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生物核心素养对生物教学薄弱点的思考
基于生物核心素养对生物教学薄弱点的思考
摘要: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前三点教材都有明确地设置模块进行落实,但对于社会责任这一点,只有隐性的渗透,落实性不强,所以本文针对落实社会责任素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物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科学性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核心素养成为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和重要依据。生物学科也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应对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一、生物学科对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以研究生命现象为基础的学科,本身它的生命观念是十分强烈的,处处知识都与生命相关联。如细胞分化就解释了人不同器官的由来,密切将生物知识与人的生命联系起来。在于对知识的学习中,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其实都是在一步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DNA的结构模型就在培养学生的模型与建模思维。实验课程作为生物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的探究性实验也为“科学探究”素养的落实给予有力支撑,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探究出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生物教?W中的薄弱点――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教学中对于核心素养的达成最为薄弱之处是“社会责任”素养,因为社会责任不是简单的知识目标,它更偏重于情感方面的达成,想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平铺直叙,它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逐渐渗透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三、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的必要性
生物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尝试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社会责任素养的提出,进一步体现出了教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操作能力,对于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增加了更多的关注。
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引发人深思。在教学开始之初就把德育作为我们教育目的及内容之一,说明它落实的还不够或者说在越来越重视知识选拔的今日,德育已经慢慢退居后位。所以,在社会当代现状下,教育又进一步的重视起德育的教育,社会责任素养也包含德育的方面。因此,教育又通过各个学科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的观念,如生物学科。
四、社会责任素养的落实建议
以核心素养作为大方向,为课程标准为具体指向,生物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通过对社会责任概念的解读,可以从环境保护、珍爱生命、社会热点议题讨论、生产生活中问题解决等四个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的素养。
(一)环境保护
必修三的主题便是环境与稳态,其中涉及了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而对此部分,教师也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多样的美好,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绚丽,从而自发地形成保护动物的意识,那么关于此部分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从而也达成了社会责任中环境保护的目标。
(二)珍爱生命
必修二的主题便是遗传与进化,在开始部分从分子水平上讲解生命,学生不仅从更深层意义上了解了生命的组成,同时也可以建立起珍爱生命的情感。如其中的伴性遗传、人类的遗传病等内容,可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介绍科学前沿进展,如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将帮助人类认识自身生老病死的遗传秘密,使人类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社会热点议题讨论
随着多媒体的发达,微信公众号、论坛、微博等平台的应用愈加广泛,随之也出现了很多“伪科学”,比如碘盐防辐射、微波食品致癌、转基因食品导致生育能力下降等,作为以科学性为主的生物学科,对此类新闻进行辟谣责无旁贷。教师可以在课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新闻,以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通过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在生活中,针对此类新闻,就可以帮助身边人树立科学的观念,不轻信传言。
(四)生产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选修一现代生物实践就将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比如果酒与果醋的制造、泡菜的制作、加酶洗衣粉的应用等等,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实验,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还会让学生在看到自己制成品时获得成就感。
五、对其他途径落实社会责任素养的思考
对社会责任素养的落实的主阵地是课堂,但仅凭教师在课堂上落实课本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从其他途径对社会责任进行落实。
(一)学校资源库
学校除了课堂之外,还应建立信息资源库,可以供学生获取信息。教师可以在学校资源库下载所需的课程资源,避免了网上资源质量不高、适用性不强等问题。
(二)社区资源
对于学生而言,社区是其成长、生活的基本场所,社区所蕴含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富饶领域。倘若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则可以使教学内容超越学校的限制,进一步贴近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从而实现将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教学与真实问题情境有效结合。
(三)网络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微信公众平台、网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已悄然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果可以有权威科学的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参考文献:
[1]邓鹏.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思考与落实[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7(7):69-70.[2]易兴无.以“培养社会责任”为指向的高中生物主题教学研究[J].教师教育,2017(9):75-76.[3]吴支奎.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改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7(3):23-24.作者简介:郭思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第二篇:基于核心素养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学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学习目标
1.会概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会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4.会理解和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重、难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过程:
1. 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由“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本课。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丽的生态系统。引发学生兴趣、向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内容。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由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池塘,一条河流,一座城镇都可以看成生态系统。提问:究竟什么是生态系统?继而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强调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解决简单的问题,激发小组间竞争学习的氛围。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学习任务一
多媒体展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教师提问:此生态系统由什么组成?继而强调非生物部分就是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而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细菌和真菌易被学生忽略,需强调说明。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展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教师提问:此生态系统由什么组成?与农田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之处?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将学生分成生产者组、消费者组、分解者组、非生物组和评委组。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为角色扮演搜集整理素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各个成分的作用及相互作用充分了解
学习任务二
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请同学们画出草、羊和狼的关系图,然后总结出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画法。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总结出食物链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说出食物链起于什么,止于什么,箭头指向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概括和总结能力。让学生对食物链充分理解和掌握。
用幻灯片播放书中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图中共有几条食物链。继而总结出什么是食物网。
学习任务三
组织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能量的最终来源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并进行回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来流动的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一个养有金鱼和水草的鱼缸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的重点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节播放视频,教学效果好。用生活中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捕食关系,引导学生正确书写食物链。通过观察与思考,分析食物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这样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这次上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提高孩子们的生物素养。
第三篇: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以
《伴性遗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一课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沿着遗传学发展史的顺序,安排了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通过分析摩尔根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认识果蝇的伴性遗传。本节课既解决了“基因在哪里”这一重要问题,又揭示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实质。本节课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遗传规律的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孟德尔实验与摩尔根实验中得以应用和深化。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1章“孟德尔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两大定律的实质,基本掌握了一些遗传学术语,学会分析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过程及其对结果的解释和验证,学会遗传图解的书写,初步具备了运用假说——演绎的方法探究遗传学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是基于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将会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推导果蝇眼色遗传方式,说出伴性遗传概念,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感悟生命现象的一般与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认识生命本质的能力,感受生命的复杂、神奇与协调;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2.科学探究
通过重走摩尔根的探索历程,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质疑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3.理性思维
学会运用遗传图解法、基因型的推导法分析果蝇杂交实验,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和习惯。
4.社会责任
正确看待伴性遗传疾病,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唤起学生敢于发现和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1.学法
本着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重建内容结构,力图实现将陈述性知识转变为过程性知识。在教学中利用摩尔根的研究历程为背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景,引导他们重走科学探索之路。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发展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上是有效的做法。
2.教法
针对新课标强调过程式教学,采用布鲁纳的“发现—探究”式教学法,按照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几个环节,分别解决“萨顿的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等主要问题。其中涉及到与旧知识的联系较多,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用任务驱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对比、主动探究等方法展开学习,辅以讲解和课件展示,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过度和理解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三位科学家的照片,孟德尔、萨顿、摩尔根,教师讲述,这三位科学家都为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投影展示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
通过上面的导入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提出假说。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推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思考回答
1.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2.可能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初步体验类比推理。
为摩尔根出场做铺垫
探究发现:果蝇眼色遗传实验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摩尔根质疑萨顿的假说,也质疑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课件展示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
实验Ⅰ
P
红眼♀
×
白眼♂
↓
F1
红眼(♂♀)(1237只)
↓
F1
雌雄果蝇交配
F2
红眼♀
:
红眼♂
:
白眼♂
(2459只)
(986只)
(982只)
实验Ⅱ
(F1)红眼♀
×
白眼♂
↓
1红眼♀:
1白眼♀:
1红眼♂:
1白眼♂
(129只)
(132只)
(102只)(114只)
问1:根据实验现象,你可以作作得出哪些判断?
问2: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问3:你从果蝇杂交实验Ⅰ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分析实验:
①红眼为显性性状;
②F1为杂合子,亲代为纯合子
③F2符合3:1,遵循孟德尔规律
提出疑问:
①为什么F2中白眼果蝇没有雌性?
②白眼雌果蝇不能存活
③控制白眼的基因与性染色体有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创设生生、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课件展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明确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不同,指出X
与
Y染色体的同源区、非同源区。
引导学生试着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像科学家一样。规定用B、b表示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
判断假说是否成立,首先要能解释原有实验的结果。强调“假说——演绎”
法
依据两种假说演绎的结果都和摩尔根的实验结果相符,难道这两种假说都成立?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说。学生可能会提出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可能会提出以下三种假说:
假说1:基因位于区段Ⅰ(XB,Y)
假说2:基因位于区段Ⅱ(XB,YB)
假说3:基因位于区段Ⅲ(X,YB)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说分别画遗传图解解释摩尔根的实验。据此排除假说3。
学生分组分别依据假说1和假说2画遗传图解演绎实验结果。
假设1:眼色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假设2:眼色基因只在X和Y染色体上
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具备摩尔根当时的知识基础,重演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怎样一对亲本杂交来否定其中的一种假说?
适时点拨:摩尔根为验证他的假说,又设计了三个新实验,其中之一是:将上述实验所得白眼雌蝇和野生红眼雄蝇进行杂交。
让学生再依据两种假说演绎白眼雌蝇和野生红眼雄蝇进行杂交的结果。
课件出示摩尔根所做该实验的结果:雌蝇全部红眼,雄蝇全部白眼。
学生分组分别依据假说1和假说2画遗传图解演绎
实验结果。
汇报结果:
假说1
假说2
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突破难点。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领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感受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摩尔根用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杂交,验证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说是成立的。
课堂总结
交流体会。
课件呈现摩尔根的完整实验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教师提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同学们畅所欲言。
归纳出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意义:
1、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
2、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的染色体上,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提供了实验证据;
3、解释了伴性遗传现象。
摩尔根成功的原因:一是质疑的精神;二是正确的材料;三是科学的方法。
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使学生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六、自主探究
若现在有纯合的直毛和分叉毛的雌、雄果蝇亲本,直毛对分叉毛为显性,请你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是位于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七、随堂练习
1、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同时来自母方
D.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2、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列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亲本
子
代
灰雌性×黄雄性
全是灰色
黄雌性×灰雄性
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
A.灰色基因是伴X染色体隐性基因
B.黄色基因是伴X染色体显性基因
C.灰色基因是伴X染色体显性基因
D.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3、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在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用这只果蝇与野生型红眼果蝇进行杂交(实验Ⅰ),结果F1全部为红眼。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这种现象不能用孟德尔的理论完全解释清楚,于是他继续做了下表所示的实验(Ⅱ、Ⅲ)。与实验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杂交组合结
果
Ⅱ
F1红眼♀×白眼♂
红眼♀:
红眼♂:白眼♀:白眼♂=1:1:1:1
Ⅲ
野生型红眼♂×白眼♀(来自实验Ⅱ)
红眼♀:白眼♂=1:1
A.实验Ⅱ可视为实验Ⅰ的测交实验,其结果表明F1红眼雌果蝇为杂合子
B.实验Ⅲ是实验Ⅰ的反交实验,正反交结果不同可确定其不属于细胞核基因所控制的遗传
C.实验Ⅲ的结果表明野生型红眼果蝇的精子只有一半含有控制眼色的基因
D.对实验Ⅰ、Ⅱ、Ⅲ最合理的解释是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第四篇:我对核心素养的思考
我对核心素养的思考
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其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旨在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生活服务。
一、转变育人理念
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它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学科素养实施,同时也有助于把握教育实践的方向,由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具体实践、反思,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二、提升教师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核心素养在教科书中呈现的隐蔽性与拓展性,教学目标中素养目标的模糊性与延续性,以及学生评价指标的内隐性与动态性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当改革理念研究的参与者;教师要继承已有的改革成果,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行动者,要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又要做好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衔接,因此要做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的缔造者,而非原有课程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的改良者,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相应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估的现有指标进行改良和优化,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与“学会学习”专门指导。由此可见教师素养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相应地要快速提升。
三、着力教学实践
首先,研究学情。教师上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促
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上课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情感的灵动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备课要为学生着想,为学生量体裁衣,要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备课时,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备课标和备教材是基础,是为学生服务,备学情才是重点。所以,真正能够驾驭教材过程的高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结构服从于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全身心、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新知中。
其次,活用教材。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更是教师学科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底线;同时也承认教师是课堂教学决策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所以,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课标与教材,在正确领会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吃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关键。但教材是死板的,教学活动是灵活的。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灵活性、创造性,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真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体验者和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最后,凸显主题。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是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目标,往往也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而且,恰当的教学主题,对实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的根本诉求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公民,经过数十载的学校教育,有没有真正学到对他有帮助的东西?学了几十门学科,这些学科学与没学有什么差异?该学科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需要学科教师的关注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第五篇:对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的思考
对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 课程标准体系逐渐向以个人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转化,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深化的新目标,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物理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物理教学是什么样的关系?物理教学中如何转移到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是我今天与各位老师交流的内容,一、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什么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是学生在接受高中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关键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集中体现的带有物理特征的品质。
正因为这样,按学生素养发展的自然顺序有三个层次:
1、物理的核心知识:指核心概念、核心规律、重要物理实验、重要的思维方法
2、物理的核心能力: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3、物理科学品质:学生对科学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具备的科学精神、合作意识。在这三个层次中,核心能力、科学品质才是物理教学最本质的追求,是核心素养中最具活性的部分,因为它们是学生进入社会以后适应环境、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它们的形成必须以核心知识形成过程为载体,以核心知识的掌握为基础。
二、核心素养与物理教学。我的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为什么要尊重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这不仅是从伦理层面而说的,更是从生命的层面而讲的:每一个生命,不仅是现实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因为每一个生命秉承了百万年发展的结晶,传递远古的信息,荷载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本能,它精美无比,神奇无双,我们要深深敬畏它,尊重它,作为一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提升它,发展它;这不仅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更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在当下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还要为未来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够获得尊重、获得自主发展做好准备。物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的核心知识,形成核心能力,拥有科学的兴趣、态度,合作意识,为学生进入社会后自主发展、更好的发展做准备。
三、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策略:让学生重演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
波利亚说: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最关键的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哪些是关键的步子?我认为是物理中的核心概念形成过程,基本的规律发现过程,重要的物理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处理过程,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于是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1)、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体验核心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的核心概念是物理学大厦的基石,要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必须充分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器材演示、多媒体的展示、导学案的设计,营造生动、直观、具体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去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抽想出物理的概念,这要求在物理概念导学案的设计、预习课、展示课中要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重演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2)坚持延迟判断,让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的魂,是物理学大厦中的栋梁,物理学就是利用一个个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科。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演重要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对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领悟规律发现过程中所用巧妙的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受科学家探究规律过程表现出来的恒心和毅力,产生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都是大有裨益的。在核心规律的教学中,尽可能要按规律发现过程设计规律教学,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在导学案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这些规律发现的生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