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最终版]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我国教育落实“三个面向”的战略之举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之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之举。要更好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硬件配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制作与应用。必须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要使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得心应手像用黑板、粉笔那样习惯自如就必须引导他们对教育信息化有全新的认识和定位。首先校长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普及程度。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没有告别昨天的勇气就没有机会和明天握手。校长是学校的擎旗手是学校工作的导航塔。如果校长不扑下身子钻研信息技术不了解世界教育的前沿信息仅凭老经验循规蹈矩泡时光那么可断言他所带领的教师团队也只会抱着老皇历守昨天。即便能按照上级要求讲几节电教公开课也不过是一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作秀课。只有校长对教育信息技术化认识真正到位并勇于付诸行动才能加快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步伐普及教育信息化。其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程度。当代人民教师必须懂得:“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明天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昨天。”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地球变小了时空缩短了。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所有人都必须俯下身子虚心学习不断充电由过去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课堂要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满足学生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的需求。实现上述目标校本研修必不可少但信息技术更重要。仅靠校本研修很可能“萝卜炖萝卜还是萝卜”要想有新跨越必须借鉴与创新而借鉴的有效路径就是借助网络平台。当然仅凭下载网络资源还远远不够必须有创新必须因材施教。否则教师成了鼠标点击员学生成了动画电影观众由过去的黑板加粉笔的“人灌”变为屏幕加鼠标的电灌。课上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体现科学性、有效性不能屏幕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动画代替板书。要使课件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再次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规范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持久程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经常化、持久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搞运动不能虎头蛇尾要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如“虎头、熊腰、豹尾”持之以恒地开展学校应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管理常规化、科学化。第一领导重视行政推进。学校领导要亲自挂帅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组制定强力推进制度保障这项工作健康开展。第二强化培训骨干推进。精心选择具有网络知识及应用特长的教师组成教育信息化排头兵聘请各级专家和电教能人分层组织培训采取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方式螺旋上升。第三典型引路全员推进。骨干教师示范引路其余教师模仿跟进全员展开。第四政策倾斜保障推进。利用评模、评优、晋职等方面的评价机制激励全体教师踊跃参与课件的制作和应用鼓励下载使用更倡导研发新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五课题引领科学推进。在各级教研室的指导下立足备课组开展草根教研以问题定课题以课题促整合提升课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六拓展延伸全面推进。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不仅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延伸运用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中利用视频、声频、影视动画等召开主题班会、团会使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生动化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七交流总结深入推进。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的整合健康持续开展学校领导要跟踪调研指导整合进程定期组织交流反思不断调控实践应用策略适时总结成败得失。不仅要满足于网络优质资源的共享而且要引导教师把本人赏识的好课件、好做法写成博客在网上发布实现同伴互助、优势互补拓宽教研范围力争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占领教育技术制高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第二篇: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系统第四次务虚会中提出用信息化改变思维,把信息化战略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具有深远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对教育信息化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观念、思维模式的转变
现阶段,我区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因此,教育观念、思维模式的转变应成为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任务,这理所当然地要求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时空观、教学的质量观、终身教育观等诸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深入的探讨,从而推陈出新,形成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二、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一种物理上能够看得见的方式的转变,也是一种教育思维的转变,是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化入手,改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问题;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状况;改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的困惑;改变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等。就课程的本质与课程的功能来说,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小学的新课程体制应成为一个开放体系。
三、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目前,许多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大量闲置或流于形式,对一线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实质性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投入与效率严重不符。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由以往只利用黑板、粉笔、文本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正逐渐向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开放性教学的局面转变。新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促进了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益。
五、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利用
教育资源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来进行。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教学活动便难以顺利展开,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我区的教师研修平台和数字学校等电子资源,提高教学效益,这将是我校今后在教师培养、教科研建设等方面重点探索研究的一项内容。
六、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使整个基础教育界受到了巨大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被视为教改的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的角色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不仅对师资培训的内容有很高的标准,对培训的方式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这种教师的全员可持续培训,在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教材、培训的方式方法、培训的体制、培训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应合理而广泛地应用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系统的长期工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因此,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集思广益,深入探索,这样,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才会得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会不断精进,房山教育的信息化战略才会取得实效。
第三篇:对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政务信息化方面
1.“主站(市政府网站“**之窗”)+子站(各部门,各镇、街道网站)”形式的政府网站群系统基本形成,具备信息发布、便民服务、政务办公、民意收集、在线交流、视频直播等功能。2.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实现了党政机关所有部门一个办公网的全覆盖,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模式已得到国家的肯定和推广。
3.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专用系统,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各部门分别建立了政务公开目录体系,为市民提供政府最新工作动态和政策内容。4.建立了“**市行政许可便民服务中心网上服务平台”,公布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名称、所需材料、办理流程、承诺时限、收费标准、政策依据、办理人员及联系方式等,并提供网上申报、文件下载、办件查询等服务。
5.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建立“领导信箱”,以信息化手段实行统一管理、自动交办,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等。
6.开通“12345”便民热线系统,主要受理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咨询、投诉、求助和建议。
(二)农村信息化方面
1.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结合农业、科技、畜牧、粮食等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在全市建成了“市有中心、镇(街道)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新。
停留在信息服务上,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村务管理、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企业信息化方面。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企业信息化氛围没有形成。目前,企业信息化方面尚未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多数企业对信息化认识还不到位,半数企业没有建设局域网,计算机处于单机状态,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应用仅停留于简单的日常办公。二是信息化人才比较缺乏,重硬轻软现象普遍存在。信息化已经涉及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但目前我市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比较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注重硬件投资,缺乏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培训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应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信息化应用不够深入。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仅局限于信息查询和利用互联网对企业形象进行宣传,电子商务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方面做得严重不足。四是企业间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由于受思想认识、资金投入、技术人才等因素影响,企业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豫光、济钢、联创等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物资、财务、销售等方面已经步入信息化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则相对低得多。
三、开发和履行好信息化工作职能
参照省工信厅“三定”方案,我局应承担的信息化职责主要包括:指导推进信息化工作,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助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协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推动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融合;协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协调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指导监督全市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工作,协调处理重大事件;指导软件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软件服务外包;指导协调信息安全技术开发;承担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建议在履行好上述职责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开发信息化工作职能。对照省工信厅和国家工信部的“三定”方案,可以发现,省及省以下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不具有通信业管理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这方面不能有所作为。建议我局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之后,主动加强与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的沟通与合作,重点开发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通讯业务。举个例子,前几年中国移动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发了“校讯通”短信业务,方便了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提高了沟通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受到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欢迎。我们也可以按照“校讯通”这种思路,认真了解企业在特定范围内的信息沟通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企业适用的通信业务,实现多赢(通信运行商增效益、企业提效率、工信局添政绩)。
根据xx省长的指示精神,今后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省直机关财政性资金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事先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把关,并向省政府提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建议。参照这一规定,今后我市拟实施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市直机关财政性资金信息化建设项目),应由我局审核把关,并向市政府提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建议。
(二)调整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省工信厅内设机构“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中有这样一项“承担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这次省、市机构改革中,并未撤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这个议事协调机构,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和参与,所以,为确保各部门的支持和参与,提高执行力,需要一个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任负责人的议事协调机构。鉴于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我局应向市委、市政府申请调整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成人员。
(三)争取“三网融合”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融合”是各级党委、政府赋予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国务院已经确定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成立了“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小组,正在加紧制定“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为尽快启动试点工作做准备。对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扬“跑、争、拼、抢”精神,争取使我市进入“三网”融合试点区域,获得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使我市的“三网”融合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四)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一是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营造宽松政策环境。
第四篇:我对未来信息化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我对未来信息化教学的思考和认识
张亚娜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浪潮滚滚扑面涌来,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正在影响并改变着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乃至师生的生活方式。因此,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并将在较大程度上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我也相信,通过长期的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越来越显现出来。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热潮,作为一个学校应该如何应对呢?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上,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1.信息教育技术给学校带来新的教学环境、新的设备、新的教育理念,学校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支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制度体系。
2.拥有高质量、获取方便的数字教育资源才能有效地支持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学校要多渠道、多途径为教师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鼓励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资源。
3.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体现出来的,需要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和技巧。
4.教育信息重在应用,只有用好、用到位,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发挥。认真阅读认真领悟,每个人看事物和领悟能力是不同的 信息化教育的新理念,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己,他们不再“憎恨” 课程,不再“讨厌”教材和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微型学习、翻转课堂等等都是很好的有助于教育行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但是这个要根据具体的地区、学校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还是看用户。教育理念则更多的是从相关的领导及使用者去出发的,比如局长、校长,好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的帮助指导工作,使用者如教师在好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也能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质,更好的完成工作。
第五篇: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摘要:该文针对基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对校园信息化的再认识过程中,分析了其目的与关键因素,并就这些目的和因素,提出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参考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模式;管理模式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228-02
Meditation on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ized School
NIU Xiao-mei, DUAN He-jun, TANG Kai-jun
(Zigong Health School of Sichuan Province,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informationized school,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purpose of informationizing school and the related decisive factors, Based on which more practic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digitalization;mathematical mode;management mode;core competition capacity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两种技术的最佳结合体――网络技术冲破了时空限制,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和竞争环境,从而使现代校园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对教学及管理的作用早已毋庸质疑,它不仅为学校创设了一个高速、高效、资源共享环境和管理环境,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观念、手段、方式以及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变化。对学校信息化的再认识
如果说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传递、转化过程,那么学校的管理活动则主要是信息的变换过程。因此,人们往往把校园信息化理解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其中,手段包括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然而,这样理解校园信息化仍未能揭示校园信息化的实质。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察,校园信息化是要使传统教学管理过程向现代化、数字化的变化,不断提高学校的现代化程度,其实质是学校整体素质的优化和提高。校园信息系统展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不再仅仅局限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而更多的则是向竞争方式、学校生存方式和校园文化方面转变。学校信息化的目的及关键因素
全面创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说,这决定于学校的品质。另一方面,学校品质的好坏,会通过学校的办学业绩表现出来。这两者互相联系互为表里。在不同的时代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内容。
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学校的品质更多地是看信息和知识的运用程度、创新能力、毕业生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还包括学校对社会的贡献与积极影响等等。如果学校的品质素质与学校的业绩得不到提升,校园信息化就失去了意义。
校园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二是学校管理信息化。学校管理服务于教学过程和学生,教学质量的好坏则取决于学校管理的好坏。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几乎都会穿梭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没有一个好信息化系统作为处理平台的话,学校的各项工作就会徘徊于这些信息,最终淹没在这些浩繁的信息中。
利用一流的校园信息化平台,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与信息技术相匹配的高效管理模式这一艰巨任务就迫在眉睫。学校建立起信息化系统之后,教学、管理借助于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学校必将会在知识创新、教学活动以及管理科学的层面上获益匪浅。保持校园信息化优势的建议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尤其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成为重中之重。但从目前各学校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信息高速公路上“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现象,造成广大师生对信息设施的使用,仅限于网络、仅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学校管理中的一些基本电子文档的使用,远不能满足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信息资源使用的需求。
1)在观念上,要将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看成一个管理项目和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项目。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教学管理流程和相应的组织结构下来应用先进的技术,信息技术被用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上,只是简单地将现行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了无纸化,就无法凸显信息化的优势,而且很可能导致先进的信息技术迁就落后的管理模式,先进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将得不到整体提升。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是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优秀的信息系统应包含大量的优秀的教学、管理实践,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要将实施信息系统上升到一个管理的层面和系统工程层面上来认识。
2)加强信息系统的前期评估与选型工作。建立校园信息化系统,必须充分认识到系统对学校原有管理模式强烈的冲击作用,否则,导致系统推广运用时阻力重重。许多学校虽然引进了先进的信息系统,但是要改变各部门原有的业务处理流程,协调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方式,更新原有的手工业务处理模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原有业务流程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之间的矛盾,提高员工素质,形成团队精神却遇到了困难,最终导致应用系统难以正常运行,许多学校最后不得不放弃。
对于一个学校来讲,没有最好的信息化系统,只有最适合的信息系统。所以,选择、开发适合本校需求的信息系统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但是,系统评估、软件评估、设计、开发,是一件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信息化系统真正适合本校具体情况,学校必须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专职主持这项工作,不宜提倡完全交给第三方公司完成,专业公司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技术支持。
3)提高员工的信息技能和组织文化认识。为数不少的学校对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没有相应的建设规划、组织机构以及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大力挖掘学校现有信息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使其充分认识信息系统的作用,从而明确自身的使命,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用氛围,这将有利于提高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水平。
对高层领导及信息系统项目组人员进行信息系统管理思想及应用理念进行培训,对项目实施人员和业务骨干进行系统思想和系统功能培训,对系统应用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对系统维护人员进行系统配置与维护培训等等。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学校带来发展的契机,又使学校面临严峻的挑战。信息化是一场没有时间限制的竞赛。学校面临的问题不是余下的时间内如何比赛,而是在今后究竟怎样做才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学校目前的信息化现状和环境,做好校园信息化的规划,从学校发展的战略角度思考如何进一步创造价值,就是那些已经成功地实施了信息系统的学校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吴应良.教育信息化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及支持关系[J].管理信息系统,2001(1).[2] 李海霞.数字校园中资源中心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3] 万里鹏.中国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