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案
【新课标学案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国八大、1957——1966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文革对经济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图表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 【资料使用指导】
1.本学案 对应《创新设计 二轮对点》专题十二,(P63-69)2.请注意:知识点后的《规律启示总结》、P68 13题。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②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落后,领导人民进行经济调整,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③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借鉴。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制定:1953年,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②内容:“一化三改”。③实质:解决 问题,把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 与社会主义 同时并举。(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①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①农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试办,以、统一经营为特征。高 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②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 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 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 别企业公私合营。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
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
(2)表现:①1958年,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以 为中心的“大跃进”。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后果:①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 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提出了“、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作用:到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
(3)“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 亿元。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①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的方针。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改变一切不适应的 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负盈亏。②试点: 省和四川省。③特征:。④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①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②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②中心环节:。③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①目标:建立 制度。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 ”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③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初步建立:到2l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
(1)经济特区:①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②概况: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 五个经济特区。③原因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b.区位优势:是著名,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④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以促进经济发展。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经济开发区:①开放城市: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③开放浦东: 年成为经济建设重点。④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从2004年以来逐渐引起世人关注。(3)特点:、多层次。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②标志着 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③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重难讲述】
1、建国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意义 【巩固练习】
1.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 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
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标语,就是人们书写在墙上,张贴或张挂在公众场合的文字简短的宣传鼓动口号,一些标语经过无数的春秋忠实地记录着某段历史。“总路线光芒照,大跃进快步跑,人民公社办得好”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标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3.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4.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6,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7.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
A.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9.2008年12月,中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在重庆市正式挂牌成立,交易所除了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之外,它还首创中国土地交易的“地票”。这表明
A.土地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 B.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可以买卖
C.拥有“地票”就依法拥有土地所有权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化 10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新区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11,1982年1月5日,FOLLOW 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恢复高考制度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广电事业的发展
12.下幅图片反映的大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
A.开放领域扩大 B.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 C.开放程度提高 D.由探索试验到区域推进阶段
13.材料一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当时 8 对生产关系变革过快,曾于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进行了某些必要的整顿,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划小,把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从公私合营企业中划分出来等,应该提出这些做法是正确的。但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扩大集体经营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实行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以上均引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1981年l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回答:
(1)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怎样的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2分)
(2)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了什么发展?(3分)
(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5分)(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什么意义?(3分)
答案
知识点一:1952 工业化改造 工业布局 土地入股 行业 国家资本主义 1956 知识点二:工业国 人民需要 高速度 八届二次 大炼钢铁 生产力 调整 1962 5千
知识点三:改革开放 上层建筑 管理 自主经营 安徽 包产到户 自主权 增强企业活力
现代企业 十四大 非公有制 海南 侨乡 管理经验 1984 闽南三角区 1992 全方位 2001世界大市场
1---6 D C A A D C 7---12 B B D C C B 13.(1)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从限制到消灭的政策。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必要的。(2)从1978年到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且将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结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承认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长期存在,发展到认定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认识:不同意。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今天的私营工商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产物。(4)半个世纪以来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于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发展。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第二篇: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上一节我们讲到批判《海瑞罢官》的历史事件时,还有一件事没讲,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斗争的复杂性。这就是罗瑞卿遭到突然袭击。
1965年12月毛泽东在上海亲自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罗瑞卿进行了背对背的揭发批判。
罗“篡军反党”?历来忠于毛泽东,与林关系很好,但为什么要搞掉罗。
毛泽东要打倒刘少奇需要林的支持。
1966年3月开始对罗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与会者、过去的战友、部下和同事,几月不见都成了路人乃至仇敌。有的信以为真,有的迫于形势,有的趋炎附势,大家撕破脸皮,纷纷划清界线,全部是敌视的眼光。
会议最后作出《关于罗瑞卿同志错误问题的报告》。罪名有:“敌视毛泽东思想,诽谤和攻击毛泽东同志”,“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反对毛主席军事路线,擅自决定全军大比武,反对突出政治”;“搞独立王国”;“公开向党伸手,逼近林彪同志让贤、让权,进行篡军反党的阴谋活动”,说罗是“打着红旗反造反”的“埋藏在我们党内军内的定时炸弹”。
1961年4月林指示解放军报应经常选登毛主席的有关语录。于是毛泽东的著作和言论被分门别类,制成语录,每天一条,见诸报端。
部队反映热烈,林彪自足鸣得意。1964年,总政将语录集辑成册,编出一本《毛主席语录》,林彪题词:“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并指示全军人手一册。
《语录》仅文革几年内,国内外就出版了用50多种文字印成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为50多亿,按当时的全球30多亿人口算,男女老少人均1.5册,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
在这个红海洋运动中,毛泽东越来越被神化,越来越高居于中央集体之上。对毛泽东个人的忠诚成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其他中央领导也越来越仰视,毛泽东的期望得以实现,林彪的旗手地位牢牢确立。
1966年5月通过《五,一六通知》的政治局会议上,康生说江表曾向主席告状,说彭真压制她,欺负她。毛泽东回答江青说:彭真算什么,我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他打倒。康生说,他当时在场,主席曾让他告诉江青,不要着急,没什么了不起。
3月20日杭州会议后刘出国访问。4月19日,第二次杭州会议。
“北京市一根针也插不进去,一滴水也泼不进去,彭真要按照他的世界观改造党,事物是向他的反面发展的,他自己为自己准备了垮台的条件,对他的错误要彻底攻。历史教训并不都是人人引以为戒的。这是阶级斗争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凡是有人在中央搞鬼,我就号召地方起来反他们,叫孙悟空大闹天宫,并要搞那些保玉皇大帝的人。现在是看得见的,本质是隐蔽的,本质也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彭的本质隐蔽了三十年。”
1966年5月通过《516通知》毛作了八次修改。通知的核心毛泽东在增写的几段话中说得明明白白。
“中央和中央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未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一下子打倒四位书记处书记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行动了,然而在毛看来,这只是一个突破口。
《五一六通知》既是批判彭真又是批判中央一线的,中央一线的同志当然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全党对彭罗陆杨事件的发生感到骇然。在个人崇拜盛行、不可能不听信种种造谣污蔑的情况下,对彭罗陆杨愤恨,既深感毛泽东、林彪揭露了他们的英明伟大,又深感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极端重要。
5月25日北京大学贴出大字报说:“打倒修正主义的种种控制和一切阴谋鬼计,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牛鬼蛇神、一切赫鲁晓夫式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
6月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了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全国为之震动。毛泽东为什么要专断地支持造反大字报呢?他要天下大乱。
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8月2日毛泽东指责中央“北大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是20世纪60年代的巴黎公社宣言。贴大字报是很好的事,应该给全世界人民知道嘛!而雪峰报告中却说党有党纪,国有国法,要内外有别。团中央,不仅不支持青年学生运动,反而镇压学生运动,应严肃处理。”
刘少奇说:“我在北京,要负主要责任”毛说“你在北京专政嘛,专得好!”
8月7日毛泽东写《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明确指出中央内部有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这张大字报标志着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急剧发展,标志着毛泽东与中央第一线在政治上的决裂。斗争锋芒直指“以刘少奇为首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8月18日在天安门举行了有百万人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会,毛泽东出人意外地穿上军装,让红卫兵给他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泽东支持的大串连使文化大革命烈火燃遍全国。
一、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8、9月间北京市打死1000多人。谢富治说“群众打死人,我不赞成,但群众对坏人恨之入骨,我们劝阻不住,就不要勉强。”8月27日至9月1日大兴县先后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325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38天。
二、大串连
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常委会上说:全国各地学生要去北京,应该赞成,应该免费,到北京大闹一场才高兴呀!
三、纠斗工作组
四、冲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由此邪火烧遍工矿和农村 工总司安亭事件
1966年11月6日十七家单位的造反派王洪文:我们要夺权 张春桥说:如果工厂不搞文化大革命,即使导弹上了天,卫星上了天,生产大发展,中国还会变了颜色。
1966年12月,江青公然煽动学生打倒刘少奇。
1967年1月13日深夜,刘少奇应召到人民大会堂见毛泽东,提出两项要求:“第一,广大干部是好的,特别是许多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主要责任由我承担,尽快把广大干部解放出来,使党少受损失;第二,辞去国家主席,中央常委,和妻子儿女回延安或老家种地,以便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
老革命家横遭蹂躏 省市自治区党委瘫痪
1967年1月,上海一月风暴,毛泽东号召全国全面夺权,文化大革命进入新阶段。
一月22日,《人民日报》在经毛泽东审定的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夺走资产阶级道路当权派的权!〉中说:“„„向党内一小
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展开全面全国的夺权斗争,胜利完成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伟大历史任务。”“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省市自治区夺权 六十一人案件
批斗王光美,株连是封建主义的,文化大革命之前株连的现象就已存在,在文革中则极为普遍。刘少奇一案牵连达22000余错案。
1968年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被打为叛徒、特务、里通外国或有政治历史问题的达总数的71%。
1969年4月,中共第九次党代会召开。
批判唯生产理论,清理阶级队伍,上山下乡,下放干部,大批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各种五七干校,变相劳改。所谓教育革命再教育给出路。
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不设国家主席
1971年九一三事件。
1973年12月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提出把北京八所院校的教授集中起来考试。
1974年2月批林批孔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任命邓小平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治理整顿
1975年11月,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运动。巨星陨落
第三篇: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教案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①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
②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探索建议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 ⑤邓稼先、王进喜等先进模范人物 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习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以及邓稼先、王进喜等先进模范人物,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查找、识图和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②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重大失误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成果引出新课。
②创设中共八大的模拟时空,让学生走进历史,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③调动全体学生进行研讨,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④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建设成就和先进模范人物,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②经过党和人民的努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邓稼先、王进喜等人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机床、喷气式飞机、红旗轿车、南京长江大桥
多媒体演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他们的兴趣,来更好的复习旧知识)。
师: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能回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请看大屏幕上两个问题:
1.三大改造都改造了哪三个方面? 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及标志? 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请同学翻书到第6课。讲授新课:
师: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并尽快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多媒体演示:中共八大会址。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多媒体打出讨论题: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师:各组代表发言都很好,有一定的水平,接下来我们切入本节课下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多媒体演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图片
多媒体演示:严重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师: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寓教于乐,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难点不难)。师: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我想大家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么当时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师:请同学们看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看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
1.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3.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在大屏幕上老师打出正确的提示。
师: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我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培养学生分析 师: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出现了失误,但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请同学们看书,找一找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先进模范人物。多媒体演示:请大家说出每张图片反映的是哪位先进模范人物?(培养学生识图和迅速记忆能力)。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再请一位同学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多媒体打出延伸探究题:结合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谈谈在现阶段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全班同学按着研讨学习小组坐在一起,进行研讨)。
课堂巩固:
多媒体演示:选择题和列举题
第四篇: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1)背景①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2)任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国家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实施:①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础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年~1966年)(1)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①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和方针。②“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调整国民经济:①1960年,中国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1966~1976年)(1)1967年、1968年,“文革”**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九一三事件”以后,由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3)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明确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形势又隐入混乱。
(4)“文革”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A、会议召开的背景:(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邓小平在会议召开之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B、会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大胆放权,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将职权交给企业性的公司;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2)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解决党、政、企不分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职责。
(3)关于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施背景: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3)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等首先放宽政策,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并初见成效。上述经营方式得到了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的肯定,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行。
(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为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联产承包→农村经济发展→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②、国有企业的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实施“引进来”战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①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③1990年,中共中央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实施“走出去”战略: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
(5)、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三、疑难点清单
1、“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破坏,要远远大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失误。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真正到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1977、1978年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其中供大于求的达99%。
5、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6、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和平过渡”即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8、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9、“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10、“文革”后邓小平大力整顿的突破口并不是经济上,而是在文教上。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12、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共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13、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14、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洞海经济开发区:从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5、建国后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③意义: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6、关于新中国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转变。核心内容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弊端是使用企业失去了活力。
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等,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核心内容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五篇: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浦东开发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浦东开发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转载日期:2012-7-17 23:16:00 来源:求是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改革开放全局出发,审时度势,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短短18年间,上海浦东已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从冷僻乡间到繁荣市区、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在浦江东岸崛起,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立足国家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浦东新区由上海市原三区二县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组成,面积570平方公里,包括6个功能区域、23个街道、镇,常住人口305万。浦东开发开放是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它先后经历了形态开发(1990—1995年)、功能提升(1996—2005年)、综改推进(2005年至今)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经济总量实现超常规增长。浦东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750亿元,年均增长18.2%,财政总收入比1990年增加了77倍。经济总量占上海全市的比重由1990年的1/12上升到2007年的近1/4。浦东以上海1/6的人口、1/1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1/4的GDP和工业总产值、1/2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1/3的外资引进总额,中资银行存贷款总额约占全市的1/3。
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开发开放之初上海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发展成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0年的3.7∶76.2∶20.1调整为0.2∶47.5∶52.3。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已经成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功能载体。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投入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新建了一大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日趋良好,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绿化面积24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1%。
开发能量得到深层次体现。通过开发开放浦东,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实现了由工业基地向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型,正向着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迈进。通过开发开放浦东,带动了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的飞跃发展,形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浦东的“窗口”、“舞台”角色越来越明显,“示范”、“带动”功能日益增强。
现代化新城区开发建设的创造性实践
对于浦东的开发开放,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浦东开发开放提出了目标方向。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件好事。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江泽民同志强调:“浦东开发开放是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出发提出来的,一定要集中力量把浦东开发这件大事办好,不断使浦东开发开放工作跃上新高度。”胡锦涛同志要求:“继续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体制创新,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可以说,“高起点”既是党中央对浦东开发开放提出的要求,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浦东开发开放确立的发展思路。
坚持规划先行,初步形成“一轴三带六区”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高标准、系统化的规划原则,指导高起点的浦东开发。浦东的城市规划布局,跳出了“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功能分区、多心组团”的规划理念,按照功能定位进行城市形态和产业规划。围绕发展金融、贸易、科技创新等功能,最早规划建立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四个特色鲜明、功能各异的开发区;其后规划建设了浦东国际机场,成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三林地区规划布局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体场馆,成为浦东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按照这一总体规划,浦东已基本形成了“一轴(从上海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的上海城市发展轴)、三带(沿黄浦江发展带、中部发展带、滨江临海发展带)、六区(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三林世博和川沙(机场)六个功能区域)”的城市发展总体布局。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围绕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目标,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浦东开发开放中集聚世界经济的精华,推行金融贸易先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的产业发展方针,精心挑选外资项目,大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大企业。浦东引进的1万多家外资企业中,绝大多数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225家在浦东投资了404个项目,使浦东越过“三来一补”的初级加工阶段,直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初步形成要素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浦东开发中坚持以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成立了开发公司,政府通过“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方式把土地注入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则利用土地资本筹集资金,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区的形态和功能建设,由此开创了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浦东开发建设的全新模式。率先建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钻石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集聚了500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初步形成了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基金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成立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国有资产有序流动、促进科技与资本对接、外资和跨国并购进入等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浦东开发之前绝大部分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基础比较薄弱。面对开发开放以后城市化加快推进、人口大量导入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在积极推动浦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支持浦东社会事业和文化建设。新建扩建了一大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大力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城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并轨,推进社会事业管办分离;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步行15分钟文化圈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平均每天有社区(小区)广场文化演出,每月有近百场不同层次的群众性文艺展演;大力进行环境治理,绿地总量是开发之初的25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开发之初的45倍,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等称号。
坚持体制创新不停步,初步形成新型管理体制。上海市委、市政府采取新区、新事、新办法,积极鼓励浦东进行体制创新,支持浦东“东事东办”、“特事特办”,为浦东先行先试提供了有力保障。浦东开发之初,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浦东开发领导小组,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浦东进行了体制探索,按照“党政合署、政企分离、强化综合部门、实行大系统管理”的原则设置政府机构,机构减少了2/3,人员减少了1/3,把传统体制下4—5个部门的职能综合到一个部门,变原来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为部门内部的工作关系,提高了管理运作效率。
浦东开发开放的经验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点到面的全方位推进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它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要标志,是我国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是我国东部沿海成功推进开发开放的生动典型。浦东开发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我们诸多思考与启示:
启示之一:解放思想是推动开发开放的一大法宝。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功实践也是解放思想的生动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内政治**和国际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面前,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把上海推向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进而形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布局,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的政治勇气。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化为创造性实践,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浦东开发开放,努力做到起点更高、后来居上。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突破发展瓶颈,不断实现新跨越。
启示之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开发开放的根本指针。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定位上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体现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体现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的有机统一;在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在发展方式上更加注重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获得发展新动力;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城区与郊区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社会和谐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启示之三:共建共享是推进开发开放的动力源泉。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证明,开发开放的成功既得益于广纳贤才、群策群力,让人民群众支持、参与开发建设,又体现在人民群众共享开发建设成果,正是这种共建共享机制,成为浦东开发开放不断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18年来,浦东共培养、引进各类人才46万多人,年均增长17.7%,形成了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用人机制,营造了“鼓励成功、宽容失败”、“选择浦东、选择成功”的创新创业环境。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浦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2007年浦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273元和12246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4.9倍和8.2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3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近1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已成为历史。
启示之四:一流党建是带动一流开发的根本保证。1993年上海浦东新区党工委成立伊始,就明确提出“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的指导思想,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凝聚”、“三服务”、“三覆盖”的党建工作创新思路: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为目标,以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为载体,以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制度覆盖为保障,做到开发建设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在党建中,浦东把廉政制度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强调“廉政也是投资环境”,设置了三条“高压线”(不准擅自向有关部门开口子、写条子、打招呼;不准利用职权为亲属好友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准在工程发包中利用职权捞取好处)、两道“防火墙”(任何开发公司负责人不准擅自决定公司的资金拆借,不准擅自以公司名义为他人做资金担保),加强干部作风养成教育,从而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 联合调研组 执笔:陈高宏 刘世军 李幼林 周溯源 李文阁 闫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