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02:4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

第一篇: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

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 赵占良

摘要: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定位、教材内容选取和组织的原则、教材呈现方式的一般要求,都是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确定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定位基础上,中学生物学教材内容的选取应遵循把握基础性、体现时代性、关注适切性、注重探究性、反映“STS”、具有弹性等原则;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遵循整体性、逻辑性、有序性、衔接性等原则;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引导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开放性,文字表述准确、通俗、生动,图文并茂,提高可读性。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教材, 编制,基本理论

2010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新中国的中学生物学教材(以下称“教材”)建设也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材的变革,对教材编制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如何定位?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符合哪些一般要求?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述管见。

一、关于教材的功能定位

教材该怎么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功能定位。关于教材的功能,传统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对学生来说,它只是读本,读懂、记住、能做题就可以了;对教师来说,它是教本,是教学的依据,只要照着讲明白了,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了;就达成的目标来说,它是传递知识的桥梁,强调其传承知识的功能;就与教学的关系来说,它是教学甚至考试的依据,被师生视如“圣经”;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是信息源,学生是受众,二者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关系。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教材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统观本世纪初编写出版的新课标教材,可以对教材的功能作如下定位: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它不仅是学生的读本和教师的教本,而且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指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帮助老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设计蓝图,具有教学论上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还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感领域的健康发展;它不仅是学习过程的必需材料,还为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提供一定的平台;它不是至高无上的真理的权威发布者和封闭僵硬的知识“冷藏库”,而是既让人信服又和蔼可亲的“对话者”,是一个开放的“动姿化”的内容体系

二、关于教材的价值定位 [1],给学生留有填补的空间,期待学生与它互动。

中学生物学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编写中学生物学教材,需要明确本学科课程在中学课程中的价值定位,充分体现本学科的教育价值。关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价值定位,需要将生物科学放在整个自然科学的体系中去考量,需要将生物科学放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体系中去考量,需要将生物课程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去考量,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思考。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科学正在成为自然科学中的带头科学。随着基因组科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对生命作为复杂系统的研究而出现的许多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将影响整个自然科学以及生物学本身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自然科学历史舞台上的角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生物学正在成为引导自然科学向物质运动最高层次突破的带头科学。由此可见,从生物科学在当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其基础性和领先性决定了生物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生物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是农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基础,在工业和环境保护事业中也有着广泛应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生物科学的一系列新成就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其中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后基因组时代人造生命的初步成功、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研究的深入、生物产业的兴起,等等,都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人类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目前严重困扰人类的癌症、艾滋病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生物科学在社会中不仅有其实用价值,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发展。例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生态学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当看到生物科技对人类影响的另一面。试管婴儿、“基因身份证”及“克隆人”设想等,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社会的热议。可见,从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来看,中学生物学课程教材在为经济建设培养相关人才,传播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靠学校的全部课程来实现,生物学课程教材在其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德育方面,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等生物学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基础;珍爱生命、爱护动植物的意识和情感则是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基础;辩证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又是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内容,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智育方面,生物学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生命世界,以及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人体本身就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对学生认知领域的健全发展不可或缺;在思维方式方面,生物学教育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在辩证思维、整体式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方面更具有独到的价值,对于改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辩证思维和整体式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在实践能力方面,生物学课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许多问题,如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疾病防治、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育方面,生物学中有关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营养保健和防治疾病的知识,以及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在美育方面,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内在和谐美(如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等等,都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教材内容选取的原则

生物科学的知识浩如烟海,生物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丰富多彩,近几十年来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中学生物学教材,如何从庞大浩繁的科学体系中选取内容,选取哪些内容,是教材编写遇到的首要问题。

教材内容的选取在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把握基础性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打基础的教育,因此,教材的内容应当把握基础性。内容的选取应当为学生打好两个基础:一是作为当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基础,二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两个“基础”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方面,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对于其终身发展来说,只是起到奠基的作用。不能指望教科书中的知识内容能够使学生解决一生会遇到的所有生物学问题。因此,教材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选取的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在学生头脑中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高。在以往的教材中,事实性知识偏多,而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核心知识偏少,这也是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生物学就靠死记硬背的原因之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哪些事实是基本事实呢?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所依赖的科学事实就是基本事实。对于这些基本事实,教科书中既不能舍弃,也不能止于现象的描述,而是要利用这些事实,引导学生去分析相应的问题,进而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对那些与基本概念和原理相距较远的生物学事实,教材应当大胆舍弃。比如,关于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反馈调节是其中核心的概念和原理,教材可以以一两种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为例来说明,如甲状腺激素或胰岛素,而不必罗列过多的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总之,在知识方面应当注重核心概念,将理解核心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为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知识内容不能过专、过深。

在能力方面,注重在方法引领和技能训练基础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加强生物学基本观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强调基础不等于只重经典。基础性应当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已经更新,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技术、方法等,应当与生物科学发展水平基本吻合,而不是传统的或过时的内容。

(二)体现时代性

内容的选择应当反映各学科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增强教材内容与当今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原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时效性。

以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标志,分子生物学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这一划时代的成就大大加速了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趋向于深入到分子水平,在认识上越来越接近于生命的本质的同时,在实践上也开始了在基因水平上对生物体的操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蓬勃兴起,并且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产生──生物技术产业。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克隆技术的成果,不但昭示了生物科学的诱人前景,也给人们带来了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冲击。在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更是风起云涌。2010年5月,地球上第一个具有人造DNA的活细胞横空出世,标志着以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为基础、以基因组技术为核心、以人工设计和创造生命为目的的合成生物学取得突破性进展,既让人们看到它在人造器官、药物生产、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应用的美好前景[3],又引起许多人犹如面对潘多拉魔盒般的担忧。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了解生物科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这就给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现代性提出了客观需求。教材在处理现代内容与经典内容的关系上,应适当加大现代内容的比重。

(三)关注适切性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既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不超越其原有基础。内容的深度应当与相应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注意控制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生物学知识,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到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的经验。但是,他们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的,生活经验也是有限的。从思维特点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高中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比较发达,但是辩证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要难易适度,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特点。

在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方面,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二是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缺少必要的铺垫。当代教学论流派几乎都强调教学要从儿童经验出发。例如,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学生是很难对跟他毫不相干的事情感兴趣的。因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过,不同地区或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其生活经验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特别是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别更大,这也是教材编制过程中应当关注的现实。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和训练方面,应当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提高其适切性。初中教材应当着力进行形象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的训练,高中教材应当在继续训练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加强辩证逻辑思维的训练。例如,认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指出:“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

[4]

;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指出:“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教科书的编写应当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素材。

(四)注重探究性

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应当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

第一,要充分认识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有些内容本身本不复杂,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如果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可能要花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第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丰富多样。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这六个环节。其中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际上就是收集证据。收集证据的途径有观察、实验、模拟实验、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等。因此,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依收集证据方法和途径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活动建议。就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来说,究竟设计成哪一种活动,要视内容特点、学生基础和中学条件而定。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并未给具体教学内容规定相应的实验,而是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这是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显著区别之一。教材编写者应在这些活动建议的启发下,编写出更有特色、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同时更加简便易行的活动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出高质量的探究活动,是衡量生物学教材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应当以科学方法教育为重要线索。以往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安排基本是以知识为线索的,往往是先设计好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乃至详细编写提纲,然后再针对各章节知识内容配上实验。因此,实验基本上是依附于知识内容而存在的。全书实验的安排缺乏科学方法上的整体考虑。换言之,传统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以牺牲科学方法体系的完整性为代价的。为避免重蹈覆辙,应当在设计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同时,设计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然后将两者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科学方法包括哲学层次的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学科内的特殊方法。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生在生物课中重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当然生物学科内的一些基本方法也是应当学习的,如显微观察的方法、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以实验的方法为例,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如何设置对照,如何控制实验条件特别是可变因素,如何设置重复组,如何减少实验误差,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等,都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

第四,科学探究活动的总体设计应当具有合理的能力梯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到独立设计等阶段。因此,教科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具有合理的能力梯度。比如,关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一开始学习生物课,往往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探究价值,这就需要先安排一些给定问题的探究,而教科书中问题的提出应当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由来。也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接下来再安排的探究活动,可以就具体的问题情境,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中选择他们最想探究的问题。最后安排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活动。再比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应当先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照实验,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按照或参考既定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对照实验。

第五,科学探究活动的数量和难度应当适宜,在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教材注重探究性原则的全部内涵。在教材内容选取上,还应该重视科学史的内容。“读史可以明智”,科学史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它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建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它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过程和方法上得到许多启示,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洞察入微、坚持不懈等人格品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应当注意的是,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一定要精选,突出其中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不能成为史料的堆砌;在介绍科学史时还要提示学生围绕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等进行积极思维。

(五)反映“STS”

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又都依赖于生物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客观需求和外驱力。教科书的编写应当融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一体,充分体现三者的互动,反映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注意介绍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

教科书中的STS内容应当包括:①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在社会各个领域和个人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价值;②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如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对生物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基因科学的研究催生了DNA重组技术等;③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恰当运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对社会、对个人生活、对自然界造成的不利影响,如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现有伦理道德乃到法律体系产生的冲击。

(六)具有弹性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条件的差别以及学生的差异,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必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或选做的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科书中编入一些小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设计一些选做实验、进一步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等。

四、教材内容组织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组织实质上是将选取的教学内容结构化,即确定内容编排顺序,理顺相关内容的衔接关系。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做到主线突出、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且力求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统一体,不能将三者割裂或对立。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上,也应当做到将这三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主要途径是 “做中学”,即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基本做法是先按照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识逻辑,确定教材的知识体系,再考虑各章节内容适于安排哪些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学探究能力,然后考虑各章节中如何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是说,教材中知识和能力目标大多处理为显性目标,情感目标大多处理为隐性目标,避免“贴标签”的方式,以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功效。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应当贯穿整个教科书的始终。要尽量避免单纯讲述知识的作法。当然,不同章节的内容有不同特点,上述三个领域的目标也不必在每一具体内容中都平均分布,面面俱到。有的章节可能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有的章节可能将能力或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不仅体现在教科书正文中,还应当体现在作业系统中。应当改变作业题目只重知识的再现,忽视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的倾向。作业题应当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应当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应当渗透人文精神。有的题目可以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提出多种答案。

(二)有序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做到编排有序,主次分明,前后呼应,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

关于教材内容的组织,历史上一直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主张。例如,前苏联的赞可夫主张直线式教学,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前后内容不能重复,否则会引起学生厌倦;美国的布鲁纳则主张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认为学生从小就可以学习各学科的基本原理,随着年级的递升而不断重复同样的主题,但内容范围不断拓宽和加深。这两种主张各有利弊。前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但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随着知识的扩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温故而知新式的重复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主张根据具体内容和学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开来看,每个阶段的教材内容都是以直线式为主,螺旋式为辅。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八个单元之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各个模块之间,基本上是递进或并行的关系,而不是重复中提高的关系。就整个中学阶段而言,从初中到高中,又大体上是螺旋式上升的关系。例如,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细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进化、生态等内容,到高中还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学习这些内容。高中每一个模块的教材大体上是按照直线式原则组织内容的,但局部内容体现了螺旋式原则。例如,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先在孟德尔时代对遗传的认识水平上讲述,不出现基因和染色体等概念,在学习减数分裂和摩尔根染色体理论之后,再在现代遗传学水平上讲述。

(三)逻辑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逻辑,力求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并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以及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

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是不尽一致的。例如,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基础,这是学科的内在逻辑,如果按照先结构后功能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固然能够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功能出发,提出与结构有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探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

教材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原则还意味着重视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将“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作为统摄全书的基本命题,也作为全书知识内容的逻辑起点,各章节分别从其组成、结构、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等方面分别论证这一基本命题(为什么是系统?为什么是生命系统?为什么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

(四)衔接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重视纵向衔接和横向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纵向衔接指本学科教材内容的前后衔接,也包括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与小学科学教材相关内容的衔接。编写初中教材时,既要充分利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要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脱节,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编写高中教材则要充分考虑与初中的衔接。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同一年级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一套教材,在编写之初就应当对本教材的概念进行梳理,对概念网络进行周严的设计。

纵向衔接不仅指知识内容方面,还包括技能和方法方面。一套教材的科学过程技能体系和科学方法体系应当整体设计。同知识体系一样,技能和方法体系的设计也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横向联系指本学科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就生物学教材来说,主要是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联系。编写过程中首先要研究其他学科是否为生物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第二要避免与其他学科的重复;第三要避免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不一致。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教材在处理横向联系问题时,还应当注意提示学生主动思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在讲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时,让学生思考这与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是否矛盾,等等。

五 教材呈现方式的一般要求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学生主动学习,便于教师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5]。

1.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重引导,促探究

传统的注入式写法容易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应当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写好章节的引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言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点明了本章或本节的主旨,更在于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只有在学生有兴趣的条件下,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数节的引言都可以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自然现象、或科学研究案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找到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惊讶、迷惑的切入点。

教材的一章内容往往由若干节组成,内容较多,其引言应当在明确主旨、激发兴趣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引言在比较了自行车和细胞的人工组装之后,写道:“不同的事实揭示同样的道理: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实际上是统摄整章的核心概念,也是上位概念,以下三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则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细胞中各组分是如何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这三个节标题同样也对各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正文部分应当根据具体内容特点,在展开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安排适宜的学生活动,如资料分析、观察、实验等,让学生通过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了体现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积极思维,正文部分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模式,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串,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个问题之后,可以是资料分析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寻得答案,建构知识;也可以讲述科学家研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得到问题的答案,既获得知识,又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增进了解。

2.教材内容应当有一定的开放性 [6]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知识上的开放性:在讲述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材并不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或探究;对某些反映科技进展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不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②方法上的开放性

[7]

: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参考案例;③科学本质意义上的开放性: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④作业系统的开放性: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设计一些能够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表现型任务。

教材内容的呈现之所以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是由于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生物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开放的,原有概念的更新和新概念乃至新学科的建立是不断发生的;生物学作为一个人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过程是不断发展、永不停息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教材只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塑性,才能反映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所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他们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塑性。第三,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环境状况和自然条件及各校的课程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志趣、爱好、学习水平和特长存在较大差别,教材只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现实情况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3.文字表述准确、通俗、生动,图文并茂,提高可读性

文字表述的准确与通俗生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准确性即科学性应当是第一位的,在确保准确的基础上,应当尽力提高表述的通俗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易学、乐学。

科学是理性的产物。科学的语言是理性的语言。然而,如果教材的文字表述过于理性,就会给学生冷漠、枯燥的感觉,读之味同嚼蜡。如何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提高教材文字表述的亲合力,是教材内容呈现的重要课题。首先,在行文语气上应当避免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尽量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出现。其次,适当运用感性的文字,甚至是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字来烘托气氛;诗词等文学语言的运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愉悦,还能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带给学生头脑中科学与人文的融通。第三,应当注重理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来拉近抽象的理性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不仅使学生读来亲切,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强化学习动机。比如,讲述细胞中的糖类等有机物时,联系日常食物中的糖类、医院药物注射用的葡萄糖溶液、糖尿病等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就能达到上述目的。

关于插图和文字内容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教科书中文字部分是最重要的,插图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文字内容,属于配角。其实插图具有许多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其形像直观自不待言,从阅读心理上说,适量配备插图可以使版面轻松活泼,消除连篇累牍的文字给阅读带来的沉闷感和压抑感,而且具有美育的功能。

教材插图的理想模式应当是图文融合,相得益彰

[8]

。就插图类型来看,除与教材内容关联紧密的素描图、示意图、模式图、流程图、图解等,还可以适量配置装饰性插图;随着彩色印刷的推行,可以增加实物或实景照片图。就插图与文字的位置关系来看,除采用传统的先文后图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先图后文(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带着问题看文字解释)、图中有文(图片中在较多的解释性或启发思考的文字),以图代文(以图片呈现大量信息,以少量文字进行归纳)等多种形式。就插图与文字的数量关系来看,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确定其比例,既要发挥图片直观形象帮助理解的功能,又要给学生通过阅读展开想象从而培养想象力留有空间。就插图的绘制和标注来看,应当突出需要学生了解的信息,删减给学生带来不当干扰的信息。

上述关于中学生物教材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都是基于纸质教材而言的。现在,随着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初露端倪,教材编制的理论体系还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7-1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孙明伟,李寅,高福,从人类基因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尔领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学报,2010,(6):697—706。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7。

[5]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5.

[6]弗朗索瓦-玛丽〃热拉尔,(比)易克萨维耶〃罗日叶.

为了学习的教科书:编写、评估和使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3。

[7]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5-186。

Explanation on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in Writing Biology Textbooks for

Secondary Schools

ZHAO Zhan-lia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in Designing Biology Textbook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ich include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extbooks, the principles for selecting and organizing contents, an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presentation of contents. Based on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extbooks, the selection of contents should follow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ensuring foundation, reflecting the times, stressing suitability, emphasizing enquiry, reflecting “STS”and providing flexibility. The organization of content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being holistic, logical, sequencing, connected. The ways of contents presentation should be helpful for promoting inquiry learning, and the contents should be made open, the language should be accurate, easy to understand, lively, going with illustrations, so as to enhance the readability.

Key Words: Biology Textbooks for Secondary Schools, writing, Basic Theory

本文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期。

第二篇:中学生物学

中学生物学

期刊时间 2002年01期

1.生物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张志礼

2.中学生物课的研究性学习

范国军

3.过程探究式学习

张仕频

4.“藻类植物”一节的探究式学习

徐承宏

5.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讨

王苏豫

6.国家生物课程改革试验与探究

柏海英

7.基础教育生物课程改革探索

李志丹

8.生物探究实验实施的指导方案

万建强

9.浅谈讨论式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功能

俞丽萍 2002年02期

1.高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周洪亮

2.实施开放性生物教学 应对WTO教育革命

史宏

3.STS教育与生物教学

任布君

4.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徐晓芸

5.“问题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何启示

徐占胜

6.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许丽群

7.改教材进度 利探索创新

卢连平魏洪英

8.讨论生物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教学策略

李其柱

9.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石进德 谢雪锦 2002年03期

1.生物学实验探究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郭光志

2.谈“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 张峰 仇召美

3.综合探索创新——创造性教学例谈 张从福

4.生物教学中开展“说题”活动探析 戚富厚

5.讨论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张晓文

6.让学生拥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的脑袋 吴建庭

7.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无子果实的成因” 邱国强

8.新教材实验教学特点及启示 冯礼明 2002年04期

1.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成果的评定 王延福

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吕柏盛

3.实验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张恒泽

4.“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钱永勤

5.三维+动手+综合——从一份美式生物教学中得到的启示 浦彤

6.课改带来的生物课堂变化 赵玉琴

7.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尝试 李言高

8.探究性学习一例 张术良 2002年06期

1.STS教育与探究性学习关系 张文华 李会林

2.推进探究性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金伯明

3.培养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探究 林晓红 2003年01期

1.高中生物游戏教学法 童春水

2.注重实例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戚富厚

3.变式策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邬林洁 4.生物实验教学中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张松

5.运用探究式学习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郭宗花

6.转变学习方式 开展合作学习魏正惠

7.实施《课程标准》进行探究学习李成广 张玲

8.“我的课堂变了”——新课堂学习方式改变浅谈 林美娟

9.递进性学案设计和使用的研究 袁茂坤 2003年02期

1.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再认识 宋建军

2.引进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境保护》课后思考 柯维奇

3.生物新教材开放式教学探究 金志秀

4.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沙林祥

5.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尝试 陈嬿

6.生物学探究实验的命题示例 王树云

7新课程条件下讨论式教学的功能研究.谭兴云 万建强

8.一次探究性活动的意外收获 谷霞

2003年03期

1.加强学科渗透 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陈燕飞

2.以学生为本 活化生物教学 章红

3.出现相反的探究结果怎么办 薛桂玲

4.生物科学探究与常规生物实验的区别于联系 李志香 卢连平5.感悟新教材 金尚春

6.按照新课标 命制生物题 冉素华 2003年04期

1创新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新时空.李荣万

2.用探究性学习的钥匙开启学生科学素质的大门 谭静

3.对研究性生物学实验的初步认识 宋昌平

4.生物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尝试 胡振红

5.浅析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意义及及教学策略 燕艳 陈继贞 2003年05期

1.生物课改中应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及解决策略 马德海 张红丽

2.学生命题——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于国里

3.解决问题也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成慧霞

4.高中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黄少旭

5.探究不等于实验 许白莲

6.生物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陈素华 2003年06期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张卓鹏

2.“问题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汪建群

3.激励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问“ 袁永文

4.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孙启茂 李爱华

5.规范实验设计方法 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陈行虎 赵秀芳

6.生物新教材新在何处 吴云

2004年01期

1.生物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的实施策略初探 徐彬英

2.生物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的策略 俞志斌

3.探究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黄惠涛

4.巧挖课本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思维方式 孙德 5.结合实际开发生物学新课程资源 陈培豪

6.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陈楠

7.生物学学习方式的探讨 王苏豫

8.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做法 范存连

9.探讨情感目标在生物新课程中的实施 魏丽莉

10.构建生活化、活动化、多维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朱敏燕 任小文 2004年02期

1.对中学生物实验准备课的新探索 李世伟

2.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的实践与研究 周世杰

3.培养生物学学习兴趣的四种形式 姚笃信

4.对中学生物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思考 刘向红

5.研究性学习一例 杨晓玲

6.新课标新挑战 狄贤超

7.《生物课程标准》的特色及教学方法的变革 丁钉

8.新课标生物学习评价探索 李伟 黄宏军

9.新课改背景下对生物教学评价的思考 薛广林 2004年03期

1.高中生物学科的STS教学 涂金学

2.实施素质教育之路——优化课堂教学 朱文江

3.应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生物教学 陈占明

4.如何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生物实验的能力 叶志杰

5.生物学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初探 陈洪根

6.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沈瑜

7.运用各科相关知识 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梁武酉

8.务实创新 推进课程 李杰

9.当好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实验教师 陆卫忠 2004年04期

1.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尝试 赵法茂

2.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林红

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探究 何勇

4.浅议澳大利亚的生物课程教学特色 施问华 2004年05期

1.浅谈在生物学中如何创造性开展STS教育 何荣良

2.调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吕柏盛

3.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自主构建知识——从两个探究案例谈起 黄建书

4.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案例 温新娟

5.新课改下生物作业的改革与思考 孙叶萍

6.网络环境下新课改生物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 崔洪斌 2004年06期

1.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黄庆坤

2.对“差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 汪花菊

3.生物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的探索 许雅芬

4.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蒋桂兰 刘中国

5.新课改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 陈善杰

6.生物教学中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何荣江 顾凌云 2005年01期

1.生物教学中的CMO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李冰

2.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物课堂 闫朝军

3.多元智论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刘庆国

4.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黄卫华

5.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彭胜

6.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 何夕林 2005年02期

1.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张红星

2.“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贾广磊 徐鸿雁

3.浅谈生物课教学中新素质的培养 钟建国

4.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 吴小峰 2005年03期

1.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楚尊芹

2让创新能力培养走进生物学课堂.沈琼荣

3.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 朱文江

4.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观 陈福高 2005年04期

1.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教学语言的思考 郭永峰

2.提高探究性学习时效性的策略 徐安文

3.新课改下生物学教学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殷庆明 李贵玲

4.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 张海军

5.变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 胡志军

6.探究发现过程 建构光合作用概念 何红英 郭凤英

7.新课改中实验课结构模式的探讨 沈忠 2005年05期

1.反思性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黄惠涛

2.生物教学中的空白艺术和新课程改革 石初明

3.生物教学中的赏识与惩罚 陈旭微

4.如何在说课中体现新课改理念 孙叶萍

5.实验中联系实际问题的例谈 石明国 2005年06期

1.生物学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 朱延芳

2.PBL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刘春娣

3.在生物教学序号实施和谐教育初探 朱国梁 沈忠

4.例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艺术 严晓松

5.中学生物实验设计的教学研究 秦亚平

6.新课程概念下的——“自学式、讨论式”教学实践 吴海燕

7.因地制宜利用课程资源是贫困山区课改的必由之路 任新中

第三篇:中学英语教学刍议

中学英语教学刍议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第四篇:中学生物学教学法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是师生完成中学生物学教学目的任务所使用的教的方法和学的 方法。中学生物学教学在确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必须有恰当的教学方法。生物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实现生物教学内容、完成生物教学目的任务的必要手段。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都是一纸空文。二是连接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朱熹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再好的教师、学生和课本,不采用一定的方法,想完成生物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三是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教学方法的主导者是教师,落脚点是学生。教学方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效果。所以说,教学方法就是效率,就是质量。

生物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种,教法主要有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直观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实习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法,还要对学法进行正确指导。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基础生物学的常用教法: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既可用来传授新知识,又可用来巩固旧知识,且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常要与讲授法配合。因此讲授法是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短时期内就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述以及善于设疑、解疑等,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进行思想教育。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无充分机会对所学内容作出反馈,学生的主动性不易发挥。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法,而生物学则主要采用讲述法和讲解法。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现象的方法。生物学中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类及应用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对象或现象描述的性质,一般都采用讲述法。实验、实习、参观等的指导也常用此法。初中低年级采用较普遍。

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的方法。生物学中的生理功能(包括生长和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知识。属于对生物界自然现象说明、解释或科学论证,一般采用讲解法。中学高年级尤高中多采用。

本文《中学生物学教学法_生物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

第五篇: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南函授站二〇一一届《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论文

工程造价管理基本理论问题与探讨

张文涛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后, 以期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尚处在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起步与过渡阶段,但不管是工程造价管理还是造价体制改革,预算定额体系、量价分离等几个问题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研究现状,体制改革

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地确定、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从工程招投标开始,至合同终止,工程造价管理应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体现在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概算的合理确定上。只有合理确定工造价,通过有效手段控制好各阶段建设费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确保建设项目保质按期完工。

经过近十年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仍处于起步和过渡阶段,“市场形成造价”(这实际是价格法的要求)的机制尚未建立,这也和大的经济背景有关:我国虽然从1992年起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一些基本的市场经济意识如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依法经营等还没有深入人心,相应的法制环境也很差,这些都阻碍着真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工程造价领域看,虽然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工程定价权交给当事人,但不仅施工企业仍依赖于现存的预算定额体制去计价,一些建设单位由于内外审计等原因也愿意按照定额规定支付工程价款,或者以定额为基础浮动计价。另一方面,由于施工企业队伍膨胀过快(市场准入制度不严,管理不力),建筑市场供需失衡,运行不规范、不平衡,有时也导致造价不合理,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经济运行的现状存在着矛盾,这是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的背景。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工程造价管理业已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英国从16世纪就开始出现工料测量师帮助工匠来向业主计取报酬,这是最原始的工程造价管理。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工程造价管理从对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实践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1951年,澳大利亚工料测量师协会宣布成立;1956年,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正式成立;1959年,加拿大工料测量师协会正式成立。在这一时期前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程造价管

理协会也相继成立。这些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后,积极组织本协会的专业人员,对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工程造价确定、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等许多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了全面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入了综合与集成阶段。各国纷纷改进现有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借助其他管理领域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最新成果,对工程造价进行更为深入而全面地研究。计算机应用软件、完备的工程计价程序与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先进管理手段应用都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形成了目前国际上通行并公认的英联邦国家的管理模式、美国的管理模式、日本的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在这一时期,以英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为主,提出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工程项目投资评估与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稍后,以美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界为主,提出了“全面造价管理”这一涉及工程项目战略资产管理、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概念和理论。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为推动全面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还于1992年更名为“国际全面造价管理促进协会”,从此,国际上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与实践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对于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1.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和工程人员也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探索开发了工程造价系统从而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生命周期确定与控制,减少工程费用、提高管理效益和水平。工程造价CALS的建立,对于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降低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成本,提高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支持工具。在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方面,我国国内已经有人把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理论用于工程建设的投资决策。在应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方面,应用已完工程造价信息对拟建工程进行造价模拟和仿真的理论研究现在还进行的比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和工程人员对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在设计方案优化方面,仅限于提出概念阶段,深度还远远不够。

2几个问题的认识

近几年,价格法、合同法、招投标法陆续颁发实施,这些法律的相关规定也构成了造价体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不论是研究工程造价管理还是造价体制改革,以下几个问题是应该予以关注并探讨的。

2.1关于预算定额体系的作用

预算定额体系,包括预算定额、价格、费用定额、调价规定的作用是造价体制改革首先面对的问题,也是近几年一直在争论中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定额的作用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

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再强调定额特别是其中价格的指令性作用显然已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价格法等的要求。整个定额体制,除了材料消耗量的标准(不考虑材料代用)可以是普遍适用的以外,其他包括人工、机械消耗量及其价格、材料价格、费用定额、价差调整等都应是一种参考标准,不再有强制效力。这一点可能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如果只考虑定额作用的指令性或参考性,那么应该是参考性的。

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关于定额体制作用的定位不能只是局限于指令性还是指导性。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迄今为止,预算定额体系仍然是建设工程主要的(也几乎是唯一的)计价依据,目前还没有特别的标准可以代替。其次;定额体系对于工程承发包双方的作用是不同的,对发包方是了解工程投资额的依据,对承包方是报价的参考。对于一个具体工程,定额的作用是由承发包双方决定的,如果他们选择以定额为依据确定工程造价并且在合同中约定,那么定额体系便具有了法令性。合同中可以约定完全执行定额体系,也可以约定在定额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同时,工程造价越来越多地通过招投标形成,招投标过程实际应该包括计价依据的选择(包括在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中),所以说,定额体系的作用不是由定额发布和管理部门规定,而是由工程承发包双方选择决定的。根据合同约定,定额可以具有法律效力,也可以没有任何约束力。当然,在现阶段,不论其作用如何,预算定额体系还是建设工程最主要的计价依据。

2.2关于量价分离

量价分离是近几年造价体制改革的议题,也是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之

一。量价分离是对预算定额而言,主要是对省(专业部)级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适用于本行政(行业)区域的预算定额,因为建设部颁发的全国统一定额(包括土建工程基础定额、市政、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只应是生产要素的量的消耗标准,不应包含价格。省级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定额随着造价信息采集与发布范围、频度的扩大、计算机软件计价系统功能的改进和工程计价过程的个别化,是否含有价格已不再重要,因为每个工程的计价过程都需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个别取定和输入,这有赖于造价信息工作的完善和计价软件功能的改进。

目前计算机在工程计价中已有了广泛的应用,工程量计算软件开发也有一定的进展。但与预算定额体系配合,现行计价软件基本循着计算(输入)工程量—

—计算分项工程直接费——直接费汇总——取费——工料分析的思路。如果将这个思路改为计算(输入)工程量——根据选用定额分析出所需人工、材料、机械数量并汇总—输入人工、材料、机械价格——计算并汇总直接费——计算各项费用——汇总造价,那么每次计价都可以采用不同的生产要索价格,借助于计算机,这一过程也不是很因难。具备了价格信息和计算机功能改进的条件,预算定额中有无价格不再重要,造价管理部门“生成基价表”的过程将转变为每个工程的个别计价过程。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量价分离完全可以做到。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定额仍然可以以基价表的形式存在,它们和定期公布的工程造价指数一起作为投资者估算工程造价或编制标底的依据。

2.3关于造价确定的合理化

定额体系的作用自由化后,由于不再有惟一的衡量尺度,工程造价的确定是否合理、如何保证造价的合理确定是一个重要问题。理论上,如果招投标过程规范,施工企业投标报价不低于企业成本,中标价是通过投标竞争并在合同中确定,其合同造价应该是合理的,它反映市场竞争形成造价。关键是这一过程的公正、合理性如何保证,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涉及到法律制约、从业人员素质、职业道德、管理分工等问题,不是造价管理所能解决。但从造价方面要求,以下几点是保证造价合理确定的必要条件。

【1】招标文件中要有足够的正确引导投标人报价的内容。

按照招投标法要求,应包括“投标报价要求、评标标准等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签订合同的主要的条款”,这其中关键要具备两条,一是列出工程量清单,这给不同投标者提供了一致的报价基础,二是明确工程价格形式,是固定的还是可调的,采用单价合同还是总价合同,造价调整的条件和原则,这规定了报价可遵循的形式,可以使报价具有可比性。招标文件中关于造价内容应符合合同法等的要求,特别是要与合同示范文本相对应。

【2】投标者即施工企业自行报价,这是价格法、招投标法的共同要求。

企业报价应根据企业定额(或参考预算定额)、可承受的生产要素价格、费用支出水平、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即主要依据本企业的情况。招投标法要求“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这里成本应指企业的个别生产经营成本。但一个企业的个别成本水平只有企业自己掌握,他人无从得知。所以招投标法的这一规定难以控制。企业低于成本报价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建筑市场竞争秩序,也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当合同的定价约束力越来越强时,这种作法将使企业付出较大的代价。企业按个别成本报价是造价形成竞争的体现,也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企

业要达到经营目标,在市场中发展,合理的报价是重要因素。企业应在分析研究基础上制定成本费用控制标准并落实到生产经营各环节,为投标竞标和内部管理提供依据和手段。

【3】关于造价纠纷处理的依据。

工程承发包双方产生造价纠纷是难以完全杜绝的。纠纷处理有协商、调解、仲裁、起诉四种形式,但在定额失去结算依据的作用后,纠纷处理依据问题便显示出来。

根据今年颁发的建设部74、75号令,造价工程师可以进行“工程经济纠纷的鉴定”,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可以“出具工程造价成果文件”,也应包括纠纷的鉴定。但目前条件下,造价工程师个人和造价咨询部门出具的造价鉴定意见能否作为处理造价纠纷的依据,恐怕意见还难以统一,尤其是法院审案、仲裁机构裁决。造价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与合同的关系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合同本身存在异议,二是执行合同存在异议。无论何种纠纷,现阶段由造价工程师和造价咨询单位出具法律判决依据还不是完全可能。考虑到我国目前工程造价领域的现状,由各级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来为造价纠纷提供鉴定最为合适,因为造价管理协会由有关专家组成,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对造价纠纷作出合理的处理。同时,造价纠纷以仲裁形式处理为宜,因为仲裁较为简便,而且仲裁委员会本身包括各方面专家,能更好地发挥专家在纠纷处理中的作用,也能使得纠纷处理更为合理。

3结语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施工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它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作为一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科学的施工技术,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才能保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夯实企业管理的根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光云.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3-31.[2]范秀兰.工程造价管理的历史、现状与改革[J].洛阳大学学报,2002(11):71-74.[3] 郝建新.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惯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110.[4] 贾雁梅.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J].山西建筑,2008.

下载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论文

    1. 为什么要研究管理会计理论会计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会计工作的实践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当人类进行共同生产的时候,由于管理经济的需要,它作为生......

    生物学教材建设及实践述评

    蒙文版《学》系列教材必然性 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团队有能力建设课程系列教材菊林花教授自1982年就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

    初中生物学教学法教材试题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考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 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教学大纲提出,应增强学生的_____________ 情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__......

    对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三步看法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今天我讲得主题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指的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首要的,而且是基本的。第三,了解......

    水产健康养殖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共5篇]

    水产健康养殖知识 一、引言 从淡水到海水,从育苗到养成,鱼虾蟹贝给我们的经历很多,让我们越来越不安的是:“行情”瞬息万变,“潮流”大起大落,一个新“品种”的运作周期愈加短暂。......

    中学生物学的课程目标

    初中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专业技能,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 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第一章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第二讲)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标 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它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