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干开局之年 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福建现代交通运输业
大干开局之年 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建设福建现代交通运输业
《中国交通报》 2011年01月04日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十一五”时期是福建省交通运输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社会效益最明显、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时期。
这个时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改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对经济社会适应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满意度整体提升。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前左二)到福建视察古田农村公路。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右二)、省长黄小晶(左二)在听取福建交通运输厅厅长李
德金(右三)汇报交通发展规划。
精彩“十一五”
闽道通衢连四海 曲曲华章动人心
福建,曾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叹。
“十一五”期间,福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投资力度空前。“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200亿元,为“十五”完成投资的3倍,超过前十个“五年规划”的总和。
2005年,福建港口货物吞吐能力是1.2亿吨;而今,超过3亿吨,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新增56个,是“十五”增量的两倍。
2005年,福建高铁正式开建;而今,温福高铁通车了,福厦高铁也通车了,动车组飞驰在八闽大地上。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9万公里,增加3.2万公里,高效畅通的公路网连通港口,连通内陆,连通县、乡、村。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双双超过2000公里,在建里程居全国第8位,通车里程翻了一番。
2005年,福建“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刚开头;而今全省98%的建制村全通上水泥路,1.3万个建制村开通了班车„„
闽道通衢连四海,曲曲华章动人心!
□港口发展
整合打造三大“规模军团”
开海兴闽,八闽劈浪扬帆。
5年来,福建省港口开发势头强劲,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相当于“十五”的3倍。到今年年底,全省沿海港口码头总通过能力达3.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近1300万标箱,增量分别是“十五”增量的5倍和3倍。与此同时,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突破,到今年年底,5年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近13.6亿吨、集装箱3500万标箱,是“十五”时期的2倍。
八闽的腾飞需要“大港口”。福建省加快港口体制改革,进行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打造厦门港、福州港和湄洲湾港等三大“规模军团”,成为时代命题。“破茧化蝶”正是从“十一五”开始。2006年1月,厦门港与漳州的4个港区实现港口生产调度、港政、航政、引航、规划建设、统计管理“六统一”;2009年8月,湄洲湾南、北两岸4个港区也实现整合。
2009年底,福建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了《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巩固提升厦门港、加快开发湄洲湾港、整合优化福州宁德港,加快建成福州港、湄洲湾港(泉州—莆田)、厦门港3个亿吨以上大港,形成面向世界、服务中西部发展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海西港口群。
今年8月底,厦门港—漳州港完成整合,港区从8个扩至12个,我省“大港口”整合再次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湄洲湾港秀屿港区
整合,让福建省港口走向跨越发展:
——厦门港形成了规模效应,已位列全国八大集装箱干线港,跻身全国亿吨港行列。今年,厦门港预计货物吞吐量达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560万标箱,分别比一体化改革前的2005年增加8000万吨和200万标箱,在世界集装箱港口的排名从整合前的第24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19位。
——湄洲湾港整合后,有效扭转了过去南北岸开发各自为政,码头建设散、杂、弱、小的状况。根据整湾的科学规划,重点依托新成立的湄洲湾公司和交通运输集团、能源集团、国投集团等大企业,连片发展四大片区,东吴、罗屿、肖厝、莆头投资140亿元,开发态势红红火火;深水航道加快推进,主航道通航等级达25万吨级,东吴、肖厝航道达10万吨级。
港口整合,仍在继续„„
□高速公路
“两纵三横”主骨架成型
1210亿元——福建省“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完成的投资额,是“十五”的3倍。
“两纵三横”主骨架已然成型,与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进出省通道增至8条,厦门港、湄洲湾港通往内陆腹地的通道全线贯通,形成了服务中西部发展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66个县区可在半小时内上高速。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国高“沈(阳)海(口)线”福鼎(分水关)至诏安(汾水关)段,国高“长(春)深(圳)线”松溪至武平段,把海西与长三角、珠三角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国高“(北)京台(北)线”浦城至福州段,国高“福(州)银(川)线”福州至邵武段,国高“泉(州)南(宁)线”泉州至宁化段,国高“厦(门)成(都)线”厦门至长汀段,八闽尽览中西部广阔的腹地。
平潭海峡大桥
厦门环岛路
浦南高速公路
漳龙高速公路南靖段
改革开放呼唤大流通,大流通急需大交通。
“醒得早、起步晚”的福建高速公路建设,历经“九五”、“十五”的拼搏,到2005年年末通车里程1208公里,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为彻底打破经济发展的紧箍咒,福建省三次重绘高速公路蓝图,规划从最初的“一纵两横”,到“十五”的“三纵四横”,再到“十一五”的“三纵八横三环二十五联”,规模总里程达6100公里。
完善建设管理体制,成为高速公路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
“省市共建,建设以市为主,运营全省统一”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激发了地方建设高速路的无限热情。这两年,又创新推行“标准化施工”,创新推行“无障碍施工”,推进了又好又快的建设。
提速再提速。2008年,交通部门响亮地提出了力争“10年计划任务5年完成”。
赶超再赶超。过去,一年建成通车、开工建设不过一两条高速公路,而从2009年起每年开工10条,一批“十二五”项目提前实施,目前在建里程超过2700公里,居全国第八。
号角声声,激情似火。今年福建省委、省政府部署大干150天、实施五大战役后,福建省又采取超常办法、超常举措、超常力度推动实施,泉厦高速“四改八”扩建实现了“9·8”前通车的庄严承诺,在9月2日提前半年通车,成为八闽第一条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
G319龙岩段文明样板路
□铁路
迈入高铁时代
1000亿元!过去的5年,福建省完成铁路投资远远超过历来投资的总和。
从2005年起,福建开始建设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2009、2010年,温福铁路、福厦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福建自此结束了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跨入双线快速大运力高铁时代。福州到厦门只需1.5个小时,到杭州4.5小时、到上海6小时„„
铁路梦,是福建人民的强省梦。
为彻底改变铁路落后的局面,夯实经济腾飞基石,福建树立了部省合作的典范。几年来,省政府与铁道部进行了5次部省会谈,仅去年部省领导就先后3次举行高层会晤。发展的步伐,在部省紧密合作中跨越前行。
蓝图宏伟。从最初的重点加快建设“一纵两横”,到最终确定的“369海峡铁路网”,即建设沿海、杭闽广、浦建龙梅等“三纵”;北京—合肥—福州—台北、昆明—漳州—厦门—高雄、衢州—宁德、横峰—福州、向塘—莆田、长汀—泉州等“六横”;形成连接海峡西岸与东岸的九条环状铁路。
前期超常。向莆铁路从项目提出到国家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仅1年半时间,从立项到国家正式批准可研筹备开工建设仅仅一年时间;合肥至福州铁路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了设计方案竞标、立项、可研、初步设计等一系列前期工作;福州至平潭铁路,从提出到计划开建仅仅一年时间。
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厦深铁路、向莆铁路、合福铁路„„第一轮建设高潮尚未落锤,第二轮建设高潮又紧锣密鼓地展开,目前福建省铁路正线通车里程超过了2132公里。
“10年计划任务5年完成”的铿锵之声,响彻在八闽高铁建设大地上。
上下同力,万众一心,朝向这样一个目标:到2015年左右,福建省铁路网总规模将达6000公里左右,完成投资约3500亿元,进出省铁路通道从目前4条增至12条,路网密度将从目前135.42公里/万平方公里增至500公里/万平方公里,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形成发达完善的福建铁路网。
□农村交通
98%建制村通水泥路
走上水泥路,这是农民世代的梦想,如今已成现实。
这5年,福建省农村公路投资157亿元,新增农村水泥路2.7万公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到今年年底,全省98%建制村都将通上水泥路,1.3万个建制村开通班车。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太多的乡间小路羁绊经济发展的脚步。省委、省政府为此决定,从“十五”后期开始计划投资140亿元,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连续多年把它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
“阳光政策”激发了农民修路建桥的热情。交通运输部门制定全国最高水平的补助标准;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创新农村公路计划管理新机制,建立农村公路项目库,以项目库替代年度计划项目进行管理,补助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完工兑现”机制,有力推动了全省农村公路建设。
在全面推进过程中,福建创造了全国的诸多“第一”:在全国首推利用世行“部门贷款”建设农村公路,在全国首推“一县一议”建设农村公路,在全国首推“代建制”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模式„„
春节组织专车送农民工返乡
非凡力度取得非凡成效。“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比规划提前2年完成。而今农村公路又向网络化发展,把村道、乡道、县道、各旅游景区的专用道与国道、高速公路衔接起来,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同时,由建制村延伸向自然村,提高通达深度。
路通了还要养得好。2009年,福建省政府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办法,各地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养护上了规范化轨道。实施安保工程,在特殊路段增加防撞墙、标志标线、反光镜、减速带,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2009年完成4500公里,今年超过1万公里。
路通了还得出行好。福建省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引导运输企业“车头朝下”,采用冷线搭配热线、给予燃油补助等措施,促进农村客运发展。开通班车的建制村达到88%,年底将达90%。同时,配套服务快速跟上,大力建设农村客运站亭,到今年底建成农村客运站390个、候车亭8200个,农民乘车候车的环境得以显著改善。为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坐得起车,今年8月福建省又出台了新道路运输价格管理规定,农村客运实行政府定价和低价政策。
路通了陆岛交通要便捷。到今年底,福建全省陆岛交通码头达199座,实现了万人以上岛屿全部建成了滚装运输码头、千人以上岛屿至少有一座陆岛交通码头、千人以下500人以上岛屿基本有陆岛交通码头的目标,有效解决了居民进出岛问题。
5年来,一条条现代化交通大动脉快马加鞭地在海西大地上延伸,一条条崭新的农村水泥路星罗棋布于八闽广袤村庄田野上。
□闽台“三通”
继往开来取得新突破
厦门国际邮轮中心
对台交往是福建的独特优势。这5年来,福建开拓创新,推动闽台海上客货运直航,空中通航、通邮、通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继续走在两岸三通的前列。
2008年,福州港、厦门港等8个一类口岸全部对台开放,同年12月,10艘船舶从福州港、厦门港等直航台湾高雄、基隆、台北、台中,闽台“三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从“小三通”一枝独秀发展到“小三通”“大三通”并驾齐驱。航线、航班不断加密,2009年率先开通“中远之星”厦门—基隆、厦门—台中的海上客滚航线班轮运输,开通“小三通”海上客运定期班轮航线3条、每天46个航班;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品牌”要求,改造了福州港马尾客运站、厦门港国际邮轮中心、厦门港五通对台客运码头等项目,海上客运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开通至高雄、基隆、台中等港口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7条、散杂货不定期航线25条。闽台空中直航航线由2条航线拓展到10条,航班由4班增加到51班。厦门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建设项目施工顺利,福州邮政第二枢纽建设项目、两岸直达通信光缆建设项目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如今,八闽大地上“大动脉”与“毛细血管”交织成网,“大港口”与“大物流”相互推进,服务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助推着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十一五”福建交通运输发展五条宝贵经验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福建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二、福建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交通运输部大力支持、指导帮助,是福建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三、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是福建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是福建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五、全面弘扬交通人精神,党风行风和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是福建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
豪迈“十二五”
“十二五”福建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和目标任务
■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交通运输仍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仍然处于大建设、大发展、大调整、大转变、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时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紧紧抓住这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主线,更加注重交通运输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切实在“十二五”时期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上有突破,在落实以人为本和“三个服务”上有实效,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动福建交通运输业跨越发展。
■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福建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坚持适度超前,持续先行先试,深化交通改革,强化行业管理,全面推进“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对台交流、对接两洲、拓展中西部四大通道,不断提升综合运输和城乡交通、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快构建两大枢纽、三大港口、“两纵三横”五条综合通道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总体布局,推动福建交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建设全国交通运输强省,在新的起点上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保障。
■总体目标
至“十二五”末,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三大港口群基本形成,对接两洲、拓展中西部的海西大通道格局全面构建,具有全国集散效应的东南物流中心加快建成,作为两岸直接往来主通道和前沿平台的作用更加凸显,福建在全国交通总体布局地位作用进一步提升巩固。计划投资约4000亿元、力争4500亿元,比“十一五”再翻一番,年投资额继续保持全国前十位,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主要指标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一些重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镇镇通国省干线、村村通客运班线,较大的自然村以上都通水泥公路,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渡改桥和陆岛交通码头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公交优先便民工程成效显著,综合交通、城乡交通、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争取到“十二五”末年均交通运输业对全省GDP贡献率超4%,拉动GDP增长超0.6个百分点;五年创造就业岗位超21万个,交通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就业岗位超140万个,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八大措施
一是推动港口大物流发展取得突破。发展港口大物流是提升港口群竞争力、做大海峡西岸港口群的重要举措。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建设厦门海峡国际航运中心、福州国际航运枢纽港、湄洲湾主枢纽港三大港口;按照突破厦门港的要求,加快厦门海峡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2015年全省港口吞吐量力争5.5亿吨、集装箱1500万标箱;厦门、湄洲湾建成2亿吨港。推进港区连片开发。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现代化港区。拓展港口腹地。按照疏港公路规划抓好港口与公路、铁路、机场等联接,形成畅通的港口疏运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保税港区及保税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物流场站枢纽建设。在中心城市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运输站场和物流园区;实现每县拥有1—2个二级以上客运站、1个三级以上货运站。推广甩挂运输,甩挂运输拖挂比达1:2,牵引车总数1.3万辆、挂车2.6万辆,提高现代物流产业集散效率。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全力打造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物流企业40家,其中超5亿元的10家以上。发展“物联网”,有效整合物流供应链上的运输、代理、场站、报关、仓储、贸易等企业信息资源。
二是推动大通道格局全面形成。立足提升对外开放、对台交流、对接两洲、拓展中西部通道服务功能,加快构建福建省综合运输大通道格局。力争建成国道约5000公里、省级公路约5000公里。基本建成“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力争55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全省公路网里程增加2万公里、总里程11万公里。
加速形成“两纵三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突出北京经福州至台北、拉萨经湄州湾至台中、昆明经厦门至高雄三条横向大通道建设,主动对接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争取列入国家大通道规划布局。
加快海西高速公路网建设。重点建设京台、湄州湾至重庆、沈海复线、莆永、厦沙等高速公路,构筑形成“三纵八横”网络,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在综合运输大通道中骨架作用。
全面建成现有“两纵两横”国道网和“八纵九横”省道网。规划建设里程约7500公里、总里程约1.5万公里。
三是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加快构建、有效衔接。一是从网络布局、大通道和综合枢纽建设等层面上共同做好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二是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网络。三是按照海西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新趋势和“同城交通”发展要求,围绕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区,积极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和城际快速客货运输通道,推进城际交通一体化。四是完善综合枢纽集疏运体系规划,推进公路、水路、航空、铁路等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枢纽在构建综合通道网络中的集散作用。规划建设综合运输枢纽接线公路里程超过1100公里。
全面提升福建省民航竞争力。到2015年末基本形成厦门、福州国际机场为主,中小机场为辅,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民用机场基本覆盖省内所有县级行政区,逐步实现各设区市均有1个民用机场,省内县级城市1.5小时车程可达机场。
四是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面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工程,科学制定公交发展专项规划,构建公交投入长效机制,完善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线网布局,各设区市中心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平均提高2.7个百分点以上,其中福州、厦门提高6个百分点。继续扶持农村“村村通客车”工程。规划建设农村客运站100个、港湾式停靠站200个,促进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网络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促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路网工程再建设改造2万公里以上;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渡改桥及危桥改造、陆岛交通码头、渡船更新建设任务,为群众出行提供基础支撑。
构建国内领先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体系。严格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管理奖惩机制。全面实现9个中心城区公交车的GPS终端安装和联网联控。重点完善港口设施保安设备、码头安全检测设施、引航导航装备、防灾减灾设施,加强水上污染应急能力建设。完成9个普通公路应急战备物资储备点建设和10个内河应急救助中心或救助基地建设,利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力量加快构建立体化救助体系。
五是推动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积极借鉴推动建立“大部门”综合交通行政管理框架。不断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交通投融资平台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县级政府和大型企业独资建设支线、连接线项目。推进国省道等重要干线公路省级统一管理、农村公路地方政府管理的分级管理体制,深化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港口资源整合,推进各港区“同港同策”、理顺口岸通关体制机制,强化港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快落实交通综合执法改革,积极推进执法队伍装备标准化建设,加强和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
六是推动对台交流往来综合枢纽和主通道作用更加凸显。按照“一流服务、一流设施、一流品牌”要求加强全省沿海对台码头、客货滚装码头建设;完善对台客货运口岸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改造建设。规划建成平潭等对台滚装码头。推动加密闽台直航航线航班;建设福州、厦门、湄洲湾三条对台滚装通道,逐步培育货物运输、两岸客运、两岸客滚运输等多种对台航运模式。开拓闽台空中直航中转运输市场,力争形成闽台空中巴士运输。推动加快建设厦门、福州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争取开辟大陆各地—厦门—金门—台湾海空联运邮路和台湾—福州—大陆各地海陆空运邮路。
七是推动绿色交通、科技交通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实现100%的营运客货车辆达到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城市公交、中短途客运推广使用LNG、CNG等清洁能源车辆,清洁能源公交车3000辆以上,占总数20%以上。新型节能船舶比重增加,平均船龄降至13年。“十二五”末实现干线亿车公里用地面积下降约5%,营运客货车能耗分别下降3%和12%;港口单位吞吐量能耗下降8%。构建公路“绿色交通”通道,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分别达100%、95%、85%以上。
统筹推进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四大任务。
八是推动党风廉政、行业文明和队伍建设和谐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实施行业文明“双十百工程”,打造10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服务品牌、100个示范单位,培育10个先进集体典型、100个先进个人典型。认真落实《廉政准则》,进一步加大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纠风力度,健全完善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和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交通运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级交通干部履职能力,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良好环境,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优、有能力的干部队伍。
开局之年,福建交通运输 “十大工程百个重点项目”目标
全省交通运输投资在计划700亿元基础上确保完成800亿元、增长20%以上,力争完成得更快更好、比全国同行业和全省重点项目平均增幅高约10个百分点。其中,高速公路计划完成投资510亿元,调增为确保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建成“两纵三横”主骨架,实现82%的县30分钟上高速;普通公路计划完成投资140亿元,调增为确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近30%,建成普通公路干线约1000公里、农村公路2800公里;水运工程计划完成80亿元,调增为确保90亿元(含陆地港)、比上年增长近10%,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00万吨;运输场站、公交、支持系统等其他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6.7亿元,调增为确保30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新增880个建制村通班车、基本实现全省建制村“村村通客车”。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
第二篇:加快桥头堡建设推动云南新跨越
白恩培:加快建设桥头堡 推动云南新跨
越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11月17日09:34 云南网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要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立了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桥头堡建设迅速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行动,成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突破口。
一、桥头堡建设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和边疆长治久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先后提出把新疆和黑龙江打造成我国面向西北、东北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使沿边开放与沿海开放共同推进、相得益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央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而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新突破。
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主要是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的广大区域,涵盖50多个国家近30亿人口。这一区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和农林渔资源,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云南内连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外接缅甸、老挝、越南,有4061公里的边境线,25个边境县市,16个跨境民族,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地缘相邻、民族相亲、文化相通。(在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构思上,文章指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一方面可以打通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宽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外部空间,把沿边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桥头堡建设,可以充分展示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对贯彻落实中央“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坚持把东南亚、南亚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对东南亚、南亚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达条件极大改善,口岸建设渐成体系,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实践证明,我们实施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战略,既符合中央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要求,又符合云南的实际。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在对外开放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也为桥头堡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着力实现“五个战略目标”
桥头堡建设是立足云南、面向西南、服务全国的全局性工程,我们必须深刻把握中央赋予桥头堡建设的重大使命,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战略通道、合作平台、产业基地、交流窗口、生态屏障,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战略通道。通道是建设桥头堡的重要支撑,有通道才有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联西南、西北和中原腹地等国内经济区,外接东南亚、南亚,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一是提升现代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是加快昆明枢纽和泛亚铁路东中西线工程建设,加快公路改造,加快昆明新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二是加快口岸建设。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提升口岸的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三是加快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使云南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通道。四是推进信息通道建设,使云南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信息交换枢纽。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合作平台。合作是建设桥头堡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推动形成稳定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云南—泰北、云南—老北、云南—越北、云南—印度西孟加拉邦双边合作机制,拓展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先行优势。二是搭建政府合作平台。推动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在昆明设立领事机构,建立我国与周边国家高层间的定期或不定期互访、会晤、协调机制。三是搭建经贸合作平台。扩大和提升昆明泛亚国际商务港,办好昆交会、旅交会、泛亚石博会、南亚国家商品展、东盟华商会、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和中越、中老、中缅边交会等重要经贸活动,加快建设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产业基地。云南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文化、旅游资源,与周边国家的产业互补性很强。我们将依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兴科技、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一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巩固提升烟草、旅游、电力、矿产、生物五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培育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市场广阔、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着力在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尤其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现代旅游业发展。二是发展进出口加工企业,形成集加工、商贸物流于一体的进出口加工基地。三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以航运为先导、路运为基础、铁运为重点、水运为补充、管运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格局。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交流窗口。云南地处中华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交汇地。我们将充分发挥毗邻东南亚及南亚的区位优势、多民族的文化优势和源远流长世代友好的交往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在增进了解互信、促进彼此友谊、维护边境安宁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加强教育交流,使云南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三是加强科技交流,使云南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科技合作的示范基地。四是加强民间交往,使云南成为展示我国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窗口和我国开展对外民族宗教对话的平台。
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生态屏障。云南地处金沙江、珠江两条国内河流和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四条国际河流的上游,云南的生态建设对流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我们将着力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维护流域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一是建设“森林云南”,努力把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二是推进节能减排,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改善环境质量。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和生态服务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正确处理“五个重要关系”
桥头堡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涉及国内发展和国外发展两个方面,必须科学规划、全面统筹、扎实推进,处理好五个事关全局的重要关系。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云南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还没有彻底解决,特别是去秋今春的特大干旱,暴露出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脆弱。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山区、边境、口岸、贫困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道路通达、中低产田地改造、滇中引水、电网建设、山区综合开发等重大建设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要把推动发展作为桥头堡建设的根本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省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桥头堡建设一头联接国内,一头联接国外,正确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周边国家发展的关系十分重要。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联合和协作,努力为各省区市走向东南亚、南亚做好服务。尤其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强与西部各省区市的联手发展,构建整体开放优势。另一方面,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大力开拓东南亚、南亚国际市场、拓宽国内发展空间的同时,充分尊重合作国家和地区的应得利益,积极处理好双边经贸关系,合理确定进出口比例,促进双方平等受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营造长期稳定的良好外部环境。
增强经济实力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桥头堡建设既是一个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必须正确处理好富民与强省的关系,努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群众带来更多福祉。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山区、边疆民族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逐步缩小地区、城乡、民族间的差距。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省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深入推进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进当前工作与立足长远的关系。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对云南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既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步伐,力争在桥头堡建设中行动最快、融入最深、获益最多,又要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把一些重大产业政策和发展政策以法规的形式稳固下来,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争取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云南仍然是一个欠发达省份,桥头堡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桥头堡建设战略构想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中央有关部门多次深入云南调研指导,对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全省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努力把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认准了的、条件成熟的事情,就积极争取先行先试,通过桥头堡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沿边开放新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原载《求是》2010年第22期]
第三篇: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 推动福建跨越发展
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 推动福建跨越发展
孙春兰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胡锦涛总书记今年春节来闽考察时,殷切希望我们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质。学习力是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和效能的综合体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决策部署,必须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以更强的学习力促进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水平的提高。
一、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是实现福建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
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当前,福建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充分体现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必须全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对实现福建跨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提高学习力是顺应发展大势、赢得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竞争激烈,形势逼人。福建发展要融入世界潮流,必须着力提高跨越发展能力,增创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活力。学习力是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党员干部只有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责任感,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才能积极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竞争主动权。
提高学习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福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有更高的本领、更强的执行力、更有效的举措。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增强学习上的紧迫感,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紧紧围绕推动福建跨越发展,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谋划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才能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福建发展新跨越。
提高学习力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实现福建跨越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培养,把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水平,激发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学习
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才能不断增强生机活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
现代社会,党员干部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取决于学习力的强弱。必须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进而形成更强的创造力、竞争力。
更新学习理念是提高学习力的重要前提。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学习是政治责任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以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终身追求,融入政治生命,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树立全员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树立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理念,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手抓、两相益、两促进”。
突出学习重点是提高学习力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必须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党建等多方面知识,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根据本职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做到“博”与“专”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创新方式方法是提高学习力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和完善已有的党委中心组学习、海西大讲堂、百场社科专题报告会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团队学习、互动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习充满活力。要搭建新平台,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党委讲师团等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运用好党员活动室、社区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镇文化站等多种载体,组织流动课堂,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提供便利。要开辟新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特点和优势,开设网上学校、论坛等,使网络成为学习的新途径。要拓展新空间,根据党员干部的不同需要,努力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党员干部在学习内容、方式、时间上有更多的选择。
转变学风是提高学习力的关键。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注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好“三个紧密结合”: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紧密结合,在总结推广省委专题调研、工作“拉练”检查和“走出去”考察学习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的基础
上,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不断了解省情、开阔视野,比学赶超、转变作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认真查找和解决影响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问题,查找和解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同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紧密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建立健全制度是提高学习力的根本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建立健全集体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定期务虚,保证县(处)级以上党组织集体学习每月一次。建立健全党员个人自学制度,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学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抓好检查落实。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省级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安排1个月时间、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年安排2个月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认真落实全省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建立健全述学、考学、评学、督学和奖惩制度,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纳入党建评先、文明单位评比和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形成长效学习机制。
三、把党员干部学习力转化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必须坚持立足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把学习力转化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思路、决策、能力、本领,使提高学习力的过程成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过程。
转化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实际行动。通过学习,促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敢闯敢试、奋发进取、激情创业的环境氛围。通过学习,把握发展大势、抢抓机遇。尤其要抓住当前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对台、生态、港口等优势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成效。通过学习,推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先行抢占先机,以先试闯出新路,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要抓住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有利时机,先行试点,努力巩固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地位和作用。
转化为加快转变、科学发展的政策思路。通过学习,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以发展促转变,坚持在扩大内需中突出投资引领作用,进一步壮大总量、提升质量,在更高起点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政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区域
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省建设。以创新促转变,加快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构筑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产业,打造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改革开放促转变,努力消除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大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转化为民生优先、为民惠民的有效举措。通过学习,强化宗旨意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抓紧抓实。坚持民生优先,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医改、校舍安全、文化、养老“四大民生工程”,抓好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集中财力,加大投入,继续办好为民惠民实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转化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通过学习,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自觉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继承和发展党的建设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全省推广“168”(一套责任机制,六步工作办法,八个方面作用)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形成人人负责、人人干事的良好氛围,切实把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四篇: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
孙春兰: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 推动福建跨越发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胡锦涛总书记今年春节来闽考察时,殷切希望我们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思想理论素质。学习力是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和效能的综合体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决策部署,必须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以更强的学习力促进运用科学发展观干事、创业水平的提高。
一、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是实现福建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
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当前,福建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充分体现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必须全力推动福建跨越发展。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对实现福建跨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提高学习力是顺应发展大势、赢得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竞争激烈,形势逼人。福建发展要融入世界潮流,必须着力提高跨越发展能力,增创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活力。学习力是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党员干部只有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责任感,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才能积极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竞争主动权。
提高学习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福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有更高的本领、更强的执行力、更有效的举措。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增强学习上的紧迫感,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紧紧围绕推动福建跨越发展,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谋划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才能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福建发展新跨越。
提高学习力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实现福建跨越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加强思
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培养,把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水平,激发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才能不断增强生机活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
现代社会,党员干部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取决于学习力的强弱。必须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进而形成更强的创造力、竞争力。更新学习理念是提高学习力的重要前提。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学习是政治责任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以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终身追求,融入政治生命,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树立全员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树立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理念,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手抓、两相益、两促进”。突出学习重点是提高学习力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必须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党建等多方面知识,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根据本职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做到“博”与“专”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创新方式方法是提高学习力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和完善已有的党委中心组学习、海西大讲堂、百场社科专题报告会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团队学习、互动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习充满活力。要搭建新平台,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党委讲师团等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运用好党员活动室、社区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镇文化站等多种载体,组织流动课堂,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提供便利。要开辟新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特点和优势,开设网
上学校、论坛等,使网络成为学习的新途径。要拓展新空间,根据党员干部的不同需要,努力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党员干部在学习内容、方式、时间上有更多的选择。
转变学风是提高学习力的关键。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注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好“三个紧密结合”: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紧密结合,在总结推广省委专题调研、工作“拉练”检查和“走出去”考察学习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不断了解省情、开阔视野,比学赶超、转变作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认真查找和解决影响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问题,查找和解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同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紧密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建立健全制度是提高学习力的根本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建立健全集体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定期务虚,保证县(处)级以上党组织集体学习每月一次。建立健全党员个人自学制度,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学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抓好检查落实。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省级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安排1个月时间、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年安排2个月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认真落实全省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建立健全述学、考学、评学、督学和奖惩制度,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纳入党建评先、文明单位评比和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形成长效学习机制。
三、把党员干部学习力转化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必须坚持立足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把学习力转化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思路、决策、能力、本领,使提高学习力的过程成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过程。转化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实际行动。通过学习,促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敢闯敢试、奋发进取、激情创业的环境氛围。通过学习,把握发展大势、抢抓机遇。尤其要抓住当前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对台、生态、港口等优势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成效。通过学习,推
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先行抢占先机,以先试闯出新路,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要抓住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有利时机,先行试点,努力巩固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地位和作用。
转化为加快转变、科学发展的政策思路。通过学习,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以发展促转变,坚持在扩大内需中突出投资引领作用,进一步壮大总量、提升质量,在更高起点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政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省建设。以创新促转变,加快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构筑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产业,打造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改革开放促转变,努力消除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大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转化为民生优先、为民惠民的有效举措。通过学习,强化宗旨意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抓紧抓实。坚持民生优先,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医改、校舍安全、文化、养老“四大民生工程”,抓好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集中财力,加大投入,继续办好为民惠民实事,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转化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通过学习,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建理论创新。自觉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继承和发展党的建设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全省推广“168”(一套责任机制,六步工作办法,八个方面作用)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形成人人负责、人人干事的良好氛围,切实把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作者: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第五篇:加快园区建设打造跨越支点奋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园区建设打造跨越支点奋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市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实施了大园区战略。目前,全市兴办各类园区10多个,已开工和建成投产项目670个,总投资67.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今年1?5月份,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537万元,同比增长37.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增长101%;实际利用外资5500万美元,增长132%。
一、从园区建设入手,搭建经济发展平台
**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上。要实现富民强市,就必须跨越式发展。园区既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和手段。因此,我们把园区建设作为事关**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措施,举全市之力加快园区建设。
(一)发挥政策效应,推进园区建设。政策是园区发展活力的源泉。总结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抓园区就必须抓政策,靠政策的不断创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为此,我们按照园区就是特区的思路,先后出台了《**工业园建设管理规定》、《创建星级工业园的意见》和《关于扶持民营经济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对园区的土地开发、规划建设、项目引进和管理服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对进园项目在土地价格、行政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通过优惠政策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同时,我们采取政策引导、利益共享的办法,发动全市的力量建设**工业区,要求每个镇区街道、市直重点部门每年要向**工业区引荐一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让引进项目的单位按相应比例参与财政收入分配。目前,**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基础设施配套结束,项目全部布满。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拓展到20平方公里,六通一平面积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1.6亿元,修建路网30公里,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进园项目189个,总投资58亿元,现正在进行三期工程建设,计划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2006年园区所有项目竣工投产。与此同时,为了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放大发展平台,今年我们新规划了16平方公里的碧城工业区,计划年内完成3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布满1.5平方公里的项目。目前,碧城工业区已完成总体规划设计,正在进行一期工程的路网建设及绿化工作,区内已有6个项目开工建设,并储备了25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对镇区街道工业园,市里按园区规模、项目数量、财政贡献等内容进行了星级创建,实行动态管理,按不同的星级标准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并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予奖励。政策效应在园区发展中得以充分发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园区建设高潮,在全市形成了以**工业区为中心、以星级工业园为依托的大园区发展格局。
(二)集中领导精力,推进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建设,领导是关键。围绕推进园区建设,我们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在全市叫响了“全党抓园区,全民引项目”的口号。在市级,我们对重点工业园区实行市级领导责任制,落实了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市级领导负责制,凡是投资过千万元的进区项目,都实行一个进区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批参与单位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主要负责搞好项目的协调工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服务,每季度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一次全面调度,每半年进行一次现场观摩,年终进行一次排序总评,使项目从立项、开工、建设到投产各个环节均有专门领导负责、有专门人员来抓,保证了项目的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在镇街道,把领导干部的工作分工向抓园区、抓项目上引导。我们要求,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在统揽全局的前提下侧重抓园区建设以及与园区建设相关的对外开放、项目投入、招商引资工作;镇长(主任)与党委书记共同抓园区、项目和对外开放;分管经济工作的副书记全力抓工业园区、项目和对外开放。在一般干部的搭配上,要求各镇用三分之一的人员抓园区建设及其相关工作;街道用五分之二的人员抓园区及相关工作。在市直部门,实行两线作战,主要领导在对部门工作负总责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集中精力抓园区、抓招商;副职分工负责抓业务;整个干部队伍一手抓服务,一手抓招商,在全市树立了“这政绩那政绩抓好园区就是最大的政绩,千道理
万道理引不来项目就没道理”的观念,把招商引资成果在园区展示,使干部的政绩在园区中得以体现,从而在领导和制度上保证了园区建设,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
(三)塑造城镇形象,推进园区建设。园区不是简单的企业累积和堆加,而是城镇的延伸。工作中,我们把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入现代城镇建设的理念、旅游的思想、生态的意识,让城镇的形象在园区展示、城镇的功能在园区发挥。将**工业区、碧城工业区、方圆工业园、东村工业园和凤城工业园纳入城市新区,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统一,讲求特色与风格,增强现代气息。将镇办工业园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建设以工业为主体、功能完备的新城镇。为保证规划的前瞻性,我们聘请了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进行园区总体规划和公园、行政中心、园区绿化等专业性规划,提高了园区规划档次。同时,我们坚持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在水、电、路、通讯进园的基础上,综合安排排污、供热、供气工程,配套建设卫生、教育、文化、娱乐、商业等设施,实现高档次美化、绿化和亮化。目前,**工业区的热电厂、学校、医院等配套项目均开工建设。为切实推进园区建设,我们把筹措建设资金作为工作重点,从实际出发,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元化筹措资金,通过“财政拿一块、园区筹一块、银行贷一块、招标省一块、企业和经济强村投一块”的方式,多渠道加大投入,保证了园区建设的超前运作。
二、从项目引进入手,突出园区建设重点
园区是项目的载体,项目是园区的灵魂。园区的开发建设为项目引进搭好了“平台”,发挥了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对外开放的园区效应。借助这一载体,我们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园区成为项目的集中区和经济隆起带。今年1-5月份,共引进项目248个,总投资2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
(一)强化责任抓招商。我们建立了项目投入责任制,各镇区街道、市直各部门,无论单位大小、条件优劣,都有招商引资任务,都有项目投入指标,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全面调动市直部门、镇区街道、企业、基层四个层面的积极性,并分解量化,把责任和压力传递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使干部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担子。同时,我们把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投入作为考核的重点,考核结果与奖罚直接挂钩,加大激励约束力度。对政绩突出的干部,大胆重用,破格提拔,以引导全市上下抓住重点,实现突破,把注意力凝聚到招商引资上,凝聚到园区发展上,从而形成了全民招商、共建园区的良好局面。
(二)集中区域抓招商。坚持面向三个集中区,一是面向外资企业国内集中区,针对东莞、福州、厦门、漳州等南方发达地区外资企业北移的趋向,我们以此区域为招商重点,组织多层次的招商团组,南下登门招商引资,收到良好成效,已有一大批南方企业来**投资兴业。二是面向日韩港台中小企业集中区,充分发挥与日韩港台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地缘近、关系广、客户多、易沟通、互补性强的优势,主动出击,抓好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三是面向大型国有及私营企业集中区,抓住东北工业区企业南下,北京、上海、青岛等大城市企业扩张规模的有利时机,研究策略,制定方案,广泛联系,争取项目落户**。
(三)转变策略抓招商。我们积极适应新形势对招商引资的新要求,拓宽思路,以变应变。在坚持采用传统有效招商手段的同时,根据形势,强化了三种快捷、高效的招商方式。一是小团组招商。对出国招商团组的规模、任务、目标都做了明确规定,并确保回国三个月内有外商回访,半年内有外商投资;对国内招商,采取小规模、高频率的招商方式,与对方紧密联系,多方争取,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二是跟踪招商。对每一条招商引资线索、每一个外商和项目,都安排专人跟踪落实,一抓到底。对投资额大的重点项目,都安排一名市级领导挂帅,全力以赴靠上抓,确保项目引进。三是以商引商。积极开展亲商服务,为外商提供生产和生活便利,给已投资的外商以政策和利益,扶持企业发展,增强外商增资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四是集中招商。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多次实行无会月、开展“招商季度会战”等活动,让全市上下集中精力抓招商。今年1-5月份,全市克服非典影响,到重点区域招商200多人次,并采取网络招商、信函招商、委托招
商等多种形式,巩固老客户,结交新朋友,先后有国内外客商1000多人次来**考察、洽谈。
(四)突出特色抓招商。特色是优势,特色是竞争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在加快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深度挖掘,横向拓展,把特色做成竞争优势。凤城毛衫工业园,以毛衫加工为主导产业,先后涌现出恒大、华联、龙翔等12个固定资产过500万元的重点企业,形成了重点企业带园区、园区带全市的毛衫业发展格局,毛衫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凤城毛衫工业园新引进的项目中,有近一半是毛衫加工项目。全市毛衫加工企业由1997年的70多户、从业人员7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60余户、加工点900多个、从业人员7万余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纳税6000余万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衫现象”。辛安针织工业园区、留格石材工业园区等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专业园区。
三、从优化环境入手,营造招商引资磁场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产生吸引力。当前,区域间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区位、资源竞争逐步演化为环境优势的竞争,谁的环境好谁的竞争力就大,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我们把经济工作的核心放在环境建设上,把硬环境建设的核心放在园区建设上,把软环境建设的核心放在服务上,努力把园区建设成投资热土、创业乐园。
(一)创新思想观念。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观念,在全市叫响“学会吃亏、学会让利”的口号,用双赢的眼光来审视政策、制定政策,把政策放到最宽,放到投资者最满意的程度,使执法行政部门把工作重点从管理转到为企业服务上,经济部门把主攻方向转到招商引资上,每个机关干部把招商引资由副业转为主业,由份外事情变成本职工作。
(二)创新管理机制。我们在各镇街道都成立了投资促进中心,由分管经济的副书记兼任投资中心主任,一手抓招商,一手抓服务。对进区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一个窗口”对外。园区企业一切收费由园区代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进入工业园检查、收费。对进园项目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限时服务制”、“公开承诺制”,推行了“一站式”服务机制和“全程服务体系”,即:“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企业投产后经常性服务”,并定期召集园区企业主召开座谈会,征求在园区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适宜企业快速成长和发育的“温室效应”。
(三)创新服务体系。把“简政放权、提速增效”作为优化环境的核心,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实行局长、科长、办事员三个层次一齐抓,通报、曝光、纪律处分、组织措施四种手段一齐用,说情者、袒护者、纵容者、责任者四种情形一齐查,使全市上下象呵护眼睛一样呵护环境,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实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160个行政审批项目和10余个收费项目,并成立了行政服务局,赋于“审办、督办、查处”职能,负责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在承诺时限内办结,极大方便了企业和投资者。同时,在**工业区设立了公安分局,专门为企业保驾护航,真正让投资者安心于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