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警民关系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3 17:5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警民关系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警民关系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作用》。

第一篇:论警民关系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作用

论警民关系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作用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一、我国警民关系现状。

(一)、现阶段我国警民关系。

(二)、构建警民关系的必要性。(1)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2)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三)、警民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1)警民关系与和谐社会关系两者相辅相成。(2)社会治安不可缺少关系和谐。

二、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

(一)、社会矛盾的增加。

(1)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期望值高,但配合度低。

(2)群众法制意识的逐步增强与一些民警陈旧的执法观念有所冲突。

(二)、警务机制的改革仍没有完全跟上形势发展要求。

(三)、媒体网络的介入成为双刃剑。

(四)、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五)、西方腐朽思想时刻腐蚀弱者。

三、警民关系在案件查处的作用。

(一)、提升案件侦破能力。

(二)、稳定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三)、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性。

四、树立正确的警民关系意识

(一)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二)提高公正执法水平解决突出执法问题,提高民警素质。

(三)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仅要善做,还要学会沟通和交流。

五、如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一)、提高公正执法水平解决突出执法问题,提高民警素质。

(二)、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共建,普遍群防群治的工作理念。

(三)、善用网络平台,努力打造公安机关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四)、坚持保稳定、促和谐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能人。

(五)、加强道德文明的建设,以道德文明促和谐。

【摘要】

警民关系是人民警察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同时又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之一。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做好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为人民服务占据重要位置。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是否安定和谐,社会的安全度和警民关系也是重要的考核标准。

[Abstr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people are the people's police not only constructs harmonious society,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of the special force, simultaneously also is on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and peopl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public security troop construction the important goal and content, i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building of the police contingent important premise and guarantee, is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important foundation.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e and the people, serve the people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Construct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and people is constructs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the important part.Important part.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social security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is also important appraisal standards.【关键字】

警民关系 和谐社会 为人民服务 道德文明建设 群众利益 社会治安 人民参与性 透明性 治安案件侦查

【引言】

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平统一与周边环境安全与否,同时也离不开国家内部和谐与安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多民族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道德建设上等各个方面能够和谐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在适合我国国情的优越性、创造性。在这一特色道路中,和谐的警民关系是不可缺失的因素之一。故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在治安管理与治安案件查处中尤为重要。社会是否和谐,社会的安全度和警民关系也是考核标准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群众对公安机关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而又繁重的社会公共管理任务。那么,在完善社会治安法律的同时,也要注意构建一个良好的关系网-------警民关系。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现在的重中之重。

【正文】

建国以来,我国以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各个方面都取得明显成就,就最近2009年度国庆节而言,所展示的不仅仅是进步,更是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复兴与辉煌。国防安定,社会安宁,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一个国家能够经济繁荣快速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则是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在社会稳定的关键就是人民的道德品质与法律体系起着主要支配地位,健全的法律体系就需要政府的强制手段来引导人民群众,那么在引导的过程中,警民关系得当与否就是关键。如何建设和开展警民和谐道路需要各个方面的携手合作,于是社会治安就成为健全法律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那么,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我们要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状况来分析,根据国情而言,并不是盲目的,大刀阔斧的一刀切的去制定法律体系。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民众间的桥梁,是实现公安民警与群众良好沟通的纽带,更是衡量警民关系状况的重要基础。公安机关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肩负着打击犯罪、服务人民的重要使命,在建立和谐警民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当前和谐警民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是无法避免的,公安机关只有积极地应对。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公安部正确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和谐警民关系必定会实现。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多元的社会关系中,若要建立和谐警民关系,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与反省以下几点: 首先警民关系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不高,安全感不强。群众对公安机关及民警的信任度下降

2、群众对社区民警的认识率不高,群众对警察的非议责难增多。

3、群众对民警形象的认可度不高。

4、民警在接出警时警容不严肃、警服不整齐、说话不文明等。这些 现象都使警察的形象大打折扣,在群众心中留下了负面影响

5、涉警负面舆论造成恶劣的影响,直接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的信任危 机,削弱了人民警察的执法公信力,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

6、警民相互之间不信任 警民相互之间不信任

7、民警产生抵触心理,以一概全,导致 他们对待公安机关有种不信任的感觉,持戒备之心,不愿过多接触。那么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社会矛盾的增加

一、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期望值高,但配合度低。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变化,看客心理使得一些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正义感、责任感逐步淡化。尤其当歹徒在光天化日下行凶、惩恶、拒捕之时,民警却常常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人们在要求公安机关严格执法的同时,自己却不严格守法,被民警纠正还往往给予不满谩骂。另一方面是取证难的问题。有些群众被盗后不但对民警不加感谢,甚至连最基本的公民作证的义务也不加履行。还有一些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警察,把警察队伍中某个人的不良行为当成整个警察队伍的通病,甚至认为警察就应该完美无缺。

二、从公安机关整体来看,群众法制意识的逐步增强与一些民警陈旧的执法观念有所冲突,加上警务机制的改革仍没有完全跟上形势发展要求,防范打击不到位、群众工作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反映了部分警察的群众观念有所淡化,不会做、不愿做、不善做群众工作,甚至是部分警察特权思想严重,暴力执法和随意执法较多,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执法凭个人好恶,非但没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而伤害了群众感情,给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媒体网络的介入成为双刃剑,给警民关系的构建提出了难题。警察形象与个别媒体的负面报道不符,势必会造成群众的倾向偏差。很多时候民警做出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实,甚至避轻就重,抓住民警的执法细节等问题不放,随意放大,妄加评论和猜测,直接影响了群众的价值判断和倾向。这虽与公安机关对自身形象的宣传及改善民警关系的渠道有待创新有关之外,也与媒体的负面报道有密切的关系。而媒体的负面报道相比正面来说更容易吸引眼球,由此群众对民警也产生了不信任感。

四、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形象亟待提高由于大多数协管(勤)员文化程度低,自身素质不高,又缺乏专业培训,造成了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日益发展的客观形势。由于工作繁忙,能够抽出的学习时间微乎其微,所以民警和协管员的知识更新缓慢,对知识爆炸时代的社会管理形式只能疲于应付,对法律的学习运用根本谈不到精、深、透,只能停留在表面常用的几个条款。自身素质不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就难以提高。面对警力少、地域大、交通治安状况复杂的客观形势,就产生了力不从心,勉强应对的被动局面,造成执法和服务质量相对下降,影响了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

五、随着形势发展,西方腐朽思想时刻腐蚀着一些意志薄弱者的头脑。别执法人员滥用手中的执法权,“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在队伍中,还存在民警执勤执法不规范,对群众服务不到位,对群众投诉存在“冷、硬、横、推”现象;有的民警对群众的疾苦置若罔闻,在工作中不深入群众,不能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警察自身形象,伤害了群众感情,疏远了警民关系。

在警民公共关系方面,存在“举旗帜”、“喊口号”等现象,缺乏实质性活动,导致公共关系的处理在和谐警民关系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这些困惑于疑问,我们应该深思熟虑,应该瞻前顾后,借鉴和吸取各国政治变动与发展经验,改革当前的警民关系一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加快健步。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首先要意识到:(一)公安机关日常群众工作中存在的机制问题。公安机关日常群众工作中存在的机制问题。问题 走访中有些群众反映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活动,但是都是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

(二)民警自身素质以及警民公共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民警自身素质以及警民公共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作系国家安危一半,所以公安机关被社会高度关注。

(三)“家庭”——警营内的民警之间以及制度的问题。警营是民 家庭”——警营内的民警之间以及制度的问题。警营内的民警之间以及制度的问题 警们的第二个 “家” 既然是家庭的形式,必然会出现家庭内部矛盾。在系统内岗位的轮岗、岗位的公开竞选中存在着种种的问题,这一直 是都是民警议论的热点话题,内部问题解决不好,公安民警就不 会真心地去干、自觉地去干、努力地去干工作,警民关系也就无法得 到实质性的改变

(四)社会生活中警用标识和警力滥用。社会生活中警用标识和警力滥用。“仿警”问题也是长期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诸如以上问题,我们就要着手于该怎么样去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怎么样的警民关系才算得上是和谐的,那么建立了一个这样的关系之后,在处理与查处治安案件时又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呢?我先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说起。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需要做到的有:“行事”留给后人一个公允的评判,就是我们对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探索的最本质目的,警民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个拾阶而上的过程,需要公安机关用心的付出,才能收获真诚的一是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首先,加强道德文明的建设,以道德文明促和谐。贯彻政治建警方针,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要密切警民关系,必须始终把队伍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要群众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自己要带头不做,推动民警在做群众工作上动真情、干实事,这才是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最大服务。另一方面要摆正位置,放平心态,始终坚持“服务在先”的理念,在群众身上进行“感情投资”,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文明执法,秉公办事,积极落实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措施,特别要注意从涉及群众利益的窗口单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入手,真抓实干,竭诚为民。回报。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民警,就要做到用心,工作上求真务实。

其次,提高公正执法水平解决突出执法问题,提高民警素质树立正确的“警务观”,实现非警务活动向法律赋予的职责职权的转变。

一是要严查违法违纪。堂堂正正做人做正派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髓贯穿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基本价值观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公安工作对法律负责”的观念,不断加强法制教育和执法培训,不断提高公安民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另一方面要完善执法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拓宽内外监督手段,加大内部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力度,并针对影响严格、公正执法的突出问题,设立举报电话、开通群众信箱等,及时纠正执法随意性。并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和相关法律规章尽可能减少不规范的人为因素,以营造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执法环境,缔造和谐的警民关系。一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公安民警头脑,不断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强化全局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公安民警必须始终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二要加强党性锻炼,讲理想、讲信念、讲宗旨,树立革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诱惑,始终保持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人民警察的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常常同社会丑恶现象打交道,接触社会阴暗面,经常会碰到违法犯罪人员用金钱色情手段进行引诱拉拢的情况,这就需要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继承发扬公安机关优良传统和作风,严守公安工作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看问题、做事情必须宽宏大度、心底无私开诚布公、光明正大不要表里不

一、阴阳两面不能阳奉阴违、尔虞我诈不搞阴谋诡计、台下踢脚。“正派人”是秉持公道、公平公正的人。必须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恪守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职业良心无论是办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还是开展公安行政管理接待办事群众都要依照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秉公而断。落实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围绕群众反映强 烈问题开展调查,围绕群众信访投诉的问题进行核实,明察暗访社会丑恶现象和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以及插 手经济纠纷,利用职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违法违纪现象二是要完善执法监督,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着力树立良好的执 法形象。四要严守警规警纪,提高民警素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加强体能训练,树立高 尚的职业奉献精神。五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加强与民沟通。首先,舆论的主动权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加强与民沟通。推动公共关系建设,推动公共关系建设,树立亲民形象。

再次就是沟通。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观”,实现由只重管理向管理和服务并重的转变,积极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积极的“稳定观”,实现由被动处突向主动疏导的转变,构建稳定的社会环境,严格的“法制观”,实现由执法随意向执法规范的转变,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得到体现,现代的“打防观”,实现由重打轻防向打防并重的转变,增强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高尚的“荣辱观”,实现由沽名钓誉向淡薄名利的转变,展示人民警察的高尚情操,为此,要做到“四个要”:一是要加强对民警的法律法规、党纪政纪警纪和理想宗旨教育;二是要强化内部执法执纪监督;三是要树立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四是要强化纪律,对违法违纪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仅要善做,还要学会沟通和交流。疏通警民的沟通渠道是缩短警民距离的最有效方法。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应是我们始终探索的一项课题。从小事、身边事做起,用真情实感、良好形象改善警民关系。民警们要从老百姓关心的小事做起,在行动上利民切实解决服务群众的切入点问题注重从平凡的事做起。

一是善用网络平台,努力打造公安机关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一方面要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网上预约、在线咨询等,不定期向群众宣传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介绍安全防范常识和技巧方法,分析发案规律,提出防范建议,增强群众自我防范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会与新闻媒体打交道,强化网上舆情的引导。针对不利于公安队伍形象的突发事件,应第一时间查清事实,采取措施,开展舆论引导,防止产生负面效应。二是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共建,普遍群防群治的工作理念。公安机关要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共建,只有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维护好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开展警务公开,扩大警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及时向社会公开涉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行政审批、收费项目等,以公开促公正,赋予群众更多知情权,不断增强警务工作的透明度,使广大群众理性接受并自觉支持公安执法。另一方面要实施警民互动,多渠道为群众争取利益,依靠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群众等方面的力量开展群防群治或是通过招录巡逻队员和治安协管员等,为下岗职工解决再就业问题等。多种形式加强同人民群众的互动使群众与民警真正能够像亲戚朋友那样随时联系、沟通使公安民警能够随时了解掌握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需求随时提供帮助解决问题。

下来就是信任。坚持保稳定、促和谐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能人。人民警察服务人民群众第一破案抓逃的能力能够保一方平安第二化解矛盾、调处纠纷的能力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第三协调各方的能力能够调动各种社会积极因素支持公安工作第四治安防范的能力能够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第五管控社会的能力能够压住事故确保公共安全。以上五种能力是对公安民警的基本要求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尊自爱、自警自省坚决守住道德底线。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念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自觉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要慎初、慎独、慎微、慎常不为浮名所累不为私利所缚不为贪欲所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一个心灵干净的人。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长久以来由于警民之间的不信任造成了警民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在形式上亲民切实解决联系群众的方法问题 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要建立“亲人”关系方法和途径至关重要。

一是要因势利导,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提升案件侦破能力,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站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前沿,公安机关如果对某件群体性事件没有处理好,就会造成其他工作的被动。尤其要注意的是坚持区分好引发群体性事件矛盾性质,区别对待,因势利导。按照权限依法处理,及时消除社会不良影响,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是要对群众关心问题反复抓。公安机关应认真开展治安热点问题整治、场所行业整治等专项工作,及时查处各类治安案件,努力提高破案水平,尤其既要快侦快破大要案件,也要高度重视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小案的查处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

最后就是理解。理解二字之所以放在最后来讲,实际上就是对前面用心、沟通、信任的升华。理解是双方面的,既有老百姓对警察这一行业的包容,更多的是身为执法者的警察对百姓疾苦的理解,对百姓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警察的理解,对百姓遇到危险时首先想到公安的理解。

一是要努力提升人民警察的亲和力。民警要坚决克服“冷横硬推”和“四难”现象,简化办事程序,不断推出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新举措,在职权范围内多给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职权范围之外的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亲自办”和“协调办”结合起来,及时给予群众最热情的帮助。

二是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开辟真正使警民相互理解的渠道。通过建立警民论坛,在线答疑等形式,使警民之间多些沟通后的理解,多些交流后的升华。尤其在条件成熟的基层所队,可以摸索建立自己的网站,定期维护,更新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民警们“不以善小而不为”,从身边事、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群众调节一些“小纠纷”,办好一些“小事情”,处理一些“小案件”,消除一些“小隐患”,解决一些“小问题”,循序渐进,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从一点一滴中温暖百姓的心。使其经常化和制度化

要改善警民关系,就要塑造民警的良好形象。民警的良好形象来自于队伍正规化建设。每位民警都要牢记,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在代表着国家形象,代表着政府形象,直接维系着警民关系,维系着党的执政根基。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而且为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积累了新经验、探索了新途径。于是警民关系与和谐社会关系两者相辅相成。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在处理以及治安案件中有着重大作用,同时在对于处理各种棘手案件时都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民所需、民所想。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日常生活上和谐关系一直都是民所需、民所想。建和谐警民关系警民关系不光是公安机关单方面要建立,其实广大群众也是主体。绝大多数群众是非常愿意配合工作的,而且积极性比较高。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性

社会是否和谐,社会的安全度和警民关系也是考核 标准之一。群众们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很高,随着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群众对公安机关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而又繁重的社会公共管理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现在的重中之重。所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使民警工作健康、长久发展。民警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坚持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健康、长久的发展的客观需要。稳定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首先和谐警民关系必定群众工 作落实的很好。其次现代社会技防是必要的,但是人防并不能被取代,人防有速度快,基础好,震慑性强的优势。最后和谐警民关系中群众的监督 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监督可以减少和避免错误。只有错误不断的减少,工作才会健康、长久的发展。

构建和谐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是主体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积极作为、掌握主动立足自身实际立足本职岗位立足回报人民争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人、亲人、能人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进而更加有力地推进公安机关自身建设更加有效地履行人民警察的政治和社会责任。

总之而言,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要举全体民警的力量,不分警种,不分地区。以最好的宣传打头阵,以最好的态度面对群众,以最好的服务来走访,以最好的形式构建和谐关系,以最好的成绩回馈群众。构建警民和谐关系是一条长久,困难,曲折的路,但我们需要意志和恒心,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鼓励下,这个关系网会很快很好的建立起来,也会更加完善、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和谐社会与警民关系》 王光 , 魏永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警民关系学》 崔北方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和谐社会与警民关系》 王光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治安案件查处》

王宏君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理性思考》

《基层公安机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

《治安管理》 熊一新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治安秩序管理》 王精忠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公安决策》 王明新 王光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公安信息》 孟宪文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第二篇:论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论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摘要: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内容。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而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劳动关系的状况成为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所以,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当前的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政府作为劳动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劳动关系及主体的介绍,分析了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劳动关系 政府 角色 地位 作用

政府作为劳动关系三方主体之一,它介入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要求。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关系,绝不仅仅是劳资之间的关系,政府作为第三方,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始终居主导地位,政府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及行政方式对劳动关系运行态势起决定性影响。同时,劳动运行态势也对政府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以及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产生基础性影响。所以,在劳动关系问题上,政府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必须积极作为。

一.劳动关系及劳动关系主体

劳动关系,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劳动关系是雇员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所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二.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劳动关系不稳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企业用人自主权和劳动者择业自主权的确立,企业越来越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力求降低人工成本。而劳动者为了取得最大化的劳动报酬,追求更好的劳动条件,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劳动关系呈现动态化发展。

(二)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失衡。弱势劳动者群体的基本台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尽管契约化是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劳动关系建立在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劳动双方现实上还是不平等的。劳动关系运行呈现以经营者为主导的体制特征。

(三)劳动管理功能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程度弱化,劳动力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劳动立法和执法工作滞后。

(四)政府监管不力,管理缺位。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干预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劳动关系调整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需要。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都长期处于力量薄弱、疲于应对的状况。

三.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我们可以将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归纳为五种角色,即“五P”角色。

(一)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

政府的第一个角色是保护者。政府通过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政府的角色在于制定劳动政策并推进其实施。政府制定的政策与法律不仅反映了劳资双方施加的压力,而且反映了公共舆论以及劳资力量对比的变化。政

府是否颁布劳动保护立法以及该法律保护的程度,直接反映了政府是否维持 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正义,并反映了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它确定了劳动关系的调整框架,为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提供了各项制度和规范。同时,政府还要监察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的执行,劳动监察是政府的第一个角色衍生出的重要任务。

(二)集体谈判与雇员参与的促进者

政府的第二个角色是促进者。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问题,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开展集体谈判创造宏观环境,积极促进双方自行谈判与对话,促使其在遵循劳动法基本规则和基本劳动标准基础上发展适合其特点的劳动条件。政府是以促进者,而不是直接干预者的角色,推动集体谈判的开展以及雇员参与。

(三)劳动争议的调停者

政府的第三个角色是劳动争议的调停者,有时也是调解者或仲裁者。为了维持良好的劳动关系,政府通常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理想的政府应该作为中立的仲裁者,为劳动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使劳资双方能够平等 地通过协商或谈判来解决内在冲突,使产业冲突减少到最小程度。

(四)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

政府的第四个角色是规划者,为全体劳动者建立一套就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三大支柱: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在当今自由化、国际化和竞争日趋 激烈的社会,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规划等领域进行整体设计,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的角色在于保持劳动关系稳定、促进劳资合作和实现经济繁荣。

(五)公共部门的雇佣者

政府的第五个角色是公共部门的雇佣者。公共部门的雇员包括政府与地方公务人员,在一些国家还包括公用事业部门的雇员,其规模和人数在各 国不尽相同,但都占相当比重。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应该提供合法、合理的劳动条件,以模范雇主的身份参与和影响劳动关系,使之成为私营部门劳动关系的“样本”。

政府在扮演这五种角色时,作为保护者和规划者,政府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完成任务;作为促进者和调停者,政府应该采取中立和不多干预的态度;至于政府作为雇佣者的角 色,必须要真正成为民营企业家的表率,合法化、企业化和民主化是基本要求。

三.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一)劳动政策的制定。

(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就业保障。

(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劳动标准。

(4)劳动关系的协调。

鉴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劳动方式也处于转型阶段,同时又在追求一种和谐的劳动关系,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起以下作用:

(一)健全和完善劳动法律和法规

我国的立法,多采用的是政策——行政法规——法律的渐进模型。在一线城市,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正在进行试点,在反复检验后逐渐向全国推行。政府为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加强劳动立法和宏观调控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先后承认和批准了23个涉及劳动者权力的国际公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与之配套的部分法律法规,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出现了企业下岗工人、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三股就业压力。对此,我国政府开展了类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失业救济(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初步建立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虽然还不完善,但其整体运行还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妥善的解决了大量的劳资纠纷,对协调我国的劳资关系

由于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处于转型期,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有效,甚至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但我们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关系将在政府逐渐成熟的推动力下,达到长期稳定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劳动关系学》(第三版)程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常凯,《劳动关系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6高景芳 《论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上海财经大学2004

11]李环.和谐社会与中国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三篇:论新形势下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论新形势下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深度变革和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阻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党群关系的好坏。因此,充分认识警民关系的内涵,认真分析产生警民矛盾的不利因素,加强警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寻求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对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警民关系是指警察在打击、预防犯罪和提供社会服务等各种警务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与人际关系。警民关系受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特定时期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政治烙印。只要国家存在,犯罪尚未消灭,警民关系就一直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警民关系一方面以平等互助为基础,以感情交流为纽带,具有人际关系的种种属性,另一方面是警察在执行各种警务活动中与公众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又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警民关系的外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一、目前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分析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警民关系较为和谐。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治安管理、交通安全、刑事侦查等工作,几乎没有妨碍公务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多元化,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主力军的人民警察逐渐处于风口浪尖上。以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为主导的警务方针,弱化了中国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磨蚀着公众对警察的公信力;警民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执法活动不配合、交流沟通不密切、涉警舆情不支持等不利因素大量存在,阻碍着警民关系的发展。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警察道德建设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不可否认,一部分民警未能消除长期形成的以人治人为主要特征的专制思想,沉溺于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传统关系格局,“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这种态度的真实写照。部分民警在实行管理时总是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特别是对弱势群体毫无感情,服务意识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耍特权,抖威风,以权代法、以权敛财、乱搞创收、以情代罚、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等与民争利、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在公共生活中耍特权,向服务对象搞摊派,行“吃、拿、卡、要、报”等违法乱纪之事。据公安大学一项社会调查,群众对警察最不满意的首项因素是态度不好,耍横。1

(二)警民相互支持的力度不够。随着历史的进步,我国的社会关系由封闭转为开放,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的松动、政企分开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等因素,弱化了公安管理和执法的凝聚力和控制力,部分群众的正义感和维护治安的自觉性下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消极心理较为普遍,有的甚至发展到连“门前雪”都不肯打扫的地步;人民群众不愿协助,不愿作证,隐瞒、包庇违法犯罪,甚至抵制、对抗公安机关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公安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管理还是执法,都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三)警民相互理解的程度不够。每位群众都希望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都希望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有一些群众看到有人打架,就会认为社会治安太乱了;看到街面发生了盗抢案件,就会质问警察都干什么去了。群众不理解就会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导致警民关系恶化。当前公安机关对群众的期望和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过高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落差。据有关调查中显示,53%的民警希望群众无条件支持配合公安工作;76%的群众希望民警有求必应,有的甚至希望警察是万能的。(此论据的出处?)群众都希望公安部门比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办事效率要高、节奏更快、服务更优质;希望刑侦部门能及时侦破各类刑事案件,迅速有效的打击违法犯罪,尽可能挽回损失;希望公安机关构筑更加健全、更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保障平安。与这些期望和要求相比,尽管公安机关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是力不从心,难以让群众全面满意。

二、新形势下和谐警民关系的内涵

基于目前警民关系中的种种问题,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同志在第六期全国县级公安局长“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安工作上新水平”专题培训班结业上强调,要“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小事做起,从人民群众最急需的1 《论和谐警民关系之要素》http://bbs.tiexue.net/

事情做起,千方百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努力在一点一滴中体现公安机关的爱民之心,在一言一行中累计群众对我们的信任,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2

简而言之,和谐的警民关系,就是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与人民群众之间基于法律所形成的一种水乳交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协调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警民关系在政治上是一种对等平衡的民主关系。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平等友爱的社会人际环境,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民主专政这个共同的政治基础之上的。因此,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但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平等属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阶级特征。

(二)和谐警民关系在法律上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和谐社会要求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只有每个人、每个社会组织和群众都严格按照法律这个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杠杆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形成事实上的配合支持,才能使整个社会关系得到有效调节,社会秩序达到协调有序。警民关系要达到和谐,必须找准各自的法律定位,在法律框架范围内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双方有各自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一方面要树立警察的执法权威,即警察应严格执法、为民服务;另一方面公民要自觉支持警察执法,即人民有服从和支持警察执法的义务。,(三)和谐警民关系在感情上是一种理解包容的亲情关系。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真诚、理解和信任,全社会之间有一种宽容的氛围和宽容的精神,即使有了摩擦和矛盾,也能进行善意的化解,包容对方的过错,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反之,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的理解、缺乏足够的信任,彼此之间就会产生冷漠、对立甚至矛盾冲突,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和谐警民关系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之间深厚感情之上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三、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时期的公安工作提出的新的必然要求。着力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强化公安职能、提升公安工作水平、2 2009年5月31日《人民公安报》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新型警民关系,人民警察应树立警民平等的观念。为了避免警民这种对立,实现每个人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上的平等,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权力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懂得如何运用人民交给的权力去履行职责,以良好的服务积极回报人民的需求。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视角,必须予以破除障碍,重视不同阶层群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平等的服务,通过平等服务来赢得群众对人民警察的尊重和信任。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平等保护所有人的自由、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坚决摒弃警察高于人民的特权思想,不得以管理者自居,盛气凌人,歧视人格,以此搭建起公道的平台,这是实现警民关系和谐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人民警察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工作方式。坚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依靠群众、取信群众,组织群众,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加强群防群治辅助力量建设,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把“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落到实处。坚持多措并举发动群众,通过有奖举报、悬赏追逃等措施,挖掘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内在驱动力。通过警民双方的努力,最终达到在严格遵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得到了充分保护,同时广大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为人民警察履行职责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共同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应建立健全有效的警民沟通机制。变单向传达为双向沟通是促进警民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公安机关一方面要认真、广泛地听取群众的呼声,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政策法规,公开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这既便于群众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又可以使群众有目的地参与一些防范、打击犯罪的活动,还能监督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活动,避免违法违纪和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

人民警察产生于人民群众,职权来源于人民,工作是为了人民,对人民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使命和宗旨。总而言之,和谐的警民关系建立在安全信任、执法信任、互动信任、情感信任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人民警察要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群众对警察在感情上应关心和

爱护,在行动上更应理解和包容。从而形成相互默契、亲如一家的警民和谐局面。

第四篇:论社区警务实践中的警民关系

论社区警务实践中的警民关系

摘要:人民警察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同时又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之一。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即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实践的重要内容。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警民关系因为涉及到社会治安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关系着党委、政府的形象,因而显得比较重要和敏感。当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失调和冲突。及时研究这一特殊时期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密切新时期警民关系,构建一个法治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警民;社区警务;原因;改革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社区警务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休斯顿警察局率先提出回归社区警务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先后实行社区警务,这其中也包括我国。随着我国社区警务理念的提出,警民关系就成为了当前社会建设和发展警察队伍,保卫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首要问题。

最近几年,是警民关系发展的瓶颈期。从2008年瓮安事件到2009年云南躲猫猫事件,都提醒了我们这一点。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管理模式从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转换,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适当的不适应甚至冲突。从本质上看,这是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及时研究这一特殊时期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密切新时期警民关系,构建一个法治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警民关系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警察与民众之间似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群体隔离、对立的倾向。在社会转型的旋涡中,警察承载了很多重任,也面临着超强付出所带来的自身危机,转型社会的阵痛同样与警察如影相随。此次上海世界博览会,公安机关根据安保要求开展了环“沪”护城河的工作,而我有幸参与其中。在安保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现阶段警民之间的感情与矛盾。通过调查走访,我认为现阶段警民关系存在一下几点问题:

(一)警力经费不足,破案率不高,社会治安状况与群众期望值有差距。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治安环境的日益复杂,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凸现,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对敌斗争日益复杂,加之犯罪的新型化、智能化,使得公安机关面临的任务日益艰巨繁重。警力和经费的严重不足,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致使许多公安机关没有足够的警力参与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导致预防和打击犯罪能力不强,抢夺、盗窃等常态性案件破案率又不很高,治安状况不能令群众完全满意,影响群众安全感。

(二)部分群众觉悟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对警察正当执法不配合、不支持、不理解。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群众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知识学习较少,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高,对民警的正常执法活动不支持、不理解;有些群众受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正义感下降,“事不关己”等消极心理较为普遍,对人民警察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不愿协助,不愿配合,不愿作证。反之,在发生重大案件一时侦破不了时,便横加责难;还有少数群众不履行法定义务,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后,就迁怒于公安机关,以至妨碍执法、谩骂民警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警察职责扩大化,一些非警务活动直接把警察推向群众对立面。一方面,公安机关许多承诺特别是在110服务方面过于宽泛,加之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得一些如夫妻感情不和、开启门锁等都打110求助,若民警救助不到位,群众就会认为警察不愿为群众做好事或办实事,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少数地方在处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群众信访、计划生育等问题时,往往要求公安机关直接参与处置,把警察推到群众的对立面,部分群众便将一些矛盾转嫁到公安机关,加剧了警民冲突,影响了警民关系和谐。

二、造成警民关系失调的几个原因

(一)公安机关内部职能腐朽落后

我国的警察道德建设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这种态度的真实写照。不可否认,一部分民警思想观念上还带有浓重的封建专制色彩,未能消除长期形成的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专制思想,沉溺于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传统关系格局,心理上一直有治人者的强烈欲望。部分民警特权思想严重,在实行管理时总是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特别是对弱势群体毫无感情,服务意识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耍特权,抖威风,受利益驱动执法犯法;部分民警以权谋私,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执法随意性大,伤害了警民关系。

香港警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优秀警察集体,其内部组织管理、人员结构、各项规章制度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高度。其中《香港警察程序手册》更是受到了各国的追捧。其中关于如何正确处理警民关系有详细的说明。“警务人员是社会的一分子,若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便不能顺利完成任务。由于市民大都奉公守法,而警队要成为一支精锐部队,就必须令市民对其一切行动有信心。”“要能应付市民,我们需要技巧及对人、法律及本身的权力有所认识。” “在执行职务之余,我们还要懂得向市民解释该等职务。”“警队能否赢得市民的尊敬,全赖各警务人员与市民接触时的手法。处事灵活、常识丰富、对工作彻底认识及富幽默感的警务人员,不但能顺利完成任务,而且能赢得市民的赞许。警队能实现各项目标,自然可取信于民。”以上是从手册中摘得的几段,足可以看到香港警察对警民关系的把握。

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期,警察制度在很多方面还不健全,并不能构成一套完善的执法程序,使得公安工作在履行打击和管理职能方面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

(二)群众观念僵化、依赖性强

在社区警务当中,民警的定位被定位为为人民服务。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崇尚民警职业的同时,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甚至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人犯“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1]

(三)社会快速发展关键时期

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亚文化基因根深蒂固,对公正执法带来影响。随着国家民主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维权意识逐步增强,要求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认为,警察自身权益缺失加重了执法的趋利行为,民众对警察的积怨与警察权益缺失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传统亚文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熟人社会”所带来的“人情社会”,警察身处“人情社会”,公正执法常常遭遇“人情关”的难题。尤其在一些地域环境相对闭塞的县(市)级公安机关,大凡民警办理大大小小的治安、刑事案件,常遭遇熟人说情“了难”。说情风的背后是中国传统亚文化的影响。在有的人情案、关系案中,违法办案的压力有的来自领导、上级甚至来自能制约公安机关的有关部门、上级领导。办案民警无法违背这些“没有证据”的强力意志,正常的执法常常被干扰。如果这类问题形成常态,那么民警良性的价值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2]

三、融合警民关系的几点改革意见

(一)公深挖队伍内部原因,狠抓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树立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良好的执法形象,是当前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根本保证。怎样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树立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良好的执法形象呢?当务之急,要巩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始终保持公安队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激发民警投身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各项活动;继续深入抓好警务公开,加大内外监督力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各项活动的健康发展;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用经常性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教育培训,使民警掌握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增强队伍整体素质和实战技能,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公安绩效

首先,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依法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最大服务。其次,要摆正位置,定位在“公仆”和“勤务员”的角色上,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群众身上进行“感情投资”,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让群众既感受到人民警察的威严,又感受到警察的可爱可亲。在当前复杂的治安形势下,公安民警应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客观、全面地掌握治安状况,吸纳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和决策,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而形成的主观臆断,使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亲民形象

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最直接、最客观、最公正的评判者,对公安民警执法形象、服务态度十分关注,在服务形式上是否更加亲民、爱民,在管理方式上是否更加规范、便民,仍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要注重沟通和宣传的效能作用。通过沟通,使公安机关广大民警和群众能够互相了解,消除隔阂,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关系,使民警可以了解群众的情感和需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公安宣传的积极作用,借助外力宣传自我,弘扬新时期的警察精神,不仅使群众了解公安,调动群众的力量,使社会和群众产生对公安公正的评价,更好地支持公安工作的开展,也使警民之间增进了解,互相鞭策。[3]

参考文献:

[1]曾五一.融合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2005-5

[2]论和谐警民关系之要素.2007-11

[3] 车东哲.建设“和谐警营”打造“亲民公安”.搜狐新闻.2007-3

第五篇:浅析社区警务中的警民关系

浅析社区警务中的警民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开展,而与之相配套的社区警务建设如何实施和深化,成为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警民关系是其中关键之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警务的成败。本文拟就社区警务中的警民关系作些简要分析,供商榷。

一、警民关系在社区警务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警民关系简言之就是警察同民众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良好的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的基石,不仅有利于社区警务健康顺利发展,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警务的效能。

(一)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的“动力源”。社区警务是一种从哲学上对警务的根本改革。警民联手,共同构筑一张强大细密的防止犯罪、打击犯罪的巨网,我们的社会治安才能有深广的根基和无穷的力量,这是社区警务真谛之所在。坚定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和群众的联系,扩大和群众的接触范围,建立固定、亲密的警民伙伴关系,不仅可以使社区民警及时获取各类社会信息、治安信息,还有助于更好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凝聚各种力量,促进群防群治、情报信息、人口管理等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从深层次上推动“发案——破案——再发案——再破案”的被动警务模式向“社会化防范——控制发案——再扩大防范——减少发案”的主动警务模式的转化。因此,良好的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社区警务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社区警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警民关系好,则社区警务如顺水行舟,快速而平稳;反之,就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

(二)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的“牛鼻子”。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长期以来公安工作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前治安任务繁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提高治安工作效能,必须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指导思想。社区民警只有扎根社区,和社区群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尽快打开社区警务的工作局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开展社区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既是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又是社区建设的归宿。从警民关系着手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恰好抓住了社区警务建设和社区建设的结合点,通过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解决群众关心的治安热点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的威望,还可以使社区警务建设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党委政府在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把社区警务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加以通盘考虑,同步实施,从而为社区警务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我市的社区警务能迅速实施,关键就在于在实施社区警务建设中牢牢抓住了警民关系这一核心,赢得了党委政府的认同,使党委政府把警民关系的好坏最为改善党群关系的重要抓手,全力支持社区警务建设。

(三)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的“检测仪”。社区警务的目标是再造社会凝聚力,发动群众共同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是实现社区警务目标的关键载体,而警民关系也是衡量社区民警工作的主要标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个体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警察的要求和期望不再是单一的,不仅仅是安全感,而是体现在警察的服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等诸多方面,因此,密切警民关系不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不仅能够体现社区民警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还能够反映出社区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应有形象。在我市,不少工作优秀的社区民警即使因工作需要调离责任区多年,仍在不少群众中留有深刻印象,并以此打量新来的责任区民警。西湖分局英年早逝的公安部二级英模张仲新在病重住院期间,自发上医院看望的群众每天络绎不绝,即使现在到张仲新工作过的社区,许多群众仍念叨着这位好民警。这都充分说明“群众心中有一杆秤”,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社区民警工作最直观、最公正的“标尺”。

二、处理好警民关系应当消除的思想误区

思想认识是决定警民关系走向的首要因素。要处理好警民关系,必须首先消除思想误区。

误区之一:混淆概念,把服务群众看作是非警务工作。社区警务“以民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服务群众的重要性。服务群众不仅体现在治安工作上,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方便同样是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基层民警往往会因为群众的某些求助与治安工作无直接关系而一推了事,甚至认为这是非警务工作而抱有抵触情绪。这关键在于对服务群众的概念缺乏正确认识。服务群众是“人民

警察为人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特别是开展社区建设后,社区民警不单是社区治安的管理者,更是社区的工作者、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服务群众是社区民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区民警的“份内事”。同时,服务群众还是警察和群众沟通的最好途径,由此可以使群众逐渐了解警察、理解警察,从而认同警察、信任警察,最终支持警察、配合警察。因此,服务群众决不是非警务活动,而是社区警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区警务实践中,我市不少社区民警对群众求助事项都尽可能帮助解决,有的仅仅是打个电话与有关部门联系而已,但群众也颇有好感。有事首先想到警察是群众对警察的信任,如不加思索地拒绝,就可能失去民心,进而降低警察组织、动员群防群治工作的实效。当然,对群众提出的非警察职责范围的求助也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有“包打天下”的思想,统而揽之,这样不但会增加基层民警的工作负担,处理不好反而还会影响警民关系;也不能简单的一拒了之,要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合理有效的帮助群众找到正确的解决渠道,给群众以满意的答复。误区之二:舍本逐末,片面强调服务群众而忽视专门工作。服务群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密切警民关系,搞好社会治安。但服务本身只能聚集起群众参与的潜力,离真正把群众调动起来,直接为治安工作出力还有很大距离。社区民警只有加以正确引导,把服务群众和专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群众的潜力转化为预防、打击犯罪的动力。同时,通过专门工作及时、有效地扫除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群众生活的安全感也是服务群众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如果片面理解服务群众,局限于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办一些便民事项,警察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群众最关心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切身利益也不可能得到真正保障,最终不仅不能改善警民关系,还会落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误区之三:急功近利,忽视服务群众的长远效益。基于利益至上,对工作有帮助的事就做,对工作暂时没有帮助的事就不做;或是为了应付考核、测评,搞突击式、临时性服务。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实际上不是在服务群众,而是在利用群众,可能会有一定的短期效益,但靠这种做法建立起的警民关系不可能是牢固的,从长远看,反而会使群众对警察的服务产生不信任感,最终得不偿失。社区民警为群众服务是一个心交心的过程,应该真诚相待,持之以恒,即使是琐碎的、细小的,甚至是不起眼的事,只要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群众就会记在心里,日积月累,为群众做的越多,群众就为你想的越多,警民关系就越融洽,群众就会更好地支持、配合、参与我们的工作,服务群众的效益才会真正持久地显现。如我市江干分局凯旋派出所民警章旭东,3年前为了帮助103岁的老人解暑,自己掏钱

买冰块主动送上门,不但以实际行动感动了这一家人,还赢得了周围群众的尊敬和赞誉,至今群众都对他赞不绝口。

误区之四:避重就轻,把警民关系局限于警察同社区干部的关系。密切警民关系是为了警察与社会建立最广泛、最亲密的联系,通过相互合作,共保社会安定。因此,警民关系有着广泛的内涵,不能因为社区民警平时和社区干部交往较多,容易相处,加之社区干部对民警工作实际帮助较大就把警民关系片面化,认为只要处理好和社区干部的关系就“万事大吉”,而忽视和社区单位、工作对象等其他群众的联系。社区单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有着共驻共建的巨大潜力,协调好和社区单位的关系,有助于使社区警务获得更多的依靠和支持。工作对象是社区民警的工作重点,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不但可以及时掌握思想动态,现实表现,而且通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他们“心交心”,可以提高帮教工作实效,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果只注意和社区干部的关系,而忽视社区其他群众的关系,不仅局限了接触群众的范围,有悖于密切警民关系的初衷,还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营造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影响实际工作的开展。

三、社区警务建设中密切警民关系的几点对策

警民关系在社区警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全方位、多层次的改善和密切警民关系,以顺应社区警务的发展需要。

(一)树形象。良好的警察形象不但可以增强警察的亲近感,便于广泛接触群众,开展各项工作,还有助于树立警察威信,提高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因此,要密切警民关系,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警察公众形象。一是要及时解决治安热点问题,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安全问题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也是群众对公安工作关注的焦点。必须紧紧抓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治安热点问题,采取集中打击和日常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坚决予以有力打击,增强群众安全感,提高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信心,树立警察“守护神”形象。二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做群众工作最忌摆“花架子”。特别是社区警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不顾社区实际承受能力,一味强调管理下沉,追求“××进社区”,各警种变相下社区下任务、压担子,造成社区“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这非但不利于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还会损坏人民警察形象,造成社区干部和群众的反感,失去工作基础。因此,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各项工作举措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落实配套措施,使

之尽可能贴近群众,符合派出所和基层民警的工作实际。三是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既要宣传社区民警的先进事迹,弘扬正气,改善警察在群众中的形象;又要进一步拓宽警民沟通渠道,通过民警上门走访“自我推销”,发放警民联系卡、服务卡,向群众报告工作,公开办事等方式,进一步密切警民联系。

(二)抓服务。服务是密切警民关系的先导。要提高服务水平,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室的作用。因为社区警务室是社区警务建设的重要标志,是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社区民警的工作平台。因此,要着力在社区警务室的功能完善、作用发挥上下功夫,把社区警务室当作商店一样“经营”好。一是要宣传足。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舆论媒体以及社区宣传工具,广泛深入地宣传社区警务室的工作内容和具体功能,提升社区警务室的社会影响力,使社区群众报警、求助、咨询或办事时首先想到的是上警务室而不是去派出所,以此聚集社区警务室的人气,使社区警务室成为民警联系群众的“热门”。二是要开门多。在保证警务室每周有固定时间定期开门办公的基础上,把治保例会、谈话教育、违青帮教以及简单治安案件的调处等社区警务室能够完成或办理的工作,尽可能放到警务室办理,以丰富社区警务室的工作内容,增加警务室开门时间,避免警务室建成后闲置或经常关门,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三是要关系好。社区居委会是社区的实际管理者,发挥社区警务室功能少不了社区居委会的配合、支持。社区民警特别是担任社区兼职副主任的民警要把握分寸,妥善处理好与社区干部的关系,充分发挥职务优势,依靠社区干部尤其是社区治保干部共同搞好工作。四是要方法对。在社区警务室工作,与群众距离近了、打交道多了,更加要注重工作方法。要树立“群众就是上帝”的观念,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多关心群众的呼声,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以诚相待,以甘为公仆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

(三)强素质。民警素质决定警民关系的走向,高素质的民警能为群众所接受,能很好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因此,要运用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民警素质。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宗旨教育,使民警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摆正同群众的关系,纠正以管理者自居的思想,从服务者的角度,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和群众“心贴心”,以真诚感动老百姓,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二是要通过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努力提高社区民警的业务技能尤其是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并要教会民警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抓住各种机会积极为民服务,进一步密切警民联系。三是要结合日常工作,鼓励和引导社区民警树立公关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协调部门关系的能力。四是要及时掌握民警思想动态,帮助解决民

警的思想障碍和实际困难,减轻民警工作的心理压力,改善和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

(四)勤督促。一是要强化内部监督。要经常对社区警务室开门情况以及社区民警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社区民警按照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并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加以解决,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服务群众。二是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要通过公开社区民警工作职责、工作纪律,张贴社区民警照片和联系电话,聘请警风监督员,举行治安情况通报会,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等举措,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这样既能够督促民警的工作,还可以扩大群众对社区警务工作的知情权,加深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拉近民警和群众的距离。而且通过开门纳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对社区民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发现民警工作的薄弱环节,了解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以及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解决。三是要合理调整考核机制。考核是引导民警工作的“指挥棒”。要结合派出所等级评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在考核内容上要把群众满意率和群众熟悉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考核方法上要把考核实绩和群众测评结合起来,在评判标准上要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重要依据,以最大限度的激发民警做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下载论警民关系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警民关系在治安案件查处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社区警务中的警民关系

    浅析社区警务中的警民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开展,而与之相配套的社区警务建设如何实施和深化,成为当前各级公安......

    浅谈关系营销在书展中的作用

    浅谈关系营销在书展中的作用关系营销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企业界兴起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它是由西方营销学者对大量企业的......

    论执行力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执行是任何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在合资企业,企业的执行力是企业的战略得以实现,战术得到有效的实施的关键。企业的各个组织(团......

    论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论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提升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经营、生产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

    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唐河一高 李静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多媒体教学逐渐走向普及化,本文通过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实践考察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多媒......

    论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论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电教媒体创建逼真的英语语言交际环境,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提供和创设直观的语言交际环境。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以课......

    论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

    目录引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团委在企业中的作用

    论团委在企业中的作用 摘要:团委的工作是企业工作中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团委的组织和工作如何,直接影响了团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基层团支部的建设,关系到企业经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