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化校园网辅助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报告1
《数字化校园网辅助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陈 伟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由于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校园网热情高涨,随着 “校校通”等工程的推进,各学校都在努力建设和完善自己的校园网络,不少学校在校园网基础上开始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多媒体教室,许多任课教师均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时候任课老师的一般做法是:对于课件使用U盘或者光盘携带。但是这样做的问题是: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花一段时间去做相应的准备;其次,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短短的时间内吸收如此多的教学信息,而当学生想继续深入学习的时候,在课后是很难找到学习资料。
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一个能存储.处理.传递教育信息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当务之急,也是开展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软件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意义在于:(1)教育资源存储与共享;(2)教学信息处理与传递;(3)教学管理;(4)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
二.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我校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指导小组,总负责人为陈伟副校长,参加者有主持学校工作的李德强校长、教导处姜亚非主任、教科室柏纪荣主任、完小校长张一强、担任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董洪杰、一线数学教师刘树金、一线语文教师的仲崇任等等,由课题组中青年骨干教师落实课题研究各具体项目的研究、实验和总结工作,资深教师负责专业指导和理论提升,教导处和教科室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协调。
根据实验方案,两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为了保证本课题的质量,我校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在教学一线挑选了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能吃苦耐劳、年富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了以校长全面负责、各科室、一线教学业务骨干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并且课题组负责人陈伟曾多次参与我校的市级和县级规划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也多次参与本校各类课题的研究,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能力,部分成员因科研工作出色,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这些人员的确定,为我们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按照市电化教育装备站的要求,我们及时研究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实验人员补充修改,把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并制定出第一阶段研究计划,人手一份,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为了使课题研究条例、有序,我们还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陈伟负责全面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培训,申报课题,撰写研究报告;姜亚非、柏纪荣组织理论学习,指导实验人员定期组织课例、写个案指导、活动设计、笔记、论文及阶段性总结;董洪杰负责信息分类和资料收集、积累;赵波负责课题的课件制作和文字、数据录入工作;张一强、熊纪鹏、仲崇任、刘树金、张宗利五人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各种活动,执教研究课,并收集、撰写各种案例。2.收集、查阅资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
发动课题组成员围绕“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网辅助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收集和查找有关培养教师多媒体使用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文章,丰富我们的理论基础。除自学、做笔记以外,我们还组织老师进行学习交流,把自己所查 的文章内化后,向大家介绍本篇文章的内容,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并说一说这篇文章对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有哪些帮助。通过收集和交流,课题组成员一致认同对全体中青年教师开展以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培训活动的必要性,在学校对教师进行网页制作、课件制作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能力是对本课题具体实施的铺垫与建设作用。3.组织教师听评研究课,研究探讨实施社会领域教学的新方法。
理论学习过后,我们组织老师结合各班实际,任选教学内容、不限学科准备集体教学活动,组织观摩研究课,找出本课题在教学活动蕴含的价值,通过课例,研究探讨实施网络教育平台使用的方法。去年三月份以来,先后听了柏纪荣、张一强、陈芳利、郑雪燕四位老师执教的研究课,五月份,陈伟和熊纪鹏两位副校长又准备了课例,大家一起听评课。通过一次次的课例研讨,课题组成员认识到选择使用校园网辅助教学平台的重要性和教育教学价值,老师对选材和执教有了更大的自信。第三阶段课题组成员又依次准备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再次以课例为载体,对利用辅助教学平台的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参观、讲解、示范、模仿、活动情境体验、多媒体等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4.组织各种教师培训活动,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课题开展两年来,每周星期三下午课题组都定期开展活动,让每位教师在一点一点的活动中,掌握并了解教育技术;特别是每次学校举行的送教活动和教师赛课活动中,更是突显了多媒体教学和辅助教学平台的重要作用。5.收集整理、归纳各种资料。
为了使课题研究留下足迹,我们做好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工作。课题研究开始前,我们为每位课题组成员发了专门的课题活动记录本、听课记录
本和各种学习材料,要求每位成员及时做好记录,收、留各种资料,并由仲崇任主任及时做好资料的归纳、整理工作。在阶段总结时,比较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现有资料比较齐全,为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研究中教师的主要活动 课题:《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情导入:同学们,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当老师(和老师是同行);当解放军(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现在老师代表解放军某部在黑林小学招募抗洪新兵,想报名吗?现在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98年那个夏天,师范读第一节,学生配音。学生参与读省略号画面的部分。书写课题,读题,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大江保卫战,你会用哪些词?(惊心动魄气壮山河扣人心弦)师板书
其实大江保卫战是赞美谁的?,你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舍生忘死)
把这几个词连起来说一句或一段话,该如何说?(教给学生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过渡:这句话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真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这种精神,需要好好的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读的时候如果哪句话让你有话想说就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句子。(可结合学案中的我来质疑进行)
2、小组合作解决困惑,或交流感受
3、交流。
⑴、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同学们,割破了脚趾,他们一点也不在乎,那割破了腿在乎吗,割破了手呢……这就叫全然不顾 什么是念头?(想法在心里)再握紧拳头读一读。
⑵、大堤保住了……伤痕累累 奋然,能换个词吗?师指导读:看到战士们伤痕累累,你的心情怎么样呢?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出示狂风为我们呐喊……加油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指导读:你为什么读的越来越快了呢?
⑶、读这四个一,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些词语能呈现一个画面,作者写得好,再读这段话。
⑷“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我们学过的类似的句子还记得吗?(风声雨声读书声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们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朗读体验,教师抓住重要词语适时进行点拨)
4、指导看图,用书上的句子介绍图一图二。
过渡:这是几十万解放军保护大堤的场面,接着,他把目光落在了什么地方,谁愿意用朗读把黄晓文带到我们面前。(评价学生读的真棒或那些地方还存在改进的地方)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⑴、你看到了黄晓文,你会用什么词赞美黄晓文,理由是什么? 的黄晓文
⑵、抓住重要词语 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你发现了那些类似的词 如一阵、一根、一股、一咬牙,咬、拔、捆、爬 从这些词中,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师:谁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这种敬佩之情传送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先小声地练习练习。指名读,评价,读的怎么样,你能比他读的更好吗?
⑶、写的好不好,与前面一节进行对比一下
师:平时我们写作文,总担心自己不会写细节,联系第二自然段,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自然段是写人民子弟兵保护大堤的情景,第四节写黄晓文保护大堤,有什么不同,指名说,(整体和个人)如果说整体是面那么个人就是点,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
师:现在让你写一个吴山林场保卫战活动场面,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面你准备写什么,点呢?大体写写,让好的学生交流一下。
(在学习点面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指导得法)
(四)学习第五节
过渡:大堤保住了吗?他们伤痕累累,该休息一下了吧!接下来人民解放军又到哪里了,指读课文。作者把精力放在写保护大堤上,略写了保护群众,而课后要求背诵第五节,有什么值得背的?(师范读)
交流:作者用了很多排比句,你最欣赏那句?
出示:汹涌的激流中……电杆三个“飞”改成“驶”通顺吗?(奋不顾身迫不及待的心情)
用书上的话或自己的话介绍图四的内容。
背诵这一节你有什么好办法,交流背诵方法。(敢于范读,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后,抓住了重要词语和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交流背诵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写到这里,将自己的情感全部浓缩成一句话,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铭记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有问题吗?提示:大江怎么能记住?(以情感人,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达到育人的目的)
(五)总结课文,升华延伸
师小结:整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面前舍生忘死的精神,同时也学习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要善于模仿别人的写法。
(六)作业布置:
1、课堂完成学案过关窗口的第四题。
2、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完成吴山林场保卫战场面描写,题目自拟。(作业体现学案,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气壮山河
人民子弟兵 舍生忘死 一声令下
一个念头 群体(面)个人(点)一道人墙 一条长龙
教学评价:整节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理念。从小组的质疑问难,到合作交流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语权,教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矫正点拨,如对重要词语,念头飞向和一道人墙的了解,教师点拨到位,最后对点面结合的写法又进行了合理的迁移运用,让学生仿照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吴山林场保卫战,整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的建构式课堂理念。整节课富有语文味,整节课从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读到学生的不同学生的读如齐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分开读,赛读,引读,读富有层次性,注重了朗读评价;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如给奋然,飞向换个句子能行吗?铭记是什么意思,仿写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等;注重读与写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最终落在写上。
四.实验研究的主要发现或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效果
正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以传 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并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内容(如单机 CAI 制作)缺乏或过于简单,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时常常依靠课堂讲述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供电子材料供学生 课外预习与复习。
2.教学时数不够充裕。目前的教学时间在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仅能够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工作,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观摩分析优秀作品等教学活动。这就需要多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多看、多评、多想、多做。教学时数的限制使教师需要创造 条件让学习者在课外也可以像课堂上一样进行这类教学组织活动。
3.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少。课时的限制同时导致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减少,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在进行评价后 通常只能将评价等级反馈给学生,具体评价意见难以反馈。学生之间也缺少交流。因此需要 建立一个通道将教师的意见传递给学生,同时将学生的观点反馈给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供学生发表意见,交流经验。
4.网络学习的平台需要构建多维度的评价。学习的平台能够集文本、图像、动画于一体,充分利用 Web 超文本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全部发布到网上,具有传输速度快、画面质量高、内容丰富、便于交流和更新的优点,适合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自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为此,我们还需要专业的程序人员支持。
5.平台需要集成了大量的资源,精品课程,还需包括大量的精选的典型的课件范例,给大家提供了可以方便进行学习的资源,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熏陶,提高修养。
6.该学习的平台需要提供答疑讨论的功能,方便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通过在线讨论能够开拓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交流记录的分析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有利于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 学策略。在线讨论将需要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转移到课堂以外,节约了教学时间,有效地拓展了教师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7.该学习的平台需提供试题试卷库及在线测试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课 程作业模块可以方便学生提交作业,查看教师评语,加强了教学评价的反馈,密切了教师与 学生的联系。教师利用作业模块可以方便的管理学生作品,减少了大量的机械工作,降低了 教师的劳动强度。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参阅作业和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过程记录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进行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在本课题中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和各种现代化设备来优化课堂教学,以图文并茂、灵活多样、形象逼真动画效果,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学会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改变为以“学习”为中心,以“促进有效学习”为宗旨的教育。冲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效果。
而数字化辅助教学平台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创新能力。
(1)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并形成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弄清实现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所需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的基本要求;
(3)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总结出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方法;(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等。(6)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选手。
由此可见,这一课题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积极性,拓宽了课堂互动的活动范围,促进认识能力的提高。
历时近两年的课题研究,经全体人员的不断学习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我校第二课堂教学方法,方式的根本性改革,不仅提高了我校师生学习和运用的能力和水平,而且提高了我校的教学成绩。
六.对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指导借鉴作用 1.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学发法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辩证统一。
几年来,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对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及汇报课、观摩课、竞赛课等教材、教法,教学设计的反复研究、评议,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媒体去探究和操作,形成认识实现发展的方法,其特点应该是:
(1)充分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其它媒体传递导向性、素材性、操作性很强的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2)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过程基本是学生视听,思考,操作和尝试,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媒体展示的材料,去探究结论,边做边学,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创造性。
(3)教师以间接形式主导教学。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不以自己的讲述代替学生的思考。而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引导和评价等方式主导教学。
(4)注重各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特别是注意教法和学法的协调统一。
(5)注重创设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借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课题组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教法的研究,主要围绕课堂教学的“激励”、“导学”、“评价”方法进行。在课题的实验阶段,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在实际运用中,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与学,几年的探索,使我们体会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软件,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授课教师。(1)找准切入点,探讨各类课型的一般规律。
实验中,我们多次进行研究,通过上观摩课、研究课切磋在数学的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中,如何将计算机的“辅助”与教学各环节融为一体。这就需要找准切入点,使“机”的插入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在新授课中,我们以“切入”作为突破口,总结出“创设情境切入法”。这种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CAI课件的动画场面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促使学生去探究学习的问题。另外,“新知的产生与旧知的联结点上切入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切入法”等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教学
活动中,学生既看动画,又动手操作,人人参与动手、动脑、动口,不但获得了新知,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在复习课、练习课中,注意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差异性,突出有效性。计算机信息量大,效率高,在复习课、练习课中,更加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经过实践我们总结出“层次练习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对教学软件进行筛选(即删除、选择、重组),让练习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少而精),在具体练习中,采取层层深入(单一的→基本的→变式的)并让儿童由书面练习的“同步走”为“异步走”,照顾儿童的差异性,对儿童难于掌握的或习惯性错误的则加大练习量,采取强化措施。
(2)多种方法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因,只有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它具有“激发”、“鼓励”等含义,适时地运用“激励”的方法,不但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要,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我们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刺激外因和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进行调控驱动内因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浓厚的兴趣和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3)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情境激趣。
媒体再现事物的现象、自然景色或故事场面,用活灵活现的生动具体的形象,代替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吸引注意力。如“九的乘法口诀”一课,用连续加9帮小白兔过河的故事情景,代替枯燥的连加,学习效果倍增。
(4)运用媒体演示设疑。
造成悬念,激起探究的欲望。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媒体展示
学习用品的价格:书包每个28元,钢笔每支6.5元……“28”是学过的数,那么“6.5”是什么数呢?你想知道吗?把学生引入了课题的探究之中。
(5)运用渲染气氛,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求知欲。
如讲“年、月、日”一课时,多媒体展示太阳,地球,月球运转的情况,使学生感知年、月、日的来历,闰年,平年的来历。
凡此种种,课题组的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外部条件的刺激代替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支持他的认知活动时学习动机,积极性的求知欲才有可能发展为持久的动力。因此,即使在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运用激励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感想和存在问题的反思
1.由于多媒体教室中的电脑数量仅有一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高,影响了课堂教学中信息资源应用中师生的互动参与。
2.我们可以把一部分学习活动安排到课外进行,放到网络上进行。但对于家中没有计算机或不能上网的同学来讲,显然是不公平的。
3.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我们在综合利用实物展示台、投影仪(背投电视机)、电子白板、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比如在写字教学中,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的作用非常明显。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要加强。
4.课堂教学中信息资源的应用并不是越多越好。怎样让资源应用最优化,我们的研究显得单薄,需要专家引领指导。
八.今后的研究设想等
数字化校园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环境,应让不同的参与者获得不同的参与感受:
对学生和教师而言,将是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和知识资源,获得全新学习感受的理想环境。教师能够把来自网络和自身编写的课程为学生进行适当安排,而学生可以在一个多空间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学校而言,能够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使学校成为一个高效和灵活的组织,不断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对教育管理结构来讲,让众多的学校和管理机构连接成为“互联的教育体系”,学校、管理机构之间能够建立起反应迅速的桥梁。
为此,我们要注重理论研究,加强对“数字化校园”的本质的研究和认识,制订“数字化校园网的辅助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把学校各项工作的数字化纳入全校数字化建设的规划之中。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
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抓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根本。积极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使教师们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感受学习理论的必要性。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开展论文、课件、班级网页等比赛,围绕校省级主课题,定期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强化了广大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
2、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1)抓实计算机培训工作。首先组织有关骨干教师参加市、区的有关培训活动。我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骨干教师进行了上网技能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培训。经过培训和教学实践,造就了一支观念新、素质好、能力强的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教师队伍。学校100%的教师按规定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市县教育局规定的标准。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00%能制作多媒体课件
或网页。随着校园网的使用,90%以上的教师均能使用电脑或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为加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保证。
(2)定期开展观摩研讨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摩研讨活动和评课选优活动。如:青年教师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活动等。其中有的教师已成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 “领头羊”。
(3)建立奖励制度。为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县各级信息技术比赛,并建立了相应的奖励制度。学校不仅有信息技术学科获奖的奖励标准,而且与学校的学期综合评优、个人先进等挂钩。
第二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21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改变着教育的方法、方式以至内容,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适应现代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网络辅助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提出,每个8岁的儿童都能阅读,每个12岁的少年都必须能登录到互联网上,每个18岁的青年都受到计算机高等教育,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计算机的终身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网络辅助教学更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网络教学应有与其它内容的教学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一、网络辅助教学的任务
众所周知,人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家如此,小学生也如此。所以,网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上面所说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上网,不是为技术学习,而是为能力学习。
我校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这样的调查:学生中有40%的家庭购买了微机,70%以上的家庭实现了宽带上网,有90%的人在家里或学校里上过网,20%左右的人经常上网,当问及上网能做什么时,同学们说出了很多的内容,如看新闻、查资料、听音乐、玩游戏等等。网络已走进了学生的家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学生的学服务。
2001年,我校教师了风靡全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教师开始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网上学习。但在学习过程中,却发现网络教学并非易事。如为经常上网的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堂作业,在网上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为一篇''环保''文章搜集素材,结果只有30%的学生找到了一些有关资料和文章,其他同学却不知道找什么、如何去找。可见,网络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如何上网。
二、网络辅助教学的准备 在学生上网学习之前,有必要对学生做一些关于网络安全、互联网使用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不轻易下载网上内容,不随便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不浏览内容不健康网页等等。这个环节是保证进一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三、网络辅助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网络辅助教学应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有目的的进行''网上冲浪'',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它大体可分为下面几个教学环节:明确主题、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下面,我们以''搜集有关黄河的内容,准备一篇环保小论文''这一课题为例,说明网络教学的应用。
1.明确主题:
教师首先公布本课的学习任务:在互联网上寻找有关黄河的内容,为环保小论文准备素材。只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为自己的学习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
2.搭建框架、进入情境:
如果把主题看作宝塔的金顶,这一步的任务则是构建塔的框架。教师抓住''黄河''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具体问题与''黄河''有关,如:污染、断流、泥沙淤积等,把它们作为一个个节点,为主题搭建一
个有具体目标的框架。
3.独立探索:
有了具体的目标,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搜寻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把找到的素材保存下来。此时,可能有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适时、适当的给予辅导,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完成搜集任务。这个环节,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这样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找到获取信息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通过充分的自主学习,有的学生找到了更简捷的搜索信息的方法(如使用Google搜索);有的则从不同角度了解了''黄河''的有关知识;有的找到了多种保护环境的途径;有的还把自己找到的信息进行了科学的分类,通过剪切、粘贴,把有价值的资料通过“Word”或“Wps”文档记录下来,完成了自已文章所需要材
料的初步构建。
4.协作学习
现今社会,很注重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搜集完信息,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这个过程也是在网上进行的,如为学生建立一个“网上交流”区,学生在这个交流区内可自由地和任何对象实现对话,交流心得,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这一环节要完成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评价内容应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三个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知
识的理解,又使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网络教学还有一种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制作网络型的课件,教师依据这一课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型、合作型的学习,学生也可依据这一课件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采用网络式教学时可设计包括以下内容的教学软件,供师生共同学习:新视听,电子课本,智力加油站,求知起跑线(含字词宝典、配音空间站、词语桥等),了望台„„由于这种网络式的课件交互性好,知识容量大,同时也便于师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也成为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整合的典范,成为
广大教师进行网络教学的首选。
当然,要实现网络教学,仅仅依靠能上网的微机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相应软件的支持,如E-classroom、人机之间交互性能良好的软件环境等等,从技术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表明,''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转到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和网络教学密不可分。
第三篇:课题研究报告1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1 作者:省东中科研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八、课题研究成果
九、遗憾和思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方法设计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2.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2001.9——2002.7 侧重于文章学,识记、理解,课内课外的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王兴国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
(2)2002.9——2003.7 侧重于文学教育,分析、综合,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崔国平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4)2003.9——2004.7 侧重于文化学,品味、评价,课内课外的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崔国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5)2004.9——2005.7 总结文章、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再实践,再检测,再研讨,梳理形成结题报告。主要负责人:王兆平徐建新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
岩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研究内容
课题涉及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元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究:
第四篇:黑林镇中心小学校园网数字化平台培训计划
黑林镇中心小学校园网数字化平台培训计划
为了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我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为我校的教育现代化做准备。结合我校校情,我们拟定了本次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1.使广大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校园网数字化平台实用基本操作知识。2.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校园网数字化平台进行简单的教育教学信息处理。3.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校园网数字化平台为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服务。
二、培训对象 全员培训
三、培训的内容与要求
四、培训方式:
本次培训将采用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五、培训内容:
1、校务办公系统
2、网络电子备课系统
3、电子文档管理系统
4、成绩分析管理系统
5、教师业务管理系统
六、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15:30-17:50
七、培训要求:
1、按时参加,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请假制度,有事履行请假手续;
2、集中培训时,主讲教师要有教案,要求听课教师认真做好笔记,利用课余认真实践集体培训内容。
3、培训的教师要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熟练的运用校园网数字化平台为教育教学服务。
4、爱护设施,遵守机房一切规章制度制度。
黑林镇中心小学 2011.9.26
黑林镇中心小学校园网数字化平台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为依据,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搞好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现状分析
我校的教师笔记本配备数量达到了1:1,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用笔记本。每位教师都通过了教育技术水平能力测试,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简单的培训便可以掌握我校的校园网数字化平台的使用方法。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是指学校的所有教师。根据我校教师的特点,将教师分为五部分:
(一)班主任教师。
(二)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
(三)新调入学校的教师。
(四)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
四、培训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学习必须与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需要相结合,做到每位教师都能熟悉校园网数字化平台的内容,都能进行简单的操作,并能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真正把培训的内容掌握和落到实处。
五、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校园网数字化平台实用基本操作知识。2.教师能够运用校园网数字化平台进行简单的教育教学信息处理。3.教师能够运用校园网数字化平台为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服务。
(三)内容
1、校务办公系统
系统针对办公管理中的公文办理效率低、请示汇报等事务繁多、信息传输量大的特点,强调了信息共享和利用,提高网络协同办公的能力。本软件主要由学校基本信息、通知管理、公文流转管理、留言管理、日程管理、通讯录、请假管理、值班管理、用车管理、报销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综合信息查询等模块组成,可实现日常办公提醒、进行网络会议、论坛交流等功能,提升学校各部门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实现校园“无纸化,零电话”的高效率办公,帮助实现工作有序可控。
2、网络电子备课系统
为教师高效率高质量的备课和教案的管理与共享提供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实现教、学、案的一体化。
本系统提供了专业、课程、部门、教师、教案等多种管理方式;采用结构化的形式组织管理电子备课,把教案内容按学科划分,以知识点的方式表现出来,集中存放。
系统提供常用的备课模版、案例、工具库和多媒体素材资源,配有WORD在线编辑器, 可以在浏览器中方便的创建、编辑和打印电子教案;可以对电子备课进行检查、审核、评比、统计等管理,并通过灵活的权限设置保证资料的安全性。
3、电子文档管理系统
学校拥有大量的各类电子文档资料。这些文档资料由于存放散乱、分类不明、没有统一的管理,带来了检索不便、交流困难、易遗失、安全性差等问题。因此,学校迫切需要一个好的电子文档管理平台,提高学校各类文档管理的效率和安全。
《电子文档管理系统》软件采用.net技术开发,基于B/S结构的WEB应用系统,可实现学校的电子文档如电子教案、课件、规章制度、管理文件、影音资料、照片等的集中、有序存放和分权限管理,有效地解决学校在电子文档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4、成绩分析管理系统
《成绩分析管理系统》(B/S版)是一套能够满足广大中小学校成绩分析需求的管理软件,本软件主要由学生、职工、考试等基本信息设置和成绩的维护(录入)、查询、统计等模块组成,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适用保证成绩的统计分析质量。
系统支持批量导入学生成绩数据,减轻了成绩录入人员的工作量;以三维图表的形式呈现学生、教师、班级成绩的纵向和横向比较,直观、简洁、方便查看;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数据进行跟踪分析,教师、家长、学生都可以由此了解该生的成绩变化趋势,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还可以在线填写教师评语,生成和打印学生成绩单,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
5、教师业务管理系统
《教师业务管理系统》软件是为学校方便对教师业务的管理而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主要实现教师任课信息、个人信息、教师获奖、论文、进修培训、常规考核、工作总结、教学成果等综合信息的管理,提供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工作统计和测评,建立教师的工作档案,动态了解教师全方面的准确数据资料。为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综合评估及职称评定提供准确依据。
七、组织管理 校长室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教师培训。
八、制度规定
参加“教师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
黑林镇中心小学 2011.9.26
第五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1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1
(2011-09-22 10:33:30)
一、课题的概述
《解题思路要渗透在“10+35”的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于2011年4月开始启动,于5月申报成为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小课题,于12月上旬结题。几个月以来,本课题围绕课题进行了前期调查分析,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展开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着眼于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得到答案的同时,要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解题能力。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经典文献,通过校内师生交流、老师与老师的交流、案例的分析、亲身的实践、课堂的反思与措施,初步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讲课模式,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明显提高,课题思路明显清晰,题目解答逻辑性强,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一题多解,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解题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离不开解题策略,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题”是研究的对象,“解”是研究的目标,由题--解就是实现条件与结论的统一。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老师也摆脱不了讲台,很难耐着性子对学生彻底放手,当好课题的组织者。即使教师放手,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够明显,讲题中只讲答案,没有解题思路,表达不清解题方法,让学生只知然,不知所以然。我认为教育无论如何改革,最终交给学生的都是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课题的背景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对老师的依赖性强,不会主动学习和思考,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尚未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和习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老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结论、公式、概念,而忽视过程,没有激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校和家长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各科老师作业、练习不断加重,让学生只注重完成任务,急于完成作业,没有时间去感受解题过程中的乐趣;第三是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有限,家长的意识强,但做法跟不上,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缺乏学习的动力,来自家庭压力比较小,再加上家长不
正当的管教,使学生会出现逆反心理、出现厌学、逃学等状况,学习无心思,就是学也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家长更谈不上对学习的探究了。
为了能从实践中获取有利的理论依据,我不断地将本课题的初步想法应用于每一节备课中,实践于每一节课堂上。课后将这节课的优点、不足及时进行反思,将不足之处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获取补救的措施,在下一节课中继续实践、继续完善;并且听取各老师的公开课,及时进行交流、讨论、吸取优秀的部分,进行小结、汇总;在学生中对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得出事实数据。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通过大量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对解题思路的梳理:
新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交给学生数学知识,而是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才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①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疏导思路,任何一个概念,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任何一个规律都经历着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些认识过程返璞归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 去参与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概念、定理、法则,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抽象概念的思维和归纳的思维,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规律的被揭示过程都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思路的很好的途径。
②在典型题目的分析过程中提升解题思路。新大纲指出:“要加强对学生解题的正确指导,应引导学生从解题的过程中理清解题思路。”“解题”就是由已知到结论的一个推导过程。而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猜想等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导向型的思想方法。化归是解题思路的一种基本思路,学生一旦形成化归意识,就能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一般为特殊,优化解题方法;数形结合是充分利用图形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为具体,从而化难为易,弄清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容易理清。
③在问题的拓展,延伸中帮助学生理清课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例: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县发生了5.8级地震,地震救援队探测出某建筑物废墟下方点C处有生命迹象,已知废墟一侧地面上两探测点A、B相距3米,探测线占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度和60度,试确定生命所在点C的深度?(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1.73)。
设计说明:本题是对解直接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解直接三角形这一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本题是学生已经了解的题目,学生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已有了充分的认识。给学生2分钟时间,小组之间对自己的困惑问题进行交流。
2、让学生上讲台分析此题,要求学生以问题的形式串联解题思路。a、要求点C所在的深度,就要求什么?
(求CD的长)
b、如何求CD的长?(将题目转化到直角三角形CD下和直角三角形CDE中,进行计算。
3、学生阐述自己的做题方法,做题过程。
a、首先证明三角形EFC是等腰三角形,得出EC=EF=3;
b、然后在直角三角形DCF中,用 ,求出DC的长。
4、其系学生针对讲题方法提出关键性问题,疑惑性问题。
5、学生积极阐述其它做题方法,实现一题多解,开阔学生的思维。a、用相似三角形来解答;
b、用直接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进行解答;
c、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答此题。
6、将题目进行拓展、延伸。
回顾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的两大类型;
b、让学生自编类似题目,如:“仰视、俯视高楼上横幅,”一个人不同距离仰视一座高楼“等等。
除了在上课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外,还可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①提问式教学。“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能符合新教学模式的要求:“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重点,提高数学题的讲题效果。
在课堂上,对于一道题,首先让学生分析此题,解读题目,在引出解题过程,分析题目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由已知条件推出需要的结论;另一方面由要求的结论推出需要的条件。实现条件与结论的统一。
第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之间交流答案,问题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解题中的关键性问题;
b、逻辑性强的问题,可以串联起整个解题思路;
c、疑难问题;
d、拓展开放性问题,以延伸题目。
②讨论式教学。我一直以为对于解题中的解题思路理清环节上,教师来引导,讲解是最佳方法,效果也应是最好的。但是在曾经的一节课中让我有所改观。一节课的好坏在于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不是教师讲的多么精彩,讲得再好,学生不学,也等于是在唱独角戏。我在这节课中出了两道大题,我自以为讲的很透彻,条理很清,学生应该大部分都掌握了,但在午自习的作业中,学生作业迟迟交不上来,我很纳闷,一调查,才发现学生大部分作业不会做,就连学习好的也拿着疑问来问我。这一情况,让我开始反思,我忽略了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的只是“自乐其中”。“讲得精彩不如学生学的精彩”。而讨论让学生身在主动地位,讨论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更让学生的思维敏捷,让学生有了一个自我学习的主动状态。将讨论结果分组发言,大家相互补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所有学会不仅仅是手动,嘴动,大脑也在高速旋转起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题目有了更透彻的理解,题目的解题思路也在这种“混乱”的课堂秩序下慢慢理清,而这种思路是他们自己理出来的,理解会更为深刻。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四、存在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老师只占课堂的少部分时间,我把这种教学理念不断付诸于我的教学实践中,可是总觉得不能得心应手,一节课总是磕磕绊绊,不能尽其发挥。经过再三反思,我认为可能我还没有充分把握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理念。理论知识欠缺。将理论与实践很难融合在一起,不能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不仅仅是让学生自己讲几道题这么简单,这只是个别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多数学生仍在被动的接受,并且接受的只是答案,并不是方法,课堂气氛依然很保守,我的课堂走入了一个瓶颈,而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的策划和调控不够到位,具体点就是提高问题事宜程度把握不好。
五、下阶段的课题研究计划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也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和训练过程,在上一级学生基本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达到了师生课堂交流的一种融合,只需再解决一些细节的问题。可是上一
级学生毕业了,新的一级学生不适应此教学模式,师生重新搭建桥梁还需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需要时间培养。因此,我的课题研究探索在下一阶段进度会更
慢一些。
在新的一届学生中,我要重新培养他们对于提问式与讨论式教学模式的适
应,让他们
尽量达到自主学习,利用各种措施提高课堂学习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进来。
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我准备放在课堂提出的问题上,力求问题要准确、具体、难度适
宜,要能串联整个解题思路,要有质、有量。
要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课题方法,解题策略,提问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数学就是解决问题,教师有水平的提问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串联起解题思路,能让学生更加积
极的投入到思考、探索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题参与者:张辉
201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