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小结

时间:2019-05-13 16:4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 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 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小结》。

第一篇:2015 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小结

全国十佳课外辅导机构星火官网:www.xiexiebang.com

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

需要注意的问题:

1、若题目中问题为ABC∽DEF,则对应线段已经确定。

2、若题目中为ABC和(与)DEF相似,则没有确定对应线段,此时有 三种情况:

①、ABC∽DEF

②、ABC∽EFD

③、ABC∽FDE

3、若题目中为ABC和(与)DEF、并且有AD(或为90°),则确定了一条对应的线段,此时有二种情况:①、ABC∽DEF

②、ABC∽DFE 需要分类讨论上述的各种情况

例1.如图,在△ABC中,AB=10cm,BC=20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B点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4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问经过几秒钟,△PBQ与△ABC相似.

解题的步骤:①假设经过t时间后,两个三角形相似并求出满足要求的t的取值范围;(设t)

②用未知数t去表示相似边;(表示边长)

③根据假设列出相似的各种情况;(出相似)

④根据相似写出对应的相应线段比,并用各种已知量和未知数t列出分式方程;(解方程)

⑤验证t是否符合条件。全国十佳课外辅导机构星火官网:www.xiexiebang.com 例2.如图,∠ACB=∠ADC=90°,AC=三角形相似.,AD=2.问当AB的长为多少时,这两个直角

3、已知矩形ABCD,长BC=12cm,宽AB=8cm,P、Q分别是AB、BC上运动的两点.若P自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AB方向运动,同时,Q自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C方向运动,讨论若问题为以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DC相似?

4、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AD=2,AB=BC=8,CD=10. 全国十佳课外辅导机构星火官网:www.xiexiebang.com(1)求梯形ABCD的面积S;

(2)动点P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D⇒C方向,向点C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C⇒D⇒A方向,向点A运动,过点Q作QE⊥BC于点E.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目的地时整个运动随之结束,设运动时间为t秒.问: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得以P、A、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QE相似?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考题 全国十佳课外辅导机构星火官网:www.xiexiebang.com 1.如图在△ABC中,∠C=90°,BC=8cm,AC=6cm,点Q从B出发,沿BC方向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P从C出发,沿CA方向以1cm/s的速度移动.若Q、P分别同时从B、C出发,试探究经过多少秒后,以点C、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BA相似?

2.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D∥BC,∠A=90°,AB=7,AD=2,BC=3,试在腰AB上确定点P的位置,使得以P,A,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

第二篇: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对全章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2.利用基本图形结构的形成过程,掌握本章的重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定理.3.通过例题分析,系统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本章的主要概念、定理及数学方法.难点是灵活运用以上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掌握本章知识结构

具体内容见课本第258页内容提要.二、按照“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理解本章的基本图形的形成、变化及发展 过程,把握本章的两个重点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所对应的基本图形(如图5-123).要求:

(1)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推论证明比例式,会分线段成已知比;(2)对图5-123(a),(b)要求会用比例式证明两直线平行.2.相似三角形所对应的基本图形.(1)类比推广:从特殊到一般,如图5-124;

(2)从一般到特殊:如图5-125.要求:用对比的方法掌握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系统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 定方法和使用范围,尤其注意利用中间相似三角形的方法.3.熟悉一些常用的基本图形中的典型结论有助于探求解题思路.(1)在图5-125(a)中的相似三角形及相似比、面积比;

(2)在图5-125(b)中有公边共角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公边的平方等于两相似三角形落在一条直线上的两边之积;(3)在图5-125(d)中射影定理及面积关系等常用的乘积式.三、通过例题分析,系统总结本章常用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例1 已知:的值.分析:已知等比条件时常有以下几种求值方法:(1)设比值为k;(2)比例的基本性质;

(3)方程的思想,用其中一个字母表示其他字母.解法一 由则(a+b):(b-c)=25:3.,得a:b=2:3,b:c=5:4,即a:b:c=10:15:12.设a=10k,b=15k,c=12k, 解法二 ∵

∴, ∴ 解法三 ∵,∴a=, ∴

例2 已知:如图5-126(a),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交于O点,过O作EF∥BC,分别交AB,DC于E,F.求证:(1)OE=OF;(2);(3)若MN为梯形中位线,求证AF∥MC.分析:

(1)利用比例证明两线段相等的方法.①若,a=c(或b=d或a=b),则b=d(或a=c或c=d);

②若,则a=b(只适用于线段,对实数不成立);

③若,a=a′,b=b′,c=c′,则d=d′.(2)利用平行线证明比例式及换中间比的方法.(3)证明时,可将其转化为“”类型后:

①化为直接求出各比值,或可用中间比求出各比值再相加,证明比值的和为1;

②直接通分或移项转化为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4)可用分析法证明第(3)题,并延长两腰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延长BA,CD交于S,AF∥MC

∴ AF∥MC成立.(5)用运动的观点将问题进行推广.若直线EF平行移动后不过点O,分别交AB,BD,AC,CD于E,O1,O2,F,如图5-126(b),O1F 与O2F是否相等?为什么?(6)其它常用的推广问题的方法有: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等.例3 已知:如图5-127,在ΔABC中,AB=AC,D为BC中点,DE⊥AC于E,F为DE中点,BE交AD于N,AF交BE于M.求证:AF⊥BE.分析:

(1)分解基本图形探求解题思路.(2)总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角相等,进一步证明两直线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等)的方法,利用ΔADE∽ΔDCE得到

结合中点定义得到得到AF⊥BE.,结合∠3=∠C,得到ΔBEC∽ΔAFD,因此∠1=∠2.进一步可

(3)总结证明四条线段成比例的常用方法:①比例的定义;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③ 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④直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⑤利用中间比等量代换;⑥利用面 积关系.例4 已知:如图5-128,RtΔABC中,∠ACB=90°,CD⊥AB于D,DE⊥AC于E,DF⊥BC于F.求证:(1)CD3=AAE·BF·AB;(2)BC2:AC2=CE:EA;(3)BC3:AC3=BF:AE.分析:

(1)掌握基本图形“RtΔABC,∠C=90°,CD⊥AB于D”中的常用结论.①勾股定理:AC+BC=AB.②面积公式:AC·BC=AB·CD.③三个比例中项:AC=AD·AB,BC=BD·BA,CD=DA·DB.2

22222

(2)灵活运用以上结论,并掌握恒等变形的各种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途径,如等式 两边都乘或除以某项,都平方、立方,或两等式相乘等.(3)学习三类问题的常见的思考方法,并熟悉常用的恒等变形方法.①证明a型:先得到a=bc型,再两边乘方,求出a来,进行化简(证法一).或在a=bc两边乘以同一线段a,再进行化简(证法二).②证明a:b=c:d型问题的常用方法: 22

3242(ⅰ)先证,再利用中间比证明(ⅱ)先证再两边平方:,然后设法将右边降次,得

(ⅲ)先分别求出,两式相乘得,再将右边化简.③证明a3:b3=c:d型问题的常用方法:

(ⅰ)先用有关定理求出,再通过代换变形实现;

(ⅱ)先证,两边平方或立方,再通过代换实现;

(ⅲ)先分别求出第(1)题:

证法一 ∵ CD=AD·BD, 2,然后相乘并化简:

∴ CD=AD·BD=(AE·AC)·(BF·BC)=(AE·BF)(AC·BC)

=(AE·BF)·(AB·CD).422证法二 ∵ CD=AD·BD,CD=2

∴ CD=AD·BD·3=

=AE·BF·AB.第(2)题:

证法一 ∵,利用ΔBDF∽ΔDAE,证得,命 题得证.证法二 由证法三 ∵ ΔBCD∽ΔCAD,∴(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 DE∥BC,∴第(3)题: ,∴

证法一 ∵, ∴,∴

证法二: ΔADC∽ΔCDB,∴

∴·

证法三 ∵, ∴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学生思考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章重点内容及基本图形.2.本章重要的解题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课本第261~265页复习题五中选取.补充题:

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已知:如图5-129,在RtΔABC,中∠ACB=90°,E为AB上一点,过E作ED∥BC交AC于D,过D作DF⊥AC交AB于F.若EF:FB=2:1,ED=2,CD=,求FB的长.(答:2)

2.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如图5-130,在ΔABC,中∠C=60°,AD,BE是ΔABC的高,DF为ΔABD的中线.求证:DE=DF.(提示:证明ΔCDE∽ΔCAB,得到.)3.已知:如图5-131,ΔABC内一点O,过O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DE∥BC,FG∥AB,HK∥AC.求证:

(1)

(2)设SΔOEF=S1,SΔODH=S2,SΔOGK=S3,SΔABC=S.则4.构造相似三角形来解决问题.(1)已知:如图5-132,ΔABC中,点E为BC中点,点D在AC上,AC=1,∠BAC=60°∠ABC=

100°,∠DEC=80°.求SΔABC+2SΔCDE;(答:)(提示:延长AB至F,使F=AC.作∠BCF平分线交AF于G.—

(2)已知:如图5-133,在ΔABC中,∠A:∠B:∠C=1:2:4.求证:.(提示:把变形为,进一步变形为.设法

构造相似三角形,使其对应边的比分别为,作AE=AC,交BC延长线于E,延长AB至D,使BD=AC.)

5.构造基本图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已知:如图5-134,ΔABC的三边BC,CA,AB上有点D,E,F.若AD,BE,CF三线交于一点O.求证:.(塞瓦定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需用1课时完成.本节例2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四)中出现过,如果学生已经掌握,教师可在这节复习课中选 取补充题2或其它题目说明利用比例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第三篇:三角形相似说课稿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五个方面阐述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3.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4.学情分析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5.教学准备

教师: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

三、说教学程序

(一)类比研究,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生:已经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别条件。师:那么我们今天该研究什么了? 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

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生:面积比问题。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三)拓展研究,形成策略,回归生活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拓展研究二:由相似三角形研究拓展到相似多边形研究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拓展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五边形研究过程)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进而拓展到:相似多边形中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等。

(四)操作应用,形成技能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00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形成技能

(五)习题拓展,发展能力 自己写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第四篇:《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范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师版初中三年级数学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下面,我分以下几个部分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价分析”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对于相似三角形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平面几何中两个封闭图形关系研究的进一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数学“相似形”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特性,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全面研究。它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这些性质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学会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学习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这为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识别三角形全等的知识,通过类比,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方法,能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类比学习,树立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先实验后归纳再推理强化学生“实践出真知”的求知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因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解决与相似三角形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根据教学目标我设置了本节的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高效,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反馈测试展开教学,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体会。

六、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其本质属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七、设计思想。

在本节课设计中,从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讨论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是个性思维得到发展。

在本节的学习中,采用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得出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外 ,对应边上的高线、对应边上的中线、对应边上的角平分线也是成比例的,都等于相似比,通过进一步探讨还得出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同时对得到的知识加以运用,配备了巩固练习,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并适时与学生沟通,营造亲切、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认知发展。

八、教学程序。

1、明确目标,重点、难点,为学生指明方向避免盲目性。

2。知识链接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类比思想学习新知。

3、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4、巩固练习检验学生对所学知知识掌握情况。

5、归纳小结 知识的再现 梳理知识。

6、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九、评价分析。

今天这节课主要是对数学学科“学案导学”这种新知教学模式进行一次尝试,也是对从细节入手,打造优质高效数学课堂的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也很多,这为我们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经验。我认为这节课比较理想的方面有: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比较恰当合理。

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手段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在探究上主要是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因为学生提前有预习,也是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把预习情况在小组汇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高效。在交流中达成共识。然后以小组汇报形式展示,检验学生对一个探究问题的掌握情况,收到良好效果。探究二以个人展示为主。

分别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证明过程,探究一作为基础,所以探究二的推理过程就很容易;探究三采用的方法是先自主思考,然后再小组中研讨,学生板演的形式来完成。因为探究三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我通过学生的反应和表情发现一部分学生有障碍,所以我及时安排了这次探究。三个探究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体现了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只是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

2、教学目标基本得到落实。

一节课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落实好教学目标,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是为落实目标来服务的,通过本节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平方,这几条性质掌握比较好,在探索这几条性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感到了新知的产生过程,这为掌握新知奠定了基础,通过巩固训练,也可以反应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基本掌握。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在课堂上紧紧抓住重点层层展开教学,通过观察猜想,测量验证和推理论证得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参与进来。差生不再是旁观者。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去探索新知和获取新知。通过复习中的第一个和第四个,学生就有了思想准备。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类似。全等与相似明显区别就是全等对应边相等,相似对应成比例,学生在探究的几个问题上就类比全等的性质去研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进而突破难点。

4、分层教学,体现比较明显。

分层教学时我校的一个教学特色,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既得让尖子生吃得饱,又得让差生吃得好,所以我把班级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组长为1号,其他成员是按数学成绩的高低编号2——7号,本节课的复习几个问题是各组的5,6,7号同学展示,这是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是他们应该掌握的内容,通过展示,基本掌握探究1是各组代表展示,探究2是各组3、4号同学展示,探究3是各组的2号同学展示。习题最后一题是1号同学展示,在研究过程中,组长组织一一汇报自己的想法,小组中评价达成共识。作业设置有必做题、选做题、备选题也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置的,也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人人获得不同的提高。

5、合作学习效果明显。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非常优秀,讨论气氛浓厚,每个个体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展示自己想法,个别小组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展示可以发现研讨具有实效性。

6、学生活动比较好。

我觉得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比较多,活动的次数比较多,比如举手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本节课安排了3次典型的学生活动,小组活动参与意识比较强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发挥了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个性思维得到发展。时时与学生沟通,营造亲切、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认知发展。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每个探究结束后,只是口头总结,应该做几张幻灯片,显示在大屏幕上,这样效果会更好。

2、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学生小组人员过多,不宜全面交流,会影响学习效果。

3、课堂上有几个生成问题。第一个是在证明相似三角形比等于相似比平方时,我随机留了一名同学讲解,讲得很好,第二个是没想到在练习3题中,学生能提出各种解法。第5题上没想到有同学提出了另一种解法,这样就冲击了我后面的小结中预设时间,本来想找几个同学说,我还有个总结,后面时间有点紧。

4、由于紧张原因,在放映幻灯片中有几处错误,如讲完性质时总结,本来应由学生总结,但我一放时都放了出来。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与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是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斩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几何中理性思维的思想。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和相似比约概念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二、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约自学才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约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看我国国旗,国旗上约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是相似图形。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是相似三角形,准备分四个步骤进行。

1.关于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学习,是从实践中总结得出定义的两个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我准备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引入,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具有三角形中位线的三角形,然后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各角有什么关系?各边有什么关系?再格中位线所在约直线上下平移进行观察,想一想怎么回答。学生容易由学过的知识得出: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最后指明具有这两个特性的两个三角形就叫做相似三角形。这一段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并逐步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能力。将所截得的三角形移出记为△ABC,原三角形记为△A'B'C'。因此,如果有:

∠A=∠A',∠B=∠B',∠C=∠C',

那么△ABC与△A'B'C'是相似的。以此来加强两个三角形相似定义的认识。

2.关于用相似符号“∽”来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考虑与全等三角形的全等符号“≌”表示相类比引入。全等符号“≌”可看成由形状相同的符号“∽”和大小相等的符号“=”所合成,而相似形只是形状相同,所以只用符号“∽”表示,这样的讲法是格数学符号形象化了。学生会比较容易记住,是否可以,请同行们提意见。必须注意:用相似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例如,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其顶点D与A对应,E与B对应,F和C对应,就应写成△ABC∽△DEF,而不能任意写成△ABC∽△FDE。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问题,在以后的解题中常常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根据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可知: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达成比例。在由相似来判断它们的对应角及对应边时,如果其对应项点是按对应位置书写的,那么这个判断就准确而且迅速。如△ABC∽△DEF,则AB、BC、AC就分别与DE、EF、DF相对应,∠A、∠B、∠C就分别与∠D、∠E、∠F相对应。这样就可避免产生混乱和错误。对学生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时要有条理和方法。在判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及对应角时,还常用另外一种方法,即: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3.关于相似比的概念的教学,应向学生讲清: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顺序问题和对应问题。例如:△ABC∽△DEF,那么是△ABC与△DEF的相似比,而是指△DEF与△ABC的相似比,而这两相似比互为倒数。由此可说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等于l时约特殊情况。

4.在教学预备定理前,可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P215页例6的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对命题的引出,可以先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作出平行于其中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从而引出命题“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即如图,若DE∥ BC,则△ADE∽△ABC,然后分析命脉题的结论是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问学生:

当没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约定理的情况下,应考虑利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相似?如获至宝果用定义来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证?然后按教材内容给出证明。强调指出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为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位置不能写错。

因此我们可得(预备)定理: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启动学生自发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思维,以达知识目标。为了巩固本节保所学的知识,安排课本P224页练习1、2做为课堂练习,之后进行提问与调板,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最后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注意点。小结之后布置作业和预习。

第五篇:三角形相似说课稿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将分三大部分进行: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五个方面阐述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在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达到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从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相似三角形可看作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也可看成是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另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也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有效工具。从新课程对几何部分的编写来看,几何知识的结论较之老教材已经大为减少,教材首要关注的不是掌握多少几何知识的结论,相对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从这个角度上说,不论是全等还是相似,教材只是将它们作为训练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有效素材而已,正因为此,本节课应重视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探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及研究方法,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策略,同时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及有条理地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3.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①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②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有条理的表达。4.学情分析

从七上开始到现在,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探究活动,尤其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合情推理的经验与能力,这是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学习内容的一个有利条件。

大家知道,源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对相似形的性质一无所知的,而是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

5.教学准备

教师:直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必要的学习用具

二、说教学策略

从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方面阐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我打算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一是从知识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结合知识的生长点拓展延伸、合理整合、组织教学;二是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本能体验感受相似形的一系列性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力图将这两条线索有机融合,行成完整的教学体系。采取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拓展研究方法等。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类比研究,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往对全等三角形的研究过程,大家会发现,我们对一个几何对象的研究,往往从定义、判定和性质三方面进行。类似的我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相似形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生:已经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别条件。师:那么我们今天该研究什么了? 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设计意图:

从几何对象研究的大背景出发,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的基本途径。从而让学生自然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提出问题,感受价值,探究解决

师:就你目前掌握的知识,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1-2条性质吗?并说明你的依据。生: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对于相似三角形而言,边和角的性质我们已经得到,除边角外你认为还有哪些量之间的性质值得我们研究呢? 设计意图: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此处设问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希望学生能提出周长、面积、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甚至于我更希望学生能提出所有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估计学生能提出这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如果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如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等),就说明他的生活经验的直觉已经在起作用了。如果学生提不出这些问题,说明他的生活直觉经验还没有得到激发,我可以利用前面提到的放大镜问题、大小两幅地图问题等逐步启发,激发学生的一些源自生活化的思考,从而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完成对它们的研究,所以我们从中挑出一部分内容先行研究。比如我们来研究周长之比,面积之比,对应高之比的问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的素材:

给形状相同且对应边之比为1:2的两块标牌的表面涂漆。如果小标牌用漆半听,那么大标牌用漆多少听?

师:(1)猜想用多少听油漆?(2)这个实际问题与我们刚才的什么问题有着直接关联? 生:可能猜半听、1听、2听、4听等。同时学生能感受到这是与相似三角形面积有关的问题。设计意图:从学习心理学来说,如果能知道自己将要研究的知识的应用价值,则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与研究热情。师:同学们的猜测到底谁的对呢?请允许老师在这儿先卖个关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对下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结论。

情境一:如图,ΔABC∽ΔDEF,且相似比为2:1,DE、EF、FD三边的长度分别为4,5,6。(1)请你求出ΔABC的周长(学生只能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ΔABC的三边长,然后求其周长)

(2)如果ΔDEF的周长为20,则ΔABC的周长是多少?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得到相似三角形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

(3)如果ΔABC∽ΔDEF,相似比为k:1,且ΔDEF三边长分别用d、e、f表示,求ΔABC与ΔDEF的周长之比。

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情境二:

师: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问题研究完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内容了? 生:面积比问题。师:那么对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问题你打算怎样进行研究?请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给出一个研究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设计意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从未见过的新情境、新课题。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向与策略远比研究问题本身更有价值。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选择错误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确定研究问题基本思路的能力也是我们向学生渗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研究,我认为让学生探索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走向与策略远比解题的结论与过程更有价值。

(师)在学生交流的基本研究方向与策略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活动,作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高,通过相似三角形对应部分三角形相似的研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的结论。进而解决“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问题。体现教材整合。

(三)拓展研究,形成策略,回归生活

拓展研究一: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等于相似比,类比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性质;(留待下节课研究,具体过程略)拓展研究二:由相似三角形研究拓展到相似多边形研究

师: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那么这些结论对一般地相似多边形还成立吗?下面请大家结合相似五边形进行研究。

情境三:如图,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相似比为k,求其周长比与面积之比。说明:对于周长之比,可由学生自行研究得结论。对于面积之比问题,与前面一样,先由学生讨论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向与策略——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然后通过师生活动合作研究得结论。

拓展结论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结合相似五边形研究过程)

拓展结论2:相似多边形中对应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 相似多边形中对应对角线之比等于相似比;

进而拓展到:相似多边形中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等。

(四)操作应用,形成技能 2.在一张比例尺为1:2000的地图上,一块多边形地区的周长为72cm,面积为200cm2,求这个地区的实际周长和面积。设计意图:落实双基,形成技能

(五)习题拓展,发展能力 自己写 设计意图:将课本基本习题改造成发展学生能力的开放型问题研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价值。

(六)作业(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表扬,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下载2015 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 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相似三角形教案

    相似三角形 【基础知识精讲】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意义,会利用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能掌握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 2.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特殊......

    三角形相似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学设计 一、课题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选自2013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7.2.1,第1课时) 二、教材分析 1.内容要点 本节课让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来进一步......

    2018中考专题相似三角形

    相似形1.如图,△ABC和△ADE是有公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AE=90°,点P为射线BD,CE的交点.(1)求证:BD=CE;(2)若AB=2,AD=1,把△ADE绕点A旋转,当∠EAC=90°时,求PB的长;2.如图,直角△ABC......

    八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

    中考网 www.xiexiebang.com 章相似三角形小结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对全章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2.利用基本图形结构的形成过程,掌握本章的......

    动点问题、存在性问题小结

    动点问题和存在性问题小结训练 一、基础训练 1.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对称轴为X=﹣.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bc>0 B.a+b=0 C.2b+c>0 D.4a+c<2b 2.二次函数y=ax2+......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相似形与相似三角形基本概念:1.相似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我们称它们互为相似形。2.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1.......

    初中相似三角形模型汇总

    第一章:相似三角形模型汇总 模型一、A字型 1.A型(平行)条件:DE∥BC 求证:△ADE∽△ABC2.斜A型 (不平行) 条件:∠ADE=∠B求证:△ADE∽△ABC 模型二、X型(8字型) 1.8字型(平行)条件:A......

    《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

    《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