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
附件1:
苏州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各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研究生科学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研究生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依据。为做好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依据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下修订意见:
一、修订指导思想
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l号)和《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等国家相关文件要求为依据,正确把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以下简称《专业目录》)(附件一)的内涵,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自身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培养条件,促进学科交叉,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研究生创新研究提供更优良的环境条件,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各培养单位要认真总结自身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
二、修订培养方案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
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上按一级学科进行修订(从招生、培养到毕业、授学位均按一级学科名称)。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的名称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为标准。鉴于国家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目录》尚未统计编制完成,若涉及二级学科,其名称暂按照《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确定。
2、原学科与相应新学科的关系
培养方案按新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修订。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不应为原学科专业的简单叠加、组合或删减,应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角度,真正体现新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同时应保持原有的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的设置不以求全为目标。
3、博士研究生培养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系
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须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的相互关系,不但要体现层次的区别,而且要注意两者间的联系,优化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益。具备条件的单位,在合适的学科和一定的人才培养类型上,提倡实行硕-博连读。
4、正确处理培养方案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体现因材施教的方针,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才能和特长,开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确定个性突出、有专长或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加以个性化培养,允许其培养计划中有50%的学位课程不受本学科培养方案的限制,而选择相关学科的学位或非学位课程。
三、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与要求
1、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体现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理念
认真总结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经验,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培养经验和模式,鼓励实行分类培养。分类培养采用培养单位自行申报的形式,培养方案可按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分别制定。学术研究型要力求创新性和前沿性,应用研究型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2、正确把握《专业目录》的内涵,优化研究方向,突出学科培养特色 各学科培养方案的研究方向设置要科学、规范,既要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又能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能体现学科优势和培养特色。学校鼓励设置前沿性、应用性、交叉性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般应在本一级学科内打破原二级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而成;也可以是原来的二级学科;或新的学科生长点或交叉学科。
3、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式
各学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应紧紧围绕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形成比较完整的、高水平的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对基础素质、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学科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课程教学方式,学校倡导采用课程负责人负责制的方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施专题式教学,运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学习方式,加大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建立先进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制度。
4、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制度,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控
各学科要制定本学科文献必读书目,建立学科读书报告制度,由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各学科要提出本学科研究生学术与实践活动的要求,研究生实践一般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临床实践、社会实践等。学术与实践活动由导师负责对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四、培养方案修订范围
本次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范围包括:学术型硕士生、学术型博士生。跨培养单位的学科应由学科负责人所在培养单位召集讨论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
五、培养方案基本内容
(一)学科简介
简要介绍学科点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领域和特色、师资队伍、科研条件以及已培养研究生情况及就业方向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400字以内)
(二)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我校研究生培养总体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本学科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特色。(150字以内)
(三)主要研究方向
列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应体现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设置要科学、规范、精简、宽窄适度,相对稳定。研究方向一般应在本一级学科内打破原二级学科界限重新组合而成;也可以是原来的二级学科;或新的学科生长点或交叉学科。
(四)培养年限
1、博士学制三年,在职博士生相应延长一年(学制四年),学习年限最长可延至6年。
2、硕士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可延至5年。
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和延期毕业,具体按研究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1、硕士生 具体要求为:
(1)课程结构及总学分:硕士生应完成总学分不少于30个学分。课 程 名 称
学分
1、政治理论课 3学分
2、外国语 6学分
基础外语 3学分 应用外语 3学分
3、专业基础课 15学分
大类课程 9学分
跨大类课程 3学分
学术与实践活动 3学分
4、专业课(不少于2门)不少于6学分
(2)课程设置
①政治理论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如下:
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开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1学分)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开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②外国语
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包括基础外语和应用外语两个部分。基础外语:
硕士基础外语采用全校研究生统一授课形式,在入学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考核。基础外语实施部分研究生免修免考制,具体方案另行公布。
应用外语:
硕士应用外语开设专业外语(由各培养单位第一学期开设)、学术交流英语(人文社科类)和英语翻译与写作(二门课程均由外语学院第二学期开设)课程,所有学科必须从以上三门课程中选一门,作为应用外语必修课程。
③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分为大类课程、跨大类课程和学术与实践活动三个模块。学术活动: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15次公共讲座或学科进展类讲座,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答辩前一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保管。
实践活动: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一般为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临床实践、社会实践等,总结报告在答辩前一学期末交导师签字认可后交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保管。
学术与实践活动计3学分。④专业课
专业课是按研究方向开设的必修课程。(3)说明
所有课堂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一年内完成。
2、博士生 具体要求为:
(1)课程结构及总学分:博士生应完成总学分不少于15个学分。课 程 名 称
学分
1、政治理论课 3学分
2、外国语 4学分
基础外语 2学分 应用外语 2学分
3、专业基础课 6学分
大类课程 3学分
学术活动 3学分
4、专业课(不少于1门)不少于2学分
(2)课程设置
①政治理论课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均必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54学时/3学分),其中课堂学习为36学时,实践环节为18学时。②外国语
博士研究生外国语包括基础外语和应用外语两个部分。基础外语:
博士基础外语采用全校研究生统一授课形式,在入学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考核。基础外语实施部分研究生免修免考制,具体方案另行公布。
应用外语:
博士应用外语开设专业外语(由各培养单位第一学期开设)和学术交流英语(人文社科类)(由外语学院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所有学科必须从以上课程中选一门,作为应用外语必修课程。
③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分为大类课程和学术活动二个模块。
学术活动: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30次公共讲座或学科进展类讲座,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答辩前一个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保管。
学术活动计3学分。④专业课
专业课是按研究方向开设的必修课程。(3)说明
所有的课堂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半年内完成。
(六)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各学科应对本学科硕士生、博士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作出具体规定,并建立学科读书报告制度,由导师负责对其进行考核和评价。
(七)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答辩。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二学期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二年方可申请答辩。
各学科应对本学科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的基本要求及进行开题报告的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
(八)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包括研究生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审核、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最终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出综合评定意见。
硕士生应在第四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生应在第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是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各学科应对本学科硕士生、博士生中期考核作出具体规定。
(九)学位论文
除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以外,各学科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根据对硕士和博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学术性、完整性、创新性、工程应用性、写作等)和评价标准作出具体规定,还应对论文阶段的进度考核作出具体规定。
(十)毕业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实行毕业与学位申请制。具体按研究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篇:苏州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苏州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化学工程领域430117)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苏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化学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化工、制药企业、高分子合成及加工企业,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化工、制药、高分子合成及加工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如下:(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服务。(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3)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5)具有健康的身心。
二、入学要求
招收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教师与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并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与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尤其是与企业等实际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
要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现场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
具体如下: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传热与节能、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
2、高分子化工: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合成技术、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精细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材料。
3、环境工程:工业分析测试技术、工业品质量管理、工业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一)学位课程(27学分)
1、公共课(9学分)课程名称 外语(含专业外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工程数学
2、专业必修课程:(18学分)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高等反应工程 精细化学品化学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高等高分子化学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化工工艺计算 计算机应用技术 高分子化工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功能高分子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高等高分子化学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化工工艺计算 计算机应用技术 环境工程方向:
学时/学分
144学时/4学分18学时/1学分18学时/1学分54学时/3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须选修2门课程,至少达4学分)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 课程名称 功能高分子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高分子化工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反应工程 精细化学品化学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环境工程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反应工程 高等高分子化学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功能高分子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化工工艺计算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精细化学品化学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三)必修环节(4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论文中期报告及学术交流 工程实践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论文评阅、答辩
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1学分 1学分 2学分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篇:学术型研究生学籍表
扬州大学 机械工程 院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级攻读
研究方向: 机械制造装备与数控技术导师姓名及职称 宋爱平
扬州大学 机械工程 院 机械 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
姓名: 张礼峰性别:男学号:M090961
(学院公章)
第四篇:苏州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共)
苏州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纺织工程领域
430121)
一、培养目标
苏州大学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纺织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纺织企业、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
二、培养要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入学要求
招收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后,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四、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五、主要研究方向
1、纺织工程:各种纤维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纤维集合体的纺织加工;纺织工程管理与质量的过程控制;纺织加工化学;计算机的纺织应用。
2、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纺织材料的测试技术及仪器;纺织结构复合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的设计开发;纺织纤维的改性与功能纺织材料。
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纺织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染整加工原理的研究;染整新技术及高新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纺织化学与特种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4、材料学:高聚物加工成形机理;高聚物改性;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5、纺织工程管理:纺织企业管理;纺织类产品营销及对策;纺织企业发展研究
6、纺织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纺织工业中计算机图形仿真及图像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
7、现代服装生产与市场研究:现代服装生产系统;服装生产管理技术;服装市场策划与研究
8、服装艺术与科学研究:服装计算机设计技术;服装感觉;服装艺术设计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一)学位课程(19学分)
1、公共课(9学分)课程名称 外语(含专业外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工程数学
2、专业必修课(至少修满10学分)纺织工程方向: 课程名称 *纺织工艺理论 纤维物理 试验设计方法 纺织新材料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库原理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方向: 课程名称 *纺织工艺理论 纤维物理 试验设计方法 纺织新材料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库原理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有机化学
学时/学分
144学时/4学分
18学时/1学分
18学时/1学分
54学时/3学分
学时/学分
54学时/3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54学时/3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54学时/3学分
新型纤维材料结构与性能 纤维近代测试技术 色彩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库原理
材料学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高分子化学 高聚物成形机理 材料近代测试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库原理
纺织工程管理方向: 课程名称 *管理学 决策理论与技术 现代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库原理
纺织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方向: 课程名称 *计算数学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 电测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 Auto CAD 计算机图象处理
现代服装生产与市场研究方向: 课程名称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库原理
现代服装市场系统 服装感性工学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54学时/3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54学时/3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54学时/3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功能性服装
服装艺术与科学研究方向: 课程名称 计算机应用技术
数据库原理
服装感性工学 功能性服装
衣料图案与服装设计 高级时装设计及理论 计算机绘画技术 打*为必选课程
(二)非学位课程(至少选满9学分)纺织工程方向: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计算机控制原理 多媒体技术 市场营销理论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知识产权法
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 纺织经济理论
纺织行业发展策略综合讲座 纺织新产品开发与实践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方向: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计算机控制原理 多媒体技术 市场营销理论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知识产权法
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 纺织经济理论
纺织新产品开发与实践 纺织行业发展策略综合讲座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方向: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计算机控制原理 多媒体技术 市场营销理论
纺织工程管理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知识产权法
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 纺织经济理论 新型纺织印染助剂 新型染料
新型染整设备
纺织材料功能性整理 纺织行业发展策略综合讲座 材料学方向: 课程名称 纺织工程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计算机控制原理 多媒体技术 市场营销理论
纺织工程管理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知识产权法
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 纺织经济理论 高技术纤维
聚合反应工程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科学新进展
纺织行业发展策略综合讲座 纺织工程管理方向: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计算机控制原理 多媒体技术 市场营销理论
纺织工程管理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知识产权法
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 纺织经济理论
纺织行业发展策略综合讲座 纺织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计算机控制原理 多媒体技术 市场营销理论
纺织工程管理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知识产权法
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 纺织经济理论
纺织行业发展策略综合讲座 现代服装生产与市场研究方向: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计算机控制原理 多媒体技术 市场营销理论
纺织工程管理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知识产权法
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 纺织经济理论 多媒体与数字化图象 服装材料科学 服装市场策划与研究 服装心理学
纺织行业发展策略综合讲座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服装艺术与科学研究方向: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计算机控制原理 多媒体技术 市场营销理论
纺织工程管理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知识产权法
经济法与环境保护法 纺织经济理论 多媒体与数字化图象 服装材料科学 服装市场策划与研究 服装心理学
纺织行业发展策略综合讲座
(三)必修环节(4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论文中期报告及学术交流 工程实践
七、学位论文与学位论文评阅、答辩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学时/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36学时/2学分
1学分 1学分 2学分
第五篇:2-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东北电力大学关于修订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构建新形势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修订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做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基础理论、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力、强化科研实践为原则,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科学规划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针对培养目标制订与之相匹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根据本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确定本学科研究生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从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本着科学、系统、优化的原则,对本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课程体系突出系统性、前沿性,特别注意避免因人设课的现象。
(二)培养方案应加强基础,同时能体现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工作和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性,又体现宽广性和实用性,开设一些反映当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最新成果的专题课程。
对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按照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学位课平台+方向模块”制定;对于二级学科,应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后,在所属一级学科范围内制定。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要重视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改变课堂传授与科研实践脱节的理论学习方式,着力构建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理工类研究
生要加强人文类课程教学,社会科学类、管理类研究生要加强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
(三)应将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硕士生课程内容既要与本科生课程合理衔接,又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要坚决杜绝研究生课程与相同或相近本科生专业课程重复的现象。
(四)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的原则,充分发挥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培养方案应为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研究生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规划安排。
(五)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和考核;具有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培养工作的有序性。
三、基本内容
培养方案应包括学科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学位论文与答辩等内容。
(一)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师资队伍、科研情况、培养条件及学科特色,字数在500字左右。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各学科可在上述要求基础上,添加体现学科特色的内容,细化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一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一般为5至10个,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一般为3至5个。所设研究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并能体现本学科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反映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研究方向的设置应具备下列条件:
1、应有学术带头人及合理的学术团队;
2、应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科研成果;
3、应有培养研究生需要的基础条件;
4、应能开出本研究方向的学位课程和相关课程。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培养方式为全日制。
指导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可与有关科研部门、企业联合培养。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外,其余课程一般以16学时为1学分。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一般为30-32学分。
课程分类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必修环节、辅修课四个类别。
1、学位课(15-23学分)
(1)公共基础课(7学分):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2)基础理论课(4-8学分)
(3)专业基础课(4-8学分)
学位课程成绩70分及以上为合格。
2、选修课(6-12学分)
选修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
3、必修环节(3学分)
学术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活动(至少参加一次学术论坛)(1学分)、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检查(1学分)。
必修环节的考核,按优、良、合格、不合格评定。
4、辅修课
少数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辅修至少两门本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辅修课不计学分,应辅修而未辅修或者辅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辅修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辅修课程可在研究生入学后两
年内完成,由研究生所属学院统一安排。
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中的每门课程必须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英文译名、学时、学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课方式、考核方式、必读书目及参考书目等。所有课程教学大纲需经院分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研究生部培养科。
(六)学位论文与答辩
根据学术型培养类型特点,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论文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的有关安排、学位论文字数、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成果等分别提出具体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理论、技术方法、工艺制造等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或用已有理论及最新科技成果解决社会或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在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突出对理论研究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能力的评价。
培养方案应对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求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成果等提出具体要求。学术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省级及以上正规刊物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一篇及以上(东北电力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作者署名在前两名,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
四、工作程序
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由各学院院长负责,由主管院长具体组织落实。各学院应成立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工作小组集体讨论决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由本学科的全体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集体讨论后定稿,经学院院长审核同意,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后,报送研究生部。
五、时间安排
本次修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执行。
具体工作日程
3月初:研究生部组织各学院召开第一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协调会。3月份:各学院组织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召开研讨会(不少于3次,需有会议记录和主管院长签字),形成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讨论稿。
4月份:各学科培养方案定稿,提交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审批。
5月份:各学院将已审批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等报送研究生部(文字材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5月份:研究生部组织各学院召开第二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协调会。对少数需进行修改的培养方案,研究生部将修改意见反馈到相应学院。
6月份:全校各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定稿。
7月初:研究生培养方案印刷成册。
7月份:研究生部组织进行优秀研究生培养方案评选。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它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反映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水平。希望各学院必须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组织,高质量完成此项工作。
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部
二○一四年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