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乡村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县乡村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一、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嵩县位于洛阳市西南部,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318个行政村,人口59万。依托优势资源,嵩县已开发白云山、天池山、木札岭、陆浑湖等8大景区,先后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旅游强县、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等殊荣。
嵩县自1992年开发白云山以来,车村镇的龙王、铜河、水磨等9个行政村以及德亭、旧县、库区等乡镇的景区周边行政村相继发展起农家宾馆,目前全县农家宾馆已达到800余家,床位2.4万张,直接从业人员3万人,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特色鲜明的农家宾馆不仅满足了游客需要,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实现了旅游脱贫致富的目标。车村镇木札岭村民组家家建起了农家宾馆,有的甚至发展到两、三家,该村68家农家宾馆最高年收入达70万元,户平均收益达到10万元,人均2万元左右。该组已成为全县最富裕的村民组,真正实现了旅游富民的目标。乡村旅游的发展使过去烂在山里无人问津的核桃、板栗、松籽、弥猴桃等山货年产销量达100万斤,同时有效带动了蔬菜种植业、生态养殖业、运输业等众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真正成了富民支柱产业。2002年,木札岭村村民李双趁对自家占地3分的老房子进行改造,发展农家宾馆,设臵床位20张。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09年她在村边平整土地2亩,投资120万元,高标准新建了1座农家宾馆,房间数达到55间,床位130张,2011年收入70万元,纯收入达到38万元。该村在外做生意的张朕强,每年在外能挣5万多元,他看到邻居都在发展农家宾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2010年按照农家宾馆“十统一”的标准,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乐,2011年,他的农家乐纯收入达到12万元左右。他说:“在自己家里发展农家宾馆,不用东奔西跑,风险还小,比外出做生意强多了”。
随着旅游业发展,依托传统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一是再大的旅游景区范围仍然比较狭小,事实上是“笼子旅游”,发展乡村大旅游,是打破限制,真正实现以乡镇为范围的自由化旅游的有效途径;二是随着物价上涨,景区门票不断提高,加重了游客负担,把很多中低收入客源挡在门外,使旅游惠民工程的效果大大降低;三是嵩县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广泛性,给我们提供了发展乡村大旅游的基础条件。嵩县80%以上的国土面积都分布着旅游资源,我们不可能把80%的国土进行地域分割,画地为牢,建成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区;四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区,投资很多钱,开发一小片,带动一个点,更大范围内的农民致富无法解决,乡村大旅游刚好避开了这一弊端。在此背景下,2008年嵩县开始尝试以乡镇为单元的新形式的乡村旅游。按照“一乡一品”的原则,通过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为把整个乡镇作为一个大的无门票旅游区。改变以往的依托传统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而是以乡村自然环境、优美景观、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特色建筑和民俗文化等资源为吸引物,开展乡村旅游,实现一样劳动,两样挣钱,为旅游市场提供崭新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产业生力军。通过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快速实现旅游产值翻翻,这是探索和实现旅游惠民工程新的尝试。
目前,白河镇的自然生态乡村旅游、大坪乡的万亩油菜基地、九店乡的石头部落等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同时,还有车村镇的十里芳香谷、库区乡的玫瑰园、何村乡的小杂果基地、田湖镇的红提葡萄基地、饭坡乡的生态长廊和环湖自驾游、大章的核桃山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正在加紧建设。
今年3月份以来,嵩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其中新兴的白河、大坪、九店等乡村大旅游更是火爆异常。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里的新兴产品,满足了大众化客源市场的客观需求,乡村旅游作为卖方市场,与传统旅游景区的买方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带动了农家宾馆、餐饮等行业迅速发展。预计今年全县乡村游接待量将超过白云山、天池山等传统景点的游客接待量,将直接带动就业3.5万人,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5万个,将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村在精神面貌、环境卫生方面显著改善,新的理念、新的观点在旅游经营中得到交流,也使广大游客真正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理解了农民,扩大了城乡交流,从意识形态上冲击着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禁锢。
二、具体做法及存在问题
嵩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做法是: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打造“5A嵩县”统一要求,由乡镇党委、政府具体负责,坚持大胆设想,认真求证,脚踏实地,开展乡村旅游。各个乡镇,在旅游局的行业指导下,摸清家底,弄清资源的规模、种类和品位,认真研究,选择最佳开发方式,与农业、畜牧、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加强培训,选准方向,加大投资,完善设施。在具体工作中,努力修好三条路,即广大农民的思想解放之路,与资源配套的旅游交通公路和遍布乡村、联系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例如旅游与农业系统的阳光培训工程相结合,进行农民培训,效果极佳,使农民既知道为什么要调整种植结构,还懂得怎样调整。同时,在乡镇政府指导下,道路交通体系、标志标牌系统、景观打造、餐饮住宿、环境整治等初步成型,充分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
目前,嵩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二是投入不到位,资金瓶颈很明显;三是上级有关部门相对应的项目很少,没法通过申报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即使已有的很少的项目类型,也存在要求过高,手续过多,程序复杂,审批困难,几乎没什么实际意义。
三、思考与建议
1、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是改变资源利用方式,贫困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可靠载体,乡村旅游大有作为,旅游扶贫切实可行。
2、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实事求是,针对乡村旅游的需要,多设立一些符合实际的项目。
3、旅游、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交通等涉农部门和行业,应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和调整工作思路,面对广大农村的切实需要和广大农民的实际愿望,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尽最大可能向乡村旅游倾斜。
第二篇: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旅游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面领会中央、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按照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以旅促农、富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着力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在工作中抓好落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使每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真正成为农村、农民、农业的“航标”。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审时度势,开展了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从此农业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正式列为旅游产业一部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我省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从原先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等多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拥有各类农业旅游区(点)近500处,全年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43家,占全国的12%。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农业旅游区(点)的数量还将有新的增长,产品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有巨大的吸引力。按分布来讲,尽管我省南北经济状况很不平衡,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苏北、苏中力度很大,生态环境优越,农林基础丰厚,目前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处,数量近一半,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迅速成长为江苏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二、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阶段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抢抓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我省实际,牢牢把握以下四点:
(一)必须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全党为之努力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旋律。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我们的生存、发展完全依托、依附于党的中心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也同样。从已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来看,无一例不是党委高度重视、亲自领导、有力支持的结果。自2006年8月省委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就本地新农村建设都正在制定、实施一些目标、政策和措施。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吃透这些精神,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成为政府意志的表现,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盘子,挤进去占一席之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环保、生态和村镇建设等有一系列投入。如中央将有339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省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前三年完成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一轮五件实事和一系列“千村示范、帮扶”工程。我们一定要充分用足、用好,将旅游开发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与各种富农政策贴近。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条条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如各级农林、水利、渔业等部门在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上投入不少,观赏农业的资源主要在他们手上,和我们目标完全一致;省交通厅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将花五年时间投巨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桥梁5000多座;建委系统要在全省建100个示范镇(乡),1000个风情浓郁、环境优良、设施配套、生活生产便利的“康居示范村”;劳动部门正在开展农民大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技能,甚至对低收入的还免费。对于各个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主动了解,在他们的工作空间,有哪些资源能整合成旅游产品以及为之服务的,我们目前已有的示范点和准备申报的单位在不在范围里,不在里面怎么争取,在里面的能够沐到多少阳光雨露,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使乡村旅游与有关部门找到共同点。一方面借助各部门的资源,另一个面帮各部门办事,借势借力,顺风扬帆,做好了,既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有关部门工作新的增长点。
(二)必须紧扣二十字总方针。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涵盖了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旅游要达到什么境界的全部。围绕这二十个字,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落实“两个方针”:即旅游助农、兴农、富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绝不等于新村庄建设运动,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改进生活条件这三方面。搞乡村旅游,就是要把能用于旅游的资源整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我们始终要牢记二十字总方针,绝不能误入歧途。
(三)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在农村认为极品的食物,城里人不稀罕,他们要体验的意境是:天然、野趣、清新、恬静、大自然的五彩世界,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一种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和农民兄弟淳朴、勤劳的风貌。乡村旅游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游客,其意义也不一样。对于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寻梦,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全新的体验,山水、村宅、鸡牛羊、庄稼,甚至农民卷裤挽袖的衣着打扮等等,对于他们来说满眼都是新鲜和亲切。当然,不管什么文化的游客,到农村旅游的本质是共同的,这就是自然、随和、愉快、幸福。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乡野大地、水乡泽国,春天麦苗香,油菜黄,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秋天芦花放,稻谷香,硕果累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自产鸡黍,自酿米酒,蔬菜绝对环保。城里人向往憧憬的、寻找的是这些原生态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一个浓浓的“农”字,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满足的景象。
(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毋庸置疑。靠旅游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却不是能普遍推行的。江苏1201个乡镇,20万个自然村,不是所有的乡都能点火,所有村都能冒烟,所有农户均能参与。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境况千差万别。要打造成旅游点必须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把资源变成产品绝非易事。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因地:一是来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国内客、城里人,依托大中城市,依托大中景区,因此,乡村旅游(区)点距客源地不宜远;二是乡镇、村里或附近有什么?在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存在具有旅游的意义,向人销售,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区、水利工程、森林资源、优美的农村(镇)景色、自然环境、特色农副产品种、养植地和特色的农俗风情等等,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因时:发展乡村旅游有一个时间梯度问题,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人民收入、市场需求状况,循序渐进,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摒弃急躁情绪。另外,与其他类型景点不同的是,乡村旅游平日、假日、四季忙闲不均,因时打造不同内容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因人: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动力,对于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我们要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领军人物,同时要读懂农民,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益受惠,有想头、干头、奔头,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从长远计议,抓好乡村旅游六大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全省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看,还刚刚起步。农林部门的几百个点乃至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示范点,在全国来讲不算少,但内涵、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即使是我们参观的典型单位,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甚至国内一些先进地区比,在认识程度、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部门责无旁贷,要倾全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实践上要有新的进展,工作上要有新的成效。从旅游部门职责和人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已经和即将开展的几百、上千个村、点,可能鞭长莫及,主要精力应集中放在已有和正在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对照评定标准做精、做优、做特。要根据乡村旅游的区域、类型、形式和体制等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发展。有的需要旅游部门帮助指导,有的是要进一步发动鼓励,有的则可以直接操作,总的来讲,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扎实做好六大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规划覆盖工程。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他不是一般的村民自住的家园概念,也不是有特色的农作物和农耕文化存在就自然形成,而是作为景点、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吸引素不相识的外来人逗留、消费,满足游客返璞归真的需求等特色旅游项目。因此,必须规划先行。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乡村旅游的第一资源是规划,做好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是旅游部门。在2005年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做到全省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两年内把已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实现全覆盖。鉴于乡村旅游这个产品地域特色强,项目差异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宜放在市里和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省旅游局可不直接编制全省农业旅游规划,而是要提出一个思路,研定一个发展纲要。各市、县可以根据需要考虑搞不搞,但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镇和点上一定要搞。规划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时间空间、组织机构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鉴于旅游业的属性,乡村旅游规划要放到县、乡(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并让农民参与,让村民监督。
(二)产品塑造工程。乡村旅游资源有个弱点是类同,大多在城市周边,地域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也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在所难免,导致仿效跟风、恶性竞争,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产品塑造工程,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现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前的农耕只是种庄稼,收获农产品,现在农民是演员,加上了具备展览、表演、展示的功能,农村的一切生产、生活和成果变成了向游客销售的商业行为。如苏州西山橘子是早红产品,核多、味酸,但是不能砍,因为它挂果时间长,颜色艳,树大冠浓,点缀乡间成为一道风景,我们就从砍树变为看树,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如水井、灶头、农具,不仅是农家摆设,能否用起来,让游客参与。一些家禽、家畜和庄稼认养、认种,五颜六色的瓜果怎么采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甚至出售农产品的包装、农家菜肴的菜单,体验农事艰苦和乐趣等等,通过千方百计都可做出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目前,全省农业旅游主要有这么8种类型,即:现代村容村貌型、高新农业展示型、乡村生态环境型、农科特色技艺型、观光休闲农庄型、农业主题公园型、农家乐风俗型、农时节庆活动型。这些类型都是各地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包装、塑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一定要注重每个点的比较优势,探究自身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塑造出与我省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群众富裕水平及旅游品牌、质量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
(三)基本设施建设工程。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永久不衰的乡村旅游来讲,仅有资源和热情好客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成群旅游者的到来,怎么让他们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任何形式的乡村旅游形态,古镇、村庄、农庄、林牧场等等,原生态不等同于原状态,必须要作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一般客人在你那里停留三个小时的要吃一顿饭,六个小时以上可能住一晚,一整天中还要有小憩的地方,必须具有必备的一些设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旅游也不可缺。“行”,城里人下乡,怎么到达,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农村、农庄、林场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缮,不能雨天无法下脚。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宽,既省投资,又符合景观、文化、生态,仅建路就很有讲究。“游”,怎么个活动法,要精心筹划的有多少项目,观赏的、参与的、体验的、科普的,以及与农民和谐交流、共度时光的等特色产品。农户家庭接待活动还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和器具。“吃”,城里人来了给他们吃什么,在什么场所吃,人少的话,农户家中可以应付,人多了需根据客源量配置接待中心。凡是入口的食物,卫生怎么让人放心。“住”,给客人提供的住所,起码要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卫生、方便、安全。“购”,农户的手工艺品,农村土特产品,城里人是很喜欢的。要想尽办法就地销售,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需在包装、运输等多个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另外,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处理、上下水、化粪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设。总之,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是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切忌贪大求洋,尽可能低成本开发。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对于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契机,挤进去,同时争取政府制定一些鼓励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在资金筹措上,帮助招商引资,小额贷款,对农民本身的投入,帮他们精打细算,谋划经营,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尽可能让利,降低农民成本和风险。
(四)拓展市场工程。我们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扩展旅游业态,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衡量这个地方是否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标准是游客。说一千道一万,产品搞得再好,无人光顾,就不是一个旅游产品,一切无从谈起,产品走向市场才是真谛。游客来得越多,农民效益越多,各方积极性越高。否则,投入没有回报,农民血本无归,变成坑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向市场。相对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农业旅游产品的推广相当薄弱。这项工作如果靠农民一家一户,没有这个能力、实力和渠道。作为各级旅游部门,政府给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营销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这个新生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加快市场培育,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帮助开拓市场。全省目前已有4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底还将有一批加入,且分布均匀,各市都有。对这些点,申报成功一个,营销工作就要立即跟上去,把营销工作放在首位,把促进客源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我们旅游系统的专业优势,着手做这么几件事:(1)采用品牌营销策略,结合本乡、本村、本庄旅游品牌个性,帮助设计、谋划、聚合产品市场形象。(2)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有特色,便民、简洁的宣传品,关于宣传品成本买单问题,我们建议依靠当地村镇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一点,同时旅游部门要做贡献,要列入每年的促销费里,除印制旅游指南、精粹等一些专题外,在编辑本地营销资料时,把乡村旅游一并考虑进去。(3)各级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网页、邮件等等有关提供旅游信息的一切载体,都要把乡村旅游的情况、线路挂上去。(4)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有些成熟的产品可请媒体做专题采风。(5)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举办的洽谈会、交易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让农业旅游概念有踪影。(6)深挖传统习俗文化。把当地农耕、农时、农俗、农产品特色,策划一些别具一格的专题活动、节庆活动,招徕客人。(7)和客源城市的有关部门,形成合作关系,互相提供互需的市场和农产品,尤其是旅行社要积极推介,组织客源,把乡村旅游列入菜单。总之,凡是我们选准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所有的营销活动,都要关心乡村旅游插一脚,关怀农民兄弟拉一把。
(五)人才培训工程。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乡村旅游产品真正被认可仅是近年的事,就我们旅游部门来讲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对于各地基层领导来讲,看到一些地方搞旅游成功的范例,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但不知从何做起,盲目性不小。为了使全省农业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提高各示范点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要全面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各级旅游部门立即着手制定出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一是旅游部门干部。抓好乡村旅游,我们本身要加强学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成。当前,首先要学xxx省委和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一系列指示,吃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摸透本地农业旅游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模式,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指导、解决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乡镇、村、示范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他们处在第一线,在最基层,是农业旅游的直接领导者,是项目策划、营销、实施、组织、管理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认识、理念、思路,工作力度怎么样,该示范点的形象和水平怎么样,是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学习培训,一方面学习旅游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是个前卫产业,经济、法律,甚至美学等都要学。对于他们的培训,我们可建议党委部门列入省委、省政府正在实行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工程规划之中,分级培训,我们帮助提供培训内容。三是农民从业人员。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农民干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活,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采取有力举措,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把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教之有道,才能人才济济,农民培训不能采取大呼隆和从书本到讲课的办法,要探索、总结能让农民易于看懂、弄懂,能操作的直观、直干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广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等,使他们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适应农业旅游的需要。为了使培训工程落到实处,省、市两级旅游局应尽快编制一套教材,培养一支函授队伍,争取一些必要的经费。还应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请他们就农业旅游做些专题研究,通过三年不懈的努力,使我们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带头人、经营者、从业人员百分之百全得到有效的培训。
(六)科学管理工程。乡村旅游在我省处在发展初期,各类乡村旅游点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时间推移和数量增加,更多农民的参与,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中不同利益和处在不同地位的主体,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在一些乡村,每家每户共同拥有美景和乡俗,出于自身的利益,一些“公地悲剧”现象也相应产生,住房乱搭乱建,污水、垃圾乱倒乱扔,客人来了围追堵截,削价竞争、假冒伪劣现象伴随而生,使自然、人文、经营的环境恶化。如不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管理,这些乡村旅游点能维持多长的寿命可想而知。毛主席说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今天,要保证农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时,一方面要教育大家恪守公德,强化环境意识,讲清利弊关系;另一方面,对造成“公地悲剧”的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规矩、有标准,管理绝不能缺位。往往一些苗头性的问题不遏止,一户人家违规不纠正,将会蔓延成各家各户的扭曲行为,最终结局导致大家无利可图。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也可群众自治,合定乡规民约,旅游部门要研定一些标准,如从业资格、环境条件、服务标准等,以便有个参照,有个目标和依据。还可推行旅游行业管理经验,出台一些等级划分、品牌服务、诚信建设的规范等,使乡村旅游在市场牢牢站住,得到长远回报。上述这些都不能按城市要求来弄,必须符合农村实际,防止管理过度,越位操作。乡村旅游中所考虑的标准化不是一律化,不是只搞一个模式,而是共性的必备条件,农民能掌握、能做到。鉴于我省南北经济和旅游市场的区域差异,在各个地区和针对示范点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要及时协调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待到客源稳定和承载量较大时,可科学地统一配置流量,并在产业链上根据各家所长进行适当分工,使每家每户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避免恶性竞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选择要搞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更需要“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乡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抓实干。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乡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最重要的内容。学习型乡村建设最重要也是着重要解决的是“三农”问题,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在农民,途径在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科技、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
;在于引导农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于激发农民学会追求,学会创新,不断得到新的发展。而教育又是多方面的,无处不在的,满足教育需求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形成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配合,志愿者参与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社区教育中心和村(企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为基本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创造条件。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学习型乡村建设实践与研究谈一孔之见,以求共勉。
一、发挥成人校一校多功能作用,主动落实“学有所教”
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村(企业)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尤其是各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一方面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自办、联办、协办等多种形式,适合终身教育建设要求,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与活动,坚持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同时推进;另一方面发挥中心校作用,指导村(企业)办学。
1.以多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为抓手,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中等学历教育。目前,我市在成人校接受中等学历教育的在籍生达537人。小纪镇成人校与有关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联办的中专班,167人在读;武坚镇成人校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开办了机械应用技术中专班,192人在读;宜陵镇成人校坚持走以职养成之路,开办了焊接技术中专班,在校生总数达178人。
大专及以上层次学历教育。目前,各校利用国家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培养计划等,与各有关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大专及以上成人学历教育班,在籍生达645人,20个班。培训对象多为镇、村、组及企业领导干部、种养殖大户、中青年党员骨干等,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园艺等专业。武坚镇成人校开设了企业管理、园艺专业大专班,245人参加学习。邵伯、樊川、大桥、小纪、丁沟等镇成人校与江都电大联办了农村行政管理等专业大专班。小纪镇成人校利用学校网络(西南大学网络远程教育江都教师进修学校辅导站)组织开展成人大专、本科学习,在读学员47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上半年,通过成人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的达638人。各镇成人校充分发挥农村自考辅导站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社会青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辅导与考试。各镇报名人次达万分之十以上。郭村镇有142人、吴桥镇有95人、大桥镇有85人、丁沟镇有60人、小纪镇有58人。
2.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龙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坚持外输与内转并举,突出开展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实现农民有序、高效转移。上半年培训5000多人,转移3000多人。
开展输出培训。我市为远近闻名的建筑之乡,有关镇成人校利用春节前后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建筑工技能培训,浦头、仙女等镇举办了出国劳务输出培训班。经培训,向几内亚比绍、新加坡、越南和沙特分别输出建筑技术工人296人、23人和168人。
开展内转培训。近年来,我市工业发展迅猛,园区建设速度加快,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及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镇成人校紧密结合用工实际,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突出新办企业人员培训和在职从业人员技能等级培训,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上半年全市培训3500多人,转移近3000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近千人。樊川镇成人校对明都服装厂的120名职工,进行了缝纫工艺制作流程的理论与操作技术培训;浦头镇成人校与双丰村联合,对该村70名富余劳动力进行了技能培训;小纪镇成人校与镇妇联联合举办了缝纫培训班,120名女工参加了培训。
3.以农工副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
各镇做到充分利用成人教育的现有资源,结合农工副产业实际,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对各类从业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其生产岗位技能。上半年,办班近100期,培训1万多人次。农副业培训突出开展三麦、水稻、油菜、蔬菜、花木、蚕桑、银杏、特水养殖等种养殖技术培训;工业培训突出开展岗位和岗前培训,开展各类技术工种等级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特别是配合市农林部门开展的新型农民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一直辐射到村组,将科技送到农户,深受农民欢迎。
4.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努力提高公民素质
各校结合构建终身教育大体框架的要求,利用社区平台,积极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和老年教育。一方面,配合中小学举办
第四篇: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精选)
积极推进“两个创建”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近几年,“乡村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产品迅速成长,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风潮,成为旅游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潮流涌动,顺势而为。这几年,**的乡村旅游也呈快速发展势头。汤池、香泉、中庙、半汤等重点旅游乡镇创建
步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涌现了30多个“农家乐”经营点。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业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
起步殊为不易,发展任务更重。**乡村旅游才刚刚破题,其总体规模、质量水平、综合效益、社会贡献等还不高。下一步,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强化发展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从哪些方面入手积极寻求突破,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思考。
要认得上:乡村旅游 大有可为
认识决定行动。乡村旅游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人们对其认识普遍不足,不少人只把它看作传统旅游产品的一个补充,视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配角。因而,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抓乡村旅游开发劲头不大,这就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效不够显著。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乡村旅游是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的需要。所谓乡村旅游,就是以广褒的农村为平台,以农村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回归自然等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赏农村景、采农村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乡村旅游。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的时代,那些久居都市的城里人,面对人口密集、产业聚集、空间狭小、喧嚣纷乱的生活环境,经常感到身心俱疲。为了放松身心,他们纷纷以旅游的方式,从拥挤的城市抽身而出,来到乡村,回归自然。于是,乡村旅游热应运而生。
当前,全球城市化、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进程不可逆转,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趋势,并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起步很早,已有百年历史,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相对来说,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实施较晚,乡村旅游起步也迟,但发展势头却很猛,数年之间已经渐起风潮。国家有关部门顺应这一趋势,及时采取了一些推进措施,如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又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近日,国家旅游局决定2009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
第二,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定位的要求。推动旅游业持续深入发展,需要有精准的目标定位。对此,我们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十一五”前期,我市的旅游发展定位是建成“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我市建成安徽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基地”。这一定位,核心在“休闲”,突出的是体验性。
我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的变化,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资源优劣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对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准确把握。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不仅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克服我市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独占性不强、布局较为零散的劣势。我市濒江抱湖、山水相间的田园风光,地处江淮之间、兼具南北风貌的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湖上渔家、现代农业并存的生产方式,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一湖三泉”,非常适合开发休闲度假项目,十分有利于建设休闲度假基地。
为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几年来,我们一手抓“龙头”,搞好重点项目建设;一手抓“龙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市各地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迅速建成了金孔雀度假中心、香泉湖国际度假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了中庙姥山岛、如山湖国家小球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项目;同时,积极开展重点旅游镇创建和农家乐旅游,开创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视察安徽时强调,要“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对此,我们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深刻加以领会。乡村旅游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注重地方特色农业品种的挖掘,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推动了第三产业,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互动。旅游的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使城乡产
业发展互为依存,有机融合,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走向文明富裕。可以说,乡村旅游的直接受益者是当地的农村居民,它是提升地方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更是富裕农民的一个希望产业。
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经济,对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此次金融危机给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因产品类型、目标市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长途商务旅游等高端市场受影响最大,对短途观光旅游等低端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受此影响,乡村旅游必将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们欣喜地看到,为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国家近期出台了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必将大大改善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此外,国家旅游局还将实施“国民休闲计划”,这又会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自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执行带薪休假制度,城市工薪阶层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休闲度假将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必修课”,这就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更多的客源。同时,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小、门槛低,随着一批有见识、有头脑、有资金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将有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并迅速掀起新一轮开发热潮。
总之,要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旅游潮不会只是一次大潮,乡村旅游热也不仅仅是一时之热,而是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乡村旅游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一个低端产品,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系列;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而且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要抓得准:突出两个重点 推进两个创建
思路决定出路。对乡村旅游,我们不仅要认得上,更要抓得准。就我市来说,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紧紧抓住“两个重点”(重点乡镇、重点农家乐项目),不断深化“两个创建”活动(创建重点旅游乡镇、创建星级农家乐),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旅游乃至**大旅游业全面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2007年以来,我们对汤池、香泉、半汤、中庙四个重点旅游镇(街),进行了为期一年多时间的集中整治建设。截止2008年10月份,四个镇(街)共投入整治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改造镇内和通往景区道路30公里,对4790米长的街道两侧建筑立面进行了改造,新增绿化面积3.96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614盏,新铺人行道近6万平方米,实施强弱电下地8120米,整治河渠1030米,改造旅游公厕14座,新建广场2.53万平方米,建成旅馆30余家、餐饮店70多家、旅游购物点14家、旅客接待中心1座。通过大规模的整治建设,目前四个重点镇(街)的镇容镇貌大为改观、服务设施明显完善、旅游氛围更加浓厚,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各地积极鼓励和扶持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近两年全市投资1亿元,使得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经营点达30多家,其中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3家,带动5000多农民就业,实现旅游收入、接待游客量均占全市旅游业的10%以上。我市农家乐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如以无为海平山庄为代表的娱乐型农家乐,以含山喜相逢农庄为代表的美食型农家乐,以庐江桦柏山庄为代表的度假型农家乐、以居巢区精华山庄为代表的生态型农家乐等。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重点旅游乡镇的总体规划建设水平还较低,整治建设的标准也不高,旅游服务设施仍不健全,景区功能配套很不完善;农家乐项目也存在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内涵不足、特色不显等突出问题。
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突出两个重点、开展两个创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旅游乡镇创建上,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每次确定1-2个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开发较好、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为创建对象,通过2-3年努力,在全市形成10个左右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备、旅游氛围浓厚、省内知名的旅游乡镇。在农家乐创建上,各县区要选择几个自然生态良好、距离大中城市较近、有一定农家乐基础的区域,作为农家乐创建载体,通过2-3年发展,使每个县区都能形成1-2个特色较为明显、功能较为齐全的农家乐示范区。
在开展“两个创建”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坚持市场导向和强化自身特色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产品的不二法则。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包括“两个创建”工作,都要遵循这一基本法则。但是,具体到一个镇、一个农家乐项目,要防止把“市场导向”简单化、教条化。特色,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号召力。旅游乡镇、农家乐的特色,来源于其独特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乡村韵味,甚至来自于原住民独特的秉性、经营者独特的个性。我们在“两个创建”中讲市场导向,一定要把以强化自身特色为前提,在市场上众多的旅游产品类型中,找到最能凸显自身特色的那一种,切不可盲目跟风,什么热上什么,掉进“同质化”的陷阱。必须谨记,搞乡村旅游,不要最热,只要最适合。
二要正确处理缩小城乡差距和体现城乡差别的关系。开展“两个创建”,发展乡村旅游,根本目的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别,是乡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离开这些差别,也就没有乡村旅游。而随着乡村旅游热的兴起,大量城市人来到乡村,他们优裕的财富、强势的文化,都会对农村人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之由羡慕、向往而模仿、靠拢,甚至全面效仿,结果搞出一些“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东西,反而失去对城市旅游者的吸引力。因此,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必须注意体现城乡差别。当然,我们强调体现的城乡差别,决不是保护落后、容忍愚昧,更不是要人为地保留城乡差距,而是要在特定的区域内、具体的项目上,在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的日常经营中,注意把那些具有本地特色、体现城乡差别的东西,有意识地保持好、开发好、利用好,着力打造对都市消费者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三要正确处理保持原始风貌和推动与时俱进的关系。乡村性、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就是为了充分领略乡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满足回归自然、求知、怀旧的需求。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风貌。但“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农村一些传统习惯不仅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也与发展乡村旅游不相适应,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该变则变。比如,环境要变得卫生整洁,饮食要变得营养健康,言行要变得文明礼貌,服务要变得精细周到、厕所要变得清洁环保等。要以“文明、健康”作为主线,来引导农村的“变”,让农村更好更美,更有吸引力。
开展“两个创建”,还要始终把握五个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掌握工作的规律性,认清发展的科学性,是扎实开展创建的首要问题。我们既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也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为我所用,少走弯路,避免失误。创建工作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规划编制上。规划要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一哄而上、无序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文化,打造一镇一品。
第二,坚持典型引导。抓典型,是开展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创建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发挥各种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对汤池镇、香泉镇、中庙街道利用旅游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汤池镇、香泉镇实行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等好的做法,其他旅游乡镇在开展创建时应认真学习借鉴;对海平山庄、桦柏山庄、精华山庄、喜相逢农庄等代表性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也要积极加以总结、提升和推介,以此促进全市星级农家乐创建和农家乐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典型引导、规模发展,使乡村旅游点向乡村旅游区拓展,从乡村旅游产品向乡村旅游产业提升。
第三,坚持以农为本。旅游乡镇和农家乐创建,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必须坚持“农”字当头、以农为本。旅游乡镇创建不是搞城市化建设,不是把农村建成城市,绝不要去雕琢城市模样。农家乐创建也不是搞星级饭店改造,不是把农庄建成宾馆,绝不要去追求豪华气派。开展旅游乡镇和农家乐创建,在更多的时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呈现给游客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让游客通过参与农事操作、体验农耕文化、认识农村习俗、品尝农家美食等,感受自然造化的神奇和独特的农村生活情趣。一定要避免乡村旅游的城市化倾向。
第四,坚持多元投入。旅游乡镇创建标准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要在立足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多条脚走路,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实现投入主体多元化。农家乐创建要以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加强规划引导,通过适当的政策鼓励,充分激发农民开展创建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创建热情,让农民真正成为农家乐创建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要支持农民创办和经营股份制乡村旅游企业,引导农民筹集资金,对山场、农田、果园、房舍、庭院等进行必要的改造,建成旅游项目和相关设施。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外地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两个创建”,努力形成“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投资投劳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创建模式。
第五,坚持创建标准。“两个创建”工作,要参照执行省旅游局制定的《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农家乐旅游等级划分与评定》,并全面落实市旅游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制定的细化标准。要以创建为载体,以标准为抓手,不断推行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把现代旅游业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理念,向农家乐旅游拓展,努力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接待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要落得实:强化领导 明确责任
落实决定成败。要以高效的领导体制、严密的责任机制、过硬的工作措施,确保“两个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不断加快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两个创建”工作,成立由县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各创建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组,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创建合力。各地和相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确保创建任务完成。要牢固树立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意识,妥善处理创建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市委、市政府拟将旅游乡镇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区的目标综合考评,各县区也要加强对乡镇旅游创建工作的考核。
二要明确工作责任。市创建工作指导组要加强对各县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具体开展申报审批、日常调度、监督检查、组织验收、表彰奖励等工作。市旅游局(市乡镇创建工作指导组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指导组的日常工作,发挥组织牵头作用。县区创建工作领导组作为创建工作主体,要统筹本地旅游乡镇或农家乐创建活动,做好规划审批、制定方案、组织协调、筹措资金等各项具体工作。乡镇创建工作组要切实承担起创建的实施工作,大力发动群众,搞好组织实施,加强日常管理。
三要加大扶持力度。为推动创建工作,市旅游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制定了《**市旅游乡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农家乐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奖励资金、工商注册、技能培训、规费征收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相关部门一定要把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把扶持措施执行到位。旅游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积极对上争取旅游发展资金;财政部门要负责筹措奖励资金,加大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力度;交通部门要把创建农家乐的乡村道路列入“村村通”工程,千方百计改善创建旅游乡镇的交通条件;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乡镇和农家乐创建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支持创建所在地的市政设施建设;水务、林业、环保、市容等部门要在水利设施建设、绿化美化、镇容镇貌整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他各相关部门都要结合自身职能,尽可能多地为创建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
四要强化监督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看进度,查问题,促整改。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一抓到底,不解决问题决不放过。市委、市政府将此项工作列为日常督查内容,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督查。市创建指导组办公室要联合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实行明查暗访。县区党委、政府也要建立正常的督查机制。总之,要通过开展督查,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工作落实。
五要抓好后续发展。创建是手段,目的在发展。相对于创建工作而言,后续发展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结合创建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餐饮、购物、旅馆、休闲娱乐项目向各自功能区集聚,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管理规范的总体布局。对完成创建的农家乐,要不断强化个性特色、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做大做优。要投入必要资金,精心组织活动,开展有统有分、灵活有效的宣传促销。要制定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人才培训活动,着力培养一批合格的乡村旅游管理者、经营者、从业者。要创新思路,通过联合外包、合资合作等方式,努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第五篇: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考.
于 村 旅 游 开 发 的
思 考
——以淮安区平桥镇为例
关 乡
目 录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三)相关文献综述
1、主要观点
2、评述
(四)本文的理论依据
1、旅游产业竞争力
2、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定义
2、乡村旅游的内容
3、乡村旅游的特点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点研究
1、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前景
2、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主导思想
3、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原则
4、乡村旅游开发与乡镇产业结构优化
5、乡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分析
三、淮安区平桥镇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平桥镇整体情况简介
(二)平桥镇旅游开发的资源特征
1、资源优势
2、区位优势
3、交通优势
(三)平桥镇旅游开发的困境与不足
1、景点单一,结构不足
2、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3、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四)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现状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政策引导不力
2、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
3、旅游规划滞后,产品开发不够
4、对外宣传不够,影响力不大
5、人才资源缺乏,业务素质偏低
(五)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意义
1、平桥镇发展旅游业面临良好机遇
2、发展旅游业对平桥实现跨越赶超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旅游业对平桥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有巨大推动力
4、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平桥农业转型
6、加速平桥镇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科学意识,完善理论
1、提高认识,明确发展目标思路
2、深入研究,确立发展基本原则
3、科学规划,突出平桥地方特色
(二)壮大经济实力,强化硬件
1、加快项目招商,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2、多种渠道筹资,重视农民参与
3、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制度保障,优化引导
1、加强领导,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2、强力宣传,打响千年古镇品牌
3、健全环保机制,避免景区污染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考
——以淮安区平桥镇为例
摘要: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创收渠道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综合作用。乡村旅游开发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掘平桥镇的旅游资源,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平桥镇旅游业跨越发展,加快乡镇产业结构合理有效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新农村建设,成为了乡镇领导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关键词:乡村旅游 建议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乡村旅游符合世界旅游的发展潮流,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一种形式。目前,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国家、省市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同时,发展旅游业给乡镇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已经在某些地区显露出来,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繁荣农村社会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乡村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对于推动乡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乡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进乡镇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是乡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效选择产业之一。所以,对乡村旅游业的研究已成为乡镇领导的必修课,如何充分利用本乡镇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全乡镇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乡镇领导急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作为淮安区的南大门的平桥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平桥镇旅游业跨越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1、研究目的
目前,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 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在此大背景下, 乡镇旅游开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虽然目前我国乡镇旅游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但不少乡镇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仍存在开发思路不明确、开发战略模糊、开发模式单
一、开发体制不完善等问题,致使我国多数乡镇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的困境。所以加大对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为乡镇进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就有了极大的必要。本文意在通过旅游开发的研究思考,为平桥镇下一步推进旅游开发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工具,确保平桥镇的旅游业能以科学的、高效地、和谐的方式发展,进而带动平桥镇的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在借助本文与其他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一次思想上的交流、理论上的探讨。
2、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结合旅游、统计学、市场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以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为主进行研究。
(1)查阅文献法。通过淮安区图书馆、中国知网数字资源等查阅与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的有效文献。
(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平桥镇在乡村旅游开发相关方面的具体情况和所需的实际数据,为本文提供切实有效的案例素材。
(3)实地走访法。深入调查地,现场问询有关人士,包括现有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和游客,从中获得一定数据。
(三)文献综述
1、主要观点
进入21世纪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迅猛,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研究,形成许多系统、全面、创新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主要从乡村旅游产生的空间范围、旅游资源依托形式和旅游产品类型等角度进行定义。对乡村旅游类型的划分,按照旅游资源的功能标准,将乡村旅游分为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态乡村旅游;按照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的标准,将乡村旅游分为城郊型乡村旅游、边远型乡村旅游、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近10年来,国内学术界总结出多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田园农业模式、民俗风情与主题文化体验模式、农家乐模式、休闲度假模式、村落乡镇与企业庄园模式、科普教育及主题博物馆模式、自然景观模式等。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农户+公司”模式、“公司+社区+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股份制模式、专业合作社模式及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式。
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经济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改变了乡村传统的经济格局和经济社会形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内需”。发展乡村旅游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乡村旅游推动了乡村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第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游客提供服务,使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同时得到增值。第四,增加农村的资本积累。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旅游,在农村就地消费所带来的资金必然流向农村,从而为农村的资本积累提供支持,有助于资金的均匀配给。环境影响,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厚重的历史景观、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改善村容村貌。消极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乡村实体景观的吞噬。乡村旅游的开展使乡村田园景观规模缩小,破坏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和谐度,乡村建筑景观的本土性和独特性丢失,乡村农耕景观传统性被弱化。第二,自然环境恶化。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旅游者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旅游者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导致了乡村环境的污染。社会文化影响,旅游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冲撞与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十分突出。第一,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在经营乡村旅游时,必然要与游客交流,由于游客来自四面八方,这就要求农民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游客,在客观上使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第二,繁荣了农村的文化事业,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乡村旅游发展,鼓舞当地居民充分挖掘和欣赏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成自豪感,激发当地村民将一些原来趋于消亡的特色传统又重新继承和发扬下去,对乡村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同化。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城郊的乡村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同化,能体现乡村性的乡村文化景观在乡村地区越来越少。
2、评述近年来,我国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这些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内容相对单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仍是乡村旅游的概念、分类、开发模式,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主要围绕乡村旅游自身资源的特性来研究,很少从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地理学及环境保护学等方面进行多视角研究。第二,尚未建立起乡村旅游研究的方法体系。乡村旅游的研究早期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研究、数学模型等被不断引入,但这些方法和模型大多是简单的套用,未建立起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研究的方法体系。
(四)本文的理论依据
1、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1)概念界定
所谓旅游产业竞争力就是具体到旅游业这一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其内涵是具有独特性、延展性、有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是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产生效果和影响,最后形成竞争优势。
(2)旅游产业竞争力要素
旅游资源争力。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大小。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来评价。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收入高低,因此它是衡量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旅游企业竞争力。旅游企业是旅游开发的主体,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媒介,它直接参与旅游竞争,是旅游竞争的操作者。旅游企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区域内旅游企业的总体规模、结构、发展战略、经营策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来评价。旅游企业竞争力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基石,旅游企业只有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现有资源,采取科学的竞争战略,以提高适应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其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有力支撑。基础设施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各类硬、软件设施。对基础设施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硬件设施的配套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其中配套能力包括交通设施、供水、供电设施、通讯设施、卫生设施等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配套服务水平包括信息咨询系统、交通标识和引导系统、投诉系统等。
旅游环境竞争力。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自然环境能够保障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强有力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状况如何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包括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政府对旅游业的政策环境等等,这些都会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环境决定了发展旅游的后备力量,决定了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因而,经济环境如何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经济环境竞争力的大小可以从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开放程度、产业配套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价。
政府竞争力。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因此,旅游区域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力度越大,其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强。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影响着旅游发展所能取得的成绩,这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政府竞争力已经成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构件之一。对政府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宏观调控能力、大规模接待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三个方面来衡量。
2、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概念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相对于国民经济和部门经济而言,区域经济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及不平衡性的特点。
区域经济具有四个主要属性:系统整体性,即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一定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空间差异性,即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表现出空间差异性;区间经济活动关联性,即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性导致的区域之间要素和商品的供求关系或发展上的互补性;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即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区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每个区域都有其自己的经济利益,由此决定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竞争。
(2)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其中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大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同时也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社会基础;资源的配置能力主要有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资源配置能力本身就是旅游产业核心竟争力的内容,因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资源配置的能力;区位条件决定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空间关系,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和约束条件,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联系和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三个方面,由于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所以外部环境必然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3)旅游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是基于赫希曼等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及其转移,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经济发达区和落后区,出现了经济梯度,这就形成了通过利用发达地区的优势,借助其扩散效应,缩小地区差异的战略理论。这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证明。我国一些学者把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看成三个不同的梯度区,认为通过梯度推移,首先让高梯度的东部地带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梯度较低的中西部推移,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带在产业技术加速转移中会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二战后影响最深刻、应用最广泛的经济学说,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得到较好的验证,是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创立,后经英美一些经济学家补充、发展而成的。目前,增长极理论已发展成一种比较完善的理论,即所谓的“增长极”就是经济发展不是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它是以不同的强度按不同效应对整个区域发生影响。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首先以不同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区域经济运行中,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效应,以此作为区域增长传递机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这两个理论是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和组织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二、乡村旅游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开发是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即以乡镇为区域单元,依托所在地的旅游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的一种旅游开发。其中,又以乡村旅游为直接的开发形态。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欧洲联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因而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在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国内外难以达到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是吸引乡村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国内方面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也有学者从狭义方面阐释乡村旅游,即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综合不同理论观点来看,我认为乡村旅游的定义应该是,凡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自然田园风光或乡村特点的民俗化、农业文化、生态文化、聚群文化、民居文化等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
2、乡村旅游的内容
乡村旅游既然是以乡村的产业景观及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要依托并发生于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那么,其内容就理应涵盖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民情旅游、乡村建筑旅游、乡村食文化旅游、乡村商品文化旅游、乡村农耕文化旅游等乡村文化旅游。
(1)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主要指以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手段、产出物等为旅游吸引的专项旅游,其中重点突出“农业”二字。主要有:①农业观光旅游。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已开始厌倦自己的生活氛围,渴望回归自然,体验、感受乡村农业产业生长过程中的原汁原味,渴望在山清水秀、碧空万里的自然风光里彻底放松自己,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感。农业观光旅游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是人们返朴归真的最佳选择。②农业教育旅游。当今社会,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缺乏对农业知识最基本的了解。而乡村正好是一个集农业知识、考察、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可以给他们进行一次实地的农业教育示范。③农业参与旅游。主要包括采摘类和品尝类旅游。乡村旅游者可以在乡村参与果品的采摘,参与农作物的收割,参与一些特产食品的品尝等。现在一些地方推出的“采摘一日游”或“一日品尝游”都属此类。例如:昆明团结乡开展的“农园采摘游”,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做一天茶农”等旅游项目深受中外游客欢迎。④农业康乐旅游。乡村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无疑对都市里的人们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那些需要疗养的人们来说,富有乡野情趣的绿色农业之旅可使游客放松身心,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同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恢复人体机能和提高环境适应力。
(2)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25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对象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3)乡村民俗民情旅游
乡村民俗民情旅游是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来吸引外来旅游者,反映出特定地域上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民情文化长期交流的结果。它从民俗民情生活的空间角度,分为山村民俗民情游、水乡民俗民情游、渔村民俗民情游等:从产品性质角度分,又可分为观赏型、参与型、休闲型等。同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民俗民情主要有服饰民俗,例如:衣服、鞋帽、佩带和装饰等穿戴打扮方面的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例如:传统民间节日、居住、婚姻、礼仪民俗。游艺竞技民俗,例如:武术、放风筝、赛龙舟等。饮食民俗,生产民俗等。
(4)乡村建筑旅游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祀建筑以及其它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建筑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观意象很独特。乡村宗祀建筑,例如:气派恢弘的祀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反映出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建筑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乡村中,人一村落一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与环境的真实接触,在那些朴实简陋的乡土建筑中显现出精神和物质的完整性,表现出对人本性深刻的了解和自信,为寻找精神本质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种人性回归的可能,例如:江西流坑、安徽宏村、西递等都属此类旅游目的地。
(5)乡村食文化旅游
我国的乡村食文化非常丰富,例如:云南傣家的香竹饭、拉枯族的鸡肉稀饭、哈尼族的长街宴、白族的三道茶等都是餐饮中的奇葩。另外,还可挖掘“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与习俗”等旅游资源,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的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而且乡村旅游景观可使游人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享受在喧闹城市中难得的宁静,让美丽的田园风景与传统的饮食文化巧妙结合,把饮食文化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6)乡村商品文化旅游
乡村商品文化旅游主要是指游客所购买的乡村旅游纪念品具有一定的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商品要有“三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同时,具有“三风”(中国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从而以其浓烈的乡村地方色彩和深刻的乡村文化内涵令城市人痴迷。乡村旅游纪念品,例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油纸伞、摺扇、风筝、剪纸、竹编、泥塑等,另外,像少数民族的傣锦、藏毯、苗锈等都可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情趣。
(7)乡村农耕文化旅游
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藕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村农耕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乡村农耕文化,例如:哈尼族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梯田农耕文化系统。乡村劳作形式越古老,其萌生的乡村传统农耕文化意象就越独特而鲜明,也就越吸引游客。
3、乡村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在需求牵引和供给推动的双重促动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产品特色。我国学者张建雄认为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在发展特征上并无本质差别,他概括我国的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平民性、原生性、注重体验、参与性强、花费较低的特点。我国学者李伟认为乡村旅游在我国已是一种普及型的旅游产品,他从供需两方面指出乡村旅游具有相对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可依托的旅游消费城市、旅游消费时间的集中性、消费水平的中低档性等发展特征。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乡村旅游也颇具特点。首先,乡村旅游的资源出自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在那些来自大城市地区的乡村旅游者眼中,乡村旅游地所有一切与城市不同的事物都是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其实,这些乡村旅游资源也就是村民的生活和环境,乡村旅游者需要通过在当地生活、观察和参与来感受乡村与城市的不同。因此,乡村旅游者是作为在当地短暂生活的村民身份,与一般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始终是以一种外人的身份和姿态出现在当地社会和居民生活中有所不同。其次,乡村旅游处处体现着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旅游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要在乡村旅游的内容、接待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处处体现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要求。第三,乡村旅游资源价值和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层次性。从乡村旅游者感知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资源是由表层部分和深层部分构成。能够被所有的乡村旅游者感知到的,包括乡村自然风景、动植物、农产品、村落风格形貌、村民农事活动、日常饮食起居、礼仪祭祀等器物层面的乡村旅游资源是表层资源。只能被一部分人感知到的,例如:乡村的景观美学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社会伦理价值、道德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文化价值等则是深层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层次性决定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性。第四,乡村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具有自然原生性。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的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这些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也就是乡村与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活的差异成就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因此可以说,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第五,乡村旅游是一种环境教育和城乡交流形式。乡村旅游中可以实现对乡村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这是乡村旅游体现生态旅游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几点研究
1、乡村旅游开发的战略前景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在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思路下,旅游项目和内涵不断丰富,市场持续拓展,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休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以江苏省为例来说,江苏省区域发展向苏北转移,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联动,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共同发展。进一步支持苏北加快振兴,以推进产业转移为重点,以更大力度落实“四项转移”等政策,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2008年江苏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政策意见》,江苏省旅游局以“江苏旅游新天地、苏北旅游”向国内外市场进行推广。以及淮安市旅游关于乡村旅游的人文古迹、乡村风情、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主题项目的总体规划,这些都将给平桥镇等乡镇营造良好的大旅游环境氛围。
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在此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乡村旅游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和农村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能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销、旅农、科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能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乡村旅游开发在中国旅游研究和实践中已成为热点之一。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研究,是我国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乡村旅游开发战略主导思想
虽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不少乡村旅游开发思路不明确,开发战略模糊。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分析可以作为深入研究平桥镇旅游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避免重蹈某些乡镇在发展中的覆辙。
抓住“江苏旅游新三角”区域联动、城市互动、品牌带动的大好机遇,树立科学旅游发展观,以“旅游扬名、产业增效”为理念,以“创造产品、提升形象、引导消费、发展经济、升华文明”为宗旨,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特色发挥其后发优势,在旅游市场细分的前提下,合理策划旅游项目与产品,大力提升规划区的旅游景观环境,完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与功能,培育规划区独特的市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扶持龙头、塑造精品、做亮特色,促进乡镇三次产业升级、产业链的延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将平桥镇建设成为“淮安一流、江苏著名”的乡村旅游示范镇、乡村旅游强镇,全面带动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区县的经济增速。
3、乡村旅游开发战略原则
产业融合原则: 依托现代化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实现农业与旅游旅游共享,提升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旅游。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新旅游发展方式,将旅游业充分融入现代服务业中。将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环境改造尽可能与重大招商项目的引进建设、城镇改造提升、工农业生产等进行充分对接,形成复合型经济模式,实现旅游和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达到农旅互动、工旅共生。“城镇——旅游”互建原则: 将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城镇旧区改造、新区景观美化、品牌营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融为一体,凝练城镇的文化主题,提升城镇的旅游休闲功能,优化城镇的旅游休闲环境,打造整个城镇的旅游特色和个性,把城镇打造成最大的旅游景区和休闲基地,并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在整个城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文化性精品建设原则: 很多乡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实施文化渗透与精品开发行为,认真对待未来旅游业激烈竞争的发展环境,从文化传承、新生与发展的角度,将乡镇文化特色充分融入到新开发项目与景点、设施和服务行为中,融入到整个城镇建设特色中。突出乡村旅游的靓点、卖点和拳头产品,强化特色,注重旅游项目的精细化开发建设,始终确保“建一处亮一处、亮一处带一片”,打造一批优质旅游项目,并在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独特性、吸引力上做文章,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对接原则: 对接相邻县区旅游,就平桥镇来说可实现镇农业产业(西瓜、水产、大棚蔬菜等)、乡村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缅怀与本土淮安区及淮阴区的相关旅游产品高度对接,形成资源共享、产品联动、客源互流、信息互通、市场共建、管理互动、利益双赢的良性竞争和精诚合作局面,实现区域一体化。
生态环保发展原则:乡村旅游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推行集约化、低碳化开发理念,转变旅游经济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重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三步战略构架,即按照“狠抓一个龙头、筑好发展条件、强力招商拓展”三步发展思路,集中精力抓好乡镇生态园项目建设,打造特色生活服务休闲品牌,形成相应的接待能力,并带动全镇旅游业发展。同时,对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观环境、旅游形象宣传以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招商政策等提供良好的服务与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项目的招商推进,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可主推四大旅游产品,即乡村休闲与养生度假游、美食品尝与生态游、文化体验与科普教育游、新农村建设成就观摩游;推进五个协同发展,即旅游开发与环境提升协同、项目建设与效益产出协同、产品经营与产业互动协同、旅游发展与富民工程协同、环境保护与乡镇建设协同(环境保护含文物保护)。
4、乡村旅游开发与乡镇产业结构优化
乡镇产业是指乡镇区域内构成乡镇经济的各行各业。乡镇产业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指乡镇经济中产业组成要素构成和诸产业部门间质联系及量的比例关系总和,也就是乡镇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比例关系或者是各产业部门的组合方式,表现为乡镇各产业系统中经济资源的相互组合形式及比例关系。国内学者对我国乡镇产业结构变动历程及趋势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乡镇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有学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产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使乡镇产业结构在逐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同时,向农产品优质化、工业消费品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支点。依托农村旅游资源,把发展旅游与农民利益相结合,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既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发展农业旅游的一项重大举措。乡村旅游还是调整乡镇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点。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引进大量资金,对改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城市化。
具体来说,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对乡镇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第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第三,增加农民收入;第四,通过有效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影响乡镇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需求数量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推动乡镇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需求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投资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就业结构的优化、乡镇产业间的技术结构的优化,以及乡镇产业间的区域配置关系的优化,最终实现乡镇产业结构高效化、乡镇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乡镇产业结构合理化。
5、乡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分析 一般旅游业会经历自发阶段至政府主导阶段,最终进入市场的运作阶段。我国的乡村旅游业由于起步较晚,乡村旅游开发正处在自发阶段至政府主导阶段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进乡镇一级的旅游业尽快发展。因此,在各地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对于大多数旅游业刚刚起步的乡镇,其旅游开发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即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从本质上分析,政府主导型战略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同时兼存、分工明确的战略。
氛围营造者。乡镇政府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要规范旅游市场中的行为,为旅游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各方利益主体都能从旅游业中受益,避免因市场的不规范出现大的质量、秩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应在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旅游景区和乡村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二是搞好农家及个人卫生,不仅是已经对外经营的旅游项目,其余村寨、农家也一样。此外,要营造友好、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同时,不能忽略当地居民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户收入是乡镇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之一。旅游业的顺利开展不能离开当地居民的配合与支持,因此乡镇政府在扮演旅游发展氛围营造者的过程中要注重鼓励社区参与。首先要进行大力宣传,培养农户的旅游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好坏是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激发他们开发旅游的热情。其次要使农户真正地加入到旅游业中来,可通过发展农家接待户和招聘当地农民成为旅游企业的员工等方式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但要加强对其专业服务技能等的培训。第三,要将一定比例的旅游经济收入用在改善当地生活质量如修建医院、兴办学校等公益事业上。
市场开拓者。在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政府必须首先承担起市场开发的主要任务;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开发项目贷款贴息及补助、旅游规划编制及产业发展研究和旅游宣传促销等;要切实保证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的资金需求。此外,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乡镇的市场知名度较低,旅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无力承担整体旅游形象推广的重任。因此,政府还要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制定旅游促销方案和计划,整体策划,突出重点,塑造品牌。重视主动宣传、集体促销,加强与同区域内其它旅游业发展较好的乡镇的区域协作。政府应在旅游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旅游地形象是一种公共产品,其营销处于“市场失灵”领域,应当由政府承担。旅游地形象塑造决不是单个旅游企业所能完成的,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行业管理者。由于旅游起步较晚,行业管理水平较低。政府要加大行业管理力度,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切实有效地发挥行业管理者的积极作用。在乡镇干部及政府工作人员中普及旅游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发挥组织、监督、协调的作用。
招商引资者。乡镇一级发展旅游业的难题就是资金不足,所以政府要在招商引资上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必须致力于培育市场主体。一是扩大开发,吸引外来企业。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开放性特点,通过创建开放市场机制,宣传旅游资源,推出旅游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吸引更多的外来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二是完善政策,扶植本地企业。其次要重视引进资金。一是拓宽引资渠道,可通过旅游规划的编制争取获得县市、省和国家专项资金的补助和国家发行的旅游国债的无息贷款;还可通过市场运作争取部分民营资本和风险资金。二是对成功引进资金的机构、个人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
利益协调者。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政府必须扮演好利益协调者的角色。首先要对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明白各自的利益诉求点在哪里,利益矛盾在哪里。其次要理顺利益关系,每个利益相关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理顺两两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通过各种手段,如行政手段来使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求大同,存小异。如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可通过政策允许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来让其履行保护环境、扶助社区等社会义务;对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旅游收入对公益事业的投资来缓解村民由于旅游发展给其生活带来不便而产生的不满情绪。政府在协调利益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旅游收入的分配。因为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政府、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乡镇政府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因旅游业越红火,矛盾越尖锐。
三、淮安区平桥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平桥镇整体情况简介
平桥镇地处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区南首,南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西傍京杭大运河,北与上河镇相连,东与施河镇毗邻,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曾名列江苏省百家名镇。该镇交通优势优越,淮扬公路、京沪高速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14个村及居民委员会,242个村民小组,人口37404人,10874户。2012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6.75亿元,增长25.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增长46.7%;财政收入2627万元,增长44.5%;农民人均纯收入9479元,增长19.7%。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在平桥镇党委、政府自身努力建设下,平桥镇在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党政建设的全面加强,锻造出一支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党员干部建设队伍,农业设施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取得新业绩、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集镇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深入推进,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些为下一步大力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资源特征
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建镇历史,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方便发达的交通、美丽自然的风光和香飘天下的美食让这座千年古镇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资源优势。平桥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三名”上,即名菜、名寺和名会。
名菜,即平桥豆腐。说到平桥豆腐,首先要说说可算是中国国粹之一的豆腐。瞿秋白在他的遗书《多余的话》中,就曾写下这样的绝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人们常说四季平安菜就是白菜烧豆腐。听说四大菜系八大风味中,每个宴席中都不可缺少豆腐这道菜。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和尚、尼姑没有豆腐就很难维持了。豆腐在素菜馆中是唱大戏的。因此,说豆腐是国粹也就不是过分之辞。豆腐的产生自然要归功于淮南王刘安,他为了求得“仙丹”,炼丹不成,竟制成了豆腐,“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便成了人们的一句俗语。
传说中平桥豆腐的成名与乾隆有关,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古镇平桥,决定在此小憩,平桥豪富林百万为了迎驾皇上,发动家中厨师用鲫鱼脑子和平桥豆腐制成了一碗豆腐羹。乾隆皇帝吃下了这碗豆腐羹后,连连称赞:“好菜、好菜,此乃天下第一菜”。从此,平桥豆腐广为传开了。据说,开国大典中,周总理特意安排了淮扬菜作为主打菜,其中平桥豆腐作为第一道菜被推荐使用,也有平桥豆腐是开国第一菜的说法。正宗的平桥豆腐制作精良,工序讲究,从原料的选进,到制作成功,工序复杂细致。豆腐制成后,不见热气,但十分烫人,其白如纯玉,细如凝脂,质地柔嫩,仿佛刚刚出水的处子那娇嫩的双手。因为这些独特之处平桥豆腐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在2009年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价值。现在,平桥豆腐已成为平桥镇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品尝。
名寺,即东圣寺。东圣寺原名东圣院,又被称之为兜土庵。据史料记载,李缘,(现为淮安区上河镇人),年过5旬,膝下无子。为保一方平安,捐修东圣寺,变卖了所的家产后,仍没能修好。于是他不顾年老体衰,形单衣薄,四处化缘。善良质朴的平桥人群起效之,用衣角从运河边兜土填塘建庵。据讲,用运河边的土填塘后,地基牢,承受力强。在广大善男信女们的鼎力支持下,加上不少外地人员的捐钱捐物,兜土庵很快就建成了。后来,们发现参加过兜土的人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便纷纷效仿,在来兜土庵烧香前,从运河边兜土到庵,了却心愿,兜土庵因此越扩越大。相传清玉琳国师曾在此弘法。历史上,东圣寺有土地20余亩,房屋40余间,建筑宏伟,构思独特。后因战火毁了建,建了又毁。现在的东圣寺是当地佛教信徒于1998年开始复建的,占地 15亩,建筑面积2500m2,拥有殿宇及生活附属用房33间,总投资达400余万元,全部来自全国各地信徒的捐助。整个建筑布局紧凑,气势恢宏,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天王殿等,药师殿正在建设之中,还将投资300万元规划兴建藏经楼、综合楼、放生池和牌楼等建筑。香客较多,香火旺盛,每年接待来自周边三乡五镇的香客3000余人。
历史上,与东圣寺同时代的还有归一庵、圆通寺。古平桥傍依京杭大运河,交通便捷,从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南庵名字叫“归一庵”,北庵叫“圆通寺”。建于南宋时的这两座寺庙象征喻意企求国家统一,政通人和。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乾隆皇帝在平桥登岸后,又亲笔为圆通寺题写横匾,横匾一直保存到文革期间,可惜的是这幅横匾在文革中被毁,归一庵与圆通寺也毁于战火,颇为可惜。
名会,即笑人会。过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称作“小人”的贫民百姓,为借助宗教显示自己的力量,繁荣本地经济,自发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小人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小人会总阄首指挥着身穿各式服装的各班会员,列队前往东圣寺兜土敬香,尔后在主街道上开展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营活动。后来,小人会逐渐加上了浓重的文艺色彩,淮戏、马戏、高跷、龙舞、旱船、跑驴、链湘、评书等各路艺人竞相亮相,热闹非凡。1989年,恢复后的小人会改名为笑人会,恢复后的笑人会最多一年达到20余班。笑人会是平桥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对提高平桥的社会知名度及美誉度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央、省、市、区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都作过专题报道。
此外,平桥镇九洞村境内还有潘勋古墓,石人、石马、石羊等一批文物保存较为完好。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电视连续剧《村支书》选择在平桥镇陆桥村拍摄就是对这里原生态自然风光的一种认可。
2、区位优势。平桥镇地处淮安区南首,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距淮安城区和宝应县城均仅十几分钟车程,容易与淮安城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开发,形成大区域旅游板块。
3、交通优势。平桥镇紧临京杭大运河,新修建的237省道穿境而过,离京沪高速公路出口不到3公里,离宿淮盐高速公路出口不到5公里,水路交通均十分便利,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现状
虽然平桥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但其旅游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品牌和知名度还远远不够,前来旅游的人还不多。其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景点单一,结构不足。由于乡村旅游在平桥地区发展的时间较晚,因此,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局限于现有的东圣寺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挖掘严重不足,宣传不到位,缺乏对客源强有力的吸引。从功能上看,平桥镇的旅游活动还主要停留在提供人文景点参观、简单的餐饮和住宿等低层次服务的水平上,而在联系周边自然景观和传说轶事、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做得还不够。
2、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一方面,平桥的地方特产仍局限在平桥豆腐这一地方美食上,旅游产品品种过少;另一方面,在旅游产品包装上、档次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没有统一的产品包装,这不仅会降低游客的购买欲,也不利于平桥特色产品的对外推广和宣传,不能形成舆论效应。
3、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 其经营管理体制很不健全。主要表现: 一是乡村旅游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 面临着观念、技能上的劣势, 难以避免产品和服务初级发展阶段通常存在的缺乏应有的开发与促销的局面;大多数的经营者采用家族式管理, 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完善, 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管理粗放, 效益不高。二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劣势, 导致当地居民集体淡出旅游业的管理竞争, 存在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涌入的隐患。
(四)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现状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政策引导不力。目前,发展旅游业在平桥干部群众中尚未形成共识,部分干部群众对平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平桥镇丰富的旅游资源未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市、区两级在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都没有将平桥镇纳入其中。
2、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平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等矛盾依然突出。去年,全镇虽然实现财政收入1055.86万元,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376.64万元,真正可用财力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了政府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也没有资金投入到旅游景点建设上,从而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规划滞后,产品开发不够。对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科学指导,既未制定全镇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也未制定具体景点建设计划。旅游资源开发缓慢,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4、对外宣传不够,影响力不大。平桥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产品包装推介手段缺乏,宣传途径也比较窄,除了平桥豆腐广为人知外,大家对其他旅游产品知晓甚少。
5、人才资源缺乏,业务素质偏低。我国乡镇地区的旅游人才极其缺乏,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匮乏更是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旅行社极少,多数是民间个人承包,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生凤毛麟角,业务素质偏低,缺少区域合作与联系的旅游业管理人才,更缺少能了解游客心理需求,熟知临江地质地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景观传说的导游人才。
(五)平桥镇推进旅游开发的意义
1、平桥镇发展旅游业面临良好机遇。当前,旅游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于旅游的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入境游人数年均增长率将高达10%以上,到2020年中国将跃居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淮安作为旅游资源大市,“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开发大旅游”作为中心城市“五大建设”战略之一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层次逐年提高,来淮旅游的人数快速增加。去年,全市接待游客101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00.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27.8%。淮安区紧紧围绕“文淮安、景淮安、金淮安”发展战略,将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紧抓不放,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景区景点建设日益加快,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这些都为平桥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难得机遇。
2、发展旅游业对平桥实现跨越赶超具有重要意义。依托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对于平桥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意义重大。一是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方方面面,产业关联度高,龙头带动作用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收入增加1元,可拉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大力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各种资源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在更大程度上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植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平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二是旅游业对美化城镇环境,吸引人流、信息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改善平桥形象,提高平桥知名度;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和吸引更多客商到平桥投资创业,促进平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旅游业具有创造财富的叠加功能,不仅对投资者“一次投资永久受益”,而且是“开发一片景区,富裕一方群众”。大力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既为平桥财政增加了重要和永久性财源,也为当地人民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门路,可以说是一项富民强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四是旅游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很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业新增1个就业岗位,可拉动相关产业增加5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对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3、发展旅游业对平桥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有巨大推动力。旅游业的大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催生了富有朝气、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崛起,可以改善平桥镇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实现速度、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四统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促进平桥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第二,转移平桥镇现存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平桥镇农村劳动力素质;第三,增加平桥镇农户的经济收入,直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第四,通过有效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促进平桥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要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旅游必然成为人民必需的精神粮食。所以,繁荣旅游业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当地旅游业发展起来、繁荣起来,给本地区人民奔向小康搭桥铺路。
5、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平桥农业转型。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十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出对第三产业活动的新需求这样一种良性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第二,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第三,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第四, 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6、加速平桥镇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进程。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进,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在开展乡村旅游以前, 大多数的民俗村, 特别是山区, 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等均很差, 交通和通讯十分不便利, 道路多为砂石路, 雨天泥泞不堪, 很难进入。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 乡村也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状况。这些努力使民俗村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必然能为平桥镇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进程带来巨大推进作用。
因此,加快平桥旅游业发展,既是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客观要求,也是平桥实现跨越赶超的现实需要,更是平桥人民的热切期盼。平桥镇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开阔视野,明确思路,强化措施,真正把旅游产业作为关系平桥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产业,摆到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科学意识,完善理论
1、提高认识,明确发展目标思路
加快平桥旅游业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平桥镇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组织动员全镇上下共同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以高起点搞好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精品景点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和加大投入为手段,以强化组织领导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实施发展大旅游战略,大力推动旅游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深入研究,确立发展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商文旅融合发展。强化政府调控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商文旅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
市场运作,提升三次产业层次。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挖掘各类资源旅游功能,通过旅游业的大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大提高,实现产业结构的大转型。
整合资源,提升旅游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合理配置城乡旅游要素,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实现旅游业优化升级,提升旅游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在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突出特色,推动乡镇经济跨越发展。发挥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旅游企业,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旅游经济在乡镇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科学规划,突出平桥地方特色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镇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的规划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按照淮安市、淮安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组织专家高质量地编制平桥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将平桥旅游线路纳入市、区旅游规划,积极寻求市、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根据平桥镇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明确旅游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高水平策划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打造在国内、省内有影响的旅游品牌,努力建成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景区。重点在休闲游上下功夫,将平桥的历史文化和农家乐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潘勋墓——东圣寺——平桥美食(农家乐)一日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体验、品尝美食。在发掘平桥镇旅游资源的最大效益的同时,一方面要重视平桥具有的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要还重视生态保护,乡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保护平桥镇的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二)壮大经济实力,强化硬件
1、加快项目招商,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一要选重点、上规模。以现有的东圣寺、平桥豆腐为基础,不断完善现有的旅游项目建设,并不断挖掘周边的旅游资源,扩大现有旅游规模。二要抓大商、选好资。按照旅游经济规律招大商、选好商,实施定向招商,推进整体招商,进一步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推动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三要抓特色、提品质。要突出地方特色,紧紧围绕全市重点景点景区和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打造更多更好的具有淮安特色的精品景区景点,提升全市旅游品位和形象。
2、多种渠道筹资,重视农民参与
旅游业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多个方面,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因此,一方面,市政府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精心设计旅游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引资,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投资新格局。应加大对宾馆、酒店、商场、景区景点、城市环境、交通沿线环境等旅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环境,使每一位来平桥游玩的客人既感受到平桥的秀美风光、人文古迹,更享受到平桥人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游客满意而来,尽兴而归。同时,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鼓励农民开办家庭旅馆,引导农民开发、加工地方土特产,采用政府、民间、个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建设鸭旅游经济带,把农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只有让当地农民参与旅游决策并得到实惠从旅游消费中受益,乡村旅游业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3、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围绕乡村旅游服务,加强基础配套建设,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要完善水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要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护历史民俗民舍的同时,兴建体现乡村特色的新民舍,供游客观光游览。加快景点之间的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潘勋墓、东圣寺等景点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吸引各类资金前来投资旅游综合开发、兴办旅游企业和开发旅游产品。
(三)加强制度保障,优化引导
1、加强领导,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要真正把旅游工作纳入平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动员全镇上下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不断提高平桥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引导和培训当地村民办旅游,引导他们提高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身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从而在对自身文化资源利用中获得利益。进一步提高群众文明礼貌修养和文化品位,树立平桥良好的对外形象,努力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和优越的旅游氛围。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完善应急处置、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各项旅游活动安全健康有序进行。
2、强力宣传,打响千年古镇品牌
旅游业是知名度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知名度越高越有吸引力,宣传营销是做强做大旅游业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精心策划,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对外介绍平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紧紧围绕千年古镇和平桥豆腐做文章,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平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与市区和淮安区旅行社的沟通联系,充分调动发挥好旅行社组织引入游客的积极作用。
3、健全环保机制,避免景区污染
随着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加,一些游客随手扔垃圾、随意刻字等不文明行为已严重影响了这些旅游景点的可观赏性,部分地区的水质正面临着被污染的风险。长期以来,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无烟工业”,这使许多从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都认为旅游行业无污染,对环境无影响,不存在环境监管问题,以致于在修葺旅游景点或开辟新景点时常常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为避免乡村旅游景区生态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应健全环保机制。对到旅游区旅游的单位、个人要制定一系列的限制性规定,如人员定额、禁令和制裁措施等,使旅游区走上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为此,有关部门要做好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要大力倡导文明、环保和卫生旅游,使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亲近、了解和保护大自然。要使公众认识到,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就会对自身生活、健康产生危害,让游客自发行动起来,自觉保护旅游环境。平桥镇政府应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对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有意识地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工作,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和景区居民的环境、生态和绿色旅游意识。
五、结语
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乡村旅游在推动乡镇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创收渠道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作用,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乡村旅游在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正在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开发战略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成败。只有系统全面地确定乡村旅游开发战略,为旅游开发具体推进提供宏观蓝图,乡村旅游才会得到科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本乡镇推进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平桥镇党委、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深入研究分析,充分发掘本土潜在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土乡村旅游产品,走出一条适合本土的有自身特点的旅游发展之路,来推动乡镇产业结构合理有效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振兴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B.[2]宋振春,纪晓君,吕璐颖等.文化旅游创新体系的结构与性质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2)B80.[3]孟祥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D].河北工业大学,2010.5.[4]曾磊,邢慧斌.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兼论其旅游功能的拓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5]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21(9).[6]楚州年鉴:2011,2012.[7]赵承华.乡村旅游及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21(9).[8]汪杨伟.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9]王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D].新疆大学,2011 [10]洪红,朱孟伟,徐崇.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5).[11]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2]吴文静.“农家乐”内生式发展机制探析[D].浙江大学,2010.[13]陈海鹏.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7).[14]徐清.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乡镇经济,2009(03).[15]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6).[16]曹卫斌.乡村旅游游客忠诚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17]刘冰.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社会资本变迁与乡土重建路径选择[D].西南大学,2013.[18]崔仁杰.聚焦文化旅游 优化经济结构 全力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J].发展, 2014(01).[19]乔花芳,曾菊新,李伯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镇空间结构效应——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3).[20]张云,杨晓霞最近10年国内地理类、旅游类学术期刊所载乡村旅游文献综述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1]孙文秀,陈国忠.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化趋势探析——以北京市乡村旅游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01).[22]魏鹏.乡村旅游发展的绩效、困境及其原因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23]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065. [24]琚胜利,杨淇深.江苏省淮安市赵集镇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资源,2012.28(12):1143-1145.[25]刘法建.政府在乡镇旅游开发中的角色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9):81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