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备课质量)
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备课质量(听后感)
张美霖
开学培训的第一天,我们全校老师们一起学习了王祥主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有些教师在备课或上课时总把学生设想为“天才”,总以为“我教过了,学生一定学过了,学过了一定是考得出来了”。因此,总是关注自己“是不是教过了,是不是讲过了,有没有讲完,有没有讲漏了”,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真的在学习吗?学生真的听懂了吗?真的学会了吗?缺乏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
给我的最初印象,教学评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任务”的一致性。通过今天的共同学习,自己头脑中对于目标的认识与理解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航灯,那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没有精准的目标,所有的评价和教学活动越花样百出会偏离轨道越远。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因此早几年我们一直都在做细化目标的工作,让每位老师都真正明白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在目标细化时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定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一致性。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上还不够。有时觉得自己设计的课很好,应该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上完课后,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回想一下还是自己从教师出发的教学行为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教学目标的设计总是先于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它总归是教师主观意识的体现,如果没有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如果不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根本无法察觉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否相适应。因此只有明确自己教学评的目标的一致性,一切都从目标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才能呈现出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思考不仅表现在教什么,学什么和评什么的整体课程管理中,更要落实每节课的实际教学中。也就是要在备课中努力体现教学评的一致。
当前,很多学校根据教师发展状况不同,在教案的撰写上尤其是形式呈现上下功夫,但是收效甚微,表现在老师更多抄教案、网上下载或教师间共享教案电子版打印,然后加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算复备了。于是我们说,这样的教案有什么作用?它离真是的备课少了什么?其中最核心的的就是少了思考和创造性劳动。少了思考。那就要在复备的思考上下功夫。思考什么?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不是真正把握了知识的三个层次内涵?即一是符号表征。任何知识都是以符号作为表征的。二是逻辑形式。逻辑形式体现了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过程,更包含了逻辑思维的过程。三是意义。知识的意义是其内具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是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符合是知识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只是的存在形式,逻辑形式是知识构成的规律和法则,意义是知识的内核,是内隐于符号的价值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过程和方法到底什么?其学习知识本身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样我们就能够反思目标落实是否体现了学科本质?其次是目标的落实。这个落实情况我们需要从三个层面去思考。一是教学意图是什么?就是各个教学环节到底要干什么?要和课程标准要求对接起来;二是明确学生学业标准,就是这样的环节目标意在达成怎样的学业标准;三是达成的检测方法和方式,就是通过怎样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去检测达成情况。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思考,复备也就更加富有实效了。少了创造性劳动。就是在复备中没有改进和重组。集体备课,在集体集中明确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基本思路后,要在具体的操作上根据学生需要去改进,改进的问题、策略和方法需要及时写上。个人独立备课,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经验积累和学习所得,对原有目标、方法程序等审视加工,进一步改造提升。
第二篇:如何提高备课质量
如何提高备课质量
新学期伊始,乃至学期之中,每一节课上课之前,摆在每个教师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备课。说真的,当老师很辛苦,备课很费神,需要老师们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面对备课,有人烦,烦的是检查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觉得累,累的是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人怨声载道,怨的是“我的备课备在心里,写在书上,‘我的心思谁能懂,想改变你真的好难。’”
纵观现状,备课的确受到了部分教师的轻视和误解。写教案不用教案,写教案不是为了上课,上课不用自己写的教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备课是一种形式和任务,并非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而是为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时而准备的,这在教师中恐怕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可能在座的有些教师已经利用暑假休息的时间把所有的教案都抄好了,然后藏进抽屉,只等着检查教案的那一天的到来。
为了匡正教师备课中的某些误区,这里不妨再展开一些,说说备课究竟“不是什么”和备课“是什么”。
1、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教师为什么要备课?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有助于认识备课。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地学习,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一次性消费;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为学而教,这是勿庸置疑的。
2.备课不是单纯写教案。
有这么一项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质量的低效。
教案并非备课的全部,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课中翻阅,以便把课上好。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深入浅出。备课要深入,设计要浅出。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有形教案”。“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实”即实在、实用。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
有这样的两位教师,一位是资深特级教师,他在上一堂公开课时,教案只有38个字,课上的空前成功。他的课备是备在心里了,更多的是无形的教案。而另一位教师,备课笔记写得认真工整,一学期下来,有厚厚的几大本,态度格外认真,但细看她的教案,都是优秀教案教案的翻版,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尽管她写教案的态度是这么认真,但她所教班级的成绩总是居中游,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可见如果教师缺乏备课意识,为写教案而写教案,其结果只是是流于形式,少有实际效果。
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化,真正的功夫就在于备课。特级教师白金声说: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教学上靠增加学生负担提高质量,似叶上施肥。
3、备课不仅仅是熟悉教材内容。
备课当然不能不备教材,但不能只备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不能封闭,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凭借,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照本宣科,仅仅转述教材内容的做法,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在知识爆炸、资讯发达的今天,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设想相去甚远。
常常听老师讲这样的话 “今天我硬把某某几个章节的问题都上完了,紧赶慢赶,不许学生插嘴打岔,终于把教学内容塞下去了。”我们要明白,任务完成和目标达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务并非意味着目标达成。备课是为课堂教学而“备”,而学生个体不仅仅有认知需要,而且有交往和进行创造的需要。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每一节课首先对老师是新的,然后才能对学生是新的,这样才能避免课程结果是对知识的复制。“教三十年书,并不是等于把书教三十遍” 一般性备课分五步:a、备好课标,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b、备好教材,吃透教材,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c、备好学情,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d、备好自己,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创出自己的特色来,朗读好,可以以“读”动人;感情充沛,可以以“情”动人;足智多谋,可以以“理”服人;风趣幽默,可以玩中教,乐中学。总之,你是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e、备好教学方案,就是我们所谓的备课。
备课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唯艺术才诱人追求,唯理想才催人奋斗。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很多老师喜欢追求“默默无闻”,这是个人的追求,本无可非议,可是“默默无闻”很有可能成为“默默无为”的借口。“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梦想和美丽的信念。一个连梦想都没有的老师,怎么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
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上说:我所谓的“做最好 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老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也许你永远也不能成名成“家”,但是通过自己与自己相比,反思、坚持、不断提升自己,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付出,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选择了勤勉,选择了终身学习。从当下做起,坚持认真备课,坚持备自己的课,让精彩的备课来成就你精彩的课堂,成就你人生的梦想,成就你事业的辉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历史教师回答说:“在上课之前,我只用了十五分钟时间写教案,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这种用整个生命备课的精神值得广大教师追求。
备课几个方案供选择:
1、依旧自己备课,年级组长检查
2、集体备课,有待考虑的五点,a、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要求同,还是要求异?b、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是形成教案,还是解决问题?c、集体备课的价值目标是追求学生“齐步走” 还是促使学生个性发展?d、集体备课的互助合作是要重个人引领,还是要重平等交流?e、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备课,还是教研? 确保不是“教案之和”,不是“网上资料的拼盘”,更不是不是“个人独裁”。
定时间、定地点、定发言人。每周统一在教研时间,或以一个单元内容为单位由一名教师做为主讲,其他老师互相补充。备课时间比如:中午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得挤占,都让学生主持。有个县一所学校的作法:采用年段集体备课,即每一单元确定一个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提前一周写好教案,并打印分给年段组教师,组员教师根据各自班级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案再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删。这一举措一出台,显然深受教师们的欢迎。但同时也发现,能对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正、增删的为数不多。(集体偷懒了)集体备课只是在量上节省了时间,在质上似乎实效不大。于是对集体备课制度进行了改进。由校行政领导班子与教研组成员深入各年段各学科备课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并要求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风格大胆对原有教案进行个性化处理,并在课后的反思中体现这一性化修正的成与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借鉴。在教学完每一课例之后,各备课组成员之间再次交流与商讨,共同分享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实践证明,这样的集体备课既汇集了集体的智慧,又凸显了个人的教学风格,收效甚大。
给领导
1、备课管理应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不同教师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对新教师,要求备课规范,锻炼年轻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年教师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改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要重视实用性,不搞形式主义,不以字迹的工整与否、格式、篇幅的长短等作为评比优劣的标准。可通过看教师的教案、教后札记、资料卡片、剪报、听课等形式,综合检查评估教师备课的质量。要扭转备课与写教案时间倒挂的现象,形成一种健康、高效的备课风气,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2、加强集备。在个备的基础上加强集备,个备对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结合,可以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检查情况反馈要及时。
老师和学生一样,大多数教师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太看重备课检查,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是多么希望学校领导在检查备课本时,能认真看看,给自己美言几句,对成功做法写上一点表扬的评语和激励性的评价,哪怕只是点滴的肯定也好,从中也能得到一点安慰、鼓励和满足。每次检查后,都要在第一时间,召开教务会,对于备得好的教师给以充分肯定,精彩的做法和到位的地方提出表扬,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以大力张扬和推广,对有进步的教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对备得不太好的教师,尽量用委婉的话语给以启示和点拨,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指明努力的方向。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备课质量。
总之,备课和教学设计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扬弃传统模式中面面俱到的设计套路,用创新的精神搞好教学设计。在提倡“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要在教学设计上解放教师,使备课和教学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使教学设计更具实用性和创新性,更具现代教育气息;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让老师们在备课思考和书写过程中享受愉悦、感受成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第三篇:教学评一致性教会我们什么
“教—学—评一致性”教会我们什么
杭州江湾小学 管来香
内容摘要:“教—学—评一致性”在汉语系统中的词龄也许还很短,它因着课改的步伐应运而生的,是课改与时俱进的表现。“教—学—评一致性”使我们更加明确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学校教学中落实教、学、评,它为我们在课改的路途中走得更久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 学习评价
“教—学—评一致性”教育理念,从刚被提出时的令人陌生和不懂,到现在该理念已成为语文教研组的一个热点,并迅速辐射到实际教学的各个领域,是因为它的形成源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生成与联系,它的实施需要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推进和拓展,它的存在即是静态的、稳定的又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此同时区、校组织的一系列有关教学研讨、课堂展示等的活动更无形地使教育者懂得“教—学—评一致性” 理念关键在于参与,在于行动、在于把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去,而事实上探索和认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点,这一过程又是多么快乐而有价值!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定位
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定位,崔允漷教授在他的论文《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涵义》中这样描述: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教学质量的监测员,既是引导学生学什么的人,也是知道或监测学生学会什么的人;后者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测试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少知到多知;在情感认知上,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
第四,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有赖于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集中表现在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集中表现在坚持评价教育性的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作出反馈或指导。
二、教—学—评一致性使我们如何“教”
教材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决策的基础,是小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与习惯的主要凭借,更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工具。学校办学开始便结合国内外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发展的特点,讨论各个教材版本的历史与发展,结合新的课程理念,建设了7+2的课程体系,即每周7课时以人教版教材为主要依托,并结合齐鲁电子科技出版的《识字诵读》教材;每周2课时旨在发展学生“蒙学”素养,使用《弟子规》、《三字经》、诗词诵读等读本。
课改的深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不断在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要改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源于教材内容,基于教学目标,以学生开放式的学习为主,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以教学内容的筛选和优化为主。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学校注重愉快教学,即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享受童年的味道。教师运用手段创造快乐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各自的认知需要,并主动展开生动的学习活动。例如,《弟子规》教学中,我们加入吟诵的唱读法,节拍协调法,变枯燥的古文学习为有趣生动的“音乐课”、“活动课”。愉快教学以“让学生想学、要学”为前提,以“让学生能学、会学”为核心,以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孩子把学习语文作为一种乐趣,作为一种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评一致性使我们如何“学”
孩子在校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蔡元培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课堂因为学生而存在,如果一堂课,所有人的注意点都在老师,那么这堂课的方向一定是错了。新课标倡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评
一致性是新课程理论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开放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理念的具体化、延伸,它使你真正弄懂新课程理论的构建系统。
在“教—学—评一致性”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不仅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孩子从教育本身、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还确立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掌握读、写、算、口头及文字表达的基本能力。建立在儿童自然兴趣之上的活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可以使儿童的创造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半天学校、童年味道”其优越性就在于通过自由活动来捕捉儿童自发的好奇心,创办儿童自己写作、绘画、编辑资料卡、建立图书馆,让孩子在任何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社团活动更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友情,分出小组,选择任务。教师只是负责提供必备的学习资料和有关选题,几乎不作任何参与。这些方法对实现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标是非常有益的。
四、教—学—评一致性使我们如何“评”
一提到评价,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测验、考试,而这是与我们的理念完全背离的。测验、考试应该说是教育测量的手段,而评价与测量时两个不同的概念。小学语文评价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一种综合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孩子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目标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所致力于达到的终极结果,因而可以说,没有评价的目标也就无法进行评价。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目标体系,既应包含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目标,更应着力构建好每一个学期、每一学年和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实质包含小学阶段各学期、各学年直至整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全面反映小学阶段各个时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要求,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能力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整体系统。
学校组织的“童年味道杯”主题系列活动中,分目标分阶段地进行针对性评价。以一年级为例,一年级从刚开始的“五个学会”即学会走路、学会吃饭、学会整理、学会写字、学会说话方面落实,各个班级将孩子们“五个学会”建立了跟踪档案,根据不同时期,进行引导孩子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所取得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并把这些记录收入到语文学习的档案袋里,这样,一方面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这对于孩子在语文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此外,学校还让孩子们
吟诵的《弟子规》、《三字经》也成为日常德与行的生生相互评价准则,使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蕴藏着学、用、评。
教—学—评一致性对新课改的衍生和深化,是值得关注、研究和探索的。大到学校办学理念,小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它都引领着我们走向孩子心灵的最深处,使我们在“教书育人”的摸索中大放异彩。
第四篇:画风教学设计教学评一致性
15、画 风 学习目标
1、认识“宋、丹”等7个生字。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说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画风。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学习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字谜
二、导入新课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红旗见它舞蹈,风铃见它歌唱。这是什么?(谜底:风)
2、那大家能把风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三个善于动脑、爱思考的小朋友,看他们是怎么样把风画出来的。
三、检测预习
1、同桌互测认字、组词情况。
2、老师抽检。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思考:是谁第一个提出画风的?
又是谁第一个把风画出来的呢?她是怎么做的?
陈丹、和宋涛又是怎样画风的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有风?
2、指名回答问题。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4、说话练习,“风来了,风把 ____ 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 里。”
5、交流、讨论:
通过对这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学习,说说你们喜欢他们吗?为什么?(三位小朋友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筋。)
6、刚才,同学们替课文当中的三个小朋友展示了画风。现在,老师想让你们也来展示一下你们自身是怎样画风的,想一想,举手告诉老师。
7、让学生自己汇报。(例:泛着波纹的湖水,放风筝的小孩,人顶风向前走。)
五、拓展
1、同学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声音,那大家已经掌握了如何画风,再动脑筋想想如何画声音。
2、教师引导。
六、总结
有些事物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咱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要敢于创新,向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学习,做个遇到问题能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小朋友。
五、作业
1、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气味。板书设计: 15、画风
赵小艺 旗子飘 风车转
勤于思考
陈 丹 小树弯
善于动脑
宋 涛 雨丝斜
第五篇:“教学评一致性”授课反思
“教学评一致性”研讨课的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一节复习课,主要目的是归纳第二章知识点,并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章知识,建立章知识结构图。
2、运用本章所学知识,能正确解答与之相关的类比教材难度的题目
一、建立章知识结构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心中有知识,对于解决问题,启发解题思路的展开有作用。
议课时候有不同的看法:有老师说:刚开始复习,没有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可以调整一下:以题目为凭借,来贯穿知识,这也是一个方法,可以尝试;但是我自认为,没有上述表现,只是课堂没有热闹的氛围,但是课堂进程很顺利,我想,数学课堂不一定就是热闹的,数学是严密的思维,是眉头紧锁的思考,不一定要出现积极地场面!也有老师说:建立章知识结构图这一个环节太高深,学生可能接受不了?我想一个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基本都是从小学生都开始了总结归纳,七年级应该没有问题,还是值得研究。
二、教学环节安排,本节课只有二个,先复习知识结构,后运用,简单明了,议课时候,有老师说,看不懂这节课的思路,我想那是没有看学案,不过本节课设计也有亮点,运用数学到实际生活中的某汽车标志“W”,其中涉及到补角、互为余角;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同时在教学中我又加入了自编试题这一环节。这个题综合较好!是个难得的题目。
三、教学评价,在教学每一个环节,我加入了“要求、提示、评价”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有老师评价说:分不清那是评价,我想这是被评价所迷惑,所限制造成的,我认为其实评价就是提示,就是要求,卢臻老师说,以促进学生的避免错误学习为主,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们要看课堂效率是不是提高了?要不然,做这项活动的初衷就偏了。
总之来说,通过上这一节课,我还是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要改正的地方,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