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主讲人:关鸿羽 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前主任
主讲人简介
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全国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首批专家。曾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初中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秘书长,中国记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常务理事。
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主讲教育节目,并开设《关教授教育漫谈》,《关老师谈家教》专题节目,他热心于家庭教育理论的普及工作,在29个省(直辖市)100多个城市作家庭教育报告,深受全国各地家长欢迎。
他潜心于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教育专著有《家庭教育学》、《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智力的方法》、《心理素质教育》等30余部。
因工作成绩突出,曾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作为教育界的先进人物代表在中南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教育》都曾专文报道过他的事迹。
课程简介
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即行为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的训练和思维习惯的训练。
重智育轻德育,只抓孩子的学习,完全忽略了习惯的培养;抓学习也只抓知识,不注意学习习惯的训练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应该从训练着手,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以采取的训练方式有:激趣式、分解式、评比式、制约式、疏导式、渐进式、体验式、切断式、协议式、积分式、负强化法(批评、惩罚),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等。
好孩子不是夸出来的,无原则的表扬,过多、过分的表扬不利于孩子成长。要让孩子有是非观,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问题,不能在虚伪中生活。“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有反思才是成功之母。”“严爱结合,刚柔相剂。”“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加强言语上的说服教育,突出语言的情感性、科学性。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唠叨叨;要有情感性,切忌空话、大话;做到“事先备课”,切忌盲目性;切忌脱离实际,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在以身立教上,应以行导行、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美求美、以情动情、以性养性等。在讲座中,关鸿羽教授以理论为线,以生动鲜活的实例为点,把养成教育这一大主题讲得十分形象活泼,相信能让听者受益良多。
录制时间
2009年6月4日
课程时长
147分钟
提纲
一、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
1.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
2.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3.习惯不同,人的机遇就不同
4.目前孩子存在着“十小”问题
5.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进步
6.养成教育在德育中的位置
7.素质教育与养成教育
8.习惯的概念
9.习惯的特征
10.习惯的形成因素
11.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
12.不要忽略了智慧性习惯的培养
二、养成教育的内容
1.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规范化 2.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
3.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
三、养成教育的途径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一致
2.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要一致
3.道德选择能力
四、养成教育的方法
1.德育姓德不姓智
2.方法要适合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训练法
决胜课堂:中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和评价创新
——有效教学与校长课程领导力培养(之一)
主讲人:龚雄飞 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
主讲人简介
龚雄飞,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海南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海南省作协会员,教育部新课程培训专家组核心成员。
课程简介
当课程处于稳定的非变革状态,原有规范秩序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替代中小学校长的作用。学校一旦进行课程改革,以常规为特征的稳定状态被打破,教师们就会迅速、强烈地需要校长的指导。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观念目标、行为指向、操作程序不明朗,教师们只有看校长、等领导来部署和示范。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将课程决策权下移了,校长课程领导者的角色身份更加凸显出来。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校长要打造课程领导力,这是中小学校长职业角色变化的需要,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校长课程领导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创造力上。什么是有效教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关注点在哪?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重建有效教学的课堂?如何创新新课程的教学评价?龚雄飞副院长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所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案例出发,凝练出四个“点”来解答这些问题,这四个点是“激活课堂——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兴奋点、优化问题——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有效评课——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引爆点、突出思维——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关键点”。
录制时间
2009年07月03日
课程时长
133分钟
提纲
引子:在新课程背景下打造校长课程领导力
1.何谓“课程领导力”
2.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激活课堂: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兴奋点
1.对传统课堂的反思
2.对思维课堂的建构
二、优化问题: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1.为什么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程
2.问题设计的基本要素——宽度、深度、角度、精度和难度
3.问题设计与思维训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
三、有效评课,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引爆点
1.听课听什么
2.评课怎么评
四、突出思维: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关键点
1.关于学生的学业评价 2.指向思维品质的开放性试题的评价改革——SOLO评价
第二篇: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更是学校高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而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一、以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二、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抓好“四种习惯”的养成,即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课前要预习,上课有准备,课堂专心听讲、勇于提问、积极回答、勤于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这样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2、“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生活有序,早起床,不睡懒觉;起床、穿衣、洗涮、整理内务行动要快; 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到校、及时回家,天天洗脚,经常洗澡,常剪指甲,穿戴整洁;不吸烟、不喝酒、不打闹;不乱扔瓜皮、果壳、纸屑、杂物,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爱护公物、保护花草树木;节约水电、爱惜粮食,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等等;这样学生养成勤劳俭朴、生活有序、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
3、“安全行为习惯”教育,加强安全法制意识,不偷窃、不敲诈、不勒索别人的财物;养成防火、防电、防溺水的良好习惯;在马路上不打闹,不骑车带人,不闯红灯;不打架滋事,更不随意叫家长或亲友到学校无理取闹,更不同校外人员勾结寻衅滋事;不攀越栏杆、校门及围墙;注意饮食安全。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4、“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1、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2、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3、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4、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5、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6、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7、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8、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9、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10、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五、专项治理活动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学校在日常学生德育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德育专项治理活动,以每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一个主题的专题治理。
二、目标任务
重基础,强训练,创特色,上台阶。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
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遵守公德、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社会交际的能力,拓展自我生存空间。
三、活动基本原则:
我们的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坚持课内课外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校行政值日、政工处、各处室、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原则。
四、实施内容:
(一)把学习习惯抓实
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全校合力。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主动学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专项治理活动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学校在日常学生德育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德育专项治理活动,以每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一个主题的专题治理。
二、目标任务
重基础,强训练,创特色,上台阶。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三、主要内容
(一)抓好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
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坚持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生产劳动。要爱惜身体,积极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第三篇: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五年
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五年(2012-2016)工作规划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8日点击数: 次
2008年4月,我县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服务党建”的要求,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全县开展了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良好习惯逐步养成,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全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率逐年降低,基本形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育人网络。为深化我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形成常态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塑健全人格、育优秀人才”为工作目标,围绕“爱国与守法、理想与信念、道德与礼仪、学习与创新、行为与安全”五大内容,结合“诚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五大主题,建立“组织保障、舆论宣传”两大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教育全县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习惯,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在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能担当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少年。
(二)阶段目标。
学前阶段。使幼儿萌发爱父母、爱家庭、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感,养成诚实自信、遵守纪律、讲究卫生、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使学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热爱学习、言行文明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直诚实、勇敢坚强、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初中阶段。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热爱科学、勤奋好学、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培养勤俭自强、自尊自爱、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高中阶段。使学生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关心国内国外大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懂得健康、文明的生活和交往礼仪,养成崇尚科学、勤奋踏实、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学好问、自立自强的良好习惯。
职业高中。重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合作共处的精神,养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习惯,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精益求精、服务社会的心理品质,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内容
绕“爱国与守法、理想与信念、道德与礼仪、学习与创新、行为与安全”五大内容,结合“诚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五大主题,加强学生养成教育,使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求知。
(一)爱国与守法。教育青少年爱父母、爱家庭、爱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意识,时刻维护祖国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荣誉。
(二)理想与信念。教育青少年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养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三)道德与礼仪。教育青少年遵守社会公德、传承中华美德,养成知荣明耻、公平正义、明礼诚信、礼貌待人、团结友善、敬老爱幼、记情感恩、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的优良品德。
(四)学习与创新。教育青少年勤奋刻苦、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养成专心听讲、认真作业、不耻下问、教学相长、审美高雅、爱好广泛、崇尚科学的严谨学风。
(五)行为与安全。教育青少年学法用法、强身健体、珍爱生命,养成遵纪守法、勤劳节俭、远离毒品、反对邪教、注重安全的良好习惯。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12年1月-2月)
制定深化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宣传方案,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五年规划实施工作,并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宣传,让养成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2年3月-2016年10月)
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重点实施五大工程,结合五大主题,制定推进计划,有序推进,狠抓落实,深化提高。
(一)学校育人工程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养成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整合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有序推进,狠抓落实,不断提高。
(二)家庭教育工程
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各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开好家长培训会,并与相关部门配合,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家校共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着力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关爱工程
要努力营造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增强全县人民的养成教育意识。要搭建平台,组织关爱行动,引进关爱项目等,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四)队伍建设工程
在建立和完善养成教育网络的同时,加强养成教育队伍建设。以党组织为核心,行政和相关部门、组织通力配合,建设养成教育的管理队伍、督导队伍、教师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立足常规,抓典型引路、抓薄弱环节、抓督查指导、抓特色创建。
(五)优化环境工程
开展养成教育需要营造适宜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在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的基础上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积极探索研究优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环境的途径、内容和方法。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把养成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2016年11月-12月)
总结养成教育工作中的做法、经验和特色,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撰写
经验材料,汇编成果资料,制作专题片,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工作思路和评价体系,为实施下个五年规划打好基础。
五、工作措施
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在效果。
(一)强化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承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纽带。各学校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把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1.在学校文化中贯穿养成教育。学校要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入手,与绿色学校创建和“整脏治乱”相结合,加强“五化三园”建设,让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成为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和约束力的教科书,让一墙一壁都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学校要抓好人文教育,利用名人名言、标志建筑、温馨标语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条件的学校要办好成果展览室,让学生体验学校的办学历程和成果,使之受到教育。
2.在师德教育中强调养成教育。学校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年确立一个师德教育主题,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和魅力育人活动。要重视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班主任的培训、培养力度。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引领示范,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教职工行为“五严禁”、“十不准”和县委“五严禁五不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学术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
3.在常规管理中融注养成教育。学校要制定《中小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学生熟练背诵,严格遵守。可将学校的管理规定编成顺口溜和童谣,利于学生熟记。要设计校牌、校徽,要求学生随时佩戴,主动接受师生和社会的监督。学校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养成教育纳入学生品行评价。学校党支部要加强对养成教育工作的指导,德育处、团委、少先队、教务处等要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把养成教育贯穿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学校要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遵义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纳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要将养成教育作为科研课题,成立课题组,编写课题研究方案,开展专题研究,探求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在团队活动中强化养成教育。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队会、文明班级评选等活动和设立学生行为监督岗、公示栏等形式,狠抓学生养成教育,纠正学生不良言行,树立学校文明新风。要经常性开展在校好学生、家庭好帮手、文明好少年等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中的作用,通过广大团员和少先队员的示范引领,促进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重视家庭教育,发挥熏陶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更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开展亲子共成长工程,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要拓宽家校联系渠道,完善教师家访制度,通过设立学校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长联系簿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可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定期表彰优秀家长。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督查和指导。
(三)抓好社会教育,发挥助推作用。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良好的社会教育和社会环境对抓好养成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村委、社区、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协调县文体、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加强对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大出版物市场的监管,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确保校门口无饮食摊点,学校周围200米内无网吧和电子游戏娱乐场所。杜绝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进入市场。聘请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定期到学校举办法律知识、交通安全等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知法守法意识。
六、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1.建立组织机构。为确保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五年规划有序推进,成立遵义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五年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教育科技局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各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校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科技局党委办,局党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党委办主任任副主任,各相关科室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规划的实施工作。办公室成立养成教育工作宣讲团和督导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担任宣讲团成员,由领导小组组织到学校进行宣讲和指导。督导团由领导小组聘请人员组成督导队伍,负责对各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强化督导考核。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加强督促检查,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学校要把养成教育纳入重要工作,建立“党(总)支部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处(室)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并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安排、同检查、同奖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养成教育检查细则,县教育督导室要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工作,并将督查结果作为表彰养成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对各党(总)支部考核的依据之一。
(二)注重舆论宣传,确保养成教育家喻户晓。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养成教育宣传方案,开展养成教育进万家活动。县教育科技局网站、《遵义县教育与科技》要宣传报道各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各学校也要通过宣传栏、宣传标语、橱窗、板报、网站、集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四篇:加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文明行为。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
具体任务: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初步形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交流、热情诚信、热爱生活、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品行习惯。养成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生活自理、热爱体育、积极锻炼、健康生活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我市教育教学质量。
三、主要内容
(一)抓好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坚持做一些家务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生产劳动。要爱惜身体,积极锻炼身体,培养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四、指导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以教育部颁布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来进行开展。
(二)具体化原则。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本着“小、细、实”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种行为习惯具体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掌握和践行。
(三)序列化原则。遵循青少年的发育规律和认知、心理特点,研究制定出相应学段的行为规范和要求。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学段和年级的层次性,保持教育的连续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四)因材施教原则。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力求做到“行为上严,思维上宽”,鼓励学生的独创精神。
(五)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行为训练,引导广大学生在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整体性原则
行为是外显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情意”是前程,“行”是结果。因此,我们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重视文明行为的训练,又要重视对其文明行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情上接受文明行为,在反复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不能把文明行为的培养看成单纯的技能训练,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文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
(七)、一致性原则
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必须统一,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文明行为的养成,全社会所有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家长和所有成年人,要与孩子们一同来养成文明行为,共同进步,要求孩子做的,大人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大人自觉不做,身教重于言传。
(八)、层次性原则
文明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过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也就形成了习惯,对学生来说,某些文明行为的培养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再从主动转化为自动。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文明行为的要求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区别对待,注意衔接,既保持层次性又保持连续性。
五、总体安排
(一)2017年上半年工作安排:在德育处协调下,各年级组、各科组安排某方面(品行、生活、学习)两三个具体习惯进行矫正养成。
(二)今后每学期都根据本校本年级组实际情况,各方面都安排两三个具体习惯进行矫正养成。
六、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步骤 我们总结了养成教育的七个步骤,并严格按步骤进行。实践证明,“七步骤”是科学合理的,是富有成效的。
1、认识习惯的重要
要让学生认识到文明行为习惯对社会发展、对人生进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达到此目的,要由近及远地用具体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一方面从学生的身边着手,从学生看得见的事例说起;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人生进步的更高要求来挑选事例教育引导学生。
2、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涉及到某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时,要与学生讨论制定适当的,可行的行为规范,这个讨论的过程其实既是教育过程,又是认识过程;“适当”指社会要求与集体已有行为程度相结合,循序渐进,切忌追求完善,要求过高。
3、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帮助个体制定可行性计划
必须通过观察和调查充分了解所有个体的行为程度,结合各个体的性格差异,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帮助各个体制定可行的计划。
4、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榜样教育要形象感人,要由近及远。
5、生动活泼持之以恒的练习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进步,切忌把养成教育当成技能的培训。
6、以激励和评价为助推器
此过程要注意综合家庭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进步,切忌教师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7、反复抓、抓反复、坚持不懈 此过程要充分运用反复性原则。
七、实施途径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渠道。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力军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科教育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广大团员和少先队员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探求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旨在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力求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
(二)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要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各种家庭背景下的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基础,增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协调开展社会教育。要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主动争取社区、工青妇组织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调动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结合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矫正、检验和提升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成为讲文明、有礼貌的社会公民。
七、保障措施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覆盖面大,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成立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史晓华
副组长:李培新 刘长恩 宋传宁
领导小组成员:德育、体卫艺、教务、教研、后勤、团队各负责人;各年级组长、科组长、班主任。
德育处为我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常设管理部门,负责本项工作的实施、检查、评价、总结。
(二)广泛宣传,认真学习。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积极宣传发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转变为广大师生、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1、李副校长在全体教工会上作动员报告。
2、年级组长面对家长和学生作两个动员报告。
3、各年级组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本方案,认识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了解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渠道。确定本年级组、各班的养成教育内容、方法和步骤,进行实施。
4、各科组长组织科组教师认真学习本方案,了解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渠道,确定本科组的学习习惯内容、方法和步骤。
5、后勤处组织后勤人员学习,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服务育人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创建良好育人环境。
(三)优化环境,全面育人。广大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的影响,同时,形成全方位、全员性、多渠道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1、年级组长利用教室旁大厅白板出版本年级组习惯养成教育板报;各班要把习惯养成教育的宣传作为教室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各科组长组织实施本科组习惯养成计划,各教师与班主任相商确定本学科、本班的学习习惯内容和工作计划,进行实施。
3、各班主任要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到班规中,德育处要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到班级管理制度中,团队也要把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到检查制度中,以制度保障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
(四)突出重点,注重课堂。长期以来,我市各校在培养学生的品行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比较重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有所忽视,而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因此,实施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注重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教务处依据学校工作方案将学习习惯养成工作布置到科组,科组长负责抓落实。
(五)整体推进,形成特色。我校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确定实施细则,并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边摸索、边完善、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与我校实际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养成教育模式。
八、习惯内容
(一)品行习惯
1、卫生习惯 ⑴不乱丢乱扔。⑵衣装干净、整洁。
⑶常洗澡、常剪指甲、早晚刷牙。⑷在家、在校定时搞卫生习惯。
2、礼仪习惯
⑴、尊重长辈,听从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⑵、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⑶、上学或外出回家见父母、长辈要礼貌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⑷、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坐,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⑸、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茶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⑹、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⑺、见到老师、同学要主动问好,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先让行;
⑻、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⑼、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3、文明习惯。
⑴着装整齐,不穿奇装怪服。⑵男生不留长发,不剪怪异发型; 女生不披发,不烫发,头发不遮眼、脸。⑶不留长指甲,公开场所不穿拖鞋。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⑸使用文明用语。⑹尊重他人。
⑺热爱集体,热爱社会。⑻遵守公共场所规则。
(二)、生活习惯
1、安全习惯
⑴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⑵课间不做危险游戏,追逐打闹。⑶不私自到池塘、河边玩水。⑷不听从、不跟随不认识的人去玩。⑸不私自玩火、玩电、放鞭炮。
2、日常起居习惯 ⑴早睡早起。
⑵不挑食、不吃零食。⑶按时到校,按时归家。
⑷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学习、休息、娱乐有安排。
3、节约习惯 ⑴节约水电。
⑵爱护书本、用具、一草一木。⑶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⑷爱惜粮食。
⑸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食。⑹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4、做事习惯 ⑴整理学习用具。⑵整理自己房间。⑶做家务。⑷参加集体劳动。
⑸学会统筹办法,讲究做事效率。⑹动作轻快,做事利落。
(三)学习习惯。
1、读书、写字姿势习惯
2、听课,作业习惯
3、预习、复习习惯
4、课外阅读习惯
5、主动学习习惯。
第五篇: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连外国语学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
翻译理论与实践 考 试 大 纲
大连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是为大连外国语学院招收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为法汉互译实践能力以及基本翻译理论知识。本考试遵循科学、公平、安全、规范的原则,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法语专业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大连外国语学院对报考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择优录取,确保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考查目标
1.考查考生的法译汉实践能力;
2.考查考生的汉译法实践能力;
3.考查考生对翻译基础理论的了解程度;
4.考查考生对翻译现象及翻译本质的认识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
1.法语文学语篇汉译约30%
2.法语非文学语篇汉译约20%
3.汉语文学语篇或非文学语篇法译约38%
4.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中国著名翻译家名词解释约6%
5.翻译理论基本概念阐释或翻译现象解析约 6%
四、试卷题型
1.法译汉: 共2题,其中文学语篇翻译40-50分,非文学语篇翻译20-30分。
2.汉译法:1-2题,汉语文学语篇或非文学语篇法译50-60分。
3.名词解释: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或中国著名翻译家名词解释2题,每题5分。
4.论述题:1题,对翻译理论基本概念进行自由阐释或解析翻译现象,10分。
III.考查范围
1.19-21世纪法语文学作品翻译
2.法语非文学语篇翻译,侧重文化翻译
3.中文现当代文学语篇法译或中文非文学语篇法译,侧重文化翻译
4.法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及中国现当代著名法语翻译家名词解释
5.翻译理论基本概念或具体翻译现象阐释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