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材建设及实践述评

时间:2019-05-12 23:2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学教材建设及实践述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学教材建设及实践述评》。

第一篇:生物学教材建设及实践述评

蒙文版《学》系列教材必然性

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团队有能力建设课程系列教材菊林花教授自1982年就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试 验设计”等课程。多次出国学习,积累了30年的丰富经验,在2012被评为校级名师。金凤副教授自1985年开始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学”、“生物统 计附试验设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已有28年教学经验。自1988年开始自编、参编、主编多部教材的丰富经验。2009~2010年在日本 京都大学农学部统计教研室与佐佐木教授共同研究完成了“地方品种遗传参数估计模型”。玉荣讲师自2004年以来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2010年到中国大学研修学习,积累了可喜的教学经验。教材是有效补充课堂内容的工具、技术手册,要及时关注本领域发展的前 沿动向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它作为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在保护、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畜禽生 态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高农业研究、生物制药技术、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畜禽数量遗传学研究、畜禽遗传繁育、生物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学”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增加生物统计 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时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体 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从我讲授蒙汉语“生物统计学”课程28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看,课堂 上老师讲授,学生做笔记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阻碍了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影响了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在生物统计学教 学过程中结合高校自主学习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将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对教学内容有效补充作用的教材,同时可作为少 数地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教学团队主编、参编的蒙汉双语系列教材

1.金凤、菊林花主编的蒙文版教材《生物统计学》2000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发行。是根据1999年修订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教学大纲,依据同年 11月召开的全国农林院校教材会议上讨论的动物科学、动物专业教材编写大纲编写的。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必修课程教材。当时在内容的编排上也 相应照顾到了生物工程、工程等专业的需要,将案例和例题略加增删或改动,并对个别专题内容加以补充。因此,本教材在2008年前一直作为生物工程、食品工 程试用教材。教材的编写,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内容的先进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循序渐进、简明易懂,特别注重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 培养。各章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介绍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着重对基本分析方法的详细介绍,每一种分析方法都有相应的例题,其过程详细,步骤完整。每章后配 有习题,供读者实践。一直用作为畜牧兽医专业成人教育、自学考试教材。2004年,该选题被内蒙古大中专蒙古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批为“普通‘十一五’规划 教材”。为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规划教材,以及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教改精神,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使“生物统计学”课程教材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及国家 教委新制订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广泛征求兄弟院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的相关老师的意见基础上,总结以往成功经验,采纳有关兄弟院校师生的建 议,并针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2.金凤、何金山(内蒙古大学)主编的蒙文版教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2004年由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教材在2008年内蒙古大中专蒙古文教材评比中获优秀奖。与《生物统计学》教材相比较,新版教材保证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和实用性,突出体现了本课程的先进性、技能性与前沿性。具体内容如下:对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做了次序上的调整。第三章“平均数、标准偏差、变异系数”改 为“数据特征值”。第四章补充了二项分布应用案例。第五章“两个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改为“假设检验”。第六章方差分析的第四节中增加了两个因素系 统分组方差分析方法。第七章第二节中增加了检验是否符合某种分布的案例题。第八章第四节增加了直线相关与直线应用案例。第九章第三节增加了案例分析。第十 章第十一章分别增加了对应案例。第十二章试验设计原理与常用方法(新增)。第十三章常用统计应用程序简介(新增)。该教材及时引入了现代运算工具,将常用 的设计与分析方法与优秀统计应用软件融为一体,使统计知识与应用有机结合,为生物统计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与快捷的手段。已经连续8学年在10多个 专业1000多人中使用,被相关专业师生广泛采用,反响良好,已多次印刷,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本教材已被列入自治区规 划教材。它的出版不仅解决了内蒙古农业大学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课程学生和内蒙古民族大学畜牧专业蒙语授课学生的资料问题,而且可作为牧区畜牧兽医技术 工作者、动物科学研究者、动物医学研究者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博士生用来进行整理分析复杂的生产一线数据并找出数据潜在的规律提供参考书。3.金凤、成格 尔、玉荣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蒙文版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2008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统计学”已大步跨进了一 个又一个相关学科领域,而每个学科领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统计学作为分析方法,食品科技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 识到其重要性,开设“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课程。目前为止,蒙文版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是唯一的一个专门给蒙语授课食品科学专业学生所 使用的“统计学”类教材。同时也是那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者的理想参考用书。4.金凤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汉文,第二 版),2010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七章的编写,该教材为目前我校食品科学各专业课程教材。5.金凤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统计 附试验设计》(汉,第四版),2008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它荣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承担第三章、第四章的编写,该教材为目前我校动物 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等院系课程教材。6.金凤参编全国统编教材《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汉文,第二版),2008年由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十 一章的编写,该教材为目前我校农学、生态环境等学院课程教材。7.金凤参编面向21世纪教材《生物统计学》(汉文),2005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 行。承担第六章的编写,该教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制药)、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相关课程教材。8.金凤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统计附试验 设计》(汉文,第三版),2002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四章编写,该教材为2008年前我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等院系课程教材。9. 金凤主编校级教材《统计分析SAS应用上机指导书》(汉文),201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出版。该教材为目前我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各 专业学生的上机实践教材。本系列教材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我们编写教材时不仅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知识性,而且注重了与现代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因 此解决了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因认知差异引起的教学效果有差异的问题。2.虽然课件因其信息量大而受到大家好评,但是学生上课时更多的时间忙于抄课件,忽略了 教师的讲解,而教材恰可弥补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不足。有了教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获得试验设计模板与方法、经典分析案例的详细步骤、显著性检验临界值等。3.本系列教材在辅助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促进了科研成果进一步支撑统计分析案例教学,解决了今后修订教材时的实际案例问题,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结果统计分 析相互辅助的良性循环。蒙汉双语《生物统计学》系列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突出了“生物统计学”是方法论、工具论的特色,而且顾及到了蒙汉双语授课学生的认知 差异,及地区特色,内容编排上多为草原畜牧业案例,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及社会效益

1.作为专业技术课教材使用范围较广我们主编的《生物统计学》系列教材被内蒙古大中专蒙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定为八省区蒙语授课本科教材。作为必修课教 材,印刷多次,每年使用册数近300册。学生通过阅读本系列教材,更深刻、更准确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点,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为增强教学效果起 了重要作用。2.教师的助手,学生的益师良友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建设,讲授学时大大缩减。教师讲授的内容只能是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学生想掌握更 多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可获得详细操作步骤,实现复杂的运算。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 升。3.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手册我们主编的系列教材都是相关部门指定正式出版的教材,保证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本领域具有权威性,能够让学生全 面系统地了解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应用。可作为诸多行业及相关专业读者的参考用书。例如,2012年7月,锡林郭勒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东乌珠穆沁旗3 个旗的局举办的“畜牧工作者职业技能培训”班的“畜产品经纪人与效益分析”课采用的教材就是我们主编出版的“生物统计学”系列教材。授课对象近150人,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4.辅助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质量工程建设在2012年“生物统计学”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同时促进了科研成果进一步支撑统计 分析案例教学,为我们今后修订本系列教材提供了实际案例,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结果统计分析相互辅助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初中生物学教学法教材试题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考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教学大纲提出,应增强学生的_____________ 情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________ 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 ____________ 主义教育等要求。

2、在态度观念方面,2000年高中生物新大纲提出应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_______发展的观念,养成______的科学态度。

3、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_______ 经验为主的过程;是在 ______ 领导下学生认识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受教育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 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前提。

4、一般说来,谈话法只适用于从 ________ 到 _______ 的教学过程。

5、学生实验的方式通常有三种,即 ________实验、___________ 实验和 __________ 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尽可能多地采用________实验的方式。

6、复习的作用在于防止 _____ __,恢复 ___ ____;掌握重点,正确理解;综合知识,培养能力等。

7、指导学生读书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 ______ 和 ________。

8、布卢姆将教育应达到的全部目标分成三个领域,即 ________ 领域、_________ 领域和_____________领域。

9、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包括________教学工作计划、________ 教学工作计划和_____工作计划。

10、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常用的方法有 ______ 法、______ 法和 _______ 法等。

11、采用调查法进行教育科研所撰写的调查报告一般可分为三部分,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爱国主义、创新、辩证唯物主义。

2、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

3、间接、教师、激发学习动机。

4、已知、未知。

5、模仿式、分段、学生独立、学生独立。

6、遗忘、记忆。

7、教科书、课外读物。

8、认知、情感、精神运动。

9、学年或学期、单元、课时。

10、自检、观摩、问卷。

11、导言、调查结果、结论与建议。

二、选择(将正确的一个答案符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编定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结束了我国中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物教学缺乏一个完善的教学大纲的状况。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遗传工程、仿生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新成就方面的知识是在()被选进我国高中生物教材的。

A.50年代末 B.60年代末 C.70年代末 D.80年代末

3、有教师在讲静脉的结构和功能时说:“为了防止血液倒流,静脉想出个办法,长出了瓣膜”,这位教师这样讲,违背了讲授的()。

A.科学性和思想性 B.思考性 C.系统性和逻辑性 D.兴趣性

4、根据遗忘()的特点,对生物知识的复习应该()。

A.先快后慢„集中突击 B.先快后慢„分散多次进行 C.先慢后快„集中突击 D.先慢后快„分散多次进行

5、发现法的提出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皮亚杰 D.布鲁纳

6、讲“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按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属于理解水平的问题是()。A.叶绿体中含有哪两类色素 B.什么叫光反应

C.光合作用的实质 D.作物栽培要合理密植

7、一个测验对同一个学生施测多次,其测验的分数基本相同,则可认为这个测验具有较高的()。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8、标准化考试是()的考试。

A.由专门的测验机构编制并组织实施 B.采用选择题等客观试题进行

C.用标准分来评分计分 D.具客观而规范的标准,对误差作严格控制

9、教育实验科研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A.确定研究课题、阅读有关研究成果 B.制定研究计划

C.收集、整理资料 D.分析资料、讨论研究结果

10、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错误的操作是()。A.洋葱根尖的培养应从实验前3~4天开始 B.让洋葱底部接触到杯内水面,以培养出根尖 C.待根尖长到1~2厘米后,剪下备用

D.剪下的根尖首先应染色、再经漂洗、解离后制片

三、名词解释(本题10分,每小题2.5分)

1、STS教育思想

2、命题双向细目表

3、标准分

4、等组实验法

四、简答(本题20分,每小题4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1、一位合格的生物教师应具备那些条件?

2、高中生物必修课2000年新大纲在加强学生实践活动方面与87年大纲相比有那些重要改革?

3、简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4、现代教学方法有那些主要特点?

5、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五、问答(本题30分,每小题10分)

1、为了讲好“原生动物门”这章的内容,你认为至少应选用那三种具体的直观手段?简述你作这些选择的理由。

2、编拟选择题和填空题各有那些要求?根据这些命题要求,指出下面两题在编制上各自存在的不科学之处,并分别提出修改意见。

⑴小王平静呼吸时胸围长80厘米,尽力深吸气时的胸围长90厘米,尽力深呼气时胸围长78厘米,他的胸围差是()厘米。

A.170 B.12 C.10 D.无法确定

(答案设计为B)

⑵绦虫身体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份,按生殖器官成熟情况可把节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答案设计为:头节、颈节、节片、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妊娠节片)

3、我们为你提供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血管和心脏》一节的内容,试分析:

(1)分析本节应达到的教学目的。(2)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3、爱国主义、创新、辩证唯物主义。

4、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

3、间接、教师、激发学习动机。

4、已知、未知。

5、模仿式、分段、学生独立、学生独立。

6、遗忘、记忆。

7、教科书、课外读物。

8、认知、情感、精神运动。

9、学年或学期、单元、课时。

10、自检、观摩、问卷。

11、导言、调查结果、结论与建议。

二、选择(将正确的一个答案符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2、C

3、A

4、B

5、D

6、C

7、B

8、D

9、A

10、D

三、名词解释(本题10分,每小题2.5分)

1、是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相互关系为重点而组织实施的一种科学教育,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科学教育有明显区别,旨在培养既有科学知识,又能够正确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社会成员。

2、是一考查目标与考查内容的联列表,表中具体规定了各项考查目标与内容的比例。按双向细目表命题,可正确评定学生成绩,也能确保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

3、又称为Z分数,是反映个人在团体中相对位置的最好的统计量,其计算公式为Z= zx1x2,式中X1为考生原始分,X2为该科平均分,S为该科标准差。s用心

爱心

专心

4、是进行教育科研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即以不同的实验因子施行于不同的相等的

组,然后比较其所发生的变化,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力求各组条件相等。

四、简答(本题20分,每小题4分)

1、⑴具有专而深的生物科学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素养,以及较强的生物学实验能力。⑵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具有纯熟的教学技能和管理教育的能力。⑶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⑷遵循师德要求,加强师德修养。

2、⑴实验课时增加,原大纲仅有4个学生实验,4课时。现仅实验就安排了15个,共15课时。

⑵实验类型增加。原多为观察实验,现除观察实验外,还有定性定量分析、模拟实验、基本技术教学实验、实验设计等。

⑶学生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原大纲仅有实验一种形式,现除实验外,还有实习、参观、探究等多种形式。

3、⑴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⑵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⑶能力必须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

4、⑴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

⑵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⑷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

⑸对传统教学方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

5、⑴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⑵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⑶提高兴趣,发挥专长,培养生物学人材。

⑷寓教育于活动中,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五、问答(本题30分,每小题10分)

1、⑴至少应选择:活草履虫(或草履虫实验)。

草履虫模型(或用计算机呈现有立体感的草履虫图等)。

草履虫的黑板画(或剪贴图、挂图、或用计算机呈现的草履虫平面结构图)。⑵理由:

活草履虫:能真实反映草履虫的形态大小,但太小,内部结构不易看清。模型等:有立体感,但缺乏真实性。

黑板画等:能看清内部结构,但缺乏真实性。

2、编拟选择题的要求是:

①供选答案以4个为好,4个答案意思看来似乎都有理。②各供选答案在意思上和结构上应一致。

③供选答案与问题主体部分在语法上必须成为句子。

⑴题的不科学之处在于:供选答案D在结构上与其余三个选项(都是数字)不一致,且将D填入题干括号内语法不通。

用心

爱心

专心

可将D改为与80、90、78等数字相关的数如2、158、168等。编拟填空题的要求是:

①题意要明确,空缺字句必须是重要的,经理解归纳后才能回答得出来的。②空缺处只能有一个准确答案,不能模棱两可。③题目前后不能有暗示。

⑵题的不科学之处在于:题干中出现“节片”两字恰为填空的答案之一,因此出现暗示。此题可考虑改为:绦虫身体从前至后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大部分。按生殖器官成熟情况可将身体的第三部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本节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① 区别说出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② 动手完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说明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③ 描述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在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基础上,解释心脏四腔的结构、相互位置关系及如何防止血液倒流,印证形态结构与功能相一致的原理。④ 说出心率、心输出量的概念。从自身健康出发,关注心脏的锻炼和保健。

(2)本节教学重点: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情况;与功能相一致的心脏的基本结构。(3)本节教学难点:与功能相一致的心脏的基本结构。高中生物新教材教法之我见

经高中生物教材培训学习和思考我认为高中生物教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先学后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这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

2.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生物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发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3.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如应尽量安排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4.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的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最方便的合作伙伴就是自己的同桌,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的互帮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又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我们发现以前课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着,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认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何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备课时只有对这些问题都进行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5、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三篇:学雷锋实践活动述评

《人民日报》: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榜样

——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述评

雷锋,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近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同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的崇高精神,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奋勇前行。如今,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向雷锋同志学习,树立道德标杆;与雷锋精神同行,汲取榜样力量。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与雷锋精神同行”专栏,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深入报道学雷锋重要活动,广泛宣传学雷锋先进典型,集中反映学雷锋总体情况,与“走转改”活动紧密结合,生动展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蓬勃生机,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

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士兵,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雷锋精神,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以其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本色相契合的魅力,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社会的呼唤、时代的强音。让我们共同高唱雷锋之歌,与时代同行,与文明同在。

有一个名字,永远写在春天里;有一种精神,持续传颂在神州大地。雷锋,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成为一个不灭的火把,一直烛照人间。

几十年来,雷锋精神须臾不曾离开国人的生活。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如火如荼,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与道德肌体,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前行的不竭源泉。

如同人类精神史上所有的经典一样,雷锋精神一次次被时代重新解读,一次次被赋予新的生命因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那是一个需要“雷锋”并且产生了雷锋的时代,雷锋身上所呈现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鲜明映照出时代的精神标尺,因而成为社会的典范。

毛泽东同志一生只给三个人题过词——白求恩、刘胡兰和雷锋,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只有雷锋这普通一兵获此殊荣。

“向雷锋同志学习”——每年的3月5日,围绕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通过年复一年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奉献意识得以强化、社会道德观念得以升华。

“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时隔这么多年,一位老劳模对当年工厂党委传达毛主席题词时的用语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偶像的黄金时代,一场学雷锋、争先进、做新人的群众性活动蓬勃展开,个中盛况或许只能从那代人的回忆中重温:“厂内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张贴的、广播里广播的、电影上播放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内容;每天下班后,厂里组织全体员工一起学习,要求人们发言,或者写出学习体会,并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组织评比出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和先进小组。那时,人人都把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当作一种精神享受。”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雷锋精神,这一融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本色为一体的“精神样本”,跨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而经久不衰,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澎湃着不绝的激情。

在大规模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一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各条战线上涌现。一时间,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振。

雷锋牺牲的当年,一个叫刘英俊的青年入伍了,这个和雷锋同样年轻的战士,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刻在了自己劳动用的锄头上,也刻进了自己的心里。

他在连队是“业余修理员”,在医院住院是“劳动休养员”,在出差途中是“义务勤务员”,在部队驻地是附近小学的“校外辅导员”;而当惊马危及群众生命时,他毅然选择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角色——“群众生命的守护员”……

更多的是普通人,在绵绵延延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其中,并养成了一生的习惯或义举,比如公交车上让座,捡到东西无偿归还;比如见义勇为觉得理所应当,无偿献血感到无上光荣,帮助别人打心底里高兴……

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雷锋”却从不曾离开,他已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标杆和典范,一代代新人沐浴着雷锋精神的阳光,健康成长。

40多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无法计数的模范人物。

1982年7月,一个大学生的死,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关注。解放军第四医科大学学生张华,为抢救一名掏粪落入粪池的老农,光荣牺牲,年仅24岁。同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颁令,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称号,英雄的价值得以承认。

90年代中期,人们通过媒体认识了一名普通的水电维修工——徐虎。他10多年如一日,背着工具箱,骑着一辆自称为“老坦克”的旧自行车,奔波于6000多户居民中间。修电路、通水路、掏马桶,他每天都重复着相同而琐碎的工作;为了居民们报修的便利,他还把报修箱挂到小区门口。

稍稍留意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无处不有雷锋的影子——雷锋体育场、雷锋学校、雷锋储蓄所、雷锋纪念馆,以雷锋命名的建筑物或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学雷锋小组”、“学雷锋研究会”、“学雷锋基金会”、“雷锋车队”、“雷锋公司”,民间的学雷锋社团组织活力无限;更有那层出不穷的雷锋图书、雷锋雕塑、雷锋歌曲、雷锋游戏,让雷锋精神融入社会的血液和细胞。

有关雷锋的种种,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它不仅有着明确的精神内核和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而且在历经几代人的创造与传承后,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时刻焕发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蕴涵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

雷锋精神是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无可替代的核心与实质,也是它永葆生命力的内在动力。

一个仅仅活了22岁的年轻人,何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创造出如此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就在那本薄薄的《雷锋日记》里。

静静体味《雷锋日记》,人们都会隐隐听到雷锋与先贤们的应和——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看到这样的句子,就不难体会到古人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大境界;而感受“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这样的情怀,耳边就会响起“仁者爱人”的千古咏唱……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把雷锋当做“一生的榜样”,以雷锋的名义,孙茂芳扛起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大旗,一扛40年。他“孝敬老人,当老人的小棉袄;帮助残疾人,当残疾人手中的拐杖;帮助不幸的人,当他们眼中的小油灯;帮助青少年朋友,当他们人生路上的小航标……”

把学雷锋活动,与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是让雷锋精神常驻的有益探索,也是领导干部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被引用最多的“雷锋语录”,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有人做过统计,在《雷锋日记》等各种相关文字留存中,“人民”一词出现过100多次。正是在这些被反复引用的话语中,雷锋不断提醒自己要“热爱人民”、“尊敬人民”,要“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要随时准备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朴素的话语闪烁着美丽的光芒,正如她的名字——李素丽。一名普通的售票员,用真诚的笑脸、细致的关怀让乘客如沐春风,被誉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

一辈子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不动摇,杨善洲的一言一行,堪称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创业精神的楷模。照片上的他满头白发、朴素慈祥,工作35年,这位原保山地委书记,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一心为民。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植树造林。“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他的善行义举深深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成为全党全社会争相学习的榜样。

“对军人而言,雷锋精神是一支值得永远传承的精神火炬。” “独臂英雄”丁晓兵说,每到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中国军人总能挺身而出,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精神高地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血脉相连。

党员干部带头学雷锋,把学雷锋与践行党的宗旨结合起来,把做好事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雷锋精神大众化,而且有益于引领社会风尚,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

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道德水平,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课题,也是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一面是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面是民间涌动的强大道德力量。雷锋精神在经受巨大考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应时而起、发扬光大的契机。

面对生命垂危的小女孩,18个路人的冷漠,极大刺痛了国人的道德神经;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危机,在问责监督体系的同时,也在拷问着国人的道德底线……

“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当这样的字眼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时,许多人开始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唤:我们的社会,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因为两位平民英雄的义举而让这个社会暖意融融。李国喜,这位58岁的河南农民路遇3人落入冰河,他甚至来不及脱掉身上的棉衣,便跳了下去,先后救出3人后,终因体力不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人们还在为“最美妈妈”杭州吴菊萍的义举感动时,在北国冰城哈尔滨,一个叫谢尚威的年轻人再次用几乎一样的姿势,托起了一个幼小的生命。一南一北,两次托举,托起的是闪耀的人性之美,彰显的是人心向善的力量。

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有信仰物化、欲望横行的风险,除了法治与秩序规制外,道德的调节也不可或缺。而如何让蕴含在民间的道德力量喷涌,并使之成为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便是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主题。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书房里,静静摆放着《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他一生荣誉无数一向淡然,却唯独因与雷锋并称为“优秀共产党人”而“心情激动极了”。他说:“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20多年跋涉在大凉山深处、书写世界邮政传奇的王顺友,在路上累了,就会唱起自编的山歌“党的领导指引我,要学雷锋一个样,为人民服务要到底,我和人民心连心”。好事做多了,乡亲们都说王顺友是雷锋。他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

好人与榜样,给社会带来力量。感动背后,传递的是公众一直尊崇和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十年来,雷锋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国人的道德底色,凝结成人间的大爱,与时空永在。

告别狂热和盲从,超越程式化的活动形式,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学雷锋实践活动的真谛所在。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一时呼呼隆隆,长期冷冷清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雷锋活动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走过场。程式化的活动形式让学雷锋活动本身弱化了教育功能,那个“完美的人”让人们觉得与自己异常陌生。

当针对雷锋的怀疑、解构、恶搞接踵而来时,雷锋精神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学雷锋实践活动的新思维也在人们的思考中产生。

“雷锋是个时尚青年!”2010年3月,跟学雷锋活动一起到来的,是一本名为《雷锋1940——1962》的传记。在这本带些“颠覆”色彩的书里,雷锋是那个时代的时髦青年——他穿皮夹克,戴瑞士手表,爱留长发,骑着摩托车在天安门照相,甚至朦胧中喜欢过异性朋友……

一时舆论哗然。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雷锋作为英雄人物的形象并没有因此而坍塌。媒体几乎一边倒的叫好声——人们欢迎这个有血有肉、生动而平凡的雷锋。

文化观念多元,个人价值凸显,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厌倦了特定语境下“高大全”式的说教。学雷锋实践活动也开始讲究时尚化,年轻人找到了学习雷锋的新角度。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广泛开展,既是学雷锋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又是雷锋精神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对接的产物。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单一的学雷锋活动形式,被扶贫、赈灾、助学、助老、植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所取代,与时代同行的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造福群众、净化心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彰显与弘扬。

雷锋还是一个青年励志的典型。今天通读《雷锋日记》,我们不难找到这些热词:爱、忠诚、坚强、乐观、奉献、敬业……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些品质中蕴含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无疑是今天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当下,人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人人都在学雷锋的过程中努力成为“身边的感动”。

雷锋是不朽的丰碑,雷锋是永远的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共同高唱雷锋之歌,与时代同行,与文明相随!

第四篇:《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述评

《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述评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已经超过了四个亿,而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人也遍布全球,英语覆盖面之广不言而喻。学习英语不仅是提高语言素质(包括母语素质和外语素质)的要求,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外语教学的质量和命运。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有效地传授外语知识。

由世界著名教育教学专家Jeremy Harmer执笔的这本《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就是十分有参考价值的外语教学指导书。本书从英语教学相关主题的基础理论背景入手,提出了平衡活动法的概念,并运用这个概念指导英语教学活动。

本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但吸收了语言教学法、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还提供了丰富又实用的英语外语教学实例,为英语教师以及英语外语教学专业的学生构建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英语外语教学框架。

全书共有十二章,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理论为主,列举了应用语言学方面与英语教学有关的问题,包括:语言学习的动机;促使语言学习成功的因素;英语本族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技能;语言学习者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以实践为主,在第一部分提出的总的教学法——平衡活动法的指导下,重点讨论具体的教学技巧以及教材的使用,包括:教学和语言综合应用技能;在课堂引入的语言内容和引入的时间、方法;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口语交际练习和书面交际练习的评价方式;接受性技能的教学原则。

第三部分与课堂管理、备课有关。作者阐述了教师组织课堂、学生的方式,以及备课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在本书的第四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较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平衡活动法。这是本书作者对外语教学的一大突出贡献。我将对这一点进行重点阐述。第四章首先介绍语言学习的一些理论以及语言教学的方法(这里列出的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方法对本书第二、第三部分有重要影响)。其中,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是由条件作用引起的;而认知主义认为,语言学习是利用已掌握的语言规则,培养创造性输出能力的过程。

在70 年代后期推出的监控理论中,Krashen提出了习得-学习假说。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包括习得与学习两种途径。习得是下意识的过程,而学习则是有意识的过程。学生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因而习得也常被称为“隐含性学习”或者“自然学习”;学习则指对第二语言的明确认识,即了解和通晓第二语言的规则并能表述这些规则,因而学习还被称为“明确性学习”。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习得”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这就启示我们,外语教学应该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来进行,既要有意识地学得语言知识,又要无意识地习得某种言语交际能力。寻求“学习”与“习得”的某种平衡,是平衡活动法的理论根据之一。

接着作者介绍了最新的强调习得的方法论、课堂交际性活动、以任务型学习和人本主义技巧为基础的方法论,并且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引出了他的输入-输出理论。

Harmer认为,课堂活动主要应包括两大种类,即输入和输出。输入,指的是学生所接受的信息;输出,则是学生所产出的语言。一堂成功的外语课离不开输入与输出。Harmer强调,在课堂上只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老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运用语言知识的机会。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产生语言时,才表明他们对所接收到的输入信息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再者,语言输出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语言运用,并且及时地从老师或同学那里得到反馈,以调整、纠正刚接收的语言输入。Harmer 在这里重视语言输入的真正动因是为了强调输出,前者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Harmer 的输入-输出理论强调外语学习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统一。

总之,Harmer认为,学生参与到任务型活动中,通过可理解性输入来习得语言,比有意识地去学习语言项目要有效得多。学生既需要大量粗调输入,也需要精调输入;学生既需要通过交际性活动来提高交际能力,也需要参加半控制性的语言练习。他提倡使用平衡活动法——以交际性原则为理论基础,从学生所进 2 行的课堂活动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这些活动中达到一种平衡。

平衡活动法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导的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有意的学习活动和大量的语言输入,注重语言形式的准确无误,而对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却重视不够。而在流行的交际法等直接法中,教师又过于强调无虑的习得过程和语言产出过程,往往只重视了语言的流利性,而忽略其准确性。无论是语法-翻译法还是交际法,对于提高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而言,都存在片面性。然而,平衡活动法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教学计划应该在语言输入练习和交际输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它克服了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存在的某些弊端,很好地作到了顾此而又未失彼。

另一方面,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动机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动机的外语学习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法往往需要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平衡教学法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任何单一的教学法通常只提供某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不可能让学生一直保持并提高其兴趣、动机以及积极参与的热情。而平衡活动法则平衡、统一了多种教学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Harmer指出,平衡活动法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动机,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外部动机和长远目标的学生而言,尤为有利。平衡活动法还体现了因对象不同教法不同的原则。其他教学法多多少少都存在对学习者自身特点考虑不足的缺点,而平衡教学法克服了这一点,在语言教学课堂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本书在第二、第三部分中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在平衡活动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活动要求教师熟知各种教学法理论,分析其优缺点,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语言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根据课堂的需要适时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活动的开展,给课堂注入活力,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平衡活动法克服了语法--翻译法及交际法等的片面性,非常符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除了以上提到的优越性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平衡 3 活动法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意义。

首先,平衡活动法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Harmer明确指出,无论学习的形式如何,所有的外语教学活动都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而自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制定了五个英语教学大纲,都提出要培养交际能力。我国英语教学的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一点上,平衡活动法满足了我国外语教学的要求。

其次,平衡活动法体现了因对象不同教法不同的原则。中国学生数量大,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采用只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法,因学习者而异的教学法显然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如前所述,平衡活动法克服了其他方法对学习者自身特点考虑不足的缺点,在课堂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所受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一本英语课堂教学指导用书,更是作者Harmer对平衡活动法这一方法论的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摆出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论证思路清晰、有逻辑,并且用大量的外语课堂教学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成功地建构起了平衡活动法这个模式。

除了提出平衡活动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两点,本书还有一个鲜明特点——与时俱进。从本书的序言我们可以看出,本书在1983年第一次出版。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语言学习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技巧。而本书再版时,作者没有沿用之前的思路,而是根据语言教学实践的新变化对本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写。作者不仅使用了新的课堂教学实例,还突出了任务型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自主学习、学习者训练、发现技巧、词汇教学等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内容。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一点。要知道,语言教学是一个无止境的、需要人们探索的世界,一味守旧,踌躇不前,是得不到进步的。

书中有一个细节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序言中,作者指出,虽然书中的很多内容也可以运用到二语教学中,本书针对的是外语教学,而非二语教学。显然,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学习过程和目标都不相同,因此二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教学目标是使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这一门国际通用语,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作者在序言中特别指出本书针对的教学类 4 型,也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提供了从事外语教学实践者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课堂教学实例,是一本很好的外语教学指导书。而作者在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学术精神——敢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同时,书中提出的平衡活动法,是一种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适应我国培养多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值得英语教学工作者研究,并进一步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Harrner, J.1998.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2] 王秀卿,2001年,外语教学中的平衡活动法[J],《外语教学》第22卷第2期:49-51。

第五篇: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

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刍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 赵占良

摘要: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定位、教材内容选取和组织的原则、教材呈现方式的一般要求,都是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确定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定位基础上,中学生物学教材内容的选取应遵循把握基础性、体现时代性、关注适切性、注重探究性、反映“STS”、具有弹性等原则;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遵循整体性、逻辑性、有序性、衔接性等原则;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引导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开放性,文字表述准确、通俗、生动,图文并茂,提高可读性。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教材, 编制,基本理论

2010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新中国的中学生物学教材(以下称“教材”)建设也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材的变革,对教材编制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如何定位?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符合哪些一般要求?本文拟就这些问题略述管见。

一、关于教材的功能定位

教材该怎么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功能定位。关于教材的功能,传统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对学生来说,它只是读本,读懂、记住、能做题就可以了;对教师来说,它是教本,是教学的依据,只要照着讲明白了,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了;就达成的目标来说,它是传递知识的桥梁,强调其传承知识的功能;就与教学的关系来说,它是教学甚至考试的依据,被师生视如“圣经”;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是信息源,学生是受众,二者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关系。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教材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统观本世纪初编写出版的新课标教材,可以对教材的功能作如下定位: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它不仅是学生的读本和教师的教本,而且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活动指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帮助老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设计蓝图,具有教学论上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还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感领域的健康发展;它不仅是学习过程的必需材料,还为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提供一定的平台;它不是至高无上的真理的权威发布者和封闭僵硬的知识“冷藏库”,而是既让人信服又和蔼可亲的“对话者”,是一个开放的“动姿化”的内容体系

二、关于教材的价值定位 [1],给学生留有填补的空间,期待学生与它互动。

中学生物学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编写中学生物学教材,需要明确本学科课程在中学课程中的价值定位,充分体现本学科的教育价值。关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价值定位,需要将生物科学放在整个自然科学的体系中去考量,需要将生物科学放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体系中去考量,需要将生物课程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去考量,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思考。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科学正在成为自然科学中的带头科学。随着基因组科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对生命作为复杂系统的研究而出现的许多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将影响整个自然科学以及生物学本身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自然科学历史舞台上的角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生物学正在成为引导自然科学向物质运动最高层次突破的带头科学。由此可见,从生物科学在当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其基础性和领先性决定了生物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生物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是农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基础,在工业和环境保护事业中也有着广泛应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生物科学的一系列新成就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其中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后基因组时代人造生命的初步成功、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研究的深入、生物产业的兴起,等等,都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人类的生活。进入21世纪后,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目前严重困扰人类的癌症、艾滋病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生物科学在社会中不仅有其实用价值,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发展。例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生态学理论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当看到生物科技对人类影响的另一面。试管婴儿、“基因身份证”及“克隆人”设想等,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社会的热议。可见,从生物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来看,中学生物学课程教材在为经济建设培养相关人才,传播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靠学校的全部课程来实现,生物学课程教材在其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德育方面,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等生物学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基础;珍爱生命、爱护动植物的意识和情感则是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基础;辩证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又是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内容,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智育方面,生物学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生命世界,以及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自身(人体本身就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对学生认知领域的健全发展不可或缺;在思维方式方面,生物学教育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在辩证思维、整体式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方面更具有独到的价值,对于改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辩证思维和整体式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在实践能力方面,生物学课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许多问题,如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疾病防治、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育方面,生物学中有关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营养保健和防治疾病的知识,以及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在美育方面,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内在和谐美(如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等等,都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教材内容选取的原则

生物科学的知识浩如烟海,生物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丰富多彩,近几十年来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中学生物学教材,如何从庞大浩繁的科学体系中选取内容,选取哪些内容,是教材编写遇到的首要问题。

教材内容的选取在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把握基础性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打基础的教育,因此,教材的内容应当把握基础性。内容的选取应当为学生打好两个基础:一是作为当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基础,二是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两个“基础”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方面,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对于其终身发展来说,只是起到奠基的作用。不能指望教科书中的知识内容能够使学生解决一生会遇到的所有生物学问题。因此,教材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知识。选取的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在学生头脑中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高。在以往的教材中,事实性知识偏多,而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核心知识偏少,这也是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生物学就靠死记硬背的原因之一。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哪些事实是基本事实呢?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所依赖的科学事实就是基本事实。对于这些基本事实,教科书中既不能舍弃,也不能止于现象的描述,而是要利用这些事实,引导学生去分析相应的问题,进而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对那些与基本概念和原理相距较远的生物学事实,教材应当大胆舍弃。比如,关于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反馈调节是其中核心的概念和原理,教材可以以一两种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为例来说明,如甲状腺激素或胰岛素,而不必罗列过多的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总之,在知识方面应当注重核心概念,将理解核心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为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知识内容不能过专、过深。

在能力方面,注重在方法引领和技能训练基础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加强生物学基本观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强调基础不等于只重经典。基础性应当是现代意义上的基础性。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已经更新,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技术、方法等,应当与生物科学发展水平基本吻合,而不是传统的或过时的内容。

(二)体现时代性

内容的选择应当反映各学科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增强教材内容与当今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原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时效性。

以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标志,分子生物学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这一划时代的成就大大加速了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趋向于深入到分子水平,在认识上越来越接近于生命的本质的同时,在实践上也开始了在基因水平上对生物体的操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蓬勃兴起,并且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产生──生物技术产业。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克隆技术的成果,不但昭示了生物科学的诱人前景,也给人们带来了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冲击。在本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更是风起云涌。2010年5月,地球上第一个具有人造DNA的活细胞横空出世,标志着以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为基础、以基因组技术为核心、以人工设计和创造生命为目的的合成生物学取得突破性进展,既让人们看到它在人造器官、药物生产、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应用的美好前景[3],又引起许多人犹如面对潘多拉魔盒般的担忧。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当了解生物科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这就给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现代性提出了客观需求。教材在处理现代内容与经典内容的关系上,应适当加大现代内容的比重。

(三)关注适切性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既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不超越其原有基础。内容的深度应当与相应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注意控制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生物学知识,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到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的经验。但是,他们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的,生活经验也是有限的。从思维特点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高中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比较发达,但是辩证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要难易适度,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特点。

在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方面,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二是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缺少必要的铺垫。当代教学论流派几乎都强调教学要从儿童经验出发。例如,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学生是很难对跟他毫不相干的事情感兴趣的。因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过,不同地区或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其生活经验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特别是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别更大,这也是教材编制过程中应当关注的现实。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和训练方面,应当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提高其适切性。初中教材应当着力进行形象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的训练,高中教材应当在继续训练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加强辩证逻辑思维的训练。例如,认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指出:“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

[4]

;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指出:“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教科书的编写应当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素材。

(四)注重探究性

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应当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

第一,要充分认识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有些内容本身本不复杂,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如果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可能要花一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第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丰富多样。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这六个环节。其中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际上就是收集证据。收集证据的途径有观察、实验、模拟实验、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等。因此,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依收集证据方法和途径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活动建议。就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来说,究竟设计成哪一种活动,要视内容特点、学生基础和中学条件而定。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部分,并未给具体教学内容规定相应的实验,而是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这是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显著区别之一。教材编写者应在这些活动建议的启发下,编写出更有特色、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同时更加简便易行的活动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出高质量的探究活动,是衡量生物学教材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应当以科学方法教育为重要线索。以往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安排基本是以知识为线索的,往往是先设计好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乃至详细编写提纲,然后再针对各章节知识内容配上实验。因此,实验基本上是依附于知识内容而存在的。全书实验的安排缺乏科学方法上的整体考虑。换言之,传统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以牺牲科学方法体系的完整性为代价的。为避免重蹈覆辙,应当在设计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同时,设计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然后将两者进行整合,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科学方法包括哲学层次的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学科内的特殊方法。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生在生物课中重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当然生物学科内的一些基本方法也是应当学习的,如显微观察的方法、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以实验的方法为例,如何选择实验材料,如何设置对照,如何控制实验条件特别是可变因素,如何设置重复组,如何减少实验误差,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等,都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

第四,科学探究活动的总体设计应当具有合理的能力梯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模仿、练习、部分独立设计到独立设计等阶段。因此,教科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具有合理的能力梯度。比如,关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一开始学习生物课,往往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探究价值,这就需要先安排一些给定问题的探究,而教科书中问题的提出应当提供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由来。也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接下来再安排的探究活动,可以就具体的问题情境,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中选择他们最想探究的问题。最后安排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活动。再比如实验方案的设计,应当先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照实验,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按照或参考既定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对照实验。

第五,科学探究活动的数量和难度应当适宜,在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教材注重探究性原则的全部内涵。在教材内容选取上,还应该重视科学史的内容。“读史可以明智”,科学史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它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建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它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过程和方法上得到许多启示,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洞察入微、坚持不懈等人格品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应当注意的是,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一定要精选,突出其中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不能成为史料的堆砌;在介绍科学史时还要提示学生围绕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等进行积极思维。

(五)反映“STS”

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日益显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又都依赖于生物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客观需求和外驱力。教科书的编写应当融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一体,充分体现三者的互动,反映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注意介绍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

教科书中的STS内容应当包括:①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在社会各个领域和个人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价值;②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支持,如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对生物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基因科学的研究催生了DNA重组技术等;③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恰当运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对社会、对个人生活、对自然界造成的不利影响,如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现有伦理道德乃到法律体系产生的冲击。

(六)具有弹性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条件的差别以及学生的差异,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按照课程标准编写必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或选做的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科书中编入一些小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设计一些选做实验、进一步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等。

四、教材内容组织的原则

教材内容的组织实质上是将选取的教学内容结构化,即确定内容编排顺序,理顺相关内容的衔接关系。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做到主线突出、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且力求将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统一体,不能将三者割裂或对立。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上,也应当做到将这三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主要途径是 “做中学”,即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基本做法是先按照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识逻辑,确定教材的知识体系,再考虑各章节内容适于安排哪些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学探究能力,然后考虑各章节中如何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是说,教材中知识和能力目标大多处理为显性目标,情感目标大多处理为隐性目标,避免“贴标签”的方式,以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功效。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应当贯穿整个教科书的始终。要尽量避免单纯讲述知识的作法。当然,不同章节的内容有不同特点,上述三个领域的目标也不必在每一具体内容中都平均分布,面面俱到。有的章节可能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有的章节可能将能力或情感目标放在首位。

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不仅体现在教科书正文中,还应当体现在作业系统中。应当改变作业题目只重知识的再现,忽视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教育的倾向。作业题应当体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应当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应当渗透人文精神。有的题目可以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提出多种答案。

(二)有序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做到编排有序,主次分明,前后呼应,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

关于教材内容的组织,历史上一直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主张。例如,前苏联的赞可夫主张直线式教学,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前后内容不能重复,否则会引起学生厌倦;美国的布鲁纳则主张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认为学生从小就可以学习各学科的基本原理,随着年级的递升而不断重复同样的主题,但内容范围不断拓宽和加深。这两种主张各有利弊。前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但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随着知识的扩充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温故而知新式的重复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主张根据具体内容和学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开来看,每个阶段的教材内容都是以直线式为主,螺旋式为辅。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八个单元之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各个模块之间,基本上是递进或并行的关系,而不是重复中提高的关系。就整个中学阶段而言,从初中到高中,又大体上是螺旋式上升的关系。例如,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细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进化、生态等内容,到高中还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学习这些内容。高中每一个模块的教材大体上是按照直线式原则组织内容的,但局部内容体现了螺旋式原则。例如,关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先在孟德尔时代对遗传的认识水平上讲述,不出现基因和染色体等概念,在学习减数分裂和摩尔根染色体理论之后,再在现代遗传学水平上讲述。

(三)逻辑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逻辑,力求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并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以及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

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是不尽一致的。例如,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基础,这是学科的内在逻辑,如果按照先结构后功能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固然能够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功能出发,提出与结构有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探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

教材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原则还意味着重视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比如,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将“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作为统摄全书的基本命题,也作为全书知识内容的逻辑起点,各章节分别从其组成、结构、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等方面分别论证这一基本命题(为什么是系统?为什么是生命系统?为什么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

(四)衔接性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重视纵向衔接和横向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纵向衔接指本学科教材内容的前后衔接,也包括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与小学科学教材相关内容的衔接。编写初中教材时,既要充分利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要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脱节,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编写高中教材则要充分考虑与初中的衔接。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同一年级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一套教材,在编写之初就应当对本教材的概念进行梳理,对概念网络进行周严的设计。

纵向衔接不仅指知识内容方面,还包括技能和方法方面。一套教材的科学过程技能体系和科学方法体系应当整体设计。同知识体系一样,技能和方法体系的设计也需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横向联系指本学科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就生物学教材来说,主要是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联系。编写过程中首先要研究其他学科是否为生物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第二要避免与其他学科的重复;第三要避免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不一致。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是现代生物科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教材在处理横向联系问题时,还应当注意提示学生主动思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在讲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时,让学生思考这与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是否矛盾,等等。

五 教材呈现方式的一般要求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学生主动学习,便于教师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5]。

1.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重引导,促探究

传统的注入式写法容易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应当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写好章节的引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言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点明了本章或本节的主旨,更在于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只有在学生有兴趣的条件下,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数节的引言都可以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自然现象、或科学研究案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找到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惊讶、迷惑的切入点。

教材的一章内容往往由若干节组成,内容较多,其引言应当在明确主旨、激发兴趣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引言在比较了自行车和细胞的人工组装之后,写道:“不同的事实揭示同样的道理: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实际上是统摄整章的核心概念,也是上位概念,以下三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则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细胞中各组分是如何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这三个节标题同样也对各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正文部分应当根据具体内容特点,在展开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安排适宜的学生活动,如资料分析、观察、实验等,让学生通过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了体现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积极思维,正文部分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模式,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串,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个问题之后,可以是资料分析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寻得答案,建构知识;也可以讲述科学家研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得到问题的答案,既获得知识,又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增进了解。

2.教材内容应当有一定的开放性 [6]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知识上的开放性:在讲述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材并不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或探究;对某些反映科技进展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不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②方法上的开放性

[7]

: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教材提供参考案例;③科学本质意义上的开放性: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④作业系统的开放性: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设计一些能够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表现型任务。

教材内容的呈现之所以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是由于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生物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开放的,原有概念的更新和新概念乃至新学科的建立是不断发生的;生物学作为一个人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过程是不断发展、永不停息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教材只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塑性,才能反映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所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他们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可塑性。第三,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环境状况和自然条件及各校的课程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志趣、爱好、学习水平和特长存在较大差别,教材只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现实情况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3.文字表述准确、通俗、生动,图文并茂,提高可读性

文字表述的准确与通俗生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准确性即科学性应当是第一位的,在确保准确的基础上,应当尽力提高表述的通俗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易学、乐学。

科学是理性的产物。科学的语言是理性的语言。然而,如果教材的文字表述过于理性,就会给学生冷漠、枯燥的感觉,读之味同嚼蜡。如何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提高教材文字表述的亲合力,是教材内容呈现的重要课题。首先,在行文语气上应当避免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尽量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出现。其次,适当运用感性的文字,甚至是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字来烘托气氛;诗词等文学语言的运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愉悦,还能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带给学生头脑中科学与人文的融通。第三,应当注重理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此来拉近抽象的理性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不仅使学生读来亲切,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强化学习动机。比如,讲述细胞中的糖类等有机物时,联系日常食物中的糖类、医院药物注射用的葡萄糖溶液、糖尿病等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就能达到上述目的。

关于插图和文字内容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教科书中文字部分是最重要的,插图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文字内容,属于配角。其实插图具有许多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其形像直观自不待言,从阅读心理上说,适量配备插图可以使版面轻松活泼,消除连篇累牍的文字给阅读带来的沉闷感和压抑感,而且具有美育的功能。

教材插图的理想模式应当是图文融合,相得益彰

[8]

。就插图类型来看,除与教材内容关联紧密的素描图、示意图、模式图、流程图、图解等,还可以适量配置装饰性插图;随着彩色印刷的推行,可以增加实物或实景照片图。就插图与文字的位置关系来看,除采用传统的先文后图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先图后文(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带着问题看文字解释)、图中有文(图片中在较多的解释性或启发思考的文字),以图代文(以图片呈现大量信息,以少量文字进行归纳)等多种形式。就插图与文字的数量关系来看,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确定其比例,既要发挥图片直观形象帮助理解的功能,又要给学生通过阅读展开想象从而培养想象力留有空间。就插图的绘制和标注来看,应当突出需要学生了解的信息,删减给学生带来不当干扰的信息。

上述关于中学生物教材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都是基于纸质教材而言的。现在,随着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初露端倪,教材编制的理论体系还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7-1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孙明伟,李寅,高福,从人类基因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尔领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学报,2010,(6):697—706。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7。

[5]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5.

[6]弗朗索瓦-玛丽〃热拉尔,(比)易克萨维耶〃罗日叶.

为了学习的教科书:编写、评估和使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3。

[7]陈月茹.中小学教科书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5-186。

Explanation on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in Writing Biology Textbooks for

Secondary Schools

ZHAO Zhan-lia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in Designing Biology Textbook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hich include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extbooks, the principles for selecting and organizing contents, an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presentation of contents. Based on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textbooks, the selection of contents should follow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ensuring foundation, reflecting the times, stressing suitability, emphasizing enquiry, reflecting “STS”and providing flexibility. The organization of content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being holistic, logical, sequencing, connected. The ways of contents presentation should be helpful for promoting inquiry learning, and the contents should be made open, the language should be accurate, easy to understand, lively, going with illustrations, so as to enhance the readability.

Key Words: Biology Textbooks for Secondary Schools, writing, Basic Theory

本文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期。

下载生物学教材建设及实践述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学教材建设及实践述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共五则范文)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昌吉市七中王亭一 关于生物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来自桂林的赵占良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思考了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概念教学”......

    重庆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规划建设述评(精选)

    重庆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规划建设述评 1997年3月,重庆市直辖后,重庆渝中区启动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规划建设,同年8月20日开工,年底竣工。历时3年多的实践检验表明,解放碑中心购物广......

    美丽幸福新大理建设述评(全文5篇)

    圆梦:在苍洱之间——美丽幸福新大理建设述评本报记者 张 帆《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06日13 版)大理,这颗镶嵌在苍洱之际的明珠,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是山清水秀、生态优......

    教材建设成果总结

    旅游管理专业(高尔夫方向) “十二五”校企合作教材成果总结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作......

    英语专业教材建设规划

    英语专业教材建设规划 一、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

    应用写作教材建设几点

    摘要:在对《应用文写作》(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其优点和成功之处,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指出了其不完善或需要改进的方面,并由此对应用写作教......

    3. 创新教材建设[范文模版]

    预期目标: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不断改革与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联合企业共同编写理实结合项目驱动型校本教材及讲义。 验收要点: ①完善校企合作的共建机制,对现......

    思想道德建设教材(大全五篇)

    芙蓉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教材“以德治国”就是要加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从治国的战略高度来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