积3.64万亩,总产320吨,近几年来,随着福鼎大白茶、龙井
43、迎霜、乌牛早、苦丁茶等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茶园的优良品种比例得到大幅提高,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现全市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的企业3家(水城茶叶公司、津黔茶业公司、盘县茶叶公司),50吨以上的企业2家(六枝茶叶公司、盘县糯米茶厂)。六盘水市茶叶普遍含硒,茶叶品牌已达11个,许多产品在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津黔”牌茶叶2005年5月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
——蔬菜: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9.9万亩,主要生产基地近20个,其中盘县鲁楚和水城百车河生产基地已通过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三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六盘水市大部分地区气候冷凉,具有发展夏秋反季节栽培的有利条件。
——中药材: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71万亩,主要品种有杜仲、板兰根、半夏、喜树等。
(二)存在问题
1、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全市特色产业在栽培管理中普遍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品质较低,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
2、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较差。在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道路建设方面,由于地域较广,范围太大,本地财政投入有限,许多生产地区,特别是马铃薯生产区基础条件较差,在土壤肥力上六盘水市中低田土比例较大,生产条件较为滞后。
3、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六盘水市外地蔬菜进入量大,由于没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致使在今年第一、二季度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查中,农药超标严重,超标率高达30%和23%,大大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4、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生产规模小。
(三)发展目标
根据《六盘水市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六盘水市蔬菜面积要达到25万亩,其中生姜面积达到6.5万亩,每个县区建成1个万亩以上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成一定规模的蔬菜加工企业4个,建立5个蔬菜批发市场。到2010年全市茶叶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6.5万亩,亩按40公斤计,茶叶产量可达2600吨,名优茶产量占40%,茶叶总产值过亿元。2010年,全市中药材留存面积达38万亩左右,2006-2010年新增面积18万亩左右,中药材种植业总收入达到1.5亿元左右。
(四)主要措施
1、加大发展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六盘水市的各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将农项列入政府工作日程,像发展马铃薯产业一样加大发展力度,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六盘水市得到全面发展。
2、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在各项产业发展中,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开展对农户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抓好示范点,培植种植大户,带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搞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将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负责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4、做好营销工作。抓好农产品各个协会的组建和扶持工作,搞好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
5、发展龙头企业。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农产品的开发、加工,带动农户的经济发展。
第三篇: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调研报告
县位于贵州省南缘中部,东邻独山县,南与广西南丹县毗邻,西与惠水县、罗甸县相连,北与贵定县、都匀市接壤。县城距省会贵阳193公里,距首府都匀66公里,距独山36公里,距罗甸122公里,距贵新高速公路35公里。**是一个欠开发的地区,工业经济落后,自然资源保存完好,大量的资源受历史、交通等的限制,没能得到及时开发。随着国家加大西
部大开发步伐,我县近年来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限制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不断改善,特别是即将开工建设的“两高”公路和**至独山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贵阳、都匀、广西南宁、北海等城市的连接更加通畅快捷,**的区位优势逐步得到提升,成为开发条件较好的经济区域。
一、**现有资源优势
**资源丰富,主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以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为主的旅游资源等,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各类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晚,部分资源甚至还不具备开发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没能较好的转化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气候资源。**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312天,年平均降雨量1259毫米。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为我县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缔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423.75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4.21亩。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有可利用的土地253.35万亩,占总面积的59.8%。其中林地面积近70万亩,可开发荒山荒坡近100万亩,有效耕地面积55万亩。
(三)水能资源。县内河流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境内有平舟河、槽渡河、霸王河及其支流共32条,河道总长466.3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7公里。根据预测,水能可开发利用36万千瓦。县境内有地下河27条,主干流程共220.9公里。
(四)生物矿产。县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资源中有大鲵(娃娃鱼)等几十种珍稀动物和天麻等200多种珍贵的野生中药材。**地下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已查明的有煤、大理石、硅石、电石灰石、花石、紫砂陶土、高岭土等,贮量都不太大。其中花石原料储量约217万立方米,其石质细腻、天然图案千奇百怪,制成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五)旅游资源。**县风景区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也是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主要产业。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和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国际大射电天文观测景观、自然风光旅游景观(含掌布河峡谷风景区、龙塘风景区、平舟河景区、甲茶风景区、甲青峡谷等)、地质奇观、民族风情等。开发价值极高的自然人文景点,总体上分为5个景区,共130多个景点,每个景点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六)交通发展。**处于贵州南缘中部,紧临“两广”,县城距省会贵阳193公里,距州府都匀66公里,距贵新高速公路墨冲匝道口35公里,距罗甸红水河航运码头122公里。“两高”建设给**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战略机遇,**与厦蓉高速、贵新高速、贵百高速等快速干道的直接连接正在变成现实,交通“瓶颈”制约将得到有效解决,对外交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的区位优势逐步得到提升。处于黔南州“贵广快速通道”经济带次级产业发展轴的重要位置上,是以都匀为中心的南部经济圈的核心区域,都匀、独山进入罗甸红水河码头航运的必经之地,也是近距离承接贵阳、都匀城市经济辐射及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七)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县围绕全州经济发展格局,主动融入贵阳、都匀城市经济圈,依托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工业聚集区创建工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努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
总体上看,土地、水能、旅游、交通、电力等资源条件,能满足**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但要加以合理利用,才能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用。
二、资源转换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虽然我县现有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长期以来资源优势都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既有有利的条件,也有不利条件。
(一)有利条件
1.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市场的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国际间资本流量增加,世界范围内大跨度的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快推进,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2.黔南州建设“贵广快速通道”经济
第四篇: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调研报告
县位于贵州省南缘中部,东邻独山县,南与广西南丹县毗邻,西与惠水县、罗甸县相连,北与贵定县、都匀市接壤。县城距省会贵阳193公里,距首府都匀66公里,距独山36公里,距罗甸122公里,距贵新高速公路35公里。xx是一个欠开发的地区,工业经济落后,自然资源保存完好,大量的资源受历史、交通等的限制,没能得到及时开发。随着国家加大西部大开发步伐,我县近年来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限制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不断改善,特别是即将开工建设的“两高”公路和xx至独山高速公路的建设,xx与贵阳、都匀、广西南宁、北海等城市的连接更加通畅快捷,xx的区位优势逐步得到提升,成为开发条件较好的经济区域。
一、xx现有资源优势
xx资源丰富,主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以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为主的旅游资源等,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各类资源的开发起步较晚,部分资源甚至还不具备开发的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没能较好的转化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气候资源。xx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312天,年平均降雨量1259毫米。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为我县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缔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423.75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4.21亩。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有可利用的土地253.35万亩,占总面积的59.8%。其中林地面积近70万亩,可开发荒山荒坡近100万亩,有效耕地面积55万亩。
(三)水能资源。县内河流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境内有平舟河、槽渡河、霸王河及其支流共32条,河道总长466.3公里,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7公里。根据预测,水能可开发利用36万千瓦。县境内有地下河27条,主干流程共220.9公里。
(四)生物矿产。县境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资源中有大鲵(娃娃鱼)等几十种珍稀动物和天麻等200多种珍贵的野生中药材。xx地下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已查明的有煤、大理石、硅石、电石灰石、花石、紫砂陶土、高岭土等,贮量都不太大。其中花石原料储量约217万立方米,其石质细腻、天然图案千奇百怪,制成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五)旅游资源。xx县风景区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也是近年来xx大力发展的主要产业。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和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国际大射电天文观测景观、自然风光旅游景观(含掌布河峡谷风景区、龙塘风景区、平舟河景区、甲茶风景区、甲青峡谷等)、地质奇观、民族风情等。开发价值极高的自然人文景点,总体上分为5个景区,共130多个景点,每个景点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六)交通发展。xx处于贵州南缘中部,紧临“两广”,县城距省会贵阳193公里,距州府都匀66公里,距贵新高速公路墨冲匝道口35公里,距罗甸红水河航运码头122公里。“两高”建设给xx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战略机遇,xx与厦蓉高速、贵新高速、贵百高速等快速干道的直接连接正在变成现实,交通“瓶颈”制约将得到有效解决,对外交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随着xx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xx的区位优势逐步得到提升。处于黔南州“贵广快速通道”经济带次级产业发展轴的重要位置上,是以都匀为中心的南部经济圈的核心区域,都匀、独山进入罗甸红水河码头航运的必经之地,也是近距离承接贵阳、都匀城市经济辐射及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七)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xx县围绕全州经济发展格局,主动融入贵阳、都匀城市经济圈,依托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工业聚集区创建工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努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
总体上看,土地、水能、旅游、交通、电力等资源条件,能满足xx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但要加以合理利用,才能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为xx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用。
二、资源转换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虽然我县现有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长期以来资源优势都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将xx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既有有利的条件,也有不利条件。
(一)有利条件
1.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xx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市场的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国际间资本流量增加,世界范围内大跨度的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快推进,为xx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2.黔南州建设“贵广快速通道”经济带和构建“南北两个经济圈”、建设四条经济带战略,为xx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契机。
3.黔南州“两场、三港、四高”对外立体交通格局的逐步形成,xx与“南下快速通道”的横向连接正在变成现实,这为xx发展配置资源、聚集要素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两高”的建设,为xx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战略机遇。
4.xx周边地区工业化呈加快发展态势,为xx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近年来,周边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逐渐加快,产业聚集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及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现代管理经验,这为xx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5.旅游资源的唯一性,为xx提升旅游品味、做大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6.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的大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7.劳务输出培养造就了一批建设xx的后备大军,为xx充分借鉴外界先进经验、资金、技术和管理发展自我提供了基本保证。
8.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为xx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二)不利条件
1.交通条件不够理想。从xx现有的交通条件来看,道路等级低,路况较差,便捷通畅的交通枢纽在短时期内还没有形成。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短期内硬环境方面很难有大的突破,会对xx的开发建设在进行资源整合、要素重组、产业转移衔接等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
2.xx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处于生态环境重要区域,缺乏支撑工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将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和约束。
3.xx县经济发展总体还比较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尤其是城市化水平更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建设经济将存在投资不足等困难。
4.基础设施比较薄弱。xx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经济基础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特别是以交通、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缓慢。
5.现行的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xx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审批、征用等方面也会带来不小的难度。
6.xx在产业发展上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要素集聚方面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等。
三、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措施
加快推进xx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加强政府推动、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合理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双赢”的工作思路,走“提高、创新、整合、率先、带动”的发展路子。
(一)切实做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是高度重视规划工作,要把规划作为推进xx经济开发建设的龙头,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高起点编制好总体规划、分区发展规划、建设性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特别是强化农业产业结构规划,旅游规划,城镇规划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规划,用科学规划指导全县经济发展的各项建设。二是加强规划的衔接和协调,重点是搞好xx发展规划与周边县市各项规划、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的衔接,发挥规划在协调各种资源和关系的作用,为xx开发建设打开局面。三是切实抓好规划的实施,发挥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主导作用,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和措施,建立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落实工作目标和项目责任制,积极推进政府资源整合,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发挥规划对市场主体的引导作用,重点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扎实推进xx的开发建设。四是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按照规划实施的要求,以监督执法部门为主,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土地转让、失地农民利益、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监督,为规划实施提供监督保障。五是建立规划实施的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xx建设中的作用,聘请相关专家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为xx规划实施提供人才和技术保证。
(二)深化改革,加大招商力度,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先试先行,不断增强xx发展的内在动力,搞好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和市场对接。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改变完全由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并具体承担建设及管理的开发模式,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由企业负责投资农产品、旅游景区景点等的开发,特别是具有独特性和可开发性的农品和旅游景点及旅游产品,提高农产品、旅游景点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通过“以商引商”引进战略投资者。改进招商引资手段,改变主要依靠政策优惠向主要靠发挥综合优势转变;采取走出去开展推介活动,加强与省州各厅局、企业及金融机构以及各类中介机构的联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建立xx招商引资网站,加强招商项目库和招商对象资料库建设,为投资创业者和招商引资工作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努力实现招商工作网络化和信息化。优化招商引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能力,全面实现由单个项目招商向规划招商、集群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转变;要进一步完善引进项目综合评价制度,建立以引资实际到位和投入产出效益为重点的考核机制,提高县项目的规模、质量与水平。提高招商引资服务水平,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建立xx“一站式服务”机构,实行“权责统一”、“限时办理”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健全信访、仲裁、行政复议机制,及时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落实招商引资经费,制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建立从地方税中提取一定比例奖励对xx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有贡献的人员,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
(三)积极构建人才技术支撑平台
建立与完善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机制,积极吸纳各类科技人才,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实现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多民族聚居的xx尤是如此。随着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日益缩短,知识人才、知识产业、知识管理以至知识经济,成为必然趋势,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科技的竞争。在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县域经济要大有作为,实现跳跃式发展,必须培养和引进大批人才,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一是要千方百计地保证教育投入;二是要大力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四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同时,要用好县域科技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五是要建立知识资本机制,把科技人员的贡献与利益分配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六是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人才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加快xx的开发建设,投资是关键。对此,要切实抓好政府引导资金的先期性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州的城市建设重点开发项目落户于xx,促进xx的城市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将国家及省的有关专项资金和项目适当向“xx”重点项目倾斜。多种形式吸收境内外客商到xx直接投资,参与xx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采取参股、控股、独资、收购、出租、转让等方式,参与xx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所有”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xx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通过融资开发,加快xx开发建设进度。要加强同银行部门的合作,制定xx信贷服务方案和服务的目标,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银企合作,建立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加强xx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成立xx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着重帮助xx内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xx的开发建设要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增强活力,积极吸纳外国资本、国家资本、社会资本、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共同投资建设。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形成资金来源广泛、投融资方式多样、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的开放型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五)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强化政府间的合作,建立xx与周边县市的利益协调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在黔南州政府的统领下,制定协作相关政策和中长期跨县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合作协调政策的实施;协调解决涉及省、州、县相关部门的有关问题,调解矛盾,增强互信,促进部门协作配合,建立协作长效机制。建立xx联动机制,协调好xx与贵阳城市经济圈特别是与周边区、县的产业发展关系,引导临近区、市、县积极参与xx的开发建设,允许区、市、县按照xx的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加盟招商引资,对引进的企业实行产值、税收分成等政策,避免在招商引资项目中的恶性竞争,避免项目建设中的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浪费,损坏区间整体形象。
加强与贵阳、都匀以及沿海发达经济区的广泛联系与协作,加快与贵阳城市经济圈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对接,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与xx的广泛联系,建立沟通机制,要通过资金、市场、技术、管理、研发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协作,积极吸引发达地区的大公司、大企业到xx发展,并充分发挥“两高”“一空”的交通优势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机制作用,大力发展种养殖业,着力培育种草养羊、家畜家禽养殖和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企业)向xx的转移,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xx产业发展。
(六)加大政策优惠和扶持力
xx目前还处在待开发阶段,在前期规划研究、规划编制、到具体实施的一些工作环节,仍然需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对此,要积极争取省州扶持政策,对xx在产业政策、土地利用、金融信贷、项目资金投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才能实现xx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产业开发用地实行租赁制,对经营性建设用地实行土地经营权人股的办法,提高土地利用调控机制;对项目实施中涉及土地的间题,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资金落实,具备开工条件的工程项目,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对进入xx的生产型企业和项目,土地出让价格原则上按征地成本价计算;投资强度大,项目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或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进入xx,土地价格可给予优惠;对生产性企业,一次性支付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可以采取年租制有偿使用的方式,一次核定、分期付款;进入xx的非生产性项目,土地出让价格原则上按市场价格实行公开出让,公益性项目土地出让价格原则上按征地成本价出让,其收益用于xx基础设施建设;对引进国家和省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原则可上无偿提供土地。
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财政和金融部门加大对进入xx投资开发的企业和项目予大力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融资、筹资,支持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发行企业债券;对县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性企业和项目,要参照我省相关政策,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相同的政策待遇;
在公用产品价格政策万面,工业企业用电价格应尽量按照不高于本地区同行业价格执行;工业企业用水价格可按不高于本地区水价执行,用水大户水价应从优。进入xx的企业和项目,在办理建设手续时,建设行政规费为零,中介机构收费按最低收费标准的30%收取;电力、供水、有线电视等经营性单位收费,免收入户费,涉及材料费、安装费应按成本计价收费;除办理国土证、房产证、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收取工本费外,其余建设、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办证工本费应一律免收。
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凡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到xx投资兴办企业,享受国家和省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民族自治地区的相关优惠政策。
总之,要推动xx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模式,用足用活xx的资源,才能实现xx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五篇:党建与企业发展的优势转化
党建与企业发展的优势转化
——广东省交通集团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及启示
编者按: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后金融危机时代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解决和回答这些问题,增强企业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实效,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近年来,广东省交通集团在做好做强企业党建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从主抓班子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完善制度安排和塑立特色品牌等方面入手,逐渐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国企党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带党建”的特色发展路。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报将陆续推出广东交通集团党建工作探索和实践的系列文章。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党的建设工作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是促进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反映国有企业能否科学发展的“晴雨表”。只有努力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才能有效促进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成立于2000年6月。集团主营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经营、汽车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等,现有直属企业15家,员工50000余人,其中党员5501人,设立各级党支部282个。短短十余年间,集团资产总额已逾2300多亿元,资产规模居广东省属国有企业首位,成为推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连年稳居广东企业50强、中国企业500强。
陈列于广东省交通集团及其下属公司荣誉展览室的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杯记录着这一切光辉成绩,也成为一代代广东交通集团人再接再厉、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广东交通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都离不开集团党委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基层党组织扎实有效的工作。2011年,集团所属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党委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集团所属省高速公路公司京珠北分公司党总支荣获“全国创新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并被广东省国资委树为基层党建创新标杆,其党建工作经验在省属企业推广。同年,集团荣获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多年来,集团先后获得26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省级以上集体奖项;42人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省级以上个人奖项,1人被评选为“南粤杰出劳模”,集团董事长李静等3人先后获得“广东省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称号。在路桥建设施工工艺、产品质量、科技进步等方面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60项,国家级科技成果10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9项。其中鲁班奖3项,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3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6项。
广东省交通集团正是“以集团党建促进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带动集团党建”为其他企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创新载体 提升素质 培育发扬党员先进性优势
近年来,集团党委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着力打造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国企党校”,通过设立“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推出“党员培训课程”、完善“党员培训教育制度”、落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党员培训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促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综合素质,打造了一支信念坚定、本领过硬、作风顽强的党员队伍,为企业转型、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建设一个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为了有效提升基层党员的综合素质和岗位任职能力,更好地发挥一线党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基层党员的先进性,保证集团党建工作能够更好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员工,集团党委采用“一线工作法”,在所属各级单位、各个基层项目整合党员教育培训阵地资源,通过建立基层组织党员活动室、企业文化展示厅、多媒体电教室以及阅览室等硬件设施,在全集团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上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教学质量先进的党员教育培训主阵地,从而切实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推出两套党员培训精品课程。集团党委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公共课程+特色课程”为主题,精心制作一系列实用管用的党员教育培训课程。公共课程主要包括党史、党章、党政治时事等内容,公共课程不定时进行更新和充实,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一时间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特色课程主要以广东省国企优秀共产党员“五标兵”为主要内容,针对交通运输企业特点,将“五标兵”标准细化到企业岗位中,开发制作了5个具有企业特点的教案和视频。建立了由党校教授、企业政工干部等组成的师资库。完善三项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党员培训学习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集团党委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完善培训制度入手,夯实通过教育培训实现员工发展的基础。一是建立党员教育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全方位、全覆盖。二是建立严格的教育培训考核制度,通过闭卷考试、网上测试、现场问答等多种方式,对党员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完善合理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党员教育培训学分登记卡”,详细记录党员学习情况,建立长期的党员干部培训档案,并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
抓好四类党员对象教育培训。培训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培养,既要做到有教无类,也要做好因材施教。根据集团内部不同党员类别的特点,重点抓好以下四类党员的教育培训:一是抓好新党员的培训,着眼于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使新党员进一步从思想上入党,要求每名入党分子、新党员在入党后一年内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0个学时。二是抓好党务工作者培训,着眼于建设一支熟悉基层党建工作、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促进企业和谐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每名党务工作者每年至少参加一期党务工作者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16个学时。三是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着眼于造就一支思想素质高、服务意识强、作用发挥好的领导干部队伍,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班,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学时。四是抓好不同岗位的党员轮训,着眼于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岗位业务精通的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和服务水平。创新五个党员教育培训载体。载体创新是新的条件下做好党员培训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只有做好载体创新,才能在实践工作中赢得党员群众的信任,才能发挥教育培训工作的带动辐射功效。企业培训必须做到全脱产、全封闭,形式方法灵活多样。一是讲授式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或政工干部为党员讲党课,围绕党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做解答,帮助党员提高认识、丰富知识。二是互动式培训。改变课堂授课方式,将党员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围绕培训内容进行交流互动,在研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知识。三是体验式培训。围绕培训主题,组织党员到监狱、廉政宣教中心等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四是宣讲式培训。在公司系统内选树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标杆,通过先进事迹宣讲等方式组织党员学习,让“五标兵”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五是网络式学习。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电教室平台,为党员定制学习清单,让党员在网上进行自学。为提高办学质量,每期培训结束后,邀请省直工委专家对培训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对考核合格的党员统一发放证书。
完善机制 固本强基 激发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力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按照国有企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基本要求,通过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确保国有
企业有效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企业各项工作落实的过程。为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集团党委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建章立制上,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把规范制度作为强化企业党建的根本保证,从而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保证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特别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集团党委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以服务基层、改进作风为主线,完善三种机制,创新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具体行动中,树立群众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赢得群众满意。
完善基层党组织管理机制。为发挥好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集团党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基层党建管理机制,工作思路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一方面,加强基层调研工作,主动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从集团党委到各基层党支部,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书记项目”为载体和抓手,聚焦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整合资源,主动作为,为民服务。如省高速公路公司粤东公司党总支考虑到基层收费员工上班实行四班三运转的工作制度,一线员工生活在站区的时间是在家的3倍,党总支在办公用品经费上节省出约20万元,为全线收费员、监控员、路政员等共371名一线员工购置了每人一套床上用品,更换了老旧窗帘,新安装了防蚊纱窗等,让党员群众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和家的温馨。另一方面,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在实践中根据实际发展要求不断改进中心组学习会制度、党员教育学习制度、党课管理制度、培养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制度等五项制度,使党建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完善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机制。针对一线员工工作地点偏远,远离社会和亲人,加上长期枯燥、机械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集团党委坚持重心下移,关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不仅做到上级党组织参加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更要求积极向基层一线延伸,邀请不同工作岗位员工代表参加会议,增强党组织工作的开放性。同时,强化会前征集意见工作机制,明确要求基层党组织领导要深入一线、直面员工、坦诚交流,听取基层心声,做基层员工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舒心人,促进党组织工作和企业管理决策更多地向一线群众倾斜。此外,各级党组织还通过党员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以及在内刊设置书记项目专栏,将党组织生活的触角扩及到更多层面,更全面了解基层一线动态,促进各项管理工作不断改进。
完善党员组织生活评价机制。检验党组织的生活质量,关键看党员与群众的满意度。各级公司党总支着力加强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的互动交流,督促改进。一方面,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开展“一述四评一定两公开”的党员民主评议会,包括自评和互评,每个党员对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八项规定”执行情况,深刻自我剖析,查找不足,落实整改。另一方面,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开展群众测评,让群众代表对党组织开展工作是否密切联系群众,党员是否保证学习时间、是否履行党员义务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虚心听取群众测评意见和建议。党员群众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优化了党组织生活评价机制。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尝试实行“一岗多责”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将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主要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注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建设,在养护专项工程、大宗物资采购等方面都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公开流程、程序,保证按规章制度执行落实;注重党廉建设与为民服务相结合,在打击逃费行动中,一线收费员不放过一丝可疑线索,发现了液压泵、垫微型木板、龟速缓慢过称等新型逃费方式的首个案例,与此同时,他们都能经受住诱惑,严格执行高速公路收费政策,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树立了新时代交通人的良好形象。
搭建平台 “三园”助力 构筑员工事业成功港湾
近年来,集团紧贴高速公路一线员工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广泛开展“温馨家园”“成长校园”和“工作乐园”
三项工程,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凝心聚力,有效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确保了队伍的和谐与稳定。
营造“温馨家园”,为员工构建和谐企业环境。受工作性质和环境所限,高速公路一线员工工作单调枯燥,与社会接触范围较窄,容易产生思想波动。针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压力,集团全面开展“温馨家园”工程活动,送上贴心服务,加强情感沟通,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着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员工精神压力。高速公路一线工作任务较重、强度也比较大,有时还要忍受个别司乘人员的无端刁难,员工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对此,集团各级高速公路营运企业专门出台规定,建立企业领导班子、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到收费站调研、现场办公和与员工谈心制度,举办专题心理咨询讲座,并在收费站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室,设专人与员工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疑释惑,消除隔阂,为员工身心健康树立“防火墙”。同时设立经理信箱、QQ群、BBS论坛等自由交流意见的开放型平台,方便员工表达对企业事务的看法和关注,让他们始终保持“阳光心态”,做好“阳光服务”。
实施温暖工程,让员工在岗如在家。高速公路具有准公益性、基础性的特点,要为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一线员工必须早、中、夜三班倒上岗,工作辛苦且单调。对此,集团从居住环境、生活设施、业余活动等方面无微不至关怀他们,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针对收费站地处偏僻的实际,做好“我爱我家”工作,建立员工生活区,并设阅览室、网吧、运动场、餐厅等配套设施,为员工营造舒适便利的“家”。针对员工生活环境闭塞的实际,做好“心连心”联谊工作,集团各级高速公路营运企业每年与同行业或有关单位举办“心连心”联谊活动,为一线单身员工创造婚恋机会,并举办集体婚礼等活动,解决他们婚恋难的问题。2011年9月,集团所属广东交通实业投资公司专门为16对新人举办“久爱一生一世”集体婚礼。针对少数遭遇变故员工的生活困境,做好“手拉手”互助工作,建立困难职工档案,设立互助基金,让有困难的员工得到及时帮扶。
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满足员工精神需求。广泛深入宣贯集团“大责任”文化,让一线员工理解、认同、身体力行,让集团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筹划举办“企业文化节”“企业文化周”等活动,激发一线员工投身高速公路事业的热情;持续开展职工之家、职工书屋、职工趣味运动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让广大一线员工在参与活动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陶冶道德情操。
创建“成长校园”,为员工构筑职业发展平台。高速公路一线员工多为“80后”、“90后”,以中专和中技生居多。针对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要求上进,但人生目标和定位不明确的实际,通过全面实施“成长校园”工程活动,多措并举,着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为员工发展构筑广阔平台。
开展学习理念塑造活动。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教育和引导一线员工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实践积累经验,大力倡导“热爱学习、积极上进、岗位建功、奉献社会”的风气,使员工和企业永保竞争力,形成“人人勤学习,个个想成才”的学习局面。
开展大学圆梦活动。支持一线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来实现“大学梦”。集团所属广深高速公路皇岗收费站被称为“公路边的大学校园”,该站从新员工入职开始,就关注员工的学业情况和学习需求,并尽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近年来,该站共有30多人通过自学取得了专科以上学历,成为集团系统拥有最多在读大学生的收费站。
开展收费员技能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拓展高速公路一线收费员工的发展空间,在广东省总工会的支持下,从2005年开始集团收费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被纳入广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范围。一大批收费业务明星先后走上前台,展
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技能竞赛成为高技能专业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有效途径。集团所属广清高速公路公司收费员胡海霞在首届技能竞赛中夺冠,被授予“省技术能手”“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并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三尺岗亭中升起的一颗闪亮明星。
开展岗位练兵成才活动。通过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以及“省十项劳动竞赛”等活动,引导一线员工干中比、比中学、学中干。集团所属虎门大桥公司收费员官振佑,在本职岗位上练就了一身绝活,不仅能快速判别车型,还总结出了“望、听、问、切、验”假钞识别法和数钱找零的“十字交叉法”,2006年10月就创下了连续收费7000万元无差错纪录,先后被团中央、交通部联合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等荣誉称号。
打造“工作乐园”,为员工创设快乐工作氛围。坚持“阳光生活、阳光工作”理念,集团全面推进“工作乐园”工程活动,营造“快乐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实现高速公路一线员工体面工作、开心生活。
开展“阳光生活,阳光工作”主题教育。广泛运用员工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教育形式,帮助一线员工树立“阳光生活、阳光工作”理念,开心工作、开心生活。集团所属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公司通过开展“每季一片、每季一课、每季一互动”活动,每季度组织员工观看《雷锋》《焦裕禄》《服务礼仪》《辉煌——省交通集团成立十周年纪录片》等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影片,教育启迪员工;每季度邀请专家学者或企业高中层领导向员工讲授阳光工作理念和实践经验;每季度就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互动座谈,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阳光工作理念。
开展“阳光之路、阳光服务”活动。2005年以来,集团每年定期举办以“阳光之路,阳光服务”为主题的文明服务月活动,所属各高速公路营运企业一线员工以顾客为中心提供阳光服务,企业以一线员工为中心提供阳光服务,向社会展示文明服务、为民服务新形象。集团所属广韶高速公路公司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向日葵”服务文化,让顾客像“太阳”一样照耀企业蓬勃生长,让企业像“向日葵”围绕太阳一样为顾客提供贴心服务,实现了“一流的专业化营运管理”目标,该服务文化荣获第十三届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开展“三亮三比”活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三亮(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三比(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活动,文明服务,情暖司乘。在各收费站悬挂服务标准和承诺匾牌,公布监督电话,发放服务卡,接受社会监督,提升服务形象;通过佩戴党徽、团徽、文明服务绶带以及在服务窗口悬挂工号牌等形式,多渠道亮身份、多方位树形象,为民服务,方便群众。同时,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通过日检查、月考核、年评优的考核方法,评选“服务之星”“文明班组”,并将他们的工作特色、亮点张贴在宣传栏上,鼓励和鞭策一线员工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以真心、用真情为司乘人员真诚服务,让收费站成为为民服务的温馨窗口、便民窗口和交通行业的形象窗口。
启 示
广东交通集团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实践探索对国有企业做好做强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坚持相融互进原则,以党建创新助推企业生产经营。集团党委坚持“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建活力在基层”的理念,无论单位、基层项目大小,人员多少,全部做到了党组织100%全覆盖。在党建工作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和节点任务,科学合理安排党建工作,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抓、成果同获”。每年围绕中心工作,自选党建主题活动,组建创先争优党员“先锋队”,并根据工作进展和阶段重点,及时调整分配人员,形成干事创业的整体合力,以党建创新推进企业经营生产,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组织统一、理念同
一、步调合一,实实在在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
坚持“一线工作法”,打造“服务型党组织”。集团党委及各级党组织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工作制度,全面贯彻落实“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的“一线工作法”。集团党委和所属各级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坚持把服务一线作为谋事之基、决策之要和成事之道,不仅身体力行深入基层一线、深入职工群众,听取职工群众的心声,了解企业发展实情,并积极采取基层驻点、现场办公等有效形式,坚持在一线解决调研、解决制约基层发展的实际困难、瓶颈问题以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真心实意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帮助基层发展清除阻碍,真正做到将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打造凝聚力强、服务意识浓、组织作用发挥好的服务型党组织。
坚持发挥“三种优势”,准确把握党建工作着力点。党建工作中,集团党委立足国企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三种优势,即集团党委的政治优势、党支部的针对性优势和党员的先进性优势,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推动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正能量。集团党委和直属各单位党委主动发挥上级党委的政治领导、服务指导作用,定基调,谋思路,不断创新组织管理的模式,增强党建活动的效果;各级党组织因地制宜,有效整合和发动全线参建单位党组织的力量,以项目建设为主战场,搭建平台,积极作为,有步骤、有计划地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各级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主心骨”“领头雁”作用,以个人的才干和热情感染、激励和带领广大党员切实履行职责,有效推动工作。党员作为组织培养的先进分子,在各项工作中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群众,以无声的行动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中共中央党校国有企业改革创新调研组 汪彦 李春萍 李永刚李红梅卢旭东 李晓阳 张嘉俊;执笔人:卢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