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某省地税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对**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乔舒克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是我们**系统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历史使命,也是推进依法制税,提高税收科学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经济信息化、信息产业化、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相对于银行、证券、电信等行业,我区地税信息建设进程仍显迟缓。
一、**系统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系统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 中,从单一到复合,从机关到基层的艰辛历程,信息化在系统内全面覆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对地税各项工作发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目前,全区地税系统共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面积860多平方米,可容纳近30多台小型机和存储设备的自治区局数据处理中心,基本满足了全区地税征管数据省级大集中处理的需要;建成了覆盖区局、市局、县(市、城区)局、分局(税所)的四级光纤骨干,网络节点653个,上网运行的工作站1万多个,全区地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的条件基本具备;建成了覆盖自治区局、地市局、县(城区)局的视频会议培训系统;装备了小型机11台、各类PC服务器400多台、磁盘阵列20多台、PC机1万多台、10千瓦以上大功率延时不间断电源80多台,信息化设备的装备具有了相当规模;自主开发了覆盖地税部门大部份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并依托此 系统全面实现了征管数据以市局集中处理为基础的征管数据向自治区局的集中;此外还推广应用了国家税务总局开发的《税务综合行政办公系统》,实现了行政办公信息的全区共享;以上两个综合主体软件为核心,我区地税还开发和推广应用了《税收报表集中编报系统》、《行政审批管理系统》、《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系统》、《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地方税税源监控平台》等税务工作单项应用软件,这些单项应用软件与两个核心主体综合软件一起构成了基本覆盖全区地税工作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先后开发建设了**门户网站、纳税人资料采集和报送平台、IM税企互动平台、12366纳税服务热线平台、网上税务局,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等电子化手段不断提升地税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征管效率;此外,《纳税人远程电子申报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接口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也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服务。
二、当前**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区地税系统信息化建 设还存在诸多不足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税收信息化建设涉及税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庞大而复杂,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摸索。由于长期受传统征管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对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税收业务上的关系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信息化知识的接受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四个轻重”现象。一是重技术,轻业务。把信息化建设简单地定位于工程建设,对信息技术过分依赖,缺乏高科技条 件下优化组合税收业务的能力。二是重推广,轻质量。急于推广试点尚未成熟的应用软件,简单地将应用后出现的问题归于软件本身的问题。三是重流程,轻数据。信息化建设重在将所辖的业务工作变成共享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提示工作信息,而不是对传统工作流程的简单模仿。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出现了热衷硬件网络建设,轻视新环境下配套管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系统资源有待于整合。虽然全区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多种应用系统单独作战,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共享困难。尽管已经制定了税收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但由于征管改革中机构、人员、业务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资金来源的不同等,导致全区各类税收信息应用系统在规划、开发、实施等方面标准不
一、版本不一,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有:缺乏一体化建设规划,应用系统林立;软件功能交叉,条块分割严重;数据集中程序低,信息共享困难,难以综合利用;信息化停留在模拟手工阶段;数据手段各异,方式复杂;各系统自成体系,重复投资,设备闲置与紧缺现象并存。
(三)业务流程有待规范。税收信息化的实质就是规范化,它 排斥和拒绝随意性,信息化必须建立在一整套规范的业务流程基础之上,其设计功能必须满足正常的管理需要,又必须适应前瞻。一方面税务应用系统的开发,仅仅是对手工操作的简单模拟,各模块间的整合性、适应性不强,另一方面,税收流程的设计也存在着和信息化建设不配套的方面,还存在着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监督不力的问题。在信息化背景下,目前的征管岗责体系有待完善,工作流程有待优化。
(四)人才培养有待加强。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备投入很大,但税务干部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虽然近几年全区地税系统已针对性地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结构,税务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不多,既精通计算机应用又精通税收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具不完全统计,全区地税系统中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只占总人数的2%多一点点,而这2%的专业人才中,能具有开发和维护大型局域网能力的人不过区区几十人,远远不能适应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自我知识更新的不足,许多税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及相关技能无法得到同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征管一线人员只能简单操作征管软件,有的领导信息化建设观念不强,存在外行管内行现象,在决策上难以符合信息化建设要求,致使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战略布局,以上人的因素,严重制约了税务信息化建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五)税收基础数据准确性欠佳。当前,由于基础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信息系统应用质量不高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是其后一切信息加工的基础,没有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就会导致最终结果的偏离。就目前而言,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修改性仍然很大,在信息系统生成电子报表的同时还须报送相当数量的纸质报表,信息伴随传递的过程逐步衰减、失真,征纳双方、管理层级之间信息不一致,信息封锁比较严重,导致上级 税务机关无法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监管,大量可用信息游离于信息化监控之外。此外,税务机关的信息数据采集主要以手工输入,由于现在的办税厅前台服务是登记制而非审核制,无法第一时间确认企业申报原始资料的完备性和准确性,同时人工的输入方式又可能发生错误,致使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征管软件的依托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四、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些办法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首先要提高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 认识,解决了领导的认识问题,实际上就从根本解决了规划和力度的问题。面对迅速变化的形势和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搞好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的。其次,要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崭新的、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的工作,要树立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和时代观念,把税收信息化工作摆在决定税收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三,要强化学习,统一认识,领导带头学习,将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作为人事考核的生要标准,增强人员的紧迫感,彻底清除传统征管模式及纸介质条件下的思想障碍,全面提高加强税收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自觉性。
(二)规范管理是保障。要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要做到既增长又升级,当前的核心问题就是讲求科学、质量、统一规范。一是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税收信息化建设应自上而下进行,即先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和开发统一的标准及系统,然后再从省局到市局、县局 按照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应用。二是要深入调研,制定标准。通过深入基层税收征管一线,紧密联系业务实践,制定完善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软件平台的标准化;还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三是理顺关系,合理设计。要处理好系统规划和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关系,既要高起点设计,为今后税收的发展需要留下空间,又要立足现实,能充分推动当前税收业务的顺利开展。
(三)程序合理是基础。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程序性、环节性很强的工作。这要求我们必须要重新设计和优化税收业务程序和行政管理程序,建立一套与税收信息系统各操作模块相配套、相吻合的业务流程与职能体系,确保信息化系统高效运作。一方面要按照征收、管理、稽查三大主要职能合理地界定和设置专业,优化管理职能,合理划分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范围,使各项税收征管业务和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做好各环节各岗位的业务衔接与协调配合,提高硬件计划配置的针对性,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
(四)人才培养是关键。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掌握现代化科技手段的高素质税务干部队伍。一是要“点”“面”结合强素质。既要建立健全以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全员培训机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提供专业技术人 员培训。通过抓好税务人员的信息理论教育和信息意识灌输,从提高税务人员的信息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资源应用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入手,着力培养一支既熟悉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队伍。二是多方拓展人才渠道,要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可以采取逐年从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专业人才充实税务机关。还要积极培养年轻骨干,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长期学习培养。三是要重视现代化管理对高科技和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及其在科学决策、规范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重点培养既懂税收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税收工作与现代化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四是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通过大力实施信息创新人才的群体战略,营造现代税收管理人才的政策环境,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一种制度。对关键岗位的骨干人员在技术职称、非领导职务、岗位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
(五)数据准确是核心。在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过程已实际体现为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相关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利用,并由此采取相关管理措施的全过程。因此,要推进“信息管税”,就必须明确涉税信息流在现代税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核心工作。一是要确保及时性。及时准确是对涉税信息采集的基本要求,只有及时准确地采集到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才能全面把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应坚持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切实提高信息采集质量。在技术上,规范信息采集标 准,统一数据录入口径,严格纳税人报送报表的数据勾稽关系审核,强化网上申报审批软件和核心征管系统的数据录入校验功能。设计数据质量检测指标,实现自动比对分析和检测,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并按相关的工作流程及程序及时进行清理、校正。二是在管理上,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开发实用的数据质量监控考核软件,加强信息采集质量的量化考核,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三是要确保适度、高效采集。首先,按照税源管理需要进行采集。根据税收征管工作实际,需要纳税人哪些涉税信息就采集哪些;对于与税源管理关系不大而且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的信息,不予采集。其次,按照税源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采集。根据目前的税源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条件,科学预测税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纳税人涉税信息采集量。在质与量统一的前提条件下,应不断优化信息采集方式,落实采集责任,解决好谁来采集、怎样采集的问题。三是要整理信息。涉税信息采集后,应按照科学、系统、严密、标准的要求,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主线归集整理纳税人涉税信息,构建集中统一的数据库,为进一步分析利用信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关于提高税收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的研究》 作者:襄城区国家税务局
2.《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作者:万德利 隋焕新 王 磊
3.《税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作者:智勐 4.《信息管税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王磊
第二篇:对进一步推进地税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地税部门在踏实工作、狠抓信息化建设、服务和方便纳税人、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计算机化,以计算机的运算、存储等功能替代以往的手工劳动,按照以往的人工操作程序编写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对完善税收征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的巨大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政府转型,按照建设服务型和电子政府的理念,重新审视地税信息化建设对构建良性互动、和谐的征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政府的概念和特征
服务型政府是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高级政府形式。狭义上讲,公共服务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构建中的新型政府的核心职能,其他三项职能主要通过公共服务体现。公共服务包括事务型服务和信息型服务,构建电子政府是在信息时代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为基础,以因特网为标志把我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对政府治理和地税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电子政府是以公民参与和良好公共服务为导向,有效运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重组政府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不断创新政府运作模式,强化政府的开放性与公民参与,构建一个具有回应性、透明性、虚拟化的在线政府。电子政府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以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运用为基础;第二,以政府的全面再造为基本前提;第三,以政务公开和公民的广泛参与为基本标志;第四,以政府的信息服务、网上办公与便民服务为主要内容。地税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发挥着组织财政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还应该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改善服务,增强当地的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地税部门信息化建设就是按照我国建设电子政府和征管改革的总体思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为纳税人提供良好服务的过程。
二、构建电子政府对地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目前,各级地税部门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加强地税信息化建设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如广州、南京等地均开发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地税征管系统,提高了征管效率和服务水平。但我们应该清楚看到地税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电子政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不足,少部分同志不太理解信息技术,认为信息化建设仅仅是对手工劳动的模仿,忽视了按照信息技术这一新兴生产力的规律对有关工作流程进行再造;二是地税系统自身的变革动因不足,从税收的角度服务社会的动力还不够强,有相当部分职工不愿意主动学习,自身素质也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三是政府部门及金融等行业之间信息割裂,致使信息化建设不能达到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果;四是经费难以保证。
实施政府转型,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改革的一项宏伟目标,地税部门应该知难而上,更快、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构建电子政府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流程再造不仅涉及基层的具体工作流程的再造,也涉及到宏观层面的相关制度的配合,如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等方面,有很多专家已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同时,有关涉及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有很多,本文仅从基层地税部门战略、组织、制度和人力等方面谈一些简单的认识。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地税干部应切实加强学习,学有成效。一是要深入掌握信息技术的规律及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重要影响,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二是要学习有关公共管理及税法基础理论知识,树立牢固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提高服务意识;三是要能有效运用有关管理方法,系统思考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问题;四是紧跟我国改革发展的趋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时俱进,掌握纳税人主体和需要多元化的变化趋势。
2、规划和组织
地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同时,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流程再造涉及地税的各个部门,即使是基层地税部门也应该有一个专门的临时机构对有关工作进行协调和推动,保证战略或计划的目标、进度、质量、经费等的协调和执行。确立战略目标和制订规划,基层也要进行需求分析,保证决策的相对优化,最大限度促进资源的有效应用。一是我们要按照科学运用的各种分析方法,认真寻找和确认外部的真实需要,如法律和法规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纳税人和中介机构的、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要对各种需求进行合理的分类,如一般个体工商业户和高科技公司在要求地税服务上就是有区别的,这种分类应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二是要对自身的资源情况进行清醒分析,特别是通过现有的制度、体系、人的观念等方面与需求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问题的主次和解决问题的次序,促使各方面达成共识,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3、制度建设
从地税部门成立以后,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制度日趋完善,但在某些细节方面也还存在相当矛盾,客观上妨碍了地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一是有的制度缺少系统性,临时性、暂时性的制度多,制度之间不配套,甚至相互冲突;二是制度之间甚至制度内部分工也不明确;三是对具体操作缺少可量化的时间标准和质量标准,不重视流程建设;四是责任体系不健全,或者责任无法落实;五是制度僵化,难以适时变革。
制度的建设既可以是从上到下的一种系统构建,但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的发展。纵观我国的改革,绝大多数的制度建设基本都是一个从下往上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地税部门由于涉及的税种多、税源小、征管难度和成本大,各地条件差异也较大,除了法律规定的基本制度外,首先可以按照信息技术的要求,以省或市、州为单位建立相对标准和规范的制度,特别是有关程序性的工作制度,这样实施流程再造,防止出现“一县一个方法”甚至“一所一个方法”的局面,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让纳税人难以适合,不利于降低纳税成本。其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新旧、上下、平行的协调和过渡,确保系统性。第三,完善制度建设应具有相当开放性,确保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沟通,适当预留“升级”余地。第四,制度建设应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保证可操作性。
4、人员培训
一位新加坡学者讲到,影响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公务员的素质。地税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制度、管理方法、设施的进步,最基本的是需要地税职工的进步。当前,个别地税职工的工作态度、业务技术、科学素养堪忧,有的职工汉字录入速度每分钟不超过10个字,创新意识淡薄。所以,信息化建设一定要狠抓职工培训。一是要有完善的培训制度;二是对经多次培训后,还不能达到基本工作标准要求的干部要按照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三是要采取符合成人教育和地税职工特点的学习和培训方法;四是培训工作贵在坚持;五是领导要带头参加学习和培训。
5、评价体制
地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施中,一定要引入规范的评价机制,及时、完整和准确评价实施效果。至少一方面可以及时对预设的目标进行修正,另一方面可以改进工作措施。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大规模推进地税信息化建设,实施流程再造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相信,地税部门一定能不辱使命,更好地履行税收职能。
第三篇:加强地税稽查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地税稽查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主要标志。地方税务稽查管理如何加速信息化建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在此笔者就地税稽查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地税稽查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税务稽查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征管改革以来,地方税收信息化建设无论是从网络建设,还是设备配备、软件开发等方面发展都比较快,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局域网的建成、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软件的推广运行,都标志着地方税收信息化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在进行的数据上线工作,必将使征收、管理的数据高度集中,为稽查信息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相对税收信息化而言,稽查部门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相对滞后于征收和管理,尤其是稽查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远远没有跟上税收信息化管理的步伐。目前,一是尚无可使用的地税稽查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二是尚处于就征管软件、局域网、互联网简单地收集一些信息资源和内部的一些数据传递。三是只是基本上将稽查工作流程由手工操作改为了计算机操作,计算机主要起到了打字和打印的作用,离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系统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四是稽查人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由于电算化财务核算软件的普遍应用和会计制度、财务准则不断变更,稽查人员对这些方面的知识还比较贫乏。综上问题的存在必将影响地税稽查系统信息化建设进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上的不足
随着税收电子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计算机知识的日益普及,稽查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稽查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知识,但是受传统观念和没有专门的稽查系统管理软件的影响,因此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化的本质和内涵。主要倾向认为:我们的稽查流程都实行的计算机操作,就实现了稽查工作信息化管理。其实不然,现阶段我们的计算机在很多时候只是充当了打字和打印的“角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无法利用计算机收集信息资源,然后进行比对分析、预测、监控,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二)管理上的缺陷
由于没有稽查系统软件的制约,目前稽查信息化管理仅限于单纯的数据信息管理,而没有参与稽查管理日常业务流程控制。比如对稽查各环节过程的管理,选案环节没有案源库及信息比对资料库;检查环节的检查动态记录;审理环节的审理动态记录;执行环节的执行动态记录。这些都无法直接从电脑中查阅,极不利于领导监控和决策。也就是说缺乏针对性的管理信息和相应的管理手段。因此“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水平上的偏低
当前,地税稽查部门缺少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稽查信息化要求稽查人员对地税稽查的业务有全面的了解,对计算机技术有深度的认识,这样才能将计算机和税收业务统一起来。另外,稽查信息化管理,必将覆盖稽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涉及到每个稽查人员,每个人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都将影响到稽查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进程。然而,从稽查人员的现状看,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一是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较低,还只停留在会打字的水平上;二是对征管系统的应用软件操作不熟练,不知道现有的软件到底能在实际工作中做些什么;三是对现有网上信息不会使用;四是对企、事业单位财务软件知之甚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稽查信息化管理的程度。
(四)应用上的缺陷
虽然,近年来对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在增强,投入在增加,软硬件配置日益现代化,但是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率较低,计算机往往成了打字机、开票机,对信息只重视录入,忽视分析整理和利用,造成信息严重堆积,共享性、开放性不足,管理效率和质量不尽如人意。现有软件在稽查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应用软件较少,适用于稽查管理中的网上综合查询软件更少,软件的开发与使用脱节。二是对已有的信息不能得到系统管理,集中处理。对一些简单数据查询功能,还不能充分利用,对数字的分析、监控、稽查还处于人工状态。已建立的网络在资料查询、数据传递、数据分析等方面也还不够成熟。三是稽查人员无法检查企业的电子帐薄。
税务稽查信息化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规范稽查体系,必须贯彻“科技加管理”的理念。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应着重加强对稽查运行状态的宏观和微观监控。对稽查计划任务、稽查各个环节、稽查案件分布状态、稽查案件构成、稽查人员的工作状态以及稽查人员业务技能等多方面进行监控,并建立多层次的监控管理主体,促使稽查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二、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设想
基于以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稽查信息管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的提高和统一,是实施稽查信息化管理的前提
1.要认清稽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迫切性。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稽查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对稽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传统的手工稽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而电子商务的出现,迫使税务稽查部门不得不对现有的稽查方式进行变革。要提高稽查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
2.要认清稽查信息化管理的目的。稽查信息化管理就是实行税收管理集约化,所谓集约化就是合理的配置资源,形成精细的有效的专业分工,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最小投入求得最大产出。而稽查引入集约化管理的概念,目的是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简洁、高效的税务稽查管理方式,加快税务稽查专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要认清计算机及网络在稽查信息化管理中所处的位置。稽查信息化管理是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其有效作用范围必然是受到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特点限制。第一,计算机技术在稽查信息化中只是一种先进的工具,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高速、机械性的处理,适宜处理结构化的问题。第二,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高度精确化,只要数据略有差错,就无法正常使用,而数据的差错率又与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日常行政管理水平无法保证将差错率限制在预定的水平上,即使再好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不能产生应有效率。
(二)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是实施稽查信息化管理的基础
稽查信息化管理不同于其它信息化管理,它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如何对数据的解读与共享,建立科学的稽查信息化管理的模式。稽查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应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计算机的作用不仅限于收集、存储、处理数据,还应参与业务流程的控制。将稽查中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1.选案环节。一是建立计算机选案系统。将征收、管理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归纳分类、分析对比、排列组合,列出重点稽查对象。二是建立税收监管系统。依托大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对案源实施有效的监控。三是建立纳税评估系统。依据内部交换和外部获取的信息及计算机录入的数据,通过对比,为确定稽查对象提供准确的依据。2.检查环节。一是要加大稽查办案的科技含量。加强计算机对案件处理软件的开发应用,加快计算机对偷逃税标识、计算机票据识别、计算机鉴别偷税者证据以及税务人员笔记本电脑与被查户的计算机连接调取企业各种资料的检查软件的开发和研究,这样,即可以提高办案效率,也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二是要了解掌握信息化的前沿知识。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变革,市场变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并借助局域网、互联网的信息,及时调整稽查工作思路。三是要建立税务稽查信息系统,通过标准化的视窗软件,使稽查办案人员能通过电子邮件来交换和共享信息。
3.审理环节。审理环节是对稽查环节的一个监控。一是要建立一个政策法规库,便于对新的税收政策的掌握。二是通过稽查信息系统了解稽查环节的整个过程,并对稽查过程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即审理报告。
4.执行环节。有些人认为执行环节与信息技术无关,只是将处罚决定书上的税款和罚款执行入库即可。其实不然,在执行过程中,提高对外部信息的获取能力,对执行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是有很大作用的。如:在稽查执行部门建立一套对企业开户银行(即电子钱包)进行监控的系统,在税务机关通过网络即可以看到“电子钱包”中的某些信息,而在经过电子签章与认证之后,执行部门有权力从钱包中“取钱”。从而提高稽查查补税款的入库率。
(三)管理制度的变革,是稽查信息化管理的决定因素
提高稽查信息化管理水平,取决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一是根除“以人为尊,以人为治”的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将信息的管理纳入稽查管理的范畴;三是执行者要依制度行事,防止有法不依现象发生。这些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保障。
2.要建立严密的岗位职责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在稽查中的广泛应用,稽查管理中各项业务通过计算机实行全方位的监控。这种新的工作方式,要求建立不同于传统手工的模式,实现人机和谐,运转顺畅、工作高效。因此必须建立严密的岗位责任制体系以保证信息化系统的通畅。
(四)人员素质的提高,是稽查信息化管理的保障
人是社会生产中第一要素,税务稽查信息化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税务稽查实行信息化管理,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稽查队伍,概括起来就是要具有“五会”、“五能”的本领。“五会”即会操作使用计算机,会使用各种税收、财务应用软件,会从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调取所需资料,会用手提电脑与企业计算机连接调取企业资料,会使用配备的各种现代化办案设备。“五能”即能独立承担办案业务,能组织协调稽查中的各方面关系,能依法妥善处理办案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能按稽查规程要求完成各种稽查文书的制作,能计算评估所查企业的资金状态和纳税情况。
要达到“五会”、“五能”,必须加大计算机培训力度。为进一步提高稽查干部计算机操作的整体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加快稽查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
二是要不断增加投入,不断提高稽查办案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要采取多渠道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增强稽查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四是稽查人员要树立“主动认知”观念。以往我们培训计算机,往往以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对启蒙教育阶段效果比较合理,但如果要深入下去则是不行的。计算机的应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应培养稽查人员自觉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工作任务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培养稽查人员自主认知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对各类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将计算机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计算机在稽查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
第四篇: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考
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要: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IT技术的发展,医院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医院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未能全面跟上时代的步伐,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开展医院档案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医学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对此,医院应该跟进时代的发展,突破传统管理办法的束缚,走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发展道路,建立稳定的医疗档案管理系统。本文立足于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对应措施,希望对档案管理建设进程的推进有所帮助。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意义
医院档案载录着医院发展的各个印记,是医院展现其历史与案例的重要平台,是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咨询手册,也是医院制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南针。而科学、规范化的档案管理不仅能够为医院文件查阅与利用带来极大便利,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医院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信息化时代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然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不仅有助于相关人员档案的查阅与利用,同时亦有益于档案资料的长久保存。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容及当前现状
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逐渐向信息化方向转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化的推进效果并不理想,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1)档案信息化硬件和软件比较滞后。在档案信息化处理过程中,医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改革性发展,依然采用陈旧的设备和系统进行管理,使得档案信息化发展缓慢,统计和归纳的完成效果不理想。档案信息化处理流程复杂、设备落后,给档案管理的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档案数量不全、资料不完整,甚至部分档案在归档过程中丢失。档案储存室的部分档案由于保管不善,纸质内容难以看清,而失去信息处处理价值。这些现象给档案信息化处理带来了极大困扰,常常需要重新处理编辑,影响信息化速度。
(3)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低。档案管理不需要太高的技术,但对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态度比较高,需要工作人员耐心归纳,长时间持续性工作,以确保档案的顺利流转。但是,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速度快,工作素养比较低,缺乏职业精神,给整个信息化处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加强对于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临场、教学和研究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传统档案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医院发展的需要,亟需进行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更新。具体来说,档案信息化管理对于医院和医学的意义分为以下三点:
(1)有利于医院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建立档案数据库,进行网络分享是时代要求,也是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便于医学人员的学习和查看,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增加档案存在的价值。医学人员可以从档案记载中获得大量的临床病例,掌握临床处理办法,丰富自己的学识,带动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形成强有力的社会竞争力。
(2)为医学发展决策提供指导意见。档案信息化处理后,在网络上形成信息平台,为医学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医院的具体改进提供一定的指导,为正确决策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档案的信息化实现了医学发展的信息化,为医学领域提供准确的发展方向,增加了政策决策的参考依据,对整体医学领域的进步具有极大价值。
(3)档案信息化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了可能。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普通大众难以辨别先进医学治疗办法的优劣,对众多药品的具体作用辨析能力较差。档案信息化使得大众有机会了解到临床情况,增加对现代医学的信心,减少焦虑情绪,为增加人们对医学的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从医院档案信息化处理的诸多问题和重要意义分析得知,医院的档案信息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引起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人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和总结,提出了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分为以下三点:
(1)加强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从业教育与规范化管理
档案管理的从业人员是信息化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对整个档案管理改革具有特殊意义。医院领导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要求,从质量和效率两方面入手,提高医院档案信息化处理能力。首先,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信息化处理方法;其次,对信息化成果进行检验,对其工作质量进行抽查,确保信息化成果的正确性;最后,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满足工作人员的生活需求,进而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档案信息化的改革需要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入手,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进而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进程,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2)学习、引进先进的信息录入和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生活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满足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数据成倍增加,信息处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信息录入系统和管理系统,离不开稳定的工作设备。因此,医院应更新信息录入设备和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便捷的条件,促成网络信息化的早日形成。在信息化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档案的保存、保密工作,避免信息丢失的同时,还要做好保密工作,设置严格的查看要求,减少资源的外流。此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还需要进行周期性维护,为网络信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管理做好保障工作。只有妥善电子档案的潜在风险,才可以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作用,促进档案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3)完善医院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增强医院档案信息安保力度
医院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是进行档案改革的方针,对具体的改革内容有着指导意义。医院信息管理制度可以分为档案审核、档案借阅、档案存储以及档案级别调整等多个方面。档案不同的管理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档案审核环节,需要对档案的各项内容进行仔细查看,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在档案借阅环节,根据管理制度确定的权限,开展借阅活动,并档案进行跟踪,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内容的保密性;在档案存储环节,需要做到分类摆放,定期查看,避免纸质档案变质,失去保存价值。只有将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把握好,才可以将档案信息安保工作做到位,进而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处理。
总结
医院档案信息化是医学档案管理办法的必由之路,对医学发展和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个医院都应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建立高效、稳定、科学的网络档案系统,方便医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医院领导也应重视档案的信息化处理,对档案工作积极支持,鼓励工作人员克服苦难,信心十足的搞好档案管理工作,为医院的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晶,黄海涛.新时期医院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9):249.[2]郑慧.医疗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整改措施[J].西部中医药,2011,24(12):33-34.[3]解俊霞.医院病历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中医,2010,32(7):1113-1115.[4]陆漫漫.新时期加强医院档案管理的途径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4(05):105.作者简介
潘攀(1976-),女,汉,湖北,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第五篇:对人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文章标题:对人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世界性的新军事变革,信息化战争这一崭新且不断演进的战
争形态已应运而生。我国已把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战略地位,国防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之中。我国人民防空战线必须主动认识和了解信息化,加强对信息化战争形态的研究,认真筹划和推进人民防空的信息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战争的严峻挑战,人民防空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起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发展思路还不完善,有些地方还在走不应该走的弯路。为此,我们必须认清信息化的本质,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点,确立并坚持人民防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信息化的显著特点是网络功能和系统效能,必须统一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分级形成一个完整的层级链体系,达到系统、要素、结构、层次的最佳组合。就人防系统而言,应由国家人防职能部门主导,统一制定全国人防信息化建设规划。在国家规划指导下,各级制定本级的规划,并按规划分步有序实施
二是体制统一。战术技术体制统一、应用开发平台一致,是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硬条件。这就需要国家人防职能部门研究制定人防信息化建设有关标准规范,作为行业标准颁布执行,为各级人防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的依据。
三是网络互联。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需要整体设计,联合共建,优先发展。
四是软硬并重。坚决克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研制开发的倾向,通用软件的研制开发由国家人防职能部门统一组织有关科研单位攻关,在此基础上,地方各级人防部门组织自身需要的专用软件的研制开发,做到统分结合,使各类软件形成整体配套的系列产品,硬件和局域网络由各级人防部门自建,防止不顾经济能力一味贪大求洋,坚决杜绝各行其是在一个单位内建几套系统的做法。要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多种渠道吸纳计算机网络人才和软件应用开发等专门人才,加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同时抓好机关队伍、事业单位人员的信息系统应用培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制定,逐步使之健全配套。
五是资源共享。要建立统一的人防信息数据库体系,抓好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编入,强化信息资源在人防系统内的使用,提高信息化整体水平。
六是安全可靠。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对人防系统来说十分重要。应加强防护技术、措施和手段的研究,制定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该实行物理隔绝的决不能含糊,切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严防各种失泄密事故的发生。
《对人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人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