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陟县县东五乡区域联动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范文
武陟县县东五乡课堂区域联动
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中午好!
我叫刘胜振,是乔庙一中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天能够与大家一起畅谈新课改经验,分享新课改成果,我感到非常荣幸。下面,我就区域联动以来自己实施新课改、组织课堂教学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下汇报。还望各位领导与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一、加强学习,转变心态。
武陟县教育局印发的《起航》是我实施新课改的钥匙。此后,我阅读和利用网络观看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蔡林森校长的教育著作。我多次认真观摩了杜郎口中学和余英朝老师、钱梦龙老师教学视频。开始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寻觅新课改的那一份蓝天。
二、大胆实践,探索前进。
首先,学案的制定和利用。刚开始学案设计问题过多过细,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限制老师的思维,导致语文课人文性的缺失。经过探索,我认为学案设计要做到“四化”。
1、问题简练化。
2、难度梯次化。
3、主问题引领化
4、细节问题要淡化。在学案使用上要做到“两加强”。
1、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学法的优化促进课堂展示的生动化。
2、加强学习目标的落实,预习过程要紧扣目标、达成目标。
其次,老师展示课上要做到“四讲”。传统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新课改提倡老师要少讲,但不是啥都不讲,我认为在以下环节要讲。
1、课堂导入要启发讲。
2、突破重难点要明确讲。
3、小组互动前要提示讲。
4、课堂归纳要补充讲。
再次,要完善小组的激励评价方式,调动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学生的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
“不会思考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在课改过程中我有两点感悟;
1、我认为新课改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更是广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学习杜郎口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断改正自身的缺陷,学习并吸收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为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开了个好头。
2、新课改启迪我要不断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切实推进新课改,才能做一名课改型教师。
新课改的路还很长,我希望上级机关要做好“走出去,请进来”,让所有教师共享新课改成果。以后能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到课改先进学校学习交流。让更多的名师、专家来到一线教师身边传经、指导。让武陟的新课改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谢谢大家!
乔庙一中:刘胜振2011年6月16日夜
第二篇: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报告
研教相融:区域“深耕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探索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报告
课堂是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深入而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我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区深入学习和领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文件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和研究方法,聚焦区域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先后进行了“四边”课堂教学研究、“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新三学”课堂教学研究等专题研究,经历了新理念引领下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三段里程碑式的发展历程:方法的研究——要素的研究——儿童理解的研究,每一个阶段的研究,都解决并推动了课堂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多年持之以恒的、有方法路径的、有顶层设计规划的研究,给区域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多个层面呈现了我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研究水平。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说:“区持续的、全体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所产生的成效,值得好好总结和推广,形成教育学。”
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提炼一个专题开展研究,是很多区域都采取的改革策略。但是如何有效展开?一直是我们苦苦思考,并不断探索的。在十多年的探索中,我们认为“研教相融”是我们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路径,“深耕式”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指向和推进状态。
一、特质:“深耕式”课堂教学研究的应然之义
“深耕”是一种耕作方式。《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耕地深度达六、七寸以上。适当的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收成。俗语“积书须善学,隙土可深耕”点明了“深耕”作为治学的一种隐喻。总结反思多年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历程,我们用“深耕式”来概括我区课堂教学研究的特质。
纵观我区多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行动与轨迹,可以凝练为“深耕式”课堂教学研究的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一是研究重心下沉,从先进教学理念出发,但终点在推动教学行为的优化,体现理念转化的“深透性”;二是教学研究全员参与,从教育局行政到教研科研业务部门,到基层学校校长老师,人人都是课堂研究的参与者、改革者,体现改革推动的“深广性”;三是研究过程摒弃碎片式的思考、一次性的尝试,而采取持续研究、渐进完善的螺旋式线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解决真问题,体现研究的“深刻性”;四是把对学习者——儿童的研究至于研究的中心,立足儿童终生发展思考六年的小学教学,体现研究价值意义的“深远性”。
“深耕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运作模式在我区推行十多年,得到了教育教学高水平发展和显性为绩的强有力支撑,证明这是一条区域教学改革行之有效实践路径,具有实效性和推广性。
二、研教相融:“深耕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应为之举
课堂教学的变革,究其实质是教学观念思想的更新与教学行为的创新与突破,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性思想观念更新,继而推动教学行为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合理的组织,需要有效的机制,更需要渐进的不断发展的,无限逼近“本真”的行动。
“研教相融”是“深耕式”课堂教学改革所探索的一种行动路径和思维方式。所谓“研教相融”,就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核心要义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它包括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区域行政领导决策(研)与校本教研(教)的融合;二是区域层面上的教研(教)与科研(研)的融合;三是专家引领性研究(研)与学校课堂实践(教)的融合;四是教师的学习研讨(研)与课堂教学探索(教)的融合。
新课改以来,我区分三个阶段稳步推动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推动区域基础教学质量稳居省市一流水平,联动推进了区域教育文化水平的提升。
第一阶段:“四边”课堂教学研究,从“导教”走向“导学”
(一)缘起:变革“高耗低效”课堂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确立把“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聚焦性研究的问题。
“四边”课堂教学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边教边导,边学边练”。“四边”课堂教学研究,第一次引导教师从教的向度转到教和学两个向度思考课堂教学。“四边”课堂教学研究的提出,就是要求教师敢于放手,把课堂时间还
(二)路径:深度研究“教”与“学”
“四边”课堂教学研究的提出,从区里到学校,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也是处于初级阶段,有一种“摸石头过河的”的状态。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贡献大家的智慧,形成敞开的研究结构,避免个体研究的偏颇和“只说不做”的假研究的状态。因此,区域设计了“四边”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行动路径
1、从课堂出发的问题寻找。我们从真实的常态课堂中找普遍的问题、典型的问题,再加以解决。我们组织教研人员、校长、一线教师听课超百节,重点观察教师课堂上“讲什么?”“讲了多少时间?”“问什么?”“问了多少各问题?”观察的结果,让教师大吃一惊。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几乎就是满堂讲,有的一节课提了20多个问题。当问题呈现出来时,研究的方向就非常明确。
2、进入学科的问题大讨论。各学科将“教什么?”“导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等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科骨干开展讨论、进行演讲。对‘导’‘教’‘学’‘练’”的学科内涵、教学价值、呈现形式等进行深思,达成共识。
3、寻找“四边”课堂研究的支持。为了促进研究常态化,我们研究形成了“四边”课堂教学备课本。备课本在“教学目标”板块,设计了“教”的目标和“学”目标,促进教师换位思考,多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在“教学过程”板块,将教学流程分为“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两个部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进去。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学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教师思考。
(三)突破:课堂教学变革“看得见”
“四边”课堂教学研究,是一次切切实实解决本区问题,由本区创造的“属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是第一次区域性的、大规模的教学研究尝试。我们觉得有这样的突破。
1、全员参与,我区采取的全员参与式的进入方式。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都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大家在一个话语主题和研究语境下交流碰撞,闪现思想的火花,形成教育的智慧。
2、共商共研,促进教师经验提升。“从课堂来,到课堂中去”是这次研究
行动的一个线路图。在课堂中寻找问题后,通过课例研讨、设计评比等形式,把一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拉进研究中来,促进了教师经验的智慧转化。撰写的《学科课堂教学“双向细目表”》学科教学研究专著等,受到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
3、起于改变,看得见的课堂变革。“深耕式”课堂追求的是合规律的教学效益,是适度的效益。后期的调查与访谈反馈表明,“四边”课堂教学研究是最受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欢迎的研究主题。研究形成的《课堂教学“五看五引“策略汇编》《“四边”课堂教学评价表》等对教师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第二阶段:“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从“经验思维”走向“理念建构”
(一)缘起:探寻理论支持下的课堂改革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感“四边”课堂教学研究还有就课堂研课堂的局限,追求方法与技术层面的完善。但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地位的强势作用,“主导主动、主体被动” 的课堂面貌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区域研究需要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作引领。我们以巴班斯基的专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理论基点,结合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提出 “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
“三全”指全体、全面、全程。所谓全体,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谓全面,就是提升全面素质,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所谓全程,就是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人发展与成长的视域下思考童年的学习课堂应该给儿童什么样的知识。“三全”的提出,就是要每一位教育人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价值目标。
“五优化”指即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这些是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五个核心要素。通过对核心要素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突破。
(二)行动:让教育理论深嵌于教学实践
“三全、五优化” 研究充分体现了研教相融的路径,做到理念学习理解的全面、深刻、准确,课堂变革行动的全面、系统、整体。
“三全”“五优化”区域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我们认识到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那么,如何让抽象的理论方法化、国外的理论本土化呢?我们在研究中,采取这样的一些关键行动。
1、课题先行,寻找理论与课堂对接的载体。我们首先申报立项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区域推进“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为区域教研人员和广大学校推荐理论学习书籍,并为课堂教学深度研究作好理论上的准备,提出说得清楚的“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2、重点突破,深度研究影响课堂的要素。教研员结合教培活动,从“学习目标、问题设计、互动生成、自主体验、评价矫正”中选取一到两个要素,组织学科教师进行研究。结合公开课、视导,借助录像、摄影、教案、听课笔记等视频、图文资料,研究“何谓?”“为何?”“如何?”等问题。
3、走向校本,生成学校智慧。成立由校长挂帅,学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校研究小组,加强开展“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的校本力度。将“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融入学校校本研修、教育科研、教师培养、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中。
(三)突破: 实现新思想引领下的结构优化
1、促进了教学研究由基于经验的走向基于假设的研究思维。引导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主张,在学理层面进行一个质疑和深思,探寻合方法合规律的变革道路。为课堂教学的“变”找准方向,而不至于滑入“穿新鞋走老路”表面化的研究。
2、催生了学校课堂教学经验的提升,形成了学校课堂样本。本阶段研究,促进了学校的校本研究。校本研究采取了以下行动路线:校本学习,寻找理论——校本寻找,发掘亮点——校本设计、系统建构——校本实验,形成模型——校本推广,形成主张。如传承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在情智教育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情智课堂”的整体设计与思考,在全国范围都产生一定影响力。获得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奖。
3、促进了课堂在结构上的重组与优化。在课堂情境下的变革,不是教学技巧的改变,不是教学细节的完善,而更多的是课堂结构的重组和课堂时间分配的调整,学习活动的模块化。以海英小学的“追问课堂”教学研究为例,在课堂结构上,就进行了重新规划:“课前悦问,引发兴趣—课中追问,促进深思—课末留问,走向生活。”这样变线性流程为块状活动设计,显然在结构上优化,保障
了基于学生问题何问题解决的生生对话型学习活动的展开。
第三阶段:“新三学”课堂教学研究,从“从知识本位”走向“儿童本位”
(一)缘起:让课堂离儿童更近些
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新时期的课堂研究方向,逐渐由“知识本位的课堂”转向“儿童本位”的课堂。我们认为,学生在走出校门之时,是否形成了“带得走”的核心素养,这应当是衡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努力,给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拥有学科知识,更要形成学科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还包括意志力、责任感、纪律性、自觉性的养成,包括情感、精神、信仰的形成。课堂应该是儿童心灵的归依与远足,是儿童生活的一个特殊场域;是一段充满馨香与温暖的记忆。课堂应该离儿童更近些。“新三学”是在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出的。
“新三学”即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理解学生”指从儿童身心规律和发展成长需求的角度理解学生,从当代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角度理解学生,从理解儿童“无边的好奇、无限勇气与无偏见”的自然秉性,唤醒他们无限的潜能。“支持学习”是指通过教的改进和优化而引发学生深度的“学”,“支持学习”着力提升的是课堂上教师服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能力,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自身的学习与成长,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对学生的意义。“提升学力”是指通过积极唤醒,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给学生完整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二)行动:专家介入促进研究科学化
“新三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再出发,是回溯基础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再思考。“新三学”的课堂教学研究,如何超越技术层面,超越课堂的视野来开展研究呢?我们采取的是“专家介入式”的研究路径。在研究的全过程中,有这样一支专家团队,跟踪、服务、指导我们的研究,在深层次的互动对话中,促进教学的理解、儿童的理解、课堂的理解。沉淀属于我们的课堂文化理解。专家介入,给了我们一双隐形的翅膀,专家介入是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在研究中,有这样几个关键性行动。
1、多重论证,建构基于儿童理解的课堂文化。新世纪以来开展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新与选择。然而,各种舶来的教育观念芜杂而混乱,各种断章取义的观点会引向偏颇。如何较为准确地把握教育本真,在教育哲学、教育学、教学论领域找到“真经”呢?我们依托专家的指引,我们重读教育学经典,一路探寻理解儿童的路径。
2、课标为本,开展学科核心知识与素养研究。教研室组织教研员基于课程标准,深入开展学科课程标准的研习。进行学科核心概念及框架体系的梳理,开展细化课程标准的研究,更准确地对学科课程价值、核心知识、思想方法与学习策略的统整性认识。在研究课标的基础上,拟定“学科建设方案”从“学科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改革”、“学科质量监控”、“学科团队学习”、“学科特色项目”等方面调研和分析本学科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愿景,规划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为全面推进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3、工具支持,寻找指向教学质量的反思手段。关注成果成效,检验成效的方法手段的科学化应用。在专家指点下,我们开展了“儿童认知目标双向细目”的研究与论证,开展了指向儿童自主学习的“课堂观察”量表的研制与分析,运用了“态度量表”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课堂数据测评与分析,力图依托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
(三)突破:追寻儿童成长的教学自由
亚斯贝尔斯说“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超越自我,不但是知识范围的超越,更是精神世界的扩展与延伸。„„教育本质理论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由发展”②“新三学”的研究,就是要教师超越自我,超越课堂,回到对儿童的认识和追溯上,回到对人的发展的本质上,寻找为儿童发展创造可能性的学习情境。
1、回归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筛选最适合儿童学的内容。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研究,促进教师在整体上把握学科系统知识,理解学科思维特点,把最适合学生的知识交给学生,关照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促进儿童“知识把握——能力提升——素养积淀”的三重发展。
2、突破课堂的课堂教学设计自由路径。回归学科、回归儿童的发展成长,帮助教师突破“40分钟”课堂的边界,突破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的边界,突破课堂学习就是学科学习的边界。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需求、学习的环境,开放
而自由的和学生共同创造学习课程,在学科课程视野下,自主而灵动的成长。
三、反思:追求指向合规律的教学改革应期之效
回顾我区课堂教学研究15年的历程,体现了从课堂教学规范指导教学技术提高,从课堂教学“关键要素”的优化到“走向儿童”的课堂文化凝练,从重点研究教走向深入研究儿童成长。以下是我区小学课堂教学看得见的、可描述的成效。我们更看中洋溢在我区小学教师和学生脸庞上幸福快乐的笑容,课堂上自由而灵动的师生对话,儿童在丰富而多样的课堂活动中获得成长体验。
如今区的小学课堂散发着“以研立教,以教促学”的精神气质。每一所小学都形成校本的课堂教学主张,探索了课堂教学研究的策略路径,寻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
(一)在教师的专业支持和成长道路上,形成互助成长的“公共圈” 课堂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的变革课堂需要唤起原动力,需要必要的理论基础,需要学科知识结构和背景,需要学科教学知识,需要„„对于摆在面前的教师变革课堂的难题,如果用静态思维去对待,就会出现累加式培训,给教师带去无尽的负担,形成教师推向被动成长的局面。而我区“深耕式”课堂教学研究,却让我们发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喜成绩。
普通教师实现了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的专题化。在我区,100%的教师实现教学反思专题化,即每一位教师能上一节好课,能写一篇论文(案例)。以研促教,以写促研,良性促进。
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探索了属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新课改以来,我区有60多位教师公开出版了个人课堂教学研究专著,在全国基础教育成果奖评比中,两项课堂教学成果奖获得二等奖,有17项获得江苏省第一、二届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成果数量和奖次据江苏省区县首位。“十二五”立项86项省级课题、131项市级课题,其中绝大多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我区校长、骨干教师在大中华、长三角地区活动和被邀请到浙江等地作课堂教学研究报告50多场;孙双金、张其华、贲友林等一批名师成为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榜样。
我区推送的参加全国、省、市教研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竞赛选手,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中,总是取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兄弟区县中遥遥领先。
我区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先进学科组等评比中,也均以区县第一的好成绩收官。
(二)在课堂的理解和课堂创新上,呈现了“有灵魂的课堂” 历时10多年的课堂教学研究,我们聚焦的是主题,立足于改变的行动,内核生长的是课堂文化的积淀。我区的课堂教学变革已经初步显现出我们研究的成效。
全区25所小学都形成了本校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有解决自己学校问题的方法,通过调查与访谈,100%的老师认为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有实质性改变。有15所小学明确提出了本校课堂教学的主张、操作策略,并通过研究案例和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持续跟进研究的效果。优秀学校建设了体系完善的学校课堂文化。新课改以来,我区承办了全国课程改革现场会、江苏省小学课程改革现场会、多场不同级别的大规模的小班化研究现场会。我区接待了胡厅长等教育厅领导的课程改革调研,受到好评。我区课堂改革的经验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报刊上发表。
区域着力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形成学科核心知识,学科教学、培训研究的创新走在同行前列。
(三)在儿童的理解和儿童的发展上,凸显了活跃童心的生态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舞台,创造健康而适宜的生态,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我区的课堂教学语境中,始终把“儿童”两个字写得大大的。在文化营造上,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成为我们的追求。学校通过“童心课堂”、“幸福课堂”、“天性课堂”、“小先生课堂”等研究,深入走近儿童的内心世界,将成长中的儿童的特点与需要,以及他们鲜活的生活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和依据。在学习方式的研究上,注意倾听儿童的声音,力图采用儿童的方式。学校通过“魔方课堂”、“卡通课堂”“追问课堂”、“小游戏”课堂的研究,将学习的快乐元素、儿童元素充分挖掘、改造,为创造快乐的童年学习时光。在课堂的组织结构上,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研究儿童动机、情感、归宿感、社会认知等需求。学校通过“多维互动课堂”、“目标导航课堂”、“任务导向式课堂的研究,在遵循学理规律的基础上,优化调整课堂结构。
在我们的课堂上,儿童正以一种快乐的心情、积极的姿态、主动学习的行动、学习学习的过程,迈入属于他们的童年学习时光。
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我们时代对“人”的认识,对育人目标的理解是分不开的。课堂教学研究永远在路上,我们愿与同行在课堂教学变革的路上。
深耕既是一种诉求,也是一种行走方式。以课题为引领,重点突破核心问题,形成课堂的校本经验,这是被证明了的有效课改经验。在此基础上,出概念:“四边”教学、“新三学”,从教和学的维度,提出易于接受,容易理解,便捷操作的抓手,得民心,有实效,值得点赞。
第三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总结
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总结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总结课改经验,促进学科交流,10月21日,我校在会议室召开了以“我成长、我快乐”为主题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各学科组推荐一名优秀教师作了主题发言,讲述自己在课改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日常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分享了他们在一年来教学改革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最后,陈校长作了“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专题讲座和总结发言,号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走课改之路。这次经验交流活动受到了全体教师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交流的情况看,各学科组教师针对学校提出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主导、目标当堂达成”的三大要求,都进行了积极认真且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并各自都初步有了一个自己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各组长也提到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处和一些困惑,但是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积极性自信心不减,并相信只要能找到存在的问题,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陈校长作了重要讲话,首先简要总结了各备课组前阶段的工作,并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然后强调了教学探索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材把握上一定清晰,目标一定要明确,要学会分析教材,要把握学生学情。
2、分解学习任务,如对目标、内容、讲练等进行分解,并要做到有梯度和有层次。
3、重视导学、要精心设计好导学,启发好学生,做到为学生学而教,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精讲。接着陈校长明确了下阶段的工作任务。
(1)、结合前期经验继续进行开课实践。
(2)、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课堂教学的三大原则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主导、目标当堂达成”不能变,但要打破框框、积极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多进行组内的交流与探讨、多查查资料、学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改能力。
(3)、做好新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全面铺开的各项准备工作。最后陈校长希望老师们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并相信一定能找到一条积极有效的成功的教学。
最后要求教师从改变一点点做起,不妨从研究课堂开始,在原有的设计上创出点新意来,不必祈求“改朝换代”,即便传统也不意味落后,新颖也不一定就是成功。扎实教研,热情参与,只要立足“生本”“生成”,基于实践,勤于反思,乐于总结,就有长足进步。让自己的思考常常有一点小小的变化,不必祈求“推倒重来”,即便有时候思考和研究没有完美的结果,但一定蕴含着价值。从改变一点点做起,就不止于那一点点。
新合中学
2013年10月21日
第四篇:东洲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东洲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汇报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稳步地进行,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落脚点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我校立足于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课堂教学改革精神,自2014年春季开学以来,我校率先在七年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于2014年9月全校铺开,为了抓住这有利时充分发挥新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校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学改革引领教师进步,促进我校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学校多措并举,领导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现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经过我校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将我校课改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成立课改领导小组,不断完善课改实施方案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学校中层领导为核心成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课程改革管理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具体领导,教导处督促检查,年级组长负责组织实施;教导处以下又设立了七大科组,每个科组按照年级分年级学科备课小组,由备课组长负责相关工作。我校课改从2014年4月正式实施,根本形势的变化,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先后修改了三次,从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基于学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学校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改革服务
近三年来,学校完善了教师校本培训制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各项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切实为教学改革服务。
(三)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引领教师自主发展
1、落实校本培训制度,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学校层面上,何云耀校长亲自作了课改的专题讲座,也邀请了安文铸教授到我校对广大老师进行培训和学校的改革现状进行打脉;在学科组层面上,以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作为重点,科组长作为牵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等要求,充实老师们的课改理论知识。此外,学校每学期给老师购买两本有关教育教学专著,并开展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2、抓住一切机会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近三年,为了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学校在有限的财力下,鼓励、支持老师外出参加各类型的培训班和培训活动。如:学校派出共16位骨干老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学习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 80多人次到顺德的四基中学和南海金沙中学、荷城中学、顺德光华潘祥中学等市区内的学校取经学习,把他人的教学模式合理移植,使全体教师在认识上再提高,意识到有效课堂教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是我们教师需要实实在在做的事情。
3、努力创建平台,让教师彰显个性,力促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学校努力搭建平台,凡是外出学习五天的教师都在学校作学习经验交流讲座,如:林伯良等10位老师了山东外出学习的经验交流讲座;另外,坚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探讨课、公开课、展示课以及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不少的年青教师在我校承办市、区教学研讨公开周或者是校际教研交流活动之际,主动承担学科公开课和示范课的任务,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如:伍群芳老师承担了佛山市教研室思想政治同课异构的全市公开课,夏玉好和区宝莹、郭炜婵、叶趣兴等老师分别到杨和中学、富湾中学、沧江中学进行同课异构的PK课。
(四)以先进的教学、教改理念指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抓落实,讲规范、提质量。学校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对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改方案,并加以优化整合,形成了 “学对互助,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确定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东洲中学的教学理念;探索“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作业考试化,考试作业化”、“考试多得分,考后一百分,再考得满分”的学习达标测评理念,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区教科培中心对我校进行调研时反馈的情况,结合我校实际,要求教师要坚决执行新课改要求,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要求教师的导学案必须和教案有机结合,从预习案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从“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有利于生生、师生的及时导学,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个性化,更突出学生的自信;从“展示与检测”中,以更好地暴露问题,及时纠正,切实做到提高课堂效益。
(五)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推动新课改工作
1、加强集体备课,建设高效课堂。以同年级同学科为同一个备课组,选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备课组长。提倡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要求明确每次备课的时间、地点和主备人,注重进度、目标、重难点和练习题的统一。集体备课要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做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通过集体备课,科员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探求最好的教学方法,建设高效课堂。
2、加强对科组的管理,提升科组的活动质量。学校实施行政领导继续挂钩到有关科组,并参加相关的科组活动。以科组为单位围绕课程改革定期组织教学沙龙的主题活动,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科组每位教师在每一学期上公开课至少一节,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教学公开课活动中,教师们既借鉴别人,又锻炼自己,激活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3、组织专题研讨,成果共享。学校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沙龙”等活动,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对成功的经验及时推广,在老师中引起较大的反响,使课改工作经验成果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六)注重教学的细节管理,助力新课改
1、为规范各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继续大力推进推门听课制度。教导处制订了《东洲中学推门听课制度》,要求校长、教导处行政人员每周随堂听课2节以上,其他行政、级组长、科组长、备课组长每周随堂听课1节以上。通过这些做法,促进了教师认真备课和上课,实现高效课堂。
2、加强早、晚读、教案和作业批改的检查。教导处经常组织人员不定期对语文、英语、思想品德等科目进行早、晚读的检查,相关科目的早、晚读做到了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了有落实,有质量,有效果。同时也对教师的导学案和学生作业批改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做好记录和信息反馈。
3、实施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到班,责任到人。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学校特别注重课堂监控,教学质量统测方面的综合评估,组织教师认真对每个过程进行质量分析并及时作为改进和加强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考试结果中,更注重是否提高和进步。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座谈会或学生对教师、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确保在评估方面的全面与公正。
4、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进行榜样教育。在每次学业水平测试后,我们都要求各级开好各类学生的总结会,大力表彰成绩优秀、进步较大、表现很好的班级和个人。通过表彰先进,鼓励后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学生,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讲究教育的策略和方法,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每位教师跟踪一名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建立每位学生的成长跟踪档案,尽最大努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二、取得的成果
1、课改力促教师专业成长。自学校的课改实施开始,大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他们态度积极,思变求变,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正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众多的观摩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课程理念由不甚理解到逐渐理解到付诸实践再到加深理解的过程;看出教师对课改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教学改革这一既窄又浅的层面上,而是从心里认识到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准确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等等,这说明课改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师的教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2015年的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我校教师们积极撰写论文,论文获奖情况居于全区的前列;老师们还积极参加区级及校本的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区级以上的立项有6个,校级草根课题有10个。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和活动开展中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训练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思维品质;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树立自信心等。
3、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1)通过集体备课、科组组活动沟通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在不断的教学和反思中逐渐完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达到高效课堂。(2)每次考试后,老师都自觉组织起来进行试卷的反馈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在讲评中的重点问题,从而提高测试及讲评的有效性。
4、课改的三年,是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三年。从中考的成绩来看,实现了学校稳步提升的目标;而七、八年级统考统改的总平均分都能保持在全区公办初中的中上游水平,整体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彻底摆脱了以往整体教学质量底下的尴尬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呈现出发展的不均衡。部分教师受到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教育情怀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在新课改过程中要部分教师观念转变不彻底,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
2、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评价方式有待提高。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也把此项工作做为重点来研究实施,但没有形成一个完美的适合我校校情的评价方式。
3、导学案及课后测试题编写的质量有待提高。学校取消了配套练习册,要求用导学案+自编练习题代替,但是仍然有部分老师无所适从,编写的导学案和练习题的质量不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学校的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不足,难以发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传、帮、带”作用。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
1、抓好学校常规管理。要着眼实际,要在细、严、实上下功夫,细处着手小处抓起,使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优质化。
2、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不能动摇、方向不能改变、创新机制和条件要进一步优化。
3、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名师培养制度。
4、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管理方式,并推出典型班级进行观摩推广,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由苦学到会学,改变学习行为,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已进行近3年了,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只是开始,改革已在路上,并且永远在路上,我们只有继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踩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课改之路。
2016佛山市高明区东洲中学 年11月17日
第五篇:关于召开2010年湖南省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
关于召开2010年湖南省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
暨2010年湖南省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的通知
各市(州)教科院(所、教研中心):
为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选送参加中南六省中学生物教学年会和全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的优秀课教师、优秀论文,表彰在我省中学生物学科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和教研员,经研究决定召开2010年湖南省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暨湖南省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0年9月24日—27日。9月24日全天报到。
二.报到地点:
株洲市东都大酒店:红旗中路9号。电话0731-28348888。
详细地址:株洲市荷塘区红旗广场东侧约500米。汽车南站、火车站到酒店距离大约在6公里之内,长途汽车站到酒店大约4公里;汽车东站到酒店步行10分钟即可。
三.会议主题:倡导学案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展示、评比和研讨
(1)形式:说课形式。各市州选派初中和高中教师各2名参加说课。
(3)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和评比的具体要求
每位选手发言时间为20分钟,其中说课(所说教学内容应完整地体现课程标准中相应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说课过程中穿插课例片段展示)15分钟,与参会代表互动讨论5分钟。说课应聚焦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等环节可从略(PPT课件上写明即可)。
(4)每位参赛选手需在会前提交以下参评材料: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见附件;说课课件;实施该教学设计的课例录像。教学设计打印稿一式三份;教学设计电子稿、说课课件和课例录像刻成光盘,一式两份。
2.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1)株洲景弘中学教学改革整体情况报告;
(2)岳阳许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汇报;
(3)益阳南县立达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汇报。
3.现场参观:
参观株洲市景弘中学课堂教学及管理。景弘中学系株洲市一所优质民办初中,有40多个班,近3000学生,学校坚持“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为学生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提质之路,自2008年开始,在全校整体推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新闻媒体、家长、学生的高度评价。4.论文评审 每市10~12篇。
5.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比活动(1)先进单位的评比范围限于市(州)、县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学校生物教研组。各市(州)上报参评先进单位的数目不得超过3个。每个参评单位须填写好附表1并按规定加盖公章,以市(州)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为单位报送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2)先进个人的评比范围限于湖南省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各市(州)上报参评先进个人的数目不得超过5个。每个参评人员须填写好附表2并按规定加盖公章,以市(州)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为单位报送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四.其他事项
1.会议收取会务费260元/人。论文评审费50元/篇。优秀课评审费200元/堂。会议统一开餐,安排住宿,车旅费、住宿费回单位报销;
2.材料上报的时间:9月24日带到会场。报到时交会务组。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湖南省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2010/9/3
会议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