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也要全面贯彻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和相应的教学案例,就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新课改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要求。众所周知,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和吸收知识,这个过程是语文老师无法取代的过程。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老师要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概述
顾名思义,生本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生本教育理念蕴含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视为教学的基础,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人,做学习的主导者,而老师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种新型教学理念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各种弊端,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学习,让学生对真善美的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一般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处在一种机械被动的学习状态,吸收和内化的知识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如果语文老师代替学生去完成,阅读教学将会毫无意义。因此,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采取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生本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变成画面在我们的眼前动起来,能使学生有一中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例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使用多媒体画面展现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小女孩,没穿鞋走在街上,冻得瑟瑟发抖蜷缩在墙角,还有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她渴望的美丽幻境,可以很直观地让学生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对那个冷漠社会的愤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学效果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生本教育理念,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就要让学生大胆表现,把老师当做朋友,在这种团结、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通过师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顺利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透彻,甚至能把阅读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全面提升了?W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当阅读到父亲面临道德难题难以抉择时,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到底该怎么办?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时候整个课堂沸腾了,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高尚人格。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团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生本教育思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经历,所以,彼此之间的学习感受和心得更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多开展小组讨论,集体探讨,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意识,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我们的教学在热烈的讨论中有序进行。比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时,老师提出问题:课文中一共讲了几种民居?每种民居都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了理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从不同角度、多领域扩大阅读范围,要求学生能够静心阅读,深入领会阅读的思想内涵。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的同时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能对人类社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大量阅读的人,满腹经纶,谈吐不凡,看问题不仅深远而且还很透彻,考虑问题往往全面、周到,不管做大事还是干小事都能取得成功。另外,语文是其他各个领域的基础,阅读理解能力强的人在其他领域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强,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清晰。要想培养出条理清楚、思路清晰的学生,教师要从不同的领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创新观念。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在改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生活应变能力得到提高,这样也就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116-121.[2]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成功(教育),2013(20):32-33.作者简介:
杨梅,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贵定县昌明小学。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生本理念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本理念
铁西区宁官实验学校
鲁晓晶 2012年1月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本理念
生本教育的教学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其实施的顺序和以往有改变,为了发挥学生创造性,把后置性学习即教师教了再做作业,改为前置性的学习,教之前先学习,这样就把被动变成了主动,把模仿变成了创造。
以往学生习惯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习惯了在课堂上充当听众;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停的启发、引导,但结果往往只是有一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教师又怕学生说不到关键处,所以一味的讲。学生被教师如同“牵牛”一般,完全没有自主能动性,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实行生本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我对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做了一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前置作业的研究。
生本课堂往往是学生为主讲,教师则是有种“被晾在一边”的感 觉,但这并不是说整堂课教师真的没有用武之地,失去课堂上的位置,学生的前置作业(也可叫前置性小研究)正是体现教师课堂引导者的地位。
教师在布置前置作业前要分析学生的学情、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只有适合学生的前置作业才是有效的。其次,教师要了解每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也考验了教师如何将课程目标柔和到前置作业中的能力。接下来就是设计适合本班孩子,又突出教学目标的前置作业。
在设计之前,教师先要熟悉文本,再结合训练重点提炼每一课的前置研究。立足训练学生多方面地能力(理解、概括、评价、分析以及拓展阅读)。所以说,虽然生本课堂中,听不到教师侃侃而谈,但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更为精彩。这种精彩就源于教师的前置作业设计,源于教师对这个课堂教学起到了前置的导向作用。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牵牛上树”而是“驱牛向草”。
二、资料的收集
生本教育提倡“大阅读”,要极大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样孩 子们在课堂上才有话说,才说得精彩。学生查阅资料都是通过课外读物或是网络,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仅会查而且要查得适当,查阅“相关”资料。学生在开始可能查阅的不准确,好多与课文无关的资料也拿到课堂上来。这时,教师要用查阅得当的学生为典型,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资料才是有用的,从而学会资料的筛选。
在我的班级,由于孩子的家庭条件有限,会出现有的孩子手里没有资料的现象。那么这时我就会鼓励孩子们分享资料。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互助学习的乐趣,也是查阅资料的覆盖面扩大了。
三、学生的训练
1、个人训练
既然生本课堂以生为本,那么学生就要学会完整、流利、有条理 的语言表达。开始时,可选择班级内语文素养好的学生,让他们做榜样,其他学生就会效仿,慢慢的,如何说、说什么,学生就明确了。在训练时,教师要在心里为学生设置一个训练梯度,孩子们达到一级之后,教师要找能够说出不同点的孩子作为下一梯度的引领。依此类推,学生在互相模仿中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模式。
2、小组训练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生本的课堂尤为重要,所以确立学习小组后,首要任务就是组长的选择。然后教师要对组长进行定期培训,使组长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之后,可以在班级内采用小组评比的形式促进小组的合作与发展。此外,以好的小组作为效仿的对象,运用带动的力量。
生本课堂的呈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而学生的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先学后教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活动去学习。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转化为活动。这里指的活动,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覆盖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学定教之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以学定教有利于结合儿童的既有经验和调配其内部的资源。在最惬意的活动中,儿童变得心灵手巧,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上课变成最美好的时光了。
第三篇:生物课堂中生本教育初探和困惑
生物课堂中的生本教育
生本课堂进入我校已经一段时间了,结合自己的教学所思,写了一下这段时间里实施生本教学的感受:
1、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机会
生本课堂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去学习并从中得到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全员参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活动,一起讨论探究,可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局面。生本“的指导思想下,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尝试观察、讨论,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那将会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全员参与,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恰当的练习,有利于发现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要求”使学生感受生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生物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生物和理解生物,体会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生物这门课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生物的魅力。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股强烈的内动力,推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
再说说,在生本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1、刚开始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感觉合作学习的效率很低,学生发言的组织性比较差,依然存在差生当旁听,没有参与的现象,即使老师极力推动,但是仍有学生不敢发言;
2、作业如何安排,按照生本的设计,作业是做和例题相仿的题型,在当前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如何安排作业的内容和时间显得困难重重。
以上是我在生本课堂中的一些感悟和困惑,不足之处还希望老师们多批评指正,我坚信生本教育之路在我校会走的更长、更远。
理综组:李群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广东省高州市第二中学 ﹙525200﹚ 韦兴全
摘要
课改十年多,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作为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历了思想的大变革,也接触过很多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其中生本教育是我们认为很好的一种对人培养模式的变革,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教学
化学教学
生本教育
探索
实践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其宗旨。人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的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依靠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愿望和既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先期的相关知识、能力基础,激活其内在的动力,诱发他们自主地学。2009年10月我们到广州参加了生本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听了多节课堂教学观摩课。学生们表现出的自主、自信、多元、灵动、生机,让我们为生命涌动的课堂喝采,也深深感觉到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人的模式。为此,我们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了生本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生本课堂组织模式的“三步曲”
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在教学中,存在许多模糊的、不确定的灰色地带。影响学生学习的许多变量是无法预设的,也是教师控制不了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本应不具有某种固定的程序与模式。但是生本教育是对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而高中学生从读幼儿园起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实践之初学生不是很适应。经过探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了“三步曲”。1.先行学习。“先行学习”是指学生在前置性任务的帮助下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独立进行学习的过程。任务完成的时间可以在课前或课内,也可在上课伊始或在课的中间几个时段。前置的任务可以是简洁的纸质稿,也可以无文本,只是一句话。在转入下一学习内容前,教师以投影或口头的方式抛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先行学习不是对知识点面面俱到的识记,而是触及学习内容核心的提前切入和思考。此过程也可称为“独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此前设计前置性任务。2.小组组讨论。“小组组讨论”是指组内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一般来说,前置性任务完成后都有一个小组交流过程,意见一致的、容易的问题直接在小组内“消化”。这也是一个组内成员互帮的过程。此过程也可称为“对学”。教师则倾听和观察各组动态,捕捉典型信息。3.班级交流。“班级交流”是几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观点,征询其他组的意见,等待评价和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由此充分展开。讨论的内容一般为重点和疑难问题。此过程也称为“群学”。教师则是主持者、激励者,更是机警的鹰,蹲在一旁“伺机而发”,但一般是不“发”的。
在单元整体学习和各课时的教学中,上述过程常交叉或重复进行,如先行学习过程中,可有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一节课中也可有多次的班级交流。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平行跟进。课堂上,教师的介入一般在思维阻滞点或突变点上,在学生需要赞赏、支持以及引导时介入。介入尽可能遵循“不判断”、“不说教”的原则。
二、把核心性的学习交还给学生
在生本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借助知识点加习题式的“学案”先行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然后教师点拨,教师则缩减讲课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的激励性评价也及时跟进。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初现生机。但是,这样做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留给学生思辨的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常常仅停留在表面,不能解决课程和教材与学生学习不适应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持久。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点加习题式的“学案”难以让学生体验学科的魅力和乐趣,远不能解决教育教学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基本上找到了“怎么学”的途径后,我们进一步深究“学什么”。事实上,真正重要的不仅是学生有没有活动的问题,而是活动做什么的问题,我们不但要把学习还给学生,更要把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走向学习的核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那么,如何把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呢?经过我们的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如下三大策略。
策略之一:进行课程整合和教材重构,以便真正适应学生
鉴于教材编写逻辑顺序与人的“整体—局部—整体”的非线性认知进化过程相矛盾,需要对一些典型章节进行教材整合,我们先把握知识体系的线索和灵魂,然后大胆打破原来阶梯式、线性的编排,力图对教材中以形式化的方式展现的外部知识,重新赋予整体生命,使它与学生的生命活动对接。如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编排的知识逻辑顺序是:1.化学反应速率;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4.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编排的知识逻辑顺序是:1.弱电解质的电离;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3.盐类的水解;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这两章的核心,它贯穿这两章的始终。在第二章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后,我们将第三章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紧接着学习。由于对核心问题有所领悟,后续的局部知识学习也就有了整体意义。如此,进行课程整合和教材重构真正适应了学生,积极的、内在力量驱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策略之二:从实验入手,显学科魅力
据调查,大部分高中生喜欢化学课的原因是化学课有实验。科学往往始于惊异、闲暇、自由。亲历过程,有助于保留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和欲;此过程貌似浪费时间,但是,生命中有一颗惊奇的心,精神才会自然地生长,学习才会主动,不再需要太多外加推力及方法的教诲。如为了说明稀硝酸也有强氧化性,我们用实验创设了这样一个前置性学习情境:在一个试管中取适量的稀硝酸,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另取一试管把此液分成2份,取其一在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溶液褪色。然后学生讨论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通过用化学实验这一化学课上最常用的教学手段,真实直观,很快把学生带入了核心性的学习,学生积极主动,联想质疑,实验设计,操作验证,互助交流,达成共识。最终学生认为溶液褪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硝酸挥发、硝酸分解、稀硝酸的强氧化性等。学生首肯的设计方案是:往褪色的溶液里再加适量的稀硝酸,若原来溶液褪色是由于硝酸挥发或硝酸分解所致,则此时溶液应重新变红,若不变红,则说明原来溶液褪色是稀硝酸的强氧化性所致。学生实验验证的结果是后者。
策略之三:从问题开始,突出探究活动
前置性问题中可要求学生参与对原始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及测量办法的选择,这些都体现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相对于“动手”,“动脑”才是探究活动的关键。由原始问题驱使思维领先的探究活动,是收集证据的需要,是实证研究的重要手段,容易使学生进入核心性的学习。如在《氯气》这节课上,让学生探究的是氯气的化学性质。我们用多媒体播放了2005年3月29日发生在江苏淮安的液氯泄漏事故有关报道资料的影像,重点播放了泄漏的液氯使人畜中毒甚至死亡,使麦地枯黄、油菜变白,在场的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 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的镜头。然后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信息以及学生桌面放置的实验用品探究氯气应有的化学性质。我们以社会上发生的真实事故为背景,以多媒体展示惨烈的镜头为情境,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迫切想知道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的氯气究竟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同学们或独自寻思、或小组同伴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推出氯气能漂白,当他们把干燥的红纸条放入氯气中,发现红纸条不褪色时,他们又会联想到氯气能使油菜变白,可能是植物中有水分的缘故,把红纸条用水浸湿后放入氯气中,红纸条果然迅速褪色,最终他们得出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才具有漂白性的正确结论。根据情境中在场的工作人员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进行救援或疏散的镜头,他们推出氯气跟碱反应,此外,学生根据常识性的问题氯气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氯气也应能和大多数的金属及氢气反应。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最后班级交流共同总结,得出了氯气比较完整的化学性质。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还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也通过液氯泄漏给人们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本教育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变化最大的是学生。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释疑等一系列观察、思考、想象、思辨中逐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提高,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由于教学方式由“灌输”转向“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思维得以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欲望、表现欲望大幅提升,以前那些不够自信、不爱表现自己的同学也能主动举手发言了,不爱说话的也变得能够大声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
参考文献
① 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② 郭思乐,《生本教育: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人民教育,2012年3—4期。
﹙作者:韦兴全
职务:中学化学高级级教师
学校教研室主任
联系电话:*** E-mail:wxq080902@163.com﹚
第五篇: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本理念的运用
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本理念的运用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渐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以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地分析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学,希望能为众多一线教师提供有力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生本理念;教学情境;人机互动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中职院校这样一些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学生来说,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生本理念,进而为全面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质量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呢?由此可见,对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本理念运用的探讨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本理念的基本认识
提及生本理念,我们通常说它是真正基于学生为主体而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本质在于对学生的高度尊重。而中职院校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生本理念作为生本理念的下位概念,则是指一线语文教师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广泛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而设计的教学环节与活动。
二、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本理念的运用
1.合适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舒适、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构建和有效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中职院校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很强且好动,这一阶段的学生多通过色彩、声音等进行感性思维。在课堂中,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教学思考的重点,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当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将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在课堂中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通过丰富多彩、动态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比如,在学习《暖流》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如选用优美的歌曲、与文章相关的广阔的大草原等,进而通过批注的方式引出“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但是,在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致;第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三,教师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尤其是在什么样的时机进行情境的创设,进而保持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2.在合适的时机抛出问题
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始新的内容教学之后,没有设置学生预习、课堂提问和课后复习的环节,致使教学效果很差。教师应该完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课前朗读跟读的习惯,设计多重提问环节,结合新旧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值得赞赏,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并将问题提出来,是学生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采用直接作答或是引导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
问题。
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读完全文后,你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什么样的感受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全文,进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性的总结后,带领学生开始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和细致分析。通过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问题的提出要与课文的实际内容相符,并且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第二,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第三,教师对学生所做出的各种回答要给予必要的、准确的评价。
3.全面实现人机互动的一体化教学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院校学生对计算机的接触远多于前几代人,除了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实现人机互动,这也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人机互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问题环节的设置,通过“友情提示”或者“帮助”功能进行内容分解,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进行实践;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将符合的教学设计或练习加以利用,供学生进行学习和参考,加强合作学习,提升学习实效。
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生本教学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了。为此,众多一线的中职院校语文教师一定要尽快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水平出发,尽快找寻基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方法,从而为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浅谈语文教学方法[J].读与写杂志,2009.[2]李敏.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老区建设,2010.(作者单位 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