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义务教育论文
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的是《教师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我通读了新《义务教育法》后,体会颇多,在这谈些自己的体会与感想。首先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较
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法律还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教育均衡的理念,通篇贯穿着以学生为本,促进教育公平的思想,体现了新时期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修订的法律体现了国家和时代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吸纳了近年来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新政策,对整个义务教育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从操作的层面明确地解决了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是指导今后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律。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学习,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做到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当然,法律的实效更多地取决于执行的过程。这种实效不仅
第二篇:暑期社会实践—农村义务教育新状况论文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实 践 名 称: 农村义务教育新状况 系 别: 文学与新闻系 专 业: 09对外汉语A班 学 号: 20091201121 姓 名: XXX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有了质的飞跃。为了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我国目前的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暑期我通过对家乡陕西省城固县几所不同层次小学的实地调查、对某些老师和家长的采访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初步认为我县在近3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改观,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走访;教育现状;进步飞速;城乡差异
目 录
一.绪论
(一)实践的缘起
(二)实践对象
(三)实践方式
(四)实践步骤
二.农村义务教育新状况实践调查报告 三.结论 四.致谢 五.附录
农村义务教育新状况
一.绪论
(一)实践的缘起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绝大多数,为了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因此农村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西部地区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状况,暑假期间我针对家乡陕西省城固县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新状况进行了实践研究。
(二)实践对象
我县3所不同层次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某些老师、学校周边村庄学生家长
(三)实践方式
学校实地调查、对某些老师和家长的采访以及问卷调查
(四)实践步骤
实地考察之前自己查阅3所学校的校史、学校各项资源等情况 对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实践并询问学校老师一些情况
对周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走访,了解他们对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的看法 请被走访的家长填写问卷,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 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二.农村义务教育新状况实践调查报告
(一)2011年7月22日,我来到了调查的第一站——位于县城东面的东郊小学。校内一名值班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该校并向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些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在参观途中我注意到虽然距离学生放假时间并不长,但校园的各处都布满了一层又一层的灰尘,经老师介绍才得知由于毗邻化工厂,所以从建校以来校园环境一直备受困扰,这也对全校师生的日常教学学习和健康带来了巨大隐患。从教学楼出来后我们来到了实验楼,由于受管理规定我们只能透过玻璃大致看看里面的设备:2个不算很大的计算机室内大概有80台液晶电脑,据随行老师介绍这些电脑都是09年新配置的,基本可以满足日常师生的教学、学习需要;计算机室的隔壁就是艺术教室,但老师却告诉我这个教室即使是在正常上课时期也很少-1
开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校方不重视,学校的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基本都是由其它课程的老师兼任(在我县艺术课程在小学阶段不纳入统考范围)但最重要的还是学校经费不足,各种上课必须的用具如钢琴、电子琴、吉他、画板、颜料等无法正常供给;最后我们看了看学生们平时上自然科学课的实验室,教室内虽摆着几张实验桌,桌上还零零散散的摆放着一些做实验用的材料。可同样如艺术教室平时开放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基本每班学生一学期在此上课的次数也就一两次。
(二)2011年7月25日,我来到了调查的第二站——位于县城与郊区的交接地带的一所希望小学。带领我们参观本校的是一位后勤处老师。由于此校是由政府和某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且校址较靠近非工业区,所以我明显感到与上所学校的不同,不仅教学大楼看起来更为漂亮同时校园内供师生活动的场所以及环境质量明显更好。我们首先参观了学校的教学大楼,据老师讲解学校目前共有学生200多名,基本每个年级也就35—45个人,所以2层的教学大楼已经足够同学们上课使用。整洁的教室、干净的地面是我对整幢大楼的印象。随后我们又参观了运动场,虽然偌大的操场并没有塑胶跑道,没有豪华的设施器材,可一些基本上的体育设施,如: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桌、羽毛球场等还是一应俱全的。由于此校校址较偏,所以我特意询问了随行老师一些关于此校师生的各方面情况,老师耐心的告诉我们近年来中央联合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西部一些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质量较低地区的各种经费支持,老师们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好,各种津贴也随之跟上其他的城市;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各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争为同学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同时本校老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不断与一些其他学校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而在同学们方面,我省自2007年秋季开始,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内教科书同时实现“一费制”的报名方式,这一措施就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本校学生多为郊区学生,学生家长基本无固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孩子的辍学率。另外,据这位老师介绍,由于此校的条件相对差于其他的农村小学,故按照我省“蛋奶工程”规定:
每位学生正常上课期间每日可免费享受一盒纯牛奶和一颗鸡蛋,这一措施是在其他条件稍好的小学中没有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每位农村孩子的日常营养需求。
(三)2011年8月1日我又来到了调查的第三站——位于县城中心的重点小学考院实验小学。刚走进校园大门我就明显感到了与前两所学校的不同,我感到自己真正的来到了一个设施齐备、规划合理,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两幢相对而立的教学大楼清楚明了的告诉我:这所小学的学生数量一定远高于其他同类学校。果然不出所料,值班老师告诉我目前此校是整个县城内所有小学中学生人数最多、师资力量最充沛、硬软件设施最先进齐全的学校。因为学校创校年代久远,办学经验丰富、管理队伍思想先进、教师工作态度严谨、每年小学毕业生在全县甚至全市学生中成绩突出者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很多即使不属于本学区的孩子也会前来就学。在教学大楼内每间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方便学生学习与老师教学;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学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班级,如:急速班(快班)、加强班、常速班、慢班这4种班级,家长和学生有权自主选择班级程度,学校不做任何强制分配。非常荣幸地受这位老师邀请我也有幸参观了老师们的办公室,一间办公室共有10张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老师告诉我:学校管理部门为了方便老师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一个年级的同一学科老师都在一个办公室内工作,桌上的电脑是学校配给每位老师的教学办公辅助设备,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从网上搜集一些好的教学视频学习模仿,提高工作质量。有利必有弊,虽拥有了优于其他学校的条件但老师要周周接受学校领导对备课、作业批改等情况的检查,月月进行教学质量评比,随时接受来自家长或学校领导的批评等;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着各种紧张的刺激,如:月考的压力、排名的压力、作业的压力、各种业余拓展班的压力等;课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有师生都承受着比其他学校师生更大的压力。
三.结论
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走访,我对我县的农村义务教育状况有了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认识。有了一个自我的结论:我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在近3年内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改观,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地方仍需引起所有人的注意,总体来说进步之处还是多于弊端的,具体如下:
(一)教育投资经费逐年增加,包括学校校舍、办公室、操场等在内的一些确保师生基本教学的硬件设施改善较大,学校内危房、破房等建筑物基本全部拆除,确保了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各校切实将素质教育放在了日常教学大纲之内,不断加强和改善德育教育,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注重教育效果,争取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农村孩子辍学率降至最低,特别是女孩。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断增长,家长也一改往日完全依赖学校、老师的心态,加大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
(四)农村老师素质大大提高,不合格教师不复存在。更多的年轻大学生投身农村教育,为农村义务阶段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开拓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领域;同时一些老教师也加强课后充电力度,积极正确的与他校教师沟通。
(五)社会各方都加大了对学校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使有限的经费真正用于学校建设、用于师生,使之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避免了以前个别学校个别领导以各种名义对教育经费的胡乱使用。
(六)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虽同在一个县城,但仅调查的这3所学校就存在着明显的设施差别,不难想象其他学校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此现象的改革力度,否则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前进脚步。
(七)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力度仍需加强。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小学建网比例和远程教育覆盖面,形成一个城乡立体统一的学校数字化教育体系,特别是在贫困的、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的学校。
(八)减轻所有学校所有师生的不必要的压力,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
义务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起始阶段,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着我国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的国家,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希望未来几年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能够越办越好,真正的培养出一批批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
四.致谢
本次暑假社会实践论文从开始选题、查找资料、实地调研到最后的分析各种数据、得出结论,得到了许多人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
感谢被调研的3所学校及其每一位为我悉心讲解各校情况的老师,你们不厌其烦的为我指点迷津,给我鼓励,细心指导我的实践,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在此,我要向你们深深地鞠上一躬。
感谢被采访的学生家长们,感谢你们抽出劳作时间回答我的种种问题、谈出自己对农村义务教育新状况的看法以及认真填写问卷调查。感谢你们的支持,谢谢你们帮助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疑惑。
此外,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们需要感谢,但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我的真情实意。最后,再次向所有人说声谢谢。
五.附录
调 查 问 卷
1.请问您对政府近年来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满意吗? A.满意 60% B.还可以 37% C.不满意 3% 2.您家里目前有几个上学的孩子?是否感觉承担他们的上学费用比较重吗? A.一个 20% B.两个 79% C.两个以上 1% A.不是 6% B.可以承受 71% C.是 23% 3.免除学杂费后您觉得家庭经济状况有什么很大的改观吗? A.有 18% B.一般 77% C.没有 5% 4.目前,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除过在校的正常费用之外,大概每月有多少? A.200元左右 45% B.200—300元左右 22% C.300元以上 8% D.无 25% 5.您对孩子读书的定位是什么?
A.识字、算账 37% B.有好的发展前途,远离贫穷 61% C.给国家做贡献 2% 6.如果孩子将来考大学会让其上免费师范生,但毕业之后须5年内服务于西部地区?
A.会 12% B.可以考虑 52% C.不会 36% 7.您认为目前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各方面情况与城区小学差距大吗? A.非常大 17% B.比较大 59% C.有点差距 22% D.没有差距 0% 8.您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吗?(可多选)
A.加强上级部门对学校各项费用的监管力度,明确收费项目 10% B.减少学校另立名目的收费项目(如集体购买教学辅导书等)37% C.加强对学生的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不要只是为了考试、升学 12% D.调高教师教育和教学水平17% E.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和教育意识 24%
第三篇: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论文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初稿
题
目
农村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研究报告
姓
名
任得朋
教育层次 专科
学
号
***25
省级电大_山东广播电视大学__
专
业
教育管理
市级电大
淄博广播电视大学___
指导教师
王希红
教 学 点 _市校直属____________
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任得朋 指导老师:王希红
摘要: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家的支持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部分农村学校,在一贯制实行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政府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中小学校布局在撤点并校后仍存在布点不足或不合理;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的学校应试色彩浓厚,教师队伍方面也存在专业素质欠佳的状况。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应科学合理地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升学率魔棒,优化农村教师队伍,设法培养并留住农村中小学的优秀教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中小学,并为农村义务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到县(区)级财政,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物价上涨因素,农村义务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布点不足或不合理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由政府买单。但目前学校只有每生70元的经费(目前按两免计算,每期下拨的)对于学校工作来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随着财政分灶吃饭,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就业和收入问题凸现。为此,县乡政府只得开源节流,减少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使得农村中小学教育不断地被“抽血。
一是调整后学生上学路途太远,学校没有交通车,孩子上学要住宿,想靠私营车主来回接送学生,费用太高,不少家庭经济条件差,拿不起这笔费用。因此,虽然布局调整的方向是对的,但给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造成学生入学困难。尤其是女童,上学时已有八九岁,到了高年级已进入青春期,徒步上学不安全,家长不放心。二是从2002年起,教师工资转由县财政直接发放后,理论上说基本消除了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问题,但经济贫困地区仍由乡财政上划来支撑,教师工资未按时发放的现象仍有发生。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更是无力参保。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乡镇拿不出钱来给教师发工资,甚至挪用教育经费,致使每年都要拖欠教师工资。
三是乡村教师因为工作地点远,工作环境相比城市教师又差,导致大量优秀教师流向城市,从而使本来教育条件就弱的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降低,而强迫大量农村孩子为了能到城里上学而花巨资去城里买房,加剧了家长的负担,造成很多不和谐现象。
2、学校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师生不堪重负
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特别是农村中学,正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究其原因,是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考核时,拿初中升学率,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中小学非毕业班级凭考试成绩进行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我所在地是一处农村小集镇,镇上的小学老师早上6:30就赶到学校(远道的学生5:30就得起床),一直忙活到下午6:00才会收起备课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往家里赶,一天工作达十多个小时。
3、师资专业素质欠佳
(1)教师数量不足,城乡分配不平衡,流失现象严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相当短缺。如2004年有调查组到沂源县某小学了解,发现全校9个班,只有7个老师。农村村小一个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于不少农村教学点还存在复式班,一个教师负责几个年级的教学,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教师的工作量之繁重可想而知。不少教师不愿留在农村中小学这个艰苦的地方教书,想方设法调离,使部分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师资更加短缺,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生源无保证,大大影响了整个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城市地区,教师数量在增加,学龄儿童数量在减少。教师竞聘上岗,而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在减少,学龄儿童数量又在增加,老师少,学生多,形成了突出的供需矛盾。
(2)教师来源多元化,学历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低下。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来源广泛。有在编教师,有从小学借用到初中的教师,还有向社会招聘的临时代课教师。目前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不一定是来自师范院校,可以是来自非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只要符合有关条件和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在农村中小学校任教。
二、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步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经济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2、教育经费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虽然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仍有部分支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落后的情况。
3、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
虽然现代社会教师越来越受到尊重,但据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觉得他们在社会上并不真正受人尊重。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不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又一主要原因。
4、教育内容不适用,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
以高考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内容,使“升学”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农村基础教育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和思想观念更新的主要目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以外,不能从思想、观念、技术和生活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至于高考落榜的农村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挑担不如妹子”,并为此受到人们耻笑,再加上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的改革,一些农村大学毕业生不但不能成为国家干部,连固定单位也找不到了。
三、新时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科学合理,建立经费投入新机制
(1)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企业家,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家乡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建立手拉手学校,将城市学校闲置的财产送给农村中小学使用。并派老师支援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
(2)调整学校布局,要坚持“合理”和“精简”。几十年来,我们形成了“村村办学校”的传统和观念。这对于历史上从未有过学校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这一办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必须坚持“合理”和“精简”的原则,以集中力量办学为方向,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实事求实地制定调整校点布局规划,逐步实现农村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
2、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实际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办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1)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适量增加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知识方面的容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技术课程内容,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今后工作生活必备的文化知识。
(2)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实行“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要根据农村实际,具有农村特色。学校的生产技术课和科技活动课,要与农业生产需要息息相关,使学校生产技术教育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回乡后在生产中能直接发挥作用。
3、破除升学率的魔棒,切实为师生松绑减负
(1)建立新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农村中学,要破除以升学率作为办学质量高低的魔棒。综观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对各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一项在教育督导中占有不可撼动的位置。这对于条件简陋、师资薄弱、观念陈旧的农村中小学,简直就是一个魔咒。没有好的生源、师资和育才环境,高素质人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既然无法和城区学校相比,就不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农村中小学校了。因此,制定一个切合农村中小学实际评价老师的标准迫在眉睫。
(2)针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的现状,切实减轻农村广大师生的教育和学习负担。素质教育喊了二十几年,可是有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始终没有跳出陈旧的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圈子,只要上级评价老师的标准不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就不可能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笔者认为,观念的改变是第一要务。针对什么学校制定什么方案,使之健康良性发展,并找到自己的办学路子和模式。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的沉重包袱放下了,真正的农村素质教育实现也就指日可待了。
4、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并留住农村优秀教师
(1)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城镇教师下乡支教。一是积极做好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鼓励和支持当地办学质量比较高的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义务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并组织开展短期执教等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并把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硬性条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2)完善教师配置、交流制度,合理利用教师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在教师调配过程中要尽量从教师缺额情况考虑,先满足教师缺额多的学校,要避免城市学校到农村中小学挖优秀骨干教师的做法,坚决杜绝机关事业单位到农村中小学借用教师的做法;二是规定城市学校都有接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跟班学习的义务,县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中小学去挂职学习、锻炼;三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定期交流轮换制度,这样可以把相对较好的学校校长和老师轮换到相对较差的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农村教师或校长产生惰性,以及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影响学校的发展。通过这些形式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建立教师的养老、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是一个与其它因素具有较高相关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供给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师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所以要将所有农村教师纳入社会统筹养老、失业保险范围,其费用由个人、用人单位和财政共同负担,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退休、落聘、下岗等状况下,都有生活保障;同时,建立教师医疗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教师看病、买房提供资助,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后顾之忧
总之,办法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第四篇: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的论文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的论文
内容摘要:教育是立国的重要保障。知识改变命运。随着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全社会对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表示出较大的不满意,尤其对目前教育出现的不公平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针对教育发展失衡问题,近来,我对辽宁盖州农村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法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关键词:城乡差异 教育经费
一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城乡教育发展失衡。除个别艰苦的等少数学校外,绝大多数的镇最近几年重点保证了教师工资(卡上工资);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内基本没有安排,甚至连向学生收取的杂费都没有用足(按“一费制”前收费标准,镇街初中杂费每生年收70元,小学每生年收50元,而镇街安排的公用经费中学每生年只有54元,小学每生年只有48元);校舍常年维护费、“危改”配套费有的在上级教育转移支付经费中作了安排,有的则拖欠建筑乙方或民工;向学生收取的计算机学习费,添置、维修信息技术设备支出剩余部分个别镇也将其挪作他用;教师十三个月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三费”、工会活动费、退休教师活动费等政策性规定福利费有的镇作了全部或部分安排,有的学校基本未作安排;部分学校将学校借读生费、学生住宿费、师生伙食团收入等也纳入了财政综合预算,用于平衡财政支出。(1)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政府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领域采取了广泛的政策措施。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处进和 保障了国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采取了小学生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免除了学杂费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等,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欠帐较大。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发展。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区本级,而区本级财力不足,难以足额拨付教育经费。(2)针对我国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的现状,以2005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成为国家构建义务教育体系的价值追求。如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的津贴部分不能得到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教育系统稳定。学校维修、改造资金难以保证,上划之前乡镇、村对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现在没有了,学校维修、改造给教育部门、学校带来了较大困难。
(三)农村义务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
中小学缺编严重,结构不合理,未考虑村小学生人数少、班次多、管理及后勤人员不能缺的实际。农村初中由于生源少而导致教师编制紧张,教师跨多学科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寄宿学生多,生活管理、安全保卫工作量大,而无专门的人员编制。(3)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因此产生的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额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以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四)农村义务教育存在体制性障碍,教育管理缺乏生机与活力
目前,“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尚在进一步理顺中,教育主管部门还缺乏对教育的全局统筹协调能力,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4)贫困教育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我们要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改革,就离不开教育机构的改善。教育机构的调整与改善,逐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结构要素内部实现协调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讲的“教育结构优化”。
二 应对措施
(一)开展四大援助行动
1.开展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行动。建立城区学校定期定点支教制度,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和中心小学教师轮流到村校任教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切实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开展区级部门对口支援农村学校行动。继续实施区级部门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大力为农村学校提供财力和智力支持,帮助农村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3.开展民间捐资助学行动。积极开发民间助学资源,大力倡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和扶贫济困。加强对“解困助学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解困助学金”的扶贫济困作用,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4.开展“两免一补”扶贫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市关于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的有关规定,对经当地扶贫办认定的贫困户或自然灾害、疾病等其它原因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已失学、面临失学或未能入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或少年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适当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到2010年对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基本实现“两免”,对贫困学生实行生活补助,做到应补尽补。(5)贫穷与教育收费的矛盾,就业竞争中的户籍歧视,这些问题若不尽可能加以解决,任其愈演愈烈,农村孩子辍学就会越来越多,而此造成的损失对于那些小孩来说,而且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难以弥补的。
(二)落实保障措施
1.加强学校层面的“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培训指导,对中小学预算编制和经费的使用、管理等进一步规范,确保新机制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做好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建立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2.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经费支持,加大对困难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的补助力度,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教育乱收费。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两免一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十分艰巨紧迫。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后各部门、各单位在落实中要进一步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努力把“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全面落实到位,让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阳光工程惠泽百姓,福泽万家。
3.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要结合实际,对西宁市“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落实情况组织专项督查。对责任不明、工作不认真、落实不到位等,要严肃批评,追究责任,限期整改;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劳凯声 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9 1 第七章 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P231)
(2)《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劳凯声 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9 1 第七章 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p229)
(3)《走进义务教育新时代》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三章义务教育新问题
(4)《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 7 1
(5)《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2000 年第四期,总第41期肖川
第五篇:论文新
目 录
1、内容摘要 …………………………………………(2)
2、关 键 词 …………………………………………………………(2)
3、激发读写兴趣,培养读写习惯 ………………………………(2)
4、结合课文,讲童话 ………………………………………(3)
5、走进童话大家,读童话 ………………………………………(3—4)
6、话童心,写童话 ………………………………………(4)
7、指导读写方法,培养读写习惯 ……………(5)
8、读时要多想,多思考 …………………………………(5)
9、读的篇章多,篇数多 …………………………………(5)
10、读时多写,多记 …………………………………(5—6)
11、回归现实生活,培养读写习惯 ……………(6—8)
12、心存真善美,培养读写习惯 ………………(8—9)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论文摘要
阅读是吸收、理解、感悟、体会;写作是运用、表达、思想、智慧;前者是表层的渗透,后者是深层的融合,两者是一对双胞胎,密不可分,有了对外界对事物深层的理解体会,才会有思想智慧的火花出现。阅读就是前提,有了充分的感悟体会和积累,才会有思如泉涌的文章出现。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坚持到底,才能养成学生读书和写作的习惯。
关键词:读书 写作习惯 培养
阅读是吸收、理解、感悟、体会;写作是运用、表达、思想、智慧;前者是表层的渗透,后者是深层的融合,两者是一对双胞胎,密不可分,有了对外界对事物深层的理解体会,才会有思想智慧的火花出现。阅读就是前提,有了充分的感悟体会和积累,才会有思如泉涌的文章出现。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说的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养成习惯”也是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反复历练”反复实践是养成习惯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呢?对以上问题我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激发读写兴趣,培养读写习惯。
许多孩子在幼儿园喜欢听故事、看小人书。可是,上学后,却逐渐对读书没多少兴趣。学生的现状呼唤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和能力。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让他们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写作的快乐。在我执教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好奇心、想象力丰富
等特点,因此我先从童话入手,培养他们阅读和写作兴趣。
1、结合课文,讲童话。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字词较少,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十分活泼,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与课文有关的童话故事。如在学完《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后,我给他们讲《一棵松树的种子》,他们听了这篇童话故事,懂得了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学完《美丽的小路》,我给他们讲《一块绿地》、《保护环境》、《彩色的小河》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通过故事中小燕子、小兔子的对话,使他们产生保护环境卫生意识增强。同时开展“看谁的故事讲得好”活动,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的语气讲故事。如学完《要下雨了》,学生讲《海上气象员》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了解到海鸥也能预测天气。学了《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学生讲了《尾巴的作用大》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了解到了各种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学生讲了《小蜻蜓和小蜘蛛》、《面包城》,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了勤劳才是最好的。学了《两只小狮子》,学生讲了《蝗虫与蜻蜓》、《小螳螂学艺》、《海鸥姑娘》,学生懂得了要向不同的人请教,本领才会高强。
结合课文,讲故事供大家欣赏,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语言文字美,学生在轻松的时间里讲故事、听故事,对童话故事有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读故事的欲望。
2、走进童话大家,读童话。
引领学生读经典童话。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在世界童话的摇篮里,许多名篇是那么脍炙人口,生动有趣,寓意深长,可谓人人知晓,有口皆碑。安徒生写过许多经典故事,成为全世界家喻户
晓的童话大师,格林兄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们写了许多关于语言学的研究著作。
从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入手,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白雪公丑小鸭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老师介绍安徒生、格林两位童话大师,从而引导学生读经典的童话。每个星期举办一次《我喜欢的童话》故事会。孩子们通过这项读书活动,读了《人鱼公主》、《三根羽毛》、《金鹅》等许多安徒生、格林童话。也通过这些童话故事教育了孩子,使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奠定他们人生的基础,他们也喜欢上读书了。
引领学生读现代童话。郑渊洁是中国文坛传奇人物。他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孩子们印象最为深刻。大部分孩子都看过VCD光盘,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针对孩子们这一特点,引导孩子走进郑渊洁童话,就从最酷的男一号“皮皮鲁”入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讲讲皮皮鲁、画画皮皮鲁,皮皮鲁今天怎么了?以皮皮鲁形象为线索,引领学生走进郑渊洁童话。孩子们还读了郑渊洁的《复活的恐龙》、《哭鼻子比赛》、《遥控老师》等。
通过读郑渊洁的童话,孩子们那颗纯真的童心更加澄澈透明了,他们的童年充满梦幻,读童话使他们快乐。
3、话童心,写童话。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充满梦幻的世界。喜欢畅想,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天真活泼,知识不多,但他们的想象发展迅速,想象内容丰富而美妙。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写童话,让他们“胡思乱想”。在他们的想象中,凶恶的老虎、会笑容可掬,天上的云,风中的雨,地上的草,水中的鱼,都是孩子们喜爱的伙伴。孩子们觉得写童话是一种有趣的游戏,这就顺应了孩子们爱想象的天性。
二、指导读写方法,培养读写习惯。
读是感悟之源,写是智慧之泉。而读写方法却是源泉之水,川流不息。读要溶
情溶景溶身去真切体悟,这是侧面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只要掌握读的方法就会有所收获,也能为写打好基础,写的方法和技巧来源于一个人在读的过程中的积累与感悟。
1、读时要多想,多思考。
读一遍文章不要囫囵吞枣,要带着感情,移情于景,深入体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想,要想象画面,把自己当成作者去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遇到重点句子要多思考,多推敲。要在一脉三叹的朗读中深化感情,升华感情。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真正是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谐共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有了读和悟的交融,学生也就初步掌握了写的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技巧与方法的引导,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的同时,掌握了语言规律和方法,从而学的写作技巧。
2、读的篇章多,篇数多。
通过课内阅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教给学生怎样给文章布局,怎样修饰,怎样用词炼句,怎样表达主题,怎样抒发感情,怎样流露自己智慧的火花,怎样使文章完美?通过这些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自己读的文章,从而使自己有所收获。
3、读时多写,多记。
每篇文章中都有值得你欣赏的句子,看到这些句子时,你肯定会有所感悟,把这些感悟随时写下来,把这些有名的句子随时记下来,这也是读写习惯养成的方法,通过长期积累,这些东西也可以成为以后人生的财富。
三、回归现实生活,培养读写习惯。
阅读和写作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而现实生活却每时每刻都是实战演习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受着各种事物环境的考验,因此读写它来源于现实,也应该在现实中得到升华。有些害怕写作文的学生常常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要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事事留心皆学问”,一种昆虫,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好样本,只要你平时多留心、多观察。有句话说的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首先必须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妙笔生辉;其次是观察生活,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对生活中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写作的源泉就会滔滔不绝。不是有这样一首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要汲取生活的源泉。
如《珍珠鸟》这篇文章,为什么作者能将人的性灵赋予无知的小鸟,把珍珠鸟描摹得娇憨可爱呢?正是由于作者细心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才会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才会用细腻生动、情趣横生的语言勾勒出珍珠鸟的形象,像“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整篇文章都洋溢着爱意的描写,使人读起来兴味益浓。所以真正的作家,大都是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只有爱得深,才会观察地细,进而写出趣味盎然的作品。
除了善于观察以外,还要善于积累生活的点滴。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就
是说,积累在写作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之所以能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就是因为他们材料储备丰富。为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创造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点滴,多作勤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的文章都记录摘录下来,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叶老认为:“厚积言有物”。厚积是指“厚积生活”、“厚积素材”、“厚积词汇”。常言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材料是写作的内容,词汇是写作的基本单位,只有当三者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否则,写作中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自觉积累素材是形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先决条件。所以老师要丰富活动,反复活动来培养良好的自我积累素材的习惯。(1)在劳动中积累素材。组成生活的主旋律是劳动,劳动的内容是学生写作的重要题材,如组织学生集体劳动、公益劳动、实践劳动、自我劳动,让学生体验自己的习作过程本身也是劳动,在劳动中找到题材,在劳动中丰富题材,在劳动中自觉积累题材。(2)在队活动中积累素材。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来教育学生,这是丰富学生写作题材的重要途径。诸如:参观、访问、调查、野炊、„„只要让学生抓住某一个片断镜头,便是写作题材,只要加以适当阐发,便是一篇文章。(3)在体育运动中积累素材。运动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好形式。如:游戏、足球、乒乓赛、田径长跑、踢毽子、跳绳等运动,这些项目学生能够参加,有的亲自组织、有的亲自体验、有的亲眼目睹运动的全过程,在运动中丰富了写作题材,在运动中让学生体验题材,在运动中创造题材,在运动中自我积累题材。这些都是我们教师为学生有意设计的题材,帮助他们学会积累素材、拓源寻根。其实,在我们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见题材,每时每刻有写作题材,关键在于教师去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题材、自我撷取题材、自我积累素材,其有效方法是培养成“写日记”、作“笔记”、“做摘记”的好习惯,只有积沙聚塔,题库丰盈,文思才能源源不断,永不干涸。
四、心存真善美,培养读写习惯。
每篇文章都有灵魂的存在,每位作者都在用真善美告诉着人们希望、美好的梦想。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真善美的存在,那么读书味同嚼蜡,写作只是一种宣泄,我们看到的只是黑暗、阴冷、邪恶,那样,一个人的心永远紧闭着,怎么可能有光明。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朝着人类文明,人类希望,未来美好生活发展的,心存真善美,才可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要坦白,不能隐瞒。但是在学生的作文当中,却很少能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假的,人是假的,事也是假的。相应地,感情自然不会真实。长此下去也便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动人心者,莫于情也”,有些文章内容写得很好,很有文采,但没有真实的感情流露贯穿其中,那是很难吸引读者的。“斯读者能生情,必先作者心有情”这就是说,只要你吐露了真情,文章也便有了真情,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才能使文章产生波澜起伏,读后让人荡气回肠,流连忘返,文章也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教材《最后一课》,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心理变化的描写表达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这篇文章能得到喜爱,正是有了对祖国深深眷恋之情,才会产生强烈的保家卫家之心,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斗志,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自己的祖国。所以说贯穿文章的这种情,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过此文的人。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通过父子情,告诉我们:只有真善美,才会有美的事物,人得心胸才会是纯洁的,那么写出的东西也会使看文章的人心灵纯净,看到美的存在。
读书是自己和作者心灵的深度对话,写作是自我心灵的完善过程,好书、好段落我们要反复读,一篇好的文章,它最后完美的呈现在大家面前也是要经过反复删
改和进一步加工的,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正说明,通过各种修改也是一个人自己内心完善的过成,也是作者追求真善美的一个过程。通过修改,作者不仅完善了自己的思想,还培养出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作者追求真善美过程也是一种培养读与写习惯的过程。
叶老说:“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与指导。”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坚持到底,才能养成学生读书和写作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丁有宽著:《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3)田本娜著:《论丁有宽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1996年09期。
(4)刘云生,《滋育心根》,山西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学论》,2006年3月。
(5)周益民,《让书香温暖童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学论》,2005年10 月。
(6)李敏才,《小学吴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78页“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