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3 17:4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蒋巨峰

2011年1月18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强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纳入国家规划的项目完工92%、概算总投资完成90%。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6898.6亿元,增长1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1亿元,增长3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2亿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4.7亿元,增长18.7%;新增城镇就业7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增长1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人口自然增长率2.96‰。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洪涝灾害和低温雨雪冰冻、攀枝花-会理地震、遂宁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我们把握先机、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四川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我们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初步统计,2005年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增加1.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从8721元增加 到超过205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2.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1.2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9%。“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抗震救灾创造了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把抗震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组织动员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从废墟中抢救群众83988名,免费医治伤病员400余万人次。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震后10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100天完成1200多万房屋损毁群众的过渡安置。奋力抢通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成功处置唐家山堰塞湖等113座堰塞湖、1997座震损水库,及时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2969处。切实加强卫生防疫,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好干部群众心理抚慰工作。连续开展“暖冬行动”,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妥善化解地震灾害带来的各种矛盾,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科学编制重建规划,严格依法重建,统筹各方力量,强化群众主体,做好援建保障,中央“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如期实现。突出民生优先,农房重建于2010年春节前后全面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于2010年5月底基本完成;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分别完工96%、90.2%;扎实做好因灾失业失地人员就业、耕地损毁农民安置、地震伤残人员后续治疗康复和因灾“三孤”人员生活安排等工作;再生育服务工作成效明显,已出生婴儿2739名。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根本性改善;38个重点重建城镇中汶川、北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镇等37个城镇形成主体功能,安县高川乡重建加快推进;灾区产业实现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超过震前水平;灾区生态加快修复,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文化重建和精神家园建设扎实推进。对口支援省市、中央部委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各界援建项目基本完成,港澳援助项目顺利推进。重建项目质量、资金和施工安全得到保障,重建规划和工程建设质量经受住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考验。

灾区发展振兴步伐加快。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灾区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和地质灾害治理上来,编制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推动灾区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新批准设立5个省级开发区,灾区现代农业聚集区和绿色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帮助176.5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对特殊困难群体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帮助36万灾区群众脱贫致富。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041个、避险搬迁27473户。管好用好维护好重建设施,最 大限度地发挥效益。积极推动与对口支援省市的长效合作,加快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灾区发展后劲增强。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启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交通枢纽骨干框架已经奠定。五年累计开工铁路项目25个,在建里程近3000公里,营运里程达到3547公里;开工高速公路项目34个,在建里程321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2681公里;康定机场、双流机场二跑道建成投入使用;泸州港二期建成投运,宜宾港开港试营运,全省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万标箱。建成农村公路12.7万公里。新开工大中型水利工程17个、建成4个,新增有效灌面24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50万亩。瀑布沟水电站竣工投产,全省电力装机规模净增2000多万千瓦,达到4232万千瓦;四川盆地天然气生产能力净增160亿立方米,达到210亿立方米。

产业发展跨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发展“7+3”产业。扎实推进“1525工程”,成都电子信息及汽车制造、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新增了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一批区域性商贸中心加快建设,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逐步推行。金融服务能力增强,新引进金融机构65家;2010年末全省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是2005年的3倍和2.8倍,全年保费收入是2005年的4倍,五年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十五”时期的8.1倍。实施旅游“重振工程”,旅游业超过震前水平,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1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家。着力拓展城乡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促进消费政策,加快建设城乡现代流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3%。

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成都市获批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取得明显成效,省市梯级试点扎实推进。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33%提高到40.3%。五大经济区建设务实推进,启动成渝经济区“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制定实施藏区和彝区跨越式发展、巴中革命老区发展、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和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顺利推进。开展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17户国有控股、21户参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 56%,比200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四川发展及铁路、交通、能源、水务投资集团和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预算编制改革,实行预算执行中期评估,开展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完善。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能力增强,农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试点积极开展,证券、保险业务不断创新,融资担保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有效推进。积极推进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多种模式并存,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新格局。国有文艺院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活力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新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一批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和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四川。2005年到2010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从716.2亿元增加到5336.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从11亿美元增加到70.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47亿美元增加到327.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从6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在川落户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从111家增加到160家。成都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家批准建设。新增外国驻川领事机构4家、国际友城17对。外事、港澳台侨工作得到加强。

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建设力度加大。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投入,2010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251亿元,是2005年的2.6倍,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39.2%提高到43.2%。五年共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成果奖118项、授权专利82786件;国家创新型企业达到21家、高新技术企业1166家;军民结合产值从2005年的139.4亿元增加到1065亿元。实施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4件、中国名牌4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6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6个。我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可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3%、85%。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规划目标。深入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五年累计营造林418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退牧还草582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28.98%提高到34.82%。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观,人居环境状况较大改善。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明显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五年累计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85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大力推进民生工程,2010年“十项民生工程”投入940.1 亿元,比计划增加157.5亿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9.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4.6万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收入从2005年的722亿元增加到1757.9亿元。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1.4万、2065.9万、464.7万、583.8万和484.2万;新农保试点县增至67个,参保人数达649.3万。城镇和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54元、58元,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558万余人次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实施百姓安居工程,改善7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改造城镇棚户区及危旧房44万余户、农村危房11万余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63万口,新解决160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6.8万户牧民实现定居。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五年共解决499万人的贫困问题。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完成“普九”任务,整体实现“两基”目标。实施职教攻坚和“9+3”免费教育计划,中职在校生140万人,普高和中职在校生比例达到51:49。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21%提高到25%。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五年新增5649.4万人,受益人次1.37亿。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防治成效明显。孕产妇死亡率持续降低,婴儿死亡率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作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五年新建和改扩建县级文化馆58个、图书馆26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268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750个、农家书屋22300个,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新闻出版管理和服务不断改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扎实推进,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2%和97.3%。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所有乡镇通宽带。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川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十一届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人口普查顺利开展。认真做好第二轮修志、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科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不稳定隐患。建立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大力推进“平安四川”建设,全省治安秩序良好。切实做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相关安全保卫工作,藏区维稳、灾区维稳等工作有效开展。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得到加强。开展集中清理信访积案活动,信访总量不断下降。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价格监测和食品、药品等质量监管得到加强。

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实。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加大扶持力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国防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和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国防教育、信息动员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征兵工作、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和军烈属、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优待工作得到落实,国防后备力量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大幅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省人大、省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四川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向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的艰辛实践,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是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跨越发展;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立足四川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产业层次总体上较低、关联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保持投资持续增长面临大的压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度很大。我们将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绝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十二五”时期总体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 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我们面临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条件不断改善,统筹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甚至可能出现反复;我省还存在不少影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综观国内外形势,统揽全省大局,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发展。

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起草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明确“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纲要(草案)》提出了以下基本原则,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民生为本、共享发展。这五条原则,既是对我们“十一五”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围绕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纲要(草案)》从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改革开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勾画了新的五年跨越发展的美好图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基本形成。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0.8:39,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覆盖全省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6%,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持续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初步建成。

各位代表,确定上述目标任务,综合考虑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我们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发展新跨越,谱写四川“十二五”发展更为精彩的篇章!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的部署,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保持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认真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结构性减税等政策。积极争取并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省级财政拟安排超过100亿元资金用于新村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和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等重大民生、发展项目。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 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预算原则上零增长。注重政府性资金的统筹整合,发挥好政府性资金的放大效应。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保险资金直接投资、信托、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引导和指导企业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保险创新试点,促进涉农保险业务发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促进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万亿元。着力推进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成兰、成贵、兰渝、西成客专、成渝客专、成绵乐客专、成都至蒲江、巴达等铁路项目和成都地铁,力争开工雅安至康定、成昆铁路峨眉至攀枝花段、内江至毕节、丽江至攀枝花至昭通、广元至巴中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推进成自泸赤、巴南、成都第二绕城等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广陕、达陕、绵遂路绵阳段、广南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加快藏区“两路一隧”等国省干线改造,做好雅康、汶马等藏区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嘉陵江亭子口航电枢纽、渠江广安段航道和广安港、泸州港二期续建工程建设,开工岷江航电综合开发项目。加快成都航空枢纽和阿坝红原、稻城亚丁机场建设。大力实施一批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加大对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资。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创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增强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继续实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积极培育教育、文化娱乐、旅游、健身等消费热点。全面完成“村村农家店”建设,强化城市便民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网购网销”工程。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强价格监测,适时发布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合理引导消费。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启动编制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工作,建立健全价格临时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物价上涨情况,适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二、着力做强做大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启动“5785”战略工程,加快推进我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成德绵内广遂电子信息、成德资眉内宜泸饮料食品、成眉乐雅自泸宜遂南广达化工及新材料、攀西钒钛钢铁和三江流域特色资源5条万亿元产业带。加快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抓好什邡钼铜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川南煤气化中心、川东北清洁燃料等一批投资上百亿的重大工业项目,着力构建7个增加值超千亿元产业。加快“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产业布局调整,深入实施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着力打造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基地)。深入推进“两个带动”工程,构建龙头带动、专业化运作、“精特新配”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50个主营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3000亿元以上。引导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延伸产业链、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循环经济等路径,努力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煤电油气运以及资金等要素保障。

推进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投融资体系,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加强产学研结合、军民结合、科技金融结合,开展创新型企业、联盟、平台和示范市县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积极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抓好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快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技术攻关与创新、产业化培育与示范、重大产业创新发展“三大工程”,启动实施“611”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天府科技英才计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7+3”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域“塔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为重点,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发展区域金融市场,加快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和现代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深入实施“新五大旅游行动” 和“三年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旅游标准化示范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2100亿元。培育发展体育产业。健全服务业统计工作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监测。

三、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打造1000个万亩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区,深入推进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加强5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2个牧区畜牧业试点县建设,努力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推进25个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建设。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亭子口、小井沟、白岩滩等30座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武引二期、毗河供水一期、开茂水库等10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向家坝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要江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小微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快实施“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完成农村断头公路建设专项规划任务,基本解决农村断头公路的突出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5万口以上。

加快新村建设。加大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完成县域新村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村落。加强产业培育,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统筹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庭院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乡容村貌。

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深化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级试点,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镇将供水供气、信息网络等设施向农村延伸。以教育、医疗、文化和养老为重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 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四、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根据所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城镇功能定位,突出城镇特色,科学确定城镇布局,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大力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以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加快培育四大城市群,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将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整体布局,依托城镇发展产业、建设园区。加快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努力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中的“城市病”问题。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认真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22万套左右,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2万户左右,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化区域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互动发展。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围绕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加快编制并实施成都天府新区建设规划,启动一批重大项目,促进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加强川南经济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培育新的重要增长极。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启动实施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加大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全面实施藏区跨越式发展规划,继续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加强交通、水利、电力、城乡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凉山彝区跨越式发展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推进大小凉山3.08万户贫困群众搬迁工程和100个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编制实施川东北革命老区扶贫开发规划,推进秦巴山区(四川部分)连片扶贫开发。扎实做好库区移民等扶贫帮困工作。

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力度,积极开展省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试点。深化扩权强县试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抓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继续实施预算执行中期评估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全面推进以县级农村信用社为法人单位的股份制改造,探索以市(州)为单位组建统一法人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补偿机制,有序推进水电开发补偿机制试点。试行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探索建立高原、高寒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稳步推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制度。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开展创业服务,扶持自主创业,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人才、技术等突出问题。引导民营企业树立更高目标,转型创新、提高本领、做强做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把重点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推动更多的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狠抓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统筹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做好配套企业引进工作。力争引进国内省外资金60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90亿美元以上。加快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规划、积极争取梯次配置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加快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办好第十二届西博会。引导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发展。大力发展对外优势工程承包,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加快推进与周边省区合作,强化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和环渤海等区域合作。做好外事、港澳台侨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工作。

六、加强节能减排,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突出工业节能,严格控制“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继续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力推进总量减排,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强化工业污染防治,继续对列 入减排项目和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实行挂牌整治,在重点污染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工业集中区开展生态园区建设,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固体废物监管和危险废物处置,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重点小流域和湖库综合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着力打造环保模范区域和生态区域。抓好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重点生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深入推进退牧还草,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全面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突出重点区域造林,完成营造林600万亩。深入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治理沙化土地5万亩。扎实抓好石漠化治理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和模式,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集约开发利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七、继续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动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在确保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同时,启动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严格按照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查漏补缺,加大力度,加快完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工程竣工验收和决算审计,维护好管理好运营好各类重建设施。加强精神家园建设,着力打造“三基地一窗口”,生动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修复。编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治理规划、灾区生态恢复规划。健全群测群防、全民参与机制,完善临灾避险、预防避险措施,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尽快恢复灾区林草植被,加快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修复工程。大力推进清平、映秀、龙池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汛期前全面完成重建规划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任务。

全力推进灾区发展振兴。加快灾区产业发展,突出抓好灾区产业园区建设。抓好就业促进,落实就业困难人员扶持援助政策,建设创业中心、农民工返乡创 14 业园等创业平台。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工程,加快推进重灾区2516个贫困村整村建设。全面落实对口长效合作协议,巩固和扩大援建成果。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以民生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十项民生工程”计划安排资金840.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24.8亿元。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64万人,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促进工作。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不断壮大劳务经济。推进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新农保扩大试点,覆盖人数达到989万人,60周岁以上的农村低保对象免费纳入。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提高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水平,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做好流动人员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工作。加强基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加强孤儿保障和五保供养工作,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强化收入分配调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保证金等制度,确保职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通过落实政策补贴、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工伤人员待遇,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加大财政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加强税收征管,落实调节高收入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促进教育公平摆在重要位置,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高校加强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启动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对接产业发展需 15 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加快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一批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文艺院团改革和博文集团组建工作。积极开展文化服务配送工程。加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8000个农家书屋。加强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档案和古籍旧志抢救保护工作,实施大遗址成都片区保护工程,建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抓好“彝族火把节”申遗工作。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艺术创作生产滚动扶持计划。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启动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加快民族地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办好康巴卫视频道。加强新闻出版工作,依法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和侵权盗版行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体育事业。加快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和疾病防控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完善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做好艾滋病、结核病、大骨节病、包虫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以及职业病防控工作。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三项制度,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做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做好老龄工作,开展集中社会养老试点。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善体育设施。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确保藏区、灾区和全省社会大局稳定。深化“大调解”工作,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进“平安四川”创建活动,深入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扫黄打非行动,加大禁毒工作力度,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信访接待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做好行政复议、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应急管理网络平台,提升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严密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做好地震、气象、测绘、水文监测预报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社会化管理,推动宗教界的民主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继续开展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应急队伍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军队退役人员接收安置工作。加快人防指挥所、核心疏散基地等重点人防工程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扎实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软硬环境不断改善。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积极推进开放立法,共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9件,制定政府规章53件。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对3427种(类)违法行为细化了9675条处罚标准。启动部门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开展市县创建法治政府活动。“五五”普法深入开展。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全面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州)、非重灾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创新政府运行机制,按照财权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各层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重视在市场机制缺失或失灵的领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公共决策听取群众意见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集体审定及实施后评估制度。努力建设效能政府。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提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服务事项办理提速92.1%,现场办结率99.5%。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废止失效“红头文件”11.1万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1122项减少为486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范围不断扩大。政务调研、政府督查工作有效开展。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建立问责制度,实施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强化行政监督。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努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降低行政成本,行政成本性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8个百分点。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政府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滞后,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比较薄弱;一些工作落实还不够,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群众观念淡薄、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十二五”时期,我们将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根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努力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全面开展创建法治政府工作。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更加注重保护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开展省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工作,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全面规范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行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发挥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和省决策咨询委、社科联、社科院、行政学院等的作用,深入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加快实现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和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良性互动。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并联审批,严格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和“三项制度”。继续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加快电子政务大厅和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规范完善行政权力运行、重大决策部署、财政预算公开,提高透明度。强化权力运行监控,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和电子监察。推行行政效能问责,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统计管理和部门统计工作。

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反对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大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深化工程建设突出问题、“小金库”、公务用车问题以及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等专项治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为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在会议印发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第2页,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列表说明。

2、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一枢纽,即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即建设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三大区域性中心;四基地,即着力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3、“7+3”产业发展规划: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7个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现代生物等3个潜力产业发展规划。

4、“1525”工程:即到2012年,争取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5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25个。

5、大企业大集团“两个带动”工程:即通过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6、旅游重振工程“五大行动”:即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通过招大引强、线路统筹、信心重树、乡村旅游、质量强旅等五项措施,促进旅游经济恢复发展。

7、一极一轴一区块:一极,即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主要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市及资阳、遂宁、乐山的部分县(市、区);一轴,即成渝通道发展轴,主要包括自贡、宜宾、南充市及泸州、内江、乐山、遂宁、广安的部分县(市、区);一区块,即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主要包括达州市及广安、泸州、资阳、内江、遂宁的部分县(市、区)。

8、富民安康工程:2007年5月开始,省委、省政府决定以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加快发展、推进长治久安为目标取向,在甘孜州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实施“六为主”项目: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项目、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项目、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经济项目、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环境建设项目、以政权建设为主的社会稳定项目和以智力支持为主的对口支援项目。2008年4月,省委决定将范围扩展到整个藏区,包括甘孜、阿坝两州和凉山州的木里县。

9、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即牧民定居行动计划、“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10、2010年“十项民生工程”:即教育助学、劳动就业、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交通、环境整治、房屋建设、文化体育工程。

11、两免一补:即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教科书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2、职教攻坚计划:即从2008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主要内容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大体相当;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使高职高专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到2010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0万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600万人;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筹措资金100亿元,重点建设12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100个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中职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对农村特困、城镇低保、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家庭子女、退伍士兵、孤残学生和藏区中职学生免除学费。未来10年,我省将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13、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从2009年到2013年,在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每年组织藏区1万名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藏区发展职业教育,办好中职学校,使藏区中职学校年招生规模从不到3000人发展到4000人。

14、文化惠民工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项目。

15、广播电视“村村通”:即从2000年起,国家为解决农村和偏远山区农民看电视难,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地方财政配套为辅,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我省15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实现通广播电视。

16、西新工程:即从2000年起,为提高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程度,国家开始实施西新工程,后来又增加四川、青海等六省。

17、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指在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等事项出台或实施前,决策部门、政策建议部门、项目报建部门和改革牵头部门通过调研、座谈、听证、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评估,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隐患,确保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因决策不当而引发社会稳定风险。

18、大调解: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19、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即抓好一个教育(全民国防教育)、建强一支队伍(应急应战队伍)、建好一个基地(国防动员综合教育训练基地)、搭牢一个平台(国防动员信息指挥管理平台)、完善一个机制(国防动员机制)。

20、一主、三化、三加强:即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1、藏区“两路一隧”:即国道318线东俄洛至海子山段公路、国道317线甘孜段公路和雀儿山隧道。

22、村村农家店:即引导流通企业通过连锁方式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使标准化的农家店全面覆盖全省行政村。

23、“网购网销”工程:即主要依托“四川商情”电子商务综合平台,打造“商业零售、产业园区、企业集群”三位一体的新兴购销和消费模式,提升四川现代商贸流通业水平。

24、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即装备制造业、钒钛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纺织产业、轻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

25、“5785”战略工程:到2015年,全省培育5条万亿元产业带、7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产业、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基地)、50个主营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26、“611”计划:即60项关键技术、100个超10亿重点产品、10户百亿企业。

27、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从2009年开始,在省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省属企业和在川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四个领域,用5—10年的时间,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

28、天府科技英才计划:到2020年,培养、引进人才2万名,构建一支能代表我省科技发展水平的核心骨干队伍。

29、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从完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入手,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 21 基地建设项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为重点,率先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30、“塔尖”人才:围绕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油气化工、航空航天产业,持续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到2020年,在“塔尖”产业领域集聚100名国内科技领军人才、200名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500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50名高技能专家、40万名高技能人才,形成综合实力较强、国内领先的产业人才集群,打造“塔尖”产业人才品牌,引领“塔尖”产业发展。

31、新五大旅游行动:即地震灾区旅游培训行动、创建A级旅游景区指导行动、打造旅游产品行动、旅游宣传促销行动和旅游商品打造行动。

32、旅游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计划:从2010年起,旅游总收入3年新增1000亿、旅游投资及招商引资每年“双百亿工程”、A级旅游景区3年新增100个、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3年新增500家、旅游人才培养和培训、旅游线路统筹、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信息高地建设、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十大任务。

33、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会议明确,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使没有改造过的农村电网基本改造到位,并解决新的农村电网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全面取消县级供电企业“代管体制”,以省为单位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价目标,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34、新农村综合体:即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其他个体、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为成员,以一定的聚合空间为基础,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的地域空间形态,是一种大规模、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

35、农村清洁工程: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我省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60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动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饲料资源转化,集成组装推广各类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以达到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恶化现状的目的。

36、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即在我省大小凉山彝族聚居的13个县(区)组织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工作。13个县(区)包括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和乐山市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建设内容包括彝家新寨、社会 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毒品治理、公路交通、水利设施、特色产业、劳务培训和宣传文化10个方面。

37、彝家新寨:以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元,组织开展以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住房建设、村(寨)内公共服务建设、村(寨)内配套基础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村建设。

38、三基地一窗口:把重建后的灾区建设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39、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到2013年,采取以县为主,省、市(州)补助的办法投入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1200所,平均每年400所。

40、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即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以巩固、提高、发展为主题,以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到2020年,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主要指标与国民受教育水平力争基本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富有活力、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

4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互联网、卫星、电子政务外网、移动储存、光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将包括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医疗卫生、生活常识等在内的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输送到千家万户,充分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的精神需要。

42、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即基本实现1个村1个月放1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43、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即通过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对未通宽带的行政村实施接入能力建设,使之具备开展高速互联网服务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省“行政村通宽带”工程计划建设约1.2万个宽带接入站点,总投入约24亿元,力争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宽带目标。

44、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从2011年到2020年,在四川省60个民族县(含民族待遇县)实施卫生事业发展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行动、卫生体系建设行动和公共卫生强化行动。

45、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三项制度: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

46、两集中、两到位:即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将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47、三项制度:即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第二篇:(四川省)年壤塘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19 年 12 月 23 日在壤塘县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德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9 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一年,是壤塘发展历程上极为特殊、极为艰辛、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异常艰巨的脱贫攻坚和异常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在各方援建力量倾情帮助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锁定“五个关键”,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决战决胜“整县摘帽”,统筹推进发展民生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美丽壤巴拉家园”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坚持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立足深度贫困特征,运用超常理念,采取超常举措,投入超常力量,配置超常资

源,坚决打赢“整县摘帽”攻坚战。

脱贫基础全面夯实。坚持“弱鸟先飞”理念及状态,全面对标摸底,突出尕多乡、昔郎村等任务最重、摘帽最难的乡村,紧盯多人口、少劳力等特殊贫困家庭,聚焦生育秩序、户籍管理等重点难点,实施专项攻坚,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投入 4.23 亿元,建成水、电、路、通讯等 168 个基础项目。有序实施无房户清零、危房加固,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持续深化“控辍保学”,适龄儿童入学取得重大突破。扎实推进生育秩序整治,超生、非婚生育得到有效扭转。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包虫病、结核病等疾病,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贫困母亲、多人口、易返贫家庭等特殊群体,精准施策,不落下一户一人。圆满完成 6 个村 320 户 1472人的减贫任务。

脱贫能力全面增强。狠抓群众就业增收,开发公益性岗位 2818 个,开展驾驶、手工编织等实用技术培训 6533 人,引导群众参与工程自建、文化技艺传承、外出务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2954 人,人均增收超 3000 元。狠抓集体经济培育,开发紫土豆、黑木耳等特色产业,壮大造林合作社、联户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一村一品”雏形初显。狠抓内生动力提升,强化农民夜校教育、村规民约约束、表彰奖励等激励引导,跟进“歇帮机制”惩戒,广大农牧民群众醒起来了、动起来了、跟上来了。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2024)》,实施中壤塘镇、岗木达村试点,乡村振兴顺利起步。

脱贫力量全面汇聚。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扶贫体系,调整充实脱贫专班,常年投入 600 余名干部一线帮扶,“六个一”力量更加聚合,人人有责、担责、尽责的责任体系更加牢固。交通运输部、浙江温州、绵阳市、省卫健委、省科技厅、东方电气集团、各高校等援建力量,派驻干部人才 152人,投入 1.64 亿元,实施项目 159 个,强力助推脱贫进程。协作更加深入,消费扶贫达 2209 万元,接收爱心资金 4357万元,社会“大扶贫”成效显著。

脱贫质效全面提升。持续四年克难攻坚,深化“五个聚焦”,纵深推进“八大行动”,“回头看”大排查、大整改销号问题 1739 个,圆满完成 44 个村 2105 户 10121 人的减贫任务。四年累计投入 26.2 亿元,建成乡村道路 379 公里,解决8788 人安全饮水,消除 1743 户无电户,贫困户广播电视全覆盖。易地搬迁 730 户、危房改造 1185 户、居家环境改善1488 户,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现行政村通讯网络、文化室、卫生室、集体经济达标升级,乡镇中心校、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运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 3750 元以上,群众吃不愁、穿不愁,教育、卫生、住房全面保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全县贫困发生率从 26.6%降至 0.46%,顺利通过省、州考核评估,高质量摘帽更有信心。

二、奔康动力持续增强 坚持脱贫和奔康“两轮驱动”,千方百计强基础、育产业、稳增长,奔康步伐更加稳健。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42亿元、增长 7%。

项目投资强劲有力。紧抓投资拉动不放松,实施项目 116个,新开工 93 个、续建 23 个,竣工 90 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21 亿元、增长 8.7%。国道 227 改建工程主体完工,集中供暖新增面积 12 万平方米,土地增减挂钩盘活城乡土地资源,壤巴拉塘旅游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包装储备项目 665 个,成功争取项目 24 个、资金 2.8 亿元。

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新登记市场主体 336 户,实现增加值 4.18 亿元、增长 8%。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建成服务站点 24 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建设有力。传统消费持续活跃,社消零总额达 2.38 亿元、增长 4.6%。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锐欧光学、博实科睿落户成阿园区,桥联锡旺入驻德阿园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7890 万元、增长 1.91%。

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农作物播面稳定在 3.59 万亩。加速“四个园区”建设,建成温壤蔬菜种植基地,示范推广高原油菜、蔬菜、中药材 7700 亩。开展牦牛标准化养殖试点,建成首个牦牛交易市场,“西牛东送”1843 头,牲畜商品率达17.8%。种植优良牧草 1000 亩,建成奶源牧道 257 公里。新增农民专合社 7 个,打造州、县示范社 14 家。“壤塘菜籽油”取得地理标识,花菜、紫土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雪之源”获得牦牛种畜生产经营许可,“净土·壤巴拉”内涵更加丰富。坚定文化强县战略,壤巴拉博物馆、文化产业园建设稳步推

进,新建传习所 20 个,传承门类更加齐全,唐卡、时轮藏香等文创产品产值突破 600 万元。提升小伊里、腾都、黑桥综合服务站,扶持旅游专合社 3 个,举办“遇见壤巴拉”房车游等活动,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棒托石刻公园成功创建为3A 景区,“高原林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州级验收。实现旅游接待 34 万人次、收入 2.73 亿元。宗上电站并网发电、成功升规,实现规上工业企业零突破。与中电投、大唐公司签订能源开发合作框架协议,绰斯甲电站顺利复工。建筑业发展迅速,瑞祥隆升规入统,4 家规上建筑企业效益良好,实现产值 1.83 亿元、税收 900 万元,分别增长 53.9%、25.7%。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整改环保督察反馈问题 99 个、完成率达 95%。深化“7+3”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生活垃圾收转运、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抓实生态保护,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2.6 万亩,绿化国土面积 2.57 万亩。调整杜苟拉保护区功能区划,完成森林资源第二次调查。退牧还草 8 万亩,兑现 8821户草原奖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完成则曲河(中壤塘段)河湖划界,有序推进小水电退出。尕古玛沟生态修复全面启动,巴莱沟等防洪治理竣工。壤柯镇不稳定斜坡治理基本完成,阿斯玛幼儿园等 11 处地灾防治有力。

财税金融稳中有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 2318 万元、增

长 13.8%,支出 18 亿元、增长 0.4%。减税降费 1229 万元,惠及机关企事业单位 1150 家、7144 人次。清理偿还企业欠款 209 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6.69 亿元、贷款余额6.11 亿元,分别增长 3.7%、65%。森林等政策性保险规模扩大。

三、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好民生政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坚持强骨架、密网络,新建改建城乡道路 82.5 公里、桥梁 8 座,全面实现建制乡(镇)村通客车,省级“高原藏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扎实推进。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群众 3536 人。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尤日等 9 个村农网改造升级,热不卡 1 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通讯能力持续增强,新建基站 14 个,更新改造铁塔20 座,公路沿线新增 65 公里网络覆盖。城市功能不断优化,新建中药材交易场所、便民服务亭,后街改造提升成为网红打卡点,建成尕日公园、岗木达休闲广场,“景城一体”特色更加彰显。中壤塘镇等市政设施不断完善,集镇特色更加凸显。

教育强县扎实起步。深入实施川甘青结合部区域教育强县战略,坚持“两花”办学理念,强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深化名誉校长“九个一”制度,强化“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教育质量实现新飞跃。办好学前教育,新建维修幼儿园

所,幼儿教育更有保障。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关小学重新开办,7 所校舍得到改善。县寄宿制中学学生规模突破千人大关,创历史新高。成功举办第六届学生艺术节。共享温州、绵阳优质教育资源,输送百名学生异地就读。县寄宿制小学普通教学质量名列全州前茅;中考取得较大突破,升学率达91.1%;普通高考再创佳绩,录取83人,录取率达92.2%。

卫生健康扎实有效。深入实施“健康壤塘”行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卫生健康服务提质扩面。改造县医院综合楼,建成藏医院门诊医技楼,藏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妇计中心通过“二乙”评审。新建蒲西乡卫生院,西穷等 5 个村卫生室投运,县乡村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持续为慢性病重症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义诊巡诊 7858 人次。包虫病筛查 8452 人、治疗 221 人,大骨节病治疗 900 人次,严格防控艾滋、结核等传染病。婚前孕前免费检查 483 对,全面执行计生奖励制度,落实长效节育措施 1637 人、落实率 79%,人口自然增长率 9.97‰。

文化体育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壤巴拉节”、首届婆萨·莫萨大赛、非遗精品展,第二届四川艺术节·民族地区戏剧创新与发展系列活动在壤启动,藏戏新剧《卓瓦桑姆》等一批文艺节目反响强烈。举办“温州·壤塘文化周”,参加全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西昌国际戏剧节展演、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温州文博会,壤巴拉文化交流更加深入、文化魅力更加

彰显。非遗进校园成为常态,“全国藏羌戏曲进校园示范基地”落户县寄宿制小学、巴生幼儿园。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免费开放“两馆一站”,新增 9 个村健身场地,建成 11个村文化室。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送文化下乡 48 场次,举办县职工运动会,参加全国民运会、州运会、川甘青男子篮球赛,荣获 16 金 10 银 13 铜,壤塘儿女顽强拼搏精神得到充分展示。

社会保障全面提升。出台外出务工优惠政策,举办第四届民间工艺制作暨农民工技能大赛,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控在 3.7%以内。城乡低保更加规范,“五险一金”持续扩面,社保卡全面普及使用,“一卡通”有序转化为“一卡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 36136 元、12675 元,增长 7.9%、10%。妇女儿童、老弱病残、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慈善、救助事业蓬勃发展。实施棚户区改造 608 户,认购“安心住房”129 套,干部周转房建设加速,公租房管理不断规范。

一年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气象、红会、供销、防震、地方志等工作全面提升,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人民防空、外事港澳等事务不断加强。

四、社会治理有力有效 坚持法治理念,深化依法善治,社会大局更加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管理持续深化。坚持“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深化“7+2”零距离亲民、“四大五访”活动,群众基础更加牢固。反分维稳斗争持续深入,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管控能力全面增强。侦破刑事、治安案件 168件,挽回经济损失 300 万元。“七五”普法荣获全国先进县,建成 13 个远程法律服务点,法律援助 40 件,实现刑事辩护全覆盖。人民调解更加给力,成功调处矛盾纠纷 229 件,化解群众信访 61 件。“三山一界”持续稳定,林政、市场、城镇、砂石管理更加规范。稳妥推进秀城大酒店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序开展。

“雪亮工程”建设有序,网格化管理成效显著。

民族宗教和睦和顺。以“奋进壤巴拉·我爱我的家”为主题,持续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五个认同”更加深厚,民族团结更加紧密,知恩感恩报恩意识显著增强。巩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创建进步示范单位 40 个。严格依法治寺管僧,“四项责任”全面落实,“五评一审”深入推进,寺庙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投入 2500 万元,着力改善 35 座寺庙基础条件,寺庙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五美寺庙”创建深入推进,视觉形象全面提升,寺僧更加和谐稳定。

公共安全保障有力。深化“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处置能力有效提高。城区空中飞线治理成效显著,畅通消防生命通道,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森林草原防火、高层建筑、食品药品、危化

品等重点行业及领域整治成效显著。开展救灾减灾综合应急演练,科学应对八格都寨地质滑坡、上达石沟高位垮塌等重大地灾,成功消除南木达片区雹灾、尤日沟洪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广大农牧民群众生命财产得到有力保护。全县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总体形势持续向好。

五、政府服务提速增效 坚守忠诚、干净、担当,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善政府运行机制,推动科学民主决策,政府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使命担当。依法治县纵深推进,清理规范性文件 57 件、合法性审查 31 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95 件,政协委员提案 49 件。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进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下放公共服务事项 68 项,“放管服”改革提速。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持续规范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更加公开透明。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三公”经费有效缩减。加强审计监督,积极落实省委巡视、各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坚决查处汪静等违纪违法案件,持续加强警示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各位代表!这一年,我们众志成城,持续奋斗,决战决胜千百年的深度贫困,绘就了壤塘波澜壮阔、艰苦卓绝奋战脱贫的恢宏画卷;这一年,我们砥砺前行,量质并举,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0 亿大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这

一年,我们知恩铭恩感恩,爱党爱国爱家,向新中国成立 70周年展示了壤巴拉儿女的新形象、新风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各援建单位、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倾情奉献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壤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交通运输部、温州市、绵阳市、省卫健委、省科技厅、东方电气集团、各高校等援建单位和援建人才,向关心支持壤塘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深感欣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总量弱小,发展基础薄弱,缺乏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培育艰难,县贫民穷的现状依然未根本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特殊问题较多,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全面同步小康的任务依然艰巨;社会治理任务繁重,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利益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少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依然巨大;部分干部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思想解放不够、工作执行力不强、担当精神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难而上、奋力攻坚,切实加以解决。

2020 年工作安排 2020 年,既是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同步建成小

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收官“十三五”,谋篇布局“十四五”的承上启下之年;更是全面铺开乡村振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强县”的扬帆起航之年。扎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明年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州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美丽壤巴拉家园”和“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强县”宏伟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理念,突出“四个优先”战略,紧扣“五个壤塘”路径,深入推进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明年主要预期目标:力争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11.47亿元、增长 7%。工业增加值完成 4361 万元、增长 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2.4 亿元、增长 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2.51 亿元、增长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37 万元、增长 10.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 38846 元、13955 元,增长 7.5%、10.1%。旅游接待 37.43万人次、增长 10.08%,实现旅游收入 2.92 亿元、增长 6.5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7%以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良。

要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县委“九个更加”决策部署,扎实做到“一个巩固、六个坚持”,奋力推进“十个走在前列”各项工作起好步。

一、巩固脱贫成果同步奔康 脱贫坚决不脱责任。始终把脱贫奔康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聚焦迎国检这个总目标,从精准识别到脱贫摘帽,全过程对标补短。高质量完成 31 户 179 人减贫任务,建立高质量脱贫促进机制,全面巩固提升 44 个村 2105 户 10121人的脱贫成效,确保脱贫不返贫。坚持县乡村三级责任不变、压力不减,不断优化“六个一”帮扶力量,保持不胜不休的战斗力。深化“扶贫+歇帮”机制,全面激发群众脱贫奔康动力。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加大扶贫领域作风整治,开展专项资金审计。持续排查整改问题,高标准、高质量接受国家考评。

脱贫坚决不脱政策。突出“六个精准” “五个一批”要求,严密动态监测,强化政策执行。持续稳定保障性政策,落实好就医、就学、住房、饮水、低保兜底等政策,坚持标准,确保成色。巩固提高发展性政策,持续优化完善产业、就业、金融等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程自建、公益性岗位开发、外出务工就业、文化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促进贫困群众长效稳定增收,筑牢防返贫“堤坝”。精准落实特殊性政策,继续深化贫困母亲、多人口、因病因灾致贫返贫家庭等特殊群体,户籍规范管理、生育秩序整治等专项攻坚,确保奔康路上不

掉一户一人,全面同步小康。

脱贫坚决不脱项目。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3 亿元,用好“四项基金”,继续实施扶贫专项规划,深化“八大行动”。扎实推进秀沟扶贫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培育联户牧场、畜种改良等助农增收产业,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益。主动承接好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精准落实帮扶项目、用好帮扶资金、用活帮扶人才,提升帮扶成效。

二、坚持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实施基础提升工程。以创建省级“高原藏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抓手,统筹推进交通运输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县城、尕多集镇供水建设,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 493 户。加速农网改造,确保户户用上放心电、安全电。提升阿斯玛等 11 个村通讯网络,补齐国省干线、无信号村寨通讯覆盖,加快县城、中壤塘等地 5G 网络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抓好供暖工程、干部周转房建设,实施南木达市政基础设施、中壤塘棚户区改造等工程,不断提升城镇功能。

实施农牧振兴工程。坚持科技强农,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建好“四个园区”。推进集中连片耕地保护工程,保持农作物播面 3.59 万亩。借助慧科生态农业公司等载体,推广高原双低油菜 4000 亩,发展良种青稞、土豆等订单农业。扶持热不卡生态效益示范园、温壤东西协作农旅产业园,扩

大牧区“菜园子”,绿色蔬菜种植 4000 亩。推动尕多野生蒲公英生产线投产,发挥好达日、布康木达科技示范基地作用,推广道地中药材 400 亩。恢复克久菌类基地生产,大力发展下达石沟等优良食用菌。开展草场流转试点,扩大优质牧草种植 1000 亩。扎实推进昂科牦牛提纯复壮,培育家庭牧场、联户牧场,建好南木达、尕多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深化“西牛东送”工程,支持云端、琼红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南木达牦牛交易市场,不断提升牲畜商品率。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深化“净土·壤巴拉”农牧品牌培育,畅通成渝等地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种养业保险覆盖面。

实施幸福美丽家园工程。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卫生习惯养成,推进岗木达等村幸福家园示范建设。深化居家环境改善工程,优化住房功能布局,配备必要设施设备,改造厕所浴室,建好“一庭两园”,打造幸福美丽家园。强化“三大革命”,实施“全域无垃圾行动”,抓好大伊里等村污水垃圾处置,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维修新建公厕 31 个、户改厕 4000 余户,推行人畜粪污无害化处理、肥效化利用。丰富乡村文化体育生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继续创建评选“五美民族村寨”“五美文明家庭”。突出亮化、美化、绿化、文化,示范打造南木达等特色集镇、下达石沟等 4 个生态宜居新村。注重住房民族特色和功能设计,实施茸木达等传统村落保护。

三、坚持项目投资支撑发展

突出重点领域投资。新开工项目 362 个,续建 27 个,计划总投资 19.98 亿元。抓好八格都寨灾害绕避复线、壤色路、5G 通讯基站等 152 个基础设施项目,绰斯甲水电站复工等56 个产业项目,土地增减挂钩等 31 个生态项目。编制好“十四五”规划,强化项目储备跟踪,争取川藏北线高速、壤塘机场、220 千伏电力通道等重大项目,支撑经济持续发展。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爱商护商亲商,千方百计吸引投资。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意见,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强化宣传推介,提升壤巴拉品牌影响力,拓展合作交流空间。加大成阿、德阿、绵阿园区招商力度,服务好锐欧光学、桥联锡旺、博实科睿、合和纸业等企业生产。推进中电投、大唐等企业能源开发。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为抓手,全力打造“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实施好国家级电商示范县项目,出台电商销售推介奖励办法,持续培育电商品牌,力争线上销售实现 3500 万元以上。积极推进慧科农业、锐欧光学升规。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完善项目建设和经济工作无缝对接机制,抓好项目申报到竣工全过程服务,解决好工程用电、砂石木料、交通运输等保障难题。引导群众积极支持参与项目,营造浓厚工程建设氛围。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并重,发挥“一部两中心”、项目联席会议作用,严格落实领导、业主和企业责任,全面执行“两集中、三个一”制度,全力全速推进项目建设。

四、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持续筑牢文旅根底。主动融入全州“西北草原特色产业示范带”,加快文化创业园、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五个博物馆”建设,打造藏族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民族手工艺发展中心。建成318自驾游营地和蒲西等综合驿站,建好国道317、227 最美景观大道。深化日斯满巴碉房、棒托寺等文物保护,加强景区管理,启动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等 4A 景区创建,推进中壤塘文化旅游小镇、南木达农旅融合小镇建设,建成“高原林海”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一批宾馆饭店、民宿客栈、农牧家乐,培养一批旅游从业人员,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

持续壮大文旅产业。坚持非遗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需求性对接,加快壤巴拉文化产业园、省级藏羌彝文化走廊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藏族文化精品旅游区。扶持壮大 47 个非遗传习所,支持建设上海金泽、深圳大鹏、江西景德镇等“飞地”传习基地。实施文化技艺传承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深度研发唐卡、藏香、陶艺等文创产品,加大品牌商标注册。不断挖掘节庆文化内涵,继续办好“壤巴拉节”“赛马会”“文化周”,推广 LOGO、吉祥物、锅庄歌曲。壮大壤巴拉艺术团、壤巴拉藏戏团,打响《金城公主》《赤松德赞》等经典剧目。推动文艺展演、非遗展览走得更远更好,不断提升“悬天净土·壤巴拉”品牌形象。建设蒲西、尕日新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观光、体验、消费一体化精品旅游线路。发挥壤巴拉天路印象旅游运营中心

等企业平台作用,加大“引客入壤”,打造川甘青结合部特色旅游新名片。

五、坚持民生改善共享发展 狠抓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打赢水土气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实施天保工程,深化生态脆弱区治理,保护好南莫且湿地、则曲河水利风景区。规模推进国土绿化,修复草原 5 万亩,植树造林 4200 亩。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治理尕古玛沟、宗科河等流域,加快门底沟水库等前期工作。坚守生态红线,科学调整保护地区划,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大基本农田保护,严控面源污染。落实环境监管,严格“三线一单”制度,推进环保督查问题真整改、实整改。持续开发生态公益岗位,兑现生态补偿政策,鼓励全民参与生态保护。

狠抓教育强县。深化川甘青结合部区域教育强县战略,全面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农村幼儿园规范化建设管理工程,新建维修 14 个村幼儿园,推进吾依等学校师生宿舍建设。强化“五长”责任,落实“三免一补”、金秋助学等政策,打好“控辍保学”成果巩固战,保证义务阶段适龄儿童全面入学。继续推进县寄宿制小学、城关小学标准化办学,建好优质县中。深化“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充实师资力量,培塑名教师、名校长和名学校,推动教育均衡向优质迈进。

狠抓卫生健康。改革完善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县

域紧密型医共体。改扩建上杜柯等 5 个卫生院,提升县医院、藏医院、疾控中心能力。培育本土医生队伍,巩固家庭医生签约、分级诊疗服务。推行藏药浴、针灸等康复理疗,加大包虫病、艾滋病等地方病、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提升妇幼保健水平,持续整治生育秩序,超生率力争控制在省州标准以内。

狠抓社会保障。坚持社会保障共建共享,实施好民生工程,落实好民生实事。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适当提高城乡低保、专项救助等标准,加强困难儿童保障。持续深化“外出务工工程”,加强宣传、培训和服务,着力稳定农村青年、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城镇困难职工脱困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新增城镇就业380 人。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

六、坚持依法治理和谐发展 加强基层治理。持续推进反分裂斗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深化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依法惩治盗抢、赌博、涉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规范民间非法借贷行为。完善网格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三山一界”和谐稳定,推动市政、路政、林政监管安全有序,确保价格和市场更加稳定。不断改善基层治理结构,全面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深化依法治村(社区),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夯实村级活动阵地。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加强“七五”普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加强民族宗教。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促进各民族兄弟姊妹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坚持“依法治寺、以戒管僧”,严格落实寺庙管理“四项责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寺僧和谐稳定。严格执行“五评一审”制度,巩固四至界限成果,坚守消肿控规底线。持续加强寺庙公共服务,加大“五美寺庙”创建,提升视觉形象。全面推行“干部+僧尼”新型民管会模式,深化联寺联僧,引导广大僧尼爱国爱教、持戒守法。

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应急体系,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处置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突出企业生产、建筑施工等行业隐患治理,加强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密集场所安全检查,深化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危化品等领域安全监管。继续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严防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深化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持续畅通生命通道。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火灾。坚持科学避让、安全抢险,确保汛期安全,加快八格都寨、上达石沟、加斯满等地灾治理。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坚持自身建设保障发展 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政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县委决策部署。全面加

强党的建设,发挥政府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制度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建立主题教育长效机制,不断自我革新、锐意进取,忠诚务实为民。

着力打造规范高效政府。坚持依法科学行政,规范政府运行,做到事出有因、于法有据。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做到决策民主、程序合规、结果合法。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网上可办、最多跑一次”,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主动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监督,全力办好代表建议、委员提案。自觉接受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着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精准加强政府班子建设,打造“五好”干部队伍。持之以恒改进作风,严格落实八项规定,驰而不息反“四风”,扎实抓好省委巡视及其他审计检查反馈问题整改。主动担当落实党风廉政“一岗双责”,依法严厉惩治腐败。加大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信守政府承诺,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以实际成绩回报于民。

各位代表!“脱贫摘帽”的夙愿,必将在砥砺前行中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定能在接续奋斗中成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众志成 城、奋勇向前,为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美丽壤巴拉家园”和“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强县”而努力奋斗!名词解释 说明:2019 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 2020 年主要经济预期指标均为预计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按照实际支出结算进行统计。

1.“五个关键”:生态、发展、民生、稳定、作风。

2.“歇帮机制”:针对部分贫困户安于现状、“等靠要”现象严重,感恩奋进精神欠缺,不主动、不积极、不参与脱贫发展等问题,采用的一种特殊机制。该机制以“负面清单”方式倒逼贫困户主动参与脱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3.“六个一”:一名县级联系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农技员、一名帮扶责任人。

4.“八大行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改善行动、精准帮扶促增收行动、群众素质能力提升行动、住房改善提升行动、村社强壮培育行动、文明和谐村创建行动、特殊群众关怀行动、医疗救助帮扶行动。

5.“五个聚焦”:聚焦贫困发生率控制在 3%以下、聚焦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聚焦农村基础条件改善提升、聚焦文明素养养成。

6.“四个园区”:高原双低油菜园区、绿色蔬菜园区、林下经济园区、牦牛标准化养殖园区。

7.“西牛东送”:将壤塘优质高原牦牛销售往浙江。

8.“7+3”环境综合整治:围绕路域、水域、景区景点、城乡容貌、宗教场所、治安、市场和土地、大房子大院坝、林地开展综合整治。

9.“九个一”制度:名誉校(园)长每学年组织专题调研 1次;每学期为教师讲 1 堂以上的课;每学期开展 1 次以上校园安全大检查;每学期到学校参加 1 次以上主题活动;每学期参加 1 次以上家长会;每学期与学生同吃 1 顿饭;每学期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展(演)示 1 次以上;每学年为学校办 1 件以上实事;主动参加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10.“两馆一站一室”:县文化馆和图书馆,乡文化站、村文化室。

11.“一卡通”:各项社会保险信息“通”用一张卡,方便参保者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权益记录,方便、快捷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参保人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保信息都统一在卡内。

12.“两联一进”:领导干部和部门全覆盖开展以“联户联情、联寺联僧、法律政策七进”为内容的群众工作。

13.“7+2”零距离亲民活动:“贫苦大访问、社情大走访、信息大收集、隐患大排查、矛盾纠纷大调解、违法大处理、犯罪大打击和与僧人交朋友、为寺庙做好事”活动。

14.“四大五访”:思想作风大体检、矛盾纠纷大排查、惠民服务大反思、民生工程大整改和开门接访、基层寻访、耐心听访、全员研访、努力息访。

15.“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6.“四项责任”:寺庙对僧众的管理责任、对信众的管理责任、对安全的管理责任和对庙产庙财的管理责任。

17.“五评一审”:“五评”指寺庙建设环境评估、地质灾害评估、信众需求评估、建设能力评估、四至界限评估。“一审”指寺庙民管会申请,寺管委(所)、乡镇人民政府、县民宗局分级审核后报县政府研究审批,统战部门全程参与。

18.“五美寺庙”:环境持续美、规划建设美、僧尼心灵美、遵纪守法美、文明礼貌美的寺庙。

19.“五个壤塘”路径:

“生态壤塘、文化壤塘、小康壤塘、健康壤塘、法治壤塘”工作路径。

20.“四个优先”:生态优先、民生优先、教育优先、文化优先。

21.“九个更加”:十三届县委五次全会提出的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释放改革活力、改善发展条件、改善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文化发展、加强党的建设”。

22.“十个走在前列”: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追赶发

展、脱贫致富、和谐稳定、社会治理、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教育发展、文旅融合、群众工作、基层组织”十个方面走在川甘青结合部区域前列。

23.“四项基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

24.“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5.“一庭两园”:一个庭院(院坝),一个小花园,一个小菜园。

26.“五美民族村寨”: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田园美的村寨。

27.“五美文明家庭”:家庭环境卫生美、助人为乐心灵美、致富增收勤劳美、爱党爱家品德美、遵纪守法和谐美的家庭。

28.“一部两中心”:重点项目前线指挥部,项目推进中心、项目要素保障中心。

29.“两集中、三个一”制度:项目建设“前期集中会审、后期集中会签”和“10 天一通报、半月一分析、一月一督察”制度。

30.“五个博物馆”:觉囊文化博物馆、壤巴拉博物馆、夏炎博物馆、森工博物馆、确尔基康萨博物馆。

31.“三线一单”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

32.“五长”责任:“控辍保学”中县长、局长、乡长、村长、家长责任。

33.“三免一补”:小学、初中学生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作业本费,对贫困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

34.紧密型医共体:能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就医新模式。

第三篇:(四川省)年合江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20 年 1 月 20 日在合江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 年工作回顾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合江县负重前行、赶超发展的一年。全县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战略部署,持之以恒推动“五个新合江”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奋力建设“实力合江”,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经济指标持续攀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8.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3 亿元、同口径增长 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8.9 亿元、增长 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1157 元、增长 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457 元、增长 10.2%。

第一产业特色彰显。持续做优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实现综合产值 28.5 亿元。合江荔枝再次荣膺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成功创建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省级示范区,带绿荔枝入选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真龙柚成功创建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新举办荔枝新零售高峰论坛、荔枝旅游文化节、真龙柚丰收节,荔枝销售市场拓展到华中、北上广等地区,首次走出国门出口澳大利亚。农业项目加速推进,郎酒 10 万亩糯红高粱、温氏总部、虎头种猪场等投产达效。持续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地位,建成高标准农田 4.69 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达 50.2 万吨,荣获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

第二产业加速扩张。工业产业不断做大,新增规上企业11 家,工业占比达 30%。聚碳酸酯(一期)、铭宇陶瓷(一期)、天香酒业(二期)、华盛竹业等建成投产,投资 20 亿元的鑫阳钢铁加快建设,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 253.7 亿元,入库税收2.9 亿元、增长 36.6%。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建成区面积 600 亩,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7.9 亿元,医化大道、三木支路、联榕坝一纵等建成通车,循环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成功获批。建筑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实施建筑业健康发展三年行动,设立专项基金 5000 万元,建筑企业新增 124 家、资质“三升二”4 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 255.8 亿元,同比增长43.6%。

第三产业活力迸发。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玉兰山景

区土玉路完成总工程量的 80%,龙挂山景区游客中心、天街等核心节点建设加快推进,金龙湖景区建成景观大道 30 公里、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完工,尧坝驿开街以来游客接待量突破 250 万人次。尧坝镇入选首批四川文旅特色小镇,先市酱油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四川特色商品大赛金奖。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等服务业繁荣发展,江语兴酒店投入运营,中联万国商贸城、巴黎金街、荣驭汽博城等项目加速推进,新培育限上企业 24 家、规上服务企业 8 家,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 11.5%。

一年来,我们奋力建设“畅通合江”,交通路网呈现新格局 交通主干道进一步延伸。持续实施“交通攻坚三年大会战”,全年投入 6.46 亿元,实施重大交通项目 25 个。渝叙筠高速公路正式列入省级高速路网规划,积极协调重庆、贵州共同开展前期。G546 加快推进路基、桥涵等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 30%。S438(江南段)、G353(合江-江津段)、S311(九支-五通段)、S439(佛荫-尧坝段、虎头-磨刀溪段)等加快前期。泸遵高铁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全力争取纳入国家高速铁路规划。

农村公路网进一步织密。积极推行“县级统一组织、乡镇配合实施、群众积极参与”新模式,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06 公里、总里程达 4268 公里。福宝营盘公路整治工程全面完工,赤水河环线旅游公路完成路基工程量的 40%。渡改桥

项目稳步实施,猫石沟大桥建成通车,合江长江公路大桥主拱合龙,车辋大桥主体完工,白沙长江大桥及右岸连接线、先市、大沱子等渡改桥加速建设,榕山长江大桥、中坝右汊人行桥完成初设、开展报批。

交通组织秩序进一步优化。人民小学人行天桥建成投用,城西客运站、县城江南片区停车场及配套设施等项目加快前期。大力推进公交体制改革,完成公交车智能支付体系建设。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进一步提升,建成投用农村招呼站 54 个、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 11 条。持续加强公交车、出租车、农村客运、三轮车、渡河船等专项整治,查处违规行为 648 起、处罚金额 241 万元,保持水上交通、道路运输安全责任“零”事故。

一年来,我们奋力建设“开放合江”,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 开放意识更浓。积极推进区域“大合作”,持续深化川渝黔毗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作、长江川渝边界河段管理联动机制,自怀至中山、石龙至永兴旅游公路及九支大桥等工程有序实施。积极推进全员“大招商”,成功引进投资 80 亿元的东海钢铁、投资 20 亿元的天空岛康养度假小镇等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10 个,实现市外到位资金 88 亿元。积极推进项目“大会战”,全年共争取社会事业、农林水利等项目 168 个、上级补助资金 28.8 亿元,报批土地 3204 亩,实施县级重点项目 264 个、完成投资 86.4 亿元。

改革力度更强。稳步推进九大领域 202 项改革任务,按时完成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科学谋划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将 27 个乡镇优化调整为 19 个镇、2 个街道,镇均面积扩大到 115平方公里、镇均人口达到 4.28 万人,部分乡镇面积小、实力弱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 5116 户。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完成 95%,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完成 90%,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完成 60%。圆满完成供销社综合改革,重组乡镇供销社 26 个。

创新步伐更快。社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25 亿元。锦兰科技、华盛竹业等 24 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启创建设、华艺陶瓷等公司成功申报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生态林竹工业园区,设立竹产业发展基金 5000 万元,推动木制品企业走上“以竹代木”创新道路,成功举办全国竹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密切“政产学研”合作,与四川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华盛竹业与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创新型科研机构,妙灵中药材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成立金钗石斛院士专家工作站。

一年来,我们奋力建设“法治合江”,依法治县打开新局面 依法行政持续深化。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 131 件、政协委员提案 107 件,面商率、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 100%。将合法依规贯穿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修订完善《县政府工作规则》《县政府常务会议议事决策规则》《县政府“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法律顾问全面覆盖 21 个镇街、325个村(社区)。创新开展“法律八进” “1+10”法治宣传活动[1],被评为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14 个乡镇司法所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

社会治理持续强化。树牢“大应急、大安全”理念,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五个一”百日攻坚专项行动[2],排查整改安全隐患 4483 个,严厉打击非法行为 85 起、处罚金额 206万元,连续十二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双创一打造”,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评估验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复审验收,荣获四川省“春雷行动 2019”先进集体。持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新建凤鸣、榕山等派出所 8 个,“雪亮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 27.2%。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累计办理涉恶九类个案 40 件、移送审查起诉 70 人。成功化解重大信访积案难案 49 件。

政务环境持续优化。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坚持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精准开展 28个专项整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更加坚定。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全年办理各类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 20.7万件,成功创建为“0 证明城市”[3]。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健

康发展,兑现各类奖补资金 5126 万元,减税降费规模达 1.55亿元,纳税人满意度居全省第一、全国 37 位。有力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国有资产、扶贫惠民等重点领域审计监督,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183 个,节约财政资金 4808万元。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四风”,一般性支出压减 10%。

一年来,我们奋力建设“幸福合江”,社会事业取得新突破 绝对贫困全面消除。脱贫摘帽成果持续巩固提升,代表四川接受国家省际交叉检查,圆满完成剩余 10 个贫困村退出、3415 名贫困人口脱贫。扶贫产业体系渐成规模,全县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 90 个、扶贫车间 39 个、温氏养猪合作农场 77 个。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促进贫困群众就业 1.9 万人,兑现各类教育补助资金 2.3 亿元,解决贫困人口医疗费用 1.6 亿元。扶贫经验持续输出,国有公司参与社会扶贫、“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等先进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40 人综合帮扶队扎根大凉山,连续两年鏖战彝族深度贫困,开创越西县产业、健康、教育等扶贫新局面。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利通过第二轮省级环保专项督查,成功承办“天府使命—2019 年长江出川断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成效显著,PM2.5 污染指数下降 2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82.5%;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

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长江、赤水河水质保持Ⅱ类标准;从严规范危险废物处置,全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强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4],县城垃圾压缩中转站主体完工,新建城乡污水管网 212.6 公里、村级垃圾收集点1592 个,新改建农村厕所 49 座、卫生厕所 2.5 万户。整改完成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 16 项、79 个,取缔“散乱污”企业 44 家、非法经营趸船 6 个,整改问题入河排污口35 个,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31 起。

城乡发展不断优化。围绕滨江生态旅游城市定位,稳步拓展城市空间。城西组团日益繁荣,变电站东侧、中医医院后侧市政道路竣工投用,鑫晟学府、御江府、印江山等精品楼盘相继推出;江北新城破题开发,江北中学、江北养老康复中心、江北连接线、江北滨江路等项目加快前期。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构建“1+7+N”规划体系[5],成功通过全省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评审;组建现代农业(林业)园区管委会,新建园区道路 15 公里,农特产品分拣中心建成投用,三江荔枝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省级园区考评,回洞桥村、柿子田村等 5 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积极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创新成立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乡贤联谊总会,培训乡村实用人才 1700 人,引导创业 1300 余人。

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改建幼儿园7 所、校舍 3.7 万平方米、运动场 7.3 万平方米,建成教师周转房 184 套;高考本科上线 2044 人,重点本科上线率同比提

升 19.5%,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均获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被命名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成功举办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全国教师发展高峰论坛。健康合江进程不断加快,县中医医院新院开诊运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45 万人,全民预防保健体检 29 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 98%以上,医保报销 19 万人次、5.1 亿元;成功纳入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榕山、尧坝、先市创建为国家卫生乡镇。文化事业再创佳绩,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县图书馆荣获省政府“金熊猫”奖,《乌蒙山脊梁》《连心桥》分别获得四川省“文华奖表演奖”、第八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奖”,成功承办四川省“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启动仪式,福宝古建筑群、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强化综合保障,做实民生实事,年内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 71%。围绕“业有所成”办实事,实施“荔城归雁”行动[6],出台《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 16 条措施》《促进返乡下乡创业 26 条措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2.83%,成功创建为全省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先进县。围绕“弱有所扶”办实事,全面落实各类困难救助政策,全年发放低保、五保等救助补助资金 1.5亿元;残疾人“量体裁衣”精准服务 3.4 万人,被评为全省残

疾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围绕“老有所养”办实事,完成公办养老机构提升改造 10 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2.2 万人。围绕“住有所居”办实事,实施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248 户,完成危旧房棚户区改造 227 套,开工建设石龙镇太平场、白沙镇先坝新区等棚改配套基础设施 7 个。

此外,国防、双拥、气象、保密、民宗、人防、老龄、工青妇儿、机关事务、外事侨务、档案史志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饱含着全县干部群众的辛劳与付出,凝聚着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合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合江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总量偏小,落实赶超的任务十分繁重;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政府系统少数干部工作作风、工作理念与新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新期待。

2020 年工作安排

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节点,做好今年工作意义特别重大!审视当前形势,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随着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合江正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县上下务必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全力抓重点、破难题、树亮点,努力为“十四五”合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县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以“决胜全面小康”为主线,聚力做好“高质量发展、三大攻坚战、城乡基层治理”三篇文章,奋力谱写“五个新合江”崭新篇章!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力争 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 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以上。

一、坚持以协同发展为引领,着力重塑经济版图 深入实施“一主三副多点、五区协同”战略部署,着力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地理。

持续优化“一主三副多点”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一主”引领带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滨江生态旅游城市,推动县城与泸州主城区同城化发展;持续做大县城体量,加快推进县城西扩、江北新城、三江组团开发。推进“三副”竞相发展、“多点”统筹联动,积极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集聚人、财、物、政策等保障要素,鼓励乡镇加快发展,大力支持九支镇、白沙镇、福宝镇建设为县城副中心,鼓励尧坝镇、法王寺镇、神臂城镇等乡镇结合区域特色、竞相联动发展。

持续优化“五区协同”经济发展新格局。健全完善区域协作推进机制,深化五个经济区错位发展、同频共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以符阳街道、临港街道、大桥镇、白米镇、榕山镇为主体,打造“园城共建、三产联动”的产城融合发展区。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着重培育壮大临港园区、循环产业园区工业体量,推进大桥镇与循环产业园区“镇园合一”、建设全省经济强镇;大力繁荣县城商贸服务业,着力打造县城西区百亿级城市核心商圈。以白沙镇、望龙镇、神臂城镇为主体,打造“高产优质、生态有机”的长江现代农业发展区。依托长江岸线优势,巩固提升传统农业,着力建设“万亩生态渔港”[7] “万亩红高粱”“万亩优质水稻基地”“万亩果蔬基地”“万亩花椒基地”等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基地。以九支镇、先市镇、法王寺镇、尧坝镇、真龙镇为主体,打造“文旅融合、特色鲜明”的赤水

河生态文化发展区。依托赤水河独特的自然资源,联动黔北打造赤水河谷文化旅游长廊;充分挖掘传统酿造工艺,以先市酱油为基础打造中国酱油小镇,积极延伸生态食品酿造产业链,打造独特的赤水河酿造品牌。以福宝镇、白鹿镇、先滩镇、石龙镇、甘雨镇为主体,打造“生态富氧、绿色协调”的东部旅游度假发展区。挖掘大娄山、大小漕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气候优势,配套发展竹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川渝黔“金三角”度假旅游目的地。以荔江镇、凤鸣镇、车辋镇为主体,打造“农旅共强、生态康养”的南部农旅融合发展区。依托 20 万亩荔枝特色产业,推动荔江镇建成全国最晚熟优质荔枝特色小镇。以“高山平湖”金龙湖为核心,重点发展养生养老、山地运动、医养融合等生态康养产业。

二、坚持以全面小康为主线,全力打赢三大战役 始终把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牢牢守住底线,坚决打赢打好。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严格落实“四不摘” “三落实”要求,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持续改善基础条件,实施扶贫专项 18个,确保住房、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等稳定达标。持续促进富农增收,完善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推进“三个一”工程[8]壮大升级,提升贫困群众受益度;全面落实就业扶

贫“十五条措施”,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就业行动[9],促进1.9 万贫困群众就业;强化低保、教育、医疗等扶持政策综合运用,筑牢基本民生防线和政策兜底防线。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持续开展乡风文明“十大行动”,不断强化脱贫模范、致富能手等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加强贫困群众技能培训,整合人社、农业、妇联等培训资源,开展建筑、电工、家政等业务培训 1 万人次以上。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划定17条河流河道管理范围,严格落实长江、赤水河全面禁渔规定,全面完成 24 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确保赤水河、长江水质分别稳定保持Ⅱ类、Ⅲ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 8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23平方公里。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认真落实“三线一单”[10],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深入实施绿化合江行动,完成营造林 7 万亩、退耕还林 10.9 万亩。重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扎实推进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及其“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大银行不良贷款管控,规范整治互联网金融,严格政府债务管理,稳妥推进非法集资、问题楼盘等风险隐患处置,着力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生产

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合江。深化“平安合江”建设,积极争创“枫桥式”派出所,大力推进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建设,确保交通管理“三中心”项目建成投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三、坚持以产业兴县为核心,不断夯实经济基础 积极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天府旅游名县”。

突出工业“主引擎”。始终把实体实业作为“实力合江”的经济龙头,持续强配套、扩增量,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 家以上。加强平台建设,推进临港园区“一区三园”[11]扩区调位,确保临港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污水管网三期等项目竣工投用,力争园区新增建成区面积 1000 亩。加强产业集聚,确保鑫阳钢铁、智能机器人及酿酒设备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东海钢铁、聚碳酸酯(一期二阶段)、铭宇陶瓷(二期)等项目尽快落地;依托长江、赤水河独特气候、土壤和水质优势,规划建设酒业园区。加强企业服务,开展“百人帮百企”帮扶活动,积极引导天华、中蓝国塑等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 5000 万元以上。

稳住农业“基本盘”。持续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 3%以上。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三大特色产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变,建成 36 公里园区产业道路及水灌溉、物联网等配套设施,力争三江荔枝现代农业园区申报为五星级省级园区[12]、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合江荔枝”中国驰名商标、有机产品认证省级示范县。积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实施郎酒 10 万亩糯红高粱、茅台 6 万亩有机小麦项目,确保白鹿温氏种猪场、7 个生猪现代养殖园投产达效,新发展温氏合作家庭农场 100 个单元。扎实抓好传统农业发展,打造高标准农田 4.2 万亩,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118 万亩以上。积极争创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新改建竹林基地 1.5 万亩,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 37 公里。

强化现代服务业“驱动力”。把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加快四大核心景区开发,金龙湖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商业街一期、旅游步道等配套设施建成投用,全面贯通 40 公里旅游道路,实现开园迎客;龙挂山景区完成索桥、天街等核心景点打造,正式投入运营;玉兰山景区确保土玉路、下山公路全面完工;尧坝景区完成连接线、驿站会馆等建设。大力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启动县城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培育特色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全面完成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定级。积极打响合江旅游品牌,大力推进玉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龙挂山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创建,争取列入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持续培育壮大商贸物流业,加快推进荣驭汽博城、西南特色农产品交易中

心、巴黎金街、循环园区物流园等建设,确保中联万国商贸城、尚西国际商业综合体建成营业,全年新增限上企业 5 家、规模以上服务企业 3 家。大力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完成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 2 家以上。

四、坚持以城乡融合为导向,倾情绘就甜美合江 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城乡共建共荣、融合发展,着力描绘甜美合江新画卷。

加快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立足滨江生态旅游城市定位,加快县城跨江展翼,推动城市从“沿江时代”向“拥江时代”发展。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6 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 1.2 万人。编制完成江北新城城市设计、竖向专项规划,确保城市长江公路大桥、江北连接线 A段、江南大道支线、利城半岛人行天桥等建成投用,开工建设江北连接线 B 段、江北中学周边配套路网,启动笔架山城市公园前期。致力提升县城品味,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改善市容环境,加快推进县城西扩 7 个住宅小区建设,完成 6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加快宜居乡村建设,确保县城和三个片区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成投用,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全覆盖;新建乡镇污水管网 50 公里,污水收集处理率达 55%以上;新改建村级公共厕所 21 座,实现乡村

振兴示范村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 100%。推进村容村貌“六化”整治[13],实施通组入户路硬化工程,配足村级保洁员常态化开展村庄卫生保洁,评选“最美庭院”30 个,创建乡村振兴省市级先进镇 2 个、示范村 5 个。持续织密畅通路网,新改建农村公路 100 公里,确保车辋大桥、白沙长江大桥右岸连接线等竣工投用;加快推进先市、大沱子等渡改桥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榕山长江大桥。争取 G546 完成路基工程、赤水河环线旅游公路完成总体工程量的 80%、S438 江北段完成路基工程量的 30%。

五、坚持以群众向往为目标,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立足民生是最大政绩,发展由人民共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补齐民生工程短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打造“教育强县”。持续改善教学条件,新改扩建校舍 4 万平方米,建成教师周转房 193 套,加快推进江北中学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职称评聘分离机制,完成各级各类教师培训 1.3 万人次以上,力争本科上线率提高到 55%。持续推进合江中学省一级、马街中学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以及少岷职校省级中职示范学校创建;积极支持三河学院专升本。

努力推进“健康合江”建设。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县级医院龙头引领、乡镇卫生院枢纽带动、村级卫生室网底辐射”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争取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积极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确保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主体完工。大力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全民预防保健体检 25 万人,实现主动健康工程全覆盖。着力抓好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持续巩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

努力开创文化事业新局面。不断深化合江文化内涵,让千年古县焕发新活力。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做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完成馆藏珍贵文献数字化、24 小时城市书房建设。大力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讲好合江故事,力争创建省级以上文艺品牌 5 个。创新举办荔枝真龙柚文化节、焦滩大端阳、苗族踩山节等文化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尧坝古建筑、白米转龙坝菜河园等文物修缮,全面完成神臂城遗址地面文物考古调查。

努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抓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新增就业 5400 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坚持应保尽保原则,积极推动各类保险提标扩面,扎实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养老保险、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工作。大力推进民政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江北养老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殡仪服务中心、符阳敬老院等项目竣工投用。加强对残疾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关爱服

务,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史志、体育、人防、气象等工作,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六、坚持以开放创新为动力,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始终坚持“融入重庆、联动黔北”开放战略,加快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改革举措,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不断强化区域合作。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市东向南向开放等重大战略机遇,持续深化川渝黔毗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作、跨区域警务协作等机制,助力泸州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深化川渝合作,大力推动江北片区融入川渝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白鹿花椒产业示范园区、天空岛康养度假小镇、太平湖畔生态康养等川渝合作项目建设,确保石龙至永兴、自怀至中山旅游公路建成通车。积极联动黔北,广泛参与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动九支镇与赤水市互动发展,加速推进九支大桥、渝叙筠高速公路及联络线等项目,积极争取泸遵高铁过境设站。

不断深化重点改革。持续做好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行政务大厅“一窗受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成临港园区和 21 个镇街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

善重大项目“四联合”机制[14],项目审批时限缩短至 100 个工作日内。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农村承包地和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颁证,拓宽农村“三变”改革试点[15]。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放管服”,新增市场经营主体 5000 户以上。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成果,创建省市级基层供销合作示范社 3个以上。稳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积极开展撤县设市。

不断推进创业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减费降税政策,最大限度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业创新,力争民间投资占比 53%以上。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严格落实促进返乡下乡创业政策措施,重点培育创业项目 100个、省级创业明星和明星项目 2 个以上,打造市级创业园区5 个。积极促进万众创新,大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支持华盛竹业、锦兰科技等企业进行竹产业创新,力争将“三河博创众创空间”申报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30 家,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 200 人以上。

不断加强上争外引。紧盯国家政策、资金投向,认真做好“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项目库建设,全年动态包装储备项目 500 个以上,争取上级项目补助资金 9 亿元、土地指标 1500 亩以上。深入实施“大招商”行动,积极构建“园区+片区+产业”三位一体招商格局,盯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奋安铝业、铁路

器械产业园等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引进亿元以上优质项目 10个,实现市外到位资金 90 亿元。持续推进建筑业健康发展三年行动,力争新增建筑企业 20 家、晋升一级企业 1 家以上,实现建筑产业外出施工创税 1.2 亿元。

七、坚持以依法治县为抓手,积极创新社会治理 积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快构建网格化管理新格局,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切实强化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提高决策科学性、规范性,积极争创省级法治政府示范县。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入推进“五个领域”行政执法改革[16],扎实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提升执法水平和办案效率。持续强化行政权力监督,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深化财政预算执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重点领域专项审计。

加快构建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推广“新四礼”[17]“新三会”[18],大力整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新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和“法律八进”,不断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大力打造法治文化大院、法治文化田园,全面完成 325 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

平台规范化建设。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必须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建设五个新合江”的历史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实干型、廉洁型政府。

——建设一心为民的服务型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新增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改善,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让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大兴勤俭节约之风,严格财政预算执行,持续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持阳光理政,主动回应社会关注问题,完善在线访谈、网络问政、社情民意中心等公众参与平台,持续抓好政府信息公开,推动政务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全过程公开。

——建设担当高效的实干型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步调一致。狠抓政府执行力建设,持续推进“一把手”提能、专业化领导培养、年轻干部铸魂“三大工程”,通过高校、网络等渠道培训干部1.5 万人次以上,着力锻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优化绩效管理方式,实行重点工作台账式管理,切实解决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问题。

——建设风清气正的廉洁型政府。牢固树立纪律规矩意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廉

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防范“四风”问题隐形变异、反弹回潮。持续加强审计监督、财政监管,加大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监管力度。强化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坚决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

各位代表!使命光荣,实干成就。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今日合江,新的发展优势正在集聚形成,跨越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我们对合江的未来充满信心、满怀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发展自信、奋勇拼抢赶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建设“五个新合江”而努力奋斗!名词解释 [1]“1+10”法治宣传活动:指以“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为统领,结合 2 月食品药品安全法治宣传周、“3.8”国际劳动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5.4”青年节、“6.5”世界环境日、“6.26”国际禁毒日、“9.1”法治教育第一课、“10.17”国际消除贫困日、“11.9”全国消防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2]安全生产“五个一”百日攻坚行动:指 1 个专项工作方案、1 次以上安全培训、1 次以上全方位检查、1 次以上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和 1 个以上典型案例剖析。

[3] “0 证明城市”:指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面取

消索要证明事项,保留证明事项为“0”,真正让老百姓少跑路。

[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指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

[5] “1+7+N”规划体系:指 1 个总体规划、7 个专项规划、N 个特色镇村规划。

[6] “荔城归雁”行动:指通过政策推动、平台驱动、项目拉动,从人才回引、金融支撑、项目扶持、服务保障等方面全面推动返乡下乡创业。

[7] 万亩生态渔港:指以白沙镇石梯沟为起点,经望龙永定村至重庆朱沱镇九层岩,从长江取水,通过自流方式,沿势修建生态养鱼基地,全长 10 余公里、辐射面积一万余亩。

[8]“三个一”工程:指在贫困村建设一个脱贫奔康产业园、一个温氏家庭合作农场、一个扶贫车间。

[9]“五个一批”就业行动:指依托园区企业,促进就近就业一批;依托驻外商会,促进转移就业一批;依托职业院校,促进培训就业一批;依托返乡创业,促进带动就业一批;依托政策支撑,促进安置就业一批。

[10]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11]一区三园:“一区”为临港园区,“三园”为临港园区本部、循环产业园区、酒业园区。

[12]五星级省级园区:指根据《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考评激励方案》精神,省级园区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 3 个档次。

[13]村容村貌“六化”整治:指大力推动家园美化、加快实施道路硬化、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分批实施照明亮化、集中开展环境净化、保护利用乡土文化。

[14]重大项目“四联合”机制:指县级部门在县级权限范围内,在重大项目工程报批、建设阶段,实行联合勘验、联合图审、联合测绘、联合核验的工作机制。

[15] 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16] “五个领域”行政执法改革:指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 5 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17] 新四礼:指把“爱国感恩、忠诚和睦、孝老爱亲、重生简朴”主流价值融入成人礼、婚礼、寿礼、葬礼传统“四礼”。

[18] 新三会:指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

第四篇:(四川省)年巴塘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在巴塘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巴塘县人民政府县长张家志

各位代表:

我代表第十三届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建议。

2019 年工作回顾 2019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围绕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既定目标,勇挑重担、兢兢业业、多干实事,一步一个脚印,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质量更高、后劲更强、环境更优、城乡更美的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15.5 亿元,同比增 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6 亿元,同比增 22%;工业增加值完成 1.58 亿元,同比增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6 亿元,同比增 5.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1.45 亿元,同比增 63.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34782 元,同比增 8.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12485 元,同比增 10.5%。

一年来,我们合力办大事,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勇气,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乘势而进、迎难而上,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满意认可极大提升。整合资金 3.3 亿元,建设项目117 个,一条条联户路,让群众出行双脚不沾泥;一盏盏路灯,照亮群众回家路,让村道更温暖、更安全;一个个活动室,让基层党员有了新阵地;一座座藏家小院,让村寨焕发新的生机。聚焦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兼顾非贫困户、非贫困村,不断缩小“剪刀差”。很多同志牺牲节假日,顾不上家庭、老人和小孩,“5 2”“白加黑”持续奋战脱贫攻坚,承受了不理解、不支持,累在一线、病在一线、倒在一线,流血流汗又流泪。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下,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等指标基本达到标准,通过了省级成效考核和第三方评估。

——群众收入稳定增加。攻克“打不开思路、找不到门路”瓶颈,深挖优势产业潜力,助力农民增收。创新县内“飞地经济”,建成高原鲜蔬菜基地,游乐园持续释放红利,318零山泉水规模逐步壮大,商铺保值增值,群众收入不断增长;持续壮大“八大农业基地”,有机产品、认证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产量、品质、竞争力不断提升;依托革命后代、团省委、双流区等助力,举办扶贫产品推介会,销售农产品 1300 余万元,全县机关干部积极参与消费扶贫,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

鼓。

——内生动力连续释放。坚持扶贫、扶智、扶志并重,开展宣教聚力、文化浸润、文明引领、法治普及、典型示范“五大行动”,战胜贫困、攻坚克难的向心力、凝聚力更加集聚。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提升自治能力。深入推进“千企帮千户”“万企帮万村”,开展乡(镇)公益超市积分奖励、星级示范创建,兑现奖补 25.4 万元,让脱贫致富成为有“面子”的光鲜事,以满满的、稳稳的、暖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温度和分量。

一年来,我们倾力办要事,县域经济持续向好 纵深推进“北旅、中农、南水”的产业发展布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次产业融合互动。

——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持续优化“果蔬肉药蜜”特色产业,探索果、草、畜、蜂生态循环立体农业,新建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基地 1.8 万亩、高标准农田 5000 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 483 亩,解决农产品“量”的问题。扶持壮大集体经济组织 23 个,不断搭建销售平台,农特产品进驻“拼多多”、淘宝商城、天虎云商、成都职工 APP、“圣洁甘孜”扶贫超市、高校超市,解决农产品“销”的问题。

——文化旅游蓬勃兴起。破解景区开发融资难、招商难、用地难、建设难问题。不等不靠不拖,建成岭卡溪游客中心,加快推进景区公路、步游栈道等配套设施,措普沟正式开园,让隐世天堂走出“深闺”,变成“新贵”。有序推进海子山爱情海 3A 景区创建。推进文旅、体旅融合发展,连续 3 年举办国际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甘孜赛区“中国好声音”。藏家院子独栋木屋民宿试点运营。全年接待游客 85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9.35 亿元,同比增 46%。

——工业经济积极推进。拉哇电站提前核准开工建设,巴塘、苏洼龙电站有序推进,实现投资 36 亿元。通过政企双方合力,坚持“两条腿走路”,按照“新厂新办法、老厂老办法”思路,完成卓帆水泥项目选址、交通电力、地灾防治等方案,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砂石资源特许经营工作有序推进,实现利润 260 万元。积极协调推进电解制氢项目进驻甘眉工业园区。

一年来,我们尽力办实事,民生保障均等普惠 始终把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让全县人民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践行“公共服务教育先行”理念,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尊师重教兴文氛围日渐浓厚,成功举办首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挂牌成立甘孜州首个“少年军校”,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出台教师队伍改革发展 16 条措施,完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加大四级培训力度,成立州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师资能力不断提高。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八条规定”,完成“两项清理”,高效实施补偿教育,实现应读尽读,教学管理持续规范。成 功举办川滇藏三省教研活动,全面开展同课异构、骨干示范、创新课、汇报课等活动,学科研讨、校本教研、校级合作不断深化,发放各类奖励、资助金 1600 余万元,高初中升学率分别达 90.8%、99.2%,同比增长 1 个百分点和 4.7 个百分点,优生率居全州第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卫生服务明显优化。以“控费、减负、兜底、放心”为目标,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大重传防控力度,甲肝、麻疹强制免疫接种率分别达 95.3 %、97.9 %,建成传染病综合楼、妇幼保健等卫生设施,健全公共疾病防御体系,让群众强免疫少生病。疾控中心、妇计中心积极申报二乙,标准化卫生院、村卫生室基本实现全覆盖,调整充实基层医护人员 42 名,门诊治疗 13.5 万人次、住院治疗 3400 余人次,同比上升 9.5%,让群众在本地看得上病。严格落实“十免四补助”惠民政策和基药制度,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累计救助 526人,发放救助金 308 万元,个人就医支出控制在 10%以内,贫困群众控制在 5%以内,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让群众少掏钱看得起病。利用“互联网 ”模式,全面推进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实现群众就地享受优质服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 99.43%,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 100%,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好病。

——就业渠道逐步拓宽。打破创业无门、就业无路僵局,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开展技能培训 47 场次 2135人次,做实做细“控辍保学 技能培训”工作,确保贫困户脱

贫有方。通过政府兜底,开发护林员、草管员、巡河员等公益岗位 2861 个,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就近就业,共享发展成果。借力广东、双流援建,举办就业扶贫招聘,11 名农村青年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敢于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锻炼成长,实现了异地转移就业出州、出省零的突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667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以内。

——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按照“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重视大多数又关注极少数”的原则,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切实办好各类民生实事。足额兑现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优抚等各类保障资金 6238 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 99%、92%。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加强孤儿关爱力度,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居家托养、集中供养等方式,提高五保救济标准,五保对象得以安享晚年。

一年来,我们全力办好事,城乡建设提质增效 聚焦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底板越来越厚实。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以打造“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品质城市为目标,创新工作思路,率先在全州采用 PPP、EPC 模式,完成道路改扩建、中山广场、风貌提升项目,入城大门景观、田园休闲区、中山广场成为“网红打卡点”,实现了主街提品质、背街有风景、小巷添文化,转角深幽处、步步皆风景、小县城大蜕变。灾后重建项目有序推进,灾区群众的心踏实了、温暖了、更感恩了。严格规范整治“九子一线”乱象,理顺城市管理秩序,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以全州第一名成绩创建最美县城,颜值内涵兼具的“最美县城”绽放光彩,最美乡镇、最美村寨榜上有名,5 个村寨荣获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一幅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五彩藏乡”美景图,正在高原江南徐徐绘就。

——两个网络迅速延伸。践行“基础设施交通先行”理念,多渠道、下苦功、强争取,就是要让过去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日子成为历史。川藏铁路经停巴塘德达设站,正勘察设计;通用机场完成选址报告;G215 与云南 S254 羊拉段连接通道建成通车;S459 夏邛镇至理塘章纳乡段、G215 竹巴龙至得荣段连接通道有序推进;G215 白玉至巴塘段、S460 波密乡至乡城定波段、G318 县城至竹巴龙段灾后重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国省干线与通乡公路、通乡公路与通村连接线全部打通,在全州率先实现通乡、通村、通户全覆盖,群众出行道路更平坦,致富道路更顺畅。加大通讯网络建设,建基站、牵光纤,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

——水利电力极大改善。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采取措施保护水源点,全县群众饮用水质全部达标,生活用水更安全。破解“山上土冒烟、山下水白流”困境,完成得木、鱼底、中咱村太阳能提灌站,苏哇龙绒岔绒村酸石榴基地灌溉项目,生产用水更高效。建

成巴楚河引水及渠系配套工程并运行,依托援建助力,完成东南片区灌溉及供水工程立项审查、河湖连通工程可研,生态用水更充足。投入 3281 万元,完成中咱片区、中心绒片区10kV 线路、0.4kV 线路改造 124.6 公里。投入 1.92 亿元,积极推进夏邛镇城网改造,加快建设中咱 110kV、35kV 线路变电站,完善电网基础建设,解决供电不稳、停电频繁等问题。对电网无法覆盖地区,采用光伏发电方式,全面消除了无电户。

一年来,我们勠力办难事,发展环境和谐稳定 及时化解矛盾、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办理群众来信来访 46 件,办结率 100%,实现信访工作“三无”目标。加快推进天网、地网、雪亮工程,恢复重建九公里卡点,建成城市红绿灯系统,基层治安支撑服务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市场、土地、水利等行业乱象治理;破获 2012 系列抢劫案等 11 起刑事案件;扎实开展“缉枪治爆”,收缴枪支 46 支、手榴弹 1 枚、子弹 15 发,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生态体系加速构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承办“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巴塘”系列活动,营造了建设绿色巴塘良好氛围。实施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人工造林、道路绿化,有效管护集体公益林 48.15 万亩,兑现各类补偿资金 710 万元。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中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严查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10 起,处罚 99 万元。全县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逐年增长,空气、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列。

——应急管理卓有成效。以“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按照“四个最严”,严管食品药品,查处案件40 起,罚没 19 万元,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连续 8 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压紧压实责任,注重安全生产,抓实护林防火、防灾减灾、防汛抗旱、地灾防治等应急管理工作,连续 5 年无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没有因地质灾害、洪涝灾害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坚决守住了“零死亡”底线。

——宗教事务日趋规范。坚持规范管理宗教事务,佛事活动规范有序,退劝安置 3 名我县亚青寺僧人。投入 1400 万元,连续 6 年开展爱国守法寺庙创建评选表彰。投入 1318 万元,不断改善寺庙基础设施,持续激发爱国爱教热情。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示范县、省级示范单位 1 个、州级示范单位 7 个,全县各族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年来,我们聚力办成事,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坚决整治政府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依法行政更加透明。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政府工作置于县委领导之下,确保

政令畅通,执行有力。聘请法律顾问参与行政决策,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办理县人大建议批评意见 10 件、县政协提案 17 件,答复率达到 100%。办理行政审批项目 1793 件、公共服务项目 12 万件,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按照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的要求,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行政效能全力提升。建立项目定期分类通报、督办制度,持续推行工程结算后依法复审,不断加强项目管理。抓好巡视、审计反馈问题整改,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产生。截至目前,审计反馈问题 35 个,完成整改 10 个,正在整改 12 个,予以规范并长期坚持 7 个,待追责 6 个。同时,加强问责追责力度,党纪政纪处分 2 人,提醒谈话 1 人,诫勉谈话 3 人,集体约谈 4 人,立案 1 人。

——廉政建设持续深入。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加强政府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构筑“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防线,政府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推进。全面规范“一卡通”的发放、管理和使用,方便群众、纠正偏差、促进公平,让群众气更顺、心更平。严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立案处理 44 人,给予政纪处分 29 人,诫勉和提醒谈话 88人,收缴违规违纪资金 282 万元,社会公众评价提档升位,政府公众形象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统计调查、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优抚、气象邮政、档案修志、外事侨台、机关事务、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连续 5 年被评为全州“依法治县工作先进县”;连续 4 年荣获全省信访工作先进;荣获全州“扫黑除恶工作先进县”、全州生态环境党政同责优秀县市单位、全省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先进县、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过去一年,全县上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经受了重大考验、推动了产业提质、稳定了发展大局、守住了红线底线。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城乡提升、反分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全县上下团结一心、同心同向,不当看客、不做过客、不当评论家,共同演绎了一场建设“美丽巴塘”的大合唱。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于县委掌舵领航、运筹帷幄,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凝聚着各位代表、各位委员的辛勤汗水、智慧力量,归功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奋勇拼搏和共同奋斗。在这里,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驻巴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援巴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和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巴塘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知工作还有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仍未建立,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民生改

善和保障的任务仍然繁重;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城乡环境治理面临挑战;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法治意识、廉政意识有待提高;少数干部对新形势、新任务还不适应,担当作为意识有待加强。对此,我们一定正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20 年工作安排 2020 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的攻坚期,是布局“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的谋划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按照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建设“五个巴塘”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州 70 周年献礼。

2020 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工业增加值增长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全力促进经济发展 始终把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

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加快编制“十四五”规划,提前谋划储备一批支持经济发展的项目。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按 4A 景区标准,高要求、高品位、高起点打造措普沟,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还想来。争创海子山爱情海 3A 景区,打造成“网红打卡点” “婚纱摄影天堂”。建设水磨乡愁、中咱毛桃等旅游节点,完善精品旅游线,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加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果蔬肉药蜜”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八大农业基地”,打造“莫竹百里产业带”,扩大产业链,实现产品规模化、产量化。拓宽销售渠道,加大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不断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全力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苏洼龙、拉哇电站建设,力争巴塘电站实现截流,积极做好昌波电站申报核准前期工作。继续跟踪电解制氢项目入园,争取卓帆水泥项目开工,力争农产品深加工园区落地,开辟新的税收增长点。着力发展民营经济。贯彻落实全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18 条政策,研究制定我县措施,调动民间投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二、巩固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对照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以幸福美丽新村、藏区新居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五个振兴”。聚焦重点提质提效。实施“摘帽”巩固提升计划,坚持“四不摘”要求,重点关注特殊困难户、监测户、边缘户三类群体;着眼解决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稳定脱贫、“三边”发展四大问题;注重贫

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三个统筹;不断缩小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两个差距,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完成灾后重建,确保灾区群众同步小康。盘活闲置用地,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美丽村寨、美丽田园、美丽风景、美丽经济。积极申报州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示范乡村。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以强班子为基础,培养政治素质好、品德作风良、为人处事正的基层干部,培育农技推广人、经营管理人、乡村旅游人,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队伍。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以文明、法治兴村为关键,持续深化“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教育,增强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结合社会公序良俗,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夯实发展底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品质内涵,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坚持规划引领,纵深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积极争取项目,继续创新方式,推进县城拓展区建设。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营,攻克城市管理顽疾,实现垃圾分类科学化、流动摊点规范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巩固“最美县城”成果。加快路网建设。深入实施第四轮“交通大会战”,G215 县城过境段开工建设;启动改造 S460 波密乡至乡城定波段、G318 县城至竹巴龙段

灾后重建;S459 夏邛镇至理塘章纳段、G215 竹巴龙至得荣段建成通车。积极衔接高速路网建设,协调配合川藏铁路巴塘过境段开工建设,力争通用机场立项,交通枢纽进一步健全。完善水利设施。巩固提升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快实施东南片区灌溉及供水工程,加力推进河湖连通项目前期工作,加压争取河西山生态引水工程。改善电力通讯。争取省州电网项目支持,实施农网改造,完成老街升级改造,告别“蜘蛛网”,扮靓“天际线”。加快通讯网络建设,提高光纤宽带覆盖率,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提升网络通讯品质。强化生态保护。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全力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工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开展河(湖)长制工作,持续深化中小河流、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砂石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四、顺应群众期盼,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努力争取让百姓有贴心的教育、放心的医疗、安心的社保和称心的工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贯彻落实《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建立优质教育人才库。巩固控辍保学成果,防止顽疾反弹。积极建设健康巴塘。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继续实施“十免四补助”惠民政策。

巩固县医院、中藏医院二甲成果,加快疾控中心和妇计中心二乙创建。借助援建力量,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贴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健全完善社保体系。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继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引导青年走出大山,外出就业,促进家庭增收,带动家人、亲友转移就业,鼓励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五、增强忧患意识,持续巩固治理成果 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做到解民忧、化民怨、舒民心。创新社会治理。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高质高效完成“七五普法”任务,稳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继续开展“缉枪治爆” “扫黑除恶”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平安巴塘建设。规范宗教事务。持续开展法宣、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僧尼树立“出家不忘爱国、修行不忘济事”意识。落实惠寺惠僧政策,关心关爱寺庙僧尼。狠抓人员、活动、财务、场所管理,改善寺庙基础设施,以“一寺一策”为抓手,推进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加强应急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物品、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切实做好护林防火、地灾治理、防汛抗旱等工作,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六、转变工作作风,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以志在必得的信心、久久为功的韧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忠诚担当强底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政治方向,把握政治原则,全力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见效。依法行政为习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落实“三重一大”制度。高效务实成常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会风文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坚持在“四个一线”锻炼干部、培养干部,让干部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着力打造一支讲担当、讲奉献、讲高效,有品德、有本事、有血性的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变自觉。严格执行中央、省、州各项规定,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防“四风”问题回潮反复。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做好巡视、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将整改工作与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力度、最硬的措施,坚持认识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问题不整改不放过,全力做好整改工作。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矗立新时代、新起点、新潮头,惟拼搏者强,惟奋斗者赢,惟奔跑者胜。希望全县上下秉承情怀,像支持脱贫攻坚、城乡提升一样支持巴塘的发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实干苦干,继续谱写建设美

丽巴塘的新篇章!名词解释 八大农业基地:河西万亩生态产业基地、中咱千亩毛桃基地、王大龙核桃基地、苏哇龙酸石榴基地、松多蔬菜基地、三一八零山泉水基地、莫多苹果基地、蜂蜜产业基地。

两项清理:学籍清理、户籍清理。

九子一线:房子、车子、渣子、摊子、桶子、牌子、杆子、旗子、树子及供电通信线路。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信访三无:无重复上访、无集体上访、无信访积案。

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二十字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乡村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

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三边:边界村、边远村、边角村。

两山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十免四补助:“十免”即:贫困人口就诊免收一般诊疗费

(需要医疗机构直接减免);免收院内会诊费(需要医疗机构直接减免);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提供妇幼健康服务;免费提供巡回医疗服务;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医保个人缴费;免费实施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

“四补助”即:对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按 2.5 万元/人给予补助;对 0-6 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按不高于 3 万元/人给予补助;对晚期血吸虫病人按 5000 元/人•年给予补助;对贫困人口大骨节病患者按 700 元/人• 年给予补助。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

四个一线:项目建设一线、改革创新一线、脱贫攻坚一线、维护稳定一线。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

机制的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0〕62号),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我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要按照保障机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的原则同步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同时坚持以投入换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发挥好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补助。各地要按照核定的编制人员数和服务工作量,参照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核定工资总额。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服务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并逐步调整到位。按上述原则补偿后出现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进行绩效考核后予以补助。

(一)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0年,各级政府按照不低于人均15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1年起,进一步提高人均经费标准,建立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卫生、财政部门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绩效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同级财政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的,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所需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

(二)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 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设药事服务费,合并项目内容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按国家要求具体规定。一般诊疗费收费标准全省统一定为1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参保(合)对象就医发生的一般诊疗费全部由医保报销支付,同时要相应提高医保支付上限标准。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及医保支付政策可在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已开展基本医保门诊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先行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服务仍按现有项目和标准收费。对已合并到一般诊疗费里的原收费项目,不得再另行收费或变相收费。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物价等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监管措施,防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复收费、分解处方多收费。

(三)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落实政府专项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实行先预拨后结算,并建立起稳定的补助渠道和长效补助机制。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助的具体办法按《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经费补偿方案》(川财社〔2010〕15号)有关规定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结余要按规定留用或上缴。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收支两条线,基本医疗服务等收入全额上缴,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政府核定并全额安排。

三、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一)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 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其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按照卫生部即将制定的指导意见,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和服务范围。对服务人口超过3万人、服务能力已经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县(市、区)卫生部门申请,市(州)卫生部门根据《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0)》评审通过,可将其转为公立医院,保留原牌子,对其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偿。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和服务。

(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尽快完成人员编制的核定工作。乡镇卫生院编制按照《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编发〔2010〕15号)要求核定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川编办〔2007〕4号)要求核定落实。编制核定工作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各地可以县(市、区)为单位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总编制,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工作量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并按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在岗位总量和相应岗位空缺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公开招聘补充工作人员。解除聘用(劳动)合同人员,按照相关政策需给予经济补偿的,相关费用由地方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统筹研究解决。同时,要按照 省有关规定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到位。

(三)充分发挥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促进作用。依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基本医保门诊统筹,将一般诊疗费纳入支付范围,并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就医。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付费方式,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积极地开展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服务成本。

(四)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和激励机制。根据管理绩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对绩效考核差的可扣减资金安排,对绩效考核好的可给予适当奖励。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督促、指导,强化收支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和控制。绩效考核目前暂按照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川卫办发〔2010〕142号)文件执行,以后逐步完善。

(五)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晋级和奖惩紧密结合。各地制定人员分流、竞聘上岗等相关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意见。要 向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培训机会,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政策宣传,使广大医务人员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四、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

对村卫生室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卫生部门要在核定村卫生室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口数量能力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由村卫生室承担,并落实相应经费。各地在推进医保门诊统筹工作中,可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门诊服务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地区要积极引导乡村医生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进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需要,省财政自2010年起对村医给予一定补助。各地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并可根据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对达到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水平的村医给予适当倾斜。

同时,鼓励各地在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对村卫生室给予一定扶持,并采取多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实行乡村一体化的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并落实补偿政策。

对非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地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并将其中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医 保定点范围,执行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保支付和报销政策。

五、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作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好,将政府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建支出计划足额安排,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尽快建立起稳定、长效、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二)落实补偿责任。省人民政府对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合理待遇水平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拨付应由本级财政按规定负担的补助资金,认真落实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费和医保政策。各级财政可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及时下达补助资金,保障基本药物制度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

(三)强化督促指导。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检查指导,定期进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和完善政策措施。

下载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件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件 www.xiexiebang.com提供文章来源 川府发[2007]50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县.区政府各部门: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落实地......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摘要)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邓川2010年,全省检察机关在中共四川省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在人大及......

    蒋巨峰省长做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蒋巨峰省长做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1月23日 来源:四川日报 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蒋巨峰 (2012年1月10日) 各位代表:......

    四川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合集

    四川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蒋巨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

    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

    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 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08年世界 艾滋病日宣传工作的通知各市、州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

    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大渡口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2月**日在大渡口区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征求意见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

    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狠抓项目建设,做强特色产业 确保全乡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在***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党委副书记、乡长 *** (2011年8月**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谨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