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作者:瞧那人 提交日期:2009-10-16 14:38:00
| 分类: | 访问量:224
一、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意义
1.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是诗的国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不仅体现和塑铸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和广泛运用的对联,既是诗歌创作的基础,也是诗的精髓所在,是文学瑰宝中的瑰宝。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类不断吸收到新的东西而逐渐壮大,但人类又何尝不是掰到一个玉米又丢掉一个玉米的“猴子”呢?科技的发展培育了我们的理性思维和分析的眼光,在此我们得到了很多实惠,但整体性、诗性、精神性呢?今天的实际情况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对联更是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有在民间的节日中才能看到那一抹不起眼的残红。
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了民族精神的复兴,我们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2.现实的要求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两道共4分的对联试题,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又以对联来关联各块节目。一时间,对联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国人格外的重视。对联知识在2005年、2006年、2007年的高考复习备考中也成了一个知识点,并且全国各地的模拟试卷中也屡屡出现对联试题。然而现行中学教材中并没有现成对联知识短文,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对联也不甚了解,学生更是对对联试题望而生畏。那么,我们不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改变这样的状况吗?
3.全面素质的培养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特别重视语文学科的改革,并进行了几次大纲修改。在一定程度上语文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语文教育整体正沿着“素质教育”前进,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修订之后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与对联教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是不谋而合的。重视对联教学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修养的需要。现代教育的宗旨之一是要培养和塑造思想健康、品格优秀的人。而提高国民素质和修养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教育在此承担相当大的任务,也正在积极实现这种教育宗旨和目标。而对联所蕴含的内涵相当广泛,其中包括道德和伦理的教育,给人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人格教育。
二、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方法
重视对联教学是促进写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的需要对联的联对,涉及写作教学中多种思维的训练。对联创作首先要展开联想,找出其相似或相关的特点,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探索,找到合适的字、词、句与之相匹配,通过反复的语言锤炼,增加思维的严密性。
对联的创作思维与其他文学写作思维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对联的联对,还运用到语言的修饰手法、词性、词意等方面知识,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准确表达,无疑这些语言方面知识的运用技巧是平常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对联教学也是进行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
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方面。
1.掌握一定的对联知识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⑴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是说上、下联字数一样多。如: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⑵内容相关:就是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关系等。如,一九二一年冬,陈毅同志在法国因为闹学被法国政府遣送回国,过春节时给自己家里写的一副对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
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
⑶词性相同:词性相同,即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字词,必须具有相同的词性。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联特别讲究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词对数词。
有这么一则对联故事,从前有一位小姐,见自己家的长工在院子里担粪浇花时仍在看对联书,小姐便出联考他:“花。”长工头都没抬,答道:“粪。”小姐一听,眉头一皱,但“臭”对“香”尚属工整,于是又在“花”之前不断加字,没想到长工一一对了上来,结果就有了下面这副对联:
偏僻乡下穷家黑脸大汉肩上横挑两桶粪;
繁华镇上富户红颜小姐鬓角斜插一枝花。
⑷句式相同:句式相同是指语法结构相同,句子的分断相同,节奏相同。刘师亮曾讽刺国民党收刮苛捐杂税,撰写了这样一幅春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如今只剩屁无捐。
⑸文字相别:对联要求不重复字,即相同位置的字不能重复。但相同位置上有重复虚词是允许的。如明末洪承畴曾写一幅对联对皇帝表忠心:
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没想到他却在清兵入关后变节投降,充当清廷走狗,于是有人将他的对联略作改动,以讽之: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2.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⑴对
写作对联作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正对与反对。
所谓正对,就是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描写、论述(事异),表现大致相同的主题内容(义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一农村茅舍,见到一小孩看屋。小孩有礼貌款待不速之客。乾隆随即掏出三个铜钱,开玩笑对小孩说: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谁知小孩立刻回敬到: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相传苏东坡在一年八月中秋得一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上联写出以后,苦思不得其对。年底,其侍妾昭云得出下联:今朝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所谓反对,就是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方式,使其主题在正反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变得更强烈,更具表现力。最短的对联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有人为抗日烈士写的挽联:“死,生生。”(注:“生”字倒过书写,即头朝下)
表示抗日烈士宁愿站着死,不愿躺着生。
何叔衡在湖南宁乡云山学校教书时,某日曾见一小孩伤心哭个不停,便问何故。小孩说师塾老师出联要他回来对,对不上来要挨板子,何问所出之联,联曰:世间少有蠢伢子。何叔衡要孩子别怕,并教孩子对曰:天下难得好先生。“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清人张辂,素有文名。于乡屡试不第。后改应天府试,一捷中举。自撰联云:当地废物;顺天举人。
⑵联
①联想法。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制作对联最基本的方法。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同义)之间的联想。如有一副对联:“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由“大地”联想到“乾坤”,这些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对联:“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联中的“扫”与“树”,“旧习”与“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相反性。杭州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幸”和“无辜”,“忠骨”和“佞臣”相对,形成强烈反差。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与“桃李”,就属事物相关联想。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阉猪匠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两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属于行业相关联想。多数情况下,一副对联拟制需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系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联
系性。
②化用法。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的方法。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体,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3]。如果给“世上无难事无心人不就”对下联,可化用名句“有志者事竟成”,对出“科学有真谛有志者竟成”。郭沫若化用毛泽东多首诗词组成一副妙对:“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一气呵成,没有半点雕琢痕迹。
常言道,“教无定法”,作文也是一个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只要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了对联意义,在观念上重视起来,克服畏难情绪,勤加练习,就能够在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巧用对联学课文
日期:2009-06-05 作者:瞿建华 来源:
□ 上海市南汇区第三中学 瞿建华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从对联中看到汉赋、骈文的影子,品到诗歌的味道„„各种文学样式大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联在古代又是一种重要教学手段,知道对联知识,并简单运用或创作,那么词性、词组关系、词语搭配、上下句意思关联等诸多问题迎刃而解。而对联中暗含典故、名句,涉猎广泛,文化底蕴无形中为之提升,锤字炼句能力也会大有提高。利用对联这一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资源学习课文,可以做到趣味盎然。
学《醉翁亭记》,吟咏“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文题巧隐其中;“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境界全出。学《江城子·密州出猎》,可品“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神韵;由郭沫若的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可以更深入地进入蒲松龄和《狼》。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解读曹孟德的《步出夏门行》。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切入点,《山居秋暝》的闲适之情跃然纸上。
非独诗词,散文亦然。
几副对联,既可概括情节,剖析人物品性,深入领会作品表现手法,又可培养我们的整合能力和创造力,感受对联独特的美。
如在进行《范进中举》的教学中,我们师生互动,用拟对联的形式对课文逐层解析,有趣而又有效。胡屠户之前给女婿什么礼物?“一副大肠一瓶酒,数斤猪肉数千钱”。“称呼”上先是“烂忠尖猴现世宝”,后是“贤婿老爷文曲星”。“行为”上先是“又啐又骂腆肚去”,后是“且奉且扯低头来”。这些简易对子,揭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行径,足见小人之势利。
毋庸置疑,范进也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在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先是“唯唯诺诺叫岳父”,后是“斯斯文文称老爷”,我们当然读出了范进的神色。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范进中举,福惠乡邻。乡邻们当然是有所表现,一则人之常情,更重要的是攀龙附凤,正所谓“乡邻献美酒平时少有,报子出主意官场常见”。
对联的创作是思维与语言同步实训的过程,是学以致用知识内化的过程,更是深入文本情感再体验的过程,所以对联文字有限然意趣无穷,是小身材大容量。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对联,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商家店铺,宣传标语,广告语,处处有对联的踪影,新春佳节更是家家贴对联,可见对联的生命力。
“留心处处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游览各地名胜时,不妨更关注人文景观,更关注凸显风土人情、文物特性、臧否人物的对联,或生发感慨,或仿而效之。要注意对联阅读方式,是与古籍阅读自右至左相同。要体会对联平平仄仄中的音律美,遥想王摩诘诗歌何以这般精美,原来是注重音律,多用联语之故。
很多对联还与修辞相关,如“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比喻,“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反复。
关注对联,感悟对联,学习和运用对联,使对联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领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丰厚师生的人文素养,倍增对古老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激发起学习探究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对联教学 邬昌玲
默认分类 2007-10-06 22:51:57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在2004年高考开始,对联重新进入语文考试的范围,这一年的15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七套设有对联题;2005年,又有一些省份设置了对联题,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变化,增加了难度;接下来在各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对联成为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要题型……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古老而陌生的文学形式――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掘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强调:“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1)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掘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让丰厚的语文内涵彰显出来,从而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真正体现学习资源的价值和地位,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载体。
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三,“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一,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灵魂――人文性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质和量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二,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
对联除了作为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教学方式,古之人对于对联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属对(即对联),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2)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3)
更为巧合的是,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4)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恰好是该理论的绝佳例证,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者钱剑夫先生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可以说,对联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
工具性的特点。
三,对联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
对联教学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却不受其漫长的历史所影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师生当堂的对联训练,使得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生气,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词与词组构成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思维的起点上。在更多情况下,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学生,特别到了师生互相提问的环节,对联的答案已经超出预先的设定,更多的体现的是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样就更加体现师生的平等的主体关系,课堂的教学更加的开放,包容,充满激励,师生之间进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与情感的沟通。这种课堂氛围,是无法刻意营造的,它不是教师个人知识权威的体现,也不是学生的被动表现,而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对联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要求也就越强。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对联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等,对学生性的确激发乃至心灵的触动都具有极大的影
响力。
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用,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的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先将这副对联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问学生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出说的是樊哙时,我又结合课文解释这副对联丰富的内涵,(鲁肃不如樊哙,文不如武;狄清怎比萧何,武不如文)学生发出一阵感叹,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热打铁简介《鸿门宴》文章背景。这样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语言形式,就像戴着枷锁跳舞,要想表达的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怎样才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机的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序,有趣味的话。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思维写作训练的利器。“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
妙。”
对联创作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充满尝试和知识内化迁移的过程,也是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得过程。而动态的探究过程才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对知识积累加工的同时,能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在方寸间发现感受词汇内在的丰富内涵与背景,使学生的创造力真正体现
和发挥。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学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召来横祸”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比只串讲课文字词,不分析其内容主旨,多了一层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到位。再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设计了“东临碣石观沧海”,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西望星汉射天狼” “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联,而且都出自学过的古诗文(分别出自曹操《观沧海》,苏轼《江城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此
类对联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对联除去作为语言思维练习之外,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健
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那些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对联,介绍给学生,并进行评价和鉴赏;另外还让学生自选对联,写鉴赏文章,然后互相交流,进而能够自主进行创作学生们徜徉在高雅的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海洋中,所获良多,对于我个人教学研究来讲,受益匪浅。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是想刻意拔高对联教学的地位。我认为在现行的《新课标》的良好背景下,能够重新拾起传统文化的瑰宝,并且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继承和发扬有中国特色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点,这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幸福。让我们以此文共勉,期待语文教学春天的来临
要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逐步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素材问题
刻录兄弟学校的素材光盘,利用因特网的资源优势下载学科教学资源及课件。让每位教师(尤其是多媒体班的教师)肩负起搜集教学资料的义务,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
二、教师培训问题
师资培训工作应该包括三方面: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
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掌握学科最新进展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的理论与实践,并且帮助老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 的目的和本质;
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所谓“现代化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化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同样,计算机进入教学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动教学改革(这从我国开展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中可以得到验证),真正推动教学改革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计算机只不过是引起教师观念变化的催化剂。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不管是在教学改革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计算机教育实践得出的教训。因此,要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三、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的问题
当教师掌握了技术后,教师的能力就会被大大扩展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不必担心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可以从光盘数据库中快速查找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去图书馆;通过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地操作,可以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活动;通过学生成绩跟踪系统,可以持续地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这在客观上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就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所谓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二篇: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问题与实践
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问题与实践
九寨沟县中学苏金香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版块第二课,也是高三必考9大修辞之一,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从高一到高三,老师们会反复讲解和训练,学生对联知识并不陌生;但是,由于熟读《笠翁对韵》等启蒙读物,又有“只学习不温习”的不良学习风气,学生普遍出现参差不齐、两层分化的现象,老师不能不讲,又不能重复地讲,教学极其尴尬。那么,怎样走出这一“迷局”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分析错例巧归因
要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研究学生的问题在哪。于是,我要求学生就我提供的上联拟写下联,然后我将学生拟写的下联按照对联的基础要素要求进行分类,挑出典型的错例,制成幻灯片,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指出所展示的下联不满足对联的哪些基本要求,学生实在找不出来,我再引导他们完成。举例如下:
1.上联“六尺绫罗三尺缠腰三尺坠”,学生拟写的下联为“十分课间五分排队五分拉撒”,比上联多一字,明显字数不相等,这一点学生很容易找出来了;
2.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学生拟写的下联有“日晒稻草万队兵”“雪下大地万里白”“雨打静湖万粒珠”“雨打枯叶万片蝶”,学生在词性、短语和修辞等方面考虑都没找到错处,于是我展示对联“叶垂万口剑,干耸千条枪”,引导他们“叶”对“干”,“剑”对“枪”,它们都属于一类,学生很快找出“稻草”“大地”“静湖”“枯叶”与“马尾”不属于一类,所以内容不相关;
3.上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学生对的下联“朋友是损友,好损坏损,常损无交”,学生找出“缘”与“损”词性不相对;
4.上联“妇扫乱柴呼叔束”,学生对下联“爹跌气恼揪儿耳”“妇扫乱柴”与“爹跌气恼”短语结构不一致,而“哥割杂草唤姐接”与原联“姨移破桶叫姑箍”毫无二致;
5.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学生对的“恶犬勿入饿犬入”,按照现代汉语读音,“入”为仄声,不符合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的特点,而“懒者莫行览者行”在词性、短语、内容等方面都对得很严整,与“贿者莫来慧者来”不相上下。
讲到这里,进行一小节,得出对联格律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对得差的学生得到正确方法,对得好的同学得到表扬,给别人挑出错误的学生得到有效演练,都有收获。
二、循序渐进巧提升
可是,这样只是满足学生学习对联的浅层次需要,还不足以迎战高考。于是,我趁热锻铁,为学生补充一些学习对联不得不知的常识;
1、给学生拓展“对联三禁忌”同字、合掌和对开,然后仍是举学生对的下联,让学生挑错,进行巩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找出问题。
2、给学生拓展“对联无情对、诗钟、当句对三特例”并举例,依次为“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面前但觉乾坤小,掌上犹嫌体态肥”;“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给学生分析这几种特例的特殊要求,并引导学生这些都是文联大家的“出格”之作,学生初学对联要以“入格”为主,拟写对联先满足基本要求,日后如对对联有兴趣。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3、巩固对联中手法的运用,并且指出所给对联所使用的手法,如果对联有瑕疵的也一并指出来:比如上联“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学生对的下联“白水江(流经九寨沟的一条江)中翻青鳞,粥裹绿豆”,比喻修辞和歇后的格式都很好,可是青鳞和佳人内容不相关,并且,“豆”字为仄声,音韵不相协;相比之下“电风扇前站袁菁(班上一女生名),风吹柳条”不仅运用了比喻、歇后还用了夸张,在手法上更进一层,用女生名与佳人对,也属同类,与原联“清水河边洗和尚,水浸葫芦”比毫不逊色。
三、高考真题巧练兵
我给学生举几个高考真题,和学生研究这几道题的题目要求,跟学生明确,有些题目会明显写出运用对联修辞,而有的题目虽然没有明确写出,但也适合运用对联知识来解答,比如2011年湖北卷: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题目中只说运用一种修辞,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用什么修辞,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很少考虑对偶,我要求学生尝试使用对偶,其中“身为门客智勇双全成伟业,位超廉颇公私分明传美名”就很满足题目要求;
再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
这本来是一道普通的仿写题,题目中并没有要求使用修辞,但是根据所给文字的特点,很容易分析出要使用对比,而要让补写的内容与原文结构一致,就需要从对偶知识入手,找到“春夏”要用“秋冬”来对,而与“兰荷”相对的则应是“秋冬”季节的花草,自然容易找到“菊梅”,可见,对联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审题。
总结:经过前面错因分析、循序提升和实战练兵几个环节,不仅让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而且也将老师从不尴不尬的境地“解脱”出来,这种根据学生问题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方法,不失一种好方法。虽然要很多的时间好经历,但是可以为以后讲解同样知识提供经验,尤其是积累很多错例,这些错例如果不是自己耐心总结,是不容易得到的。
我讲这课的最大收获就是提升了别人,也提升了自己。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文对联
高中语文课文对联
用对联来概括高中语文课文内容
1.《药》
众人皆为闲看客;
何药能救病乾坤。2.《项链》
错借项链喜得风光一晚;
枉做仆役痛失青春十年。3.《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上城,三番境遇人啼笑,折射社会新态;
漏斗户回乡,一夜风光众歆羡,凸现农村旧俗。
4.《守财奴》
葛朗台悖逆情理竟无愧,可恶可恨;
守财奴贪婪钱财终不悔,亦悲亦怜。5.《林黛玉进贾府》
伤流景,红楼深深深几许,深情始自宝黛初逢日;
笑繁华,朱门重重重千道,重恨结于金玉终殒时。
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恶计不成再生毒计,终丧人手。
林教头,大难刚过又遭劫难,逼走梁山; 7.《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刚愎自用;
孔明保军心,铁面无私。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昔日两情相悦,多少山盟海誓;
今朝二意难决,几许遗恨薄情。9.《雷雨》(节选)
庭院深,锁住几代悲欢离合;
雷雨响,了却两家恩怨情仇。10.《茶馆》(节选)
一茶馆囊括世间百态;
众人物尽显社会风情。11.《罗密欧与朱丽叶》
经典戏剧演绎旷世爱情芬芳百代;
杰出歌谣唱咏朱罗绝恋灿烂千秋。12.《三块钱国币》
三块国币折射炎凉事态;
一只花瓶彰显冷暖人情。13.《窦娥冤》
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
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
14.《长亭送别》
十里长亭夕阳中,纷飞多少离人泪;
四周山色残照里,凄迷几许羁旅情。15.《闺塾》
临川一梦,牡丹亭下几许缠绵随风去;
春香二闹,闺塾堂内数枝红杏迎春来。16.《哀江南》
冷冷清清荒荒凉凉处处皆金陵萧条景;
悲悲切切凄凄惨惨句句乃渔樵亡国情。17.《陈情表》
诉苦诉悲至性言,何表可比陈情表;
涵忠涵孝赤诚心,谁君能及李密君。18.《祭十二郎文》
情深深,可叹叔侄深情感天地;
意浓浓,只恨老少浓意隔阴阳。19.《愚溪诗序》
以溪喻心中事,无限感慨随文现;
借景述世间理,一番慧语伴墨来。20.《赤壁赋》
诗人悟透世间情事;
东坡话尽人生哲理。21.《逍遥游》
万物有凭有侍有待均难自在;
圣人无己无功无名乃真逍遥。22.《滕王阁序》
物华天宝台隍内外,谁比子安才华横溢赋诗序;
人杰地灵雄州上下,自喻贾谊时运不济写悲歌。
23.《柳毅传》
红颜命舛,龙女遭厌薄,悲望长天茫茫,梦也渺渺;
书生意重,柳毅受诚托,喜看碧海滔滔,情亦长长。24.《促织》
成家喜怒哀乐皆因促织得失起;
黎庶悲欢离合全由君王爱好生。
高中语文课文对联
高中第一册
《荷塘月色》
塘上明月塘中叶
桥下流水桥边家
弯弯杨柳照倩影
清清流水出波痕
月下荷塘美景
江上孤灯良晨
朱自清荷塘赏月色
翦伯赞內蒙访古城
《拿来主义》
拿鱼翅用脑髓
送古画卖活人
《鸿门宴》
醉翁酌酒情归百姓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刘邦项羽争天下
梁王孟子论国家
(金庸古龙话江湖)
《兰亭集序》(正文对联很多)
书法集锦
曦之兰亭序(白石铁线篆 鲁公祭侄稿)
陆机平复帖(索靖出师颂 徽宗瘦金书)
觞里酒手里琴人醉律残几簾梦
水中月镜中花月缺花落一场空
《归去来兮辞》
陶潜五亩宅
刘征万重山
《劝学》
山垒之于石而高于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卧薪尝胆
项羽破秦破釜沉舟
《季氏将伐颛臾》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全是才子
乌江岷江沱江湘江皆入长江
第二册
《为了忘却的记念》
延口残喘艰于呼吸,不如忘却 浴血奋战忧及兴亡,万古流芳 《咬文嚼字》
耗子钻书箱,咬文嚼字
苏比进监狱,赚吃省穿
《滕王阁序》
全文几为偶
无句不成联
落霞含笑映秋水
孤鹜展翅越长天
《师说》
孤雁栖别无他途
三人行必有我师
《阿房赋》
豪华宫殿两种命,速朽与不朽平凡人生一条道,慢品再细品 《六国论》
日削月割薪尽火灭
蚕食鲸吞兔死狗烹
两宋败亡源于忍辱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弱旅取守御,懦夫众,良臣寡 强者行攻伐,伟人少,暴君多 《游褒禅山记》
立志力足不懈相以物
怨天虑竭中道祈于福
王安石游山谈感想
归有光植树寄相思
《伶官传序》
报父仇爱伶人真汉子
唱艳歌弃忠臣假英雄
《石钟山记》
郦元简李勃陋东坡讲道理
唐僧痴八戒呆承恩著文章
(白鹭呆鲤鱼笨山人洒丹青)
(对虾鲜萝卜嫩白石卖菜蔬)
《项脊轩志》
明月半墙风移影动姗姗可爱
亲族一院篱隔砖砌岌岌乎危
轩中读书感悟人生百味
世上行事涵咏理趣千般
《登泰山记》
上承唐宋下启桐城派
前空天姥后绝幽州台
穷形尽相因考据
行云流水求浑圆
《病梅馆记》
夭梅病梅杀人无影
济弱扶弱涕泣有声
梅开不为招蝶至
花香自然引蜂来
第三册
《沁园春 长沙》
层林尽染鱼翔浅底
万山红遍鹰击长空
四面湖山收眼底
万家忧乐上心头
《中国现代诗四首》
波光艳影心荡漾 水池里窜入一片枯叶榆阴青荇水招摇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孔雀东南飞》
凤凰西北游 梁祝化蝶翩翩舞
孔雀东南飞 焦刘幻鸟款款飞
《梦游天姥吟留别》
半壁见海日 云青青兮欲雨
空中闻天鸡 水澹澹兮生烟
一夜飞度镜湖月
半生泅游釜溪河
得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琵琶行》
银瓶乍破水浆迸 祝贺朝廷金榜客
铁骑突出刀枪鸣 同情天涯沦落人
《故都的秋》
南国夏潮湿郁闷
故都秋清静悲凉
郁达夫写景状物弃俗套
钱钟书谈古论今运匠心
《我的空中楼阁》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
心若春水细语仿佛春池浪几层
空中楼阁贮理想
沟里蚊蝇衍子孙
空中花园园中春色满园
亭台楼阁阁里秋景溢阁
《陈情表》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意切切
比翼齐飞琴瑟和鸣 孔明出师心殷殷
《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苍生于南北,忧春荒之三餐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之为声,目之成色,造
物无尽藏
峰尖雪莲崖隙灵芝,手之变味,足之幻形,人
类有限资
第四册
《祝福》
高低贵贱似乎没坏人
男女老少原来皆凶手
祝福祝大家幸福
烧香烧一屋清香
《装在套子里的人》
雨伞雨衣车篷床帐皆套子
风言风语杯弓蛇影无缘由
别里可夫要结婚分明有鬼
柯瓦连科去骑车的确无妨
《荷花淀》
诗意荷花无血腥暗藏刀光剑影
深夜情话有真意羞吐蜜语甜言
出来吧你们五个女人
回去了大家一队民兵
《药》
明暗两条线华夏两家无恩怨
是非一块碑匹夫一个有盈亏
中药西方不对症
古圣今贤要爱民
《项链》
找对路进对屋是福
投错胎嫁错人倒霉
《守财奴》
项链洗白富贵梦
雪茄熏黑守财奴
《林黛玉进贾府》
座上珠玑昭日月 面若中秋之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色如春晓之花
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
天下无能第一 一双若喜勿喜含情目古今不肖无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态生两靥之愁泪光点点
娇袭一身之病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 心较比干多一窍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病如西子胜三分 粉面含春威不露 一双丹凤三角眼
丹唇未启笑先闻 两弯柳叶吊梢眉
文天祥出真州时时在意
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
《雷雨》
雷声阵阵雨踏芭蕉洗尽一屋污秽
史书叠叠字刻魑魅揭穿五彩画皮
《茶馆》
老舍坐茶馆侃前清遗老
存勖出洛阳逞后唐余威
观棋不语真君子
喝茶高论歪名流
《窦娥冤》
窦娥冤情飘飞雪 地也不分好歹何为地
望帝春心啼杜鹃 天也错勘贤愚枉做天
《促织》
天子偶用一物件件夺人命
百姓日食五谷粒粒填肚皮
第五册
《阿Q正传》
假阿Q真国民精神胜利法
老前辈小青年少年童子功
《蜀道难》
银河近近乎印水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将进酒》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只怕余痛又梦回 而今才俊数银元
《杜甫律诗五首》
一去紫台连朔漠 星垂平野阔
独留青冢向黄昏 月涌大江流
《齐桓晋文之事》
以羊易牛仁术也
移花接木骗招乎
《庄暴见孟子》
齐宣王喜欢通俗音乐
汉高祖讨厌严肃文章
少乐乐众乐乐孰乐
你说说我说说都说
第六册
《宋词两首》
雨霖铃里白马西北回
琵琶声中孔雀东南飞
朝朝暮暮年年月月佳期如梦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晚风生愁
《报任安书》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木诚无三生栋梁猪圈
人固有一死鸿毛泰山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马谡孟文子拳头招难
唐雎毛遂蔺相如口水退兵
卧薪尝胆君臣乐
负荆请罪将相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义自杀与杀人都叫犯罪
依法求生和生民全是积德
古时看门干瘦老头兴许为隐士
今者坐堂肥硕小伙大多是草包
以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里的课文题目为内容,做对联
(1)单篇文章标题联,如“《促织》《劝学》”;(2)多篇文章标题串联,如“《卖油翁》《卖炭翁》二翁争做《包身工》/《白毛女》《孟姜女》两女协办《挺进报》”;
(3)课文内容集句联,如“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课文内容概括联,如“晋公一念释秦囚/孟子三年拜君赐”;
(4)课文标题与内容串联,如“《庄暴见孟子》,色欣欣然臣民乐/《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
(5)课文背景联,如“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山残水,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梅花岭记》);(6)联语猜谜,制作对联,要求猜出课文篇名或作者,如“幽室安居心可喜,至亲亡故情亦悲”(谜底:《项脊轩志》),如“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衰”(谜底:司马迁)。
二、学生拟出的几种对联举例 △最工整的课文对联:
1.①《摸鱼儿》/《采桑子》(杨雪娇)
②《枫桥夜泊》/《商山早行》(何芳芯)
③《项脊轩志》/《阿房宫赋》(徐罗斌)2.①《虞美人》双手《浣溪沙》/《临江仙》一指《定**》(周强)
②《守财奴》《伐檀》《变色龙》《饮酒》(何军镯)
③昭君《出塞》《琵琶记》/嫦娥《奔月》《箜篌引》(金悦)
3.①爱情亲情乱中出错/早恋畸恋节外生枝(《雷雨》)(金元岭)
②毛遂自荐,舌战服群儒,邯郸城解救赵国名扬四海
荆轲西行,高歌激众志,咸阳宫刺杀秦王功亏一篑
《毛遂自荐》与《荆柯刺秦王》(赵林伟)
③情作蒲草,太柔易断/愿为磐石,历久弥坚(《孔雀东南飞》)(章荣富)
4.①未庄演《社戏》,阿Q哥革命反被革命误/鲁镇起《**》,祥林嫂丧儿终因丧儿死
《社戏》《阿Q正传》《祝福》《**》)(黄卫琴)
②《子夜》难眠思《故乡》/《背影》可见是《母亲》(蔡诚)
③《鸟鸣涧》人闲夜静月出惊山鸟/《雁荡山》峰高谷巨水凿出奇观
(《鸟鸣涧》与《雁荡山》)(蒋晶晶)5.①辛弃疾/霍去病(蒋将兵)
②孔明抓忠为《蜀相》,屈原怨哀犹《离骚》(王亚红)
③诸葛孔明呈表出师/司马长卿上书谏猎(郑秀英)
△最巧妙的应对下联:
①语英数,天天见/音体美,年年绝(王直干)
②《短歌行》《长歌行》,长歌续短歌/《前汉书》《后汉书》,后汉继前汉(章荣富、陈凌)
③此对是绝对,绝对难对/彼联乃巧联,巧联易联(金元岭、陈凌)△最精致的谜语对联:
①清明风中,一鸦二妪三香四碟五声哭泣/长江浪里,六船七人八桨九橹十处险滩(哪两篇课文文意联?)(王直干)
②孔雀东南飞去,荇菜左右流之(上下联集自哪两部诗歌集子?)(金元岭)△
最高难度的下联征答:
《琵琶记》《琵琶行》,二曲琵琶异曲同工(陈凌)
楚门坎门松门三门临海(褚树荣)
第四篇: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探讨
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教育界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不断积累自己的古典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对诗歌教学课堂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主,并科学的运用诗歌美育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的积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54-02
高中阶段语文诗歌的学习,是促进高中生更好的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过程,该项学习内容能够对高中生的诗词歌赋文化审美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行显著的提高。因此,高中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并不应只局限于应对考试试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自身的诗词鉴赏能力与阅读品位,并进行文学底蕴的有效培养。
1.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价值
诗词的鉴赏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第一层面可以通过对于诗词的字面意思来解析诗词。通过学生对于诗词大意的理解及诗词中的潜词造句来分析诗词中语言、文章格式上的艺术性。第二层面可以通过在对诗词译文,字句解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诗词的深层含义、文章主旨、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心理语言。
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并感受我国文化底蕴,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艺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在语文诗歌的美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理解,使其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双重的提高,进而加强学生的文学价值观。
2.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应用的策略
2.1 重视诗歌景色描写,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寄情于景的内涵。在诗歌当中景色的描写,对于整个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太白通过区区20个字描绘了一幅群鸟高飞,绝尽踪影,诗人独坐山巅,与群山对视的波澜壮阔的景象。在诗歌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中景色描写对当时作者身处的环境进行感官体验,并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有质感的环境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到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也明白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的苦楚。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景色描述中增添了诗人孤寂之感以及独坐敬亭山的无奈之感。另外,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该诗通篇都是描写景色,从而更好的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钱塘湖畔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迷人春色。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美好景色描写,体会到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赞美之情。
2.2 重视诗歌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创作的主旨。在对古诗文进行研究时如果不结合作者与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全面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研究诗词的字面意思,更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况对诗词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的理解诗词,对诗词进行深度剖析。例如,毛主席的词《西江月?井冈山》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等,学生恐怕不会对文章有深刻印象,也起不到教育教学作用。应该结合创作当时时代背景,中国新民主主义工农革命进入艰难时期,敌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创作出了《西江月?井冈山》表达了主席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教师通过对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就能更全面深入理解作者创作诗词作品的用意,即体会诗歌创造的主旨,从而实现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3 重视诗歌的诵读,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的美感。诗词中有些词句、段落需要反复朗读充分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反复,且带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前,教师要对学生应该注意的朗读技巧以及文中重点词句进行主要讲解。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古诗词的画面美感,使学生更能充分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与作者的心内旁白。
2.4 重视诗歌的意境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文学作者通过古诗词中对事物意向的描写,从而将画面的质感构筑出来。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中意象的剖析来参悟诗词的深层次含义。例如苏轼的作品《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文中,作者通过把残花、燕子、河畔人家、纷飞的柳絮等作为意向进行描写。全篇进行景色描写,展现出了一副暮春时分的画面,虽然没有直接抒情,却向人们表达了中伤感的情怀,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挖掘诗歌所呈现的中心思想。
2.5 重视知识的创新拓展,使学生更好的分析诗歌的新知。课堂教学是古诗词教学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唯一一环。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对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古诗词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整合,从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对古诗词知识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诗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诗词鉴赏中学会举一反三。这样除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知识的理解巩固外,还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强化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古诗词美育教学目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诗歌美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诗歌字面意思讲授固然重要,但更应该注重对于诗歌所反应的中心思想、情感基调、作者背景的深度教学剖析。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诗词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艺术欣赏、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诗歌美育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唐彦妮.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意义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6):235-235.[2] 涂元伟.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DOI:10.[3] 于乐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4] 梁远刚.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问题与构想[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第五篇:对联与对联教学
对联与对联教学
近年高考语文试卷都出到了对联题,学生感觉很新鲜。许多人对对联的知识不甚了了,突显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对联要不要教?答案是明确的。分析2004年全国中考试题看,我们发现,38套试卷中涉及对联内容的多达12套。这说明对联这种古老而极有实用价值的文学样式重新为人们所重视。那么,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创作需要注意些什么?本文旨在对此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对联旧称楹联,楹就是柱子,古人常把对联悬于楹柱,因此而得名。在旧体诗词中,对联又被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名称的来历。民间则简单地称对联为对子,创作对联就叫“对对子”。名称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指汉语所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从大的方面讲,古文分为两种--散文和韵文,对联属于韵文,被誉为“诗中之诗”。后面我们将对这一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作详细的讲解。
首先我们谈谈对联的历史沿革。在相当长的时期,对联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无不贴上对联以渲染气氛。最早的对联据说出自五代后蜀孟昶笔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很明显 这是一副春联。早期的春联叫桃符,王安石有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讲的是贴春联的习俗。宋代在春联的基础上,把对联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用于庆贺、哀挽、题赠等方面,主要作者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文天祥等。元代重武轻文,对联流传较少。至明清两代,对联进入昌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雅好此道,不但自己创作对联,并且传旨公卿士庶,家家都要贴春联。清代康、乾二帝都有“到此一题”的雅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清代便出现了纪晓岚、郑板桥、林则徐、龚自珍、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众多对联高手。近代以降,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蔡元培、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大家创作的对联更是推陈出新,异彩纷逞。翻开书本,到 处都能发现对联的踪迹。《今古奇观》里就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讲的是秦少游和苏小妹结婚时,新郎先要对出新娘给出的上联,否则不能进入洞房的故事,古人的风雅于此可见一斑。封建社会状元殿试时,皇帝常常要考到对联,借此一窥状元的学识与才情。佳联妙对会立刻流传,并脍炙人口。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活时,特别提到了“对课”。对课就是做对联训练的,可见那时的学校还把对联作为必修课。五四运动打着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主张写白话,做新诗,附着于格律诗的对联自然也被归入“封建”一类。当时的陈寅恪先生因为在清华招生试题中出了一个“孙行者”的上联要求学生属对而背上“封建余孽”的恶名。此后好像再没有人愿意担上“复古”、“开历史倒车”的嫌疑。新中国的学校更不再开设对联课,对联也就日趋式微了。我们常常 在新闻节目中,看到某些庆典活动的报道内容。主办方为了增加喜庆气氛,有时会在会场悬挂“对联”,但那些所谓“对联”已经不堪卒读了,很多根本就是标语口号。我们的媒体引用时,却一概称之为对联。这就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感到困惑: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记者,已经不知对联为何物了吗?在多数人眼里,似乎只要字数相同、结构近似的两句话就是对联,其实,大谬不然。对联是音韵文学,讲究格律。如果越格,必然会使对联的美感大打折扣。本文重点就是讲清对联的格律,以求还对联以本来面目,也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对联,并爱上对联。
对联在修辞格里叫做对偶。何为对偶?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读书写字”,“读书”与“写字”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读书写字”是句中自对,“读书写字,求学成才”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以“读书写字,求学成才”为例:“读”、“写”、“求”、“成”都是动词相对,“书”、“字”、“学”、“才”都是名词相对。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对称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北岛的《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些对偶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对偶与对联不能混同。对偶从宽,对联则从严。对联缘出律诗的对仗,而律诗中的对仗除了要遵从对偶的要求久,还有它自身的规则。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因此,像上面的例子除了“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外,另两例都不能完全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我们再举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句和对句不但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词性相同,而且平仄相对。上句“大漠孤烟直”是“仄仄平平仄”,与下句“长河落日圆”的“平平仄仄平”不是刚好对立吗?这就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了。五言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言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不平仄严明、对仗工整。对联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岳阳楼上一副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万家忧乐注心头
仄平平平仄平平
除第一字和第三字外,其他都是平仄相对,这也是一副工整的对联。可以这样说,凡是名联,基本上都能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要求。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我们的例子中发现对联在音韵方面的另一特点,那就是“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又是一条定律,轻易不能违反的。有这样一副老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
福如东海水长流
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是不是又顺了呢?这就是平仄的妙用。老祖宗既然给我们立下了平仄的规矩,必然有它的不同凡响处。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疑惑:什么是平仄?怎么分清平仄?下面就谈谈汉语的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一个叫朱异的文人:“你们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大拍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这里,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谈谈对联试题。今年广东中、高考同时出现对联题,与此同时,兄弟省市的对联题也多了起来,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动向,应该引起中学语文教师的注意。相对来说,广东高考题比中考简单,学生容易下手,这里不多作讨论。中考题给出的也是上联,要求学生对下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上联看似平常,实际上设了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巧”字。前面的“足智多谋”修饰孔明,而“巧”字则修饰了“借箭”,“借箭”属动宾结构,在动宾结构前面再加上一个形容词,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有一个学生对“才华横溢,曹植走七步”,出场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其实他这个答案是不能拿分的。抛开前面的“才华横溢”不说,后面的“走七步”怎么能对“巧借箭”呢?很明显,师生二人都没有看出“巧 ”字的机关所在。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把它改成“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就比较工整了。这就涉及到语言的运用了。命题者给出了三个参考答案,分别是: 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中间一联,“义盖云天”是不能对“足智多谋”的。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并列结构,结构不同,何以成对?另两联可以成对,但上下联之间毫无关联。这样组成的对联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近于文字游戏。对联应该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广东的这道对联题出得牵强,有为难学生之嫌。我们来看看南京的对联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韵。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以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
石头城对燕子矶
朝天宫对阅江楼
凤凰台对麒麟门
请从“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三个地名中,选出最恰当的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答:乌龙潭对,莫愁湖对,总统府对。
这样的题,既让多数学生能做,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多好!我们的对联教学,可以从这里入手,首先要让学生易于接受,以便产生兴趣。笔者在对联教学中,遵循着“内容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格律先义后音、”的原则。比如有学生住在“白沙陇”,我便以“白沙陇”出题。学生出能以地名作对,有对“金叶园”的,有对“黄泥沟”的。然后我又以“月照白沙陇”出题,学生便对出了“春回金叶园”“日出红海湾”等佳对。可见只要引导正确,假以时日,学生是能够学好对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