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几点作文教学心得
我的几点作文教学心得
海阳二小 丁海英
回顾自己十五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经验存在,有的只是每位教师都有的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长久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中高年级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老师们想尽办法都很难改变学生们不愿写作文的尴尬局面。我也曾困惑过,焦虑过,努力过。今天,我就来谈谈我这十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心得。
一、重视阅读积累,为写作打好基础。
三年级接班后,我就非常注重平时积累,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积累本,告诉他们作文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就像语文的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首先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来积累,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其次,我要求学生每天从课外书中积累好词佳句。几年下来,学生已做了好几本的积累。在每次的习作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用自己积累到的好词佳句。慢慢地,学生作文中的词汇丰富起来。
二、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
1.重视课堂小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训练;小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强有力措施,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例如:上了《翠鸟》一课,我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感受课文独特的语言美,然后让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写写公鸡。学了《荷花》一课后,我索性搬来家中的水仙花,让学生仿造第二自然段写水仙花。读了选读课文《丰碑》,我让学生在那幅画边写下自己想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对学生的每次小练笔,都应在班里进行交流及适时点评,这样,既能让写得好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其作文积极性;同时也让其余同学学到一些作文技巧,增强其作文兴趣。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坚持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能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消除对写作的畏惧感,更能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2.用每周一记代替日记。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认为坚持每天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可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假日里又奔波在不同的兴趣班。几乎没有几个孩子真正能做到每天认真写日记,都是随意地从作文书中抄些完成任务。时间长了,还产生了厌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果断地取消了日记,而且与学生约定:只需每周一记,一个星期的时间,你想什么时候记都行。字数不限制,有话就多写,没有就少写,但所写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完成得很认真,真正达到了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
3.每周一次的课堂作文训练不能少。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喜欢在周末布置作文,总认为周末时间长,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肯定会好好写,对提高作文水平肯定有好处。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的。学生周末的作文大都是应付,越写越糟。开始我也学习这些老师的做法,可交上来的作文质量差,书写差。若长期下去,不端正的写作态度形成后,根本不可能提高写作水平。于是我及时喊停了周末习作,而是每周挤出两节课的时间用来进行作文教学。一节课拿来上每周一记的欣赏及上周命题作文的评讲课,一节用来写“点题作文”、“听读作文”、“听写作文”等。何为“点题作文”呢?“点题作文”以命题作文为主,有时也穿插点“活动”后,再让学生写。平时学生的每周一记都属于自由作文,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不一样。自由作文从素材到作文,命题作文则是从作文到素材。而我们的考试大多都是命题作文。每次点题作文写好后再指导学生去修改。练多了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及考试大有好处。听读作文与听写作文是在读过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后学到的方法。每个月拿一节课,听写一篇构思巧妙、文体迥异的作文。老师读文,学生边听边记,录成文章。听写作文,融听的训练和写的训练于一体,不仅可以训练边听边记的能力和笔录整理成文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思维。它为未来的写作感悟作积淀。听读作文则是听老师读三到四篇文章,这些文章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相同的写作技能,而后大家交流评价,这样学生对这一技能就有了较为具体、明确的感受和认识。长期训练下去,对学生的写作定会大有好处。
4.根据不同年级进行系统的作文训练。在每个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我的训练方式和训练重点是不同的。
三年级重在“放”。有人说,小孩子初学作文,要像学写字一样,照着样子描红、临写,懂了规矩,才能写好作文。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小孩子初学作文,该像幼儿学画,随心所欲地写,大胆地写,想写啥就写啥,能写长就写长,不能长就写短。千万不要给初写作文的学生定什么作文规矩,更不能定作文字数。我们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敢说愿说,有兴趣说,想把话说好。定作文规矩和字数只会打消学生写作的欲望,不愿写作文。
四年级开始慢慢“收”。这里的收是说教会学生适当的“修剪”作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选材、文章结构、如何运用语言等。但不管怎么收,一定要注意要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内容自由,文体自由,语言自由„„
五年级开始,我侧重于作文心灵力的训练。记得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样的,这也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心理描写可分为内心独白、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等形式。而小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是一带而过。恰当的人物心理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如《穷人》一课的心理描写就是文章的点金之笔。我的作文训练便以“人物内心”为主题,让学生阅读、再交流,而后加上平时的各类心理片段练习,努力将学生的“阅读力”转化为“作文力”。训练的内容是多样化的,每周坚持写两次与大自然万物的对话;有时出一则谜语,让学生写下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有时出小故事写推理;有时抓矛盾心理写一段话;大量地写“让景随心动”的片段练习„„⑷六年级侧重于加强描写力的训练。这类训练重在让学生关注人物的说话、动作等。我经常性地让学生给一段话加对话;给对话加精彩的提示语;给人物加动作等等。
三、教给修改的方法,修改方式多样化。
1.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五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学习管建刚老师的做法,教学生修改作文。我先同学生交流欧阳修、韩愈、贾岛等名人的修改轶事,使学生明白修改的意义。而后讲修改符号,让学生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此外还教会学生养成这样的修改习惯:⑴通过默读,查看和修改作文的内容与结构;⑵通过轻声读,查看和修改错别字、标点、不恰当和不通顺的词;⑶通过朗读,查看和修改语言。还要在作文讲评课上,逐步教会学生认识“关联”病、“然后”病、“我想”病等等。学生只有认识了这些“病”才会改,语言才会干净、精炼。
2.作文让学生自己先修改。叶老先生曾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作为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都要训练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作文写好后,我通过巡视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而后根据习作的实际情况作针对性的评点与修改。让学生明白要修改些什么,怎样修改。接着放手让学生依照基本方法,独立修改自己的习作。
3.学生互改,取长补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以说,不会评改习作,不能算真正学会了写作。学生将自己改好的作文誊到课堂本上,而后就进入互改环节。在学生互改环节,我一般采取自愿的方式,学生自由选取对象,形成评改小组,以四人为一小组,选出其中作文写得较好的一位担任组长,指导其他成员评改。互改时,要求学生努力在修改的文章中找闪光点,找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怎样点评?同时还要找出存在问题的地方,共同讨论怎样修改才算最好。然后在组长的监督下,一组员按评改标准,写下评语,写下评改人姓名。
4.有选择地面批指导,促使进步。面批是帮助学生成功的有效方式,因为面对面地交流,教师能把意思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学生也容易理解与接受。但作为大班教学,将近70个学生,每次作文不可能做到个个面批。时间不允许,教师也没有精力。于是学生互改后的每一次习作,我都选择一些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批改。当然我会精心选择对象,即选择通过修改,作文能得到提高的学生进行面批。面批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和学生一起讨论作文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的帮助,学到写作的知识。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的一点小小的尝试。其实,习作教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地去教,不断地去探索创新,肯定会走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作文教学之路。
第二篇:我的作文教学心得
我的作文教学心得
2011年秋,我担任我校四年级的语文。早就听说这个班成绩不好,心里有些不大情愿。开始接任这个班以前,校长找我谈话,她表示因为这个班人少,在计算成绩时才会比较吃亏,但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希望我不要灰心,能把这个班的语文成绩提前几名。又着重强调了这班学生的作文,末了还说,好好培养啊,有几个小姑娘颇爱表达的。
现在这学期已经过去了大半,学生写过七八次作文,在这几次作文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下边我把它总结出来,希望有看到的老师和我讨论交流。
一:对老师的修改不反馈
学生每次写完作文,上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他们抱着一种完任务的心理。每次我都在作文本上认认真真的批改,包括写的错字啊,不通顺的句子啊等等。但是作文本发下去之后,学生都开始立即写新的作文,对于上一篇作文几乎不看一下。这样的话,老师的修改不是没有用处了吗?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不会提高。后来我就重点强调,仔细的读老师批改的地方,然后重新再写一遍。刚开始学生觉得很麻烦,后来就习惯成自然了。
二:作文中的形象雷同而且模式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形象都很雷同而且模式化,例如:写自己的爸爸,爸爸永远是辛勤劳动为家的;妈妈呢,永远是温柔善良的;弟弟妹妹都是调皮可爱的。有一次我布置让写我的妈妈,结果交上来一看,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写了,自己生病了,被妈妈连夜抱着去看病,天还无一例外的下着大雨,回来把妈妈也累病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三:观察不细致,粗心,结构涣散,内容不具体
学生的观察不细致,比较粗心,许多东西视而不见。有一次我布置让自己随便选择一种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观察,然后写一篇观察日记。结果学生写的都很短,有的只有寥寥几行,并且都说没什么可写。并且写作文的随意性很强,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不会分段和层次,所写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的血肉。
出现这种种问题,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我觉得是学生平时不喜欢读书,很少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以至于提起笔来却写不出自己想说的话,导致词不达意。这在以后要强调甚至是布置学生多看书多积累。第二,平时要让学生注意知识与生活的积累,并且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第三,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教给他们修改方法,例如修改文中错别字、病句、标点等,还要在习作修改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让学生参与评价。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希望和各位同仁探讨,若有好的方法请留言于我。
第三篇:我的教学心得
我的教学心得
我从教已有九年的时间了,在以前的教学中,可以说不知是怎么度过的。自己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刚开始的那几年,也许是与学生相处很好的缘故吧,教学成绩还不错。但进几年,教学成绩不理想,不要说与别人争绩效工资,还差点被罚。自己认真反思,每次上课都认真备课,而且批改作业、试卷都是认真的,但为什么教学成绩总是那么差呢?本来今年要回到初一教的,但学校不知怎么考虑,又把我留在初三任两个班的数学,加重了我的心理负担。自己想:不要给学校丢脸,要认真啊!于是我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材,发现教材根本是一篇很好的教案。教材一开始就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然后“做一做”、“议一议”、“想一想”,这些都是学生活动,在以前我是从头讲到尾,最后随堂练习都没有时间讲,我反思自己讲得过多,占用了学生活动思考的时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我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我认真用好45分钟。我用“20+15+10”的教学模式,也就是20分钟的课堂预习,15分钟的教师精讲,10分钟的师生反馈。改变满堂讲,占用了学生的时间。下面我谈我的看法:
我们班刚毕业在白云二中就读高一的张威同学回来,我与她谈,她说她们上课的时间很少,没有黑板,分组学习,老师上课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都是自学。我反思,初三了,为了与高中接轨,我们不得不改变教学方法。我们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认为非常重要。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在上课时给了学生20分钟的自学,我认为有必要。因为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他自己能完成学习,而且记忆深,他会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他同样也有收获。就拿我们开会来说吧,每次学校都发活动安排表,校长也在会上讲得多,但有的人还是忘记。如果我们改变方式,先组织大家学习安排表,再开会,作重点讲解,我想效果应该是很好的。当然,有的老师会反对我的这种教学方法,他说为什么不安排学生课外预习,而安排在课堂上,这样很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我想,现在提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不能占用学生 的课余时间。况且,学生的自觉性很差,不能达到当堂学习的效果。另外,有的老师说我教的是小学,小学生好动,而且精力集中的时间很少,如果给他20分钟的时间,那他在下面玩。我想,对于小学生,这种方法不恰合,我们老师要一同引导学生学习。要组织好课堂教学。
第四篇:我的教学心得
我的教学心得(已传)
李维强
我是一名已从教十余载的“老”老师,教数学这么多年,不说已“成精”,但也较得心应手。现对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但是因与他们的关系良好,上课时,他们觉得应该对得起老师,应该“够义气”,所以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因为我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所以才会赢得他们对我的尊重。积极的参与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新燃烧起来。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数学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工作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第五篇:《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心得
《我的作文教学主张》读书心得
今天开始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浏览一遍后,我对管老师提出的这两个观点很感兴趣,一是“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一是“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有一种说法,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到底“三分”和“七分”,哪个重要?
管老师认为,没有课外的七分,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一个只知道读课文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一个把语文书放一边,把小说藏在桌肚里读得忘乎所以的人,或许能成为作家、文豪。一本语文书不过三万字,教得再透,读得再熟,煮得再烂,不过三万字,不会变成30万字。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天到晚抱着薄薄的语文书,视语文书为宝典,红宝书,一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白话文,折腾了两三节课,还不够,还有一页又一页的关于课文的练习题、“课课通”。把“三分”折腾得死去活来,把“七分”忘得所剩无几;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活泼泼的自主阅读、写作忘得所剩无几。
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把语文书等同于语文课程的悲剧,正在认真而严肃地上演。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我们的老师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将“语文书”的教学等于“语文”的教学,直接孪生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语文学习重在课外的“七分”。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杯水车薪,缺得太多了。一个语文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课堂教学窄化为“课本教学”。拿着薄薄的语文书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也折磨了学生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折腾到最后,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枯燥无味。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处理“七分”的“课外”,即开发语文课程和使用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
语文书太薄了,开发语文课程太迫切了。开发语文课程,开发好课外的“七分”课程,应该是语文老师的核心教学能力、第一教学能力。开发语文课程,是发展语文老师、成就语文老师、幸福语文老师的重要途径。只有自我开发,教师才有作品感,才能走向“教自己的东西”,教学才会充满老师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教学才能烙上“我的”色彩。教师的核心能力不是课堂教学能力,那毕竟只占“三分”。一个语文老师用自己开发的“课程”来教,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用“他的”莎士比亚来教学生,教师的教学才能对学生有个人的、个性的影响。
语文学习要“课堂小阵地”,更要“课外大舞台”。课堂,语文老师的研究重点,不是教材解读,而是“两个”开发,一是课程开发,二是组织、引导、激励学生方法和手段的开发,使学生主动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将“读”和“写”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读了管老师的以上论述,让人感到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也很多一线老师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一是认为“语文书”就是“语文课程”,把语文书当做“圣经”,抱着语文书死死不放,不把它读通读透决不罢休。一是认为“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课堂是个大舞台,谁都可以进来”。窦桂梅老师不是提出三个超越吗?其中就有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还有课内海量阅读的推广人韩兴娥、常丽华和薛瑞萍,不是已经把课外书搬进了课堂吗?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的作者,她仅用四个星期就教完课本,节省下来的时间全部带领学生读课外书,畅游书的海洋,读了一本又一本,她所教班级语文成绩与其他班级相比,遥遥领先。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靠一本语文书,不是靠大量的做题,让学生大量阅读,才是当务之急,老师不能禁锢于“一亩三分地”,学生,不能禁锢于“课堂小天地”,要到书的海洋中畅游。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解放课堂,学生才真正做到“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