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出路[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01: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出路[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出路[小编推荐]》。

第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出路[小编推荐]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出路 2009-11-30 22:23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出路

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是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发智力和提高人文修养的主要渠道。中学阅读教学在语文素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特殊的任务。但是,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不灵通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对新大纲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和范畴都不够了解;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够重视;对新课改不够透彻;对学生的知识程度、年龄特征、阅读水平和乡土情况不够了解。导致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那么,如何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现状长期以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最大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测评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大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即使安排了一定的阅读形式,也是走过场,根本不求实效。

(二)、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外书藉的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内的篇目和时间是永远不足够的。

(三)、忽视指导方法许多语文教师无休止地分析课文起来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指导学生阅读缺少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知识来说,却不提出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深入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奏、表情和韵律等都不提出,有些教师只是授人以鱼,根本不授人的渔。

(四)忽视阅读主体(学生)当前,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受情况,缺乏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

二、出路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学生自己大量地品读作品。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要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多读、熟读、精读和诵读,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出路。

(一)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结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适合、有用的,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阅读获取丰富的作文写作材料。此外,教师还要利用较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课外读物。对于学生不懂之处,要及时指导,有争议之处要及时解决。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表明: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一般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还发表了作品。不仅如此,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错。由此可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智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手抄报和读书卡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三)关注新大纲、新课改、新教材和新教法。认真学习《九年义务教学大纲》和新课改,了解各年级阅读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实际,研究新教材、新课改和新教法。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会泛读和精读。因为泛读是知识的横向积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读是对知识的纵向钻研,使学生去认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四)既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又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生而读书的信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既重视形式的多样性,又讲求实效。

(五)重视阅读技能和方法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阅读教学任务,按照新大纲的规定,结合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强阅读技能训练。例如: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探究、阅读评赏等技能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阅读方法有:朗读、精读、默读、速读。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

(六)重视诵读。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很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归功于诵读的结果。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趁早把信息“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来大有用处。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重视课外作品的阅读。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初中生每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读课外作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都是从阅读作品开始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讲明课外阅读的极大作用,阐明学生素质与课外阅读的密切关系。例如经济发达地区、重点中学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的比例高些,这些地区学生知识面广,有一定创造能力。我们偏僻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课外阅读很低,甚至没有课外阅读,我们的学生知识面窄,缺乏创造能力。当前国家实行双休日和“减负”,就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导向。

总之,认真研究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探索阅读教学的新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人施教,遵循大纲要求,讲求实教,努力进取,勇于探索,将会不断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素质和阅读能力。

第二篇:农村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对策

语文

农村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对策

怀化市芷江县罗旧中学 梁早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口语交际能力愈来愈成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是新时期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在新时代下,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然而,现实的中学口语交际教学并未如众望所归,特别是农村中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对我县农村一线教师及学生所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现状的调查,其结果让人大失所望,几乎全部农村中学的口语交际课都是名存实亡,偶有开展也是形同“作秀”而已,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及实践中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着认识不足,不重视。

一、农村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1、口语交际教学倍受冷落,少人问津。

很多教师教学中根本无暇顾及口语交际,要么干脆不教或布臵学生课后自读单元知识,要么只是“蜻蜓点水”地简介一下。教材上口语交际内容形同虚设,学生感兴趣的就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下,不感兴趣的则臵之不理。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未将其列入,有目标、有内容、有顺序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农村学校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2、交际知识传授有余,交际实践训练不足。

不少语文教师虽清醒地认识到培养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教学中也注意结合学生的交际需要,给学生介绍了有关的知识与技巧,但往往是交际知识传授有余,交际训练不足。有的教师教学缺乏系统性,课堂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际实践中的训练几乎没有。结果是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常常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成效。

3、口语交际都缺乏科学评价,导致教师和学生认识的偏差。

各种级别的语文考试中,对学生的口语交际都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查形式,这种考试导向就造成了“重成绩,轻口语”的现象。教师和学生对考试成绩更看重,认为只要考试成绩高,就是学好了语文,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口语交际不够重视。

4、老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缺乏正确引导和有效的示范作用。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水平差异大、综合素质不高。农村教师在观念、能力及水平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通过很多方面可以反映出来,且贫困地区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许多教师仍旧存在陈旧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的理解与学生们的要求,一直都没有跳出传统的思想。

二、改善农村初中口语交际教学对策。

1、学校应当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

很多学校比较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并将这种思想传达给所有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例如在进行教学考核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等。

2、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

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普通话水平和授课技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在教学中坚持使用普通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给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变换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枯燥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时,教师的授课技巧就应该不断创新,针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寻找适合教学方式。

3、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想说、敢说。

在农村,一些语文教师不能尊重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陈旧的、师生不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使学生想说、敢说,勇于与人交际,充分展示个性,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乐趣和自信。所以,农村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师生关系不平等的观念,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课后与学生进行朋友式交流,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提升农村学生的主动进行交际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自我的需要、真实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听自己愿听的话,使学生想说、敢说,并在交际中获得乐趣和自信。

三、上好口语交际课的一些尝试。

1、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口语交际活动中,这项工作才能取得实际意义。创设活动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创设情景,可以通过声、光、色、像等技术手段来营造。在日常教学中,用课件、录像和影视片段,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能给学生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实现真正的想象和开放的表达,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交流欲望。口语交际主题课,应完全放手给学生去主持、开展,老师尽量当好旁观者、引导者,适时点拨,教给方法,不仅让学生会说,而且让学生说好,让他们发挥潜能到最佳。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具多向性、互动性、情感性。在这样的情景活动中,教学内容与文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学生的情感,口语的规范训练也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得到了锻炼,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联系生活,因地制宜,开发资源。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教学的领域就有多宽广。把学生的视角从课本延伸出去,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情景。如我曾经为学生布臵了一个“到生活中采风去”。为了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更好的体验生活,可以布臵学生分成小组走出校园,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采访,调查,搜集当地的地方节日名俗、民歌、名人轶事、古迹等,之后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这一活动使同学们尝试面对社会生活,面对人生,有新鲜的一面,就会有不少的心得体会,一谈起来是滔滔不绝。学生们的各种感受交织在一起,给自己上了一堂最好的人生教育课,也增加了学生对乡土知识的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无疑是口语交际的活水源泉。

3、重视学生个性,循序渐进。

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差别很大,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同样的实践机会,就要顾及学生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应有的能力。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腼腆、羞于启口;有的学生自卑、胆怯,一说话就紧张;有的学生表现欲强,敢于发言,但不着边际;有的学生一次失败,第二次就失去了信心。针对这么复杂的情况,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提供几点建议供参考:

(1)对那些积极参与者要予以充分肯定。因为我们的教学应重过程,重体验,重发展,不应过分关注结果。只要学生在态度上有一定认识,能力会逐渐形成。

(2)对那些活动有顾虑的学生要及时引导。为羞怯的学生引路,为自卑的同学壮胆,鼓励他们开口,为那些生活中有过尴尬经历的同学,作出鼓励性评价,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3)将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层级分解,教学循序渐进。以“听”为例,可以专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习惯,提出听中的文明礼貌要求,培养学生听后总结概括要点的能力。以“说”为例,提出声音目标、语言目标、情态目标,分阶段进行,首先要求学生说得响亮,说得通顺,最后要求他们说得漂亮。有些学生一时达不到要求,可以指导他们“模仿说”,提供材料要求“复述说”,让他们准备讲稿“读稿说”,老师示范让他们“重复说”。总之一个目的,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使所有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发多种口语交际资源,使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养成口语交际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素养。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开展小型的演讲赛或者辩论赛。在上课之前,教师给学生一个话题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一个观点,给学生一些提示,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在上课时,教师只需要旁观,由学生进行组织,课堂完全由学生掌握,教师只需要在必要时提出一些要求和组织纪律。虽然这种活动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演讲和辩论赛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升表达兴趣,提高口语生成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注意难度的把握。

(2)成语接龙或者故事接龙。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虽然升入了初中,但是兴趣爱好还保留在小学时,对讲故事、成语接龙都比较感兴趣。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一个故事的开头,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续写故事的发展。或者是给学生一个成语,由学生现场进行成语接龙。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话剧或者小品,学生进行表演。初中学生的表现欲一般很强,但是由于课业的繁重,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上课之前,教师根据教学进程,让学生将一个故事或者课文改编成话剧或者小品,并且表演出来。在改编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口语生成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充分挖掘他们的交际才能。

(4)利用课前“三分钟”说话,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每节课开始时,让学生讲讲当天的趣事或者见闻,每天两个学生,全班学生按组逐一上台,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两到三次登台的机会。由于人人都上台,并且事先有准备,学生基本没有心理压力,不管是内向的学生还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都敢于登台,有不少学生还有出色的发挥。这种方法对那些怯场的学生是一种有力的支持。随着锻炼的次数增多,那一部分学生也敢于在课上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三分钟说话法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口语表达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情势,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一个学生修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方法、途径,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参考文献】

[1] 文海山.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j].广西教育,2007,(14):32-33.

[2] 石晓玲.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3] 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三篇:镇农村专业合作社现状与出路

**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与出路

一、基本现状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一定的发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是人数不少,规模不大,范围广泛,集中化程度不够,总的一个特点是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起的不够充分。

一是发展的氛围尚未形成,镇村两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是上级有关部门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出台相关政策,基层组织认识不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优势产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些鼓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现有的组织规模小,不规范,带动力不强,覆盖面不广,不能满足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的需求。

四是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进行登记注册,没有章程,不愿风险共担,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缺乏有效约束,同农户之间主要还是买卖关系,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五是资金运作困难,外部环境不够宽松。贷款困难,自有资金不足,使得这些组织虽然在运作,但运行不畅,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发展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做到年初有规划,半年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在镇村两极领导班子中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推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根据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对合作社的职能,组织机构,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等作严格的规定。

3、优质服务,重视培训。一是搞好服务合作社有效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技术指导服务,物质供应服务及农产品营销服务等;二是重视技术培训。针对许多农民凭经验、按常规进行生产,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的状况,合作社要十分重视运用多种方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4、提升质量,提高商品率。实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人员要把课堂建在田间,手把手传授操作技术,采用统一供种、供药、供肥,分片管理,建立田间档案,实施质量管理追究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

5、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合作社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6、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立足本地优势,积极兴办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如中药材、果桑、养殖等专业合作社。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后在农村所起的作用与成效。

1、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中的组织作用,引导和改变农民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模式,以开拓市场营销服务拉动产业发展,使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提高竞争力。

2、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与广大农民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机制。如基地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销售等措施,提高了农产品效益。

3、可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在促进新科技新成果转化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锻炼和培育了一大批“学科学,用科技”的新型农民,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和谐农村建设进程。镇农村专业合作社现状与出路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四篇: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探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

探析

——基于对普洱市农村养老保险调查

 2012-11-05 14:22:41

来源:《中国市场》2012年第22期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农村养老面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以及社会化养老不健全等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普洱市进行实地调查,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选择走社会化与家庭化并存的养老模式,扩大农保管理宣传力度及财政投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养老保险,普洱市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全省共设8个省辖市和8个自治州、129个县(市、区),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53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37%,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广的省份之一。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老年人口为508.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1.07%,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为350.6万人,占总人口的7.03%。预计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680万,约占总人口的14.3%。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发展的新态势,少数民族地区的老龄化趋势尤其严重。因此,本文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普洱市农户养老保险的实地调查,以图寻找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途径,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这一重大民生T程。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现状

从1992年1月3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发布实施,到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再到2010年国家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将云南省列入了全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2个试点省份之一。云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老农保逐渐向新农保过渡,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向新型社会养老过渡,从指导性建议向规范性原则过渡。

普洱市作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蒙古族、白族、满族、回族、傈僳族、布朗族、景颇族、瑶族、苗族等14个少数民族。普洱市现有农业人口1754600人,除城中村入口、外出务工人员等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外,截至2011年年底,目前全市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人1242010人,实际参保缴费人数1117314人,参保率89.96%,但仍有少数农民以及边疆务工人员尚未参保。

1.1 家庭养老模式仍是少数民族地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通过对普洱市除思茅区以外九个自治县实地调查,对少数民族地区养老保障进行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模式仍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所选择的最主要的养老模式,选择家庭养老的家庭达到100%,家庭养老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占主导地位。社会养老虽然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没有家庭养老普遍。其中,五保供养制度,占50%;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占85.7%;村民集体供养占21%;老年社区还没有建立。然而,随着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家庭养老负担会逐渐加重。据调查显示,由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偏低,普遍存在于农村中的“养儿防老”的传统也很难使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得到保障。据测算,中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只能养活2.1人(包括自己),那么,可以想象在抚育子女后赡养老人之艰难。同时,土地是绝大多西部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保障,但西部地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其人均土地少于全国平均水平(1.2亩/人),加上红土土壤贫瘠等原因,使得广大农民很难在有劳动能力时为其老年生活积累足够的物质。因此,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农民社会养老应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1.2 普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普洱市于2011年7月起,开始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试点工作,覆盖从原来的墨江、澜沧县扩大到除思茅区外的九个自治县。普洱市结合实情,制定了《普洱市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细则》,一是按照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缴费标准为缴纳或者分次缴纳,缴纳的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由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按年缴纳,多缴多得。二是投保为年满18岁以上、未满60岁的农村各业人员。三是基金全部存于银行和购买国债以保值增值,不得用于直接投资。四是养老保险金的给付,原则上从参保人年满60周岁开始领取,领取保证期是十年。五是县级经办机构可以在当年筹集的养老保险费总额中提取3%的管理费。六是原则上不允许参保人非正常(除死亡、户口迁移、农转非等)退保。七是养老保险金的收付丁作由乡镇直接管理,由上级农保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基金的管理运营接受同级劳动保障、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由于计划生育长期有效实施,使得农村家庭趋于小型化,加之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出现弱化趋势,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起步晚、缺乏规范,以及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特别的经济历史环境等原因,使农村养老保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云南省农村受人口地理环境影响,居住较为分散,较多的人口居住以乡镇下的自然村,参保对象多,涉及面广,使得宣传难度加大。特别是边疆县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宣传难以到位,导致大部分在境外务工应参保人员未能参保。同时一些中青年农民认为养老问题还很遥远,对参加新农保关心程度低,信心不足,存在观望态度,影响了新农保工作的巩固与推进。

2.2 现行保障水平较低

云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完全储蓄积累的个人账户实录制,养老金水平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期限和积累规模。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户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政策的认识缺乏了解等,大多数农户选择了保费最低的100元/年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情况下,10年后或者15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也是微乎其微,难以发挥养老保障作用,并且影响参保人的积极性。

2.3 经办人员配备不足,管理手段落后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较城镇养老保险,在实施进程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城镇养老保险可以依附单位、企业进行规范制度化的筹集和运作。然而,新农保覆盖范围广、工作量多、任务重、压力大、运作经费少等困难。在贯彻新农保政策中,面对庞大的参保工作任务,普洱市虽设立了新农保局,仍存在业务经办人员与工作量不匹配,宣传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目前依靠手工操作成本高且效率低,并且出错概率大,迫切需要完善信息系统的支撑。

2.4 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困难

随着新农保试点的不断扩大,参保农户逐渐增加,农保基金也日益庞大,严密管理好老百姓的“养命钱”也成了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首先,受银行利率影响严重,增值渠道单一。自1996年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造成政府包袱过重,无法实现预期保障效果。其次,云南省的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并且缺乏投资人才,基金投资管理效率普遍偏低。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广人稀,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给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参保积极性

新农保的推行,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舆论宣传方式,除继续利用广播、报纸、电视、标语等媒体进行宣传外,重点要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广泛宣传新农保的政策制度,并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新农保工作中存在的疑虑和意见。同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有效地激励政策,使农民深刻体会到参加农保的优惠与实处,强化农民的参保意识。其中关键要加强对州、县、乡、村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政策认识,为深入基层宣传打好基础。

3.2 加大财政投入,降低农民参保成本

政府介入,是新农保有效建立完善的必要保证,是推动农村养老社会化与制度化的有力支撑。针对西部云南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中央到地方财政应逐步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的参保成本,同时,鼓励倡导建立实事求是、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标准,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缩短城乡差距以及东西部差距。另外,应该保证农保管理机构的财务运作,通过多渠道扶持和投资保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顺利进行,尤其是边疆试点县要在资金上给予倾斜照顾。

3.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地区,人力资源及软硬件设施落后。新农保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将政策落实好,必须要有较强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的经办人员。政府应该统一做好相关业务的培训工作,增强队伍建设,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造就一批懂政策,善宣传,业务强,服务好的农保推广建设人员。同时,针对目前操作手段落后且成本高的状况,要尽快建立完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新农保业务软件,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新农保事业健康稳步推进。

3.4 加强基金管理提高收益率

新农保可持续实施的关键在于,能否合理设计好基金征缴方式、管理模式,运营与监督管理等。因此,在基金管理上,应该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基金投资营运的优惠政策,开拓资金运营渠道,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可以进行恰当稳妥的投资运作,提高基金的收益率,保证养老金的长远发挥。同时,加强基金管理力度,建立开放式的监督机制,完善劳动保障、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制度,管理好、监督好、使用好新农保基金,有效确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圣梅.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农民养老的困境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10).

[2]胡文卿.关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3]谢和均,王定俭.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来自云南省的实证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5).

[4]寇铁军,苑梅.制度建设与财政支持[J].财经问题研究,2011(1).

[5]吴英俊,杨丽萍.中国“十二五”期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思考与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1(36).

基金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流转制度下的农民养老保障机制改革研究(11XRK002)。

作者简介:朱弘(1988-),女,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余佳祥(1970-),男,四川仁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研究生教育。

(作者: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朱弘 李硕 崔瑛 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 余佳祥)

第五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摘要:劳务输出,已逐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在富余劳动力就业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通过加强政府对劳动力输出的引导和组织;加强对劳动力输出的宣传,创造优良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健全信息网络,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学习培训等措施,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7―0079―04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重点,而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是农民的收入。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思想解放的程度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通过劳务输出,特别是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人力,可以把发达地区环境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大学校,使输出人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长见识、开扩视野,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后劲。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农村地处边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贫脊且量少,山多田少,人口增长过快,一户农户耕地不过3―5亩,有的更少。按照少数民族地区习惯计算方法,2―3亩田地只需0.2―0.3个劳动力,那么3―5亩地只需一个劳动力,而有的一家2―3个劳动力都捆在狭小土地里,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农民有力赚不到钱。有限的资源被过多的人口所消耗,生存空间有限。近年来,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部分富余劳动力已从田间地头转移出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转变过来,投入到经济发达地区从事收入相对较高的生产劳动,这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导致的贫困,也解决了农村土地资源有限性与人口资源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劳务输出已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却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第一、劳务输出规模小、无序、自发性输出多,大规模、有组织地输出少。少数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输出现仍以自发性输出为主的阶段,而自发性输出往往带来输出成本高、稳定性差、劳动待遇等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问题。第二、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输出多,有一定文化层次、从事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务工输出少。由于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三、做临时工的短线输出多,有稳定工作的长线输出少。少数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就业竞争力较弱,就业空间较小。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重视不够,劳务输出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思路还比较模糊,办法也不够多。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乡镇政府对劳动力输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说的多,做的少。把劳动力输出看成劳动部门的事,对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关注、关心不够,总认为农民有一块承包地,能吃饱肚子,比原来的生活好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考虑将劳动力输出纳入议事日程,进行部署,从而使劳动力输出处于松散盲目状态。二是政策不力,体制不顺。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方面,相关专题研究少,制定政策少,采取措施少,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上当受骗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在招工录用、孩子入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三是服务不好,信息不畅。相关部门缺乏专门负责管理劳动力输出的组织机构,即使有也存在力量薄弱、人员不足等问题,作用发挥不力。很多的中介组织基本处于空白,市场信息闭塞,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对哪里有活、能干什么活知之甚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很大。四是思想观念差。由于受教育少,思相僵化、因循守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农村劳动力中,仍然存在“种田吃饭,杀猪过年”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和“饿死不离乡、冻死不下床”的陈腐观念,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劳动力还满足于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宁愿在家闲着,也不愿出来干活,更有个别的务工者挣得一笔钱后就返乡吃喝玩乐,花光用光后再重新启动务工,没有长远发展观念。五是文化素质低。据有关统计,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平均受教育比城镇居民要少3.6年,在贵州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就少得更多,文盲和半文盲基本集中在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偏低(多为初小文化)。文化素质低,接受新鲜事物、科技知识、应用技能的能力差,增收的技能相对较低。由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许多要求较高的工作无法参与,致使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门路极其狭窄(多是劳动强度大、报酬低的工作,如矿工、建筑工等)。部分少数民族务工者(特别是妇女)还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这也是导致就业渠道不畅的一个原因。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的思考

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首先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是由自发性、小批量输出向有序、大规模输出转变,第二是由输出低素质人员、就业层次低向输出高素质人员、就业层次高转变,第三是由短线输出向长线输出转变。

富余劳动力输出可以缓解农村人多地少导致的贫困,也解决了农村土地资源有限性与人口资源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劳务输出已成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快捷途径。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应紧紧围绕以下几点切实提高劳动力输出质量,扩大劳动力输出的规模,努力将富余劳动力输出培育为少数民族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一)加强政府对劳动力输出的引导和组织。

强化政府引导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自由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有序转移的重要手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要自上而下地将劳动力输出纳入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日程。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逐步转入规范化,并结合实际确立建全劳动力输出办事机构,充实和加强劳动力输出工作力量,在劳动力输出信息收集、筛选、发布、技能培训、输送安置以及后续管理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全程性、系列化服务。通过政府的引导,使劳动力输出由自发的输出向有组织有计划的输出转变,形成一定的输出规模。通过政府组织劳动力有序流动,把“游击队”变成“正规军”,组成具有特长的“人才方队”,形成自己的劳务优势。

(二)加强对劳动力输出的宣传,创造优良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大力宣传,让农民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引导农民破除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少数民族地区要把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件大事来抓,应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及时掌握富余劳动力的详细情况,做到动态管理。由政府出面到外地召开劳务推介会,通过各种措施,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系统和信息平台。

(三)健全信息网络,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服务,不仅可以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和市场风险,还可减少因盲目流动带来的无序混乱。例如建立地方政府驻某某办事处,用这种已有的资源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服务。实行跟踪服务,对已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实行严格的跟踪式服务,督促企业与学员签订好用工协议,完善交接手续,确保学员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可以直接与办事处联系,想法设法帮助其解决问题。只有进行有组织的流动,服务措施得力,大批农民工才能够顺利地走进“就业通道”,安心工作。

(四)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学习培训。

农民掌握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的程度决定着劳动力输出的成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职业技能较差、难以满足务工需求的现状,应充分根据市场需求和务工需要,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并在初、高中开放就业指导课,尽快使新一代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和求职本领上升到新水平;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定向和储备性培训,不断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要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政府职能部门培训中心等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信息,使广大农民工出得去、有活于、能赚钱。

(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对外转移与就地吸纳相结合,构筑就业平台,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

少数民族人均年纯收入仅为720元(其中42.5%来自于外出打工),离国家“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8000元人民币”要求有着遥远的距离。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民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流动机制,推动创业高潮,逐步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创造条件,打造农民务工就业平台,让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总之,全面提升素质是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实现充分转移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从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没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这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 黄文芬(1971―),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讲师,主攻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何 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出路[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出路[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困境和出路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困境和出路 在语文教学中,有几个焦点领域: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语文教学评价不仅仅是个考试问题,而且直接与整个语文教学相关。它的选拔评定功能......

    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及出路

    中学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及出路 东莞市塘厦中学 李文舒 中文摘要 根据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戏剧教学的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对于戏剧教学的建议,探讨将课内外协调学习及研究性学......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精选5篇)

    随着新教学大纲的修订、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讨论和争议似乎已经基本趋于平静了。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课。大部分人已经......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1. 评价功能失调 ,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2. 评价内容片面 , 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养 ;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

    农民工的现状与出路

    农民工的现状与出路 班级:××××演讲者:×××小组成员:××× ××× ×××农民工的 一、农民工的定义现状 二、农民工外出打工原因与出 三、农民工所从事行业路 四、农民......

    城乡文化建设现状与出路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m 9 城乡文化建设现状与出路 xx区文化馆馆长 副研究馆员 覃大军xx区地处湘西北武陵山脉腹地,为xx市行政中心和旅游核心服务区,区内人口xx......

    说说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出路

    说说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出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是有目共睹,而广大农村、偏远农村的义务教育更是存在许多困境与不足,甚......

    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现状和出路

    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现状和出路 中共阿市苗族彝族乡委员会 罗馨 农村村级经济积累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村级经济积累的多少,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