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时间:2019-05-13 02:4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第一篇:浅谈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信息社会大数据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等教育结合大数据技术适时改革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在国内外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及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提出了在高校大四学生中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大数据诞生于人们对数据搜集能力、传输能力、存储能力和处理分析能力的发展和跨越基础上,已在各行业掀起了变革的巨浪,发展潜力巨大[1]。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大小超出了常规数据库软件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海量复杂数据集。亚马孙认为大数据是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从宏观角度来讲,大数据是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纽带。谷歌借助云计算搜索引擎推动了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蕴藏着有价值的海量大数据,怎么有效挖掘、分析和利用这些海量数据来促进教学,是当今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内容。

未来十年将是一个“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时代。随着QQ、微信等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普及,移动带宽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网络,由此产生的数据急剧增长,速度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多都要快。IDC在《数字宇宙膨胀:到202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指出,数字信息每年按几何级数递增,到2020年,数据量将超出人们想象,达到40ZB。据麦肯锡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教育部某信息系统数据库存储的数据达到近270PB,入选2009全美十大数据生产贡献排名,教育已成为大数据重要源泉之一[2]。

教育意味着未来,抓好了教育,就预示着掌握了未来,所以教育始终是民生之本,是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教育改革始终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大数据时代快速推进之际,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体制、模式和方法,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国内外对大数据在高校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1.1 国外高校对大数据应用的探索

大数据技术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必将推动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变革。2011年秋天,斯坦福大学一门人工智能网上课程受到热烈欢迎,190多个国家约16万学生参加学习,2万多人通过了考试,获得认证。课程讲授者Thrun教授,创办了在线教育平台Udacity。斯坦福大学的Ng教授,把自己的课程放到了互联网上,全球有十几万人注册,在网上听他的实时讲授,同时还和斯坦福大学在校生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考核。Ng教授2012年4月成立了Coursera,和普林斯顿、斯坦福、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大学结盟,提供社会科学、物理、工程学等课程。2012年11月福布斯发表文章《一个人,一台电脑,1千万学生,可汗学院如何重塑了教育》。因为“大数据”的技术背景,哈佛和麻省理工也把课程免费上网,收集最多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研究开发更好的在线教育平台,强化学校品牌效应。

1.2 国内高校对大数据应用的探索

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国内也掀起了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也都开始提供免费网络课程。国内多个省市先后实施了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建立 “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试点“微学位”,开展“翻转课堂”活动、推进1对1“E课堂”教学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新举措。

1.3 研究趋势

现代信息世界已经发酵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具体到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云、物联网和基于云和物联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是变革的技术因素,向大数据时代、知识时代跨越。目前仅就知识而言,教育资源所经历的平台开放时代、内容开放时代、校园开放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教育发展的未来模式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生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距离不再是问题,在学校之外在异地发生等等。

千百年来,知识载体的变化,决定了知识本身的价值。简牍时代,知识被教师垄断,师生的等级观念由此诞生;印刷时代,知识变得廉价,教师的作用变成讲授服务;信息时代,知识更容易获取,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教学过程信息服务的组织者、主持人和教练。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软件可以阶段测验学生表现,帮助教育者研究能够预测其效果的学习模式。面向服务、面向创新和面向过程成为教育的重点,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语言与教育空间设计、学生个性和天性培养成为教育发展趋势。信息时代大量的知识创造和服务业的兴起,行业技能专能和社区教育,将不断壮大发展。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定位等都将有很大的变化,推动高校不断创新,成为新知识的生产中心,而不是旧知识的传播中心,催生良好的管理和其他增值服务。大数据对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实施的影响

2.1 大数据的4V特性在教育变革中的体现

大数据的4V特性是,Volume(海量的数据规模)、Velocity(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arie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lue(巨大的数据价值)。现代教育过程将产生大量的教育数据,海量的知识数据,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和终端设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联互通,教育内容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自由流通。大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处理,Hadoop(MapReduce技术的基于Java的开源实现)等非关系型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和HadoopDB(MapReduce技术和RDBMS的集成),能加速数据查询和分析,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容错性,智慧软件实时诱导跟进评价学生的在线学习。关系型数据库处理结构化数据,而现在非结构化数据(用户评论、应用、位置信息、图片、音乐、视频等)占很大比重(约为85%),产生智慧的大数据往往是这些非结构化数据[3]。视频教学和师生间的网络互动交流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数据,将对学生的教育规划进行智能化的指导和评价。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有吸引力的应用,将产生巨大的价值,为未来教育带来创新模式。

2.2 大数据支撑的未来教育将成为一门实证科学(教育的数据化)

与医疗技术比较,原来的医疗靠望闻问切和经验为病人诊治,现代医学更多的依靠各种检验化验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器械,通过报告单、可视化的影像、X光片等精确数据,为疾病的判断和诊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证据。尽管病人会抱怨,住院后让做各种检查,该做不该做的都做,但也无可否认,在大量诊查数据的支撑下,现代医疗技术确实提高了很多,治愈率越来越高,人的寿命不断延长。

类似的,教育也将不再是单纯靠理念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道德良心自律的学科,而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4]。把学生从入校后的所有相关教育信息行为表现,都记录下来,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特质,将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个人成功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大数据使得查探学生表现和学习途径信息成为可能,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平台进行学习,其学习行为数据将被记录,系统后台根据不断积累的行为数据对学生进行评估,分析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模式,创建心理测量图,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之后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实时记录学生的量化学习过程(上课、读书、记笔记、作业、讨论、考试、考评等)和实验的过程结果等,这些数据将作为课程最后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聚焦于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研究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5]。

2.3 未来教育在技术上的演进

2.3.1 教育技术的演进

教育经历了PC时代的数字化教育(传统的板书变成了PPT投影)、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教育(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和普及,知识传播更加迅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范在化教育(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在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教育(视频将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传统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网上学堂只是把教育教学转换为视频,通过网络传播,使学生异地学习,只是学习内容的网络化跨地域化。

大数据教育依托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将有更多的教育手段、要求、方式和内涵等,更注重学生的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突出个体差异化发展和成功。哈佛、MIT、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伯克利、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纷纷把自己的课程免费上网。新一代的在线学习的平台和过去的重要区别,在于增加了行为评价和学习诱导的成分,向全世界开放,让最多的学习者在上面学习、使用,同时可以收集最多的数据,使用、研究、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

未来大部分的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者,而不是知识的讲授者。网络、视频和智能软件,为每一个学习者搭建起一个学习情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行为提供持续性的诱导、评价和支持,帮助其培养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数据在网上自动整合和跳转,向学生推送学校信息和建议。学生可以和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寻求有效帮助。普适计算的浪潮,网络终端将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在任何可以联网的地方学习,而到学校去,则主要是做作业、答疑、讨论、考评等。

2.3.2 大数据教育技术

1)大数据处理模式大数据的主要处理模式有两种:直接处理的流数据处理(Stream Processing)模式和先存储后处理的批处理(Batch Processing)模式。数据流的研究与技术应用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目前开发和得到广泛应用的代表性开源系统有Twitter的Storm、Yahoo的S4、Linkedin的Kafka和Apache 的Nutch等[3] [6]。批处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是Google的MapReduce模型。

2)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教育分析技术来源于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如淘宝网根据用户的浏览轨迹推断用户对产品类别的偏好。教育分析技术以学生群体为主体,借助于网络在线平台和移动终端软件,跟踪采集挖掘分析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并对学生未来需求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拓展发展空间,提高竞争力[7]。深度学习和知识计算是教育大数据分析的基础,可视化是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和数据分析结果呈现的关键技术。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经网络和后向传播(BP)算法,2006年多伦多大学的Hinton等人提出无监督的逐层贪婪的预训练(greedy layer-wise pre-train)方法,掀起了深度学习的浪潮。近几年,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图像搜索等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8]。而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研究集中在学生线上视频学习时间分析、学生参加网络活动的行为分析等方面。

知识计算对大数据进行高端分析,需要从大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知识,构建成支持查询、分析和计算的知识库。目前,世界各国建立的知识库达50多种,知识应用系统达100多种。知识计算的基础是构建知识库,包括知识库的构建、多源知识的融合、知识库的更新等。教育领域,基于机器学习、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的智慧软件构建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智能网络平台,实时反馈学习过程信息,可以帮助对学生做出评价、对教育做出决策。

可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在大数据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数据分析工具的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结果的可视化[9]。对大规模、高维度、多来源、动态演化的大数据信息,开发可视化分析工具,使普通人员也可以轻松上手操作实现自动分析。对大数据分析结果应用有效的可视化技术(交互式展示、超大图动态化展示),有助于用户理解和辅助做出实时反馈和决策。教育领域,教师可以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模式,修正课程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2.3.3 大数据处理平台和工具

在原有的关系型数据库RDBMS,很难处理大数据时代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背景下,基于Google三大核心技术GFS、MapReduce、BigTable的Hadoop和NoSQL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为海量大数据的处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国内的教育大数据平台,也已经起步并开始应用,如超星公司的超星尔雅和泛雅,已经和国内多所高校合作,用于这些高校的教学,其SPOCs和混合学习的模式,正在渐渐被接受和付诸实施。

2.3.4 未来教育将是一项以支持和服务为核心的系统工程

源于网络和大数据提供的爆炸式的知识,未来教育不再是标准化、归一化、规范化的教育,而是按需学习、终生学习,充分发掘学生自身原有的积极性和天分,实现自组织学习[10]。

大数据时代使人们接收知识更加方便了,但是就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人们接触知识的机会增多了,但教师的数量并没有下降,反而升高了一样。大数据时代,对于爆炸的信息,需要很好的甄别、引导和指导,去除无用的垃圾信息,所以对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不降反升。此时的教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模式,规划指导跟进学生的培养,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以支持和服务为核心贯穿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大数据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实施

3.1 我院现状

大数据改变了高校教与学的模式,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学院首先在大四学生中进行试点。

大四学生第七学期的学习有这样一些特点,学生基本分为三个阵营:(1)外出培训工作;(2)考研考证照考公务员考选调生;(3)在校内继续学习。基于以上情况,大四第七学期的课堂到课率普遍不高,对大四学生的课程考核也相对宽松,这就造成大四第七学期的课程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达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和预期,而大四第七学期的课程又基本都是比较重要的专业课、实践课,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并对学生未来就业影响颇深。

3.2 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实施了以下改革措施。

1)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大四第七学期的课程全部作为选修课,设置的门数和种类更加多样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自由选择其中的4-5门课,选修够最低学分要求,对最高学分不进行限制,鼓励多选。

2)化解学生学习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矛盾:学习方式改革,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网络,将课程教学视频根据教学安排,上传网络,使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这对于在外培训工作的学生,十分方便。对于校内考研和学习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必须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学时,每次课安排有课前测试,课后测试及作业。课前测试,课后测试,学生能够实时查看到测试成绩,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课程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批改完毕,并将成绩发布到网上,供学生查看,对不合格的作业,要告知学生重做。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学习的所有各阶段的所有成绩汇总而成,所以学生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每次的学习、测试和作业。

4)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方式多样,可以通过线上论坛讨论答疑,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的便捷,建立课程QQ群或微信群,进行交流。教师将作业、要求、提醒等信息及时发布网络和交流群中,引导督促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

5)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大数据进行分析:学习的过程性数据分析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经验式模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辅助教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过程。将学生从选课、学习、考试结课等所有阶段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数据分析,综合考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同时对学生选修课程行为进行适当宣传引导。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挖掘学生学习习惯和特点,以实时调整课程难易度,根据学生特点突出个性化差异化人才培养。

6)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改变,由原来单一的知识讲授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和学习引导者、督促者、帮助者、考评者。教师将课程内容录制上传后,将不再为每个班一遍遍的重复讲授,大量的时间将花费在教学的组织实施、答疑解惑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督促激励监管考核上。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得到一对一的辅导和帮助。结论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十年,大数据在高校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成为下一个创新、竞争和效率提高的前沿,我们应抓住机遇,适时改革,使信息时代下的高校教育与时俱进,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军锋,徐菲.大数据时代的高校信息化框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11-13,22.[2] 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3] 程学旗,靳小龙,王元卓,等.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14,25(9):1889-1908.[4] 张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测量介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4):22-26.[5] [英]Viktor Mayer-Sch?nberger,Kenneth Cukier.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and Think[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8.[6] 张引,陈敏,廖小飞.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增刊):216-232.[7] 冯翔,余明华,马晓玲,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分析系统架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2):20-29.[8] 陈律.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15-17.[9] 任磊,杜一,马帅,等.大数据可视分析综述[J].软件学报,2014,25(9):1909-1936.[10] 姜双林.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0):165-166.

第二篇:大数据时代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摘要:目前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老套以及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需求等缺陷逐渐凸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教学中引入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的平台、云平台、大数据技术,通过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案的制定,不仅能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水平,还可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大数据;云平台;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的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43-02

随着互联网、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的发展,人类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在生成海量数据。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发布,标志着大数据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大数据逐渐成为比石油、煤炭等更有价值的资源,将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科学研究等产生革命性影响[1]。

高校教育也深受大数据时代的影响,正在进行一场技术与理念相结合的变革。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面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根据课本大纲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推导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1)教学内容单一,不能与时俱进;(2)教学模式固定;(3)无法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大数据等)融合到教学中。大数据为课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能?蚋?深入地了解学生,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和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模式的转型

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单一的教学模式太过刻板枯燥,常用的教学模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整堂课只有老师对着学生讲解知识,难给学生互动和提问的机会。大数据时代来临,学习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先进的网络教育为世界各地的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更大的学习空间[2]。

对传统的教育体制而言,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新一代教育平台创造的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模式,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也为解决区域之间教育不平衡问题找到了一条途径。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网络在线教育相结合,便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同时得到提高。

在线教育服务Knewton是最著名的适应性学习体系之一,该体系由世界领先的终身教育服务商之一卡普兰的前总裁创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2000名学生应用该体系两学期后,辍学率下降56%,毕业率从64%提高到75%[3]。

哈佛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大学在2012年联合发布了一款非盈利性质的在线教育服务――edX。近期,谷歌开始与edX平台合作,联合推出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巨多在线课堂)在线课堂。MOOC是一个面向于教育机构、政府、商业机构以及个人的在线教育平台,认证机构可以在MOOC上推出自己的课程。到目前为止,edX.org网站上的课程已经有120万学生在使用。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在平台上,各种与教育有关的机构都集中共享资源,并互相沟通交流,从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效率。亚洲教育网自主研发的“三网智慧泛教育云平台”,就为国内教育部门和学校构建了支持“三网融合、泛在学习”的公共智慧云,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绿色网络平台。该平台全面支持素质教育和绿色评价体系,以开放共享的“公共云”消除地区和学校的信息孤岛,以电脑、手机、电视、平板等多终端实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轻松访问,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覆盖到任何地区。

另外,日本网络大学(Cyber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日本福冈县的公司式经营的私立大学,是日本唯一的在互联网提供全部课程的大学。该大学结合流行的大数据技术,利用媒体工具和数据分析工具跟踪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并根据他们的能力制定学习内容,以及预测他们的执行情况。

二、教学方案的制定

传统的教学方案制定是用宏观的角度以整体学生为对象,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辅导书籍以及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资料。随着大数据的蓬勃发展,这种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和落后,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判断,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大数据可以分析微观、个体的学生与课堂状况,研究对象可以从群体走向个体,让跟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实现个性化教育研究。大数据技术能够将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教师便可对学生的爱好、行为、心理特点进行了解,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及时修改教学内容和方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还有更多的知识是从网络中获得,我们通过“网络爬虫”抓取网络上与课程相关的海量结构化数据(如Excel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抓取的数据进行清洗,保留有效数据,根据整理分析出的数据制订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确保学生离开学校时知识结构的前沿化,同时为相关研究生专业教育打好“研究型”基础。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利用eAdvisor程序为学生推荐课程和跟踪其课业表现;奥斯汀佩伊州立大学的“学位罗盘(Degree Compass)”系统在学生注册课程前,通过机器人顾问评估个人情况,并向其推荐他们可能取得优秀学业表现的课程[4]。

美国教育部门运用大数据创造了“学习分析系统”,它是一个数据挖掘、模块化和案例运用的联合框架,可以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学生到底是在“怎样”学习的更多、更好、更精确的信息。例如,一个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期末考试不及格是不是代表该学生没有学好课程内容,还是因为他请假过多?利用大数据的学习分析能够向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帮助其回答这些不太好回答的现实问题。

“渴望学习”(Desire 2 Learn)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沃特卢的教育科技公司,其推出了基于他们自己过去的学习成绩数据预测并改善其未来学习成绩的大数据服务项目。Desire 2 Learn公司的新产品名为“学生成功系统”(Student Success System),该系统通过监控学生阅读电子版课件、提交电子版的作业、在线与同学交流、完成考试与测验,就能让其计算程序持续、系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教育数据。利用“学生成功系统”,老师得到的不再是过去那种只展示学生分数和作业的结果,而是像阅读材料的时间长短等这样更为详细的重要信息。因此老师可以及时诊断问题的所在,提出改进建议,并预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据悉,加拿大和美国的1000多万名高校学生正在使用“学生成功系统”来改善学习成绩。

大数据分析可以为每位学生都量身定做一个适合他的个性化课程,并建立一个能够预见开除和辍学风险的早期?A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而非逐渐厌倦的学习计划。

三、展望

大数据技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平台。这个平台丰富拓展了课堂内容、改革了传统课堂授受模式,为教师提供和完善他们认知经验所缺乏的信息,使课堂方案和授课模式更加科学化,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富有创新意识的跨世纪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2]石冬凌.MOOC对教学带来的思考与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4,(9):13-16.[3]David Feinleib.大数据云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张燕南,胡继岳.对于大数据运用于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5-7.The Influence of Big Data Time on Teaching Reform

JIA Shu-yi,WANG Zi-ling,WANG M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Fusion,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Yantai,Shandong 264001,China)

Abstract:At present,it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to new knowledge for the old-fashioned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ent and old-fashioned methods.By introducting the online education,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cloud platform,big data technology,and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teaching plan,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e level of students,but also make the teaching more targeted,forward-looking and accuracy.Key words:big data;cloud platform;online education;digital learning platform;

第三篇:试论网易公开课对高校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试论网易公开课对高校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1年11月9日,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网易、爱课程网等平台向公众免费开放。此前,国外名校公开课已在国内掀起一股“淘课”浪潮。受此影响,国内高水平大学推出的视频公开课也尤为引人注目。公开教育资源,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既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促进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契机,以此推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高校来讲,这是一次打造高校对外交流形象,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良机。对广大受众来说,此举使普通民众也能走进名校课堂,使得有志于学的人有机会提升自我,随时充电。我国高校公开课上线近一个月以来,网民评价各异、褒贬不一,相较于国外公开课的高人气,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高校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途中,绝不能忘记教学,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让我们的青年学子自觉地留在自己喜爱的课堂里。而当下,中国除了极个别高校正在打造的网络公开课外,现有的网络公开课还不多见,特别是成熟的、整门课程系统上网公开的、同时又受人欢迎的网络公开课可谓凤毛麟角。

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高校对此不重视。恰恰相反,早在2003年4月,教育部就开始投入大量经费,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经过8年的建设,应该说,目前的“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在很多高校教务处的网站上,也都有各自高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网页。

问题是,为什么比始于2001年的“网络公开课”仅仅晚了两年的“精品课程”工程,其效果却远远不如前者呢?这两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别?前者能否向后者转化呢?

在我看来,“精品课程”与“网络公开课”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同。

首先,对主讲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以“精品课程”为例,我们是要求团队建设的,一般要求有三位主讲教师,申报过程中需要提交三位主讲教师的录像。因此,在申报过程中,靠教师的单打独斗是很难获批的。事实上,从中国高校当下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课程(我说的是同一名目的课程)要求有多位主讲教师,显然不现实,因此,若是其中有凑数甚至是弄虚作假现象,应该不奇怪。当然,若是在获批后,作为申请者的主讲教师不再授课,而是改由其他人员来授课,这似乎既不奇怪,好像也并不违反相关规定。而西方的网络公开课,基本上要依靠单个主讲教师的个人魅力。

其次,开课的目的、建设的目标有所不同。“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主要在于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同行之间的交流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因此,虽然也要求精品课程的录像要上网,但从实际效果看,很多精品课程不是只有一节或者几节的录像,就是整个无法链接,已经看不到相应的录像了。所以,网友不知晓,评价不高,也就不奇怪了。而西方网络公开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放给社会看的,就是要让那些不能上大学,或者不能上优秀大学的人们去学习的。这就对其未来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然也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再次,课程的内容与授课形式有所不同。“精品课程”基本上都以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授课形式还是中国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提问学生为辅。哪怕是那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形式,也不过是多了些学生回答问题而已。从实质上看,学生真正的参与程度很低。而那些特别受欢迎的“网络公开课”,绝大多数都是思想性强、内容贴近现实和生活(即便是经典,也是可以用现实问题导入和进行现实思考的)、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课程。

我是看好国内网络公开课的前景的,但具体到“精品课程”能否转化以及如何转化为“网络公开课”的问题上,我的想法是:

不必要求所有“精品课程”生搬硬套地转化为“网络公开课”,事实上也不大可能,因为不是所有“精品课程”都适合转化为“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教学的实录,是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也基本为大家所接受了。但是,完全可以从“精品课程”中选取一些适合“网络公开课”的课程,然后进行相应的改造,比如内容可以进一步凝练,提高课程的思想性,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个人讲课魅力,从而使“精品课程”向“网络公开课”转化。而从当下看,要想做好这一转化,学校的责任最大。可以说,没有学校的支持,国内要建设好“网络公开课”只是一句空话。因此,要说推动网络公开课的最大的“动力因素”,应该在于学校。

“网络公开课”展示的是一所大学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的风采,真实地记录他们优秀的教学实践。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传播着他们的思想、理念和生活、人生态度,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学子欣赏他们的才情和魅力,也让更多的同行分享他们的成果。我相信,中国高校需要这样的“网络公开课”。

这个正在兴起的开放教育运动,把教师同仁之间分享好想法的既成传统与互联网交互式的协作文化融合起来。这一运动依赖于这样的信念,每一个人都应该不受限制地享有使用、定制、改善和再发布教育资源的自由。遍及全球的教育工作者、学习者以及其他享有这种信念的人正在聚集起来,个个努力,使接受教育变得更容易,而且更有效。

对于网络公开课,不应过分追求轰动效应,永远不能和娱乐节目比收视率。只有对于需要的人,它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高校选修课出的精品课程可以不要求学历和学位,这种方式能让即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能享受到名校、名教授的课程,还能让在校大学生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课程。

自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于西方出现,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由于其教育方式的居高不下,使得它既占据了知识金字塔的顶端,也使得知识的拥有者和学习者与大众社会相互分隔了。一直到大学随着现代性的传播扩散到全世界,并已经成为所有现代社会的主要教育和知识生产的体制结晶之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大学教育的区隔性与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难以完全融合,还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而以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而言,造成这种知识凝聚和知识区隔的双重性的首要因素,恐怕还是知识传播的手段和效能所致。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瓦解了中世纪教会所掌握的羊皮纸圣经的书写权力,还是二十世纪以来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进步,每一次的传播革命事实上都重新改写了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前,知识传播的技术仍然难以推倒大学的“知识围墙”;其次,则是由于大学教育的体制惯性,毕竟大学这座“知识殿堂”也要受制于成本利益的核算„„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始自于十年前的“开放课程计划”率先突破了上述的双重约束——“开放课程计划”首先是应和了网络传播时代的优势,此外也是大学精神在社会责任上的一种拓展。因此,它所带来的结果是划时代的,许多欧美名校,如哈佛、耶鲁的跟进产生了连锁效应,于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公开课终于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就已形成的大学的“知识围墙”。近年来,随着西方网络公开课在中国的传播,只要你选择和点击公开课的课程,那么,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是否能普升名校,任何社会人都可以免费地获得在世界名牌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你能和名校的大学生一起,在同一课堂内上同样的课程。

由网易公开课想到高校选修课,让高校选修课不再只是大学才能学习的,应该把大学课程上网公开,不是仅仅公开课程表或教学课件,而是要通过互联网把师生互动的单一的课堂空间变成全社会共享的知识空间。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如果要定义所谓的大学公开课的特征,那么,第一应该是它的课堂性——作为不可替代的课堂空间,表征了大学知识传授的独特性;第二就是它面对公众社会的开放性——各种课程虽然都非常专业,但其专业性并不是艰深晦涩到难以向公众社会开放的地步,因此,这些课程对于非专业受众而言应该具有最大的适应面。于是,网络公开课在历史上首次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它可以把大学教育和大众传播这两个原来互相分离的路径连为一体。不仅使得中国最好大学中的部分优秀课程得以用汉语传播的形式与中国公众见面,还打开了中国大学课堂教育汇入互联网教育的大门。

尽管互联网所带来的传播革命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但是,对于中国的大学教育和社会发展趋势而言,把大学课程向公众社会推出仍然不失为一个重要的传播事件,因为它最新一次定义了什么是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方式,也重新定义了大学课堂在创造知识共享方向上的社会意义。无须多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开课陆续登上互联网,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在真正的网络课堂上得到知识,我们不难期待的是,一种真正的社会进步,会随着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而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四篇:情境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情境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熟悉李吉林老师,并一直关注着她实验研究的进展。我对李老师为了教改实验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精神深表钦佩,分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发展,实验研究不断深化,理论框架的日臻成熟而至为欣喜。同时,我又深感有责任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李老师实验研究的成果。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一项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实验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了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提供了一种成功的模式。这项实验研究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原则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小学教育的规律,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材料。同时生动地说明,教育理论只有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新的发展,教育家只有在校园丰厚的土壤里才能得以诞生和发展。我们应该像李吉林老师那样,为探索教育规律奋斗不息。

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革实验必须研究学生,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实验研究是从语文学科开始的。李老师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接受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贵的是,李老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实验,有更为宏观的思考,她不仅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更把握了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她认为,小学教育是让儿童学习。熟知人类积聚的文化遗产,从而了解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体验人类文明的光辉,并从中获得人类创造世界的精神力量的过程。这种精神力量连同知识,最终转化为儿童的精神财富,使儿童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她进而提出小学教育要“着眼发展,着力基础”。正是从这种深刻的认识出发,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始终把目标对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始终把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紧紧联系起来。她研究的是语文,教的是语文,其实质,她研究的是学生,塑造的是学生的人格。可以说,她在进行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时候,心目中已有一个完美的学生的形象,每一次教学,每一次实验研究,都是朝这一素质教育总目标的逼近,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一次塑造和完善。因此,她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更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全面培养人的过程。

任何改革实验研究都是为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都是为了教育人、塑造人。即使进行的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也必须把握这一学科、这一方面问题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目光才高远,视野才开阔,实验研究的方向才明确,行为才自觉,其效果和意义才会超过其本身。

为此,改革实验重要的是研究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是对我们的教育的一种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研究这些变化,把握现代的孩子的特点,教育将失去针对性,教育目标最终难以实现。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就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深入到儿童的心灵去进行教学。李老师说她是“带着可以无拘无束爱孩子的人格力量,不可遏制地投入到实验的热浪之中”。我们就应该像李老师那样热爱孩子,研究学生,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实验研究。

其二,改革实验必须研究教学,准确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全局性意义。应该指出的是,至今课堂教学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对教学的本质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把握。

李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加以理性概括。她认为,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她还认为,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实质上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的过程。

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正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改革,优化了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以为,李老师正确处理了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始终有情感发展相伴随,教学过程应是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课,注重的是认知,缺少的是情感的伴随和推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把智慧和情感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把情感作为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串联、带动起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注重形象教学,潜移默化地开发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去追求人类文明。因此,李老师的课不仅是扎实的,而且是生动活泼的,还让你时时触摸到学生情感的脉搏。二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毫无疑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有丝毫的松懈。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为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确立,评价教师主导作用的成效,最终看是否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否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就是旨在以人为优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在情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可以说,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这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认知与情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等关系问题。

最近,李老师倡导一个教学原则:美感性。事实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美”的结晶。其教学过程应当是审美的过程。美感性原则的提出,是对教学本质及教学过程的进一步认识。离开了对教学本质的认识,离开了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任何教学都会偏离教育目标;把握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才会体现出育人的目的。

其三,改革实验必须研究学习方式,把握学习方式变革的走向。

世界即将迈进对世纪的门槛。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促使学习方式的变化。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沟通,学习方式随着接受信息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研究新的学习方式,把握学习方式变革的走向。

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实验研究在指导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对我们同样是有启示的。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自己去尝试、体验,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概括、提炼,使认识水平得到提升。在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中,教师提供了诸多工具,并且让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工具,学生在制作、组合、使用工具中学会创造,动手动脑;同时,在“情境”中,学生之间学会交往、合作。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就是通过人与各种“情境”恰如其分的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符合人类学习的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也符合未来学习方式变革的思想。

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进步。在生存方式发生变革的今天,我们要摆脱许多传统的偏见,通过改革实验研究,变革学习方式,使新的一代脱颖而出。

第四,改革实验必须研究教师成长的规律,把握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李吉林老师以长期的创造性劳动,奠定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实践及理论基础,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学教育专家。但她知道,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必须后继有人。因此,早在80年代初,她就有意识地手把手地帮助、扶持青年教师。90年代初,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要求,她在学校党组织和行政的支持下,成立了校级教师培训基地——通师二附小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一大批青年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育实验课题研究,使这批青年教师得到迅速、健康的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实验研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而且要有宽厚的人文素养,包括美学素养;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李老师正是以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为先导,并以实践为示范,导演出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启迪大家,教育大家,引导大家。这种个体创造性的劳动对于优秀群体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实验研究的成果不仅表现在孩子的发展上,也体现在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上。同样,李老师的改革实验研究也离不开全校教师的支持,正是在与老师们的共同研究、实践中,李老师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年轻教师们的精神也鼓舞了她,丰富了她的实验。现在通师二附小以李吉林为代表,一个重师德、勤进取、讲奉献、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已初步形成。它向我们展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内部机制和有效途径,寄托着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也给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有益的启迪。

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的实验、研究过程,是不断学习、及时总结、逐步深入的过程。李吉林老师高度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情感与理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实验研究的路子。在这条成功之路上走来了李吉林老师,也一定能走出更多像李吉林老师这样献身于基础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与开拓的教育专家。为早日看到江苏教育这一喜人景象,省教委成立了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领导小组,在全省各地设立了若干个试验点,召开了阶段性的表彰会。1996年底中央教科所在南通举办了“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70位知名专家学者及近3百名教师代表,对李吉林老师的此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研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专程前来参加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省教委主要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我们召开这样的会议,大力推广李吉林老师的教改经验,正是旨在推动教育科研在教学第一线的广泛深入开展,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快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两个根本转变。

江苏教育现代化工程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正在深入实施,我们相信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实验研究将会更加顺利进行,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我们希望江苏有更多像李吉林这样的老师,探索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带来江苏基础教育百家争鸣、百花争妍的盛景,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础教育带进21世纪。

第五篇:建构主义学习理抢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摘要:以提高大学生体质为已任的高校体育教学,建构主义学习观可以帮助高校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体育历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1世纪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它不仅需要传授技能、技术和理论,其目的也不仅在于增强体质,而是把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作为目标,促使学校体育教学向学校健身教育发展。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构建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理解、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它有如下特点:知识是学习者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的,既非直接来自主体,也非直接来自客体。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是意义的生成过程,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他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不能由其他人来代替。每个学习者都以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知识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知识是在配合自身追求生存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形成演变。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人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知识积累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这些经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来。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的支持者,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还是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2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2.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力一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只有建构性学习(积极学习、累积性学习、目标指引学习、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才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学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点。

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建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一是分析教学目标,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课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的教学主题;二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三是确定本主题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所起的作用;四是根据所选择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发挥学生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不同的设计;五是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六是评价学习效果,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进行;七是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予充分尊重,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力一向。

2.2以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过程对公共体育课教学的重构

2.2.1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有关规定:“

一、二年级必需开设体育课,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每年检测一次达标作为必修课。每个学期都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的考核,并结合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平时锻炼情况和进步程度加以平分。对患有不同程度慢性或急性病的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以至于长期以来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导思想,以提高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为主要要求,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注重教学的形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要求、考核、评价等的统一性和标准化。这种传统高校体育的“近期效果”观念,远远落后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加人WID后的今天,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开拓意识与能力。学生由被动、模仿学习,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因此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应突出培养学生具有独自科学化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观念。

2.2.2使学生真正掌握独自科学化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在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运动技术的教学,教学应包括所需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锻炼方法以及锻炼处方等方面的知识。

1、理论知识:由体育锻炼基础理论,营养学基础理论,锻炼原则,锻炼的负荷、强度和密度等组成;

2,体育锻炼方法:由一般性运动方法,专项性运动方法,组合性运动方法,混合性运动方法组成;

3、锻炼处方:由一般锻炼处方,健康锻炼处方,运动处方,伤病锻炼处方组成。

2.2.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的学制都已从原来的两年普修课,改为一年级开设普修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内容统得过死,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矛盾。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传授各项技术,学生只能是循规蹈矩地学习,没有自己选择学习的空间,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然而,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中学体育课的比重较小,课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致使,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科学化锻炼和终身体育的经验少之又少。在学生的经验之中,只是认为打篮球、踢足球等等体育活动可以健身、娱乐作用,更有甚者认为,体育活动就玩。因此,在创造具体真实的情境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在这方面的引导作用。

2.2.4在建构体育锻炼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直接传播者,也不是活动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协作者和学习者。学生个体建构意义的过程不是教师可以控制和主导的,只能在选择教材和锻炼内容上给学生引导,布置好练习场地、器材,服务学生,保证其活动的安全性。

3结论

确定以培养学生具有独自科学化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观念的教学目标;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加强对科学化锻炼的理论知识、方法以及处方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身体锻炼,发展以学生的经验背景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下载浅谈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大数据技术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浅析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浅析 彭 刚邓 爽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教学实验室作为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有着......

    教育大数据助力“教学改革”

    数据(data),一般而言是指通过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方式所获得的,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查证、决策等目的的数值。通过全面、准确、系统 地测量、收集、记录、分类、存储......

    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战略对我国高校的启示论文(5篇模版)

    【摘要】我国高校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本文力图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介绍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工作的现状、流程以及取得的成果,重点对其技术许可战略的......

    外国军校教学改革特点和对我军的启示

    外国军校教学改革特点和对我军的启示 摘要 信息化时代的军队院校转型对我军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我军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通过收集和分析世......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推荐阅读]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然后详细地阐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以及对当前教学改......

    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界被广泛研究和实践。英语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主要思想就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而生成的意义。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可以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