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全面开展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模版]
安徽:全面开展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
通讯员 刘逢春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11-13 04版:人事管理 版)
本报合肥讯(通讯员 刘逢春)今年以来,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开展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每月和每季度定期向社会发布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此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完善制度措施 建立监测体系
为了建立就业失业监测体系,2012年初,该省开始谋划,多次赴外省市学习调研,并召开工作协调会,听取省直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同年7月,该省印发健全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的通知,明确由省就业局负责全部五项内容的监测数据汇总、分析报告撰写和发布工作。各市均按照要求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经办机构、人员。
该省在建立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样本(监测点)过程中,以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监测为主,以企业和产业园区用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动态等项监测为辅,进而形成“一网五点”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实现点面结合、监测数据相互印证的动态监测。选定了200家人力资源市场、1000家各类型企业、160个行政村、30个产业园区,共计1390个监测样本(监测点),覆盖全省各地。各监测点每个月定时通过网络,直接上报各项就业失业动态数据。为进一步密切与各监测点的关系,各市还加强了对各监测点的业务指导工作,受到了监测单位的欢迎。
提高专业能力 确保监测质量
开发专用软件。委托软件公司开发出“安徽省就业失业动态监测网上直报系统”软件,并在使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需求,提高质量。
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聘请专家任教,培训全省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的经办人员,掌握监测信息采集和统计的方法,提高监测分析报告撰写能力和系统软件应用能力。在工作中,通过开设业务信息交流平台(QQ群)等方式,促进业务交流,促使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明确工作制度和流程。监测数据每月由市一级收集汇总,同时对汇总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撰写出月度、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报告;市级监测报告在当月28日前,报省就业局、本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向社会公布。
建立工作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为了确保就业失业监测工作的质量,促进各市在监测分析工作中争先进位,建立工作评价体系和月考核、季通报制度。对省辖各市监测数据采集和汇总的完整准确性、信息分析的专业合理性、上报和处理的时效性,实行量化考核、星级评定和结果全省通报。此举,使得监测报告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得到了逐步提高。
立足公共服务 发挥社会效益
目前,该省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逐步向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迈进。每个月、季形成的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月、季度分析报告,成为各级领导了解当前全省就业工作状况,分析研判就业形势的科学依据。此外,该省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季度分析报告定时向社会发布,成为求职者选择职业、职业培训机构确定培训项目、企业确定投资定位和人员招录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篇:霍市严格失业动态监测 为稳定就业保驾护航
霍市严格失业动态监测 为稳定就业保驾护航
近年来,霍林郭勒市积极开展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组织深入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用工状况调查,及时、准确掌握监测企业岗位增减情况,有效预防、控制和调节失业,千方百计采取措施确保就业局势的稳定,为分析判断霍林郭勒地区就业失业形式提供信息支持。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本市代表性行业、企业。霍林郭勒市就业局结合本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选择本市支柱行业和居民服务业,特别是占有较大比重的采掘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重点行业作为监测对象。确定监测企业的原则是:单位用工达到一定规模、市场化程度高、受经济结构调整或国家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等影响因素,可能出现从业人员增减变化的企业。最终选取了霍煤集团、泰丰公路等16家市场化程度较高、规模以上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作为监测目标。霍林郭勒市积极实施稳就业、促发展、保民生的就业政策,对最具代表性14家企业的用工情况、职工待岗情况及就业岗位增减变化情况等进行实时追踪,在全市建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
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参加失业动态监测培训班。作为通辽市重点监测旗县之一,霍林郭勒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严格的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组建动态监测群,及时协调各监测单位,定期组织参加“失业动态监测工作业务培训班”,对负责失业动态监测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通过每月统计企业岗位人数变动情况,客观准确反映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市就业现状,认真把握工作要求,准确掌握工作原则,及时制定切实有效稳定就业岗位、调控失业率的政策措施。
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失业动态监测联络员制度。为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霍林郭勒市全面部署、积极推进,指定专人为失业动态监测联络员,负责本市失业动态监测工作。联络员分为两层,其中,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联络员主要职责有:
(一)充分利用动态监测群及电话通讯设施,做好与监测企业的沟通协调,督促本市各监测企业每月25日按时做好数据上报工作
(二)为上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和本市监测企业搭建桥梁,协助双方做好信息工作的上传与下达,确保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做到好处。动态监测企业联络员的主要职责有:
(一)如实、准确填报报表,建立严格动态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二)按时、定期上报数据,在每月25号将本企业用工人员名单及人员增减情况上报至通辽市本级。
提供资金支持,拨付再就业专项资金补贴企业。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对企业岗位变化情况进行实时跟踪调查,是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的重要目标性工作,是加快建立失业预警制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更好地把握经济形势变化对就失业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调控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7月初,霍林郭勒市为14家动态监测企业发放8000元交通培训费补贴,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第三篇:巴彦淖尔市就业局2014年一季度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分析
巴彦淖尔市就业局2014年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分析 巴彦淖尔市2014年失业动态监测企业数由2013年的60家增至120家,监测企业的扩面增强了监测数据的覆盖性。2014年全市120家监测企业样本是根据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市场化程度高低而选取,监测样本涵盖了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11个行业,按监测企业性质分类覆盖了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监测企业样本的选取客观反映了我市行业、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做到了科学和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
2014年一季度全市 120家家备案监测企业认真开展了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全面、及时、准确上报统计数据,根据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市120家重点监测企业人员1月份监测岗位数为40720人,3月末监测岗位数为42463人,1-3月岗位总增加3110人,减少1367人,岗位变化净增1743人,岗位变化数量占比为1.39%。监测数据显示120家监测企业岗位用工呈上升趋势,但部分企业经济性裁员、产业结构调整裁员现象也存在。
失业保险科信息报送: 尤敏
第四篇:关于动态掌握就业失业信息的意见建议
关于动态掌握就业失业信息的意见建议就业失业问题是关乎我县经济发展及民生的重要问题,动态掌握就业失业信息首先应当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定期巡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密切关注企业动向和职工变化趋势。其次在全县开展建立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
一、充分认识做好建立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是实施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的基础性工作,对更好地把握经济波动期失业变化的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调控失业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的长远举措。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给就业再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收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变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变动等信息,为政府制定预防和调控失业政策措施,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具有现实意义。
二、加强组织领导,把建立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各社区及乡镇各重点监测点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尽快建立起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牵头部门和配合单位,把责任落到实处。各社区及乡镇要确定相应工作机构抓好这项工作,要选择好重点监测的行业、企业和农村,建立相关数据库,把各项基础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各社区和乡镇及重点监测点要按规定及时向我局报送监测报告。
三、做好“三个结合”,积极为企业和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一是将重点监测与开展就业服务“四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活动结合起来,为监测对象提供招聘服务、培训服务,及时传递就业信息。二是将重点监测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覆盖各种经济类型的就业失业登记等制度,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三是将重点监测与稳定就业形势结合起来,落实好对企业的降压减负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并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对策措施,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
四、建立重点监测报告制度的目标任务
选取一定数量的企业、农村,针对就业变化情况进行重点监测,为稳定就业局势,采取预防措施和调控失业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奠定基础。通过对因停业整顿、经济性裁员、停产、半停产、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企业转产或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造成从业人员减少状况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经济波动期内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通过对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困难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和外出就业情况;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重点监测,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情况。
五、、建立重点监测报告制度的原则
各社区及乡镇应当按照“尽快启动、力求简便;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梯次扩展,逐步完善”的原则,立即部署和启动建立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工作。在确定监测企业时,要在本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总量中有代表性的行业中进行选择,所收集的数据能客观反映所选择行业、企业的情况,同时要与其他相关统计数据相互加以印证。在确定监测农村时,要选择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人员外出就业较为集中的村,监测对象在本地有代表性。
六、完善重点监测工作机制
(一)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建立健全全县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制度建设并组织实施;负责收集、整理全县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相关数据,汇总分析各社区及乡镇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明确牵头部门,确定工作职能,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工作。
(二)建立联络员制度。各社区及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应确定一名就业、失业动态重点监测工作联络人员,具体负责协调此项工作,保证联系渠道畅通。
(三)建立监测对象替换制度。在监测期内,所确定的重点监测企业和村,在两个月内,岗位无明显流失,农民工无明显返乡,富余劳动力无新增情况,可报县劳动保障局同意后,从重点监测对象中排除,重新按监测对象要求确定监测对象。监测对象替换后,须在监测报告和统计报表中说明。
第五篇:全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全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部署要求,认真总结2021年以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做法、经验,深入查摆问题、认真剖析原因,进一步完善“五抓五化”举措,着力提升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全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一)抓机制建设,推动工作标准化。
一是建立监测范围调整机制。每年初在充分调研和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物价指数变化、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农村低保标准,确定监测范围,目前正在研究确定2022年监测范围。二是完善暗访调研机制。组建暗访调研人员库,实行常态化暗访和定期调研,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强化督促指导、压实工作责任。三是建立联系服务县区制度。上级领导分别负责联系1个县(区),加强政策解读、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有力推动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抓走访排查,推动监测网格化。
我市于2021年推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化管理,按照地缘相近、居住相邻、适宜管理的原则,组建基层网格万余个,遴选村民小组长、农村党员、乡贤人士、创业致富带头人等网格员万余人。今年继续采取统筹整合基层网格、建立网格员轮训制度、因地制宜落实网格员报酬、编写网格化监测工作手册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监测,大力提升基层网格员能力。(三)抓部门协同,推动预警联动化。
一是建立部门联络员制度。市直相关部门分别确定一个分管领导、业务科室专门负责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并明确数名分管领导、联络员,加强日常工作对接,重大事项及时会商,发现问题集体研判。二是完善关键信息实时推进和部门数据定期比对机制。三是完善“五防”机制。针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带动断链、失业、家庭变故五类风险,加强部门会商(一般问题由各部门联络员会商、重大问题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会商),坚持提前预警、提前介入、提前干预,落实帮扶措施,有效防范各类返贫致贫风险。
(四)抓政策落实,推动帮扶精准化。
明确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可用于监测对象帮扶,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针对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发展能力和实际需求,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统一印制使用“帮扶手册”,用足用好用准现行政策,提高帮扶措施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抓系统建设,推动管理智能化。
一是强化数据支撑。充分利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智能化管理,实现发现、预警、帮扶、退出全过程监测管理。二是加强智能化研判。对预警信息分级处置,畅通线上线下申报方式,认真落实农户书面申请、手机APP等多渠道申请模式,创新推行“一码申报”,在接到农户申请后第一时间安排核查,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监测对象管理。三是加强智能化调度。对申报农户的核实情况、处理进度进行实时跟踪调度,并根据返贫致贫风险和农户家庭情况,对帮扶措施的精准性、落实进度进行智能化提醒。四是加强智能化监管。按照从干部用向干部群众一起用转变的思路,开发脱贫户和监测户“一户一码”,通过帮扶对象二维码,展现该户基本情况和帮扶措施,实现双向监督。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是强化动态监测帮扶。加强县镇村组四级网格管理,紧盯返贫高风险区域和人群,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二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全产业链思维,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加强衔接项目管理,确保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达八成以上。三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健全“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推广“三业一岗”就业帮扶模式,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