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学即情感教学 王敬东
美术教学即情感教学 材料所子弟学校 王敬东
记得,在一次现场小学生画展上,一位评委老师在领奖台上,问一位获奖的学生为什么这样画?学生摸摸头说:“不知道,是老师叫我这么画的!”我想,在场的学生和家长听了会和我一样感到惊讶!学生学习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样将会失去美术教学的价值。除了掌握一些应该会的技能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情感教学活动逐渐让学生形成具有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丰富的创造情感。说到情感教学,不觉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即情感”,这使我更加确定美术教学就是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的情操,全面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当今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下面我来谈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各种情景,虚拟某种情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创设良好的适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知识能力基础,丰富而多方位、多技能的文化情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情趣,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题探究、质疑、创造的热情,并能使学生从自身的愿望出发,将思维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唤醒蕴藏在学生自身内部中沉睡着的创造力量。在教学中,设置一个童话情境,一个故事情境,一个生活情境„„情境故事展开了学生的精神也随之一振,很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之中,学习内容不显的枯燥无趣,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在引导学生时,尊重学生的选择,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他们创建一个活泼、自由、生动的创造环境,激发他们表现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
如,《可爱的动物》一课中,听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乐曲,学生们异常激动,狮王在雄赳赳的进行曲节奏中,威风凛凛地首先出现。接着是公鸡、母鸡咯咯地叫,乌龟艰难地爬行,袋鼠精灵般地蹦跳,大象笨重地行走,天鹅高雅地浮游„„
我只要稍作提示,许多学生就手舞足蹈地模仿动物的动作,扮演着各种小鬼脸,这些形象而富有情趣的乐曲,真是太贴近儿童心理了。学生仿佛置身于情景之中,大脑里就会出现色彩斑斓的画面,像一连串银幕镜头。然后拿起画笔,发挥想象,在白纸上开始自由描绘出纯净的大自然:山林里的鸟儿,可爱的小动物„„使他们的心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与小动物们一起欢腾。不仅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美的熏陶,还激发了他们创造情感。学生兴致勃勃地也将自己描绘进画面。由于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真诚表现自我的要求起到了催生作用。他们努力通过画面表现眼中的世界与心中的世界,直率地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一幅幅画面流露出纯真可爱的童心。
二、美术创作是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增强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建立创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者无一不是对他自己的创造事业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的。我们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在教学中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沟通情感。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情感,我不断地探索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自制教具、示范画、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录音等现代的视听工具于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如《面具》一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将材料灵活运用,有的将彩纸撕毁后用贴、粘的方式;有的直接在卡纸上剪裁、折叠;有的用布线缝,有的用橡皮泥等等材料或不同方法,分别制作成各种精美的面具。同时,和学生一起编演《面具》的故事。使学生在其乐融融情感创作中开发智力、获得知识和陶冶情操。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术创作,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美术创作之一。如,给孩子一定的形状,指导学生想象,让孩子添画成一幅画。他们以自由的心态驰骋思维,以无拘的行为大胆创造,让他们在自得其乐的活动中有效地催生创造的情感。并且利用自己的美术作品,直观地引导学生感知,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强,及对事物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情感。
同时,利用美术知识与他们一起设计黑板报、墙报,美化教室环境,把美术创作融入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让学生把认识、体验、探究、创意继续下去,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课堂上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课后延伸,放飞学生的翅膀,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把他们引向更有利于发挥创造情感的广阔的生活中去展示自我劳动成果,使美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在生活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情感。
三、美术凝铸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教养、价值、道德、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涵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中。一幅画就是一首诗,每一件艺术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中将艺术家及美术作品、美术活动带进课堂,甚至将不同国度、不同时间的美术作品综合引入,让学生走进毕加索、梵高、雷诺阿、亨利摩尔、马蒂斯、齐白石等等古今中外大师,并与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心与心的交流,升华情感,让学生融入其中去体验美术作品带来的美感与快乐。
总之,情感教学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情与情之间的传递: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健全的人格,并使学生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个性。
第二篇:东王小学2015教学工作计划
东王小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指导下,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教学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实现学校教育的新腾飞。
二、工作思路
坚持走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质量强校之路;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素养,丰富校园生活,办师生快乐的学校,继续坚持以“质量、管理、特色、和谐”为发展主题。
三、具体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1、认真扎实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加强组织建设。贯彻执行上级领导的各项决定,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常规等,继续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班子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2、切实加强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增强教师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根据《班主任工作条例》的内容和要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通过班主任培训,充实学习内容,研讨交流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好做法,让爱生敬业成为每个教师从业的座右铭,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质量为中心,以课改为抓手,以教研为载体,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学期学校将以抓常规教学为基本,以抓教研为依托,从细从实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过程管理,实现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按照中心校的要求,规范课堂教学程序与行为,强化教学过程,重视教学细节,组织好各学科期中、期末考试。
2.切实抓好“教学五环节”工作,在教学“五认真”上下功夫,从备课有效性、上课高效性、作业精选性、检测考查发展性、培优帮困及时性入手,落实每月一次检查制度,写好检查情况并及时与教师反馈。教学常规检查本着严谨治学、精细管理、科学规范的原则,继续坚持定期检查与平时检查相结合,教导处检查与领导检查相结合,注重教学指导和质量评价,为老师的业务考核提供详实的、可靠的依据。
3.继续贯彻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向40分钟要质量。突出学科特点,努力形成富有学校的特色学科教学。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强化向教研要质量意识,强化学科组整体质量意识,形成教育合力。
(三)以德育人,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积极地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教育活动。
1、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整合学校一切德育力量,大力实施课程育人、文化育人。
2、抓好行为规范教育,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落实《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规范》各项规定;落实班主任工作目标责任制;各项检查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落实专人负责,确保检查评比的公平、公正、公开。继续加强礼仪常规教育。
3、努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加强爱心教育,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学校的变化,弘扬民族精神,从小树立继承使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四)突出法制安全教育,打造平安校园
1、加强法制教育,坚持依法治教。开展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协调多方力量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运用班会、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2、加强安全工作,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做到警钟常鸣。加强值日教师工作,落实班主任、值日教师提前到校的制度,强化职责,高度重视安全隐患的排查,健全安全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确保校园及师生安全。
3、坚持以人为本,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安全教育课和法制教育课。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认真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防震、消防等各类避险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切实加强春季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高度重视防汛、防溺水和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努力创建平安、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
学校工作安排表
三月
1、打扫校园卫生
2、向学生分发书籍及作业本
3、制定各科工作计划
4、布置教师完成各学科教学计划
5、对学生进行平安建设活动教育
6、做好学校绿化工作
7、加强安全教育
四月
1、网上祭奠烈士墓(清明节)
2、迎接期中考试
3、组织进行常规检查
五月
1、庆祝五一劳动节
2、经典诵读
3、组织进行常规检查
六月
1、开展庆六一书法比赛活动
2、组织进行常规检查
3、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七月
1、组织期末考试
2、布置暑假事宜
东王小学2015.3.8
第三篇:教学即生活
教学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深刻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设置生活情境感悟教学;借鉴生活素材体验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思想迄今为止仍然在教育界闪亮,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启示斐然。
一、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
社会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陶行知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知识,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因而也都是教育的场所。“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的倡导者,他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理解文章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感受语文的趣味和作用。漫步街头,各种广告词比比皆是,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层出不穷。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走上街头,挨个检查各个广告词,让人愕然。山地车的广告是“骑”乐无穷 ;眼镜的广告是一“明”惊人 ;驱蚊器的广告是默默无“蚊”;网吧的广告是一“网”情深 ;钢琴的广告是“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热水器的广告是随心所“浴” „„孩子通过搜集、纠正,对词语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加深了印象。
教学需要趣味,陶行知对此有专门论断指出“乐”的重要性。“大凡人做一件事情,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是不会有结果的;相反,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教学中,我会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帮助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一年级刚刚接触汉字,学到“高”、“低”、“上”、“下”、“前”、“后”等词语,我就用不同的手势、动作告诉孩子这些词表示的意思,孩子和我一起做起来,解放了他们的手脚,也不会因为没趣而去做小动作,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乌鸦喝水》,为了理解“渐渐”一词,我特意在教学中,让孩子演示,做好原先瓶子里的水的记号,再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放石子,孩子亲眼目睹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情景,不禁赞叹乌鸦的聪明,还有位孩子感叹道:“我们已把石子准备好了,而乌鸦还要一颗一颗得叼,多困难呀?”这样的感叹发自孩子的内心,这正是兴趣所激发出来的。
二、设置生活情境感悟教学
设置生活的情境进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陶行知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必须。每次口语交际训练,我都会设计生活情境。在教学《学会做客》时,我课前布置了教室环境,把教室布置成家的样子,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这样比 1 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进行交际训练,每位孩子都积极参与,主动尝试,得到了提升。
设置生活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情境教学中学生的作用不可低估。陶行知就说过:“先生的作用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老师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要授之以渔。一年级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教学时我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尤其在辨析同音字、形近字时,我总是让孩子寻找方法记忆。如“吃”的右半部分是“乞”,但在学“吃”之前,孩子刚学过“气”,我便提醒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区别。刚开始无人举手,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我手指“吃”的有半部分说:“瞧,吃东西要从喉咙咽下去,这不正像喉咙吗?”马上有孩子举手回答:“我们吃东西不能卡住,否则会很难受,所以不能加一横。”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多么形象的记忆呀,以后我们班孩子几乎没有人写错。
情境教学重在体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学中我力图让学生体验课文的美,感受美的存在,使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学习写人的文章时,让学生体验到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懂得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这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学充满情趣。
三、借鉴生活素材体验教学
许多生活中的素材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材料。教学中我注意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养成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教一年级时,我让孩子每天和父母交流在学校的见闻,每节语文课开始,我先请两位孩子说说自己经历的事情,起先,只有一两句到后来的滔滔不绝。有的倾诉父母离异,想念妈妈之情;有的表达妈妈陪同她学习音乐(钢琴)的感激之情,更多的是感激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久而久之,孩子都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也为孩子的后来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学习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等于没学。课堂学习,我力图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堂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如二年语文《鸟岛》一课,文中描述了鸟岛那鸟儿种类众多,热闹非凡的景象,激发起孩子爱护鸟类的情感。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走进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鸟岛的鸟儿众多之后,让孩子当导游,介绍鸟岛的景观,孩子们兴趣盎然,都乐于体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鸟儿。为它们建设美好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农村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但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素材往往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带着孩子们走进田野,那金黄的稻浪映入眼帘,也能深切感受到农民们劳动时的繁忙情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再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接触多彩的生活,体验生活的多彩,从而积累鲜活的习作素材,成就习作的精彩。
四、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教学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语文教学有着宽广的界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 2 校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课件,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针对小学语文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我采取了通过课外实践拓展教学,也拓展了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语文学习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学生说话、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如一年级下册《识字5》是围绕夏天事物的词串。夏天的气候,花草、动物、水果。孩子学习完词串,了解事物之后,我又让孩子走进公园,欣赏更多的夏天的花草;再去水果店,品尝更多的夏天的水果。孩子的视野更宽了,思维更广了。
陶行知指出: “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写话教学,将之作为写话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三八”妇女节,我让孩子亲自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写下感受。孩子们有的为妈妈倒了杯水,有的帮妈妈捶背,有的为妈妈洗脚„„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外实践这种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这种语文活动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于生活,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阅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的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由多种渠道组成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有更大的帮助。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使得语文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语文技能的熟练和个性的发展无疑起到巨大的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之路宽广。
第四篇: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认知快的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还援用列宁的名言,说明了没有可靠的情感基础,不仅不会有成功的学习,甚至连一般的学习也不可能,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情感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一系列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它具有调节功能。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个体出现愉快乐观情绪时,整修智力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国外也曾对两组儿童进行实验,一组儿童受益于教师良好情感的调节,其智商为105;而另一组儿童在紧张情绪下,其智商只有91。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如果情感感受者与刺激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则引起“情感共鸣”,相互之间必将产生感染作用。情感具有暗示功能。情感的暗示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动力作用。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往往会迁移到这个人一切有关的行为的对象上,成语“爱屋及乌”则为此说。情感具有组织功能。情感的组织功能是指情感常常为想象组织材料。教学中,应重视情感的组织功能,唤起学生丰富的遐想和无限的创造想象,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培养和陶冶、激发和升华学生的情感,以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
一、抓住作品,丰富情感
情感是创作的原动力,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力。“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作品是作者情动于中,溢于言表的产物。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正所谓:一部世界名蓍、一幅世界名画,不是人人都能领悟它的意蕴,体会它的情感,欣赏的美之所在。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抓住作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由情感的浮浅性向稳定性和深刻性发展,丰富学生的高级情感,即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少年儿童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积极进取心。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厚的理智感,才能使人的智力发挥巨大的力量”。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潮和鼓舞”,才发明了日心说。法国作家大仲马一生写了二百多部小说和戏剧,他写《三剑客》时,狂笑不止,时时和书中角色开玩笑,好像他们就坐在自己面前似的。正是由于深厚的理智感,使大仲马的小说写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凭借作品、抓住作品,丰富学生的理智感。如,在教学《中国写意画》时,我先出示了一幅齐白石的《墨虾图》,创设情境:“你们觉得这画画得好不好,为什么?”生讨论后,又向他们提问:“齐白石爷爷是老年时才开始学画的,可他仍画得这么好,难道他有什么秘决吗?”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然后,我给他们讲了齐白石爷爷的故事和他画虾的趣闻,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崇敬之情,从而增添了他们学习中国画的信心和目标。这就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丰富了学生求真的理智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思想等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羞耻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和把握作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周松生老师在《救救大熊猫》的儿童创作教学中,没有直接介绍大熊猫面临的灾难,而是在画好的熊猫眼睛上添上几滴眼泪。“咦!大熊猫怎么哭了?”儿童的情绪被吸引到本课的主题,大家纷纷展开联想,说:“熊猫没有竹子吃,要饿死了......。”老师又问:“小朋友,假若你的好朋友遇到困难,你怎么办?”儿童的爱怜之心被激发出来,他们把熊猫当作“人”,当作好朋友,各式各样的想象跃然纸上,真诚地表达了一出抢救大熊猫的强烈愿望。当教师巡视时发现,有个儿童却画子一只大肥猪,教师想:唉呀!大家都画救救大熊猫,你怎么画成救救大肥猪呢?教师再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原来她画的是一只大肥猪形的储蓄罐,上面写着“寄给大熊猫”收。这种来自情感促使的奇特构思,当场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进一步指导下,这位小朋友把自己也画了进去。画面上,一个不足柜台高的小女孩正踮着脚尖,向汇款处递上自己的心意的储蓄罐。整个画面流露出纯真、幼稚的童心,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
美感是根据某种美的需要,对一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即审美体验。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生“入其境”、“会其意”,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在《画花生》的教学中,为也使学生全方位地对表现对象发生兴趣,增强审美情感和表现美的欲望,教师首先让学生品尝自带的花生,体味花生的“甜、香、脆”,进而由味觉引导视觉感受,让其讨论花生“美不美,美在哪里”。当学生满怀兴致说出花生“形态美、花纹美、线条美”时,师再引导生注意对美的表现,直接体现出美术教学的本质特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意,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可能激发学生的
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情感的情境性特点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梅花鹿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梅花鹿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的录相,范画时,又采用“一头多身、一身多头”的教学法,即头和劲不变时,或身子变几个形态。灵活有趣的教法,诱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他们也学着老师,随心所欲,自由表达,画出的梅花鹿千姿百态,令人百看不厌。
三、和谐关系,调动感情
契柯夫说:“师生之间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的气氛,这将有助于教学和教育任 务的完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情感的感染功能和迁移动能充分发挥。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控制住不良情绪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以良好的情绪去营造一具融洽和谐的情感环境;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激励的评价,充分运用情感的暗示功能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谐师生关系。
一次,有个低年级学生照老师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少年之后,旁边又加了一团黑色。教师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学生回答:“少年的影子。”“谁叫你乱画的,你没看见老师就画了一个少年吗?”“学生看看范画, 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呆呆地点头并顺从地用涂改液把“少年的影子”抹掉了。
这位教师在不自觉中就扼杀了学生创作激情。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著名作家丁玲一篇文章中回忆说:“自从叶圣陶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便激发了她酷爱文学的热情,从而选定了文学作为她终身的事业。可见,赏识能激发人的心理需要,使人在高亢的情绪中快乐地学习、工作。学生都渴望受到教师的赏识,获得教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在一堂小学美术课上,日本的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生回答:“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虽然把苹果画成方的脱离了实际,但这位日本教师却积极发挥了“皮格马称翁效应”,他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总之,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教学真情”,“学得动情”。“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伟大的艺术家。”(吕淑湘语)愿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同仁都能成为教育艺术家。
第五篇:再谈作文教学的几个常识(王东)
再谈作文教学的几个常识
——从《挥不去的思想》作文课谈开去
牟定县茅阳第一小学 王东
结合自己《挥不去的思想》作文课堂教学,就作文教学的几个常识问题,谈几点个人思考。
一、作文课教什么 作文课到底该教什么呢?
对于这个常识性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譬如有的人会说写作是生命的表达,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作文课要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生命个性。所以作文课只要打开孩子的思路,让孩子有东西可写就行了。作文课帮助孩子打开思路,寻找写作内容,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有米自然成炊”,何况未必人人都是巧妇。
作文课,“找米”是容易的;“成炊”是不容易的。就拿《挥不去的思想》这个题目来说,如果孩子找不到印象深刻的人,我们就可以让他写自己眼前的爸爸妈妈,同学老师朋友呀。这些不都是身边现成的“米”吗?但是如何让孩子写好这些人物呢?如何写出这人物的特点呢?恰恰是需要我们教师重点要“教”的,或者说课堂作文教学的本职。
近年来,我所观摩的一些作文公开课,基本上分两类:一类“找米”型的课,就是把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寻找写作材料上;另一类是“造米”型的课,也就是课内做一个游戏,现场生成写作材料。不管是“找 1 米”还是“造米”,立足点都是在“米”上,信奉“有米自成粥”。“米”如何成“粥”,这个作文课的本职,往往轻描淡写的过去了。
自己《挥不去的思想》作文课堂教学,我也在帮孩子“找米”,巧妙的完成了帮助孩子们自己“找米”的过程,而且这个“找米”似乎贯穿课的始终。更可贵的是,我在引导孩子们“找米”的过程中,把“如何成粥”——写的技巧和方法渗透进去,了无痕迹。他不是像我们一般的作文课“先找米、后成粥”,而是“边找米、边成粥”。我在介绍同学写作文故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白了“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来写出人物的特点。然后又引导学生帮助同学“找米”的过程,明白了可以从人物的爱好、性格、品质等方面寻找材料,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同学写好“写好印象深刻,对他思想挥之不去”这篇作文,以及后来的点评,把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等多角度进行“细节刻画”的写作技巧有效地提炼出来,又落实到学生的习作实践中。找米与成粥,融为一体。
“一件事、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人物特点”等等这些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技巧,我不是干瘪瘪地塞给学生,而是融合在学生的选材、构思、鉴赏、评析和习作实践中完成的,我这种无痕的“写作技巧”教学艺术,是我的作文教学追求。
作文课要教“写”的方法和技巧。任何一位“巧妇”都不是天生的,都是一点一点从师父那里学来的。如果作文课不教“写”的方法和技巧,那还叫作文课吗?作文课不教“写的技巧和方法”,还有什么可教的呢? 不要说写作需要技巧,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门艺术,在起步阶段,都得老老实实从一招一式学习开始。然后慢慢的进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现在很多的老师,不敢教写作技巧。其实呢,他们也是知道作文课要教写作技巧的,也是想教技巧的,问题的根源,在于不知道该怎样教“技巧”。
二、作文技巧如何教
写作需要技巧,作文课应该教写作技巧。
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认可的。但是对于“技巧如何教”的问题,大家各有说法。譬如,有的老师欣赏丁有宽老师的那种“边读边写”的读写结合,有的老师欣赏管建刚老师的“作后点评”式的技法教学。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作文教学思路,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是以模仿范文为主体,但是一招一式,过于机械;管建刚老师正是看到了“模仿”带来的机械,遏制了学生的个性与自由,提出了“我从不上作前指导课”的口号。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我们都从来不上作前指导课,课堂里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不会写的孩子吧,他们该怎么办?因为缺乏作前技法指导,每个孩子写出来的习作是千差万别,问题也各不相同,你作后讲评,又要耗费多大的精力?小学生是很难通过老师点评某个同学的作文来获得启发,进而修改自己的作文,绝大多数孩子只能是老师指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会主动修改。数十个孩子,个个面批,老师又哪里忙得过来?更重要的 3 是,不上作前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在哪里?作文教学的体系又在哪里?
实际上,管建刚老师已经看到了“作前指导课”的问题,但没有试图去解决这个现实问题,而是采取了更为费时费力的近似于面批的“作后讲评”。“作后讲评”非常重要,这个也是我们作文教学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点,但是“作后讲评”与“作前指导”并不矛盾,应该是相辅相成、前后呼应。这个前后呼应的过程,就是学生习作能力有效提升的过程。没有“作前指导”,学生不得法;没有“作后讲评”,学生不悟法。
我在《挥不去的思想》作文课堂教学里,“作前指导”与“作后讲评”的结合上作了一些尝试。其实很简单,我就是出示了自己写的一篇范文,引导学生在鉴赏范文的过程中,明白这一次习作的训练要求。当然,我的范文出示并非是单纯直接的学习范文,模仿范文的开头、结尾、过渡和修辞手法等等类似的技巧,而是在出示范文前,引导学生来帮助龚敏捷如何写好“写好印象深刻,对他思想挥之不去”这个文章,出示学生的文章,又引导学生来评析这篇作文,这样“一件事、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人物特征”等等这些习作训练新的要求或者说写作方法,就有了一个实在的载体,抽象空洞的技法就变成了鲜活的文字实体,学生就能通过这个“范文”载体,把学到的技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因为我并没有要求学生严格的按照范文的样式写,而是引导学生提炼文中的技法,所以,范文没有成为绳索缚住 4 学生的思维,而给想写好人物特点又写不好人物特点的学生以拐杖,甚至是翅膀,就慢慢会走了,会飞了。
《挥不去的思想》作文课堂教学,我只是想从范文的引路入手,体现习作课学生由“得法、用法、悟法“的一个全过程。虽然因为时间关系,作后讲评只是分析了4个学生的口头作文,没有完全展开。但是通过这样的简要评点,作前指导的写作技巧,在学生的实践中就体现出了差异,在点评中,也是紧紧抓住作前指导的技法落实和运用,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而不是个别的讲评。
“范文”就是“技法”的最好载体。一篇好的范文,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指导。不管是“作前指导”还是“作后讲评”,都离不开范文。离开了范文,我们的所有技法,都变得抽象而空洞。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习作课,本身就是从不会到会的模仿过程。学生一定要借助范文引路,才能上路。用好范文,是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关键。当然,选好范文,用好范文,是需要我们教师用心琢磨的。
作文教学要回到模仿经典的道路上来,不要再沉迷于:写前让孩子“天马行空”的创新,写后再拿刀对孩子的习作“千刀万剐”的修理。模仿,绝不是简单机械的,作文课,艺术性的模仿教学也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尝试。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用大师的经典做孩子们引路的范文,是能够避免和克服我们语文教师自身文字功底不足的短板,让孩子们在作文起步阶段,沿着模仿的道路走向自由创作的天路。
三、作文是不是写话 迫于时间的关系,40分钟的作文教学,以至于最后学生没有时间动笔写作文,或者说学生只写了个开头,只能安排学生现场口头作文了。这也引起了我的另一个教学后思考:
从“说”到“写”,从“动口”到“动笔”,是有一条巨大的鸿沟的。能够出口成章,逾越这条鸿沟的人,有,但是极少数的,且是饱读诗书的人。我们常见一些孩子,包括一些成年人,说起来一套一套,头头是道,但是一到拿起笔来,就只能咬笔头了。如果写作文是写话,这些人为何只能夸夸其谈,而不能提笔成文呢?
实际上,要把语言转化成文字,特别是要转换为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节课,没有看到孩子的文字,这是一大遗憾。当然,如果能给我2节课,相信会更好。但是从深层次思考一下:作文是不是写话呢?
我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教学似乎是认同“作文就是写话”,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口头作文”。第二个学生说得比较精彩,但是如果让这个孩子动笔行文,还能有如此精彩吗?由“说”到“写”这个鸿沟能否顺利逾越吗?
近年来,常听到有不少专家说《课标》提出了“作文从写话入手是如何如何科学”,作文到底是该从写话入手?还是该从习文起步?
又譬如:白话文是不是都是写话呢?白话文到底是写大白话呢?还是一种相对于文言文,更贴近白话的一种更灵活、更自由的行文方式?白话文是文?还是话呢?
作文是否是写话,这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