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时间:2019-05-13 17:2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第一篇: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一、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的内涵是什么?

大学生思想动态是指在高校在校学生范围内,学生围绕某些事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而引起的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而影响他们的处世态度。

大学生舆情是指在高校围绕某些事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由于舆情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和政府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新时期日益宽松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大了,生活内容变丰富了,利益诉求多样化,“舆论不一”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社会现象。大学生舆情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

二、大学生舆情的内容构成及其基本特点:

大学生舆情是特指发生在大学生群体或个体当中对于大学校园内外的一些事务、事件、行为、言论等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言论表达、意见倾向、具体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对应性反应和表现。而这些舆情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以下几个方面:校园内外是生活问题及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件;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或兴趣爱好方面的事物;由于情感问题衍生的其他问题;可与时间的体育娱乐休闲等活动引发的后续话题;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时政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舆情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舆情传播快速迅捷,信息时代带来舆情的快速扩散和传播,日常媒介中大学生普遍涉及接触,特别是新媒体快速迅捷的特点加剧了这一传播趋势。最为大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运用的新媒体,例如手机、网络等,是除去广播、电视、报纸、杂质之外更具有普及型和应用性的大众传媒媒介,同时各类极具个性化的族群,例如博客、播客、拍客、闪客、极客等成为大学生参与度颇高信息来源渠道和方式,而这些伴随信息时代纷至沓来的新兴电子媒体为大学生所钟爱,在这样的群体中,自然大大加快了舆情的快速传播。

2、舆情内容纷繁复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基于这种情境下衍发而来的舆情将是复杂异常的,甚至一个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可能成为一个重大舆情的诱因,伴随着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贫富差距扩大、家庭变故

等因素导致的大学校园内部产生大学生信仰迷失、社会恐惧、末日情绪、社会焦虑、心理压抑等问题不断产生。

3舆情任其发展的后果严重,如上述所分析的一样,舆情内容复杂、传播迅速,导致的后果也往往会很严重,特别是如果对前期的舆情信息未能及时掌握,或者对舆情的研判未能正确辨别,或者对舆情信息处置不及时,或者上述环节都无瑕疵,但消极不作为任其发展,后来往往出乎意料,使得事态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严重影响学校决策和正常工作,进一步影响学校声誉。

4、舆情源于因素社会化。大学校园社会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大学生也能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丰富自身的大学生活,好、更是将目光和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因此出现了社会化舆情日益增长的趋势。

三、为什么要研究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根据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结合大学课堂的理论教育,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但由于各类社会思潮多元化,不乏许多大学校园缺乏政治敏锐性,分析和理解事物不理性、不客观,形成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引导的舆情内容。校园舆情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和化解,容易演化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如何积极主动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对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研究、判断和分析,是我们作为学生中的团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信息的研判工作十分紧迫,十分有必要进行引导机制的研究。

(校园偷窥事件,从某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高校存在的思想形态和教育缺失,以及舆情引导的不足,此类事件也是略见不鲜)

(学校的公共水池内某些学生公然裸着上身玩耍)

(校园不良打架斗殴事件,严重考验高校思想动态引导和舆情关注度)

新闻案例:

酗酒飙车打架 大学生“毕业综合症”行为失常

高校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生活,师生、同学离别,喝酒助兴本是一件雅事。然而记者近日在高校采访时发现,情感的离愁别绪、前途喜忧迷茫导致了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理、行为暂时失常,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种大学生“毕业综合症”,应该引起警惕。

毕业前夕,几乎每个高校都出现了吃“散伙饭”“情感饭”的宴请活动。请别人、别人请,有的学生从早到晚都有饭局。许多学生表示:“就要各奔东西了,趁最后机会痛痛快快聚一聚。”

在痛痛快快的聚会中,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某所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正在宿舍深夜狂欢,隔壁宿舍低年级的同学不乐意了。双方发生冲突,毕业生们趁着酒劲拿着热水瓶、凳子等物,把低年级同学“狂扁”了一顿,最后引发了几个宿舍学生的一场混战。在另一所高校,几对即将毕业的年轻恋人深夜飙车,出了车祸,死伤严重。酒精中毒住进医院的情况更是屡屡出现。

许多高校宿舍的窗玻璃、凳子、衣柜、书桌都是在即将毕业时被砸坏的;同时,在操场、草坪等地,经常有人在深夜里唱歌,啤酒瓶的碎片随地可见。

三、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有哪些形式?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大爆炸的时代,最为大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运用的新媒体,例如手机、网络等,是除去广播、电视、报纸、杂质之外更具有普及型和应用性的大众传媒媒介,同时各类极具个性化的族群,例如博客、播客、拍客、闪客、极客等成为大学生参与度颇高信息来源渠道和方式,而这些伴随信息时代纷至沓来的新兴电子媒体为大学生所钟爱,在这样的群体中,自然大大加快了舆情的快速传播。而其他形式的思想引导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也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舆情引导的良好方式,例如班会、主题团会、相关实践活动。而这些方便快捷迅速的传播媒介如果能够良好的运用,就能够为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网络。网络舆情的内涵网络舆情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的影,把互联网络进行良好的运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引导好大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和舆论的发展。

2、发挥团支部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再像小学、初中、高中那样的监狱式的教学,学习不再那么拘束,自主安排的时间十分宽裕。每个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管理空间,于是,团支部更加完善的建立起来。要充分发挥团支部的基地作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及时给出正确的引导。采取一对一谈话的形式和班干深入开展班级活动进行走访和交流。

案例1:

关心党员动态 发扬党风精神

艺术学院举行爱党敬党“蜡炬成灰泪始干”活动

本网消息 为迎接建党90周年纪念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4月14日上午,艺术学院部分学生和团干、党员在黄石市胜利港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来到胜阳

港老党员82岁的沈焕宝同志的家里一起陪她度过人生中难忘的一次生日。

同学们为老人精心准备了精美的蛋糕,为老人唱起《生日快乐》歌曲并送上美好的祝福,亲切的询问老人的衣食住行,帮老人做好家庭卫生,沈焕宝同志还在跳动的烛光旁,双手合十凝神许下了甜美的心愿。沈焕宝同志的生活保障方面,向附近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沈焕宝老人讲述了她的党员故事,是学生们更深刻的了解了党的历史,坚定了理想信念、表示将努力奋斗积极进去的决心和信念。

“非常感谢你们的到来,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希望你们能够担当祖国重任,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沈焕宝老人激动的说。同学们的到来给82岁的沈焕宝老人增添了更多的笑容。

案例2:

弘扬五四精神

唱响青春之歌

艺术学院开展“五四精神”主题团会

为纪念五四运动开展85周年和建党90周年,5月10日晚,艺术学院2010级各专业学生在X4教学楼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弘扬“五四精神” 唱响青春之歌的团会。

团会过程中,各班级的活动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深刻诠释了“五四精神”的内涵。团会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爱国、进步的五四精神。服本班的知识竞答活动,在全班掀起了学习“五四精神”的热潮;服装设计与工程班集体歌唱《共青团员之歌》,热情歌颂那如火的青春。班会上,大家还认真学习了温家宝总理在座谈首都青年时提出的“五点建议”,号召全院同学,在弘扬“五四精神”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做善学习、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3、共青团干下宿舍。共青团员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后备力量,而团干更是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团干有责任带头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舆情引导机制的变化和建立情况,及时的深入学生寝室、以朋友和同龄人的身份,做好沟通,及时了解反馈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舆情变化,把先进的良好的文化思想传递给他们,引导相关同学向好的方向发展

4、开展舆情、思想引导实践晚会、征文活动。

为了营造良好的院风、学风,坚定坚持以诚信为立足点,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开展“一如既往 诚信重于金”征文活动,发动全院学生积极响应,部分班级根据实际情况以艺术实践的形式展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引导,关注大学生舆情。还可以把侧重点放在课外活动的趣味引导上面。

案例3: 惠风和畅天意清

趣味赛上见真情

艺术学院举行大型趣味运动会

本网消息

4月1日下午,艺术学院在中门广场举行女生节大型趣味运动会,共有全院16个自然班报名参加了比赛,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勋和辅导员程鹏、杨桂芳老师及众多我校师生共同观看了此次别具一格的女生趣味运动会。

趣味运动会共有手足情深、齐心协力、摸石过河和踢毽球入框四个比赛项目,要求每班派出四组选手参赛,每组必须是男女搭配。比赛过程中,同学们或腿绑起来快速跑。或用背部夹球快速穿越障碍或者男生为女生摸石过河。运动会现场被欢笑声和欢呼声萦绕,观看比赛的师生们也都乐在其中。比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踢毽球入框,只见选手们凝神的瞄准数米外规定的方框将毽子用脚向有效区踢去,能够顺利将毽子踢进两回合,以最快速度跑向终点的小组获胜。最后,环艺5班获得了第一名。趣味运动会在噼噼啪啪的踩气球活动中圆满的落下帷幕,运

动会的气氛也达到最高潮。

本次趣味运动会是艺术学院女生节特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艺术学院班子的重视和支持,准备工作非常充分,还专门安排辅导员老师全程负责。举办此类活动为全院学生搭建了一个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让全体同学们在享受趣味比赛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还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提高了互相配合的意识,有效的提高了艺术学院整体的凝聚力,对于创建学院优良学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4、谱写赞歌和青春 激情起舞动梦想

艺术学院举行实践音乐晚会

10月20晚,艺术学院2010级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晚会在演艺厅举行,艺术学院副院长阮琼刚,音乐系主任闵胜林以及音乐系的部分老师和学生现场观看了此次晚会。

晚会在女声小合唱《多彩贵州》的唯美歌声中拉开序幕。男生独唱《草原之夜》让仿佛听众置身于茫茫草原上;钢琴独奏《舞曲》展示出学生专业的钢琴技法。通俗歌曲独唱《酒醉的探戈》的动感歌声与火辣舞蹈将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整场晚会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气氛活跃。

本次音乐实践晚会的达到了预期效果,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提升了对舞台与观众气氛的把握能力。通过表演让同学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学习与努力的目标。最后,学院领导、老师上台与参演学生合影留念。

5、以报刊杂志为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舆论引导。

以校园网络为宣传阵地,构建党团专栏,学生活动专栏、学生思想教育专栏,营造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

6、向各团支部定期发放院报、院刊,以积极正面的舆论来引导学生。

第二篇:7xx区安监局安全舆情引导机制

xx区安监局安全舆情引导机制

公众舆论炒作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舆论既有社会控制的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公众舆论的负面影响将直接或间接对政府的形象产生破坏,不利于社会管理的安全和谐稳定。安全舆情,就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围绕有关安全及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安全舆情已成为媒体和公众舆论关注与炒作的热点、焦点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安全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已刻不容缓,因此,必须积极应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舆论引导工作: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

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 览 广 播、电 视、报 纸、互 联 网 等 传 媒,了 解 其 与 安全 工 作 和安监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努力构建安全信息化建设趋势下的综合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提高安全舆情的快速发现与处置能力。三是舆情就是生产力。安全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的效果或者说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安监部门的感知和认同、对安监伍形象的评价与期待、对安监局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四是网络舆情“猛于虎”。面对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日益汹涌的互联网浪潮神勇迅猛地铺天盖地而来,往往将负面舆情消极影响炒作得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必须善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增强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导性。

二、机制上要有新创新

一是消防舆论正面引导机制。要在继续完善安全新闻宣传归口管理、网络宣传员管理、灾害等新闻宣传与编辑审核等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工作中 心,稳

电 视、广 播、报 纸 等 传 媒,搭 建 网 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宣传载体,坚持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实现资源和阵地的互补与共享,建立创新消防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动规范化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以专职宣传人员(含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兼职通讯员为补充的舆情处置专门人才队伍,涵括战训、政工、后勤、防火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做到懂媒体心态、懂 传 播 方 式、懂 应 对 技 巧、懂 大 众 心 理、懂 网 络技 术、懂舆 论 战 术,坚 持 发 现 及 时、处 置 迅 速、预 防 为 主、控 制 有 力 的 原则,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汇总、研判、分析、报送、转办、反馈工作机制,形成“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进一步提升安监部门的良好形象。三是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完善新闻发布、重大突发性事件和违法违纪案件等负面报道新闻处置、网上舆情定期分析通报等机制,提高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互动机制。要不断创新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与群众线路相结合的新途径,健全畅通理解互信沟通渠道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安全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加强和谐公共关系建设。五是责任追究与对策分析机制。要在每一次舆情处置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和对策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为安全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体系建设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三、举措上要有新推进

一是正面舆论大力宣传。整合运用安全品牌资源和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依托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通讯网络等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正面舆论宣传工 作,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节目、报纸有文章、网络有内容”,牢牢把握安全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大力弘扬安全工作主旋律,进一步扩大安全部门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塑造安监队伍良好形象。二是负面舆情积极引导。坚持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尊重事实、正面应对、敢于认错、积极处置的原则,采取上门走访、主动邀请媒体专题座谈、召开媒体联谊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真实权威信息、网上发帖与跟贴等多种形式,坚 持“ 第 一 时 间”、“第 一 角 度 ”、“ 用 真 实 说 话 ”,对 基 本 属实报道、负面不实报道、负面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力争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防止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三是危机事件绝对控制。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违法违纪案件负面报道等政府安全形象危机事件,要在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置上下功夫。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当遵照“疏—导—控—泄—宣”的基本方法开展舆情控制工作:疏”就是排疏公众“视听”,“导”就是引导、转移舆论“焦点”,“控”就是适时运用新闻管制,“泄”就是化解群众“积愤”、“宣”就是坚持安全工作正面宣传。

四、成果上要有新追求

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努力取得最好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 果。所有涉及安全舆情如果引导和控制不好,小则影响政府形象,大则容易被媒体炒作放大或借题发挥成为直接攻击、诋毁党和政府的武器。因此,安全宣传工作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舆论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安全工作的满意度。同

时,对

严 重 失 实,要

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媒体网站通报交涉,必要时谋求法律途径,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三篇:高校舆情引导机制建构解析

乐思舆情:http://

高校舆情引导机制建构解析

一、高校为何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重灾区?

21世纪以后,网络技术创新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的深入,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以信息技术、网络传媒、舆情导向为核心的革命性变化,尤其是应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舆情信息化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在日益深刻和广泛,而网络突发事件频发产生的舆情危机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曾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高校作为教育性服务行业,其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多年来,高校新闻一直都是网络舆论关注热点,特别是当一些负面信息的曝光很容易使其走上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成为网络舆情焦点,甚至发展为负面影响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件。近年来,多例有关高校的负面网络信息引发了网络一波又一波舆情热议潮,如2012年11月的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女生坠亡事件、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不雅照事件等。高校在应对舆论问责时,不适当的言论更是把网络舆情危机被推向高潮,而由此引发的舆情危机一度使高校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降到冰点。

作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重灾区,缺乏有效的舆情引导机制使得高校在网络舆情危机面前总是不知所措。因此,充分认识舆情引导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上的重要性,创新发展行业舆情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加强高校形象塑造和民众信任度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舆情引导机制建设需要什么?

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由于网络管理机制缺失、网络“把关人”缺位、网民自律意识缺乏和事实信息传播不流畅综合造成,而网络“把关人”的缺失和事实信息传播不流畅则成为造成危机发酵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保持真实信息流畅传播和发挥自身网络舆情“把关人”作用是建设舆情引导机制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个关注民生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必定会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2012年11月的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女生坠亡事件被媒体报道后,第一时间各类网络媒介如:新闻媒体、微博、博客、论坛社区等纷纷转载相关新闻报道,关于事件的各种评论、观点、意见与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结果的疑虑以各种形式在网上流传。这时候网民急需相关部门出来对真相作说明:告知网民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谁该负责任?现在怎么样?过程怎么样?后果怎么样?

面对网民的疑虑,面对舆论的质疑,涉事高校应该及时站出来,以负责人的姿态和态度,真实解答网络舆论质疑。这个时候要是听不到官方权威可信的声音,网络质疑声就越高,谣言产生的几率越大,网络舆情危机扩散就更为迅猛,这将导致后期舆情引导工作困难重重。

三、舆情引导机制建设应突显什么?

高校作为网络舆情关注热点部门,要想完全不踩进网络舆情雷区是假话。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身处网络舆情聚焦中心,因突发事件中伤自己不可避免。既然“湿身”无法避免,那么如何才能及时补救被“打湿”的损失呢?如何保证下次不被“打湿”呢?此时,网络“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将突显出来。

建立舆情引导机制建设最重要的话语权确立。掌握了在突发事件中的话语权,高校就可以针对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设立舆论议程,对于因有效真实信息缺失而畸形发展的舆论环境产生意见领袖的影响作用,唤起网民事件观点的共鸣性,从而形成多数主流意见,引导舆论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

而要拥有话语权,其基本要素是事件信息供给必须是真实的,传播流畅的,经得住舆论推敲的事实。在做信息发布前,必须要有全面的舆情监测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状态是什么样的,网民在讨论什么话题,话题的走向什么,网民在要求什么等,只有做准确全面的舆情分析,了解社情民意,我们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网络议程,把

舆情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大。

第四篇: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渗透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力。网络成了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生动性、丰富性、超时空、超文本等特点,但相对缺乏可信度、组织及用以维系用户的完备的内容生产。网络媒体在扩散传播中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受体受限”的模式,以“双向型——去中心化”为核心架构,增添了受众信息反馈的巨大拓展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跟帖、BBS、聊天等形式,利用QQ、MSN、飞信等工具,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表融合本阶层利益与视角的舆论批评,对政府管理方式产生一系列冲击与深刻影响,为民主政治开辟了又一场域。网民群体关于某一事件围绕各自阶层的利益寻找“爆点”,广泛热烈地参与舆论传播,并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与政治管理机制提出质疑,有时过激影响到社会稳定则形成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的实质是人们不再寻求法律手段,而是寄予舆论造势、道德约束、施加集体压力与政府争夺政治与文化话语权,它实际上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形式。

网络舆情的特征

网络舆情具有开放性。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海量信息传达迅捷,赋予受众自主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信息,甚至还要主动过滤,去掉错误的或者附加的垃圾信息。不同阶层、享有不同经验的公众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从个体角度出发,无限制地过滤信息,以至于失去经验的共享和信息全程全面的收集,甚至会出现某些过于主观的观点。在众多信息中如何辨别真伪,又如何在强化了自主选择权利的信息筛选中保持理性与客观,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实的网络世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舆论追踪,往往使真相难以被澄清,负面因素常常被随意放大。

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络世界涵盖内容丰富,网络用户可以全面体验信息生活与实际生活的交融。作为初具规模的“虚拟社会”恰恰缺乏集体认同的道德规约,个别人寻找尚不健全的网络管理、监督机制的漏洞,滋生“道德虚无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甚至有的网民在现代社会完成了从旁观者到议论者再到参与者的转变,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边限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化,加速网络舆情的发展,如引导不当,过激行为会引发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具有冲突性。网络具有超时空、超文本的特点,是全球共享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在网络世界里相遇,思想的交锋也必然包括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对于不同主题以及同一主题的多元讨论,其出发点在于以 “我”为中心的思想观点能得到认同,而不去更多地考虑内容是否合理与正确。同时,网络身份是隐匿的,这就催生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网络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更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觊觎,他们试图抢占思想文化的宣传阵地,发表错误的信息制造混乱,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

网络舆情具有情绪性。网络世界的信息交流具有情绪化倾向,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反作用的具体表现。人们凭借虚拟身份就某一话题发表言论,多是鸣不平之音,为个人遭遇的不公正、个人利益的受损找到个体情感的宣泄口,人们在网络上自发形成志同道合的群体,群内同质化又引发对群外异质的疏离,在信息的选择、是非的判定上对本群体高度依赖,甚至形成偏颇的“群体极化”的强势观点。网络舆情即围绕某一群体性事件通过网络舆论传播把涉及一定阶层或群体的利益以及由此在一定阶段累积的抱怨、焦虑、紧张、不满等情绪暴露无遗,如不加正确引导,民意审判走向极端,将不可避免地侵犯当事人的隐私和人格尊严,形成一种“网络暴力”;负面舆论“滚雪球”似的扩大,“羊群效应”使人们在整个网络中只听到一种声音,即本群体的声音,会冲击政府的执政能力,危害现有的社会治理秩序。网络舆情的理论属性

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形式。社会心理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带来受众话语权的回归甚至泛滥,社会心理的非系统性、相对隐蔽性和错综复杂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点揭示政府构建网络舆情的导向机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大众,使之进行理性的思考,自觉行动,充分发挥社会心理反作用积极的一面。

意识形态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化发挥重要影响。我们要特别提防网络舆情发展中把事态引向歧途、将破坏性扩大的别有用心的煽动言论,重视意识形态的斗争与意识形态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用进步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发挥进步的意识形态对网络舆情的积极引导和规制作用。

消费主义文化对网络舆情产生明显影响。异化消费使人们把物质消费的多少作为个人幸福实现的途径和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把消费看做是快乐的唯一源泉。消费主义时代,人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建立在物质享受和对物的崇拜之上,社交生活淡化,群体关系疏离。不合理的人际关系使得个体情绪紧张,在多元的价值趋向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正确的主流价值观的导向,对信息的采集、是非的判定难免失之偏颇。

构建不同阶段的政府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针对网络舆情的上述特点,政府应努力构建针对不同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在舆情潜伏期——建立适度的调控机制。完善政府舆情信息汇集机制和预警机制。平时政府要注意对舆情信息的汇集,组织相关人员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制定科学的收集标准,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科学的方法,依靠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媒体等平台,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动向与发展规律。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相互配合,对预警划分级别。加强法制建设,提供必要的法制支撑,积极探索网络政治与网络文明的交叉互动作用。

在舆情爆发期——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加强政府的应急与干预措施。面对舆情发展快速作出反应,不逃避、不推诿,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指定相关部门受理,把处理的进程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密切关注的公众。正面引导舆论,加强政府主流网站的自身建设,建立积极的干预机制。干预机制包括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对话沟通的民主平等、媒体舆论主流积极引导、特殊时期的强硬手段。

在舆情的持续期——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做好政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组织技术人员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相关信息分类、鉴别、筛选、分析、归纳等,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增强网络舆情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研究。探究公众参与网络舆情的动因,分析网络舆情发展中的“意见领袖”,引导他们成为建设和谐网络环境的力量。尊重他们为民代言、批判现实、监督政府的主动意识。加强网民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引导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引导。

在舆情的淡化期——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做好政府网络舆情信息的跟踪与反馈工作。政府对内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开辟其他切实可行的反映民主诉求的渠道,改变民意上达阻滞、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不足的旧面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倾听民声,夯实群众基础;对外要继续组织媒体积极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降低谣言的破坏性力量,增强政府与民众在网络领域的互动,避免因政府的话语匮乏而造成沟通的障碍。[本文为2010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边限与策略——民主政治视角下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研究”(201003256)成果之一](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社会科学》,2008(11)。

2.曹劲松:《政府网络形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6)。

3.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理论与现代化》,2009(5)。

第五篇: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团委内容摘要近年来,舆情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但目前针对大学生舆情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大学生舆情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表现出与普通舆情较大的差异性。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的大量数据成果,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大学生舆情的类型、特点及其传播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就重点舆情的快速干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大学生 舆情 快速干预

舆情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民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大学生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由于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可塑性,加之现代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中的复杂多变性,有时候大学生尚不能科学地辨别一些事件的真相,不能完全正确地理解一些事情的原委,因而难以对社会形成中肯的评价和正确的认知,有时甚至易于受到煽动,易走极端,在某一信息传递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介入错误的舆论场,而错误的舆论场又会反过来促成更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对某一事态形成不甚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研究、判别大学生舆情的基本特征和传播规律,并据此设计、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和引导工作的基本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松江大学城六所高校大学生以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5份。

一、大学生舆情的类型分析

(一)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是指大学生对某些校内外具体事项的关注度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便逐渐淡然不再讨论。从这些校内外具体事项的发生来看,可分为无先兆的发生和有先兆的发生两类。无先兆发生的阶段性大学生舆情,我们又称为突发性大学生舆情。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松江大学城内的无先兆阶段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台湾地震后海底电缆损坏导致网络无法正常登陆(关注度90.1%)、汪洋的见义勇为事件(关注度30.3%)、某大学生自杀事件(关注度47.2%)、2003年SARS事件(关注度100%);有先兆阶段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大学城高校学费调整问题(关注度98.6%)、大学生虐猫事件(关注度42.3%)、2005年台湾政要访问大陆(关注度34.9%)、2005年“4.16涉日游行”事件(关注度94.6%)。此类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决定了其传播的迅速性和密集性,从而往往会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 产生较大且较为集中的影响。

(二)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是指针对某些校内外具体事项,大学生对其关注度呈现周期性特征,即在某个特定时段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之后会逐渐淡化消失,但在一定周期时间后,又会再次引发对这些事项的关注。这种周期一般为一年或一个学期。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与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类舆情是否会周期性地再次被关注。松江大学城内的周期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美国大选(关注度50.2%)、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关注度83%)、每学期的奖学金及荣誉评比问题(关注度97.3%)、超女和好男儿等选秀活动(关注度89.2%)、每年的献血工作(关注度93.7%)、每学期的选课问题(关注度96.3%)、每年的大学生实习问题(关注度93%)。此类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个周期内,除非又有更激烈的刺激性因素介入,大学生一般不会据此产生太激烈的反应。

(三)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是指对某些校内外具体事项,大学生对其持一个长期的关注度,这种关注度有可能一直持续一个强度,也有可能会在一定阶段内降低,但它不会消失。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与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类舆情它是否会消失,是否任何时间都存在于大学生的关注范围之内。松江大学城内的长期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问题(关注度90.1%)、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问题(关注度67.5%)、大学生恋爱问题(关注度66.3%)、大学生迷信星座以及占卜问题(关注度25.4%)。此类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会较为持久而缓和。上述三类大学生舆情中,周期性和长期性大学生舆情因其发生的可预期性、持续时间的平缓性、传播趋势的可把握性,而易于被介入和有效控制。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因其发生的不可预期性、持续时间的迅速密集性、传播趋势的难以把握性,往往会在大学生中迅速扩散, 并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把“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大学生重点舆情”。

二、“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特点分析大学生重点舆情是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群体对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它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集中表现为:

(一)个体同质性与群体共鸣性,决定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群体性特点调查显示,对于校园舆情信息有78%的同学是通过同学口述获知。这种群体性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的个体同质性。这一群体由于具有相近的年龄、类似的经历、相似的生活习惯,因而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观点认同、情感支持大多是来自于同辈群体,大学生重点舆情必然具备群体性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群体具有共鸣性特征。当代大学生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境。在同一群体情境和同一心理需要的作用下,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动情绪,易于获取群体的一致认同。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中间出现了由网络人际交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更强化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群体性。

(二)观念个性化与媒体导向性,决定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主观性特点从本质上看,大学生舆情是大学生对社会存在的印象和评价,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与大学生的主观意志、心理情感、价值观念等个性化因素密切相关。在大学生重点舆情形成过程中,大学生以其特有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认同等主观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信息进行接收、选择和分析,进而形成的特定个性化印象和评价,因此,大学生重点舆情带有个性化主观色彩。大学生重点舆情作为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有可能并不等同于社会存在。舆情本身的真实性只有通过舆论媒介的客观、公正的宣传,才能为大学生客观地认识、感知,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较为准确的印象和评价。如果舆论媒介在舆情导向中有意夸大事实或者有意隐瞒事实,而导致不能把客观实情有效地、全面地传递给大学生群体;或者如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之间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接收度、个人理解力等主观因素的介入,而导致事实部分失真。这些主观反映都不等同于舆情的真实面貌,而是夹杂了浓厚的主观因素。

(三)舆情复杂性与价值多元化,决定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综合性特点 当前,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利益重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等现象集中显现,致使多元化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现,也造成了社会舆情的复杂性、多样性。大学生重点舆情自然也会跨越校园的界限,指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面,出现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最重要的特点,这种多元化包括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多元化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价值取向促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言谈话题,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多元化趋势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成才意识模糊、信仰迷惘、自信缺乏、反感社会道德约束和集体组织生活。因而大学生重点舆情可以指向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联的思想问题(如校园自杀事件、校园虐猫事件),可以指向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2003年SARS事件、高校学费调整问题)等等。

三、“大学生重点舆情”的传播规律

(一)传播速度:叠加反复、快速扩散在现代传播方式丰富多彩的情况下,大学生重点舆情呈现出树状传播、放射性传播的方式,使得舆情具有同类群体叠加反复、快速扩散的传播特点。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这种树状传播的模式。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与传统口传相比较,大学生重点舆情从信息源向无数接收者发送,就像光源向四周发射光热一样,呈现出放射状传播的特点。在口传时代,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借助现代传播渠道,重点舆情能很容易地同时被无数人接收,达到极高的传播效率。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对于发生在邻近大学的事件,学生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概况,当天就知道的占17.6%,一天后知道的占67.1%,一星期内知道的占12.0%。

(二)传播载体:口传方式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舆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由于大学生群体的高密度性、同质性,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的高持有率,使得舆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条件得天独厚。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众多载体中,口传仍然是绝对主导性的(依靠口传获取信息的人数占78%,依靠口传传播信息的人数占80.2%),这符合学生群体交往便利性的特点。除了正常的教学班的组织外,学生寝室以及高校为学生搭设的社团、协会以及各类群体性活动都为信息的口传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手机短信、大学城民间论坛(BBS)在学生获取、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BBS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目中信息的集散地(依靠论坛获取信息的人数占14.3%,依靠论坛传播信息的人数占16.5%)。很多人喜欢“灌水”,在即时引起其它在线网友关注时,得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很多网民面对这类消息,无法完全将之搁置不理,在将信将疑中,信息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传播价值,在网下又通过人际口头传播而广为人知。

(三)传播者心态

1、传播者不一定相信舆情信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参与舆情传播的大学并非像我们原本想象的一定相信舆情(18.9%),或者对舆情将信将疑(68.1%),也可能根本不相信舆情(2.2%)。相信舆情的人,往往在舆情与自己利益相关时,表现出巨大的传播热情,寻找与自己“站在同一条壕沟里的战友”,准备用集体的力量捍卫自己的利益;或者在舆情与己无关时,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不相信舆情的人,在舆情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即使明知是流言,有时也会参与舆情的传播,有的甚至会添油加醋,使舆情更为“合理化”。

2、舆情不一定与传播者利害相关。当舆情与自己无关时,可能将舆情作为谈资,而于无意中对舆情进行传播。当舆情与己有关时,更是急于传播,以寻求答案或获得印证。我们的调查显示,“对于身边与您以及您的朋友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信息”,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曾经参与过传播。14.3%的大学生借传播的机会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往往因学习生活中所遭受的某种挫折而对特定对象感到不满或不安,于是乐于参与传播,排解或发泄自己的某种不满或不安的情绪。

四、“大学生重点舆情”的快速介入机制

(一)构建重点舆情的快速捕捉机制

1、依托信息员,延伸捕捉重点舆情的敏感触角。在大学生舆情形成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处于捕捉舆情最佳区位的交汇点位置,是舆情“触角”。组建以学生骨干为主体的学生信息员队伍,一方面承担突发性舆情的快速报送工作,另一方面承担学校交付的专题监测工作,并强化学生信息员队伍对网络论坛(BBS)的监控。

2、依托内参等平台,创立了解重点舆情的重要窗口。内参通常是新闻媒体通过机密渠道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社会问题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与公开见报的稿件相比,内参具有其独特优势,它的揭露性更强、报道面更宽、信息量更大,是真实反映舆情的主要窗口。有鉴于此,高校在构建舆情快速捕捉机制时,应充分借鉴内参机制,由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编发内参向学校提供相关情况。

3、依托舆情直报点,搭建传递重点舆情的绿色通道。舆情直报点制度是舆情信息传递的绿色通道,它以减化原有行政层级的形式,要求直报点接到舆情信息后直接报送决策部门。在现有学校机构体系下,校园舆情直报点应设置在院系层面,要求院系接触到舆情信息后直接反馈到学校专职部门。

4、依托舆情直通车,铺设特殊舆情第一时间上传的快车道。直通车是特派人员直接与学校高层对话的制度设计。对于一些政治类、恶性案件类的舆情信息,要求特派人员运用现代媒介手段如手机、电话等直接与特定的学校高层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便于校方及时掌握、快速处置。

(二)构建重点舆情的快速评估筛选机制

1、舆情信息的筛选原则:区分工作信息与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2、舆情信息的深度挖掘:整合舆情信息与把握舆情走势。简单来说,舆情的深度分析就是要“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同时,善于把大量零散的信息贯穿起来,找出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把准舆情脉象,并大胆预测其走向,为干预工作打下基础。

3、重点舆情的评估工具:生命周期与影响结果的双维度分析。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任何舆情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同期,有消长的规律。从它引发的结果来看,舆情又有性质之分,有些舆情具有破坏性、有些舆情具有补益性、有些舆情是中性的。综合来看,在一定时间节点上,舆情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界定,区分为九类。舆情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影响结果不同,干预方式就存在差异。

生命周期影响结果

增长性p+

稳定性p

衰退性p-

补益性R+

补益·增长性

补益·稳定性

补益·衰退性

中 性R

中性·增长性

中性·稳定性

中性·衰退性

损益性R-

损益·增长性

损益·稳定性

损益·衰退性

4、重点舆情的判定机制:舆情分析联席会议制度。根据传播学原理,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舆情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不断地进行“理解”与加工,任何一则信息经由学生传播,都附带了他的主观意志。学生的主观意志,如对学校的看法、对学校某一问题诸如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的建议,往往都是综合性的。因此,任何一种校园舆情都不是单一指向的,对它的分析需要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校长办公室等相关部处、多个部门的协同与合作。

(三)重点舆情的快速干预机制

1、有效干预的借助力量借助政府媒体的公信力,进行权威信息的披露。政府媒体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我们的调查也显示,40.7%的学生通过政府媒体来鉴别信息真伪。往往一则政府的公告、告示或通知能对各种非主流舆情起到“以正视听”的效果。高校一方面要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通过政府媒体披露主流信息,防止事态的进一步蔓延。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各类信息要宽容,要有博大气度,允许不同观点的出现,不要刻意回避负面信息,要寓堵于疏。对重大危害信息,政府部门要有敏感性,敢于、善于及时干预,强势介入。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已经在尝试引入政府资源,譬如邀请有关官员开设形势政策讲座,直接与学生进行对话,加强信息交流。借助校园宣传阵地的渗透力,进行主流话语的发布。高校校园宣传阵地包括校报、广播台、闭路电视、校园网及其BBS、宣传栏等等,具有发行量较大、收听收视率较高、渗透力较强等特点,其报道和评论常被学生广泛关注。有时,高校校报的一篇言论,会使大学生对舆情进行优化选择。同样,高校主流媒体也可能因一篇不适时宜的文章闹得满校风雨,议论四起。在舆情工作中,高校宣传部门一方面要有开放的视野,敢于求同存异,不断强化“把关人”意识,积极发挥议程设置[1]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宣传部门还要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在强化学校特色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渗透力。总之,针对具体舆情的特点,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有所无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善于抓住“牛鼻子”,选择不同方式快速干预。借助骨干学生的辐射力,进行舆情基调的引导。骨干学生因其与学生具有同龄人习相近、性相吸的特点,价值观、生活态度相近,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在广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辐射力。高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从培养“自己人”的角度出发,积极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学生,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说得清。二是要善于培养、联系学生意见领袖,使之在发表学生认同的言论中表达主流意图。三是要更积极拓展各类校内学生锻炼平台,如搭设部处学生助理岗位等,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同时理解学校工作意图、理解学校工作节奏、理解学校难处等,间接增强自身的引导能力和话语能力。

2、有效干预的方式启动增强机制,助长补益性舆情。补益性舆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和规律,是大学生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和追求,它再现了事物的真相,能极大地促进学校“三风”建设,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校园舆情导向、树立校园文明风气。对于补益性舆情,高校在意识上要积极反应,借势宣传,不能以它没有坏处而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在策略上要善于促成“点”到“面”的发展,不能就事论事,一事一议。启动干扰机制,消减损益性舆情。损益性舆情往往是偏见的产物,抓住片面一点不放,看不到全面,捕风捉影;损益性舆情也往往是逆反的产物,迎合了大学生叛逆的需要、偏执的心理,它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容易扩散,并误导广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影响校园正常秩序。严重的情况下,它也直接辐射到校外,激化社会矛盾。对于损益性舆情,高校应高度警惕,要把握好火候,干预要及时、恰当,防止矫枉过正;要把握好时机,及时将损益性舆情扑灭在火苗阶段,防止蔓延、变异;要把握好策略,正确处理舆情干预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根据舆情的发展变化打“组合拳”,动态调配资源。此外,做好舆情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三个快”:一是起步快。时间节点要抓得快,要在最初始阶段介入。二是出手快。要有快速反应机制,既要“接警”快,也要“出警”快,干预的意图一旦明晰,干预的工作要即刻到位。三是消解快。要着眼于教育人、帮助人的角度,做好主要当事人的事后快速跟踪教育工作,在惩治的同时教育好、安抚好。

五、反思

(一)舆情的衰退与舆情的消失舆论学家们在研究舆论形态的“结束”时,曾提出“舆论以转换形式走向消失”的重要观点。其核心含义是,舆论不是绝对地或彻底地“消失了”,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了“转换”。因此,某个大学生舆情的结束也正如舆论家所谈的“转换”,更集中地表现为某种过去的情绪反应和旧的社会政治态度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残留”,这个“残留”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下一个新的舆情的组成部分,需要高校相关部门时刻保持高度清醒的认识。

(二)重点舆情的科学干预与大学生的知情权舆情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当人们无法获取中介性事项的充分、权威信息时,舆情就由一个议论开始,沿着若干级差扩散。因此,高校在进行舆情干预时,除了做到快速及时、科学精准、务实有效外,要注意在有关干预的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切实维护大学生对事关自身利益的有关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只有当学生对舆情事项真实情况的了解越充分,学生对学校的相关干预举措也就愈能理解,也就更利于全校上下形成一致的舆情。

舆情快速介入机制图示

(示意图)

下达舆情的评估筛选指令

权威信息发布

(通告、通知等)

高校宣传阵地

政府媒体引导

骨干学生

引导

网络对话

(BBS)

口传方式发布信息

发布舆情的周期与结果特征,并提出建议

下达

直接干预指令

改变中介性事项

的状态

舆情分析联席会议

舆情快速干预中心

舆情快速干预中心

提交舆情信息

舆情直报点

(院系)

内参

(职能部门)

学生信息员

下达

间接干预指令

直通车

(王磊、张志伟、姚福生、魏玮)


[1] 所谓“议程设置”是指新闻媒体根据自身的新闻价值观或立场,结合对公众心理需求的分析,在层出不穷、无限多样的社会事实和社会问题中选出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新闻报道的题材和新闻舆论的对象;在选定报道对象的同时,新闻媒体以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影响受众。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的观点和思想的目的。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媒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下载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

    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的构建(提纲)官

    微博客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的构建(提纲)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绪论(缘起、研究意义及概念界定) 1.1微博客的产生及影响概述(国外、......

    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妥善应对网络舆情

    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妥善应对网络舆情 当今社会,网络媒体的成熟使得舆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已经有目共睹,网络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生成的最重要载体,甚至......

    浅谈如何做好公安机关舆情引导

    浅谈如何做好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型通讯工具、方式的出现,在极大方便人们联络沟通的同时,也为社会舆论提供了新的平台,其开放性、便捷性、互动......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越来越多地发挥出了畅通民意、表达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

    公正廉洁执法舆论引导机制研究[五篇材料]

    公正廉洁执法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政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不仅关系政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而且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局;不仅关系政法干部队伍的形象,而且......

    大学生思想动态

    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西方外来思想、网络文化、丰富的媒体信息等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我们本身而言,思想道德观念也会随着各种社会......

    机制113班级思想动态报告

    班级思想动态报告 学生来到大学里,是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发展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环境良好、心理健康之上。学校要建设好整个校园,往往是从班级入手。在常大,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