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作文入门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作文入门教学的方法
山颠的树
[摘要]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写作文的起步阶段,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面 对作文题目完全不懂得怎样去写,对上作文课头痛不已。因此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与阅读积累的好习惯,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写;最后还要架设说写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表达。
[关键词] 小学作文 作文入门 教学方法
小学作文入门教学是指在小学三年级阶段教师所开展的作文教学活动。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写作文的起步阶段,许多同学都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怕写、厌写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搞好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儿童初步掌握一些写作技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作文开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做好小学作文入门教学呢?根据本人多年在一线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觉得指导学生入门写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才会“乐”才会“灵”。反之,无“趣”生“忧”,生“忧”则必“厌”。所谓“心境愉悦反应则灵敏;心情抑郁,反应则迟钝得多”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就要在作文教学中选择贴近童心的教学内容。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让二年级学生写一段话,他们人人都能写出来,而到了三年级一部分学生却连笔都动不了。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的要求太多,教师既要求结构完整,又要求过程具体、语言生动,这些“清规戒律”使得这些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从而变得不敢写也不知道怎么写了。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也发现: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自信心,是教师指导学生起步作文第一个要关注的目标。怎样让孩子由被动而作转变为 “我要写,我想写”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急于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有感而发,觉得习作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被动而写。在创设情境时,可以根据写作内容,让学生说说、演演、看看,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比如利用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大胆地将一些新奇有趣的小实验、好玩的击鼓传花、成语接力赛等游戏引入作文教学之中,学生玩得开心,印象深刻,写的时候也会有话可写。
2、淡化作文的“清规戒律”。儿童作文所反映的是儿童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体现儿童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受。遗憾的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并没有顺应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没有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写他们喜欢写的文章,而是不断地规范他们的写作行为,用一种标准去统一孩子无比丰富的感受和想象,用分数去惩罚孩子的幼稚和天真,其结果往往是不自觉地泯灭了他们的写作才情和个性。孩子们为了让自己的文章“立意正确”,学会了编写几代人似曾相识的“红领巾的故事”;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显得有文采,孩子们的妈妈都有了“一双大大的眼睛”。作文课上,学生要揣摩的不是自己想写什么,而是写什么才能得好评,获高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敢于吐露真言,就要淡化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清规戒律”,给学生一个自由书写的空间。帮助儿童解除心灵的枷锁,告诉孩子:作文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就是写你想说的,想告诉别人的话。日子久了,学生就会变成一个关注生活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喜欢抒怀的人。
3、习作指导循序渐进。二年级还是写话训练,到了三年级对学生突然提出过高要求,就会让学生感到为难,对习作失去信心与兴趣。因此教师的习作教学要循序渐进,要与二年级说话写话教学相衔接,由口头语言转向书面语言叙述,由写几句话到写几段话,在学生想写,乐写并敢写的情况下,慢慢提高对习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习作水平。例如人教课标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习作练习是这样要求的:“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针对这次习作练习,我觉得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写作范围,紧扣“课余”二字;二是把一件事较完整的写下来。而对于学生作文中词句的推敲润色,表达的生动具体,老师不可做出过多的要求。
4、习作评价注重鼓励。作文教学中,作文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要坚持鼓励原则,应尽量用鼓励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表扬鼓励式:这种形式要求
在写作文批语时,要多看到学生作文的优点,用肯定的语气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励他们持之以恒,把成绩发扬光大。对于作文中不足的地方,在批语后面稍加提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表扬、鼓励在前,对于后面提出的不足,学生便乐于接受。交友谈心式:这种形式要求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如果仅仅用寥寥几行批语难以说清楚,就加上一段交友谈心式的指导性短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较深的了解,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所谈的内容能打动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受益。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从老师对一个词、一个句的肯定与表扬,激发兴趣,多采取高分政策,不打不及格分数,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难,从而产生对作文的兴趣。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刹那间”这个词,于是在批语中这样写道:“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如果今后能多看点书,多积累一些好词,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棒!”)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二、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并不贫乏,可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家与学校两点一线,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实在没什么好写的。他们形成这样认识的原因就是积累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要使学生做到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学生脑海里必须要有丰富的习作素材积累。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以下几个途径:
1、要靠平时的观察。刚开始学习写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如教学《课间十分钟》一文时,我刚给学生讲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就下课了。等上课铃响时,我马上让学生观察“从上课铃响到开始上课”这短暂的1分钟时间里场景中的人和事并写出来。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大多数同学写得形象生动。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课间光想着玩了,上课铃一响,哎呀!还得上厕所呀,怎么办?还得去呀!别无选择,只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厕所冲去,一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了下去,差点来了个空中翻,幸运的是并没有受伤,躲过这一关,又急急忙忙冲向厕所。刚跑到厕所门口又和从里面出来的同学撞上了。也顾不得说声
对不起。等上完厕所,来不及系裤带,只好边跑边系。当喘着粗气跑到教室门口时还是晚了。同学们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不禁大笑。”短短的二十分钟后,一篇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感情真挚的短文跃然纸上。接着请同学们当堂朗读交流讲评。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上了一节愉快的作文课,没有谁觉得这篇作文很难写,相反还显得意犹未尽,等下课了还拿着自己的习作四处交流。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写作时我们都要求他们“我手写我心”,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作文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能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鼓励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比如在双休日,不布置机械作业,让学生跟大社会,大自然广泛接触,课外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母亲节到来之时,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亲情作业:“我给妈妈送欢笑”。这个活动的开展既是对学生开展了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我还发现带着老师安排的任务去搞活动,学生会更用心地有意识去观察和体验。
2、要靠坚持课外阅读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如此大的阅读量,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的相关资料,可以是课中穿插阅读的相关文章,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还可以是学生开展的自主阅读。但是在农村课外读物匮乏也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教师可以号召班级内的同学拿出自己在家里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一个图书角,相互交流阅读。这样一方面解决了书源紧缺的困难,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书目上把把关,从而保证学生读到适合自己的健康读物。我还发现学生几个人在一起阅读的兴趣要比单独一个人高,阅读完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相互交流一下阅读后的感受,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3、要“重视文本”。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能够让他们在写作文时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富饶的
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后,我就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为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准备。
4、通过写日记来积累材料。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法,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以写听到的,可以写看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读完一本书,搞完一次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并利用晨会十分钟展示他们的观察日记。记得在四月底的时候,我乡教办组织各校师生开展了一次义务植树活动。在那次活动中我带领同学们在公路两旁栽下了几十株松柏。劳动时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回校后我要求同学们在当晚的日记中把当日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一写。第二天晨会交流时许多同学都争着发言,同学们写得也都很精彩。有了丰厚的日记积累,学生习作将如溪水般自然流畅。
三、架设说写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表达
三年级学生习作时的另一大障碍就是不知怎样去写。有很多孩子会说,可是让他写那就有点“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架设说写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表达。怎样让学生能把说的写下来,让他们学会表达呢?我觉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指导:
1、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范文。范文的材料可以是教师写的“下水文”。俗话说:鞋子的大小只有脚知道。如果把这话放在作文教学中,那就是教师也应亲自参与写作实践——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共同体验训练中的甘苦。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他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此我们倡导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也应试着和同学们一起写作文。而且老师写完后还要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们共同在那里大胆地进行修改。教师在这个时候也应该以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和同学们平等相处,万万不可有“师道尊严”的想法。要知道修改作文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主要途径。每一篇下水作文,老师都能体会到作文的酸甜苦辣,然后思索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指导。这一举动也会带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他们会在自己的作文中不自觉地学习老师作文中的一些写法。老师的作文起到了范文的作用。范文的材料还可以是一些课外读物中的文章,班级内一些学优生的习作更是其他学生学习的好范文,因为他与其他同学的距离更近,学生
们也更愿意接受。
2、让学生在文本的帮助下起步。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文辞兼美,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教材,以读促写。如《秋天的雨》中第二自然段教师抓住作者是怎样围绕一句话把这段写具体的开展教学,指导学生体会写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加以模仿运用。如有的学生写秋天,就运用了《秋天的雨》中的语段,自然而生动。老师还应该对这些学生能在模仿中推陈出新给予大力赞赏。
3、由“联合作战”到“单兵练习”。学生初学写作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都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同学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把要写的内容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共同讨论把说过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学生在共同写作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从而为学生单独写作做好基础,最终实现学生都能单独完成作文练习。
4、容许学生的“仿写”行为存在。实事求是地讲对于一些农村山区中的个别学困生来说,要让他写一篇行文流畅的作文真比登天还要难。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宽宏大量一些,容许他们在作文时“偷梁换柱”“模仿”别人的文章。当然这里的“仿写”并非是简单的誊抄,而是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的一种改写或者说是一种低等的模仿。学困生经过一些阶段的“仿写”练习,既消除了他在作文面前的恐惧心理,培养了对作文的兴趣,又能让他在“仿写”中学习到一些作文的技巧,从而最终达到丢开“拐杖”走路的目的。
虽然作文教学开头难,但只要我们多方引导,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有了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有了表达的方法与技能,就不再怕作文;有习作自信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会稳步提高。
第二篇:儿童声乐学习入门教学方法
儿童声乐学习入门教学方法
1.演唱的姿势
1.1站立姿势。不仅是为了台风好,还关系到发声的质量,呼吸的顺畅。所以要求学生保持标准正确的姿态:男生两脚自然分开站立,挺胸、收腹;女生左脚向前跨小半步,保持头顶天花板的感觉,挺胸、收腹。人体重心在前脚,身体前倾,肩膀放松不能耸肩。
1.2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放松,脸部呈微笑状,两嘴角微微上翘,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发自内心甜美的笑容。
2.打开咽喉腔体
2.1无声练习。左右牙关凹下,表面形成两个“酒窝”,嘴巴上下打开扩张,舌尖抵在下齿垠内侧,然后舌体后三分之一向后退,舌尖不动,同时舌中间凹下、两侧隆起,使舌体形成直沟。学生可照镜子反复练习,每次练3分钟。
2.2单元音a、o、e、u、i运用打呵欠的方式按顺序说出来,从高、中、低童连贯不留痕迹地反复练习5分钟,说i时声音是从牙关发出来的。在做这个练习时,要保持嘴角上扬,呈微笑状态并有轻微的扬眉。
3.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
a、o在打开咽喉腔时位置是一样的,只是口形稍有变化,用a、o音练习能巩固正确的发声位置,而且声音很明亮、悦耳、结实,还能有效克服儿童的奶声和扁嘴歌唱的毛病;用u音练习,很容易打开通道获得高音,主动用上气息。此外,lu在发声时可以避免孩子们用声带喊叫的现象,练习时也很容易获得头声和高位置。对于初学者,我不主张用“咪”和“吗”来训练,很容易造成“咧”和“横”着唱。哼鸣练习也可以较轻松地打开通道获得高音(头声),轻声、假唱、哼鸣三大发声辅助练习缺一不可。
4.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儿童的肺活量小,相对于成年人呼吸浅得多,所以平常儿童的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是唱较长童时更加困难。故此,儿童的呼吸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1深呼吸练习法。小嘴自然张开和鼻腔同时慢慢地将气从上往下吸进肺的底部、腰围处,腰围有涨满感,呼气时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读S音把气徐徐地有控制地呼出,反复练习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逐步解决呼吸问题。
4.2吹纸片的练习。具体做法如下,撕一个稍长一点的纸条,一厘米宽即可,用手捏着上方,放在嘴前约一公分的距离,可逐步把距离拉长。用吸好的气吹纸条的下方,从纸片振动的频率辨别气息是否均匀、集中、有力,从而使孩子们感觉呼吸时腹部的对抗作用。这一练习既锻炼了腹部的力量,又对增强气息控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须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歌唱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加工,形成歌唱语言的规律。在演唱歌曲之前,要对歌词进行咬字吐字处理,这样才能把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对于歌曲中的每个字,咬的要准确,这就需要嘴、口腔与意识的功夫了。在咬字、吐词、拖腔、收声的过程中,都不能大意,必须要用“心”念字,在这个基础上演唱歌曲,就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在表现抒情类歌曲时,一般曲调慢而有序,咬字时要非常清楚,这就要求熟练咬字吐字技术。
6.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加强平稳节奏和变化节奏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性。
7.跳音、附点音符的练习
跳音的练习使声音变得灵巧、跳跃,赋于华彩。方法是保持低的喉位,用腹肌轻轻弹跳,呼吸保持住。附点音符的练习使孩子的声音有动感,欢快跳跃,适合演唱多种风格的曲目。
8.歌曲的处理
儿童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其有感情地歌唱,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由此看来,对歌曲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歌曲《小机灵的歌》旋律活泼、开朗、热情;内容赞美了聪明机智、胆大心细地一休,爱惜时光、努力学习、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歌曲用“格的、格的”象声词配上66556655|660560的旋律,把动画片人物的机械式步伐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提示我们在演唱时要掌握住机灵、活泼、富有弹跳性的艺术风格。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情感时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范唱、语言的解说、引导、肢体语言的示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氛围中。
9.声音位置
选用不同的声音位置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训练四年级下册五单元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要求用清新自然的嗓音、声音位置靠前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们演唱的声音非常甜美亲切,能更完美的表现山东民歌的风格。再比如在训练《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时,我要求孩子的声音位置稍靠后一点,带着深情、委婉的情感来演唱,既不失去可爱的童声音乐,又使声音极富表现力,演唱效果非常理想。
10.“竖”“含”“深”“空”
童声训练一定要从高位置开始,“竖”要求孩子们在打开咽喉腔体时处于打哈欠状态,嘴唇自然放松,用单元童o进行练习;“含”即口腔保持空含感;“深”即气息要吸深至肺底;“空”,微笑上提软腭,空扩口腔等。总之,儿童声乐教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技巧,只能用心、用嗓、用耳朵去感觉。
练气息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可以用打嘟(吹唇)来练习,这是全世界声乐家在一起研究的练气息最好的方法,这也是歌唱的基础.
第三篇:儿童声乐学习入门教学方法
儿童声乐学习入门教学方法
儿童声乐教学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很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我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针对儿童的生理特征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6-12岁儿童的声音是标准的童声,这一年龄段的童声特点:声音脆亮、稚嫩、可爱,没有共鸣,音高上不去,没有气息支持,白声,唱歌很随意,存在“挤”、“卡”、“压”、“撑”等很多问题。在这个年龄段如果能够把握时机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声乐训练,就一定会得到美妙的童声。嗓音条件好的孩子可以完成两个八度的音域,嗓音一般的孩子也可以完成一个半八度的音域。而且,声音甜美、干净,高童区声音统一,有气息支持,极富表现力。许多歌者认为发声练习就是开开嗓子,就像运动员赛前活动筋骨一样,其实,发声练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开嗓子,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练声曲进行技巧训练。
童声的训练不同于成人,简单地把成人的训练方法用于训练孩子,是极为不妥的。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完成一个合唱比赛,由于时间紧迫,不得不让学生每天练习二、三节课以上,其结果是学生用嗓过多,声带疲劳引发咽喉炎。作为声乐老师,我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注重儿童的生理特征,强调护“嗓”比练“嗓”更重要。处在生长期的儿童,发声器官非常稚嫩,如不注意保护嗓音,平时的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可能造成儿童声音的嘶哑。因此,应该在儿童学习歌唱前,向家长和学生强调护“嗓”的重要性及护“嗓”比练“嗓”更重要的这一原则。根据自己十几年来演唱的经验,以及翻阅了很多声乐专业方面的资料和儿童生理卫生及儿童声带如何保护等书籍并逐一加以对照,筛选出既有利于声乐训练,又不伤害儿童声带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儿童声乐教学的方法。
1.演唱的姿势
1.1站立姿势。不仅是为了台风好,还关系到发声的质量,呼吸的顺畅。所以要求学生保持标准正确的姿态:男生两脚自然分开站立,挺胸、收腹;女生左脚向前跨小半步,保持头顶天花板的感觉,挺胸、收腹。人体重心在前脚,身体前倾,肩膀放松不能耸肩。
1.2面部表情。面部肌肉放松,脸部呈微笑状,两嘴角微微上翘,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发自内心甜美的笑容。
2.打开咽喉腔体
2.1无声练习。左右牙关凹下,表面形成两个“酒窝”,嘴巴上下打开扩张,舌尖抵在下齿垠内侧,然后舌体后三分之一向后退,舌尖不动,同时舌中间凹下、两侧隆起,使舌体形成直沟。学生可照镜子反复练习,每次练3分钟。
2.2单元音a、o、e、u、i运用打呵欠的方式按顺序说出来,从高、中、低童连贯不留痕迹地反复练习5分钟,说i时声音是从牙关发出来的。在做这个练习时,要保持嘴角上扬,呈微笑状态并有轻微的扬眉。
3.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
a、o在打开咽喉腔时位置是一样的,只是口形稍有变化,用a、o音练习能巩固正确的发声位置,而且声音很明亮、悦耳、结实,还能有效克服儿童的奶声和扁嘴歌唱的毛病;用u音练习,很容易打开通道获得高音,主动用上气息。此外,lu在发声时可以避免孩子们用声带喊叫的现象,练习时也很容易获得头声和高位置。对于初学者,我不主张用“咪”和“吗”来训练,很容易造成“咧”和“横”着唱。哼鸣练习也可以较轻松地打开通道获得高音(头声),轻声、假唱、哼鸣三大发声辅助练习缺一不可。
4.呼吸训练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儿童的肺活量小,相对于成年人呼吸浅得多,所以平常儿童的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由于呼吸短促,唱起歌来常常感到气息不够用,特别是唱较长童时更加困难。故此,儿童的呼吸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1深呼吸练习法。小嘴自然张开和鼻腔同时慢慢地将气从上往下吸进肺的底部、腰围处,腰围有涨满感,呼气时保持吸气时的状态,读S音把气徐徐地有控制地呼出,反复练习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逐步解决呼吸问题。
4.2吹纸片的练习。具体做法如下,撕一个稍长一点的纸条,一厘米宽即可,用手捏着上方,放在嘴前约一公分的距离,可逐步把距离拉长。用吸好的气吹纸条的下方,从纸片振动的频率辨别气息是否均匀、集中、有力,从而使孩子们感觉呼吸时腹部的对抗作用。这一练习既锻炼了腹部的力量,又对增强气息控制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须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歌唱语言是建立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之上,通过艺术加工,形成歌唱语言的规律。在演唱歌曲之前,要对歌词进行咬字吐字处理,这样才能把节奏中的字和旋律唱清楚。对于歌曲中的每个字,咬的要准确,这就需要嘴、口腔与意识的功夫了。在咬字、吐词、拖腔、收声的过程中,都不能大意,必须要用“心”念字,在这个基础上演唱歌曲,就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在表现抒情类歌曲时,一般曲调慢而有序,咬字时要非常清楚,这就要求熟练咬字吐字技术。
6.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加强平稳节奏和变化节奏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性。
7.跳音、附点音符的练习
跳音的练习使声音变得灵巧、跳跃,赋于华彩。方法是保持低的喉位,用腹肌轻轻弹跳,呼吸保持住。附点音符的练习使孩子的声音有动感,欢快跳跃,适合演唱多种风格的曲目。
8.歌曲的处理
儿童唱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其有感情地歌唱,受到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由此看来,对歌曲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歌曲《小机灵的歌》旋律活泼、开朗、热情;内容赞美了聪明机智、胆大心细地一休,爱惜时光、努力学习、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歌曲用“格的、格的”象声词配上66556655|660560的旋律,把动画片人物的机械式步伐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提示我们在演唱时要掌握住机灵、活泼、富有弹跳性的艺术风格。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情感时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范唱、语言的解说、引导、肢体语言的示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的氛围中。
9.声音位置
选用不同的声音位置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训练四年级下册五单元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时要求用清新自然的嗓音、声音位置靠前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们演唱的声音非常甜美亲切,能更完美的表现山东民歌的风格。再比如在训练《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时,我要求孩子的声音位置稍靠后一点,带着深情、委婉的情感来演唱,既不失去可爱的童声音乐,又使声音极富表现力,演唱效果非常理想。
10.“竖”“含”“深”“空”
童声训练一定要从高位置开始,“竖”要求孩子们在打开咽喉腔体时处于打哈欠状态,嘴唇自然放松,用单元童o进行练习;“含”即口腔保持空含感;“深”即气息要吸深至肺底;“空”,微笑上提软腭,空扩口腔等。总之,儿童声乐教学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技巧,只能用心、用嗓、用耳朵去感觉。
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歌唱艺术中去。经过我系统训练的孩子,演唱基本做到音准、节奏准确,音乐感觉较好,口形正确,喉头稳定,舌位正确,换气及真假声转换自然不留痕迹,初步掌握头腔、口腔、胸腔共鸣的运用;演唱完整、紧凑、较感人,能较好表现歌曲的内涵与情感;演唱姿势正确,朴实大方,能较好与伴奏相结合。有部分孩子可以达到业余歌唱考级七级以上。
回顾多年的声乐教学历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必须解决只追求音量、音高和过于成人化的教学,而忽视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特点等问题。在儿童声乐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上严格把握“度”,而这个“度”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在童声训练的时间、音高、音域、音量等诸多方面把握“度”。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想象、模仿及理解能力上的欠缺,更加严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各种唱法(民族、美声)范唱的能力,否则,声乐教学将无法进行。不能示范,学生就很难学习到声乐技巧和演唱风格。
作为音乐老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知识更新的需要,更是学生对老师的需求。现在的儿童大多数很聪明,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标准的示范和很强的歌唱能力及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就会在声乐教学中起到误导作用。作为音乐教师不但要具备歌唱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精于所教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此,才不至于造成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演唱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以上儿童声乐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是我的初步探索,尚有不完善之处,仅供同行们参考。
声乐的演唱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及歌曲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我国民间声乐及戏曲传统中有“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的说法。隋朝段安节《乐府杂录》中曾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调,即兮抗坠之间,即得其求。”古代声乐理论还记载:“气动则声发”及“气者,音之师也”等。纵观我国戏曲界之名家和当今民歌演唱家,凡唱得好者无不是气息用得好的。常香玉就曾说过:“气要沉下去,不可憋在胸部,否则就给僵死了。”这些都说明歌唱中气息的重要性。气息训练是一种有意识的强力呼吸,要经过长期刻苦、正确的训练才能掌握。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在气息方面的毛病主要表现在:
一、吸气多,沉不下去;
二、将气憋在胸部,导致喉部肌肉的僵硬;
三、因长期错误发声造成的漏气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吸气时,吸气音群支持胸廓的力量不够,吸气肌群与呼气肌群合作不和谐,吸气只停留在胸腔,没有到丹田(这里的丹田是指腹部和隔膜)。解决的方法主要采取以下几种:
1、进行气息训练。每天早晨让学生练习吸气与保持气。吸气时要少而深;气沉至丹田,然后数数目,吐数时要均匀稳健灵活,两肋间要保持气。
2、两臂从两侧高举过头(伸直不要弯曲),掌心相对,同时抬起脚后跟;在保持这种深部位呼吸的同时,两臂无论举起或放下,脚跟抬起或着地,全身心都应是放松自如的。
3、尽可能深地缓缓吸气(像闻花一样柔和),稍停一会儿后,再用同样的速度缓缓呼气,设想你深深地吸进(口鼻同时吸)这沁人心脾的花香时,感觉又是那么柔和、甜美,整个呼吸通道就会张开了。
4、跑步练习。增强体质,增加肺活量。跑步时的呼吸是急促而深入的,这种呼吸近似歌唱时的呼吸部位。当然,气息练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歌唱时所需要的呼吸部位,锻炼呼吸肌群的活动能力。
以上几种练习,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歌唱呼吸必须在歌唱发声中去锻炼。总之,呼气、吸气要自然均匀,积极而富有弹性,只有气息对头了,喉部肌肉不僵了,喉头相对稳定了,声带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歌唱时才会自如,音色就容易达到“水、美”。我认为“脆”是焦点的集中,体现在高声区,头声多只有气息控制得好才能得到;“甜美”是在中声区的自然松软,圆润不要冲,不要用劲才易得到。同时、“水、美”还体现在中、高声区,“水泠泠的声音”往往头声共鸣多。所谓“气为声之本”,就是运用气息得法才能逐步达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反之,气息浅浮就得不到恰如其分的混合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精心细微地观察学生的呼吸状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民族声乐中的正确发声,让学生体会气息控制在每一口气和每个音符所需要呼与吸两群肌肉的密切合作,这是基本功的基础。
一、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服务。
我们练声的目的是要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改变平时生活中自然的发声习惯,使之成为符合歌唱发声的习惯和状态,所以必须明确我们练声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开开声”而已。
歌唱发声练习要求每个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通过反复的练声及歌唱实践来消化和验证其歌唱规律。因此在发声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由于共鸣训练常常与其它发声基础要求分不开,因此要求歌唱者通过母音的转换,稳定喉头打开口腔,调节气息等手段,把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统一声区,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天衣无缝,走动自如灵活。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二、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歌唱发声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按音域进展的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
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
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三、歌唱发声练习的起音
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起音”或“起声”。歌唱的起声可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
1、激起声
是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先自然闭合,然后,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振动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结实有力,我们在发声训练如顿音、跳音的练习中常常使用,也用这种方法纠正声带漏气的毛病。此时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急吸急呼。
2、软起声
软起声是声带在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气息的冲击力比较“激起声”要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我们发声训练中也常常在练连音和长音中采用,同时也用“软起声”的发音方法来纠正喉音的毛病,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缓吸缓呼法。
3、舒起声
舒起声是声门先开,然后气息再振动声带,它的特点是先出气而后发声,像叹气一样。在劳动号子中,常常用到这种起声法。在发声训练中,这种方法可用来纠正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较多,较口语化。总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饱满,全身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练声曲例来确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过分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四、歌唱发声练习曲
练习曲的练习,是发声歌唱的重要的基础训练。练声曲可以用各个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阶的音名1234567等等来练唱,也可以在练声曲上安排歌词来练习叫带词练习。发声练习过程中,是以声音效果和发声器官肌肉适度的标准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的,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嗓音条件、声音类型、发声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并不是每一种类型的练习都必须唱,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练习,而且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的发声练习也是不同的,但一般情况下,开始的练习总是选择元音和比较平稳的音阶开始练声。一般来说选择“o”或者“u”之类的比较圆润的元音开始着手练习,因为这些元音容易形成需要的空间,比较容易保持喉咙打开的基本状态,也比较容易形成喉咙空间的状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唱歌者应根据自己的感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母音来练习。我们在练习中要多动脑子,善于思考,千万不能一个劲地傻唱。
1、“哼鸣”的基本练习
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象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2、母音的练习
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i,o,u,e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3、连音练习
人们常说:“不会连贯就不会歌唱。”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可以将练习的音域相对拉宽些,练习也可以随之难度更大些。
4、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
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象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
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9、练声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适当地练唱,发声练习的时间,初学时20分钟一次为宜,以后逐渐地加至半小时或一小时,坚持每天练习最重要,绝对避免用全音量来练习。大声地乱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损。
2)在没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练习,经常唱一组你最满意的音,选择曲目更要谨慎,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曲目。
3)每次练习应有新鲜感,精神集中,感兴趣地练习。
4)练习时要多用慢的、短的乐句作为最初的练习。
声乐训练特别需要时间,奇迹是没有的。“百分之十的智慧,百分之九十的努力。”
第四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精选)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xxx小学 xxx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
(三)、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四)、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3、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作文教学既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和练笔的积极性,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只有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习作,让他们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用自己稚嫩的笔法去描绘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写文章是客观事物和道理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和道理是作文的材料。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猎取的素材。对事物视而不见或不了解事物的特性,写出的文章定然没有内容,平面化;对事物无所感受或感受肤浅,写出的文章定然无味,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只有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写出好文章。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认识能力
鲁迅曾经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这就明确地指出学会观察对写作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培养认识能力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以下几种观察方法不能忽视:
(一)观察要全面,点面要结合。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事物各部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观察时,既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又要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区别和本质特征。比如教学课文《植树》,要求把看到的内容用一两段话写下来。怎样才能写好这一两段话呢?第一步要看好图。图是作文的基本内容,要掌握好基本内容,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整个画面,图上是一群学生在郊外植树,有的扛树苗、有的挖树洞、有的把树苗放在挖好的洞里、有的给小树培土、有的浇水,和同学们一起植树的还有老师。这些只是画面上的基本内容,凭这些还难以写出一两段生动、具体的话。因此,在学生粗略、笼统看好图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即锐意搜索、洞察事物的细微,启发学生从劳动场面、劳动过程中捕捉细节。通过人物的表情、行动来窥探其内心世界以及不同性格、不同情绪等,这样写出的文章既有内容又生动。
(二)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要全面、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就不可能一览无余,不管是由面到点或是由点到面都要有一个顺序,逐步地、一处一处地、一样一样地观察。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新奇吸引,听凭主观的兴趣,东看一眼,西看一眼,走马观花,没有次序,结果写起来就杂乱无章。所谓顺序是指观察时的先后次序,观察的顺序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之分。观察静止状态的事物要按空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外至里或从里至外,或按东西南北方位,依次进行观察。如观察校园,可让学生先观察校门口,再观察校门口的中厅,接着观察中厅侧的操场,然后再观察教学大楼等。
(三)观察要注意比较、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将事物进行比较,可以直观地发现事物的差异,发现差异,才能正确地认识、表达、观察,对象的个性(本质)特征或其变化的根本规律。对小学生来说纵比和横比两种方法较适用。纵比,是一事物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比较;横比,是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事物相比较。
二、从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越充实。《大纲》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可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首先,大胆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社会,让学生从所见、所闻、所经历发展到所思所感。例如,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开展学雷锋活动;植树美化校园;搞各种比赛、庆祝活动等等。总之,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有益活动的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就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分析事物。
其次,注意积累间接材料,扩展知识、,开拓眼界。积累间接材料主要是多看书、勤写笔记、写心得体会。例如让学生把课外书中、报纸上精彩的描写,动人的抒情,有哲理性的见解,好的成语、典故等等都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还可以事前布置作文题,让大家早作搜集间接材料准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从大量的材料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写作时就会觉得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再次是结合阅读来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要写好文章,除了了解生活和有正确的认识外,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阅读。阅读文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作文水平。阅读各类文章,对一作文来说,就是揣摩文章的做法。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验之谈。可见文章的做法实际上都体现在无数范文中。
三、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总之,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许多熟视无睹的事物在他们眼里渐渐变得生动而有意义了,他们的作文材料充实了,就觉得有话可说,作文质量也随之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