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时间:2019-05-13 02:1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第一篇: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逻辑思维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知现实世界的结果,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来反映客观现实,它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培养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明确事物的概念,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从而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而聋生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与外界的声音隔绝,语言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更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往往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有必要。为此,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略谈己见。

一、聋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1.培养聋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是把对象分成若干部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一个对象的各部分综合成整体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两种不可分割的思维。系统论原理认为:首先从整体把握问题,然后研究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最后综合为整体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学会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个服装厂原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时,先要求聋生对题目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即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一过程是一个初步综合的过程,再依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作线段图,指导聋生依据线段图分析,抓住关键问题: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就要知道剩下的套数和需要的天数,题中没有告诉剩下的套数,就要先算出……(如下图)

这样的分析一步紧跟一步,一环紧扣一环,一层一层扫清障碍,最后再引导学生把已知和未知、原因和结果及数量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确定解题途径,使聋生明确解题思路,培养了聋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聋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比较是确定对象和现象的相同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基础,它以分析与综合为基础,又成为抽象概念的前提。我尝试了让聋生在实践中培养这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2”的认识时,首先请两位同学站起来,问:站着几位同学?引导学生认识:“2”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接着让聋童进行排队游戏,两人排队,站在排头的是谁?排在第几?后面的呢?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抽象概括出1和1合起来是2;2可以分成1和1;2排在1的后面;2比1大;1比2小等。这样既使聋童理解了“2”的意义,又区别了与“第2”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培养了聋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培养聋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1.培养简单的判断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进行判断,对事物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论断,法则、结论、定律、性质、公式等都是判断。为了培养聋生的判断能力,首先,要加强概念教学。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只有准确地理解概念,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如:判断等腰三角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就要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其次,加强练习和反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让聋生独立判断的练习,在聋生的练习反馈中,针对聋生的错误,帮助其进行判断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2.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推理是逻辑思维的重要形式,培养聋生的推理能力对于帮助聋生学习运算法则,分析解答应用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出示下表:

我注重培养聋生的推理能力,先让聋生填表,然后让聋生观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什么数变化了?

(2)第2、3、4、5组分别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

(3)商有什么变化?

接下来引导聋生概括出通过比较发现的规律,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再反过来,让聋生将第4、3、2、1组同第5组比较,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特点,概括出规律。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到概括出问题的答案这一教学程序,来培养聋生的推理能力。

三、培养聋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1.提供感性材料,培养聋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有很强的抽象性,而聋生认知心理都是以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的具体感性知识为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运用直观教学,尤其是对低年级的聋生,可通过实物、图片、课件等直观教具,使他们的认识建立在直观、生动、形象的事物上,从而缩短聋生的认知过程,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聋生的积极思维,在聋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进行抽象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使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以更深刻、更准确、更完整地反映客观现实。如,教学一年级聋生“5”的概念形成,先让他们数出5支铅笔,5本练习本,5个同学,5张课桌等,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它们抛开非本质的特征:类别、形状、大小、颜色等等,而抽象得出它们的本质属性――是5个单位的物体,从而得到“5”这个数的概念。

2.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聋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的逻辑结构蕴含在事物的内部,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不能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思维没有深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对象的整体结构、关系,注重引导帮助聋生构建知识体系,不仅使聋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也能培养聋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聋生的数学素质。如:在复习直线、线段、射线时,可以帮助聋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成下表:

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聋生进一步理解了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针对聋生的认知特点来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创造知识情境,善于引导聋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思考问题,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发展聋生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杨秀芳.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聋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编辑 赵飞飞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中国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各地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也已初见成效,当我们的课堂开始走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局面,当我们的课堂开始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探究,当我们的课堂开始有了学生的发问与解答,不能不说,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真谛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当我们把学生当作人,把课堂当作是一场生命的对话的时候,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溢满包容、欣赏与分享的场域。可是,这样充满生命气息和生活美好感受的语文课堂还缺少点什么,还缺少一种哲理思辨的气息,还缺少一种可以引领学生进行逻辑思考的味道。逻辑,是什么?所谓逻辑,就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常常涌现的台词是如果你要让学生感动,你得先感动自己;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尤其是文学创作理论,强调感情重要性的精粹言论比比皆是,诸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诸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等等。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感性思维的重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只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技艺和魅力,把学生感动得一塌糊涂,让学生哭得稀里哗啦,自己也不忘眼角湿润,就是几近完美的精彩课堂。殊不知,我们还需要一种让学生心悦诚服的从理性意识深处的认同和肯定,这样的时候,即使没有眼泪没有抽泣,学生也在逻辑思辨中感受到生命如头顶星空般深邃的美。

(二)研究意义

我们民族文化中逻辑理性积淀匮乏。中国是世界上逻辑三大源头之一。遗憾的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逻辑学渐趋衰微。正如黎明先生的新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一书中所说,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就是“逻辑”。黎先生写道:“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这根‘弦’太弱,所以才造成了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长期的发展停滞,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首先推出人类近现代科学的可能,所以才根本不存在中国自发产生资本主义文明以及自由——民主的文化精神的可能。”我们经常批评的不尊重规律、不尊重科学、主观随意、盲目蛮干、迷信愚昧、以感情代替政策、以人治代替法治等的消极现象,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而我们的语文学科虽有其丰厚的人文特征,但它的教育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应从思维学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研究。加强思维训练所带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为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创造新的内部条件。此外,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与思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学生能真正将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离不开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针对目前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笔者尝试从语文课堂入手,去为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从而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强语文课堂的智慧,加深课程改革的力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综述

那么,当前在语文课堂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过哪些研究呢?在国外,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直被视为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欧美国家十分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认为逻辑教学和逻辑训练,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思维能力、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从中学阶段到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都开设了逻辑通识教育课程及各种专业逻辑教学课程。在美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一直是被高度重视的,不仅在各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了逻辑教学,而且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德意志是世界上公认的逻辑思维最严谨、逻辑条理最清晰的民族,这与他们从小学起就开展逻辑教学,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分不开的。印度近几十年来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训练的教学,从中小学到大学都把逻辑学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都要开设一定数量的逻辑学课程。日本和韩国在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逻辑教学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在中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分别设置了不同的逻辑教学内容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大力加强逻辑教学,这一点在国外逻辑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了应证。

相较于国外高度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国内相关语文课堂中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具体课题的研究力度不够,范围较窄,成果较少。主要表现为: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从教育部门到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到一线语文教师再到学生自身都没有认识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逻辑知识比较枯燥、繁琐、难懂而且其实用价值不高,即使下了很大功夫去学,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对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没有直接作用,也可以说是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理论界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开始关注和重视,不少研究者对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如陈长里在《逻辑思维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文中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前提、内容、核心与逻辑思维教育紧密相连,并探讨一些以逻辑教育来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更新观念、逻辑教育多元化、逻辑结合体、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渗透等。王跃平在《语文创造教育与逻辑思维教育》一文中认为,创造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出发点。“语文创造教育”具有两个含义:“语文的创造”的教育;通过语文教育而实施的创造教育。语文创造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逻辑思维教育包括语义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思维教育和语用学意义上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教育。语文创造教育的基本内容(或任务)决定着它离不开逻辑思维教育;逻辑思维教育可以直接服务于语文创造教育。王跃平在《语文课堂中,思维教育的重点应是逻辑思维》一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就在语文教育中实施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实施思维教育的重点在哪儿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逻辑思维特别是形式逻辑思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中思维教育的重点。宗吉在《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一文中表达“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作为”这样的观点;王淑玲在《浅谈作文中的逻辑问题》中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冯丽亚在《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文中认为,必须从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王晶在《语文思维学浅论》一文中,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语文考试纲领》出发,就建立旨在培养语文学习中必要逻辑思维能力的语文思维学作了相关阐述。俞发亮在《高中语文应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程》一文中认为:逻辑,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必须单独开设课程。加强学生的理性精神培育、逻辑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全面发展,应在中学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科目中开设逻辑学选修课,确定教材、保证课时。同时,俞发亮也在《高中语文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列举、分析高考学生作文中“逻辑混乱”的种种现象,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的观点,并倡导具体落实在以下方面:高中写作教学与高考作文以论述类文章为主,组织高中学生广泛开展“辩论”活动,适当补充“逻辑”知识;高中教材增加论述类文本篇目,积极探索批判性阅读。葛大汇、栾兆祥、方有林在《语文教学与形式逻辑》一文中,就形式逻辑不该在语文教学中缺位表达了鲜明的观点。李巍、王翠艳在《新课标下高中生议论思维能力培养刍议》一文中,力求呈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并辅之以相应的对策。王元元在《让思维之花在阅读训练中灿烂开放》一文中认为,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语文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素材。石崇森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一文中就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意义作了深刻阐述。罗周胜在《语文教学中思辨精神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了在语文学科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的策略。葛明峰《加强思维训练,提升作文品位》一文中认为,只有好好训练自己的思维,使头脑这个“加工厂”更敏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谢东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一文中,致力于探讨形式逻辑思维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起的关键作用,并提出教学中渗透逻辑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案,以便更好地优化阅读教学,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白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逻辑思维培育》中,就怎样很好的把逻辑思维培育融合在文本阅读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张霞在《论中学写作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中,从写作教学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张慧妮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研究》中认为,作文教学应该重视形象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方面,通过有效的训练策略指导他们以一定的形象为依据,遵循形象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对各种形象做合理加工,写出多姿多彩、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同时还要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广阔的外延和复杂性,写出具有条分缕析、势如破竹的逻辑力量和理性力量的佳作。杨月玲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一文中,从如何激发学生言语生命动机出发,在高中三年分阶段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探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陈郁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需要引入逻辑分析》一文中认为: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存在逻辑;对诗词进行必要的逻辑分析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有利于揭示诗词创作的部分规律,最终达到提高、增强高中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兴趣。王瑞刚在《论高中生写作思维能力的研究及培养策略》一文中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强化高中生写作思维的训练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陈琰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学习的实践研究》一文中,从“五四”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逻辑知识的起落沉浮现象及原因入手;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学习怎样的逻辑知识和怎样学习逻辑知识;从文体入手,力求联系生活、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际来学习逻辑知识;将科学的思维培养,渗透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摸索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一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已有所体现。例如,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说:“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阅读反思和批判”。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目标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是了不起的进步。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思维,是一种崇尚人类理性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表现为好奇、怀疑、审慎的心态,不轻信,不盲从;思想开放,多元价值取向兼容;崇尚真理和人格独立,追求公正性、正确性和合理性。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武器,它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是人们学习知识、研究科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语文与逻辑有着先天的紧密联系,且不说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包括“语修逻”,在现行的“文选式”语文教材里,一篇篇课文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到思想表达,离得开逻辑的支撑吗?即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艺术,也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理性思考。纵观百年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无不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自由精神的追问。口语交际的辩论,贯穿着逻辑,凭借逻辑立论、辩驳,运用逻辑征服对方。议论文写作教学更是离不开逻辑,逻辑被喻为议论文的“基石”,缺了逻辑议论文还能真正站立起来吗?论点还能服人吗?

然而遗憾的是,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一个盲点。综观目前各大数据库里以“语文课堂”为关键词的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在各种教育教法、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提问艺术、板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铺天盖地,而关于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以“逻辑思维”为关键词的搜索中,把范围限定在高中阶段,关于各个学科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文献应有尽有,就是很少看到关于语文学科方面的。在关于语文学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文献中,又以写作为主题的占去了大多数。固然,高中生的写作思维过程,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定体现,尤其是高中生议论文的写作,则更能展现出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高低。可是我们阅读教学占去半壁江山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在作文教学中去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应该在阅读教学、综合性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高中生本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本课题将在语文课堂的展开过程中,着力探索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指明一个方向。

第三篇: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内容提要]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特长,既要着眼于当前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看到适应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理念、调整思路、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人生添彩。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合作 探究 创新

一、问题提出 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口号。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成为 21世纪的一个生存概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主导数学课堂。这样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接受结论转向探索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实践的切入口,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课标》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开展教改,面向全体学生,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立足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学校教育则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创建一种对知识主动追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及校园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因此,以此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合作探究改革数学课堂。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掌握,忽视能力的培养,不是追求成才率,而是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探究潜能消磨在为此而设置的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中。(2)重“教”轻学。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主要反映学生多“唯书唯上 ”,死记硬背,人云亦云,依葫芦 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能力,形成思维封闭状态,原有的探究学习潜能完全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3)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较重视的是将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很少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知识用于何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的结论,甚至强调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

(4)重知识掌握,轻非智力因素培养。心理研究表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效应性,在个体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其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发挥综合性作用。由于一度偏重以教科书为主的知识掌握,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开发,造成了学生兴趣爱好狭窄,情感脆弱、探究欲望减退,意志品质下降。

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下降,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是关系到一代人的素质,甚至是整个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我们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素质教育呼唤“探究性学习”,强调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付之于实践。端正教育思想,革新观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三 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学力目标包括基础性学力目标和发展性学力目标。•基础性学力目标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统一的,•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发展性学力目标是基础性学力目标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对学生没有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它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为本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本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2).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适应和超越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突出对现实的超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超前的教育和对现实的把握。•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最基本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最新的社会科技动态介绍给学生,•有助于把塑造完善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来统领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发展的能力。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科学教育,•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实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还强调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人的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人的自我实现等,来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要遵从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教育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2、自主性原则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这种主导是以保证学生自主性为前提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活动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教师所设计的自主学习活动既包括“外显”活动和外显活动的内化。这种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感受中得到发展。

五 根据我校实际,结合洋思经验、杜郎口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们自己的“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以自学探究问题研讨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自学探究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分为自学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展示点评、反馈拓展四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展开。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集体研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感受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快乐。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拓展创新。进而实现 “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主动参与、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例如:我们在学完“勾股定理”后,提出“怎样探求勾股数?”以及学完“圆的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作成圆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围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反馈矫正,拓展应用,以学为主,开拓进取。在这样自主的总结、矫正中,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知识的积累过程,体会学习的艰苦,同时也感受学习的幸福,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合作探究给学生了解教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研究教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营造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气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使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叶尧城 向鹤梅 编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社的《杜郎口旋风》(李炳亭 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课堂教学有效行动策略》(韩立福 编著)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也许有人说学生不必学逻辑学,但能说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作为。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言清晰,令人看得明白。

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置,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换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和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大题小做.在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进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一致。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里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分条件。

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的问题。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当,极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地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

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逻辑。

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等》从五个材料:眼前的灯;给我指路的灯;艾尔克的孤灯;为恋人点燃的灯;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

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苏轼在写给宋代书法家石苍舒的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要理解这句诗非运用逻辑思维不可。“识字”与“忧患”有何关系呢?因为识字就会明理,明理就会说理,说李白就会惹事,惹事就会招致忧患。通过条件推理我们就能明白而深刻地理解苏东坡将“识字”与“忧患”两者写成因果的道理了。

无论在阅读的教学中还是阅读的考试中,学生会遇到不少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课文之处,我们需要切实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第五篇: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和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逐步学会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小学低年级正是学生智力开发的高峰期,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低年级简单的解决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做到,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又可以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几步计算应用题打好基础。

一、教会审题,理解题意,促进思维发展。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同时题目中的叙述大多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做题时先认真,仔细地读题,读一遍不太清楚再读一遍、两遍,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弄清题中给出那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或者做错题,往往是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9页《解决问题》的例3时:13个同学玩抓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我先让学生自己小声读一篇,通过读的过程中还让学生找出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再全班一起读一篇,这一次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问题?我根据学生说的比划一下主题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二、分析数量关系,训练说理,促进思维发展。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将题目中数量关系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然后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与说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题目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我们都要认真说理,也要学生去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题中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我们要耐心地给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还以上面的例题为例,掌握题中讲的事情,弄清题中给出的条件,知道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开始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数学信息可知,玩抓迷藏的一共有13人,这里的6人是13人中的一部分,要求藏起来几人,就是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留给学生去说,学生说的语句不通,但意思说到点上,老师再帮他整理,然后和学生一起完整地表达。也可以画上以前学过的有大括号,问号的简单的图结合理解说理,让学生更能正确表达,从而知道求部分数是用减法来计算。又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2页例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题目中已知的条件,让学生划起谁和谁比,分析谁多谁少,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就是把小雪得的12朵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磊得的同样多的8朵,另一部分是那8朵以外的4朵,这里的4朵也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得的朵数。分析后让学生试说解决的方法,从而知道解决这类的题是用减法计算。

再如第三册关于乘、除法的题:

(1)15个同学玩游戏,分成3组,每组几个同学?

(2)有4组同学,每个同学分得5朵红花,一共要做多少朵红花? 做题时先让学生分析找出总数、份数和每份数,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份数×每份数=总数的关系式确定计算方法。这样教学生对题目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每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的片面理解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

三、掌握基本结构,方法正确,促进思维发展。

简单应用题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在教学中渗透基本的三量关系。读到前面的两个条件,联想问题是什么;题目给出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那么求的是一个什么条件。这样思路清晰就不会出现问非所答现象。

1、做题时,充分利用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

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上面求相差数的例子:

①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 ②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 先引导学生通过题目观察、比较出:两题中有两个条件是相同的,即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和②题里的两个条件是一样的;①题里的问题是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在②题里变成了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把两个人的名字前后调换了位置,谁多谁少没变,只是说法上变了,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就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因此,解答方法是一样。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小雪得12朵红花,小磊得8朵红花,题①是求小雪比小磊多多少朵红花,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部分,即“12-8 =4(朵)”。题②是求小磊比小雪少多少朵红花,也要从小雪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就是小磊比小雪少的朵数,即“12-8 =4(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2、还要通过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例如:花园里有18只蝴蝶,9只蜻蜓,?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

又如:,白兔有6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

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黑兔的只数。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我们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四、从实际生活出发,激起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我们要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轻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题目,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思维的发挥。

例如,复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我们的校园”时,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下课啦,同学们玩起各种游戏,出示同学们玩游戏的图和问题,让学生进入游戏中,然后学生自己选择解决喜欢玩的游戏出现的问题,这样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更喜欢解决问题。

其次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把教学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现,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单元里,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场景图呈现各种信息的,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买卖物品的生活体验来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五、注重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例如,一年级下册第26页的思考题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两个男生之间插进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多少个女生?”

又如“至少要用()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1个大正方形?” 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轻易,记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注重设计开放性题,促进思维发展。

课堂开放性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开放性试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新教材很注重开放性题目的编排。如例题既让学生填出过程,又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非常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练习题后出现一道思考题,培养学生奥数思维。我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这些内容。我在教学第二册第19—20页《解决问题》这节课时,电脑出示小精灵聪聪带领同学们去公园玩的场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什么问题。学生解决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敢和图上的小朋友比一比吗?看谁的问题提得好、提得多、解决得对。”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精神十足。一会就提出了四五个不同的问题,并得到了正确的解答。等到第二个场景时,学生很快又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加快了。意想不到的活跃场面令我兴奋。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地想象,尽情地说出自己的伟大发现,尽情地享受成功的快乐,将会再次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再次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热爱数学的激情也会不断攀升。

总之,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说理,掌握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对应的解答方法,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一定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下载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 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心得

    小学数学 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心得 摘要: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与任务越来越明确,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培......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逻辑思维对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这也对学校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培养学生......

    趣味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探究

    趣味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探究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趣味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和探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

    如何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

    如何在数学课堂常规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 闵希海 内容摘要:作为数学教师应彻底转变角色,更新观念,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方面多动脑筋。本文着重从五个环节,就如何在把握......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

    浅析平面设计教育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共5则)

    浅析平面设计教育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思维的方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定向思维等。在艺术设计的课堂里经常听见的关于思维的词语,就是“形象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摘要】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关乎学生身心发展. 新时期数学教学要求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将逻辑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数......

    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中学数学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