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整合的应用研究》

时间:2019-05-13 02:4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整合的应用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整合的应用研究》》。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整合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整合的应用研究》

阶段成果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田集镇中心学校

陈耀

王治山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美术教学中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面对各种纷繁多变的视觉信息的冲击,对于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美术教育,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学校的孩子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而美术学习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色彩搭配。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很多学校或是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或是专职美术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课堂教学经验不丰富。利用最近这几年上级给各个学校配备的农远设备,班班通设备,各学校自己解决的部分计算机设备、网路资源进行学习、交流。使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也能上好美术课。同时提高美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在美术课上使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整合

一、课题的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空间在无限扩大,技术在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法,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美术教学中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面对各种纷繁多变的视觉信息的冲击,对于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美术教育,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多年来,大多数农村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教师,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都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以我镇为例:我镇美术教师少,小学基本没有美术教师,美术课教学开展不起来,全镇14所小学,3所中学,美术专业教师8人,有些还是最近两年的特岗教师,存在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需要改进,从以上现状上看,值得我们去解决如何利用多媒体整合开展美术教学的问题。

二、课题提出

农村学校的孩子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而美术学习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色彩搭配。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很多学校或是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或是专职美术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课堂教学经验不丰富。而大范围内进行培训,在时间上、场地上都有困难。利用最近这几年上级给各个学校配备的农远设备,班班通设备,各学校自己解决的部分计算机设备、网路资源进行学习、交流。使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也能上好美术课。同时提高美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在美术课上使用信息技术。另外传统的美术教育缺乏直观典型性与变式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使美术学科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美术课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教学形式的多彩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种种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美术教学真正达到短时高效,丰富多彩。新课标的实施,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艺术享受,教师爱教,学生爱学。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通常感到非常的新鲜,课件、网络、教学软件等具有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可以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美术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象,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为学生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因此把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相整合是当今教育(新课程理念)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的意义

目前,计算机已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现有美术教师为主导,以信息技术教师为辅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电教设备,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上课等环节,进行学科整合,制成光盘发到每一个需要的学校,使之与学生手中教材同步,使每个学生享受较优质的课程资源,开齐、上好美术类课程,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目标。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形成全镇教育均衡有秩序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稳步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研究整合的依据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两者的课程要素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手段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叫做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美术学科赋予学生的是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善感的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

(二)、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网络犹如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源库,它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首先,它的资料是动态的,处于即时更新的状态,它能推出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它的资料丰富多彩,含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第三,它的资料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脑的网络化,为我们提供了随身资源库,将美术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互联网上,为提高美术教学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第四,信息技术的资源传送能力克服了距离的不便,只要一个学校有的资源,另一个学校 进几分钟就能用上,一些兼职教师或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能很快解决某节课或某项问题。

(三)、学生的需要

美术是视觉形象。许多“美术语言”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美术教学必须提供直接的视觉观察,使学生产生直接的审美体验。所以,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演示学生才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是听讲解所得不到的。网络世界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 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集合于一体,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五、研究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整合是追求美术教学的最优化,即优化美术课堂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美术信息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受到美的熏陶。与此同时,整合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美术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于美术教学中,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素材的分析、加工、利用能力;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于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四,利用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于美术教学中,促进师生感情的融合,实现了心灵的沟通。

六、研究内容

(一)、通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美术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1、教师素养专业化。根据美术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其他学校教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演示模式,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使得薄弱学校教师在上这节课时多了几种模式,为本校学生上好这节课增加了可能性。

2、教学过程探究化。薄弱学校的教师主动地获取由全镇教师或全国优秀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研究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教师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教师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教师的学习、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教师参与到教科研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

(二)、信息技术使教师、学生对美术信息的获取、加工、创新、利用能力得到提升。

1、美术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到自己在美术学科方面所需要的信

2、美术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美术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3、美术信息创新的能力。在对美术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树立创新意识。

4、美术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掌握的美术信息,分析、解决美术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七、研究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开阔了薄弱学校教师的视野,丰富了薄弱学校的美术资源,加强了对兼职或经验不丰富教师的指导,加大了教师学习的多种方式、自由度,形象化的演示,强化了教师对于美术的理解。在重视视觉优先的同时,加强培训教师的多种体验。因此,本课题以研究法为主,通过调查、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一)、研究法

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在日常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捕捉问题,研究策略,收集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二)、调查法

在研究实验过程中,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美术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形成资料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同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三)、案例分析法

在研究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各阶段教学活动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案例反思,从而在材料分析、经验交流中促进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策略的优化。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归纳与分析,强化阶段性实验总结,明确得失,再进一步指导研究和实践,从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自2010年3月—2013年9月,为期三年零六个月。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3—2010.5)

1、设计实施方案。分析课题的研究方向,并制定好课题实施方案。

2、培训实验教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改经验,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理念。

3、申报课题。做好课题的可行性论证及相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0.5—2012.8)

组织实施,交流研讨,逐步完善

1、健全课题研讨制度。积极开展培训和研讨活动,确保课题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2、加强对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写好心得体会、案例分析等,做好信息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3、进一步矫正、改进、完善实验方案,落实措施,深入开展。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2.9-2013.9)

1、结题分析与总结。整理、分析课题研究材料,并进行反思、讨论与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在讨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做好结题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服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时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因此,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成为教师在教学 中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取,大多是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计算计网络的开发应用、教师只靠画 笔,一张范画进行教学,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大量课例证 明,信息整合状态下的教师正以新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引导者、指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三)、由课程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信息化社会为美术课程的研发,内容的实施与更新敞开了大门,课程不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课程资源不再是教科书 了。而是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综合的、文本声像结合的动态性课程。美术课程的实施有其自身优势,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包括:课件制作、自制 录像、剪接录像、创设局域网站、设计网页、影视处理、实物投影演示等,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给美术教学带来了耳目一新之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美术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明显的提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四)、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只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更新学习方式,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大空间。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信息素养,而且提高了收集、选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苗苗教师在讲授《京剧脸谱》一课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课前,老师创建了局域网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查找,整理京剧脸谱的相关资料,了解京剧脸谱的表现特点。学生们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通过网上搜索、查找、检索到了大量的京剧脸谱知识,并得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总结出京剧脸谱的谱式,“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对京剧脸谱中色彩是人格化的有了一定了解。“红色”代表忠厚仗义、“黑色代表耿直刚毅、“白色”代表狡诈多谋等。学生通过网上搜 寻,查找对我国民族传统京剧表演艺术、造型特点等有了初步感受和了解,对京剧脸谱中的化妆艺术进行了充分体验。教师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创设了较好的环 境,其内容是丰富的,作业呈现方式是多样的,改变了过去学生作业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死板化的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典型课例。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呼唤着具有信息素养的美术教师。从目前教师队伍现状来看,具备信息素养的美术教师只占一定数量,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培训,使其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研究中,虽然我镇部分学校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效果比较突出,但是,还有少数学校由于教学硬件条件不足,所以,反映出课堂教学中有些滞后,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第二篇: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摘 要】对国内外两个著名的微课资源平台进行对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使用微课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从多个课例教学进行横向比较,剖析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 微课资源 设计开发 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48-04

随着网络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网络的发展,社会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移动学习、碎片式学习等应运而生。现有的传统大单元、大容量的课程资源已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移动化、微型化的学习资源改革势在必行。以美国“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理念在全球广受好评和追捧,国内的一线教师也越来越多地主动开展学习并积极进行实践尝试。目前的微课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如何去设计开发微课,如何去建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微课资源,如何应用于学科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微课的开发应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主要的问题?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本文对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教育资源需求分析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传统的精品录像课普遍存在时间长、容量大等特点,不便于精确定位于学习点,实际的观看使用率并不高。随着视频压缩技术与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移动终端日渐成为主要流行的终端设备,互联网逐步进入了“移动微时代”。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什么样的资源更能满足一线教师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更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实践?就当前而言,微课更适合现代学习者微型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化学习的需求和期望。微课短小精悍,围绕某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师可以将其灵活方便地运用于课堂,也可以用作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的资源。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已经越来越普及,微课已逐渐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因此,本课题组把研究的内容进一步确定为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二、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思路

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要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与方法如下:

(一)研究对象

1.国内外两个著名的微课资源平台,即中国微课网、美国可汗学院。

2.本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均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较大。

3.信息技术学科的一线教师。

(二)研究内容

1.对国内外两个典型微课资源平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差异,分析它们特点、设计思路及开发方法等,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为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设计以及后续开发打下基础。

2.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使用微课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学生使用微课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3.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使用不同的课堂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对比教学效果,与一线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交流,反思微课应用的方式方法。

4.总结经验,提出后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路与建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与“微课”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了解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寻找微课资源建设的方法与思路。

2.对比研究法。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比国内外两个典型微课资源平台。

3.网络调查法。使用问卷星的调查平台,将调查问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的学习现状”通过网络调查的方法,获取基本数据,分析高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微课学习基本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4.案例研究法。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资源通过不同的教学案例分析,反思微课应用的方式与方法。

(四)技术路线

1.微课平台的对比分析。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微课资源网站,其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该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涵盖了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多科目内容,通过网络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应用于“翻转课堂”。在美国,有些学校已采用学生回家不做功课,而是通过可汗学院教学视频进行自学,在校时则主要是做练习测试,再由老师或已经学会的同学去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充分发挥课堂人际交互的优势,以及课下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提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可汗学院有以下主要特点:(1)充分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性,以及视频资源可重复利用的低成本性,每段课程视频长度约10分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由易到难,采用进阶的方式互相衔接。(2)在教学视频中,看不到主讲人,只有一支笔和精简的画面,带领着观众一点点思考。(3)配套的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过程,练习时,用户还可以借助系统提示的帮助,在作答区完成作答,教学者参考相应的记录,很容易得知学习者的具体学习状态、哪些模块比较薄弱,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中国微课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小学微课资源网站,它是为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而创办的资源平台。“中国微课大赛”由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下,现平台有上万件微课作品,涉及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信息技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学科,授课时长均在10分钟以内。其内容主要来自各中小学常规课的教学内容,且部分为课堂实录小片段,视频配有相关课程说明、教师的讲解,方便学生找到对应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下面为以上两个平台资源的特点对比:

第一,微课开发的多样性。中国微课网上的微课资源制作途径较多样化,主要有:加工改造原有的课堂教学录像或视频,并重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数码相机、DV摄像机、手机、视频摄像头等设备,结合录屏和动画制作软件,如 Powerpoint2010(及以上版本)、Camtasia Studio、Flash等,对黑板、白纸、白板、课堂、游戏活动等形式展现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制作。而可汗学院的微课开发使用的是一种电子黑板系统进行录制,画面较简洁、统一,形式上相对单一。

第二,微课课程的体系化。可汗学院的微课是有组织、有规划、成体系建设的,每一段视频为一个学习活动序列,通过一步一步的演算和讲解,带领学习者逐步深入目标内容。而中国微课网上的微课资源,是从全国老师参加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里整理并筛选出来的,在这种草根式的生长环境下,对知识的整体规划不够严谨,出现了同一个知识点可能有多个微课,而另外一个知识点却一个微课都没有的状况,而且很多微课间是彼此隔离的,不能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以进行专题化的有效学习。

第三,微课应用的交互性。可汗学院在应用的交互上做得较好,每个学习者都建有相应的账号,并能够详细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足迹,使用发布成就勋章的做法,可视化用户学习进度、效果及学习者的成长过程;使用自定义目标功能,为学习者的自我激励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后续相关主题资源的推送和活动的推荐,让学习者有了个性化的努力方向。而中国微课网则主要是对于微课资源本身的评价,其“评论”功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对使用者而言,缺乏有效教与学的支持功能和教与学的激励机制。

三、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参考中国微课网平台上的微课,结合两个平台优势特点的分析结果,组织组员动手开发适合本校的信息技术微课资源。考虑到研究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选择了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作为本课题小组微课设计与开发的主要章节。

组内成员通过网络上图文并茂教程来学习微课的制作,后来找到了一些系列视频型的微课制作教程,每节五六分钟,利用平时碎片化的时间,边学边灵活运用到课堂微课的制作开发中,非常高效。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逐渐对微课从理论认识过渡到实践感悟,更肯定了这种短小精悍的学习资源非常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使用。

在微课制作的选择上,本组成员主要采用屏幕录制专家进行录屏制作,该软件小而易用,可以直接录制教师在电脑上的操作、讲课的声音,并生成视频,或可执行文件,此方法适合制作操作讲授型的微课。制作解题答疑型、综合性主题活动探究型的微课,可使用Powerpoint(2010及以上版本)或Camtasia Studio。PowerPoint新增了一个视频输出功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一个动感的PPT课件直接输出为视频文件。Camtasia Studio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和视频编辑软件,可以轻松记录在屏幕上的动作和所有显示的内容,并对录制后的视频文件进行从图像、声音、字幕到过场特效等多种剪辑,还可以在屏幕上画图,添加各种效果,标记出想要录制的重点内容。编辑完毕的视频,可以制作成多种格式,便于在各种环境下的播放与存储。

在微课内容的选择上,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开发重点,突出主题;或者根据教学所需,选取教学中的某个精彩环节展开教学。这些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总结拓展。微课设计时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为原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分层次逐步地推进、适当地进行归纳总结,尽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知识。

在微课种类的划分上,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同步微课,它是指基于学科教材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发,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并与日常教学进程基本同步的系列化微课集。二是专题微课,教师按某个学习主题、专题或单元而设计制作的系列化、连续性的微课集。一个专题的微课数量不做具体规定(一般为5-10个左右),各微课应围绕某个专题进行选题设计,并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某个专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

在微课设计的构思上,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微课。微课比较适用于介绍某个简单的核心概念,演示某个难于记忆的操作,而对于有些复杂的教学内容,它可能并不适合。当单个微课在短时间内确实难以阐明某个复杂概念与知识的时候,可以将复杂概念与知识进行分解,制作成有内在相互联系的多个微课,将它们系列化、主题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微课的应用与反思

一节微课的质量,既取决于其设计制作的水平,还要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二者的有效结合才是微课质量的综合反映。

(一)调查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微课学习的接受情况,课题组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课的学习现状》,在高一年级六个班中进行调查。本次调查的样本总数为227份,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近60%的学生对微课不了解,66%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微课,61%的学生没有尝试过在网上观看微课进行学习。而观看过微课的学生中,35%的微课获得途径是由老师提供的。46%的学生喜欢视频类的微课。45%的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微课。52%的学生认为微课对自学有一定的帮助。由此可见,对于本校的学生而言,微课还是一个较新型的学习资源,对这种学习资源的推广力度还需要加大,需要让其他学科的一线老师接触并参与到微课的开发与制作中,在教学中普及微课。学生对微课表现出了一定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提供优质的微课学习资源,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使之逐步形成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学习习惯。

(二)对比分析

课题小组将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的必修第五章,分班级,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不断评估检验,反复修改教学设计,与一线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学习、分享、交流、反思后,得到如下分析结论:

1.课堂上用微课代替老师的讲解,会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性。常规教学中,教师嵌入式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微视频,全班学生一起看,老师在一边等着,边听边看自己录的视频,多少感觉有些尴尬。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相互合作所形成的,有效课堂应该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在微课中,老师所录制好的讲解都是课前预设的,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现场生成的,预先录制的教学视频虽然很精彩,但都不可避免会与现场情况多少有一定的疏离感,缺少在面对面教学中所生成的那种交流互动,如语言的交流、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交流等。显然,在教与学的现场,老师和学生面对面时,直接给学生讲解效果会比让学生看课前录制的视频好很多,现场讲解的声音肯定会比录制的更生动,师生间现场有了交流才会有互动。所以用微课代替老师的讲解需在具体的情况下慎重酌情使用。

2.更细微化的微课,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支持工具。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强,学生基础能力差异较大,基本上是老师讲完,学生靠快速记忆再进行实际操作。基础好、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能跟上,基础弱、记不住的学生有些会举手提问,老师要重复讲解操作方法;不善于提问的学生,老师没关注到,往往就放弃了。而此时,如果能有一些老师事先录制好的、能解决课堂任务的一些微视频作支撑,学生就可以反复观看,自主解决问题,就能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微课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时长简短,时间一般都控制在5-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基本保持集中,能保证学习效果。课题小组设计制作的微课控制在五六分钟,但在课堂上使用时效果却不明显。一次巡堂时,笔者发现有学生在看手机,于是质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说:老师,我们把你刚上课时的操作录下来了,现在不记得的就边看边做。原来他们用手机分别录了整节课里最关键的几段操作,时长也就一两分钟,目标明确,内容单一,能高效解决任务问题。受此启发,课题小组成员将原来的微课更“细微化”。将重难点问题、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使用方便易用的“屏幕录像专家”,将操作的方法直接录制下来,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左右,使用对象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后一起发送给学生。利用这种更细微的微课,能轻松再现教师的操作细节,突破重难点,学生可以自主地、快速地掌握制作技能,实现分层次教学,同时教师能有更富余的时间关注学生的个体,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系列化微课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连贯,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微课使用初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就暂停了微课的使用。巡堂时,笔者见到一位学生在无所事事地发呆,印像中上节课他做任务却是很认真的。于是问他:“这节课你怎么没做任务呢?”答:“这节课没有微课,你讲的时候我没跟上。上节做过的也忘了,现在不知道怎么做,就算了。”微课不应是单独孤立存在,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即在统一的课程规划下,依据学科特点,将微课程建设为“有序系列微课”,以避免知识碎片化。只是几节课使用微课,没有形成系列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每种学习方式的适应都需要时间,初期效果当然不好。而且,信息技术的课堂内容是环环相扣的,一周两节课,学生不常用,经常会把操作的方法忘记,老师应该做出一系列的微课,事先整理出与这节内容相关的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复习,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激活记忆的细胞,使知识呈现连贯性。这需要老师在设计制作微课之初,有一个全局化、系列化设计的意识,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稠合性的知识点,微课与微课之间,要围绕知识点间的关系来设计相关微练习,进行微评价。

4.专题微课为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提供有力支撑。除了基于常规教学的同步微课自主学习外,专题微课在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最突出。综合性主题探究活动是多课时、单元性的综合问题探究学习,在分组活动时,常有小组跟不上进度,大部分是因为前面的基础课没认真学,需要应用实践时就无从下手。专题微课以主题学习单元为框架,将常规教学中用到的微视频、自主学习的同步微课,选择性按层次进行整理,增加单元活动相关的内容环节,导出生成播放演示视频,发放给学生,学生分组进行主题探究,各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边看边停,实现自主按需学习,互动交流,还可以保存至手机上,课后进行探讨。在完成综合性主题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利用系列化专题微课,学生能互助查漏补缺,进一步驱动着他们自主开展完成主题任务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学习。

5.设计制作,交流分享微课,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设计制作好的微课资源,与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交流分享,是非常方便与实用的。微课容量小,便于网络传播,不受区域限制,可在教师研修平台上上传自己录制的微课,浏览其他教师的微课,与本校、本市乃至全国的教师进行分享交流;微课时长短,方便教师使用碎片化时间观看学习,看完即评价,反馈及时。微课又是属于易于补充的半结构化的资源,教师间分享的微课,配备有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这样的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每一节微课,都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是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智慧的结晶,通于微课的分享,教师间能相互学习,开阔视野,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扩充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五、微课资源建设的总结与建议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焦建利提出:微课的应用领域有在线学习、混合学习、颠倒教室、教育资源、教师成长。而微课的设计,焦教授总结为:一个好的微课要考虑5个内容:ADDIE(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开发、Implement实施、Evaluate评价)。一节完整微课的开发,包含着多个环节,既要包括微课设计与开发,同时也应该包含微课的实际应用过程,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开发的微课才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

对微课开发应用的初步尝试,受到教学环境和课程进度的限制,课题小组集中在一个单元的课堂内容中进行。研究的成果可能有些片面,有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今后课题小组会持续改进。同时,建议微课资源的开发可以采用由下至上和由下至上两种模式相结合,即各学科教师自主研发用于课堂教学,同时也采用学校自愿申报、城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组织评审,确定相应的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有计划地拍摄制作一批与市教材相配套、成体系(专题)的微课资源,继而有组织地开展相关教学应用研究活动。

在应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题小组深切感受到,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一个网络化、智能化的学科教学平台,毕竟,微课的生命力是在网络上。信息技术课堂是与网络密切相连,但由于没有适用的平台为微课的使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微课的效益得不到最大的发挥。中国微课网的平台更多是侧重于教师间微课资源的展示、分享与交流,可汗学院侧重于建构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个学科教学使用的网络平台,学生课上课下能互通使用微课资源,平台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足迹、电子成长档案情况自动推送相关微课资源,开放式或封闭式呈现学习进展过程,同时具备异步讨论、上传、学习评价等功能,将会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以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微课不但可以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也是当前构成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背景下社会每个公民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有效资源。教师们应积极地参与到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中,实现资源的分享与积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反思与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可汗学院[EB/OL].[2016-01-10].http://baike.baidu.com/view/5913590.htm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3]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作者简介】陆志琼,女,南宁市第二十九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责编 江月阳)

第三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四、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四篇: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关键。本文阐述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结构、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及整个资源体系的教学应用实践,探讨在信息社会全新教育的形势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方案和应用规律。

关键字: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系统结构;功能设计

一、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

先进的资源体系必须遵循先进的指导思想。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体考虑以下几点:支持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与协作;体现网络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等特性;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点,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交互界面设计友好,建立超文本链接,管理及使用便捷,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体现技术先进性,可采用san/nas技术、全文检索技术、流媒体技术等。

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系统结构模型如左图。

二、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一)多媒体素材库

为了方便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制作而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库内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五大类。1.多媒体素材库在功能设计及技术实现上应具备的特点 2.素材入库方法(二)多媒体课件库

1.多媒体课件库的功能模块

(1)用户模块。这个模块包括用户注册、修改注册信息、上传图片、查询其他用户等内容。(2)课件上传模块。上传通过浏览器进行,在服务器端经过系统优化,使上传达到一定速度。(3)课件播放模块。为了让更多种类型的课件文件可以被播放,系统要集成常用的播放服务器,如real.server和media server等。

(4)系统统计模块。统计课件库系统的日、月、周等的平均访问量。(5)内部邮件模块。可以让系统的用户之间交流信息、收发信息。(6)管理模块。包括系统栏目、分类的设计、用户的管理与审核、课件的管理、信息的发布、登陆日志的管理等。

2.多媒体课件库的技术特点

(三)校园视频资源库(vod视频资源库)

(1)用户注册模块。用户从网上注册后,经审核通过后可开始使用本系统。

(2)节目列表模块。按一定规律(如学科)进行,节目列表,单击相应节目条目可查看详细信息。

(3)节目检索模块。可按照各种方式灵活组合进行检索。

(4)视频点播模块。用户点击相应节目的点播按钮即可启动此模块并进行播放。(5)私人收藏夹模块。用户可使用此功能形成自己的视频资源中心。(6)其他信息模块。包括在线用户、人气排行榜、公告、调查、推荐节目、最新节目、使用帮助等。

2.视频资源库管理端主要功能模块

(1)节目管理模块。包括新建节目、编辑节目、删除节目、刷新节目列表、节目查询、上传节目等。

(2)用户管理模块。包括新建用户、编辑用户、查看用户、删除用户、审核用户、用户查询等功能。管理员进行权限分配和分级管理。

(3)系统设置模块。包括最新公告发布、最新节目设置、系统调查发布、视频服务器管理等功能。

(四)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1.基本功能模块

每一门网络课程有多个功能模块,如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师生介绍、电子教案、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指导、案例库、习题库、作业布置与答疑、bbs论坛、参考文献及相关网站等。2.设计开发原则

(1)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分析,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并充分体现其生动性、灵活性。(2)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的教学策略设计。

(3)课程内容符合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4)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问题解决等。

(5)网络课程导航设计要简单明确,易于浏览。

(6)充分体现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性、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的特点。(五)讲授型网络课程

讲授型网络课程的开发是指以一门课的课程讲授为对象,借助特定的工具,将教师上课的视音频信号、教师上课用的演示文稿或软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讲解备注等多路信号合成一种高级流媒体,形成独立单元的网络课件,并分章节进行制作,最后形成一门完整的网络教学课程。相对于自主型网络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此类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再现教学情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学校 教育 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关键。本文阐述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结构、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及整个资源体系的教学 应用 实践,探讨在信息 社会 全新教育的形势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方案和应用 规律。

关键字 :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系统结构;功能设计

一、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

先进的资源体系必须遵循先进的指导思想。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系统模型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 理论 基础,以 现代 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重视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体考虑以下几点:支持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与协作;体现 网络 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等特性;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点,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交互界面设计友好,建立超文本链接,管理及使用便捷,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体现技术先进性,可采用san/nas技术、全文检索技术、流媒体技术等。

以此为基础,构建的系统结构模型如左图。

二、各子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一)多媒体素材库

为了方便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 电子 教案的制作而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库内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五大类。1.多媒体素材库在功能设计及技术实现上应具备的特点 2.素材入库 方法(二)多媒体课件库

1.多媒体课件库的功能模块(1)用户模块。这个模块包括用户注册、修改注册信息、上传图片、查询其他用户等 内容。(2)课件上传模块。上传通过浏览器进行,在服务器端经过系统优化,使上传达到一定速度。(3)课件播放模块。为了让更多种类型的课件文件可以被播放,系统要集成常用的播放服务器,如real.server和media server等。

(4)系统统计模块。统计课件库系统的日、月、周等的平均访问量。(5)内部邮件模块。可以让系统的用户之间交流信息、收发信息。(6)管理模块。包括系统栏目、分类的设计、用户的管理与审核、课件的管理、信息的发布、登陆日志的管理等。

2.多媒体课件库的技术特点

(三)校园视频资源库(vod视频资源库)

(1)用户注册模块。用户从网上注册后,经审核通过后可开始使用本系统。

(2)节目列表模块。按一定规律(如学科)进行,节目列表,单击相应节目条目可查看详细信息。

(3)节目检索模块。可按照各种方式灵活组合进行检索。

(4)视频点播模块。用户点击相应节目的点播按钮即可启动此模块并进行播放。(5)私人收藏夹模块。用户可使用此功能形成自己的视频资源中心。

(6)其他信息模块。包括在线用户、人气排行榜、公告、调查、推荐节目、最新节目、使用帮助等。

2.视频资源库管理端主要功能模块

(1)节目管理模块。包括新建节目、编辑节目、删除节目、刷新节目列表、节目查询、上传节目等。

(2)用户管理模块。包括新建用户、编辑用户、查看用户、删除用户、审核用户、用户查询等功能。管理员进行权限分配和分级管理。

(3)系统设置模块。包括最新公告发布、最新节目设置、系统调查发布、视频服务器管理等功能。

(四)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1.基本功能模块

每一门网络课程有多个功能模块,如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师生介绍、电子教案、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指导、案例库、习题库、作业布置与答疑、bbs论坛、参考 文献 及相关网站等。2.设计开发原则

(1)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分析,保证课程内容的 科学 性、先进性、系统性,并充分体现其生动性、灵活性。(2)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的教学策略设计。

(3)课程内容符合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4)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问题 解决等。

(5)网络课程导航设计要简单明确,易于浏览。

(6)充分体现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性、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的特点。(五)讲授型网络课程

讲授型网络课程的开发是指以一门课的课程讲授为对象,借助特定的工具,将教师上课的视音频信号、教师上课用的演示文稿或软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讲解备注等多路信号合成一种高级流媒体,形成独立单元的网络课件,并分章节进行制作,最后形成一门完整的网络教学课程。相对于自主型网络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此类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再现教学情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下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整合的应用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整合的应用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就是你作为一个出来的自己人,觉得中小学计算机课应该教什么,有什么好的想法?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信息和技术,信息技术的产......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扬州市“十二五”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课题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陈至立同志曾在1998 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研究(精选5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研究 作者:方微波罗小锋 单位:新余市经济开发区胜利小学邮编:338000内容提要:远教资源的应用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只有在应用中积......

    中小学常用教学软件的应用研究实验报告

    《中小学常用教学软件的应用研究》 课题实验阶段报告 内蒙古包头市电化教育馆 张晓春 《中小学常用教学软件的应用研究》是包头市电教馆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

    谈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谈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安新县同口镇王岳小学教师————张文香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学科整合、综合能力 内容摘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教学整合,能更好地达到......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

    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设计邮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邮票的有关知识,掌握邮票的设计方法,设计一张漂亮的邮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