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调研
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调研
“>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调研2007-02-10 16:48:0
3福利村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调研
福利村的群众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基础,作为群众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体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该村的体育工作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总体上看,整体仍然十分落后,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时代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作为农村体育的重要内容,福利村群众性体育工作总体上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
一、基本特征
(一)篮球运动占据主导地位,地方特色较为明显。在福利村开展的体育
活动项目中,篮球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羽毛球、拔河、象棋也能够见到,但不普遍。在农闲时节,时常有—个男子邀约一起打上两把篮球。特别在每年的寒、暑假和春节期间,正值学生放假或是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和次数比平常要多,多半是篮球爱好者自发组织。其他诸如象棋、羽毛球等项目比较鲜见,这些项目的参与者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但在该村开展的体育活动中,有一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产活动也被融入到体育活动中,比如纺纱活动,是该村独创的一种体育比赛项目,主要针对中老年妇女,在一些布依族传统节日里,就可以看到这种集生产、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地方特色体育项目,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二)体育活动经费欠缺,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群众性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福利村由于经济基础较弱,没有经济实体,农民群众还不富裕取消农业税后,村支两委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要依
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想举行群众性体育活动投入上也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该村个村民组中只有两个篮球场,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场地和篮板都不同程度的损坏,而且篮球、羽毛球、象棋等体育器材较少,无法满足正常的篮球运动需要,更加谈不上有所发展。
(三)缺少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体育活动不经常化。由于农民群众居住分散、作息时间各不相同,而且在乡镇都没有一定的体育组织机构,在农村更谈不上有组织和相应的管理人员,体育工作在农村就没有相应的支撑点,影响了上下联系,体育活动在这里便成了盲点。另一方面,农村的体育活动仅仅表现为体育爱好者之间的活动,农民只有在闲暇之余才活动一下,更加难以形成经常化。
二、发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建议
发展农村群众性体育运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其中。
(一)强化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对此,《宪法》和《体育法》都作了明确规定。在当前的条件下,强化政府职能对于发展农村体育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搞好农村体育工作,各级政府应把体育事业纳人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经常性研究体育工作,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体育运动队等,由乡镇分管同志参与领导,以体育活动组织来带动体育活动的开展;建立文体站(或体育办)等机构,配备文体(体育)专干,关心、支持、督促他们的工作;保证一定的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体育活动和比赛形成制度,每年举行多次较大规模的活动和比赛,扩大体育影响
(二)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农村由于存在设施落后、居住分散以及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困难,如果缺乏组织,体育活动将很难开展。因此,在农村乡镇建立体育组织机构非常重要。乡镇应建立体育工作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由乡镇领导担任负责人;设立健身指导站和文体站(体育站),配备热心体育、精于业务的专于,文体(体育)专于的待遇应与其他干部的一样;应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和多个群众体育健身俱乐部及单项体育协会;应充分发挥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妇联和民兵的作用,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为改变农村乡镇体育骨干少的现状,县级体育部门和乡镇文体站应利用农闲时间开设培训班,为农村培养体育骨干,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通过他们带动其他人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从而逐步扩大农村体育人口。
(三)困地因时制宜,开展特色项目。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农民群众熟悉的体育项目少、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实际困难,因此,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利用节日(如元旦、春节、三八、五
四、端午、十一、中秋等)
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活动和比赛项目也应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为主,如篮球、舞龙舞狮、拔河、棋类等等。
(四)落实基本要素,创造外部条件。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一些人、财、物方面的基本条件必不可少。各级政府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人年初计划,并保证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集中力量搞好硬件建设,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农村体育场地数量,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体育活动的需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等村级组织的的优势,举办体育活动,以活动带动和促使人们参与体育锻炼。
第二篇:2009年交通工程系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及效果
2009年交通工程系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及效果
为了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强健我系广大教职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集体凝聚力,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展现我系学生和教职工的良好风貌。
我系积极响应学院工会的号召,除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以外,还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同事们在一起运动,在运动中健身,在运动中交流,整个交通工程系弥漫着浓浓的和谐气氛。
本学期我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中各种球类运动是文体活动的重头戏,有众多爱好者。
作为国球的乒乓球,球迷众多,高手云集。八一建军节时,我系与武警医院官兵进行了乒乓球友谊赛,系党委书记丁遂申和武警医院的政委、副院长等都参加了。教师节时,武警医院又进行了回访。一次次的交流,使双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球艺也在切磋中提高。
篮球是大球,我系的篮球水平也比较高,在教师节全校师生篮球友谊赛结束后,丁书记就带领我系教职工到平顶山学院进行访问比赛。
羽毛球是我系的传统项目,在本学期10月份,我系与土木与材料工程系共同举行了羽毛球友谊赛。通过友谊赛我们兄弟系部的关系更密切了。
本学期11月份,我系举行的“老中青男女组合”排球比赛吸引了众多人,比赛中老将身手不凡,骁勇不减当年,年轻人生龙活虎,青春激扬,体现了我们交通人的精神风貌。
我系在本学期还组织了教职工拔河比赛,通过拔河比赛增加了教职工之间的感情。
这些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既活跃了我系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又锻炼了身体,同时也促进了教职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了了解,融洽了感情,增强了我系的凝聚力,使交通工程系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集体。
河南城建学院交通工程系
二〇一〇年一月
第三篇:2010年交通工程系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及效果
2010年交通工程系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及效果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为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提供物质条件;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了,又可以促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系一直积极开展常年、持续、多样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继承和发扬我系优秀的体育传统和体育文化,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锻炼的有机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面向学校全体人员的方针。我系积极响应学院工会的号召,除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以外,还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本学期我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中红五月是文体活动的重头戏,全系师生对其评价很高。
本学期5月,我系在喷泉广场就行了以“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为主题的歌咏比赛,整场比赛气氛高涨,各班级新颖独特的创意,异彩纷呈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这次比赛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班级文化的导向、凝聚、约束及熏陶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格调品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学期10月份,我系举行了交通工程系教职工篮球赛。整场比赛气氛高涨,掌声不断,展现了交通人的精神面貌。
羽毛球是我系的优势项目,在本学期11月份,我系与计算机系共同举行了羽毛球友谊赛。通过友谊赛我们两个系的关系更密切了。
我系一直很重视篮球训练,因此我系的篮球水平也比较高,在教师节全校师生篮球友谊赛结束后,我系又与市政与环境工程系进行了篮球友谊赛。在比赛中,两个系的教职工和学生都努力拼搏,充分展示了各系的风采。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职工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系通过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满足了教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教职工的情操,而且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于学术交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南城建学院交通工程系
二〇一一年一月
第四篇: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2011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总结
2011年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区、镇文明办对创建工作的要求和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精神,围绕“富民强区,经济翻番”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水平,继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推进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我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将2009年我社区精神文明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一)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通过宣讲教育、参与教育、警示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社区干部群众尤其青少年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着力解决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荐推动良好风气的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广泛组织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营造公民道德教育浓度氛围,充分利用党团生活、知识竞赛、文艺宣传等形式,深入开展以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为内容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深入开展“建国60周年、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结合创建优秀游旅城市,协调解决好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强化措施,继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
全面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和工和机制。社区、居民小组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措施“四落实”。推广普及新童谣,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组织开展“红色之旅、爱国主义”、“知荣辱、树新风”等读书教育活动和各类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加强校园及周边秩序整治活动,深入推进“警校共育”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为未成年人多提供环境良好的校外活动场所。加大对网吧的整治力度,严格网吧管理,宣传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空间,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关爱未成年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等。
(三)开展“创文明社区、促政风建设、坚持执政为民、争做人民满意服务员”活动。
以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为重点,在社区党支部和执法部门做到“五加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加强道德建设,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党员、干部争做好学上进的模范、党支部诚信带动全社会的诚信,以干部素质的提高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小组活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级创建、典型示范、全面覆盖”的要求,落实各居民小组、社区建设各项任务,推进文明小组、文明社区创工作。深化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居民小组”活动,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
好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利用四川省“农家书屋”、“万村书库”为文化阵地,开展学习宣传工作。围绕打造新型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居民小组、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促进邻里和谐、增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我社区在2009年评为遵纪守法户1207户,五好家庭户1168户,文明户1112户。在三八节开展了知识问答,并评选出先进个人
16。文艺队12名参加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创建文明城市的日常工作。继续抓好优质服务、城镇建设管理、治安消防、交通秩序、文化市场、工商市场的综合治理,努力巩固创建效果。
(二)加大文明单位创建力度,推进文明行业建设
引导鼓励和帮助辖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创建活动。以规范行业行为、发送行业风气、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抓好文明行业创建,继续开展行风评议,加强社会监督,努力实现诚信服务、规范服务、优质服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上,各创建单位要做到年初有规划、日常有活动、年末有总结,资料收集完整,创建效果明显,水平不断提高。各级文明单位应积极参与“三下乡”、“四进社区、居民小组”、“文明助学工程”、“送温暖工程”、“城乡共建”、“社区共建”等社会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好先进示范、辐射作用。做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学生的选拔、推荐和管理工作。
(三)开展各类共建活动,丰富文明共建活动的内涵,抓好文明社区创建活动,2009年申报了创省级文明社区。
加大“警校共建”的力度,加强“强强共建”、“强弱共建”、“社区与企业共建”,以强带弱,行业互补,通过共建活动推动镇、社区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继续开展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文明户的评选活动,创新型社区“三户”创评形式,引导居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增进社区居民的道德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卫生文明意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居民文明程
度。
(四)在贯彻落实天元镇德市旌天府[2009]35号和德市旌天委发《2009》31号关于《天元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中,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及时召开了党员大会2次,社区和组干部会议十多次,研究并制定了环境卫生领导小组,《实施方案》保洁措施,分工安排和督查问责制度,投入保障制度,目标考核制度,公共资源管理制度,宣传教育制度,曝光制度,民意调查测评制度。
在实施中,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总体思路,以德什路、社区范围内干道、居民聚居点、院落、企业单位内外、排污沟(河)、未进场企业空地、沿路摊点、违章占道建筑、不规范的广告、牛皮癣、车辆停放、垃圾收运为重点,彻底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杂草,扎实推进“六进”(即:进门面经营户、进企业、进小区、进院落、进摊点、进家庭)活动,此项工作,社区成立领导班子19人,常年固定清洁工7人,卫生监督员50人,督导员4人,新建标准化垃圾池4个,标准化垃圾箱1个,购买垃圾车5个,新添垃圾桶10个,购置清运服装20套,查处卫生死角12处,处置12处,发出卫生整治通知350份,出动清洁人员2500余人次,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瘀泥12000余立方米,出动车辆102车/次,填埋废弃沟(河)4100余米,清扫道路、干道14000余米,治理小广告36幅,牛皮癣40条,规范摊点2处,制作宣传标语3幅,做严禁乱倒垃圾牌50个,出动宣传车80余小时。该项工作,今年3-12月共投入卫生整治经费约10多万元。
2009年拆迁户入住银山小区后,社区投入2.1万元建设了广播宣传阵地,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听到党的声音,致富信息,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还未拆迁的原广播喇叭,始终保持信号不断,在社区两委的高度重视下,早中晚都有声音。
富民、惠民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安和安全环境,治安警务室在原有的基础上,共投资5.5万元,2009年在银山小区新增警务室1个,安装监控器1个,隐蔽摄像头9处,新添置警具3个,治安服装8套,冬大衣4件。一年来共受理民事纠纷15起,调解15 起,成功率达100%,对辖区企业、组以及生产生活用电、建筑等进行安全检查150余人次,签订安全责任书60余份,排查不安全隐患7起,发出整改通知7份,通过上述的努力工作,2009年辖区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改进工作,务求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取得成绩
(一)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加强调研工作
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考评机制、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严把创建质量关,加强文明单位动态管理,确保文明单位的先进示范作用充分发挥。
(二)切实抓好宣传工作
加强对我社区文明单位的对外宣传,提高文明单位的知名度;宣传在各类群众性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第五篇:关于繁荣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调研报告
关于瑞金市农村文化活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壬田镇党委宣传委员 赖科书,2012年5月)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三送”活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近年来,瑞金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市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瑞金市农村文化活动情况
近年来,临城县不断加强宣传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百里宣传文化示范带”的辐射带动,先进文化典型的强力拉动,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全县业余文化团体多,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大有燎原之势。全县有近140支文艺表演队,在农闲时开展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活动形式主要以传统的大秧歌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以业余戏曲队、鼓乐队、歌舞队、书画社,以及根雕、石雕、书法、绘画等文化形式的文化队伍发展迅猛,全县有光盘图书租赁户、歌舞队、戏曲专业户等专业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团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部分村已经出现多种形式、多个经营并存。目前,全县已经建立起县宣传文化中心1所,乡(镇)级宣传文化中心3所,宣传文化示范村3个,具有名人故里、旅游优势、传统艺术等特点的文化特色村10余个,宣传文化示范村和文化特色村交相辉映,互为交融,进一步建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多视角、高标准的宣传教育平台。全县220个行政村当中,有近60个村群众文化活动经常进行,并各具特色,占全县总村数的27%。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1%的村建有图书室,并坚持常年借阅,从事文化专业活动的有862户。县城文化活动发展迅猛,现有文化活动场点23个,其中县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场所影响较大。
三、临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调查显示,虽然临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1、农村群众性文化团体的扶持力度和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造成文化活动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实现大的创新。农村文化活动仍然以表演传统的大秧歌为主,缺乏反映时代精神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文化队伍从业人员以书法、绘画、业余戏剧等为主,多散居农村,形不成规模,没有知名度,而且无统一组织和管理。根据上述特点,文化部门应该首先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分类指导,组织专业的文化骨干对口到农村开展文化下乡帮扶活动,加大先进文化示范引导和文化能人的培养力度,为农村培养一支常年固定不走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伍和创作队伍,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活动的品位,体现农村崭新的风格和特色。
2、具有文化特长的专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具有大专文化以上水平的多以居住在县城,这部分人工作压力大,缺少文化活动、业余创作的环境和条件。而农村从业人员中在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算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文化队伍不专业、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鼓励有一定文化特长的专业人员进修学习,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提高业务素质。要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农村,积极组建民间文艺社团,积极采取给荣誉、给地位、给物质奖励、给优惠政策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民间文艺社团的积极性,促其更快发展。
3、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存在脱节现象。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各类演出活动受到限制,一些大型公益活动大多在年关举行,演罢大多文化团体偃旗息鼓,无声无息,没有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当地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群众身边涌现出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得不到及时的宣传推广。为此,要积极培养“常驻农村”、“常驻企业厂矿”的基层文化骨干力量,使他们能够及时捕捉身边的鲜活事例,进行创作、宣传,把先进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了先进文化活动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才能做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才能真正达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双赢”的目的。
4、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县城文化活动红红火火、丰富多彩,农村各种文化特色已初步显现、崭露头角。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文化设施长期的投入不足,加之文化活动经费的制约,农村文化建设举步维艰,设施设备相对简单。部分乡镇没有专兼职文化管理人员,注重发展经济,无暇组织文化活动。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扎实推进“宣传文化工程”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宣传阵地。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文化活动经费,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使思想文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强有力支持和后盾。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具体而言,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村文化建设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经济发达县和落后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土地贫瘠,条件恶劣的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首先是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其次是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第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偏低。
(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在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快发展。但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首先,由于市县乡各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一、当前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全市各乡(镇)普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我市组织了闽剧、歌舞、评话、亻尺唱等各类下乡演出3000多场、下乡放映电影2000多场,全市民间职业剧团常年驻乡巡回演出30000多场。并组织了一些大型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如马尾区的“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长乐市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罗源县的“美丽的罗源湾”大型晚会、闽清县的十八坂暨古民居文化旅游节、闽侯县的“茉莉花节”活动等。二是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城乡群众自办文化方兴未艾。如鼓楼区鼓东街道开展家庭文化活动风风火火,成立了书法、摄影、盆景等20多个兴趣小组;组建了老年门球队、扇舞队等各类文体队伍;台江、晋安区的一些社区利用楼群宣传栏和小空地开展楼群文化活动;开设了“娃娃园地”、“青年之窗”、“老人天地”等栏目;仓山区由辖区高校师生构筑的“校园文化”以其清新、充满活力的特点成为社区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乡镇农民集体出资建农村文化礼堂,自办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祠也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福清市的崇圣博物馆和全省首家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纪念馆,闽清县的“克清图书馆”等。三是各县(市)区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成为城乡群众性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活跃着相当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队伍,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普遍担当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角色。在海交会期间我市专门举办“福州市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专场晚会”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展示了2200多年文化古城的丰富内涵,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我市 闽剧、评话、亻尺唱、漆艺、十番音乐、寿山石雕技艺、软木画技艺、陈靖姑民俗信仰文化等8个项目现均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茶亭十番音乐、寿山石雕技艺等6个项目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向全国公示。
二、当前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虽在蓬勃发展,但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群众性文化活动还没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有些领导片面认为当前发展经济是中心,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作为干部考核指标。思想不重视,就很难将群众性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投入渠道单一,满足不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需求。目前全市146个乡镇中,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或有名无实,或未建立文化站,区级三馆建设不齐全,村居文化室只有极少数经济较好的村居才有设施配备。文化广场设施建设也远远跟不上群众性广场文化蓬勃发展的需要。三是基层从业人员少、素质低,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目前我市基层文化专业工作人员严重缺乏。有的文化站人员编制长期得不到解决,或人员编制长期被其他单位及其他岗位占用。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组织和指导,层次难以提高,显得单调、贫乏。健康的文化活动不能占领农闲季节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阵地,有的农民群众无聊就参加封建迷信活动或聚众赌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四是群众性文化作品创新不够,精品更少。从近期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文化局等单位主办的“走进美的小区”和“福州企业文化风采”系列展示活动等开展情况看,除个别作品深受群众欢迎外,大部分作品创作水准和可欣赏性不高。八县(市)除福清、长乐市外,其它县的群众性文化作品寥若星辰。
三、进一步繁荣我市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建议。
调研组认为,福州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挑大梁、树形象”,就要高度重视“文化强市”。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文化强市”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激发群众参与我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活跃我市的文化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为“文化强市”战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还可以提高群众的文化质量,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塑造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现代文化城市的新形象。为此建议:
(一)健全机制,加强对群众性文化工作的领导。
1、提高认识,加大领导力度。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将群众性文化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着力解决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存在的和突出问题。把群众性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建立群众性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群众性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街道乡镇和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社区等相关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群众性文化工作的合力,确保群众性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2、建立良性多元的群众性文化资金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或捐助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力量向群众性文化事业的捐赠应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制定配套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基层文化产业市场,要在如何少花钱,办好事上下工夫,逐步形成文化事业由政府投入为主,文化产业由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群众性文化资金投入机制。
3、加强城乡的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各级有关部门要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重点建设好群艺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等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统筹考虑文化体育阵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建设。财政要将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维护、更新的资金开支以及开展活动所必须的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各级财政的正常预算。同时要继续抓好社区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二)深化改革,加快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1、加强管理,完善文化队伍建设。建议由文化和人事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基层文化工作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和完善岗位责任制,配齐相关工作人员,乡镇综合性文化站可根据乡镇人口数配备2-3名专职人员;村文化活动室要指定1名责任心强、有一定文艺专长的村干部负责,并由财政部门按月给予一定的补贴。
2、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基层文化队伍。要按照相关规定,明确基层文化机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落实从业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实行工效挂钩,优劳优酬,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3、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体和民间文化队伍。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志愿者制度,把音乐、舞蹈、曲艺、书画、摄影等学会的业余文化队伍组织起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办文化发展,发挥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员和民间艺人的作用,对在各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采取集中或分散的形式,邀请文体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培训。共同推进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打造品牌,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位。
1、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品牌。大力发展鼓楼的三坊七巷文化、台江的双杭闽商文化、晋安的寿山石文化、马尾的船政文化、闽清的古民居文化、罗源连江的畲族文化等,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格局。
2、依托传统项目打造品牌。闽剧、十番、安南亻尺唱等传统文化项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组织专人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重新包装和推介。建议尽快出台《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开展精品活动打造品牌。立足本市,充分利用现有的相关文化协会的作用,凝聚群众文艺骨干,组织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争取举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文体比赛和文化活动,打造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扩大我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挖掘资源,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积极挖掘社区、校园、企业的文化资源,开展多元性、开放性的城市群众文化活动。
1、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发展社区文化。继续办好两年一次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美的小区”文化活动。同时要根据社区居民职业、文化层次构成等特点,努力扶植挖掘社区文化资源,调动社区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举办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和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
2、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依托学校组织重要节庆日歌咏舞蹈比赛、诗歌朗颂会、书法绘画展览、征文、演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播、普及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和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纽带,让校园文化走出校园,吸引更多的群众踊跃参与。
3、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市职工文体协会的重要作用,积极举办职工书法、美术、摄影等比赛和展览,继续开展《劳动者之歌》“走进企业”慰问演出活动,及“百家企业”职工体育系列活动,举办“企业文化风采展示”、“企业精神征集活动”等,大力营造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造就适应社会进步的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
(五)贴近农民,提倡健康科学的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
1、建立“三下乡”长效机制。财政每年可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聘请专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实行“政府出资、市场运作、乡镇搭台、农民看戏”,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建议由党政有关部门与乡镇结对子,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村结对子,使“三下乡”活动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成为“常下乡”活动。
2、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作用。农村基层文化机构要多管齐下,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文艺演出、才艺大赛、琴棋书画等各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加强引导,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是对政府主导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补充,政府应加强引导,在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意愿和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及时介入管理和指导。对群众自办的文化事业如闽清县“克清图书馆”、永泰县“立雪书院”、闽侯县“通州图书馆”等,要予以鼓励,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对可能影响周边人群工作休息的群众性自发文化活动如“激情广场大家唱”、腰鼓队训练等,应从时间、场所予以正确引导,既保护群众的热情又能争取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积极提倡和支持健康、有益、良性的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内涵。对不健康的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加以制止,对非法活动则要坚决打击和取缔,确保我市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在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下健康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