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

时间:2019-05-13 02:5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

第一篇: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

让低年级的孩子也能享受合唱的快乐

【内容摘要】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童声合唱,在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学校训练童声合唱,都是从中高年级开始的,让低年级的孩子们无法在合唱这片天空里享受快乐。童声合唱艺术教育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是以合唱艺术为手段,在人的精神感情上进行“树人”的工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从而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童声合唱并不是中高年级的“专利”,低年级的孩子也同样可以享受合唱的快乐。【关键词】

合唱

童声合唱

低年级

【正文】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童声,其中最动人的是童声合唱。”合唱不仅是提高少儿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还是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在合唱训练中,体会到美和快乐,学会了安静、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团结。正因为合唱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教育功能,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童声合唱,在小学教育中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成立了合唱团,在许多大城市还开展了班级合唱的教学。但是大部分学校训练童声合唱,都是从中高年级开始的,让低年级的孩子们无法在合唱这片天空里享受快乐。

一、童声合唱并不是中高年级的“专利”。

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而童声合唱艺术教育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是以合唱艺术为手段,在人的精神感情上进行“树人”的工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从而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享有学习的权利,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低年级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到了中高年级,才会有更好的成效。因此,童声合唱并不是中高年级的“专利”,低年级的孩子也同样可以享受合唱的快乐。

二、大多数孩子喜欢并热爱合唱。

近两年,我都任教低年级音乐课,并担任学校合唱队的指挥。通过平时的音乐教学和合唱训练,我发现挑选出的中高年级的学生刚加入合唱队时,对合唱的知识一无所知,需要从最基础的开始训练,这样起步比较晚,影响整个合唱队的训练进度,并且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含蓄,许多学生不愿大胆表现自我,找到兴奋的歌唱感觉相对较困难。而低年级的孩子更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唱歌、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于是,我尝试着对自己所教的低年级各班进行合唱训练。我从最基础的站姿开始训练,然后到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再到和声训练、演唱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在训练中,我加入一些有趣的引导语言和游戏,通过训练,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对合唱非常感兴趣,很容易就被合唱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这与他们的年龄有关。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兴奋,好表现、好动、好学„„这些孩子在合唱训练中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以及歌唱与欣赏音乐的能力,从而更加喜欢音乐、喜欢合唱。我常常跟孩子们说,在合唱训练中,没有“我”,只有“我们”,受到集体主义思想的熏陶,孩子们体会到有集体组织的排练活动更有效、更快乐,也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好感情。孩子们听到自己和同学合作唱出的和谐、动人的歌声感到无比幸福与自豪,体现了自我的价值。

三、合唱训练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素质。

合唱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训练,要求每个队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演唱条件。合唱训练中,学生要注意音高、节奏、和声、速度、音量、音色等众多音乐元素,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童声合唱训练,注重对低年级孩子进行音乐各元素的学习、感受,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杨鸿年在《童声合唱训练学》中提到:“6至8岁为童声前期,此一时期可着重对孩子进行合唱基础训练,从为培养孩子们具有多声部的音乐感觉打下良好的基础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段。”通过平时的教学和合唱训练,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经过培养和锻炼都能养成轻声歌唱不喊唱的好习惯,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识谱,其他各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在合唱训练中也逐步得到改善。还有一些天赋和乐感相对较弱的孩子在集体训练中,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逐步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质,从而更加自信,也更加热爱合唱。

四、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合唱训练。

不同年龄的儿童存在心理和能力上的差异,训练合唱时,教师要把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1、简单童趣的语言引导孩子享受合唱的快乐。

合唱训练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和演唱条件,低年级的孩子学习音乐的时间不长,所以需要逐步训练培养。对于活泼、好动,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低年级学生,在训练时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且简单易懂。例如我在对低年级孩子进行呼吸训练时,我会对孩子们说:“现在我们来玩吐丝的游戏,看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我让孩子们根据我的手势来进行呼吸训练,这样既培养了低年级孩子看指挥手势的习惯,又让孩子们学会了正确的呼吸,更让孩子们有一个积极的状态投入训练中去。而孩子们不觉得这是枯燥的训练,在他们眼中这是好玩的游戏,并且为了能参与游戏,能做好老师交代的每一个要求。老师也不用反复跟学生强调要站直,不准随意乱动。

2、科学的发声方法帮助孩子轻松快乐的参与合唱。

低年级的孩子在生理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限制,孩子的发声器官小、稚嫩,因此要求老师加强科学的童声训练,让孩子们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轻松的歌唱。歌唱是由气、声、字、腔、情几个部分组成的,正确而良好的歌唱应符合以下标准: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气息)支持;正确的起声;准确的母音状态(母音色彩);圆润的音色;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位置;清晰的语言;准确的感情表达等。从技术角度看,有几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呼吸与发声的对立统一(即气与声的对抗);发声与吐字的对立统一(即声与字的结合);气、声、字与行腔的对立统一(其中包括声与情的对立统一)等。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较弱,合唱训练时,教师应参照这几项标准和几个对立统一的关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状态下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一步步提高,切不可操之过急。这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有正确的范唱,有较强的训练能力及声音辨别能力。

我刚开始对低年级孩子进行合唱的发声训练时,很多孩子虽然喜欢这样的训练,却不能很好的运用气息,不能发出很好的声音。我有些怀疑自己的能力,也有些怀疑在低年级进行合唱训练的可行性。但我并没有停止训练,我尝试着每节课都给孩子们进行一些最简单的气息训练和发声训练。虽然每节课训练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每一节课的要求却不一样。如气息训练中的“吐丝”练习,一开始,只是告诉孩子们玩吐丝的游戏,如何发出“si”这个音,让孩子们自然的呼吸;接下来,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想象从自己的肚子里抽出来一根又细又长的丝,让孩子们感受横膈膜下降,下腹部扩张,同时,颈部肌肉自然放松,孩子们逐渐能够有控制的缓吐;然后,让孩子们尝试着急吐。训练逐渐加大难度,我让孩子们在我的指挥手势下,进行缓吸、缓呼、急吸、急呼等练习。现在孩子们在歌唱中能更好的运用气息的支持,也能更轻松的歌唱。再如,“u”母音的训练,我在孩子们自然说“u”的基础上,规范他们的口型及咬字,然后让孩子们想象自己的肚子是个打气筒,横膈膜下降,下腹部扩张,就把气从口中沿着上口盖吹出来,变成用气息支持说“u”,有了气息支持,我再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口腔想象成一间房,房子的“天花板”不能够塌下来,于是,孩子们能积极地抬起上颚,接下来,再让孩子们体会有共鸣的说“u”。说好了也就成功了一半,我让孩子们用说的感觉来唱,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孩子们的声音越来越美,我从孩子们的进步中找回了自信,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声音,并且逐渐有了对声音的正确认识,没有喊唱的习惯。

老师们可以多阅读有关合唱训练的书籍、观看合唱训练的教学视频,或是找专家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发声方法、训练水平。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轻松快乐地享受合唱。

3、动听的合唱歌曲引领孩子感受合唱的魅力。

歌唱中的发声技巧练习、音乐素质学习等,都是为歌曲演唱服务的。合唱中的声音、和声等训练的成效,最后也是通过合唱歌曲演唱呈现出来。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唱歌,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合唱基础后,可以尝试让他们演唱一些简单的合唱歌曲。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孩子们学习合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能在合唱歌曲的排练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音乐感受,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等。

低年级的孩子喜爱艺术形象美的音乐,因此在合唱曲目的选择上要符合他们的特点,内容、情趣要为孩子们所理解和喜爱。教师在合唱歌曲排练中,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进入歌曲情境,运用所学习的发声方法,有表情、有感情的表现歌曲。针对低年级孩子好表现、好动的性格特点,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不影响发声的动作,或是加入乐器伴奏,让孩子们更好的表现歌曲。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将低年级音乐教材中一些好听的或是学生特别喜欢唱的歌曲改编成简单的合唱歌曲,让孩子们演唱。通过对比,孩子们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合唱与独唱、齐唱的区别,合唱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当孩子们听到自己与同学合作,并且也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唱出的这样独特、和谐、动听的歌声时,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

合唱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低年级的孩子爱唱、爱动、爱表现,更爱这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合唱艺术,未来的优秀合唱队员就在他们当中,不要忽略了那一双双纯净的渴求艺术的眼睛。让低年级的孩子也能享受合唱的快乐,让我们在低年级的合唱教学中与孩子们分享快乐,共同进步!【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2、《中小学音乐教育》

3、《童声合唱训练学》

4、《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第二篇: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学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体验学习。那怎样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1)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教学青岛版上册“快乐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排队,看你能不能发现排队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孩子们兴致盎然。队很快排好了,“那么,下次你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老师,我记住了我是这一排的第三个。”

“老师,我是这一排的第五个。”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

“老师,我的前面有三个小朋友,后面有4个。”真了不起!连“前后”都用上了。

“老师,我们这一排有8个小朋友,我排在第四个。”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第几”,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下册《桌子有多长》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过两天我们班又要转来一位新同学,可是教室里已经没有多余的课桌了,负责桌椅的老师答应为我们班做一套。怎样才能知道课桌的长度,大家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用书比划,有的拿出了铅笔,还有的干脆就用手。一会儿,结果出来了:

“老师,我量过了,桌子有六支铅笔那么长。”

“不对,我量的是五把尺子那么长。”

“我躺在桌子上试过了,桌子比我的身高差一点,可能没有1米吧!”

……

孩子们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呢?”

“老师,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

“要是我们都用同一种工具量,就能得到一样的结果。”

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朋友——尺子。”

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NextPage]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在组织秋游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讨论:我们班男生有29人,女生有19人,现在有载客量分别为55人、50人、60人的三辆车,租哪辆车更合适呢?车需要几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呢?引导学生猜一猜,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

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有人说过: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听了一位北师大版教材实验教师的一节课中有下面两道题目:

a、小鸡们排了2队,一队有5只,一共有几只?

b、小鸭们排了2队,一排有4只,另一排有5只,一共有几只小鸭?

同学们都懂得前一道用乘法计算:5×2=10(只);后一道用加法计算:4+5=9(只),老师对他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下面一位同学小声说后一题还可以用乘法算。老师马上鼓励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4×2=8(只),8+1=9(只)。老师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看到自己的答案得到了认可,他高兴极了。接着其他同学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又出现了:5×2=10(只),10-1=9(只)。尽管他们的方法不是最简便的,但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这不正是我们当前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吗?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消除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就得打破束缚,把学生从后台推向前台,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定会获得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深刻体验!这样的课堂也定将融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创造于一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透视感受探究过程 享受数学乐趣

本站编辑:论文中国 日期: 2009年09月07日 点击数: 4

时下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摘要:“教数学真累,学生真笨!”;“学习数学真没劲,苦死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真的如他们所说,数学是那么的无趣?“假如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的喘不过气来?”。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大到国家的教育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学成绩。而关键在于我们站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让学生感受经历学习数学的以下几个过程摘要:

一、感受跨进数学知识门槛的过程

俗语说的好摘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师傅把徒弟领进“门”是个关键,这“门”都没进去,如何谈“修行”?你看我们有的教师是如何把新生领进数学之门的摘要:

“同学们摘要:我们在学习上要„博学而参省乎己‟,要不断积累,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样,要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学会笨鸟先飞,不停地飞。要有苏秦的„锥刺骨‟、孙敬的„头悬梁‟的读书精神。要坚信孟子的格言摘要:„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别说了,就这些就把学生吓跑了。有本教师杂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摘要:“在学校,老师教给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内心对爱的渴求,他们得到了吗?一个生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同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身、心,正如“人”字一撇一捺,一角之缺,即会毁灭。”这句话精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育现存的某些弊端和盲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或成人的经历和感受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喜好,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正如教育家杜威曾说摘要:“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喜好,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所以,要想在教学中以后教的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一过程是个关键,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摘要:有“我已跨进了数学门槛”过程的感受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好摘要:“喜好是最好的老师。”

二、感受探究知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界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鱼”而非“渔”;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的是“果”,恰恰忘了也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栽树”。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可以讲的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讲台下,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该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代之,美曰其名摘要:“耽搁课堂时间”;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推导过程表演给学生看的,又美曰其名摘要:“浪费感情,又不考”。在这里我倒想问问摘要:“你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你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创新,那么你教什么?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写的比你清楚,学生可以自己看。还有必要再上黑板吗?新教材里的“探索和探究” 是让学生探索探究,还是让教师代之或是做个样子?”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这种教育现象和我们提倡“和时俱进”、“和谐社会”、“创新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难道和谐吗?“知识若没有聪明烛照其中,即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聪明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聪明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和机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作者:杨梅英 文章来源:巴东县民族实小 点击数:230 更新时间:2009-5-30 9:55:46

让学生沉浸在“体验数学”的乐趣中

湖北巴东县民族实验小学 杨梅英

《数学课程标准》给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如何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我谈一谈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探索: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当数学与孩子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寻求知识背景,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

北师大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于是,我在执教“可爱的校园”时,我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几个大字、几个雕塑、几个篮球架等,看你能不能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开心地说:这就是数学课,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孩子们兴致盎然。

多聪明的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数”的来源,自然有真实感,兴趣也高。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内容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一册《分类》时,课一开始我着急地对孩子们说:我家今天要来客人,但是我的客厅摆的很乱没有时间收拾,大 家能帮 老师收拾房间吗?”

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指挥,有的动手摆,一会儿,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

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你们干得这么好?“老师,因为我们进行了分类。于是我及时引导:“真聪明、真能干,老师也是这么想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新知识——分类。”孩子们终于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自然水到渠成。

2、挖掘社会生活,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感知。

摆在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其实,数学并非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刚刚跨进校门的孩子还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和美妙的童话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有些好奇。可是,当他们拿到新书时,马上“爱不释手”,卡通人物正向自己招手呢!大象在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们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还有书中所选取的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现实问题数学化了。而老师也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爱的“大朋友”,带着孩子们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学生能不喜欢吗?

3、用于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

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二、让学习融入自主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1、在实践中体验,促进经验获得。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上“高矮长短”这课时,我在黑板上端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并且说只要你能把它拿下来,它就愿意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小动物了,都纷纷推选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位同学去拿,结果真的拿了下来,大家一阵欢呼。于是我及时问他们为什么自己不上来,自然地导入课题“高矮”。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学数学是这么快乐的事,而他们通过实践感悟后获得的知识也是最清晰和最深刻的。

2、在自我探索中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今天,必须乘着课改的东风,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每桌准备10个扣子。先由一位同学随手抓上几个,请另一位同学看着桌上剩余的扣子,快速猜出手里抓了几个。还可变换规则:如让猜者闭上眼睛猜猜对方抓了几个,猜对后算算桌上有几个,并且写出相应的算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闪烁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原来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体验,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交流中反思。

有人说: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正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否有兴趣。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而如果缺乏兴趣,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为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设置有趣情境,感受数学快乐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如在教学“数字的收集和整理”中,引导学生实验:一个袋子里放入3个红球和3个黄球,先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从袋子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先估计一下,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再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反复几次的实践和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规律。

又如在复习“质量单位与时间单位”的教学中,我引入故事进行讨论:小红6小时30分起床,用5秒钟刷牙洗脸,15秒吃早饭,吃了一只100千克的面包和一个60千克的鸡蛋,还有一杯100厘米重的牛奶,背起她2克重的书包,她用15小时走完了800米的路程来到了学校。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加上学生以有的知识水平,在讨论中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

二、运用有趣题目,激发学习乐趣

出人意料的数学结论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如:王伯伯在一边靠墙的一块长方形菜地上围篱笆,长是6米,宽是4米,王伯伯需要准备多长的篱笆?许多同学就直接算了长方形的周长,没有考虑长方形的一条边是靠墙的。还有的学生只考虑长的一边靠墙或只考虑宽的一边靠墙,而没有考虑两种都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三、通过游戏引导,养成好学习惯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快乐。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活动、合作互动、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养成好学、乐学的习惯。

例如,认识周长,我让学生每人准备树叶一张、细线一条,一把直尺和一米的软尺。先出示儿童游泳池,学生通过对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观察,明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再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树叶拿出来,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来知道这张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的活动和探索得出:

1、先用线沿树叶的边围一围,再用直尺量一量所围树叶的线段的长,量得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也可以直接用软尺的一头从0刻度开始沿树叶的边线围一围,就知道树叶的周长了。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在小组里进行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四、通过亲身体会,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的确,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许多问题,如果没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是很难理解和认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亲身体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拉一拉,看看哪个拉得动,哪个拉不动,再总结它们的特性。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反而会感到有趣,容易理解,并能帮助记忆。在讲到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裁剪一些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纸片,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折叠、旋转、观察,最后得出有关的性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置有趣情境、运用有趣题目、结合有趣的游戏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等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三篇:浅谈如何让学生享受科学课堂的乐趣

浅谈如何让学生享受科学课堂的乐趣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小学罗惠结

【摘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学需要,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巧妙地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情境 兴趣 活力 心动 情动

科学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探求大自然科学的秘密。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既能唤起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潜能。使感受到学习科学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快乐,下面我就谈谈如何让快乐地走进科学课堂,享受快乐课堂。

一、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节圆满的科学课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科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科学实验,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题的捷径是围绕课堂教学核心所创设的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看到或亲自感受到自然现象的演化或自然事物的形成过程并对此会有深刻的印象,有时还会激起学生地创造性地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形式多样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先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玻璃烧瓶口上,把玻璃管插入瓶底,然后用一杯80度热水浇在烧瓶身上,只见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像喷泉一样喷出来。顿时,学生被这一神奇的景象吸引住,刺激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一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在盒的一端用土堆一个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并稍微拍紧,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然后在斜坡上用小棍挖凿宽、熔都约为1厘米的“河道”。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 ”,在记录纸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估计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的流速大,什么地方的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在塑料杯子底部侧面扎一个直径约两毫米的小孔,用木块垫在杯子的下方,使出水孔对准河道。用大饮料瓶装满水缓缓地向杯内倒水,保持杯内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准备用桶接住流下来的水,这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地沉积下来。当一瓶水倒空了,河流不再流动时,仔细观察河道和土地。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观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既创设情境,营造了使学生惊叹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快乐课堂,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

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最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情境,这样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能够驱使学生自然地回忆起自己生活中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相关经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巧设问题情境,能优化探究性学习。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中的快乐进入科学课堂的学习中,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更有满足感与快乐感。教学《地震》时,我先播放一些有关汶川地震的各种画面,学生看到如此画面,都非常震惊、非常紧张。于是,我顺势给他们讲,假如我们这里发生地震,我们能不能不慌不乱地选择最有利的逃生路线呢?把所有损失减致最少呢?就此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再让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组的成员说出相应的逃生措施。学生的逃生方法不一定都对,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学生对形成地震的原因及正确的逃生方法更感兴趣。可见,一节科学课,如果能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便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记忆,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的的情感更丰富,接着的课堂学习中就更专心。

三、给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

不管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都喜欢动而不喜欢静的,他们更不喜欢枯燥的满堂灌,他们所期待的是课堂上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动手实验或观看老师操作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看到就心动,而且还要让学生行动。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达到有所感受,有所体验,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活动、去操作,让孩子们亲历探究活动或者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在亲历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达到认识自然现象的目的。如:我在教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实验,上课时提问学生:“如果将木头、纸、金属、塑料这些常见材料放入水中,它们哪些会上浮,哪些会下沉呢”?同学们都会报导收集好的木头、金属、塑料做的实心小物品。把它们分好类,再按类编上号,以便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它们。老师上课时就能脱口而出地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验都很感兴趣。又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时,让学生在上课前,取一些池塘水或鱼缸的水,可以采集到微生物。用吸管取一滴池塘水或鱼缸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上课时师问:“我们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了吗?我们在水中发现了什么微生物呢?它们具有生物特征吗?这些水中的微生物也是细胞构成的吗”?学生们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很感兴趣,最后,教师再让每组的组长说出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教师对他们观察的结果给予表扬。每当看到孩子们对实验结果的那种惊讶的眼神、每当看到孩子们对科学结论的那种渴求的目光时,我更坚信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我们平常的科学课,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当然更需要师生的合作,让孩子们享受亲身体验的乐趣!

四、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创设合作情境

游戏,很多人都觉得是小朋友的专利,其实不然,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趣味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探索生活中某些现象和奥秘,游戏使复杂变得生动有趣,又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并在成功的喜悦国增强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如果适当加插游戏,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有很大的帮助,游戏能全面发展儿童的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因而广泛适用于各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涨冷缩》一课,通过与学生玩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请一部分同学扮作空气微粒,站在中间,另一部分同学则手拉手绕着“微粒”围成一圈,作为“气球”。当“空气微粒”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时,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在地上作好记号。然后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通过游戏,同学们明白了:物体的热溺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并在成功的喜悦国增强自信心。

总之,课堂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让学生享受科学课堂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3)《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 罗星凯(4)《探究性学习》

第四篇: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

让孩子享受读书的乐趣

松江区第二实验小学陈爱君

学好语文最关键是要读书。这样的观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认可。当然,这里的读书不单单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朗读,更是指对语文教材之外的各类书籍的阅读。吕叔湘先生曾指出,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鲁迅、巴金、冰心„„没有一个不是博览群书的。因此,我们的学生也只有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在书声琅琅的诵读中,才能逐步增加语文积累,形成语文能力。

然而,我们的学生似乎不太爱读,也不大会读。尽管原因种种,但课堂上缺少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表有情的朗读是事实;回家后,由于缺少了家长的督促,孩子很少主动读书,这也是事实。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也爱读、会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这些年,也想了一些办法,进行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究。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读书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读书的兴趣,自然会乐此不疲。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营造读书环境

环境氛围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她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为了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我和学生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开辟“请您欣赏”专栏。“学习园地”更是学生的成长乐园,里面的内容与学生阅读悉悉相关,如读报栏、名人读书介绍等等。此外,还发动每位学生收集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名言、俗语警句等贴于书本一角,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

2、构建读书平台

有了一定的读书氛围,还需构建一定的平台,确保学生读书的时间。为此,除了充分利用好学校设置的每天的拼拼读读,每天还利用一定的时间师生共同阅读。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喜欢模仿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如果老师喜欢阅读,那么就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所以,在师生共同阅读的时间里,有时,我们各自手捧自己喜爱的书籍静静地阅读,当然,课后自然有一批好奇的学生走过来看看老师在读什么书,哪儿买的。有时,则由我为学生读书,我根据书中的情节变化调节读书的语气,通过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读来牵动孩子们的心。每每这个时候,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显然,孩子们是被故事吸引住了。渐渐地,他们感到单听老师读不过瘾,自己得找书读一读„„久而久之,学生一有空就读书的现象多了起来。

3、丰富读书形式

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读的趣味性,我常把个人读、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对读、生生互读、角色补读等形式揉合在一起进行,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朗读的氛围。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尤其是定期开展的朗读小考级,更是像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纷纷准备,谁也不肯怠慢,就是那些朗读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因为大家都清楚,与其说这是朗读考级,不如说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考验,只要比过了自己,就可以拿个好分数,比原先进步得越多,得分就越高。这诱人的果子只要你跳一跳就能摘下来,所以,孩子们在活动中都呈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有劲,越读越有语感。

二、结合文本教学,注重读书体验

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有人曾说,作者写出的文章就是作者说话给我们听,我们通过放声朗读就好像听到作者的声音,才能再现画面进入意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例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和大师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体验。

1、读出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质优美的文章,尤其是一批名家名作,它们字字如珍珠,且读来琅琅上口,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像这样的一些经典之作,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桂林山水》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组织学生充分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孩子们反复地朗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更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以及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

2、读出真情

对于一些具体、生动能引起感情共鸣的课文,就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言语,以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去触摸它,使学生之心“入似其中”,与言语对象的那一颗心发生共震,引起共鸣,从而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如《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文章,字里行间既渗透着居里夫人对老师充满了敬佩感激之情,又洋溢着居里夫人尊师爱师的拳拳之心。其中有这样动人的一幕:“大会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走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里的老年妇女面前。居里夫人深情地亲吻了她,推着她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回到台上,居里夫人向大家介绍,这位老人就是自己中学时代的欧班老师”。教学这一段时,在学生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体会居里夫人对欧班老师的深深情意。听完后,教师紧接着用尊敬的神情,深情的体态语言,饱含激情地说:“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听了这段话的录音,听着听着,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接着老师边做动作边吟诵那段话。这样,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走进课文特定的氛围,从多种感官入手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相应情绪反应。学生朗读时自然而然地注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3、读出个性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专注地阅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中“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思考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边体会边画句子,并把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通过学生的这一朗读、勾画、体会,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鼓励学生道出自己真实的、独特的体验。因此,在回答交流“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有的说这是一棵大榕树;有的说这是一棵奇特的树;有的说这是一棵茂盛的树;有的说这是一棵生机勃勃的树„„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满怀欣喜,作为教师则充分肯定、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独特性。

同时,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由于每个人思想不同、个性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所表达的内容就会因人而异。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们不仅读出了对文本的感受,也读出了作者对榕树的热爱和赞美。

三、开拓阅读渠道,加强读书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学习语文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去广泛阅读,多方汲取,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

1、结合课堂教学拓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于是,我总是布置一些“源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延伸型”作业。如学了《惊弓之鸟》之后,推荐读《成语故事》;学了《武松打虎》之后,推荐读《水浒传》;学了《赤壁之战》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故事„„尽量把学校图书馆现有的一些经典书籍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逐步让学生去读。通过阅读,学生们不仅对课文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领会,同时丰富了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

2、结合读书活动互相推荐阅读。

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会使他们终身收益。为了让学生不仅好读书,而且读好书,在班上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课上,有的同学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读给大家听,再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有的同学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有的同学有感情地把自己喜爱的诗歌诵读给大家听。每次活动后,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建议学生互相交换书籍阅读,资源共享。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读书的快乐和分享别人读书的快乐的同时,保持了课外阅读的热情,促进学生不断地去读更多的好书。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要从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营造读书氛围,立足课内,着眼课外,那么学生也自然能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从而真正享受读书带来的无限乐趣。

第五篇:让学生享受语文

让学生享受语文

有人说,能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是幸福的。我要说,让学习语文的学生享受语文,那这样的学生也一定是幸福的。让学生享受语文,就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中语言的优美;享受语文中参与的乐趣;享受语文中习作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智慧,而且可以使人享受温馨。所以,从教近三十年来,我总是时时处处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

一、突现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美读中享受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读者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老师对经典名篇名诗示范美读背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先声夺人。同时再随着语言基调的不同变化,急与缓、轻与重、长与短、快与慢等,力求使变化的语言去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达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读中突现诗歌语言的凝练,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

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我总是努力让学生看得见花开花落,听得到潺潺流水,悟得到灿烂人生„„篇篇课文,段段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芜的心田,让他们的心胸慢慢被一种叫做享受的东西填满。不是吗?《桂林山水》告诉你桂林有多美,《西湖的绿》告诉你西湖有多美;《燕子》告诉你春天有多美;《第一场雪》告诉你冬天有多美;《林海》美,《草原》也美;《荷花》美,就连《丑菊》也美„„一本语文书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漫步其中,不仅享受文章中显现的美、蕴含的情,更重要的是享受着探索语文真谛的乐。伴着淙淙的流水声与动听的乐曲,朗读一段《可爱的草塘》,你心中自有一丝惬意;欣赏着大屏幕上播放的五彩池的神奇风光,聆听着画外音的朗诵,你心中自有一些快意;目睹着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动画演示,品味着老师精美的诵读,你心中自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满足。

二、搭建民主之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享受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尊重每个学生,搭建民主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成功自我的平台,把我自己定位为一个他们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首先让同学们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一起完成课后的练习。这其中,我只是在他们表述不清时加以示范,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加以开导,在他们碰到疑难时加以帮助。我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只要是学生切身体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那些所谓的“差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哪怕他们有些许的进步,我都让他们一样享受成功的欣喜,收获的喜悦。

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学生面前,我还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情景,模拟课文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使教材的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能很快地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话”好像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我分配课文中人物的角色,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角色,另外有一名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朗读,连缀角色之间的关系,使各角色朗读构成一个整体。这样朗读,学生可以听到教材各种人物不同的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教《军神》时采用此法,刘伯承、沃克医生等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眼前,使学生们感到书上的人物立体起来,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三、体验生活之甘甜,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

小学语文中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中年级的写片段,还是高年级的作文,都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其中的难度和教学中的个中辛酸就不言而喻了。在习作教学中我不但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让他们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让他们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还努力使学生轻松表达,快乐作文。

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都市,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春天,让学生去河畔看“依依杨柳青青草”,来一场咏春诗词朗诵会;夏天让学生去湖边观“接天莲叶无穷碧”,品万物郁郁葱葱的勃发;秋天,让学生郊外去 “望天上云卷云舒”,漫步万顷良田千层浪的田间,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冬天让学生登上山巅,去“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山河„„让学生用眼去寻找美,用心去发现美,去体验“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感觉,去品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景,去享受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惬意。这样,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了。我还常常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交流作文的方法和感受。让成功者增强信心,让欣赏者产生兴趣,让不甘落后者奋起直追。

让学生享受语文,就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着终身学习

所带来的快乐。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

生命的本质

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熟悉的或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聚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呢?

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下载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低年级学生也能享受合唱的乐趣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低年级识字充满乐趣(朱艳艳)

    让低年级识字充满乐趣单位:嵩县车村小学 姓名:郭丽梅让低年级识字充满乐趣《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同时也要......

    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让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充满乐趣“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

    学生难管也能管

    面对现在的学生,咋办? 段国坤 很多老师抱怨:“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管严了,孩子就反抗;管松了,纪律涣散,教学成绩落后。”甚至有些学生公然挑衅老师,背后说怪话,挑衅班集体,发生顶撞......

    让学生享受学校生活(模版)

    让学生享受学校生活 学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生活的场所,其次是成长的场所。生活和成长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对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理解往往狭窄或片面。对......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一 今天,面对极端应试教育的猖獗,人们都在呼唤教育的回归。教育回归的本意何在?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让教育回到其本来的功能定位——育人为本上来。 让......

    《让人体也能发电》阅读答案[精选合集]

    《让人体也能发电》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

    让低年级学生喜欢写作

    让低年级学生喜欢写作 让低年级学生喜欢写作 建瓯市第二小学 范丽丹 小学是学习作文基础阶段。说到作文,许多家长孩子为此头疼,教师们也是怨声满天。作文本来是五味俱全的东西......

    浅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有趣识字

    浅谈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有趣识字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是它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