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及出路
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及出路
东莞市塘厦中学
李文舒
中文摘要
根据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戏剧教学的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对于戏剧教学的建议,探讨将课内外协调学习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戏剧教学中,以提高戏剧教学、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戏剧教学 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as well as the proposal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dramatic teaching,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how to apply coordination and research study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class to dramatic teaching ,with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dramatic teaching and the quality of study.Key words: dramatic teaching, the currency of language teaching,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Research Study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中学语文戏剧教学指的就是对剧本的了解、学习、欣赏,戏剧教学即戏剧剧本教学。尼采曾经说过:“除戏剧之外,还没有一种艺术可以使阿波罗之沉稳与狄奥尼索斯之狂野获得完美的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几经改版,但始终保留着戏剧单元的学习,京剧还被列入了音乐教材中,可见人们越来越认同戏剧不可代替的地位,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戏剧融多种艺术于一炉,解读戏剧增加了难度,加上中学语文教学课时的限制,所有的一线语文老师都必须思考和解决授课内容多和课时少这个矛盾,所以戏剧教学既是文学作品教学中的难点,又是弱项。
一
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
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不管是人教版还是粤教版,我们会发现戏剧的学习都集中在一个单元,篇目不多,但却涉及古今中外。例如入选的有中国现代话剧《雷雨》、《茶馆》、《三块钱国币》;中国传统戏曲《窦娥冤》、《西厢记》里的《长亭送别》、《牡丹亭》里的《闺塾》还有《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外国戏剧有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现代荒诞戏剧《等待戈多》等。所选篇目都是经典的作品,且篇幅较长,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以节选的方式出现,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容易出现“长文短教”的现象。
纵观近十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对戏剧作品的考核几乎为零,就算考也只是在文学常识中以识记为主的填空题,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中有一道文学常识的考查题,其中B项的题干为: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位,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和马致远的《汉宫秋》。由此可见,学生只需识记作品名称及其作者即可。
由于高考的影响以及语文教学课时的不断压缩,许多语文老师逐渐淡化了戏剧教学,甚至有教师弃之不教,交由学生课外阅读。仔细分析一下,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在处理戏剧教学时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整体了解剧情及创作背景。这几乎是每个上戏剧课的老师必选的一项。课本节选的只是全剧的一小部分,如果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明白全剧剧情,那么对节选部分的阅读理解就可能发生偏离。(2)分析戏剧冲突及人物台词。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分析戏剧冲突也就成了语文戏剧课堂上的重头戏,教师一般按照戏剧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来逐步分析冲突。在人物台词的处理上,教师一般抓住主角的台词让学生理解,比如《雷
雨》中,为什么侍萍要反复强调自己“不是小姐”,“不规矩”,“不贤惠”,“不很守本分”?(3)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有些老师直接拿一些优秀剧团表演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这样既节省了教师分析剧情的时间,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加入戏剧,学习气氛比单纯看剧本更浓。(4)进行相关的读写训练。教师在课堂上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帮助揣摩人物的心理;在写作方面,教师会布置一篇小作文,让学生续写结局或者是将戏剧改写成小说或记叙文等。(5)演课本剧。“粉墨登场乐一回”,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教材节选的剧本内容,以加深理解。
以上几种戏剧教学方法都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不能一概否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戏剧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创作时间的久远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戏剧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方面较小说简单,基本靠台词和动作完成,学生必须对戏剧的潜台词赋予创造性的想象才能读懂。戏剧与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体裁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能够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教师在引导的过程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把戏剧冲突和戏剧台词从戏剧中抽离出来,没有与人物形象连起来,甚至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依赖于前人的研究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
从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看,他们受本身文学素养,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入选的中国传统戏曲年代久远,入选的外国戏剧则因文化的差距,学生在自行阅读时有一定的困难,更别说能感受戏剧的魅力及其审美内涵。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对于学习戏剧没有多大的兴趣,跟着老师的安排看看视频、做做笔记就算。
二 中学语文戏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新课程标准中有“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同时新课程标准对于戏剧教学提出了7点建议,反观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从阅读理解层面上来看:
(1)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戏剧教学,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戏剧教学的第1点建议是这样说的: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剧本节选部分的课堂教学只是起一个引路的作用,引导学生去阅读欣赏全剧乃至更多的剧本。由于课时压缩高考压力等方面的原因,教师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戏剧教学,更别说带领学生感受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利用一定的时间简单介绍剧情及作者的创作背景,这让学生有了一种依赖性而没有自主去阅读完整的剧本。连阅读兴趣都没有培养出来,学生没有完整阅读过作品,又怎么能从这些优秀作品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呢?
(2)表演流于形式化。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戏剧教学的第4点建议是这么说的:朗诵剧本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很多教师都会安排一到两节的表演课。在演课本剧这一点上,我认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能自编自导自演一出戏剧是一种很大的锻炼,但是教师在组织这一项活动时必须考虑付出与收入的成效问题,学生排演课本剧,必须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排练,熟记台词,揣摩人物内心,准备道具、服装,演出时必要的化妆等等,而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能否承载这些辛苦,辛苦过后学生真正的收获在哪里?另外大部分由学生改演的戏剧都在玩文字游戏,窜改人物台词,加入一些流行音乐,这样的表演丢失了戏剧原有的高雅审美。究竟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中的表演课应该怎么上,我想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二,从鉴赏思考层面上看:在戏剧教学中抓住了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但没有上升到戏剧的审美内涵和艺术特性的高度。
课程标准对于戏剧教学的第2点建议是这么说的: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第3点建议: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的时候确实注意到了戏剧的人物台词和戏剧冲突,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往往将其独立出来,将戏剧等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而对于戏剧的内涵以及其独特的审美则没有深入学习,不同国别,不同时代的戏剧对比学习更是无人尝试。课本中节选的中外戏剧都具有各自的代表性,如果能综合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接受多元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第三,从创新发展层面上看:续写和改写训练偏多,对于戏剧评论或者创作剧本较少,几乎没有。
课程标准对于戏剧教学的第3点建议是这么说的: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第5点建议: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第6点建议: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剧本,相互交流。不能否认,戏剧教学中采用续写和改写训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创造力,但是意义不大。戏剧评论的撰写训练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回归文本,这样的思考有根有据,而不是凭空捏造。若学生能对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更是能拓宽他们的眼界。这个层面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也是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创新促进其发展。
以上三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从阅读到思考和创作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但中学语文教学中因为教学课时的限制,很多语文老师对于戏剧教学仅仅停留在第一层面,草草带过,将时间留给高考考核较多的其他的文体教学中。在戏剧单元的讲授中寻求一种解决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的教学方法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 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出路
根据戏剧单元课文偏长,内容跨度大等特点,每篇文章都按照上述三个层面逐一训练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可以在这个单元采用课内外协调学习的方法,抓住戏剧的基本鉴赏方法,将戏剧单元的所有课文整合起来讲授,以生为本,将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以这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
在戏剧单元采取这种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内外协调学习
1、课外
自行阅读,理清戏剧情节发展,了解人物关系,戏剧冲突。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戏剧单元放在第三、四单元,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戏剧单元为第三单元。教师可在学期初或者上个学期末就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入选戏剧的完整剧本。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教师可安排一课时的戏剧入门讲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花费点心思。例如可用脸谱歌导入“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北京op ene r/没见过五色的油彩楞往脸上画/„„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绿色的精灵笑哈哈/„„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又可引用《哈姆雷特》的著名台词 “To be,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还可以播放当前热演的《暗恋桃花源》话剧等方式来引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教师再适当提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揣摩人物的台词,所表达的心理,尤其是人物的潜台词的理解等。鼓励学生阅读完整的剧本,理清戏剧的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关系,这就省去了教师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讲解剧情,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2、课内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的感受,交流并总结戏剧的鉴赏方法。
这是一堂讨论课,学生已经阅读了整个单元的课文,教师不必限制讨论哪一个剧本,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对某一剧本特别喜好,会花时间多读了几遍,思考也就多了些。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的感受,例如读完剧本以后你记住的是些什么内容?是哪一个人,甚至是哪些话?为什么你记住他了?人物的一言一行有什么特点?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中某个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的?
安排这样的讨论课一来可以给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变“要我学”到“我要学”,二来可以在讨论中逐步总结出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习贵在总结,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鉴赏方法或许比教师苦口婆心用PPT投影出来的方法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3、课外
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目前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中设置的表演大部分花费大,收获小。有些老师甚至省去其他的剧情介绍,戏剧冲突分析,台词分析等步骤,只要求学生表演,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虽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但大多时却丢失了经典戏剧的高雅审美,甚至将一些庸俗的流行音乐加入其中,动作表演也有很大的夸张性,变成搞笑版。
我认为戏剧表演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这个理解不一定就是千篇一律的参考答案,而是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剧本,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揣摩出来的一种感觉。这样的表演才是对戏剧创作家的尊重以及经典剧本的尊重。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笑而过,而是将自己的真感情与人物结合以后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设身置地地开心主人公的开心,悲伤主人公的悲伤。理解和表演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应该相互促进,而不能丢弃其一。
我理解的表演包括朗读训练,一些教师觉得准备一场表演花费时间太多,就会在课堂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方法,通过读对话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高尔基说:在剧本里,他(指作者)不能对观众提示什么,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①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台词,更能融入角色。我觉得可运用我国民间非常有名的“双簧”表演方法,由一个同学进行配音,一个同学表演,再对调过来,之前表演的人配音,配音的人表演,引导学生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不依赖参考,不依赖老师对于台词的分析,要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课内外结合,研究性学习。
如果说前面的三个环节都是循规蹈矩,没有创新的话,那这个环节将是所有学生从阅读到深入思考的最好锻炼,也是学生深入体会戏剧审美的最好方法。基础教育课改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因为其诸多不确定因素,使许多老师望而却步,但在戏剧教学中我认为若能运用好这一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题的确立。这个课题的确立在环节二的讨论课中已初见端倪,当然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立必须具有可行性,考虑人力,包括学生的研究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指导教师等方面。考虑学校现有的图书馆及校外的图书资料,学生所能利用到的网络资源等。当然还有时间的限制,一个课题的研究跨越时间较长,教师应考虑不能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选题上,若针对单篇课文来说,可以就剧本本身或其作者进行研究,例如在《雷雨》中,可以研究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藕断丝连的感情纠纷,个性人物周朴园、繁漪、侍萍等的研究,也可以就曹禺先生进行研究,他的创作受到哪些影响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能力,敢于向权威挑战,世人都否定周朴园,我却认为在整出戏中周朴园是最可怜的,妻离子散,孤苦终老,不疯不颠,清醒地记着自己所有的罪过。
如果说上面的研究仍停留在对戏剧作品本身的品读,注重对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的分析上,单元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触到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剧目,这样研究性学习又多了很多的课题,比如中外戏剧的比较研究,体现最明显的是文化层面,中国的悲剧作品中,虽然主人公是屈死、含冤而死,但结局都得到昭雪,正如教材所选的《窦娥冤》。而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死亡多因为命运、性格、社会等因素,一如教材所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除此之外,还可以比较出中外不同的人生观,爱情观等。
课题的确立如果偏大,教师应在此时给予适当的指引,通过提问和启发,让学生从小题目入手作出大学问,鼓励学生在资料的搜索过程中不断缩小研究范围。定下题目,是从研究到得出成果不可或缺的一步。
(2)认真研究,重视过程。对于戏剧研究这一课题来说,高中生常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即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研究是一个围绕题目,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机会并不多,他们既感兴趣又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几个同学负责一个题目,分别查资料,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例如学生想研究《雷雨》的作者曹禺先生,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田本相,张靖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曹禺年谱》,田本相,胡叔和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曹禺研究资料》等。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
(3)成果展示,交流分享。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以及认真撰写,一篇像样的研究报告或者小论文已经出炉了,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展示一下,并借此机会向自己的同伴学习交流。展示的方式可以是采访,答辩,编刊物,设置论文张贴展区,推荐发表等方式。无论研究报告写得好坏,无论采取何种展示方式,教师应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认真参与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思考,自主学习。
(二)教师在此单元学习中的角色扮演
从上面“课内外协调学习”的教学策略来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似乎教师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任务比其他单元要轻松得多,实际不是。罗森布拉特说:“教学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其个人从课文激发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促使形成良好的相互作用,或更确切地说,是引导具体阅读者对具体作品产生交流。”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戏剧单元采取单元整合教学的方法,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更高。在备课上要求教师对单元有整体的把握,对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要全面,准备好各个训练环节的内容及掌控好进度,预计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导入课中教师应全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的指导;在讨论课中能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点,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在表演课中要给学生一些表演方面的指导,能亲自示范就更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更是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最后还要进行课后反思,我认为这是个不可忽略的环节,戏剧单元采用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做了很多方面的尝试,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这些方法中有哪些是有待改进的?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中学语文戏剧教学必得经过多次的尝试和反思总结才能摸索出一套适合的教学方法,我想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积极思考积极尝试的。
注释:
①转引自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等.语文教育创新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227页 ②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80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冲锋著.语文教学范式研究.[M].华龄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3]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等.语文教育创新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困境和出路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困境和出路
在语文教学中,有几个焦点领域: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语文教学评价不仅仅是个考试问题,而且直接与整个语文教学相关。它的选拔评定功能、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导向功能都直接影响着语文课程的整个过程。然而,由于评价手段的有限、评价目标不明、对评价的各种功能认识不清等问题,语文教学评价始终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被人们喻为瓶颈。语文教学评价的问题能不能很好地解决直接影响语文新的课程标准能否顺畅地得以实施。本文试图分析其原因,找到其症结。只有找到了根源所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中学语文评价的现状分析
1.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公布至今已有六年,但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现状,却好像仍然滞留于六七年前,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仍有相当距离,使课程改革的进程止步不前。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教学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中早就提出过有别于以前的要求:“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可事实是对“甄别和选拔功能”的重视程度和以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高中考、期末统考、月考,升学、择校、分班、排名,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至。(本来期末统考、月考应该也可以看作是形成性评价,对教与学都有一个检验和改进作用,但由于试卷效度的问题,许多语文试卷这方面的作用正在被弱化)升学的压力使学校、家长、教师、学生都没法不重视语文考试的成绩;排名与评比也使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的眼睛始终都盯着考试分数。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要求“突出语文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实际操作时,真正能考察到的也许只是知识与能力。即使仅从能力角度看,考查也是不全面的,一般考查的只有“读写能力”“听说能力”一向不在考查范围之内。“读”中的朗读也不会像模像样去考,最多在试卷上测试一下你有没有记住老师划定的停顿、重音,至于实际的朗读能力,没有多少人会去真正关心。关于“写”的评价也存在问题:作文的误判时有发生;即使没有误判,考试作文的区分度有多大?考试作文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也要打上一个问号。所以在现在的情况下,语文评价要“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2.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不能切实反应学生的实际状况。
课程评价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关于评议对象优缺点的反馈,即获取评价对象的各类信息,发现课程活动的成功之处或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评价建议”要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但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却起不到这一作用,因为在许多学校其实并不存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语文试卷在很多时候也缺少针对性,考察目的不明。所以所谓“评价”反映出的并不是评价对象最近阶段的语文学习状况,甚至也不是他真正的语文水平。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好,可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却不强。有些学生的语文考试分数不低,可作文水平却不高.反之亦然,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寒,能写出几十万字作品的少年作家,在校时的语
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之所以难以切实反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因为即使单纯考试,我们的操作过程也存在问题。一是试卷的研制。例如,现代文阅读大量引入课外材料,而且随意性很大。这些课外材料与教材中课文是否相关、有多大的相关都是不确定的,往往造成教与考相脱离、学与考相脱离。所考非所教,使师生无所适从的同时,产生的影响是学生甚至教师不再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学生也不再重视语文课的课内习得。长期恶性循环,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的作用必然被日益淡化,语文评价也必然更缺乏其应有的效度。二是作文评分。让人感觉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即使花费大量的精力也未必有相应的收获,使得教师学生都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作文训练中。试卷的研制缺乏科学性;考试的目的不明确;作文评分缺乏信度:这些都使得考试的效度没法保证。结果是语文教育的精力主要投入在简单劳动中,这样的选择反而能在考试中获得比较好的分数,因为对试卷中记诵内容的复习最有把握性,也最易出成效。这样的后果是,我们通过考试筛选出来的很可能只是记忆力很出色的学生,他们如果在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有欠缺的话,都将被“优秀”的考试成绩所掩盖。
3.语文评价的理论与语文评价的实际严重脱节
我们并不缺少对先进理论的介绍。例如专门为教师进修编写的教育评价方面的书籍:《课程评价论》(当代教师进修丛书,钟启泉主编,李雁冰著)、《现代教育评价》(全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教材,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教育评价理论。有不少人对中学语文评价策略和方法也作了较具体的研究。例如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杨勇在《语文教育的建构主义视野》中提出了建构主义评价的八条原则:“
一、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二、评价应持续进行,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与自我监控能力。
三、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
四、评价应在情境化的环境中进行,而不能孤立地进行。
五、评价应与学习目标一致。
六、目标自由的评价而不是目标驱动的评价。
七、知识建构而非知识再现的评价标准。
八、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以尽可能反映真实情况,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关于评价方法,我们的研究人员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提出了重发展的评价方法、重过程的评价方法。例如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郑建华提出“从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法等入手,构建一个全面的、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评价机制。”具体做法是:①确立综合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②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加大开放性的试题比例。③强化激励机制,改革评价的方法。④实行多样化的考核形式。⑤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⑥加强语文考试评价机制的配套工程建设。’‘但是语文教学评价的现实情况是:校内测试一律向校外统一考试看齐,考什么,教什么;只看重结果,而忽略对于过程的评价;只注重测试的评价功能,而忽视诊断、强化、调节功能。而且测试方式单一,测试的目标不明,题目都类似于校外统一考试,内容没有针对性。另外,不考虑的学生的学习心理,过于频繁的考试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语文学习变成了在外部需要强制下的苦役,没有乐趣可言。这就出现了比较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专业书籍介绍了许多评价理论,有不少人也提出了有关语文评价的较系统的策略和建议。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语文评价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没有相应的、合适的理论的指导;或者即使有相应理论的指导,语文评价也依然如故。明明知道不合理,但面对课程改革语文评价却止步不前。理论和实践好像走在两条道上,始终没能有效对接。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专家制定的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理想模式”;教师头脑固有的是己深入人心的“目标模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评价时的运用的是简便易行的“考试模式”;编制试卷时的真正实施是目标不明的“混乱模式”。
二、中学语文评价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评价”之所以偏离课程标准、之所以不能对学生作出符合其实际语文水平的评价,实质原因是事实上我们至今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评价。正如古德莱德(Goodiad)所指出的那样:“创新很多时候被视为失败,其实不然,其实它们从来未得到实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评价表现在两个方面:所有的课内、校内考试一律向高考、中考看齐;没有建立一套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1.所有的课内、校内考试一律向高考、中考看齐。
高考、中考是升学考试,但它们填补了全国性统一课程评价考试的空缺,正在代行教育评价的职责。高考、中考是我国早已存在的选拔考试,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影响全国或整个地区。在没有相应的课程评估考试的情况下,它们很自然地被人们认为对课程质量具有评估作用。升学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们的目光都投向高考、中考,它们成了中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于是,几乎所有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向高考、中考看齐。
当所有的课内、校内考试一律向高考、中考看齐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1、:新课程改革受到高考、中考的牵制。
2、新课程的推行者们对各地各校新课程的执行情况没有确切的了解;更没有应有的约束力。
校内、课内考试都向高考、中考看齐,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校外测试,其实是混淆了校内各级考试与校外水平考试的界限。这是导致“应试教育”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没有建立一套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我国的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不少新的评价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的“评价建议”中对语文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沼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但现在即便是示范中学真正照着评价建议去做的也少之又少,我们的成绩手册上主要的依然是各科的考试成绩,寥寥几句评语只是班主任对该学生的笼统评价。没有听从“评价建议”去做的原因很简单,真正照着去做很麻烦,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教师原本负担就很重,在精力有限情况下,完成现有工作有时尚且自顾不暇;而且即使真地去做了,人们对于这些评价的关注程度也大大低于对考试结果的关注。一件事情成本很高,又不受重视,自然不可能长期坚持。所以真正在起评价作用的仍然是各级各类考试的成绩。
.徐红教授认为我国当前的课程评价存在七大误区:评价对象窄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单调;评价标准呆板;评价目标过于盈化: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评价过程中的“独白”化。语文教育中有许多是试卷所没法反映的,所以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对于语文课程的评价将永远是部分的、片面的,永远不可能达到“突出语文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要求。
三、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出路
单纯依据考试成绩的评价总是片面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要有真正的改观需 要建设全面的有权威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建设这样一个评价体系,需要克服各种 困难。
1、高考、中考的干扰。
我们现在的社会最需要的还是教育(考试)的选拔作用,因为中国人实在太多了,需要用各类考试来进行分流。教育(考试)选拔作用、分流作用的突显,使人们更忽视甚至漠视教育其它方面的作用。长期的忽视使得我们失去了—或者说是始终没有形成—对教育的全面评价的需要和全面评价的能力。
2、缺乏专业评价知识和专业评价人才。
长久以来,很多人只知考试而不知评价。不知道考试以外的评价有时更有价值。深层原因是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在中国教育行政人员缺少教育专业的知识背景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局长似乎是谁都可以来坐一坐的位子,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在教育局长的工作报告中,往往以硬件设施的建设、高考录取率的提高作为自己的主要政绩。即使是教育界内部选拔出来的官员,由于以前没有教育评价之类的课程或知识的老化,对于完整教育评价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也很有限的。
现在的教育评价人员往往是临时的、以教研员为主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组建的杂牌军。检查也不过是听听课、看看材料,不可能有时间静下心来作深入的调查,考察往往浮于表面。最简单的问卷调查似乎也很少做。评价自然很难触及实质问题、关键部位。成本大是原因之一;更深层的原因是缺少这方面的需求,因为单凭考试成绩似乎己经能对学生、教师、学校划分等第、作出评价。没有必要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其它的评价。
3、缺乏专业培训。
真正的教育评价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培训,而现在新课程培训的重点往往是新的教育理念的灌输、新的教学技巧的传授;对于如何进行教育评价讲得最少,具体的如:访谈时的注意点、问卷调查的基本规则更是绝少有人提及。可能进行培训的人也缺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从培训的形式看,除了讲授式、报告或讲座式之外,教师更渴望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希望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等待着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程度。
总之,在排除这些障碍之后,我们将有可能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权威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某种程度上是中国面临的独特的改革难题,需要中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中学语文教师们创造性地发挥中国式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增加一份助推力。
第三篇:贫困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问题
贫困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问题
新年伊始,河北省委以万名干部下基层为抓手,正式启动了加强基
层建设年活动。从即日(2月10日)起到年底,河北省将抽调1.5万名省、市、县机关干部,进驻50000个贫困村定点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
同劳动,以帮助后进村转化为重点,集中解决村里影响科学发展的难题、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影响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
在全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是河北省委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重大战略举措。河北县域经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服务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全省有近千万贫困人口;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只有城镇的五分之一;河北这次选定的重点帮扶村,占全省农村总数的10%,在领导班子建设、经济发展、群众工作、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非常突出。
为了避免给基层增加负担,河北省财政按照每个村5万元的标准提
供工作。同时,按照每个村10万元的标准设立帮扶项目专项基金。
按照河北省的规定,每个村安排三名村名干部组成工作组,要与农
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选派干部驻村期间,党组织关系转到帮扶村,进驻时间每月不少于20天。进驻期间,一律不准迎送陪
同、招待宴请,不准接受土特产,不给基层增加任何负担。驻村结束后,由全体村民对对驻村人员进行评议,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河北省委要求,驻村干部要承担6项任务:帮助建一个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班子;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培育一个好的产业;办成一批好的实事;消除一批不和谐因素;完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村级运行发展机制,最后让群众得实惠,让干部受教育。
张家口市涿鹿县国土资源局在今年的扶贫开发对口帮扶工作中,结
合帮扶对象李家堡村的实际情况曾多次到该村了解情况,尽力为该村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
涿鹿县委、县政府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
想,克服”靠“”等“”要“思想,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寻求自救门
路。早在2004年就以先后投2484万元,实施了60多个扶贫开发项目,使全县7个贫困乡镇的75个贫困村走上了稳步脱贫致富道路。并搬迁1194人的好地洼生态移民工程建设。这标志着涿鹿县贫困地区群众全部开始走上稳步脱贫道路。
涿鹿县从解决贫困乡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入手,组织了
全县75个行政,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75个贫困村,聘请100多名农、林、牧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讲授种养技术。播放各类生产技能光盘,印发科教信息资料,召开现场指导会等,培训贫困群众一万多人次,实现包扶村户均一名。使农民倍受感激。
通过我的调查现在贫困村多数是人多地少,而且多是山地,终年只
能依靠雨水,因此人们的生活水平由天决定。近两年来雨水不是很足,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因而长势并不是很好。人均粮食产量直线降低,人们的生活并不是很理想。
我的家乡主要是靠种植苹果、葡萄、玉米为主要收入来源。去年本
来葡萄产的还不错,但突如的一场冰雹将在架的葡萄打掉三分之二,看到好多痛哭的人们实在是悲痛万分。在农村土地就是老百姓唯一的经济开源,风调雨顺则是人们最真的企盼。在土地不能满足生活现状的情况下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因此出现了“农民工”。现在我们村(涿鹿
县矾山镇龙王塘村)种地的大多数是妇女,而男人们则选择了外出打工,因为平均一家人的五亩地早已支撑不住一家四口人的开销了„„
面对此现状党支部不得不考虑贫困村的出路问题。
村之所以经济发展落后主要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的现状,我认为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科学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1、广大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导致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多数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虽然渴望致富,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
心里;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新技术新事物缺乏认识,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也只能卖苦力打粗工。农产品加工也只能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收入。
2、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式影响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公共发展滞后影响了发展速度;另外,近年来,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涨,新技术则推广较慢,生产效率很难提高。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低效率和低收入的经济,高成本低产出的对比关系极大的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虽然各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要看到缺乏市场组织,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应对能力,整个农村经济还没有真正走入市场。
二、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走出贫困的必由之路。传统中,虽然在资金、市场、技术等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其自身在土地、劳务、资源、环境等方面有着优势。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而发展规模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是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形成区域性产业,二是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有农村合作组织引导与管理形成规模产业。
三、根据我们村特有的水资源要加大矿泉水的开发与生产,坚持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带动百姓的收入。
坚持农民事农民办,强调农民的主力军作用,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优质水果、纯净水质等特色,走出一条符合我们村的发展路子。
第四篇:贫困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问题
贫困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问题
新年伊始,河北省委以万名干部下基层为抓手,正式启动了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从即日(2月10日)起到年底,河北省将抽调1.5万名省、市、县机关干部,进驻50000个贫困村定点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帮助后进村转化为重点,集中解决村里影响科学发展的难题、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影响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
在全省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是河北省委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重大战略举措。河北县域经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服务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全省有近千万贫困人口;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只有城镇的五分之一;河北这次选定的重点帮扶村,占全省农村总数的10%,在领导班子建设、经济发展、群众工作、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甚至非常突出。
为了避免给基层增加负担,河北省财政按照每个村5万元的标准提供工作。同时,按照每个村10万元的标准设立帮扶项目专项基金。
按照河北省的规定,每个村安排三名村名干部组成工作组,要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选派干部驻村期间,党组织关系转到帮扶村,进驻时间每月不少于20天。进驻期间,一律不准迎送陪同、招待宴请,不准接受土特产,不给基层增加任何负担。驻村结束后,由全体村民对对驻村人员进行评议,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河北省委要求,驻村干部要承担6项任务:帮助建一个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班子;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培育一个好的产业;办成一批好的实事;消除一批不和谐因素;完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村级运行发展机制,最后让群众得实惠,让干部受教育。
张家口市涿鹿县国土资源局在今年的扶贫开发对口帮扶工作中,结合帮扶对象李家堡村的实际情况曾多次到该村了解情况,尽力为该村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
涿鹿县委、县政府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解放思想,克服”靠“”等“”要“思想,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寻求自救门路。早在2004年就以先后投2484万元,实施了60多个扶贫开发项目,使全县7个贫困乡镇的75个贫困村走上了稳步脱贫致富道路。并搬迁1194人的好地洼生态移民工程建设。这标志着涿鹿县贫困地区群众全部开始走上稳步脱贫道路。
涿鹿县从解决贫困乡村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入手,组织了全县75个行政,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75个贫困村,聘请100多名农、林、牧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讲授种养技术。播放各类生产技能光盘,印发科教信息资料,召开现场指导会等,培训贫困群众一万多人次,实现包扶村户均一名。使农民倍受感激。
通过我的调查现在贫困村多数是人多地少,而且多是山地,终年只能依靠雨水,因此人们的生活水平由天决定。近两年来雨水不是很足,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因而长势并不是很好。人均粮食产量直线降低,人们的生活并不是很理想。
我的家乡主要是靠种植苹果、葡萄、玉米为主要收入来源。去年本来葡萄产的还不错,但突如的一场冰雹将在架的葡萄打掉三分之二,看到好多痛哭的人们实在是悲痛万分。在农村土地就是老百姓唯一的经济开源,风调雨顺则是人们最真的企盼。在土地不能满足生活现状的情况下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因此出现了“农民工”。现在我们村(涿鹿
县矾山镇龙王塘村)种地的大多数是妇女,而男人们则选择了外出打工,因为平均一家人的五亩地早已支撑不住一家四口人的开销了„„
面对此现状党支部不得不考虑贫困村的出路问题。
村之所以经济发展落后主要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的现状,我认为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科学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1、广大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导致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多数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虽然渴望致富,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里;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新技术新事物缺乏认识,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也只能卖苦力打粗工。农产品加工也只能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收入。
2、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式影响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公共发展滞后影响了发展速度;另外,近年来,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涨,新技术则推广较慢,生产效率很难提高。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低效率和低收入的经济,高成本低产出的对比关系极大的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虽然各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要看到缺乏市场组织,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应对能力,整个农村经济还没有真正走入市场。
二、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走出贫困的必由之路。传统中,虽然在资金、市场、技术等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其自身在土地、劳务、资源、环境等方面有着优势。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而发展规模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是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形成区域性产业,二是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有农村合作组织引导与管理形成规模产业。
三、根据我们村特有的水资源要加大矿泉水的开发与生产,坚持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带动百姓的收入。
坚持农民事农民办,强调农民的主力军作用,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优质水果、纯净水质等特色,走出一条符合我们村的发展路子。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改革出路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三年来,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经营管理逐步走向规范,业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与难点,需要在不断的改革中寻找出路。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状
(一)历史包袱重,不良资产比例高,经营效益差。农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以后,遗留的资金 问题目前尚未解决,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沉淀贷款比较高且大部分为信用贷款,现已成为不良贷款,且比例较高,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国家多次调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存贷利差进一步缩小,降低了金融机构盈利水平。农村信用社资金大量存人人民银行,但存款准备金利率低于金融机构吸存利率,出现倒挂现象,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
(二)负债成本高,闲置资金高。截止2000年一季度末,我县农村信用社的174457万元的 存款负债中,高成本的居民储蓄存款达145234万元,占83.3%,而低成本的对公存款仅有 29223万元,仅占16,7%,同时在145234万元的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达134721万元,占92.7%,可见我县农村信用社的负债结构极不合理,负债成本过高,过高的负债成本制约了其信贷资金的投放,高成本负债必须要有相应的高收益资产,由于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的渠道较大,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创始阶段,乡镇企业经营风险较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为防范新的金融风险,客观上不可避免出现惜贷现象,大量资金闲置,无法找到安全有效益的投放场所,除小部分购买国债外,大部分存人民银行,承受利息损失,这虽然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但严重影响了经营效益的提高。
(三)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竞争力不强。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前,其职工来源大 部分是农村子弟和照顾各种关系调人的,其年龄、文化结构千差万别,虽然近年来通过种方式的培训学习,职工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属于正规院校毕业及招考录用的人员比较明显偏低。文化素质的偏低,加之少部分人政治素质低,思想修养差,法制观念淡薄等,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比较高,经济效益较低。
二、深化改革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抓风险监控,促风险防范。对于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历史包袱重,不良资产比例高,经营 效益风险大的问题,各级人民银行应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扶持力度的同时,必须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把一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同志充实到农信监管队伍中,同时要健全监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任职资格考试制,经营状况风险情况报告制度等制度,确实提高人民银行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化解,逐步提高经营效益。
(二)抓金融服务,促资金运用。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各级人民银行要努力帮助农村 信用社解决结算和资金调拨困难,合理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减少非息占用资金,增加可用资金,盘活闲置资产,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的指导,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力度,做到敢贷,慎贷而不惜贷,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水平。
(三)抓队伍建设,促素质提高。金融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高风险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高。多年来,农村信用社进人渠道的狭隘,人员素质的不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立足实际,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一些对口大中专毕业生中录用一批政治素质硬,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录用到农村信用社工作,优化员工文化结构,为农村信用社的长足发展增添新生力量,全面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信用社抗御风险的能力和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