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
魏静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没有科学的提高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不能很好地提升、更新自己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单凭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多已经过时,是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以后,尽量钻研业务水平,以进一步提升自己。而参与教研,开展教研,则不失为一个迅速提高自己水平、提升自己能力的方法。
教师如何做教研?根据书中所述和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我觉得大家不要将教研想得太复杂,太高深,太难做,只要抓住十个字“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什么是课题?问题即课题。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碰到的操作难题、教法难题是问题,教材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是问题,课堂中如何讲授、正确讲授是问题,师生如何互动、如何启发问题,学生提出的疑难、如何提出疑难是问题,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好、效果不佳是问题,老师个人的教学困惑、提高瓶颈是问题,班级管理的诸多麻烦是问题,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是问题,学生群体活动也有问题……将上述类似问题中的一点抓住,细心研究,认真钻研,寻求答案,并寻求到理论的支持,这就是课题,就是教研。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摸索学生学习方式,例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该如何指导,进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分析重点难点,探讨研究教法,比较方式优劣,争鸣、集中,形成完整教案,这就是课题,就是教研。我们可以通过师徒结对,共同探究教材教法,学习理论,阅读研讨,一起进步,这就是课题,就是教研。我们可以开展课例研修,实现“同课异构”、“同课同构”、教学比赛、公开教学等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上课、说课、分析、争论等途径,以示范教学、师傅带教、课例展示等形式,摸索高效教学的方法途径,形成课堂教学的共识,这就是课题,就是教研。我们可以进行论文写作、评比、宣读、投稿等活动,通过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等活动,通过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中期检查、结题等活动,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这也是课题,也是教研。
一句话,凡是教学中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纳入问题(课题)的范围,都可以当做教学研究的内容。
那么,德育方面又如何进行教研呢?我觉得,本书虽然没有涉及德育教研的问题,但是德育同样可以进行教研。举凡学生的一切行为,包括吃、穿、住、行,包括集体活动和单独活动,包括校内和校外,都可以将一切行为举止纳入我们的观察视野,融进我们的教研课题中。
既然所有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研究,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开展研究?
也是一句话:教学即研究。我们所有教育教学中采取的教和学的手段,都可以纳入研究的范围,都可以视作教育教学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师徒结对、课例研修、自主学习、集体备课等各种形式开展对于教材教法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班会团队课、励志报告、军训会操、榜样引领、活动游戏、文娱体育活动、班规校纪、文化陶冶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从道德的高度培养学生。我们认真准备、积极调研、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研究。
其实,说穿了,把我们的教研通过我们的行动去落实,将我们的想法通过行动来体现,让我们的思想在充分研究、认真执行以后由学生的表现来展示,这就是教师的教研。
教师如何做教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加上一句话:成长即成果。学生在我们努力下取得了点滴进步,我们自己在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就是我们的教研成果。
当然,教师如何做教研,还有一点:要用心。这个意思,当然也是我自己读完本书以后更加的一个想法。相信大家对此都有同感,在次不再赘述。
第二篇:问题即课题
问题即课题,后进生的问题就是我研究的最大课题,没有他们犯错误引起我的思考,我还真不知应该怎样去教育他们,过去我是在回避后进生,现在是接纳后进生,理解后进生,并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们。
我们对后进生心存感激之情、心存感谢之念;是他们成就了一个个著名的班主任大师。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人的素材;是他们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给咱们当小白鼠,让咱们去解剖;是他们让咱们长见识,他们为咱们提供了精神领域的奥数题。咱们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是谁之功,都是后进生!最让我觉得感激的是:人家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早上高兴地问一声老师好,晚上又说声老师再见。你总批评人家,人家毅然笑脸相迎。你说你的班主任教育水平提高的快,你的班主任教育水平高,这不都是从人家身上得到的启发吗?咱们别过河拆桥,要对后进生多一点耐心,别总跟人家过不去。你跟人家过不去,你想想你就好过了吗?仔细想想最不划算的是你自己,你要批评人家,你得先生气,你不生气你的脸上怎能表示出愤怒?没有愤怒怎么发脾气?不发脾气哪能让学生感到害怕?脾气发在了学生身上,气却生在自己心里,病也就上在自己身上。你说哪个班级没有个把调皮的学生?哪个班级没有最后一名的学生?你整天跟人家生气,人家这届毕业了,你生了一届的气;下届又出现了不听话的,学习不好的,你又得跟人家生气,这样你总生气,你想想你还能好受吗?你还能不得病吗?你还能不活得累吗?!人家可是一届又一届的车轮大战呀!(九年二班的一名学生写作文说:总也毕不了业的是你,考试东张西望的是你,上课从来站着的是你)。所以我说得善待后进学生。善待后进的学生就是善待自己,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你一善待后进生,他那条好斗的神经就闲起来了,他就忘了哪些不良习惯。对后进生来说人家特会应付你的批评,那是人家的强项,人家来到学校就是为了这点事。你对人家不客气,人家正等着呢。日常生活中有人愿意吃辣椒,有人却一口不沾,对不愿意吃辣的人来说,看到别人愿意吃辣的感到不可思议。还有人愿意吃苦的呢,你能说人家不正常?后进生爱犯错误,我想可能人家是好这一口。咱要做的是让人家换换口味,体会一下其他味道,让他明白其他味道也许更诱人。让他尝到做有益的事带来的快乐更多时,人家就换口味了。面对表扬是后进生的弱项,一表扬他,他就不知所措,心里没准备,从不脸红的,开始脸红了,从来都昂着不屈的头,开始低下头了。多数后进生思想简单,所以改变他们往往是比较好改变的。
课堂上后进的学生更难受,他们听不懂课,还不让说话,不仅不让说话还得抬起头来,看黑板。他们怕别人看不起他们,他们明知自己什么也不懂,但还是坚持着,你想想对于一个什么都会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堂课不在知不觉中就度过了,可是对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呀。他们是活生生的学生,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会,这不是往傻里培养吗!有的后进学生在一次造句中这样描述课堂的:课堂好象监狱,但它也没有监狱好,做牢还可以说话、走动呢,但课堂上却不准说话、不准走动。学习就象偷地雷一样,随时都有炸死的危险。后进生也许有的大器晚成,也许有的本就是一颗小草,如果他是一颗小草,你就别期望他长成参天大树,放一份绿意也就足够了,你要让他长成参开大树,你就难为他了。对于后进生来说,我想最大限度的把他们的潜力挖出来就行了。
带好“差班”大有学问
2008-12-14 13:52:59
1999年9月,刚走上讲台的我接手初01级(1)班。初中部的老领导沈主任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个班在初一时,学习、纪律等方面都落在其他班级之后,你担子不轻啊!”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我当时的话语竟异常豪壮:“请沈主任放心,我一定会把这个班带好!”
1999年12月,在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田径运动会上,我班的团体总分遥遥领先,欢呼声似乎要把整幢教学楼震塌。
2000年5月,在“勤俭节约,回报父母”的主题班会上,许多同学的眼泪伴随《烛光里的妈妈》那凄美的旋律流淌。
2001年7月,中考成绩揭晓,我任教的班政治居全县第一,该班考上“重高”人数与兄弟班级不分伯仲,加上考进普高和职业中学的同学,升学率达100%。
终点小憩,回首来路,才发现征程漫漫。如何带好“差班”,我真的感慨万千。
带好“差班”的第一要义是调动起全班学生内心深处的拼搏激情。在多数所谓的“差班”中,学生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我是差生,我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否则,我一定考进重点班了。这样的消极心理在无形中给了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无法走出自卑的阴影。同时,这种心理还会使学生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总认为自己不如其他班级的学生。
其实,在每个同学(无论其成绩优劣、表现好坏)内心深处,都怀着对成功的渴望。作为班主任,如何让学生认清自我并重新振作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精于此道的班主任总能找到学生的症结,对症下药而药到病除。当年接班时,在班级开学典礼上,我响亮地告诉学生:
听学校领导说,我们这个班在初一的时候发展得不是很好。作为大家的新班主任,听到这个情况,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初中阶段,正是我们成长的黄金岁月。好比禾苗,正在拔节;好比小鸟,正需练翅„„虽然,有的同学虚度了初一,但初二和初三还可以把握,我们还有机会!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成功就不会遥远,我们的进步会让全校师生刮目相看!和班级携手共进、并肩作战,如果你愿意,就举起手来!
话音一落,几十只小手几乎同时举过头顶,学生们微微地左顾右盼,用目光传递着希望,传递着“重振旧山河”的决心。
要带好“差班”,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古印度有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人与人的差距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差距无法更改,但后天的行为和发展却主要靠自身的勤奋,此之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而在后天的打拼中,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
捡个差班也是福
很多班主任对那些差班乱班都是避之唯恐不及,即使是没办法躲开,也是整天叫苦不断,直呼倒霉透了。因为这些班级一般都是纪律差,成绩又不好,教这样的班级,干苦干累都干不出一点成绩来,还落得个整天烦恼不断,就好比是在地狱底层炼狱一般。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能捡个烂班其实是一种福气,它更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更能体现教师的工作能力,而且更容易作出一番成绩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接管一个烂班,压力反而会少一些,可以轻装上阵,勇往直前。如果你接的是一个好班级,那么所面对的心理压力会比较大的。首先,你要面对的是学生的问题,一般来说优秀班级的班主任必定是深得学生的热爱,加上传统的恋旧情结,学生会很难接受一个新的班主任,他们会处处拿你和前任老师作比较,总觉得失去的才是最好的,因此看你的眼光里会充满了挑剔。其次,你只许进步,不许退步,否则将成为千古罪人。但我们知道,当取得的成绩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要想进步是比较困难的。第三,你即使把这个班管理得再好,别人也不会认为这是你的功劳,人们会说,人家本来就好嘛。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你若接管一个好班级必定在心理方面产生很大的压力,工作起来反而不能得心应手。
而如果你接管的是一个差班的话,情况会截然不同的。一般来说,差班的学生都听惯了冷言冷语,缺少关怀和温暖,因此对现状会有很多的不满,此时你若肯用心去关爱他们,是比较容易赢得他们的信任的。其次是容易取得进步,此时你的顾虑会少一些,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不用担心它会退步,它都已经是最后一名了,还能退到哪里去呢?它不会退步了,只有进步。你完全可以“死马当活马医”,也不用担心别人会批评你,失败了,人家会同情;成功了,说明你了不起,工作能力强,鲜花和掌声也会接踵而来。这样看来,捡个烂班难道不是一种福气吗?
然,当差班的班主任也并非是易如反掌的,否则就不会有这种退避三舍的现象了。但也不至于是谈虎色变,这就要看你的管理方法了,办法使用得当,垃圾是完全可以变废为宝的。我曾当过几个乱班的班主任,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年我新调入这所学校,所接的初二(1)班也是一个差班,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这个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是纪律还是学习,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多次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表扬,我真正体会到了当差班班主任的快乐。下边谈谈我的一些作法:
一、精心准备,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见面礼”
很多差班,都有经常换班主任的经历,对此他们已习以为常。因此,和学生见面,最好是精心准备一下,在第一面中显示你的与众不同,从而在精神上震慑住他们。
我在接管初二(1)时,先提前去了解他们的情况,得知他们纪律松散,不爱学习,但比较活泼,爱表现自己,爱赶潮流。我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家
又好表现自己,那么应该比较喜欢热情、富于青春活力的老师。在第一次见面时,我刻意打扮了一番,穿上漂亮得体的套装,看起来既精神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然后昂首阔步地走进教室,使自己显得很自信。当我走进教室时,我听到教室里发出一阵赞美声,看来,他们对我的印象还不错。我又用洪亮的声音和同学们打招呼,在黑板上龙飞凤舞的写下我的名字,然后流畅地作自我介绍。我自信我的声音比较好听,粉笔字写得漂亮,普通话也讲得比较流利。我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告诉学生,我是一个热情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现代教师。此时,我明显的感到了同学们心理的波动,他们看我的目光里充满了敬佩。我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二、全心投入,矫正班风学风
差班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点是纪律差,班风学风不正,邪气压倒正气。因此,一定要想办法把班风学风矫正过来,使学生明辨是非,否则将会是寸步难行。那么怎样矫正班风学风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是培养骨干力量,促使正气战胜邪气,为改善班风打好基础。即使再差的班级,也会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好的。我每接一个班,都会利用各种办法去观察和研究学生,对他们进行分类。然后选出那些思想表现较好的,比较肯学习,有进取精神的学生,和他们谈学习,谈理想,谈科学,谈真理,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争取进步。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心,这一部分同学慢慢有了信心,能自觉地抵制散漫作风的侵袭,自觉的遵守纪律,主动的去学习,在班里慢慢的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气,班风明显的改变了。
其次是转化后进生,这是矫正班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每个班的后进生虽然不是很多,但影响力却很大,许多班级坏就坏在一两个后进生身上。这些学生思想差,学习纪律还好,但又极具号召力,经常会有很多同学围绕在他们的身旁,听其指挥。可以这么说,这些学生能否转变过来,是矫正班风成与败的关键。转变这些后进生一定要注意方法,单纯用高压手段去镇压,绝对不行。这些学生早就练得了“金钢不坏之身”,已经是“百毒不侵”了。而一味的温言相劝也不行,他反而会觉得你是怕他,因而会更加猖狂。其他同学也会产生误解,以为你对他无能为力,因此会感到很失望的。对这样的学生,我认为最好采用软硬兼施 可能多的关心他,多和他接触,多给他一些鼓励,多讲一些积极的断言,让他真正感到你对他的关爱。对他们的关怀,一定要真心实意,而且要长期以往,这样他们才肯对你敞开心扉,你才有机会走进他的心灵,从而真正改变他。另一方面,对他们那些屡教不改,对班级产生极坏影响的坏毛病,如果不进行严肃的批评,反而会使学生感到不可理解。这时,你可以瞅准机会,态度严厉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批评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分寸,既要严厉,又不能过火,过后还要给他以心平气和的教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震惊之后仔细口味老师的批评,就如同是当头棒喝,使学生警醒。我用这种办法转变后进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是多从正面去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班级都制定有班规,实行习法治班,从各个方面去约束学生的行为,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我认为这个方法是可靠的,一直以来,我管理班级都采用这种方法。此外,我认为教育学生,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多从正面去引导。
这个学期我接任初二(1)班班主任时,该班以前纪律非常松散,迟到旷课请霸王假的现象非常多,大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为此,我开展了“看谁得第一”的比赛活动,进行精神奖励。我规定凡是在学习、纪律、思想等方面表现良好的,就奖给相应数量的小红花。我和同学们写出了比赛的细则,如每周全勤的奖一朵,好人好事每件奖一朵,劳动标兵、文明标兵、班干部、学习优胜、竞赛获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奖赏。为此,我在教室的黑板旁边设计了一个栏目,把全班同学的名单列在上边,在栏目的上方贴上亮丽的花边。每周的周未,班干部统计出每一个同学该周获得的红花数,在第二周的班会课上,我都亲自给同学们贴上精美的小红花。自从开展了这一活动,我发现迟到旷课乱请假的现象明显少了,同学们都鼓足了劲要争第一名。刚开始,也有个别的同学对此表示不屑一顾,可是几周后,看到同学们得到的红花越来越多,而自己却廖廖无几甚至空白一片,心理也很不是滋味。我趁机再点拨一下,给予鼓励,这样他们也就暗下决心去争取了。由此可见,多从正面去引导,收到的成效会更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真心付出,用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育者的要求俗有“言传身教”之说,要求老师无论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都要起示范作用,口头上要传授,行动上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此作为教师,做到言传身教,实为重要,也很不容易。但是,在新时期的教育实践中,仅仅能“言传身教”是不够的。比如,做老师的在劳动课中以身作则,埋头苦干,可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跟着干,反而站在一旁观看。这是因为老师平时和学生“不够哥们”。可见,我们除了要“言传身教外”,还要进行“心教”,以情动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教育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矫正他们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和学生交往,从来都是诚心诚意的,我常会掏心掏肺的和他们谈心。遇到高兴的事情,我会告诉他们,让他们一起分享;当我被感动了,我也会讲出我的心理感受。他们进步了,我和他们一起感受快乐;他们遇到困难了,我会马上给予鼓励;他们烦恼了,我是他们忠实的心理医生。
我的真情换来了他们的真心回报,今年“三八”妇女节,我像往常一样去上课,刚推开教室门,一下子就有一大堆花瓣从天而降,随后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还没回过神来,就听到同学们的喊声:“祝老师节日快乐!”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就是那些曾经被喻为无可救药的学生吗?他们是如此的可爱!怎能把他们说成是差生呢?我含着热泪把我的真实感受告诉他们,他们也非常的激动。现在,我和同学们的感情越来越好,他们都愿意把我当朋友看待,甚至很多时候还称我为“韦大姐”。而我布置给他们的任务,每一项也都能按时的完成。如今,我工作起来既轻松又愉快,每天都是乐哈哈的,很多老师都羡慕我呢。
以上就是我在接管差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当你看到原来一个很差的班级在你的带领下,地取得进步,最后转变为一个好班级,我想这其中的快乐和自豪是无法言表的。这些特殊的感受,也只有在碰到了一个差班之后才能深深地体会得到的。因此,不要轻易放弃那些差班,它也会让你品尝到成功的幸福的。
第三篇:教学即生活
教学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深刻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设置生活情境感悟教学;借鉴生活素材体验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教学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思想迄今为止仍然在教育界闪亮,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启示斐然。
一、联系生活实际趣味教学
社会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陶行知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知识,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因而也都是教育的场所。“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的倡导者,他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理解文章内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使学生感受语文的趣味和作用。漫步街头,各种广告词比比皆是,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层出不穷。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走上街头,挨个检查各个广告词,让人愕然。山地车的广告是“骑”乐无穷 ;眼镜的广告是一“明”惊人 ;驱蚊器的广告是默默无“蚊”;网吧的广告是一“网”情深 ;钢琴的广告是“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热水器的广告是随心所“浴” „„孩子通过搜集、纠正,对词语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加深了印象。
教学需要趣味,陶行知对此有专门论断指出“乐”的重要性。“大凡人做一件事情,要是没有兴味,简直可以说是不会有结果的;相反,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教学中,我会和孩子一起做动作帮助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一年级刚刚接触汉字,学到“高”、“低”、“上”、“下”、“前”、“后”等词语,我就用不同的手势、动作告诉孩子这些词表示的意思,孩子和我一起做起来,解放了他们的手脚,也不会因为没趣而去做小动作,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乌鸦喝水》,为了理解“渐渐”一词,我特意在教学中,让孩子演示,做好原先瓶子里的水的记号,再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放石子,孩子亲眼目睹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情景,不禁赞叹乌鸦的聪明,还有位孩子感叹道:“我们已把石子准备好了,而乌鸦还要一颗一颗得叼,多困难呀?”这样的感叹发自孩子的内心,这正是兴趣所激发出来的。
二、设置生活情境感悟教学
设置生活的情境进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陶行知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必须。每次口语交际训练,我都会设计生活情境。在教学《学会做客》时,我课前布置了教室环境,把教室布置成家的样子,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这样比 1 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进行交际训练,每位孩子都积极参与,主动尝试,得到了提升。
设置生活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情境教学中学生的作用不可低估。陶行知就说过:“先生的作用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老师不要把现成的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要授之以渔。一年级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教学时我注重对孩子思维的训练,尤其在辨析同音字、形近字时,我总是让孩子寻找方法记忆。如“吃”的右半部分是“乞”,但在学“吃”之前,孩子刚学过“气”,我便提醒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区别。刚开始无人举手,教室里一片寂静。这时,我手指“吃”的有半部分说:“瞧,吃东西要从喉咙咽下去,这不正像喉咙吗?”马上有孩子举手回答:“我们吃东西不能卡住,否则会很难受,所以不能加一横。”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多么形象的记忆呀,以后我们班孩子几乎没有人写错。
情境教学重在体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学中我力图让学生体验课文的美,感受美的存在,使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学习写人的文章时,让学生体验到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懂得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这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学充满情趣。
三、借鉴生活素材体验教学
许多生活中的素材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材料。教学中我注意强调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养成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教一年级时,我让孩子每天和父母交流在学校的见闻,每节语文课开始,我先请两位孩子说说自己经历的事情,起先,只有一两句到后来的滔滔不绝。有的倾诉父母离异,想念妈妈之情;有的表达妈妈陪同她学习音乐(钢琴)的感激之情,更多的是感激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久而久之,孩子都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也为孩子的后来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学习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等于没学。课堂学习,我力图让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堂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如二年语文《鸟岛》一课,文中描述了鸟岛那鸟儿种类众多,热闹非凡的景象,激发起孩子爱护鸟类的情感。课堂上,我引领孩子走进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受鸟岛的鸟儿众多之后,让孩子当导游,介绍鸟岛的景观,孩子们兴趣盎然,都乐于体验,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鸟儿。为它们建设美好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农村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但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素材往往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素材,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带着孩子们走进田野,那金黄的稻浪映入眼帘,也能深切感受到农民们劳动时的繁忙情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再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接触多彩的生活,体验生活的多彩,从而积累鲜活的习作素材,成就习作的精彩。
四、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教学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语文教学有着宽广的界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 2 校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课件,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针对小学语文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我采取了通过课外实践拓展教学,也拓展了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语文学习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学生说话、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如一年级下册《识字5》是围绕夏天事物的词串。夏天的气候,花草、动物、水果。孩子学习完词串,了解事物之后,我又让孩子走进公园,欣赏更多的夏天的花草;再去水果店,品尝更多的夏天的水果。孩子的视野更宽了,思维更广了。
陶行知指出: “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写话教学,将之作为写话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三八”妇女节,我让孩子亲自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写下感受。孩子们有的为妈妈倒了杯水,有的帮妈妈捶背,有的为妈妈洗脚„„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外实践这种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这种语文活动往往更能够吸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于生活,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阅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的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由多种渠道组成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有更大的帮助。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使得语文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语文技能的熟练和个性的发展无疑起到巨大的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之路宽广。
第四篇: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
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
把问题当课题。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李镇西
我们先来看两个微型课题研究范例。(范例说明:为何大多是语文类,新课改的起因。)
[微型课题研究范例]1《我校语文早读课的现状、问题与开发》
我曾在一所市属初中任教两年,教初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学校对教学质量抓得很紧,针对语文和英语学科的特点开设了早读课,天天40分钟,同时要求教师跟班指导。
起初,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早读课就是到教室转转、看看,并没有多少事可做,因为语文科代表会主动进行领读,并维持课堂秩序。每到早读课时间,学校的校园就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而且声音洪亮、整洁划一,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但是,我逐渐发现,在看似“繁荣”的后面,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在全班的大声齐读中,学生轻易“跟着感觉走”,注意力不集中,更有学生怀着“滥竽充数”的心理,使朗读流于形式。于是,我决定对这一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首先,我确定了研究题目——我校语文早读课的现状、问题与开发,选择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作为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分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期一个半月,进行语文早读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第二阶段,为期一个月,进行语文早读课的开发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第三阶段,为期一个半月,进行研究成果的实验及反馈修改,主要采用实验法。
第一阶段:语文早读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发放问卷,查找原因。我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答式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你喜欢我们现在的语文早读课吗?假如喜欢,请写下你喜欢的理由;假如不喜欢,也请写出不喜欢的原因。”二是“假如老师要对我们班的早读课进行改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想法贡献给老师?”学生们都认真地填写了问卷。
统计分析问卷,得出初步假设。在收回110份问卷后,我首先进行了无效问卷的剔除。结果发现,也许由于问卷本身就很简单,问题明了,学生的回答也都符合问题要求,110份问卷均可视为有效问卷。之后,我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87%的学生不喜欢早读课,原因主要有:部分课文不要求背诵,没必要反复读;一些课文读起来没意思;不喜欢齐读的朗读方式,更喜欢一个人自己默读;反复读课文,轻易感到厌烦;大声地朗读,感觉很累;不能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没有选择的自由。而另外13%的同学喜欢早读课的原因是:老师不讲课,没有压力;早读课不留作业;喜欢读课文。学生们对改革早读课的建议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建议到校园中去早读,有的建议早读课读古诗,有的建议让学生自由读,有的建议做游戏,等等。
通过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总结出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早读内容单一枯燥;朗读方式以齐读为主,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得到尊重;早读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而没有听、说、写等方式的参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及早读课无论从朗读内容、朗读方式还是学习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单一性是导致早读课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个别访谈,验证假设。为了进一步验证我的初步假设是否成立,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在访谈中,我确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也感受到了学生们对于早读课进行改革的迫切心情。另外还了解到,学生对语文课代表“专制”的治理方式很反感,这也是他们不喜欢早读课的原因之一。第二阶段:语文早读课的开发研究
查阅文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语文早读思维浅谈》、《让语文早读课飞扬起来》等一些优秀论文,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维。古人读书,讲求“三到”,即眼到、口到和心到;胡适认为,读书只有“三到”是不够的,应有“四到”,还应包括“手到”。而目前我班的早读课,学生仅有“口到”,这是远远不够的。
集思广益,求教于同事。借助一次语文教研会的机会,我将我进行的小课题研究向同事做了简要介绍,引起了其他语文教师的强烈爱好,并就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早读课形式的开发建言献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一位老师指出语文早读课不应是一读了之,应将听、读、说、写结合起来,还可以开展“早间新闻”活动,让学生做播报员,给同学播报收集到的国内主要新闻和当地新闻,甚至学校、班级新闻以及天气预告,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我经过思考,拟定出语文早读课开发方案。方案主要由“热身活动”、“早间新闻”、“聆听经典”、“自由朗读”、“写给今天的话”等几个活动组成,所有活动均由学生轮流来主持和完成。旨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和主动性,改变早读课只“读”不“做”的低效局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三阶段:改革方案的实验及反馈修改
语文早读课改革方案的实施非常顺利,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如在“早间新闻”活动中,在播完天气预告后,学生还有一个“温馨提示”:“天冷了,留意添加衣物”“最近天气干燥,要多喝水,预防感冒”等。在“聆听经典”中,学生的选文既有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也有期刊杂志短小隽永的美文,视野之开阔、范围之广,让我很吃惊,在聆听和品评这些“经典”中,我也受益匪浅。我发现,在改革后的语文早读课上,学生们爱好盎然,积极性很高,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活动中去。他们的行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变得喜欢读书了,喜欢交流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了,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也有了一定的增强和提高,语文早读课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后进行的个别访谈和语文课堂教学也都证实了这一点。
教育是一项布满未知的活动,教室是一个布满未知与偶然的空间,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学生以及纷繁复杂的教育场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和问题,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除,反而会越积越多,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寻。我们教师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研究、解决的过程中,发掘我们作为教师的价值和乐趣,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7日第5版)
[微型课题研究范例]2《为“中等作文”定制讲评的“另类招数”》 我遇到问题了:
今天作文讲评课我遇到了空前的尴尬。我挑选了上周作文中的几篇优秀作品,不仅制作了课件,还让“小作家”们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录了音。在播放录音时,小金同学竟然鼾声大起!我急忙走过去。“陈老师,小金是假装睡觉的,”邻座的小汪告诉我,“他刚才还说,这样的作文讲评真没劲,老一套!”
这引起我的深思。课间我没有回办公室休息,而是坐到小金身边,跟他聊起来。小金的作文语言通顺但少精彩之笔,叙述清楚却乏细腻之处„„这类作文由于处于全班“不上不下”的水平,因此被称为“中等作文”,占三分之二左右。在讲评课上,这类作文既不会被老师作为优秀作文来展示,也不会作为病文劣作来剖析,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难怪小金会“抗议”。引领中等生踊跃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传统的做法往往“没辙”,那么有没有一些突破传统的“另类招数”呢?
我的微型课题:
为“中等作文”定制讲评的“另类招数”。我的研究预想: 研究用时:半学期。
研究方法:第一步采用文献法,以“作文讲评”为主题词多方收集资料;第二步采用访谈法,通过课间和学生交流、《我喜爱的作文讲评课》征文等来了解同学们理想中的讲评课是怎样的,特别注意中等生独特的心理需求;第三步采用“行动法”,如,可请作者组成“小剧组”,按照习作所叙述的情节,表演“作文剧”。由于习作存在着平铺直叙等缺点,“演出”必然干巴呆板,在此情境中,作者应通过自我反思而自知优劣。进而努力改进自我写作状态。总之,讲评方法力求独辟蹊径,能给予作者较强的积极刺激;第四步采用经验筛选法,如确有一定推广价值,则投寄报刊。
预期文本成果:一本班级学生优秀作文选,一篇有关作文讲评问题的论文,几篇研究故事或案例。
我的求助:
我希望得到语文组老师以下帮助:
1、共同分析中等生写作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提供各自有研究价值的作文讲评课(或片断)实录,特别是讲评“中等作文“的有效方法的相关资料或信息。
3、一起研究小学生优秀作文标准,探讨帮助“中等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策略及路径。
(《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
4、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我们的教育研究应主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师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并且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
实例1 我发现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第一,将无作有,编造事实。为了写作文,有近六成的学生编造过父母或亲属伤亡,捡到贵重物品等事件,将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堂而皇之地以第一人称出现;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大大方方地收入自己的视野;自己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 无中生有地成为好友。第二,为作而作,虚情假意。据了解,有近65%的孩子厌恶上作文课,怕搞活动,怕过假期,其原因就在于一课、一动、一度假都要交作文。孩子游玩时被习作纠缠,难以放开心怀,又缺乏真实感受,只得套写几句;有的孩子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家长和同学看的,不便写真话,因而“制造”了情感的波澜和起伏,在作文中说空话、说假话。第三,为考而作,急功近利。大部分孩子接到作文任务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样尽快地写完整、写得长些、写得整洁些,重视练就一套应试功夫,也就轻视了文章的内在质量。第四,对学生作文的期望值过高。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强调文学创作技法、字数等,导致一些孩子对作文课望而却步。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在于当前的作文教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孩子的习作应以其内蕴的纯真、童趣和鲜活为“本”。“本”是孩子习作的价值取向,与那些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作文截然不同。然而,相当一部分孩子的习作正缺少这种“本”汁“本”味……
针对孩子缺“本”的现状,作文教学应当何去何从?我越来越觉得, 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体,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该做到放文、放情、放形。(浙江义乌江滨小学吴庆红)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吴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意识到作文教学存在着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来自于对作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于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汇总与梳理。在对这些问题作系统整理的过程中,研究的问题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
第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 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实例2 几年前,我在家乡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招收的都是周边农村地区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差,但许多学生并不甘于现状, 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城市学生。
一天中午,班上的一位女生小A来办公室找我,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请她坐下,耐心地等了很久她才开口。从她的诉说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读初一时,小A是个大胆泼辣、干事风风火火、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被老师任命为班长。在工作中,她表现出管理班级的出色才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到了初二年级,由于调换了班主任,她没有再当上班干部,随即她不再那么关心班里的事情,成绩也下降到班级的中游水平。初二下学期,英语较差的她,有一次鼓足了勇气、带着期盼的心情向英语老师请教难题,没想到英语老师用一句“这么简单的题目也拿来问,自己不会去想一想”便把她打发了。这句话对她的剌激很大,甚至改变了她的性格。从此,她变得自卑、寡言,认为自己被人瞧不起,不受老师重视,于是便甘于沉默、甘于落后。这种消沉情绪一直带到了高中。上高中以后,她发现,同学们个个对学习、对班级工作、对各种活动跃跃欲试,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很大,不管从行动上、思维方式上,还是言语表达上,她都落伍了。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着大家说笑,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欠缺。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怎样爱护一个脆弱而又敏感的心灵?(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孟险峰)
这个案例反映的教育教学场景是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司空见惯的。案例中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透过现象思考问题的存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在教育现场中发现这类研究问题,首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等多种形式,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第五篇:即知即改问题整改汇报
即知即改问题整改汇报
王 东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并明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本人通过学习、查摆、对照,充分认识到“四风”问题是党的死敌大敌,其要害是一方面使党脱离群众,丧失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另一方面使群众同党若即若离,以至离心离德,长此以往,必将从根本上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现将本人查找的问题汇报如下:
1.形式主义方面:
①在实际工作中,关注细节不够,工作效率有待深化,工作效果有待提高;
②工作布置多,跟踪督促少,深入检查不严,具体落实不够; 2.在反对官僚主义及官僚主义的危害认识上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在实际工作中,抓表面的工作多,向领导汇报少,与领导班子其它同志沟通不够。
3.享乐主义方面。作为班子成员在工作中有时存在安于现状,工作方法上创新不够;
4.奢靡之风方面。存在廉政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自律观念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格不够朴素,作风不够勤俭的问题。
三、“四风”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学习,深刻认识到“四风”现象表现不一,但究其根源理想信念问题、思想作风问题是存在上述所有问题的直接原因。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主动,不够深入,政治理论修养有待提高。①没有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对政治理论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研究和深刻认识。
②没有深刻地重视到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唯物关系,缺乏系统性、经常性和针对性的深入学习,还不能完全运用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2.宗旨观念有所淡化。
宗旨观念有所淡化的原因是:对坚持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员工群众服务的意识,导致工作上员工群众观点淡薄,主观成份多,形式主义成分多,服务员工群众少。
3.创新意识有所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方面欠缺;忙于应付多,主动落实少,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少,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
四、对照检查今后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提高领导艺术水平。要通过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提高自已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已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要认真研读上级党委下发的一系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文件、通知、要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筑牢思想防线。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2.在活动中主动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要正确定位自已,立足岗位实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继续深挖自已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根源,着力解决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要努力加强与班子、教师的深入沟通,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把工作重点落实到学校发展上来,确保在作风建设上取得实际成效。