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手理论考试——新课程理论知识试题1

时间:2019-05-13 02:3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能手理论考试——新课程理论知识试题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能手理论考试——新课程理论知识试题1》。

第一篇:教学能手理论考试——新课程理论知识试题1

新课程理论知识试题

一、填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全面推进()。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与()的过程同时成为()和()的过程。

4.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和()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和()。

5.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内容()和()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以及()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和()。

6.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的现状,倡导学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7.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与()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和()的功能。

8.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9.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密切联系学生()和()、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与()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

11.国家课程标准是()、()、()和()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等部分。

1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

1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14.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15.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1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哪些变化: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师遵循()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和()。“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改变了教师对()的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而不是()。

1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以及实施课程的()。

参考答案

1.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三个代表” 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

2.体系

结构

内容

3.注重知识传授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价值观

4.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5.“难、繁、偏、旧”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学生生活

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

学习兴趣

经验

基础知识

技能。

6.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7.甄别

选拔

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

改进教学实践

8.国家

地方

学校

9.直接经验

自身生活

社会生活

经验

生活

10.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11.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

考试命题

基础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12.促进者

研究者

建设者和开发者

开放教师

13.尊重、赞赏

帮助、引导

反思

合作

14.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15.主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

16.教学的方式

学习的方式 学生发展

关注点

备课的方式

教学能力

“用教材”

业成长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

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各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但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中小学充足而配置合理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面向中小学教学和学习的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需的物质基础。

(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

(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以及各学科领域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对各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

标。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8.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1)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2)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4)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

(5)新教材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9.本次教学改革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本次课程改革要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本次教学改革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习方式转变被看作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11.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环境。

1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13.在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教师有哪几方面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14.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

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5.当前课程改革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6.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

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

(6)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7.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18.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20.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积极正向而且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

(2)丰富的学习机会:有效运用教学时间与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

(3)妥善的课程安排: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设立

(4)明确的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

(5)扎实的学习内容: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

(6)智慧的教学对话: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

(7)充分的练习应用: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

(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9)学习策略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动自发

(10)协同合作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建构精熟与理解

(11)目标为本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情况

(12)教师的适度期望: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21.反思性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反思性教学就是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22.反思性教学的特征是什么?

(1)反思性教学积极关注教学的目的和结果。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提高教学质量,它首先关注教学的目标和结果是否达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2)反思性教学重视教师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反思性教学强调对教师对教学行为的积极思考与批判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要求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善于通过积极的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需要有三种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评价教学信息的能力。

(3)反思性教学需要积极的教学态度。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愿意从多个方面听取意见,有挑战自己的偏见和缺点的勇气)、责任心和全心全意的执着精神。

(4)反思性教学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判断基础之上。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显然信赖于教师的专业判断。

(5)反思性教学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专业学习和个人的教学能力与实践水平是相互增进的。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反思活动的价值会更大。

23.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是什么?

(1)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24.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第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第二,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5.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哪几方面?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26.本次课程改革在考试改革上突出表现在哪几方面?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

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27.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是,他们学得最好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6)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7)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8)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28.教师的教学采用哪些策略,将有助于增进教学的效果?

(1)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4)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5)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6)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7)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8)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9)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10)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11)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29.新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区别之一,旧课程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大多数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而新课程则强调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②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③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④教师应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于个性地学习。新旧课的区别之二,旧课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它对教学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教师只要按大纲要求,忠于教材,认真传授知识和技能,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课程它以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还教学活动本来面貌,科学客观地面对教学过程中那些不确定因素,教材也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灵活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形式。

第二篇:新课程理论试题1

新课程理论试题

单项选择题1.A2.A 3.B 4.A5.C 6.B7.B 8.D 9.C.10.D 11.D12.A13.A14.B15.C 16.B 17.B 18.B 19.A 20.B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A)。A、必修 3 3

B、必修 1 1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B)。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C 22..C 23.B 24.A 25.C 26.A 27.B 28.D 29.D 30.A 31.C32.B 33.D 34.D 35.A 36.A 37.D 38.B 39.B 40.A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2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27、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28、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d)。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需要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需要 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9、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焦点(d)。A、是行政部门组织、发动

B、是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C、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30、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a)。A、六项 B、五项 C、四项 D、三项

31、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c)。A、综合性、选择性、完整性 B、整体性、均衡性、完整性 C、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完整性、综合性

32、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b)。A、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

B、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C、自主、合作、探究等 D、做(操作)、考察、实验等

3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d)。

A、新课程所规定的课程观 B、新课程所体现的开放观 C、新课程所要求的民主观 D、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34、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这充分体现了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列内容中确切地表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是(d)。A、一切为了学生 B、为了学生的一切 C、为了一切学生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5、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a)。

A、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之中的 C、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有学习的权利又有学习的责任

36、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a)。A、终身学习、促进发展

B、提高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精神 C、形成“学习共同体” D、成长、发展、完善

37、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d)。A、学习、创新、总结 B、关注、尊重、理解 C、学习与充实知识结构

D、提高现代教育理论与人文修养

38、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指(b)。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C、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9、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 为主要目的。(b)。A、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D、把学习过程变为发现、探究、研究活动

40、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就是说(a)。

A、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B、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C、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D、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1.D 42.D43.C 44.B 45.B 46.C 47.D 48.B 49.A 50.B51.D52.D 53.C 54.B 55.A 56.B 57.A 58.D 59.D

41、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d)。A、责任 B、权利 C、方式 D、作用

42、在课程评价的问题上,会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的是(d)。A、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方面

B、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结构等方面 C、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资源等方面 D、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评价的方式方法等方面

43、倡导 的发展性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c)。A、“成长记录袋” B、“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C、“立足过程” D、“情景测试”

44、关于教学活动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B、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宏观层次部分 D、教学活动的资源是一种非网络化资源

45、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b)。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B、国家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

46、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等,这说明(c)。A、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突破 B、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突破 C、新课程标准具有的主要特点

D、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方式

47、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d)。A、特点的体现

B、主要任务的体现 C、显著的体现 D、标志性的体现

4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的(b)。...A、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B、强化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C、促成学习方式的改善 D、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9、对师生互动型教学的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迅速彻底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很快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B、互动型教学进行过程中,师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C、对学生而言,交往有利于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D、对教师而言,交往有利于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50、“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就可以得到提高与深化,就可以防止陷在旧经验、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B、一线老师工作繁忙,较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他们的研究往往只能是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

C、教师的研究属于“实践性研究”,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研究的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研究问题,积累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51、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分为d____三个阶段。(d)

A、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 B、讲解前、讲解中、讲解后 C、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 D、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52、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是新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选出有关理解中错误的一项:(d)...A、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B、传统的重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从而不能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C、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指导并最终完成学生的发展。

D、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作用,不可偏一废一,当前要做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3、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5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选出对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格局。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55、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中的首要环节,选出以下教育教学观念中错误的一项。(a)...A、突出一个“人”字,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学业发展放在首位,树立“知识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B、敢说一个“不”字,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

C、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D、理顺一个“管”字,民主的同时也别忘了集中,奖励也要和惩罚(但不是体罚)相结合。

56、“正确的学生观”就是:(b)。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57、“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a)。

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58、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d)。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D、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9、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就是使学生(D)。A、尊重老师、同学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0.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A.重视发展B.重综合评价,C.强调质性评

61.D 62.A 63.B 64.B 65.C 66.D 67.A 68.D 69、A 70、C 71、C 72、C 73、B 74、D 75、B 76、A 77、A 78、B 79、C 80、B 6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2、(A)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6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b)为主。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6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6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6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a)。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6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A、7 B、4 C、5 D、8 69、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放到地方一级和(a),让地方一级,让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程决策。A、学校一级 B、家庭一级 C、社区一级 70、(C)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A、1988 B、1990 C、1986 D、1987 71、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班戈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探索中(c)观念的引入,大大的深化了人们对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校本

72、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c)。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责任 D、权利和义务 73、(B)的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从中央到地方

74、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D)。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教育部 75、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b)。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C、学校

76、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a)的合理开发。

A、校本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77、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a)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

A、政府行为 B、地方行为 C、社会行为 D、民间行为

7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b)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A、社区 B、学校 C、家庭

79、从小学(c)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A、一 B、二 C、三 D、四 80、推进课程改革,(b)起着关键作用。A、学生 B、教师 C、领导 D、官员

81、C 82、A 83、D 84、C 85、C 86、A 87、C 88、B 89、C 90、A 91、B 92、D 93、A 94、D 95、C 96、A 97、B 98、A 99、C 100、81、《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小学阶段以(c)为主。

A、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82、《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初中设置(a)相结合的课程。

A、分科与综合 B、必修与选修 C、学科与经验 83、《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高中(d)为主。

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84、设置(C)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A、选修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8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c)课时。A、1 B、2 C、3 D、4 86、(a)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A、研究性学习B、信息技术教育 C、劳动与技术教育 87、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可是安排原则是(c)。

A、集中使用 B、分散使用 C、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88、(b)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学习习惯的转变 B、学习方式的转变 C、教学内容的转变

89、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的是(c)。A、训练技能 B、发展智力 C、交往互动 D、陶冶品德 90、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a)为本位。

A、人的发展 B、人格养成 C、情感体验 D、道德生活 91、(b)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A、兴趣 B、差异 C、爱好 D、动机

92、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D)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加强师德建设 D、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9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a)。A、促进者 B、合作者 C、主导者 D、开发者

94、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d)。

A、反思 B、帮助 C、尊重 D、合作

9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c)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纬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A、客体性 B、能动性 C、主体性 D、主动性

96、新课程评价体现出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a)的转化。

A、评价功能 B、评价指标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97、新课程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b)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A、教为主导 B、以学论教 C、学为主导 D、教为主体

98、新课程考试改革,在内容方面,应加强社会实际和(a)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学生生活经验 B、学生知识获得 C、学生家庭生活 D、学生社会实践

99、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c)。

A、选拔人才 B、培养尖子 C、促进发展 D、甄别人才

100、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MEIDAAN)的评价方式。A、教育主管部门评价B、学校进行评价C、学生进行评价D、教师自评 101、B 102、D 103、C 104、A 105、B 106、B 107、C 108、D

9、A

110、B 111、B 112、A 113、C 114、B 115、A 116、D 117、C 118、B 119、C 120、B 101、(b)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教育观念更新 B、学习方式转变 C、管理制度重建 D、教学方式转变

102、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d)。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资源课程 D、体验课程

103、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c),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A、主体性学习B、能动性学习C、研究性学习D、综合性学习104、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A)的重建将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A、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B、学校教学评价制度C、教学研究制度D、教师考评制度 105、(b)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A、提高法制意识 B、民主平等 C、加强师德建设 D、提高教师修养 106、(b)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独特性 B、主动性 C、体验性 D、独立性 107、(c)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A、独特性 B、体验性 C、独立性 D、问题性 108、(d)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A、主体意识 B、能动意识 C、体验意识 D、问题意识

109、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a)的开放的教师。

A、社区型 B、专业型 C、学校型 D、民主型

110、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b)。

A、建设者 B、研究者 C、开发者 D、管理者 111、(B)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2、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转型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A)。

A、研究者 B、管理者 C、评价者 113、(C)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A、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

B、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14、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B)。A、学生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5、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A)。

A、教育观 B、智力观 C、教学观 D、课程观

116、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D)。A、教学观 B、教育观 C、智力观 D、学生观 117、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不应包括的内容是(C)。

A、学校领导班子 B、制度与管理 C、升学率 D、教学研究制度

118、我们一定要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B)应用观。

A、教学方法 B、教学技术 C、教育观念 D、教学方式

119、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C)。

A、普及性 B、科学性 C、综合性 D、发展性

120、均衡性、综合性和(B)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A、理论性 B、选择性 C、发展性 D、科学性 121、C(第一空)、D(第二空)122、B 123、C 124、A 125、B 126、C 127、A 128、D 129、A 130、B 131、C 132、B 133、B 134、C 135、A 136、C 137、A 138、C 139、A 140、D ,C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C)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进一步落实(D)战略的又一大决策。A、邓小平

B、胡锦涛

C、江泽民

D、科教兴国

E、以法治国

122、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B)中产生。

A、研究

B、实践

C、理论 123、在人的基本素质中,(C)是最重要的素质。

A、科学文化素质

B、身体素质

C、思想政治素质 124、(A)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A、以人为本

B、发展素质

C、提高能力 125、学校应当特别强调:(B)是最高的学位。A、优异的学习成绩

B、高尚的思想品格

126、(C)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

B、适应社会的能力

C、终身学习127、(A)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A、教育

B、家长

C、社会 128、“学”贵于(D),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A、思

B、说

C、读

D、问 129、(A)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A、创新

B、思考

C、记忆 130、(B)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A、高中阶段

B、基础教育阶段

C、大学时期 131、读书是学习,(C)是更重要的学习。A、向人请教

B、搜集资料

C、实践 132、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B)。A、学生

B、每一个学生

C、后进生

133、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B)发展。

A、进一步

B、和谐

C、长足 134、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C)。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

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35、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A)。

A、学习方式

B、学习态度

C、学习兴趣

136、失败是成功之母,(C)更是成功之母。A、努力

B、表扬

C、成功

137、(A)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A、评价

B、考试

C、检测

138、考试应当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力求让学生找回失落的(C)。

A、知识

B、能力

C、自信

139、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A)。A、创造者

B、传承者

C、发起者 140、(D)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C)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A、老师

B、学校

C、家长

D、家庭

E、社会

141、B 142、C 143、C 144、B 145、A 146、B 147、B 148、A 149、B 150、B 151、C 152、A 153、B 154、A 155、A 156、C 157、B、A 158、B 159、C 160、C 141、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B)。A、老师

B、朋友

142、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青少年学生还应当努力养成(C)的能力。

A、积极思考

B、思考

C、理性思考 143、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C)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A、学校

B、社会

C、家庭

144、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B)为目的。

A、促进人的成长

B、促进人的发展

145、只有树立(A)的思想,才有可能正确对待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

A、学生发展为本

B、教师创新

C、为祖国培养人才 146、对(B),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浪费。

A、教师时间的浪费

B、学生时间的浪费

C、学校财产的浪费

147、孩子将来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B)。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148、现代的孩子和其父辈们的(A)在增大,两代人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A、差异

B、年龄

C、距离 149、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忽视里(B),不能以此作为对学生优劣的判断。

A、学生能力

B、学生的个别差异

150、对学生来说,(B)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A、反思自己

B、自我评价

151、(C)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

A、家长

B、自我C、教师

152、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A)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A、尊重和信赖

B、理解

C、信任 153、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B)。A、知识

B、慈祥和宽容

C、微笑 154、“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A)。A、人才

B、天才

155、(A)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

A、教育

B、教学

C、谈心

156、在当今信息时代,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C),仍是教育工作者的财富。

A、因材施教

B、兴趣入手

C、教学相长 157、师爱的最高境界是(B),师爱的基础条件是(C)。A、平等

B、友情

C、亲情

158、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B)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A、严格

B、宽松愉悦

159、学习只有发挥(C)效应,才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A、智力因素

B、非智力因素

C、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

160、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C)。

A、家长地关心程度

B、教师的能力

C、学习者自身

161、C 162、B 163、B 164、C 165、C 166、A 167A 168、D 169、A 170、B 171、C 172、C 173、C 174、A 175、B 176、D 177、C 178、C 179、B 180、C 161、教育工作者应该记取: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C)A、成功

B、升学

C、奉献

D、报酬 162、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B)

A、个性化

B、创新

C、稳定

D、常规化 163、(B)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A、教师

B、校长

C、教育行政官员

D、教导主任 164、(C)是学校的主人。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校长 165、(C)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

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

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D、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166、(A)是教育改革起点和依据。

A、真正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变革

B、社会人才观的改变

C、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

D、考试选拔制度的变革 167、(A)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德育

D、智育 168、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D)

A、让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

B、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者

C、让每一个学生成材

D、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

169、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A)的变革和创新

A、教育模式

B、教学模式

C、评价模式

D、办学模式 170、办好学校的关键是(B)

A、校长

B、教师

C、学生

D、教育主管部门 171、素质教育应把(C)放在首要位置。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172、(C)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A、教师之间的关系

B、学生之间的关系 C、师生关系

D、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 173、(C),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

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74、(A)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终身学习

B、学校学习

C、交流学习

D、探究学习175、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B)健康发展

A、身体的B、个性的C、心理的D、行为的

176、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D)

A、生活方式

B、交流方式

C、思考方式

D、学习方式 177、素质教育把(C)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178、(C)使教师职业超越了单一的工匠式技能特征,并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核心指标。

A、教学能力

B、教科研能力

C、创造力

D、终身学习179、(B)应成为新世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

A、热爱学生

B、尊重学生

C、关心学生

D、关注学生的成长

180、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当前这场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就是(C)A、创新精神

B、实践能力

C、人的发展

D、素质教育 181、D 182、D 183、A 184、A 185、C 186、D 187、D 188、C 189、A 190、C 191、B 192、B 193、B 194、A 195、A 196、C 197、C 198、C 199、A 200、D 18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把(D),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A、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182、(D),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观念和显著特征。

A、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终身学习

C、人的可持续发展

D、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 183、(A)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

A、综合化B、信息化 C、知识化

D、创新化 184、(A),正在使大批教师成了教学的机械重复者,复杂的脑力劳动退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

A、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B、教学评价的单一化

C、教学目的简单化

D、选拔制度的唯一性 185、(C)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

A、教育目的 B、学习目标

C、教育理想

D、生活目标 186、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是(D)

A、改变学校管理模式

B、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C、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和谐统一

D、将促进教师成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 187、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标志,首先表现在(D)。

A、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B、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C、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D、新型教师群体的构建

188、我国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关键问题取决于(C)。

A、学校负责人教育思想的转变

B、整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C、教师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

D、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89、让教育科研成为素质教育的先导,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发挥作用是我们将教学由经验型转化为(A)的主导思想。

A、科研型

B、探究型

C、自主型

D、合作型 190、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C)。A、教育活动中

B、教学活动中

C、教育和教学的一切方面

D、师生交流中

191、变经验型为科研型,是指靠(B)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A、继承教育传统

B、教育科学研究

C、在学生身上多花时间

D、多次重复加深记忆

192、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B)。

A、提高学生成绩

B、走向素质教育

C、改变教师教育思想

D、加大教育投入 193、(B)是学习的主体。

A、教师

B、学生

C、教师和学生

D、教师、学生与家长 194、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的压力主要是(A)。

A、学习内部的压力

B、分数的压力

C、升学的压力

D、教师、家长的压力

195、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A)。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习成绩的提高

C、升学

D、终身学习的能力 196、(C)是教育创新的先导。

A、教学模式的创新

B、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

C、教育观念的创新

D、教育手段的创新

197、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C)。

A、以升学为最终目的B、升学是为了就业

C、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 D、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98、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C),这样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A、学生

B、教材

C、学法

199、创新教育是以(A)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A、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C、培养人的完善人格和健康体魄 200、(D)是进一步挖掘时间资源效益的根本出路。

A、删减教学内容

B、降低教学要求

C、填鸭式教学

D、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D

4、ABCD

5、ACD

6、ABCD

7、ABCD

8、ABC

9、ABCD10、BCD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D)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BD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CD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8.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9.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0.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1、ABCD

12、AC

13、ABC

14、ABCD

15、BCD

16、ABCD

17、ABC

18、BCD

19、BCD 20、BCD 11.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2.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4.“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 15.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7.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8.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9.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20.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21、BCD

22、ACD 23、ABC

24、ABCD

25、AC

26、ABCD

27、BCD

28、ABD

29、ABCD 30、ABD 21.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2、____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ACD)A、综合性 B、研究性 C、选择性 D、均衡性

2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ABC)

A、关注每一位学生,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能满足于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C、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D、当学科知识的增长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发生矛盾时,教师应当调整方法以保证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24、就教学关系问题,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引导是教的本质,引导的特点是:

(ABCD)

A、含而不露 B、指而不明 C、开而不达 D、引而不发

2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结构,现代学习方式有五个重要特征。选出下列表述中概括不正确的项。....(AC)

A、主动性 B、理论性 C、体验性 D、合作性 E、问题性

26、考试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法,选出下列表述中理解正确的项。(ABCD)

A、传统的笔试式考试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B、课程改革中就考试所展开的争论反应了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C、鉴于评价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多领域中还几乎不可能实行书面考试以外的评价方式。

D、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表演、论文撰写、动态开放的测评等等。

27、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请选出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项。(BCD)

A、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数理逻辑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等六种智力构成的。

B、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

C、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认为,智力的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显然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和评价关注的重点。D、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教育者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减少对弱势领域的投入,同时帮助学生展示和强化自己的优势领域。

28、就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说法,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几项:(ABD)

A、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B、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在近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我们可以借助考试的“指挥棒”效应,抓好考试改革,有效地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C、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D、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29、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的几个方面是:(ABCD)

A、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家庭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B、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追求导致家庭育人环境的恶化。C、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脱节。

D、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逆向反差,使亲子关系出现淡漠化倾向,代沟正在加深。

3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AB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31、ABC

32、B

33、BC

34、BC

35、ABC

36、ABCD 37、C

38、AD

39、AD 40、AB 3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ABC)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33.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BC)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3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C)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35、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BC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36、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BCD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3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9、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D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40、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41、ABCD42、ACD43、ABC44、CD45、ABD46、AC47、ABC48、ABCD49、BCD50、ABCD 4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4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CD)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4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4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4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4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4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4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5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51、ABD52、ABD53、ABC54、ABC55、ABCD56、CD57、ABC58、ABD59、ABCD60、ABCD 5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5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ABD)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5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ABC)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5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ABC)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5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A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5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CD)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5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ABC)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

58、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ABD)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59、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BCD)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6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BCD 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D问题性 61、CD62、ACD63、ABCD64、ABD65、ABCD66、ABCD67、ACD68、ABD69、ACD70、ABCD 61、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CD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62、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CD 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63、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BCD A、校外图书馆;B科技馆:

C博物馆: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64、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ABD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5、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D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66、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67、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68、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D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9、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7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71、ABD72、ABCD 73、BCE 74、ABD 75、ABCE 76、BCD 77、ABCD 78、ABC 79、ABCDE 80、AC 71、《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ABD)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A、国家 B、地方 C、社区 D、学校 E、家庭

7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ABCD)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A、国家教育方针 B、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 C、学校教育哲学 D、学生需求评估

73、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教材的(BCE)。A、多本化 B、多样化 C、选择性 D、地方化 E、高质量 74、教材要经过(ABD)三步程序以后,才可以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A、编写立项和核准 B、初审和试验 C、教材评估 D、审定 75、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ABCE)以及乡土资源。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学校图书室 E、网络资源 76、《纲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BCD)。A、理论性 B、普及性 C、基础性 D、发展性 77、课程类型主要有(ABCD)。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78、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的问题是(ABC)

A、管理问题 B、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C、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D、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

79、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是(ABCDE)。

A、整体性 B、实践性 C、开放性 D、生成性 E、自主性 80、倡导学生对课题的(AC)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A、自主选择 B、统一要求 C、主动实践

81、ABD 82、BC 83、ABCD 84、ABC 85、BC 86、ABCDE 87、ABDE 88、ABC 89、ACD 90、ABD 8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ABD)。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对知识的认知,轻视育人过程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8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其师生关系包括(BC)。

A、师生团结协作关系 B、师生伦理关系 C、师生情感关系 83、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应该是(ABCD)。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84、本次课程改革提倡弘扬人的(ABC)为宗旨的自主学习。A、主体性 B、能动性 C、独立性 D、客观性

8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BC)为在主要目的。A、思维方法 B、创新精神 C、实践能力 8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ABCDE)。A、评价内容 B、评价标准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E、评价重心 8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的内容是(ABDE)。A、道德品质 B、学习能力 C、学习习惯 D、交流与合作 E、个性与情感

88、对成长纪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ABC)。

A、校评分者的选择 B、评分方式的选择 C、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89、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CD)。

A、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学生是完整的人 D、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90、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必须做到(ABD)。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D、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91、ABD 92、ABCDE 93、ABC 94、ABCD 95、ABCDE 96、ABCDE 97、BCD 98、ACD 99、ABC 100、BCD 9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ABD)方面。A、加强学科的综合性。B、设置综合课程。C、增加活动课程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9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ABCDE)。A、主动性 B、独立性 C、独特性 D、、体验性 E、问题性。93、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ABC)。A、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B、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C、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D、通过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学生成绩。9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ABCD)

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

95、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ABCDE)等部分。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E、附录 9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主要特点有(ABCDE)。

A、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B、突破学科中心 C、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D、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E、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97、新课程倡导(BCD)的学生观。A、学生是没有被赋予特性的人 B、学生是发展的人。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8、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ACD)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自身是一张白纸。C、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99、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ABC)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D、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差异。

100、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BCD)。A、教师是主导。

B、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学生是学习的主体。D、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101、ABCD 102、CD 103、ABCD 104、ABD105、ABC 106ABCD 107、ABCD 108、ABC 109、ABD

110、AD 10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ABCD)。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10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CD)。A、教师是学生第一任老师 B、教师是学生的监护人。

C、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D、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10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ABCD)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ABD)的学生? A、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B、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C、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D、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10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ABC)方面努力。A、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C、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D、只能赞扬学生,不能批评学生

106、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ABCD)

A、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B、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C、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D、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107、自主学习具有(ABCD)特征。

A、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B、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C、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D、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108、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ABC)弊端? A、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B、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C、以“权”为本,权力至上。D、以“师”为本,师道尊严。109、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ABD()A、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B、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C、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制度。

D、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1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AD)。A、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C、改变评价主体单一性。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111、BCD 112、ABCD 113、ABC 114、ABCD 115、ABCD 116、ABCE 117、ABCD 118、BCD 119、ABCDE 120、AB 111、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BCD)问题。A、评价要以赞赏和正面评价为主。

B、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C、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

D、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112、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ABCD)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B、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C、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D、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113、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ABC)A、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B、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C、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D、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

114、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ABCD)工作环节? A、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B、设计评价工具。

C、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D、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115、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ABCD)。

A、职业道德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C、教学设计与实施 D、交流与反思。

116、如何开展教师自评?(ABCE)

A、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B、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C、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D、评价结果要与教师工资挂钩。

E、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117、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ABCD)。A、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

B、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C、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D、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118、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BCD)A、改变了学校办学模式。

B、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C、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D、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119、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ABCDE)条件。A、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B、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

C、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D、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E、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120、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是(AB)。A、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 B、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C、地方特色 D、社会需求

121、A、B 122、A、B、C 123、B、C 124、A、C 125、A、B、C126、A、B、C、D 127、A、C 128、A、B、C 129、A、B 130、A、B、C 12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AB)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A、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

B、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 C、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

12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教育要(ABC)”的思想为指导。

A、面向世界

B、面向现代化

C、面向未来

D、面向学生 123、(BC)的问题,是如今教育领域中常讲常新的重要话题,是我国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始终抓好的一项任务。A、提高教育认识

B、转变教育思想

C、更新教育观念

124、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应当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AC)。

A、升华

B、转变

C、完善

125、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要求是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AB)、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

A、较强的沟通能力

B、较强的动手能力

C、灵活的思维方式

126、(ABCD)等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

A、学会做人

B、学会做事

C、学会合作

D、学会学习

127、(AC)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新思路,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A、新形势

B、新教师

C、新情况 128、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ABC),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

A、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29、要高标准完成德育工作,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AC)全员参与性。

A、针对性

B、实效性

C、个别性

130、只有(ABC),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A、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B、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C、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131、A、B、C 132、A、B、C 133、A、B 134、A、B、C、D 135、A、B、C136、A、C 137、A、B、C 138、B、C 139、A、B 140、B、C、D 131、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百的升学率,而是(ABC)。A、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B、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C、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

132、培养(ABC)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A、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

B、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C、有鲜明个性、善于合作 D、有丰富的知识

133、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AB)。A、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B、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C、减轻教师负担 134、现有的考试成绩无法决定学生未来发展情况,(ABCD)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A、掌握新概念

B、做出新选择

C、研究新情况

D、适应新环境

135、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ABC)出发实施教学。

A、个性特点

B、认知特点

C、特殊教育需求

D、年龄特点 136、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AC)的和谐发展。A、知识、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37(ABC)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

A、教材

B、教师

C、学校

D、家庭 138、培养学生的(BC),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内容。

A、爱心

B、爱好

C、特长

139、传统教育中(AC)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A、“注入式”

B、“填鸭式”

C、“启发式”

140、传统教育方式剥夺了学生(BCD)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A、倾听

B、思维

C、选择

D、尝试

141、B、C 142、A、B、C 143、B、C 144、A、B 145、A、C 146、A、B 147、A、B、C、D 148、A、C 149、A、C 150、B、C、D

141、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并且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更强,所以,()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A、全面发展

B、学有所长

C、业有所专

142、教师备课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A、认知基础

B、认知水平

C、认知特点

143、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A、提高学生

B、理解学生

C、尊重学生 14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

145、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A、主动地

B、接受地

C有见地

146、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的基础。

A、知识创新

B、学会学习

C、学会生活 147、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不仅要改造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

A、习惯

B、方法

C、态度

D、精神 148、实施素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创新精神

B、合作能力

C、实践能力

149、开展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关键是()学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敢于除旧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

A、保护

B、限制

C、发展

150、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全员参与。A、结果

B、过程与方法

C、交流与合作

D、体验与应用

151、A、B152、B、C 153、A、B 154、B、C 155、A、B 156、A、C 157、A、B 158、B、C 159、A、B、C 160、B、C 151、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A、合作意识

B、合作能力

C、记忆能力

152、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A、讲授式

B、对话式

C、交互式

153、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搭建舞台。

A、合作意识

B、发展协作能力

C、谈话习惯 154、教师的才干表现在()。

A、会管理学生

B、渊博的知识

C、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155、学校只有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管理过程,评定结果,才能使他们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

A、自我教育

B、自我管理

C、鉴赏 156、没有(),就没有自信和希望。

A、赏识

B、失败

C、成功

157、感受强烈的挫折感和深深的绝望,很容易让人失去()。A、思维的灵性

B、行动的主动性

C、创造性 158、()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A、以知识传递知识

B、以心灵感受心灵

C、以情感赢得情感

159、爱是一种()的教育过程。

A、信任

B、尊重

C、鞭策 160、大人们的责任应该是科学地关爱孩子、鼓励孩子,()。A、教育孩子

B、支持孩子

C、引导孩子 161、ABCD 162、ABC 163、ABC 164、ABC165、ACD 166、BCD 167、ABC 168、AD 169、ACD 170、ABCD161、教师应当努力成为()

A、教育目的是实现者 B、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C、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D、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162、现代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的几个根本性转化主要包括()A、人才素质观的现代化转化

B、教育结构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转化

C、学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的现代化转化 D、办学力量的多元化转化

163、专家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和最终追求。专家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有()。

A、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B、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

C、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D、教学成绩优异

16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教育是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B、教育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

C、教育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

D、教育是教师赖以生存的职业活动 165、教师要树立()的人才观。A、“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B、只有升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 C、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D、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

166、家庭、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强调树立的教育观念包括()A、应试教育的教育观

B、系统工程的教育观

C、正确方向与科学方法的教育观

D、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167、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A、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B、准确鉴别信息

C、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

D、利用信息技术娱乐 168、一名好的教师应当积极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成为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B、具有较多的应试教学经验

C、具有传统的教育 意识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69、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题,中国的教育改革应确立新的教育()。

A、价值观

B、人生观

C、人才观

D、质量观 17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B、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C、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D、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171、ABCD172、ABD173、ABC174、ACD 175、ABCD 176、BCD 177、ABCD 178ABCD179、ABCD 180、ABC 171、素质,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基本品质,是()。A、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 B、一种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精神

C、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是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位

D、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172、我们正在经历的科技革命正带来一场知识革命。这场知识革命对于教育的影响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个方面()。A、改变知识结构体系,即扩大了传统知识结构的内涵。B、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加。C、传统的教育思想被推翻,新的教育理念要确立

D、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缩短,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173、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又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新的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观念知道,新的教育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等的改变来实现。

A、教育过程

B、教学过程

C、师生关系

D、办学模式

174、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关注以下进修内容的开发:()。

A、桥梁课程

B、综合课程

C、中介技术

D、案例培训 175、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具有(),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

A、开阔的视野

B、理性的思维

C、开拓的精神

D、实事求是的作风

176、引导创造,首先应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包括()。A、尊重学生的所有兴趣爱好

B、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

C、尊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

D、尊重学生的需求 177、20世纪80年点以后我国制定了多部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法律。其中有()等。A、《教育法》

B、《义务教育法》

C、《教师 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178、教育思想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等等的认识。

A、本质

B、功能

C、目的 D、原则

179、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等方面。

A、知识

B、能力

C、非智力因素

D、态度 180、“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是指()。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D、创新思维

181、ABCD 182、ABC183、BCD 184、ABD 185、BC 186、BD 187、ABCD 188、ABC 189、ABCD 190、ACD 18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

A、自尊心和自信心

B、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掌握学习方法

D、懂得怎样进行学习

182、教学的根本意义,是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的能力

A、分析问题

B、总结规律

C、预见未来事物

D、科学研究 183、教育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改革,要兼顾()。

A、经济效益

B、学科体系

C、学生发展

D、社会需要 184、所谓学生发展,就要兼顾教育对学生的()功能。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学习评价

D、陶冶品德

185、学习江总书记重要谈话,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

A、推行教育改革

B、更新教育思想

C、转变教育观念

D、改变教育的社会功能

186、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应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A、有创新精神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实践能力

D、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87、学习化社会对基础教育提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推进()的整体改革。

A、教育理念

B、培养目标

C、课程体系

D、教学组织与模式

188、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A、兴趣爱好B、生理特点

C、心理特质 189、我国的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也同样不能偏废。

A、脑力与体力

B、做人与做事

C、继承与创新

D、学习与实践 190、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A、认知

B、身体

C、情感

D、意志 191、BC 192、AB193、AC 194ABCD195、ABCD 196ABC 197、ABCD 198、CD 199、ABC 200、ABC 191、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正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A、信息化专业素养

B、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探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C、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D、对教学资源的再创造能力

19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学校的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这种遵守应当建立在()的基础之上。A、积极参与

B、自觉自愿

C、教师管理

D、纪律约束 193、在学生心目中,(),是“好老师”最重要特征。

A、亦师亦友

B、知识渊博

C、民主平等

D、幽默风趣 194、热爱学生,永远当以()的方式对待学生。A、平和

B、愉快

C、友好

D、鼓励 195、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使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A、自我认知 的倾向性

B、自主行为的调空力

C、认知动机

D、风格和技能

196、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

A、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B、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

C、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197、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A、认知

B、能力

C、态度

D、情感

198、教育行政部门转变管理职能的关键,是教育研究与()结合起来。A、对教师的评价

B、对学校的评价

C、教育决策

D、教育实践

199、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200、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A、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

B、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C、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

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1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14、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16.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17.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18、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19.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20.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21.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22.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2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5、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26、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8、《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9、《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30、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40、√

3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32、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33、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考试制度要充分发挥甄别选拔人才的功能。()

34、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5、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到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后,就可以适时取消“研究性学习”课程。()

36、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

37、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38、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且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

39、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就是重会学、轻学会。()

40、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41、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学习方法相对稳定,学习方法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式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42、课改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逐渐取代了“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传统倾向。()

43、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44、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将试行学分制管理。()

45、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46、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47、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48、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49、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50、评价改革不等同于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51、×

52、×53√、54、√ 55 ×、56、√ 57 ×、58、√

59、×60、√

51、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52、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

5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从学习方式上说,就是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内容上,就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重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54、综合实践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

55、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我们这里条件太差。()

56、教学观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7、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只是改变了名称,而实质内容并没有多大变化。()

58、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59、教学既要重过程更要重结论。()60、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61、√ 62、√ 63、√ 64、× 65、× 66、√ 67、√ 68、×69、√ 70、√

6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62、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63、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64、教育改革的出路不在于教育创新。()

65、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居面,可以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66、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6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取决于 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68、学校要先教会学生学知识、学科学,再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69、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

70、我们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

()

71、×72、√ 73、√ 74、× 75、√ 76、√77、×78、× 79、√ 80、√

71、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72、“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

()

7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是教育的本意和真谛。()

74、现有的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

75、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

76、摧残天资优异而具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

77、学以致用并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78、“听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并不是真理。()

79、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

80、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

81、√ 82、√ 83、× 84、√ 85、√ 86、√ 87、√ 88、89、√90、√ 81、校长应当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82、学校应当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83、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不一定是切实关怀到每一个学生。()

84、教育观念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的工作。8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86、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

87、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是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向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88、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89、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90、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91、√92、×93、√94、√95、×96、√97、×98、√ 99、√ 100、√ 91、校长应当永远是一位好老师。()92、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是为了学生的升学。()

93、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保证学校教育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

94、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95、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96、教育改革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还要研究考法。()97、素质教育必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98、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99、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且应实行“鼓励冒尖、保护弱者”等原则。()

100、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长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简答题

1.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3.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⑵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⑶课堂教学的自主化,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立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做;⑷课堂教学的情感化,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到教学民主,师生情感共振。

4.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教学环节是什么?

经常采用“问题情境——合作讨论——理性概括——应用创新——反思提高”等五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

5.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做到哪三个统一? ⑴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⑵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机统一(激励性、自主性、探究性);⑶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协调统一。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7.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8.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9.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10.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P125 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11.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P141 答: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12.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3.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任务是: 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强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论述题: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

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答案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第三篇: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

2010年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及含答案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的变迁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4.A.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C.知识(D)和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方法技能和情感 B.D.情感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5.A.6.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 B.斯腾伯格 ”C.的学者是杜威 D.(A)赫尔巴特

为(A)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A.7.加德纳—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 B.推孟 C.韦克斯勒,一般程序为 D.加涅

:定向——示范—(B)A.C.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8.探究发现式(C)在“对话 互动 D.情境——陶冶式”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C.教师是主体9.都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A.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D.都是客体

(B)B.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D.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10.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A.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11.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B)A.12.备课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D.学科课程

B.上课(B)名为《准备学习20世纪90 年代初C.批改作业 D.考试

: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A.C.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13.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B.D.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A.14.学生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学校(B)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A.15..学生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教师 B.教材 C.教师(C)D.校长

D.A.C.学科学习目标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校长

B.一般性发展目标(C)二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多选

D.情感目标 1.程管理体系外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还有(ABCD),重建课A.进教学方式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2.A.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C.档案袋评定 B.,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3.表现展示评定(ABCD)建构主义教育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D.理成就测验论认为

,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4情境 B.协作 C.会话 A.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D.意义建构

B.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CD)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

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作为一项政府行为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A.管理C.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ABCD)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

11.和建设课程的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主要有

(ABD)

12.当今世界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育实践回归A.向学生回归,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4.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BCD)

探索性

(BCD)

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A.(BCD)

B.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C.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D.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三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 判断

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展为本(√.)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本要求和最高要求(×)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10.)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四,简答

1.2.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3.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5.6.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7.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8.9.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0.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五,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论述.计思想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

“以学为本”的设2.3.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4.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的关系.四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简答 1.答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 P8 ,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2.答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P15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答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P34-35 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么 P43 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P60-62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6.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P94—95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具有初步技术能力.7.国家实行,地方“三级课程管理,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的作用是什么 125 ,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8.①首先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141 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答: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 P150 ,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0.答:一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P170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计思想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 P26

“以学为本”的设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系.P50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3.举例略答案要点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

(P67—74)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4);(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答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P180 与选拔的功能(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淡化原有的甄别,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第四篇: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试题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新课程理论知识问答试题

1.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D)A.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3.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

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4.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独立的人

5.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A.认知内驱力 B.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6.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D.分数复习

7.“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C)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A.普通教育性质 B.基础教育性质 C.社会主义性质 D.义务教育性质

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B)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D)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3)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4、“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总和。

6、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 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 等。

9、按照前苏联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有:

(1)口头检查法 ;

(2)直观检查法 ;

(3)实习检查法。

10、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11、所谓秧田式是指 全班学生座位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12、所谓“教育”,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为“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4、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5、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 三大类。

16、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7、练习法是指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8、“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19、《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 认知领域 和 情感领域。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属于认知领域。

20、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 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3)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

(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

(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

(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撰写教学案例。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3、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 引导发现法 ;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 其二,教师提供问题; 其三,学生提出问题 ; 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秧田式、小组合作式、半圆式、双翼式、席地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 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29、教学方法是指 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31、合作学习是指 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32、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所谓问题至少含四种成分,即一是 目的 ; 二是 个体已有的知识 ;三是 障碍;四是 方法。

33、案例的主题是指 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34、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1)“通”,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3)“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学生得到提高。

35、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 不同的数学思考,或者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 ;

36、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 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 的广泛的概念。

37、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3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 等。

39、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现,即一是兴趣的引领 ;二是目标的导向 ;三是评价的激励 ;四是 竞争的促动。

40、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 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花费时间较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第三模块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①教教材 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2)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①要求 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1)的教学。①概念 ②计算 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数学思考 ②过程与方法 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 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3)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①自我评价 ②相互评价 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2)的过程。①单一 ②富有个性 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2)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 C 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 B C)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 B C)。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 B C D)学习领域。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判断题

三、填空题

【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

二、是非题(对:T;错:F)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F)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T)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T)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F)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T)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T)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F)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F)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T)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T)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T)

1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T)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F)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F)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F)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T)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T)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F)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T)20、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F)【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测)试题(4)

三、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的有关知识,()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和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和掌握基本的()、()。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25、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 发生与发展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地发展。【答案】: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基础性)(态度)、(价值观)3.(具体化)。4.(内容学习)“(定义)——定理——(例题)——习题”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6.(记忆)、(训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7.(窄)、(旧)(浅)、(宽)、(新)8.(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9.(数据)(随机现象)

10.(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11.(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负数),(计算器)12.(组织者)、(引导者)

13.(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14.(学习结果)(变化与发展)15.(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16.(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7.(有价值)(良好)

18.(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

19.(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朝阳【wlsh0908】整理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20.(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21.(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的位置)2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23.(实 践 活 动)(综合应用)

24.(有增有删)(有升有降(有分有合)(有隐有显).25. 客观世界

(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26.(整理)、(描述)27.(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29.(知识)(生活经验)30.(全面)(持续)(和谐)

朝阳【wlsh0908】整理

第五篇: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

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大全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该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

下载教学能手理论考试——新课程理论知识试题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能手理论考试——新课程理论知识试题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目录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

    新课程理论试题(最后汇总)

    新课程理论试题 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

    教学能手评选理论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教学能手评选理论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2. 德育 3. 蔡元培 4. 循序渐进 5. 适龄儿童、少年 6. 权利和义务7.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8......

    教学能手考试

    一、填空题 教学能手考试材料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题

    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测试题 一、选择题、填空题: 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

    月嫂理论考试试题1

    姓名:分数: 母婴理论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产妇产后第一天合适吃的流质半流质食物。 A、清谈B、高脂肪C、高蛋白D、多纤维 2、产妇乳头皲裂,哺乳结束后可用1—......

    体育教学理论考试1

    - 1 -- 1 - 体育教学理论考试 一、 名词解释: 1、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2、体育教学过程......

    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理论考试复习提纲(简答题含答案)一、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 1、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