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保留农村教学点必要性的思考
关于对保留农村教学点必要性的思考
摘 要:农村教学点对农村学生而言是接受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但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存在农村教学点被逐渐削减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学点;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教学点的保留也显得格外重要,对偏僻地区的孩子进行接受教育有很大的益处,但是由于农村教学点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使得不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完善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对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弊端,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进行改善。
一、目前农村教学点存在现状的分析
当今教育在不断发展,但农村教学点的办学现状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相对于城市而言,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言更是产生了较大的悬殊,使得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形成很大的差异。
1.不完善的教育制度,薄弱的师资力量
当今的农村教学点在教育制度上和师资力量上都存在很大的欠缺。一方面,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村教学点比较缺乏,即使某个地方存在教学点,但由于教育制度欠缺,也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设施有很大的不足,这对农村孩子上学而言无疑是很严重的影响,甚至有的孩子出现上不起学的现象,对孩子的自身发展和国家未来教育改革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弊端,这也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从小就形成了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因为农村教学点存在条件差、地区偏僻等特点使得很少有教师心甘情愿去进行教学,这一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农村教学点即使存在也不能保证有很好的师资力量去教学,也因此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对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2.教学环境比较简陋,教育投入不足
目前?r村地区教学点的创建都比较偏远,再加上教育的投入不足,因此使得教学环境得不到很好的改善,从而显得较简陋,如在去年的统计结果中显示甘肃的一个贫困小学的电脑配备只有两台,教育投入的不足使得贫困地区的教学点的教育设施也没有提高,对学生的教学自然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从而使得办学效益大幅度下降。
二、保留农村教学点必要性的探讨
当今教育改革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也产生了农村教学点保留必要性的说明,适当地保留农村教学点存在着很大的意义,一方面,其能够很好地给农村孩子带来上学的便利及其使学生接受到一定的教育带来的益处,也能够很好地实现农村和城市教育层面最大化的保持均衡;另一方面,其能够很好地对教育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和教育部门对农村教学点的投入加大实施力度,最大程度上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1.合理运用教育资源,减少教育成本浪费
保留农村教学点能够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对贫困孩子上学能够减少一定的教育成本,很好地解决了其他的住宿费用等,同时也能够合理地运用教育资源对农村的孩子进行一定的自身知识素养的教育,比如,在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相比较的情况下,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学生无论是在自己的吃喝用行上,还是日常的消费都需要大量的开支,相反的,农村孩子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消费,大致而言是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因此,保留农村的教学点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并有效地减少了教育的成本。
2.有效避免路程问题,共筑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梦
目前对农村教学点的保留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接受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使得满足大量的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不会出现由于距离远的原因而放弃学业,也侧面地减轻了家长对孩子的承受压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尽力实现贫困地区孩子们想要迫切接受教育的梦想,比如,有调查显示,对于大西部的偏僻地区存在很多教学点不足的现象,进而导致很多学生没有上学的机会,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子接受教育水平的程度,没有知识的深造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农村的教育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失衡,使得农村城市发展悬殊逐渐扩大。
3.健全教育机制改革,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部门的角度而言,健全教育制度能够很好地完善保留农村教学点,这对保障农村孩子能够顺利入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共同发展,比如,教育部门积极地给农村教学点进行教育设施的配备、环境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加强等改善教学条件的措施,这些都对教学点的保留有很大的益处,也体现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对促进教育发展和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起到推动效果。
目前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存在大量的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门应该实施一定的积极措施,最大程度上促进教学点的改善和保留,切实地为贫困地区孩子带来教育条件的最优化,使得学生均能够接受良好教育,最大化地缩小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促进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刚成,翟昕昕,马婷婷,等.村小恢复重建的必要性及趋势[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9).[2]李佳佳,杜桂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学点撤留问题探析[J].华章,2014(20).课题: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适当保留农村教学点的必要性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7]GHB1728成果。
编辑 温雪莲
第二篇:农村教学点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农村教学点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和思考
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镇骆驼城中心小学 马有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形式多样的幼儿教育,幼儿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让幼儿找到学习的乐趣,优化幼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幼儿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幼儿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幼儿的差异化需求,使小朋友们能够在幼儿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农村教学点的幼儿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的观念陈旧,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由于部分家长观念陈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的小朋友懂得多,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评价幼儿教育好坏的关键就是幼儿是否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同时,由于很多教学点幼儿园都是男性老教师,根本不具备幼儿教学的水平和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是教识字、写生字或者做简单的加减法,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完成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学要求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偏离了幼儿的成长规律,还会使幼儿倍受学习的压力,从而打击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资源匮乏,无法开展丰富的活动
当前很多农村教学点幼儿园缺乏必要教学设备和大型的玩教具,无法让幼儿教师在艺术领域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满足幼儿的正确学习和游戏的需要,许多艺术领域的课都是通过教师口述或者演示完成的,使幼儿在艺术领域缺乏必要的锻炼;使幼儿感到活动课枯燥无味。
三、学校硬件条件差,幼儿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部分农村教学点幼儿园除了幼儿教室外,缺少幼儿活动室和活动场地,更没需要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和社会领域培养的区角设施。所以教师只能在有限的甚至凹凸不平的小场地开展简单的活动,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甚至不开展活动。这样使幼儿在语言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不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缺乏创新素质 影响教学点幼儿教育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良莠不齐,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有的幼儿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毕业,也没有幼儿教学经验,试想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够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呢?其次就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和身边的教材对幼儿进行教学,不能深挖乡土特色中的各种有价值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五、对农村教学点幼儿教育今后发展的思考
第一在幼儿教育中,首先要通过宣传、培训等形式更新
家长的观念,使得家长认识到幼儿在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其次是幼儿教师应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给幼儿提供锻炼的平台,发挥幼儿的才华。还要遵循幼儿的认知水平,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发生,以防止幼儿的身心受到损害。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乐趣。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晨间活动或者活动区游戏等,不断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丰富幼儿的视野。幼儿教育的特点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自愿主动的学习,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第二政府要重视农村教学点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舍环境,完善教学设备。使幼儿能在宽敞的区域游戏,使教师能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第三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农村教学点幼儿园配备一定的专业教师,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促进幼儿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发挥各种教育资源得利用价值。
综上所述,农村教学点幼儿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为了使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和农村教学点幼儿教师的不懈努力。
第三篇:稳定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的思考
稳定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的思考
澧溪小学工会
盛以龙
教师队伍的稳定是保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核心,也是全国安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国家要稳定,首先是作为国家经济最基本单元的村级要稳定,村级不稳,势必影响到国家的安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三农”工作政策的倾斜,“惠农”措施的不断出台,农村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壮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的教育公平性问题日趋突显,无论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还是师资水平的高低,教育质量的优劣,与城市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就我镇而言,全镇二万三千多农业人口,一十五个行政村,人口居住分散,原有三十多个教学点,经过网点调整撤并后,现有一所中心完小,两所片区完小,一十五个教学点。这些保留的教学点,地处偏僻山区,生源离最近的片区小学或中心完小都在十华里以上,如果强行撤并,必造成部分一二年级学生失学或延迟入学,影响“两基”成果同时不利于稳定工作。
这些教学点,学生少的十人以下,多的二十多人不等;教师有一人的,也有两人的。教学点教师中,年龄五十岁以上的有二十人,五十岁以下的三人。三至五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自然减员的有一十四人,这些教师本地的有二十一人,外地的只有两人。年龄五十以上的老师均为原民师转编的,他们成了教学点师资的绝对多数。他们为了农村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如果他们一旦功德圆满,光荣退休,如何补充并稳定教学点的教师队伍,保障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呢?
四、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教学点教师工作情绪和积极性,造成教学点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如今,新招聘上岗的教学点教师,多为“80后”、“90后”,相当一部分还是独生子女,他们衣食无忧,当他们带着满腔热情,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之前的理想信念会产生动摇。尤其面对“工资收入过低”,“个人婚姻问题”等的困扰,导致他们产生消极心理,成为不稳定因素。
五、管理上对教学点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足也是造成教学点师资不稳定的原因之一。教育部门及社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由于教学点教师一人一校,教师一离开学生必须停课这原因,往往把目光盯到规模稍大的中心校和片区小学,教学点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失去了很多学习提高和展示自己能力水平的机会,有一种怀才不遇,低人一点的失落感。同时,教学点教师相当于一人单干,业务上没有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不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和能力水平的提升,这也是教师不愿到教学点任教的原因。
以上这些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影响到教学点教师队伍的稳定。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个人认为可如此解决。
一、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对于那些地处过分偏僻,生源不足十人,保留意义不大的教学点,为了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发挥规模优势,在做通学生家长思想工作,确保学生不失学,不推迟入学的前提下,动员学生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减少教学点教师招聘上岗难的压力。聘请生活老师专门负责在校食宿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家长放心,群众满意。
育等社会活动的机会,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过得更加充实,精神更加饱满。教学点教师上班时无法参与活动,可将活动安排在星期
六、星期日。重视、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建立中心校、片区校与教学点结对互助制度。让中心校、片区校教师对口上门送教、体验生活,交流经验,联谊活动,让教学点教师觉得自己不是一人在孤军奋斗。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稳定,关系到地方教育的发展,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让我们不断努力,寻求探索稳定教师队伍的办法。
第四篇:农村教学点工作总结
农村教学点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一学期又即将画上句号,回顾本学期工作,我校在学区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完成学期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一学期来,我们坚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努力做的原则,一学期以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在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小结,向各位领导汇报,请各位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一、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努力做到八个字:敬业、好学、爱生、爱校。学校的事再小老师们也能当作自己家的事去对待,学校就是家,家亦是学校。只要是学校的重大事情,我们都严格按照民主管理的程序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二、重复的事情认真做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学期,在学区的统一布置下,我们继续一丝不苟抓常规,千方百计提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教学常规常态化,强化过程管理
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备课、讲课、布置与批改作业。学校对任课教师从这几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严格的检查。
(二)坚持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优劣是反映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依靠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开诚布公地指出课堂教学的优缺点,讲课教师作自我反思和总结。
(三)抓好单元测验和课外辅导,重视培优和转差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差生较多、优生群体小”的现象,这对期末考试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教师坚持“只讲主观,不谈客观”的原则,努力做好作业设计和批改,做好单元测试工作,一手抓差生转化,一手抓优生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
三、认真的事情努力做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最小的一级管理单位,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单位。按照中心学校的要求,我们从这学期开始,以“纪律、安全、卫生、文明”为抓手,强化班...(剩余全文52.39%)
加载中,请稍后
第五篇:对反腐败国家立法必要性的思考
对反腐败国家立法必要性的思考
李永忠
2013-3-26 6:48:55来源:2013年03月25日08:42 北京日报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制度反腐的题中之义,也是十八大依法治党、保障廉洁政治的新要求。应紧紧围绕十八大确立的党的建设主线,重新审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现状,加强反腐立法工作整体规划。
现有法规制度体系难以打赢反腐败战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已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但现有的法规制度体系难以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是战略规划上的制度反腐一直欠缺。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从制度层面(主要是权力结构)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犯各种错误的“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并强调“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现今,腐败滋生蔓延的“总病根”,无疑还是“牛栏关猫”式的法规制度体系,权力脱离“笼子”导致大面积蜕变腐败,直至“腐败愈演愈烈”。以吏治腐败为主征的权权交易发展为对执政党的公信力和生命力危害。
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对中国历史上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成果挖掘、整理和转化不够,而且对清廉指数高的国家和地区反腐
倡廉法规制度成果学习、借鉴、汲取也不够。从人性善、共产党员道德高、无产阶级素质好等理想主义的思维定式中,进行立法规划和制度构建,致使制度上的漏洞和风险仍大量存在,反腐败的目标红线不断压低。
同时,反腐败立法和制度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追踪腐败现象或腐败手段的误区,使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如同“急诊室”、“消防队”,处于一种应急和被动的状态。制度成本过高,制度效能过低。如公款吃喝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反复强调,下发文件几百个,制定的“不准”多达千条。不仅始终未能根除,反而演变成“灰色腐败”。
二是法制体系上的失衡性——重实体轻程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相对重视实体性法规制度的构建,但程序性法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制度体系失衡,导致空监、虚监、弱监的问题大量存在。反腐败立法工作和法规制度建设,习惯于将重点放在诊治和矫正之上,偏重于追惩性、实体性制度,忽视程序性、防控性制度;偏重于工作成绩的计算,忽视对工作程序的监督;偏重于对公权力的行使保障,忽视对民权利的程序保障;偏重于腐败行为的查处,忽视对职责权限的界定和自由裁量权的约束,无法切实保证法规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执法者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三是制度效能上的有限性——决策力不足、公信力不高、保障力不强。一是制度的决策力不足。由于整体规划不够,加之封建崇权、拜权、怕权思想的深远影响,“人治”思维和现象盛行,监督者不敢监督、不愿监督,被监督者不要监督、不受监督,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言代法、以权压制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制度的公信力不高。由于制度设计不科学,或过于宏观,过于笼统,尤其是关于执行程序、违章责任追究等规定不多,对一些具体问题未界定或量化;或制度创建不够谨慎和严肃,草率出台,频繁修改,致使制度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同时,落实制度的责任制度、保障制度、再监督制度也不健全,使一些本来很好的制度得不到贯彻执行,未能发挥制度应有的威力。三是制度的保障力不强。由于制度的决策力不足,公信力不强,制约了制度效能的发挥,特别是专门监督机构被置于执行机关的统制范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始终处于同体监督的空置、弱置境地,无法发挥监督保障功能。
反腐败立法工作目标是构建制度铁笼子
反腐败立法工作必须以“权力过分集中”这个“总病根”为原点,以权力结构改革为核心,构建防治消极腐败的制度铁笼子。
一是加强反腐败的战略规划,确立权力结构改革原则。制度建设涉及党和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但核心是权力结构问题,即以权力结构为核心的党和国家制度改革问题。应加强反腐败立法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依据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和作为党内最高规章的党章,将权力结构改革列入反腐败国家立法五年规划。厘清权力与权利的授受、制衡和回归的关系,逐步建立
起能够很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反腐败权力结构,真正以制度之笼关住权力之虎。
二是提高制度耦合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制度铁笼子。应把法规制度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健全浅层意义上的规章、守则与改革深层意义上的组织体系(即权力结构)结合起来,把党内立法(党内决策程序、表决规程等)与国家立法(财产审报法、反腐败法等)结合起来,把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与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做到反腐败立法工作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相适应,与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相适应,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总体目标相适应,与防治消极腐败危险的总体部署相适应,做到制度与制度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套,耦合力强、体系化程度高。
三是提高公众参与力。反腐败立法工作必须实行开门立法,注重发挥群众在反腐倡廉和反腐败法制建设中的深厚伟力,不能搞专业人员闭门造车式的立法,不能搞专门机构单打独斗式的建制。务必依靠群众,转换权力结构,探索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依靠群众,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反腐,创新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依靠反腐立法,调整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依靠法规制度,改善党群和干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党的肌体健康。
(作者为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