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
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古浪县十八里堡初级中学陆兴芳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建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学校是普及信息化教学的基地,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就硬件系统而言,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统一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的抓紧对软件方面的建设,如培养一批专业性比较强的信息化师资队伍。
二、建设和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
四、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
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第二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010-03-15 20:44:28)转载▼标签: 教研教育论文庞小东原创校园 分类: 教研论文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
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
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
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对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运用。只有注重运用,才能使设备不被闲置,资源不被浪费,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农村中小学中,注重运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求每学科教师在每周内至少使用多媒体设备或网络教室或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两个课时;对每学期举行的上课比赛都严格要求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每学期举行2—3次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等。二是促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学校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完善,让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
学资源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加速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信息化是催化剂,不断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种机制,注重运用,讲究实效,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让素质教育遍地开花。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0
喜欢
第三篇: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浅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过程。推进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将促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也就是说,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
【关键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建设
一、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要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信息化,因为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教师要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我认为首先应该是思想上实现信息化,然后才是行动上的信息化。因为只有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才会在行动上去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点认识很重要。因为从思想上认识了教育信息化就是把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注入到了自己的血液中,这样教育信息化才会实现,否则教育信息化将是一句空话。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动态更新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联系,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相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
经过我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本校及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光盘播放室、IP数据接收室、多媒体教室。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教案、试题库建设,县教育局网络资源共享建设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百年树人和中央电教馆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教师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教师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信息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掌握信息化程度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这对于长期习惯了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工作方式的教师来说,有种相当的难度。但这项工作从开始启动到今天,已经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专业化素养明显提高
无论你走进课堂,还是走进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以文会友,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多名教师建立“博客”,信息化改变了我们教育生活,带给我们许多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也带来了教师成长的快乐。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信息化已经把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变
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尽管这条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我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师们在课堂上已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创建了专题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专项服务,走进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正在变成广大教师自觉的行动。
(三)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研发课件、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重组教材,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把身边刚刚发生的大事要闻开发为课程资源,在我校已是屡见不鲜。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已经变为现实,信息化使课程开始由预设走向生成。
(四)培训方式、教研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研究方式、培训方式正在被以校本研究方式所替代。我校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正在走向网上进行,校本研修和教学日常管理也悄悄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文化现象。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实现信息化。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观念的转变很重要,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得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把自己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教育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所必须的,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强势推进。这是这个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总之,教师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敦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5
[2]杨威 史春秀 巩进生编著·《信息技术教学导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0
[3]祝智庭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4]南国农主编·《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四篇: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xiexiebang推荐)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有六七万所初中的80%和60多万所小学的8 5%在农村。如果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就真正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加强教育信息化研究,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普及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缩小城乡差距,扶持农村教育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何进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能否发挥教育改革制高点和突破口的作用,能否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运用技术的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念。但在我国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还不够充分,多数农村中小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意识还非常严重,“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因此,观念层面的变革应当成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是尽快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落后面貌的急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加快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教育的距离。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们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80.7%的教师认为,信息化环境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我国农村,一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都是在教室上,“纸上谈机”,没有上机操作,而且很多中学达不到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潜件环境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系统,缺一不可,除了硬件和软件之外,还应包括教学实践环境,例如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实践基地等教学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对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能适应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学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政府和教育部门十分重视教育资源建设。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中国科技馆“中学物理探究资源”光盘捐赠仪式上透露,今年全国将投入4 0多亿元用于建设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使农村3/5的县级以上中小学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
由于各种因素,资源建设仍然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问题。调查数字表明,近l 5%的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电子图书库及电子图书查询阅读软件。7 0%的教师认为,缺乏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最大障碍。远程教育中的光盘在农村有点“水土不服”,不适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应当进一步加强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远程教育优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鼓励和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积极引进和购置学科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加强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整合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实现教育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建设本区域的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以多种方式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城乡学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差距依然很大。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达到86.2%,而农村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不到城市学校的一半。
77.8%的城市学校已建成了网站,而农村学校只有5 1%,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学校赶时髦、斥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这就是被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网络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校园网硬件建设,同时也要重视软件资源的建设。除了中小学校自己研制、开发外,可从K12教育资源网、百年树人教育资源网和北大附中远程教育资源网等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改变教育信息化工程“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发挥作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
五、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信息素养薄弱,实践技能低下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它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务之急是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全面启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这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最主要的工作。
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虽然目前学校和教师都进行过信息技术培训,但对培训的需求依然很强烈,因为目前的培训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问卷调查表开放题中,许多教师谈到了培训问题。为此,可采取邀请专家做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交流研讨、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等形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也可采取教师自学、分散集中面授、开通远程教育、课堂听课指导等相结合的形式,加快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
六、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保障。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完成各项重点任务,必须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撑。
我国先后制定了包括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等一系列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范和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远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的教育信息化活动多样化、复杂化、国际化的需求。要完善政策,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法制建设进程,加大政策的研究和扶持力度,借鉴外国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制定和出台新的政策,研究各种政策的建设和运用。要加快标准制定,制定国家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规范标准,完善信息技术体制,积极促进教育部门、信息产品制造商在标准方面的协作与联合,鼓励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标准和系统,增强国家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是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包括教学应用、管理应用和服务应用等方面,其中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进行学科教学改革,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把计算机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使用,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使学生自主性和教师主导性增强。
据我们的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仅有46%的教师使用教育信息化环境及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备课、教学,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2
东方中学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67 东方中学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一、构建组织管理体系;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校专门;
二、加大硬件投入;早在2010年,学校率先在全市进行了教室信息化改;学校建有专门的电子备课室,里面有6台配置较高的电;
三、重视资源建设和能力培训;1.构建FTP网站,提供平台;学校有专门的服务器,设置了可供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兰州市西固区西固城第一小学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推广,我校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层次正在接受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洗礼。在如何应对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水平,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校专门成立了由刘樟校长亲自挂帅任组长,教学校长王怀玲、德育校长刘保任副组长,其他相关负责人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各人分工明确,各施其职,共商学校信息化发展大计。领导小组成员定期碰头,交流活动的具体工作设想。有了科学的管理,确保了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加大硬件投入
早在2010年,学校率先在全市进行了教室信息化改造,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共有12套。近几年,我校借省薄改项目的东风,经过市电教馆的安排,科学规划,进行现代化技术装备。现有多功能教室3个(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学生机房1个。今年学校与移动公司结合,还引进开通了家校通平台,方便了教师、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建有专门的电子备课室,里面有6台配置较高的电脑,供教 师们查找资料,备课所用。每个行政办公室都已配有电脑,保证了上级通知和精神的及时传达。学校教室、功能室、办公室全部接入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全校网络化。学校的任何一台微机都可以实现网络访问,能进入学校服务器,最大限度的发挥网路信息化的独特作用。同时学校配有多种电脑辅助设施,如激光打印机、速印一体机、数码照相机、数码扩音器、笔记本电脑等,确保教师办公和学校工作的正常化。
三、重视资源建设和能力培训
1.学校建设自己的网站。
学校搭建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网站,实现教学信息化、资源共享,做到电子办公共享,学校信息发布、会议通知、计划总结、师生管理等方面的电子化管理能实现
2.挖掘资源,发挥资源库的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资源库的建设,资源库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及时收集教师自制课件,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同时,定购网络资源,如百度文库、中学学科网、菁优网、21世纪教育资源网、数学学科网、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等,以丰富教学资源,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学校还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及时安装了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内容,并能正常访问,让纸质图书与电子书籍一起陪伴师生。3.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夯实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校按照要求标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3-6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上课均为一人一机。安排对于信息技术熟悉的教师组织授课,除用好信息技术教科书外,根据学生实际,补充相应实际内容,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学校100%专任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都能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运用软件制作幻灯片及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位教师每天提高工作、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老师们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现代化教学水平。
在做好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的基础上,我校还注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次组织信息技术兼职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使骨干教师不仅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还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
五、优化课堂信息化教学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就应该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上教学信息的传递呈单向性,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令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2009年始,在熊武书校长的指引下,学校开始进行“一三五教学模式”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肯定。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善,熊校长又构思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使得课堂活了起来,课堂的容量更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生探索的劲头更足。在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湖北分会2011年年会论文评选活动中,熊武书、谢大明、樊平、李春兰、黄世珍、万玲、李立新、徐惠、李方有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获得省一等奖,王胜俊、魏霞、何修双、蓝丽蓉、郑祚军、张友凤的论文获得省二等奖,方小平、熊桂枝奖的论文获得省三等奖。
六、规范信息技术设备管理
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做到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在薄改过程中,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信息技术专用教室的建设资料和管理资料,并有相应的电子档案,通过了市电教馆的验收。学校对信息技术设备建立了有关的账册。每学期对各班级、办公室、功能室的电教设备进行核查清点,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所有损坏的设备要进行回收登记,经检查后报废。
学校所装备的班班通设备开启有严格的步骤,为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学校分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让他们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打开设备、使用设备、关闭设备。强调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异常,应立即与学校电教中心联系,除维护人员外,不可搬动与卸装设备,改动线路等。
七、不足之处
1.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与短缺。现有工作人员全部为非专业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有限,在设备维护和信息技术培训上有严重的知识欠缺。
2.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现有教室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时间较长,现已老化,投影效果较差,电脑频繁死机或重启,严重影响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3.校本资源开发不足。学校对于校本资源的重视和开发还不够,没有积极开发校本资源,收集教师自制课件,并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4.学校没有构建FTP网站。
学校没有专门的服务器,没有设置可供学校独立的网站,每名教师有属于自己的文件夹,学校各科室也建有专属文件夹,方便教师及时将文件上传保存,服务于教学。
5.科研方面缺乏热情,成果少。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于信息化与课堂的研究热情消褪,参与上级相关论文评选数量锐减,近年在市教研室和电教馆组织的活动中,获奖数量靠后,影响了学校的综合评价。
以上是西固城第一小学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面的工作汇报,西固城第一小学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工作下,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存在着不足,但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促动下带动教育现代化,在促进教育改革深化等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