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堂生态教学方式的价值趋势研究
关于生成性教学中的课堂生态教学方式的价值趋势研
究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 要:生成性教学是过程性思维方式在教学论中的体现,强调偶发事件对教学进程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和个性化意义建构。只有在尊重学生自由参与权利、平等互重、宽容妥协、对话协作及采取多元化激励评价的课堂生态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成性教学。
关键词:课堂 生成性教学 课堂生态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学图景,是哲学范畴中以“过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以“实体”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论研究中的体现,它反对传统预成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按预先设计的无偏差运转形态以及对干扰的厌恶态度,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提倡教师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偶发的事件,及时合理调整教学的运行方向,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从哲学上看,世界是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是稳定和发展的辩证统一,统一的基础就在于过程即是有序的,同时又是无序的。以往那种将有序和无序绝对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已被证明并不合理,世界的不确定性决定有序必然包含无序,而无序蕴藏着产生新有序的可能,是创新、发展的契机,这种世界观为生成性教学的存在合理性提供了有效辩护。美国学者多尔(William E.Doll)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指出“课程是一种形成性的而不是预先界定的课程,干扰因素是丰富的转变性课程的本质”,要求人们要从过程形成的角度来理解教学,否认教学过程的绝对有序性,给予教学中无序的干扰因素即偶发事件以相当的正面意义。它把教育看成学生的真实发展过程,而生成是个性化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从而将教学关注的重点从结果转移到具体的过程上来。
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以强调教学各要素的平等对话、追求真实互动、重视偶发事件以及充分张扬师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践要求。讲求生成,就是讲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对世界的个性化理解,通过真实的多边互动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或干扰因素,将其转化为生成新意义的契机,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得到充分尊重。因此,生成性教学将学生从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中解放出来,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由于作为一种非线性教学组织形式,生成性教学赋予教学中的冲突和偶发事件以正面意义,于是这些冲突和偶发事件中蕴藏的创造因素得以发挥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正是因为已经由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巨大教育价值,生成性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重视。
二、生成性教学要求的课堂生态
生成性教学有两个基本环节:生成事件和生成应对。从国内研究现状的总体看,探讨与“生成”相关的“策略”的资料较为丰富和庞杂,但多呈现为“要点和事例”的形式。应该承认,这些策略研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任何教学策略都必须在一定的教学背景中实施,如果缺乏有效生成所依赖的课堂生态,则提供的策略无论多么具体,真实生成性教学的实现都是相当困难的。实践证明,课堂生态作为课堂教学各要素相互关系的集中体现,是决定学生的生成动机、生成行为和教师应对生成的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实施生成性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营造恰当的课堂生态。基于对大量成功教学案例的分析,生成性教学所要求的课堂生态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情景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丰富性是“生成”产生的先决条件,因此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是营建有利于生成的课堂生态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教师尽量根据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的任务和问题空间,并采用丰富的媒体手段组织、呈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但有利于活跃气氛、激发兴趣,为“生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利于使学生的学习植根于自己的真实经验,进而有利于生成事件的发生。
2.尊重学生自由参与的权利。自由参与是学生自觉、自为、自主地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由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受外在压制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参与学习目标的确立,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扩展、深入,参与反思,参与提问,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参与发言等等。没有自由参与的课堂生态,教师绝对主宰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3.师生以平等互重,宽容妥协的方式交往。生成性教学不可能在教师霸权下存在,教育民主才是其生存的土壤,而平等互重、宽容妥协正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平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体现到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互相尊重的关系上。教学活动中的各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存在,任何学生不因自身家庭背景、种族、相貌、性别、个性及学习成绩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任何形式的岐视都将遭到强烈的反对,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决策自主等权利都受要毫无条件地受到尊重。教师不再被视为知识的权威而任意对学生发号施令,他只是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而发挥作用,而且对于教学中不同意见,师生彼此之间必须以宽容妥协替代对抗冲突,才能保证偶发或相异观念向新意义的方向生成。
4.以对话协作取代知识的单向灌输。单向灌输是教育霸权的典型体现,只有对话协作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的主体性才会真正得到尊重。在对话协作式学习中,教师才能将工作重点从教案教材教法的研究转为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也只有在对话协作中才能创设活泼的课堂生态,才能不断产生思想的碰撞,促成“生成”,并且在应对生成事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出对知识乃至世界、人生的个性化的意义理解。
5.采用多元化激励式平价。生成性教学的课堂生态必须摒除单一的功利性评价方式,而要以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来尊重各个学生因自己的独特主体价值而产生的新观念,并且激励语言对待学生独特的、创新的意义建构。因为单一的评价无法容忍与自己标准相异的生成事件所具有的价值,而冷冰冰的批评也会将生成扼杀于契机状态,更不用说利用生成激发学生丰富、生动、活泼的学习了www.xiexiebang.com。
课堂生态是个复杂的范畴,以上所述并不能涵盖生成性教学所依赖课堂生态的所有特征,但是作为基本特征,它们是真正生成性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有必要指出,创设这样的课堂生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作为整体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我们不可以孤立地局限于课堂内考虑有关问题,而是要以在师生全部的生活交往中建立互信互重的和谐关系为基础,来营造有利于生成的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06,(8):48.[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250-251.[3]李祎.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宁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4.
第二篇: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2011-12-31 14:38:57| 分类: 原创作品
|字号 订阅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实验也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儿童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过于封闭,教师往往根据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按部就班地教学,面对课堂中始料不及的学生的想法、体验等,因为惟恐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的干脆听而不闻、避而不谈,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还有的甚至当堂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只有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数学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因此,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势在必行,于是我们就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成思想
尼莫认为:虽然课程不应该是“罐装式”和“木乃伊式”的,但也不应该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真是那样,课程也就不叫课程了。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长远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学生跑,一味地强调关注儿童当时的兴趣,而没有看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更为有效地学习,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那么,对生成课程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而没有把握住其实质。
2、辨证论
我们还要辨证地看待生成和预设,他们对培养学生各有利弊。借用意大利瑞吉欧的比喻:生成课程像一个外出旅行的指南针,预设课程则像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对待课程与教学,更重视儿童的发散思维,而预设课程对待课程与教学的态度相对来说比实际封闭些,重视儿童的集中思维。学生只有在一个探究过程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要求掌握的那点知识本身,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已有经验、性格态度、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等不一样,个人理解的差异性是必然的,我们在鼓励动态生成的同时,必然产生多种答案。这也是现在追求多元、倡导学生创新思维后带来的让很多教师觉得很棘手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边改进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使实验工作顺利达到既定目标。
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自主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是使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响和参与教育活动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性,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化。
5、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数学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2、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
3、探索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4、探索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访谈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探索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后的今天,许多教育专家、一线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有效课堂”的观点。作为教学一线教师的我们认为,造成教学低效运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即学生学习材料的解读、选择、使用不到位。为此,我们首先对“如何深入解读、合理使用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引发动态生成资源。”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1、系统解读,深入领会学习材料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学习材料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
(1)解读学习材料,首先要会系统解读教材。
通过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也就是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我们在设计三年级上册“排列与组合”一课时,考虑到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而三上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上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正是有了这些认识,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学目标就更清晰,师生活动设计也更合理了。
(2)解读学习材料,教师还要学会在细节上推敲。
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0的认识”在数数这一块内容是这样呈现的:
(1)1位老师和9位学生在广场上放10只鸽子;(2)10个点子的集合图;(3)数字10;(4)摆10朵花。
从教材的编排上不难看出编者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力求通过感悟使学生认识10,学会10的认读和数数,体验数是可以用来交流和表达的。教材先通过主题图使学生学会数数,数一数有10只鸽子,9个小朋友再加上一位老师一共有10个人,再通过点子图的教学使学生感悟到人和鸟都可以用10个点子来表示,继而使学生理解10个人、10只鸽子、10个点子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最后通过摆花让学生感悟10还可以用10朵花来表示,使学生经历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我们觉得,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然超越,有效生成、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走进生活,有效扩展学习材料
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引发,还需教师在教学中精心选择学习材料,扩展素材。
(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用“实”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用实教材,使学生的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教学时时充满探究性、挑战性。其流程为: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分析学生,了解学生认识规律及现有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找寻课程资源,分析教材的不合理因素——调整教材,整合资源。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比多少”一课中教材所呈现的情景图:三个金鱼缸分别装有红、黑、花三色金鱼,其中红金鱼48条,花金鱼18条,黑金鱼10条,两位同学的对话分别是: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编者意图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种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堂课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会显得非常的枯燥、乏味。因此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情景图直接进行教学,似乎不是最好。因此这堂课设计了很多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及游戏为教学情景。如:导入新课环节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也是学生很关心的事例——争“小奖卡”引入,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一方面淡化了数学说话课的枯燥性、抽象性,另一方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堂课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有趣。事实证明,教师如果能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促进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引发。
(2)适当改变教学素材,用“宽”教材
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面对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不感兴趣的素材,教师有必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入手,去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第八册P22—23,教材中的植树素材对城镇上的孩子们来说是太遥远了,不知有几个孩子能在植树节的那几天在老师的发动下去种过树,孩子们对这样的教学素材能感兴趣吗?教师就要善于把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利用、开发、拓展数学课程资源。因此,教学设计时,就采撷了老师的住房问题这一实例为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想不到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题,老师的住房问题:1989年老师的住房面积是16平方米,1996年的住房面积是1989年的4倍,2002年老师买了新房子,面积比1989年、1996年的面积综合还多22平方米,老师新房的面积是多少?
试一试,老师的房价问题:2002年老师买房,付出现金8万元,不够部分去银行贷款,贷款的总额比付出的2倍少3万元。老师的总价是多少?
练一练,老师的年龄:老师虽然买了房,可是负债累累,今年老师的儿子8岁,老师的年龄比我儿子的4倍还多1岁(随机出示线段图),等15年后老师债还清已经几岁了?
那天学生特别兴奋,课堂参与积极,在解决问题、学会新知的同时,他们还为老师的买房款惊叹,为老师还贷后的年龄而惋惜。清楚地记得那天下课后,学生跑来问我:“老师这是不是真的?”,当得到我的肯定后,她跑回教室大声说:“老师说是真的!
当然,在用“实”、用“宽”教材的同时,我们必须把握教材本质,关注学习材料的数学味、目的性、实效性、科学性,避免为追赶“时髦”而“随心所欲”用教材、为拓展资源而“滥用材料。”只有精心选择学习材料,才能有效引发动态生成资源,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模式
通过一年来的反复实践与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且有生成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为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
1、创设情境,诱发生成曾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精彩的导入往往象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象重锤,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象钥匙,悄悄开启着学生的心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的导入这一细节进行精心预设,以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下面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的一个情境。由于朱老师是借班上课,学生第一次和老师接触,带着揣摸,带着好奇,也带着一丝防备心理。学生们一双双眼睛看着老师,等着老师为他们带来一堂怎样的课?为了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朱老师开始很自然的与孩子们聊开了:
师:我们以前没有见过面,现在同学们一定看见我了,你们看我的这张脸是圆圆的脸,还是方方的脸呢?
生:方的。(有一部分学生在下面嚷嚷。)
师:我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张纸,纸上有一些图形(四个图形:三个圆,其中一个画有圆心,一个空白,一个简单画了眼、鼻子和嘴;还有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有一张脸画着,那就是我。(学生开怀大笑。)
师:老师非常喜欢圆圆的脸蛋,看一看,找一找,哪一个同学的脸蛋是圆圆脸蛋?(学生都开心地把班级中一些比较胖的同学找了出来。)
你看,就这样寥寥几句,轻松、幽默、风趣,而且与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挂钩。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心理很快走到了一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几句话也唤起了孩子们对平常见过的“圆”这一形象的回顾,唤起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圆的经验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接下去的整堂课,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认识了圆,掌握了有关圆的知识,学习显得那样轻松,老师显得那么可亲。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朱老师在课前对这一导入细节的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收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
2、自主探究,促进生成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已经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是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搜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做只有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创生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笔者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对新知展示环节的细节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那是一个我们校园的大花坛,(如下图)我想在其中铺上草皮,让孩子们计算草坪的面积,我真想不到,我的孩子们竟然那么聪明,能够想到那么多的好方法:
生1:老师,我把这个图形分割成两部分,上面是半圆减三角形,下面是梯形减半圆。
师:思路非常清晰,我听得很明白,你们都听懂了吗?
生2:我的方法要比他简单,我把上面的半圆折下来,把上面的绿化面积移到下面来,变成一个梯形减一个空白三角形。(我随即用课件把这个图形转化成了梯形)
师:你的方法可真巧妙,能让人耳目一新。
生3:老师,这两个三角形其实就是两个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
师:是呀,你可真会观察。
生4:老师,老师,我还有好方法。(他显得很激动)我把这两个草坪的三角形移到一块来,就变成了一个梯形。(我马上用课件帮他进行了演示)这下,下面的孩子都嚷开了:是呀,这样多简单„„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这个聪明的孩子鼓起了掌。
师激动地:(我也被我的学生们感染了)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想出了那么多的方法,而且一个比一个简单。那么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们需要哪几个条件?为什么?
生1:只要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就够了。
生2:还要三角形的高,没有高怎么算呀?
生1:不用三角形的高,因为那就是圆的半径,也是转化后的梯形的上底。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几乎全程参与,学生活跃的思维,充满理智的回答让我不禁感慨:我们的孩子真的太厉害了。在他们小小的脑袋中,这个图形在不停地旋转、变化、组合,这一学习素材发挥了尽可能大的功能,课堂充满了精彩。
3、构建模型,互动生成开放的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是以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为目标的,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凭借自己的实践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进行积极的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勃勃的生命力。
4、应用发展,开放延伸
不论课堂如何展开,如何推进,它总要有结束。这一环节,重要的是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思考、去联想、去猜测,至于结论如何、是否正确已然不是那么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至少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后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可以延伸到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中,其目的是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想想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如果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会损坏衣服的口袋。有的学生说,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如果做成方的,汽车不但开不快,还有翻转的可能。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设计一个球形的电视,使坐在任何一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项作业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探索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新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寻找适当的策略,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
1、借题发挥,顺水推舟
案例《同分母大小的比较》
教师出示:比较和的大小。由于教室的墙壁刚粉刷过,凑巧黑板上写处分母7的位置上残留了少许白色的涂料,使7乍一看成了数字8。教师正准备将涂料擦干净,一个学生激动的喊:“老师,我能比出和的大小。”其他几个学生也附和道:“让我们试试吧!”面对这突变的课堂情景,教师索性将改成了。
生1:我用两张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了和,再比较出纸条的长短,可以得出< ;
生2:我画了线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
生3:我用一个数分别去乘这两个分数,乘积大的分数大。
师:你能用例子说明吗?
生3:56?=21,56?=48,21<48,所以< ;(这正是以后中学要学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予以肯定。)
生4:将和转化为分母是56的分数,便于比较大小,<。
师:(很意外)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4:因为他们的分数单位都是,21个单位肯定小于48个单位。„„
对于本案例中出现的情况,由于客观因素,提早打乱了教师的预设,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我能比出和的大小,”教师并没有刻意回避,硬把学生拉到原定教学内容上来,而是抛开了原先预设的方案,采用了顺水推舟的艺术,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了“东风”,教师就应该迎“风”而上。原本是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却直接进入到了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而转化为一首“美妙的课堂插曲”,精彩有时就是这样在意外中生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成意识和高超的调控艺术。
2、捕捉新意,挖掘资源
案例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426]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小手,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但教师还是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算法是这样的:
1999+1
-
426
1573+1=157
4不拘一格的算式显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教师调整了原先计划,请她介绍想法。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她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可行性和独创性。她的想法又刺激了其它同学的思考。又有一些同学提出了新的想法:
2000—426=1574
2000
1999
—
426
—
51574
1574
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
虽然教师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发散的思维的过程和成果,有效的生成。因为课堂中,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常常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尽管思维创新的火花是那么微小,但是教师必须珍惜,不容忽视,要及时地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潜能。
3、学会整合,巧用资源
案例
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其中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平年的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叫做闰月„„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基本知识,精彩讨论和交流后,突然一名学生质问:“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
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和体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资源,从而大致推测、整体估计非预期性因素可能产生的契机。在认真备课、细致观察、换位体验中,建立捕捉新教学资源的超连接,形成更深层次的资源。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老师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搪塞过去,但是幸亏早有准备,已经借来了有关“太阳、地球、月亮”运行情况的课件,便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四百年有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面对这样的随机事件,只要教师准备充分,随机应变,也可以成为用好教学“活资源”的良好转机。
4、海阔天空
奇思妙想
[案例]
线段、射线和直线
[自述]师: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承是射线。
生1:老师,我认为知识是直线。
大家都疑惑不解。知识是直线?!
生1: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哦,有道理。
生2:不,知识是射线,我们学习知识总有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无限延伸,所以我认为知识是射线。
生3:我认为知识是线段,一个人的学习,总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生4:对,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线段,如果人的生命是射线,那就好了。
学生欢笑。
师:或许,对于某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好比是线段,但是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限的,永无止境。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在有限的生命里,从无限的知识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生5:我觉得,知识不是线段,也不是射线和直线,它应该是曲线。因为学习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
原来,有时海阔天空的一些想法也可以生长出教学资源。这里学生的奇思妙想,别具一格的举例,似乎与数学不沾边,偏离了数学的学科领域。但是我们细细品位后,会发现,原来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生动形象,与生活融会贯通得如此诗情画意,他们用数学的“行外话”描绘着数学的题内话,跳出数学说数学。
(四)、探索生成性课堂的评价方法
“生成性”课堂的评价,是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化的、民主的、自由的、全新的学生评价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表格,为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第三篇: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方式价值趋势探究
基于语文教学中的隐性教学方式价值趋势探究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所谓隐性教学,通常是与显性教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潜在的,无法通过考卷的分数、量的测试来衡量。一般来说,现阶段的语文课程安排决定于《语文课程标准》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都能够通过考试、考核以及其它测试方式进行衡量,都是可以通过教师按照 《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学生在课堂与课余的学习能达到目的的,即显性教学就可以完成这一任务。而许多潜在的知识和书本没有但又必须使学生在今后具备的,如:思想方面的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等等,就要靠隐性教学来达到目的。所以,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无法立竿见影,但隐性教学对受教育者未来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思想品格的锤炼和熏陶、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 发挥语文学科中的隐性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一直是教改的前沿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们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对语文中的隐性教学要求越来越高。
首先,思想内容教育方面需要隐性教学。
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担负着一定的思想教育义务。一篇文章、一段章节、一个知识点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或一种精神、或一种品格、或一种美好的人类情感。它们又都非常丰富,不是一堂课、一席话、~张试卷所能解决得了的。尤其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也在不停地影响着校园,而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又或多或少地受着外界不定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书本上规定的一点思想要求,那恐怕远远还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能更好地吸收精神的食粮,把握人生的方向,使他们对未来人生旅途的把握,在隐性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最后使之终身受益,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其次,文化知识的传授需要隐性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文化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各个学科不断地渗透,如果单纯地把一篇文章孤立起来理解,或者把一个知识点放在没有背景的前提下来机械记忆,那样,固然能达到某种目的,获得一定的知识量。但加强某项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臵身于该项知识之中,使之感受到,他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或这项知识的发明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以及与其它知识的交汇点,应如何获取这项知识等等,让学生成为主体,那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在今后获取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而这种方法又不是显性教学即通过考试、测试所能达到的。所以,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才能适应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要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第三,社会呼唤隐性教学。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不断临近,就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无论从国际形势、培养人才类型,还是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面考虑都需要发挥隐性教学。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一些只会死记硬背的机器人;我们需要的是能在国际竞争中充当中流砥柱的人才,而不是一些只会做做题目、纸上谈兵的 “秀才”。目前,全社会都在呼唤中小学生减负,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方面有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知识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我想,这恐怕也是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一个很好佐证吧再者,从当前的高考和各地的中考趋势来看,语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核,如果我们还不加强隐性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我们失掉的不仅仅是几场考试,而是对一代人才的培养。
二.隐性教学的几种形式和方法
隐性教学因为是一种潜在的教学方式,而且无法通过测试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适当的形式、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发挥隐性教学的特长。
I.旁征博引法。
语文学科是-tU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从字、词、句到它们涉及到的内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丰富。而教学大纲又要求我们只掌握其中的某几项知识点。一般来说按文体分类的单元,多数要求掌握该文体方面的知识,而且那是在章节结束后要进行考核测试的内容,设计相对比较单一。据此,语文教学中,任何一个章节,甚至某个知识点,在我们教学中都应视之为一个整体,把其中的语法知识、思想内容文史知识、自然知识融会贯通。如《诗经〃伐檀》这篇课文,它既有字句方面的要求,又有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诗写意”如果说就此罢了,恐怕会流于肤浅。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又是中国诗坛现实主义第一座高峰,它当时所产生的土壤,还有诗歌为何能产生美感,对今后整个中国文坛和人文的影响等等。这些知识,通过旁征博引把它揭示出来,让学生掌握除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外还能多角度地把握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激发其热爱民族文化,学会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把握诗的意蕴。又比如:在讲汉字“休”时,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汉字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专注六种造字方法,每个造字方法 又分别是 什么内容,“休”是属于其中会意的造字方法。而汉字的使用方法又有本意、引伸意、比喻意等,“休”的本意指歇息,也可引伸为停止,如“休会”,又可引伸为副词当禁止用,如 “休想”之类。又:汉字既可当一个语素,与别的语素组成词,如“休息”中的“休”就是一个语素,而“休想”的“休”就是一个副词,又可独立成词。这样,通过隐性教学旁征博引的方式达到触类旁通和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的效果。
2.启发联想法。
语文教学与一般的教学不同,有时它并不需要机械地记忆.或者完成课文要求的一些个目标。当然,这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但如果要致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开拓,那么就要发挥隐性教学的功效。像诗歌、散文的教学尤其如此。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诸如此类,就要让学生产生联想: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何会产生这样有魄力的想法,对当时和未来的中国人民又起什么样的作用。未来的大桥是个什么样子,拦湖大坝又是个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验当时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情怀和伟大信心。又如《背影》中父亲的 “背影”,单纯从文字看是没有多大障碍的。而对于父亲学生应有很深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联想生活中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尽管疼爱形式、表现方法不尽相同,但情感是一样的。然后,由此及彼使学生产生共鸣,从其灵魂深处诱发出美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总之,隐性教学就是要把无法测试的内容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出来,培养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使之终身受用。
3.无形渗透法。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地方,还在于它的感悟性,这种感悟,甚至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目前的应试教育又使当前的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那么,隐性教学的无形渗透法则可以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人所学知识之中去,从产生写作灵感到如何设臵文章结构,从用词造句到修饰润色,让他成为文章的 “主人”。
他就会把自我融合到作者的思路中去,二者相互渗透交融,这样,收获恐怕不是显性教学课堂的一般分析所能达到的: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一文,有这么多素材,即:这么多人、这么多事,每人可写一个故事,每事可写一篇报道,“我”如何组织材料,如果让学生走进去,那效果肯定就不一样:那么他们就要认真考虑运用下列因素:语言的组织能力、篇章结构的把握、文体知识的运用、情感的理解等等。学生在无作者和读者的环境里根据教师事先摘录好的素材自我构思、自我加工润色,然后再与原文对照比较优劣,这洋与在课堂上机械地听教师讲解、然后做练习相比,效果肯定会好得多www.188i.net。
总之,隐性教学是相对显性教学而言,有时二者互为一体,相互转化。为了适应当前和未来的教学形式,如何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应当是一个应引起我们重视的课题。
第四篇: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课堂状态。它强调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因此,“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提升的教学。生成性教学也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的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的静态预设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可以说,“生成性”是对“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学教学的提出,是对教学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现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两代人的对话》(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 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原文中说:“初中生小冰,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他8点前回家。小冰想现在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冰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冰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冰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冰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回来太早了又看不到录像。”代表小冰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他做完作业后把录像带回家看,”有的说:“玩完了可以打电话让家长去接他„„”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第五篇:生成性教学过程中的附加价值的利用
生成性教学过程中的附加价值的利用
摘 要:生成性教学的附加值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意外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发展价值。有人认为意外事件打断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利于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技能,影响教学效能。事实上,他们只看到了意外事件对教师原有思路的干扰,但没有看到这也是关注学生的鲜活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只要适时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意外,巧妙利用好课堂中的意外,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从而使教学的附加值得到开发,获得意外的收获。
关键字:生成 意外 收获
每一堂课,都需要每一位教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准备,但备课时的预设再详细周全也可能会面临上课时的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作为教师不能按课前准备的教案死教书,而是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化教案,巧妙、机智地变课堂中的意外为教学资源,有效巩固知识、深化知识、拓展知识,获得意外的收获。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所说: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一、合理利用意外,有效巩固知识。
受应试教育的限制,传统的科学教学观过多地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在传统的备课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开一节公开课甚至把每个环节的过渡语都要框死,背诵出来,使教学好像在演戏。但对蕴含生机的教学过程设计得太细,控制得过严,则会造成教学的僵化和呆板,按部就班,使学生被教师的框架困住,被动接受,盲目服从,遏制了学生创造力,影响到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生成性教学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当然,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是意外,也不会手足无措,当堂就能及时化解。
教学面对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在个体解读时总会遭遇生成,为了避免无法预设的生成的尴尬,教师必须对开放性的课程资源进行精心详细的准备,在经历一次次的教学中不断打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使预设更加完善。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需要时大胆地跳出教案,要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以达到课堂有效生成,课堂才能灵动起来,课堂才能因意外而更精彩。
二、冷静直面意外,有效深化知识。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实验的现象并非教科书中的那种理想状态,在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总是由教师预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然后在课堂中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执行教学计划,无视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变化因素,那是一种凝固而封闭的课堂。然而如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强拉学生回到定好的框架内,这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生成性教学的课堂上,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准确、敏捷地捕捉课堂中稍纵即逝的变化;重组从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包括实验出现的意外现象,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让它转化成为课堂学习资源。
因此,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包括不同声音、发生的争论,应注意认真倾听,努力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教师适时地鼓励性的点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对学生的一些突发奇想要表示认可,并给予鼓励,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不配合行为”不但不要去责怪,而要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借视觉引出嗅觉、味觉、听觉等特征,能为后续的探究指明了方向,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转变为动态生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巧妙应对意外,有效拓展知识。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验操作失误而导致失败而出现的意外是最常见的。这些意外会对我们的教学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应对。而平时我们的教师常常是重做这个实验或者干脆把这些意外忽略过去,无视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生怕破坏了自己预先设计好的课堂节奏。
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下,对于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干扰”,只要能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就会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
实际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只要教师树立生成意识,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完全可能将这个意外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总之,在生成性教学的课堂中,生成“意外”在所难免,瞬时即逝的课堂意外有时尤其宝贵。有时“意外”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固然让人惊喜,或“吹皱一池春水”却也让人高兴,接踵而来的将是学生对科学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历练思想,激活创新,才能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生成性教学的附加值得到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严育洪 《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广强 《课程资源开始和整合能力培养与训练》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孙宏安 《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毕田增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